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评讲

合集下载

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精选5篇)

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精选5篇)

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精选5篇)试卷分析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好的试卷可以准确的反映出学生得学习情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期中历史试卷分析(精选5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试题结构及特点:这次试卷的总成绩是100分,考察北京版教材第1课至第11课的知识。

题型分为三种:选择题(9分),填空题(11分),材料解析题(5分)。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察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态度,而材料解析题考察的是同学们对历史知识及材料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更注重对同学们进行能力的培养。

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答题情况较好,一班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是93.2%;一、二班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是100%。

三班及格率100%,优秀率68.2%。

同学们在选择题上得分较高,说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填空题相对较弱,更多的情况是汉字书写错误,这就说明了同学们的语文功夫存在着欠缺。

材料分析题同学们答的很好,能用流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见解,失分很少,这就证明了教师在平常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起了一定的作用。

如何改善?1、加强审题训练,尤其是做过的题有必要反复联系,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这样有针对性的训练。

关键是找好关键词,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

对题干和选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不是浅尝辄止。

对于认真审题答对习题的同学给予表扬。

每个同学要善于发现自己审题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正。

比如有的同学说做题一快就忘了审题。

我们答题的目的是把我们会的知识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而不是求答题的速度快慢。

所以对审题问题要高度重视。

告诉自己审题审题再审题。

2、加强大题的思路分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进行前伸后延。

进行有跨度、有联系、有对应的综合复习,采用形象视图、逆向思维等方式,查缺补漏,重点内容仍然作为重点复习。

课上现场让学生翻书答题,每节课至少做一道大题。

初三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初三期中历史试卷分析

初三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分析试卷内容总体分析:这次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和对试题研究,特做以下分析:就试卷内容来看,题量比较适宜,难易程度体现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没有偏题、怪题,覆盖面比较广,知识点多且灵活,更能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密切结合。

这份试卷考查了学生的双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分析:(一)选择题20个,共占40分,得分较高,平均分在34分,考察的是基础知识,学生掌握不错,出错较多的有3.8.10.12.题。

第1、2、考查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出错很少。

第3小题考查日本大化改新,失分率高,有的学生把这次变法选为查理马特改革。

第8小题是考查学生对中古阿拉伯作品的认识,有个别学生选了A,分不清希腊和阿拉伯的作品。

第10小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好.故选错.第12小题资助哥伦布远洋航行的国家是西班牙,失分较多。

补救措施.上课时对难点多讲解,多举例子,多做练习进行巩固,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记忆。

(二)材料解析题。

第2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英国的历史基础知识,一般就两件知识,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二是英国工业革命,由于比较简单,并且复习时作为重点复习,因此出错很少,其本是没有失分。

第22题主要考查法国方面的历史知识点,第(1)小题是《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比较简单,失分较少,第(2)小题很简单,学生都会。

第(3)小题应该是三个问号,有很多学生丢掉其中一个问号,因此失掉2分。

第23题主要考查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压榨与无何止的掠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也引起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

3个问题都比较简单,并且复习时当重点内容复习,因此失分很少,不过有个别学生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字写错。

第24题主要考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金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

失分较多的是第(2)问很多同学回答不全面,导致失分。

其实这一小题是单元达标测试题的原题,由于学生掌握不够扎实。

高中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优秀

高中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优秀

高中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优秀历史试卷分析篇一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主动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

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一项关怀的事业。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总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性格特点给予指导。

对于一些差生,我在课间多次谈话,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主动面对生活。

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我教育他们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让学生树立自己的思想,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自觉发展自己,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

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

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提高教室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

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总的来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在历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如何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尽快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以后工作的方向,我会通过不断的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评课,使学生掌握期中考试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试卷中的错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对期中试卷进行总体分析,总结试卷考查的知识点、难度和学生的答题情况。

2. 针对试卷中的错误,分析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3. 针对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期中考试的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试卷中的错误。

2. 总体分析:对期中试卷进行总体分析,总结试卷考查的知识点、难度和学生的答题情况。

3. 错误分析:针对试卷中的错误,分析原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4. 重点讲解:针对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历史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分析错误原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试卷中的错误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掌握期中试卷中的重点知识点,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 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1. 对期中试卷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历史事件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1. 难点讲解:对期中试卷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2.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背后的历史规律。

八、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分析期中考试试卷,找出自己在历史学科方面的薄弱环节。

2. 针对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试卷分析:对期中试卷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

2. 讲解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试卷内容,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讲解。

3. 辅导学生:根据学生的需求,针对试卷中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本次期中考试的历史试卷情况,引导学生回顾考试过程。

2. 试卷分析:教师讲解试卷的整体情况,分析学生的答题表现,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3. 重点、难点讲解:教师针对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4. 个性化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 问答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3. 讨论法: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个性化辅导:教师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否能理解和掌握。

2. 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4. 学生对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是否有所增强。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整理出学生的答题情况统计数据。

2. 准备试卷解析资料,包括教材相关内容、历史知识点梳理等。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用于回顾和巩固相关历史知识点。

2. 试卷解析资料:包括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讲解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用于展示和讲解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八、教学步骤1. 试卷分析:教师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2. 重点、难点讲解:教师针对试卷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教材和解析资料进行详细讲解。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热门4篇)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热门4篇)

初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范文第1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今后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总经验教训,下面就这次期中考试的情况作以简单分析:一、教师方面:1、课时和内容所限,任务重,为了加快总复习的速度,在11月份中旬学完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我没给学生复习历史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复习。

导致学生对于整节内容不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

2、督促检查的力度不够。

3、历史故事虽能调动学生兴趣,但有时占用时间太长,课堂上应适度调整。

二、学生方面:从试卷看,主要失分是材料1有的学生理解有误,没有抓住中心内容,第一问应是文艺复兴就错,其它问题就全错了;材料2(但这道题不是会考内容)和材料3两个作用和意义。

问答题主要失在美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1、史实不清,是致命的弱点。

2、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

或不重视,或认为历史很好学,不过背背而已,就是落下也能很快赶得上。

3、解题技巧的欠缺。

表现在如何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佳项,提高正确率;如何审好题,做到紧密合题目要求作答;如何合理安排卷面,尽量多得分等等。

4、看书不细。

未能听进老师的忠言相告,一相情愿地以为这儿不考,那儿不考,存在侥幸心理,果遭受沉重一击。

5、不会读书。

学生习惯了把一节教材从头念到尾,而较少注意抓住历史发展的脉搏,体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领略历史的博大与精深。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奴隶性强,不肯下工夫,主动去背去记极性差,这是成绩不理想的最主要原因。

三、今后的措施:1、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采取及时反馈抽查。

期中考试后,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取边复习边抽查。

经过验证,每讲一个知识点,我进行重复后,然后,让学生记忆,再抽查;这样做,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生怕漏听了而使自己起来丢脸,因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效果非常好。

2、加强课后的巩固记忆程度,采取做练习的方法。

同时要求学生避免照抄照办的现象再次发生。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高二历史期中试卷分析一、对试卷的整体评析本次历史试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占试卷总分的50%;第二部分为材料题,由三道大题组成,总分为50分,占整个试卷分数的50%。

试题从总体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运用。

从难易度方面看,本次命题有一定难度。

当然也存在着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有几道选择题难度偏高,令人费解,学生答题及老师讲解破费周折,另外,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思想文化史学习的学生来说,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限,对能力的要求偏高。

二、阅卷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高二历史教学,说到底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只有在高二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后来高三的专题复习和综合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备课组分析试卷的结果看,我们发现了年级历史试卷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班级之间差别大。

年级总体呈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的达62多分(最高分74,最低分12分)。

同一班级学生层次差距也较大。

如何针对具体的学情实施有效的高效的历史教学成为一大难度问题。

2、学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试卷中,考察学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灵活多角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得分较低,主要在选择题上;另外在学生做题中,也缺乏对关键字、词、有效信息的提取,出现答非所问的答案。

这一点在主观题里表现尤为突出。

3、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知识要点不明确,时有错别字出现。

作为高二的学生,至今还字迹潦草,出现不少错别字,值得每位历史老师重视。

4、学生不能有效组织答案。

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对材料和教材相关知识的概括、归纳、分析能力较差。

致使大题做答不规范,口头化语言较多,与历史专业术语联系较少,得分率不高。

5、学生考试的心态不端正。

三、对改进教学的建议1、狠抓基础知识的过关,注重能力培养从试卷中就突出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史实混淆。

初中一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评价

初中一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评价

初中一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质量评价一、考试总体情况分析1. 考试目的与意义本次历史期中考试旨在检验学生对初中一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考试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的相关内容。

2. 考试覆盖范围本次考试覆盖了第一单元至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二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大分裂与民族融合- 第四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二、学生表现分析1. 知识掌握情况- 优点: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与夏商西周、统一国家的建立、大分裂与民族融合相关的问题。

对于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等方面的记忆较为扎实。

- 不足:部分学生对于一些细节性问题掌握不牢固,如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等。

2. 能力培养情况- 优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较好地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展现出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 不足:部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缺乏深入思考,不能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改进措施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重点讲解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等细节性问题,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2. 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历史学科的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总结本次历史期中考试反映了学生在初中一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况。

通过本次考试,我们发现了一些教学上的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试卷概况:1、试卷基本情况: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题型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其中选择题25道,每小题2分共50分。

材料分析题2道共50分。

2、试卷考查范围:试卷考查的范围为1-9课。

3、试卷特点:试卷整体难度偏易,基础性较强,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考察。

试题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题目设计简单明了,题意指向明确。

二、学生答题情况:1、成绩分析:我任教七一、七二两个班。

七一班考试人数50人,平均分48.62,优秀率12%,及格率34%,最高分98分,最低分8分;七二班考试人数51人,平均分45.92,优秀率9.8%,及格率29.41%,最高分96分,最低分6分。

2、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做题时不能进行前后联系。

(2)审题不清。

不能提取题目中的限定词或关键信息。

(3)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工整,错别字较多。

在答材料题时,因错别字失分较多。

如商鞅的鞅,把粟写成栗等。

(4)同类问题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很普遍。

如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秦始皇改革的措施,各学派的主要观点混淆等。

(5)材料题答题不规范,所答内容与题干要求不符,不写引导词等。

如26题(1),发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请你分别写出这两大流域过上农耕生活动的原始居民。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写引导词,直接答题。

其中一些同学写的与题干中的顺序不符,因而此题得不到分。

(6)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90分,及格率太低。

三、改进措施:1、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力争做到堂堂清。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2、注意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根本内容,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分析一、试卷概况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辨析改错题(12分)、列举题(11分)、材料题(25分)、活动与探究(15分)。

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

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

如秦的统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材料题上,如25题的(4)假如你是一位当时的官宦子弟,你可以在什么地方读书?,26题的(3)综合性较强。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26题的第一,三小题。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如对屈原的考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

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材料题第26题引导学生关心时政。

6、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人物,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1、我校实行的是闭卷考试,主要从以后的课好上的角度考虑的。

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评卷分析

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评卷分析

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评卷分析赵红志一、命题情况题量:本次历史考试满分50分,共两部分25小题。

其中选择题20个,客观题5个。

题量适中。

题型:有选择、非选择两种。

第一部分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30分。

从题型(有选择、问答)方面看,反映了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考察,内容基本体现了重点。

二、学生答题情况:本次考试基本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好学生分数较高,大多数中等生分数不高,学困生分数很低。

综合分析,学生丢分比较多的题是选择题1、5、9、13、15、17、19,材料问答题1第3 小题,第2题第2问,第1、4题,第5题的2、3问等。

三、反思和建议1、选择题部分:第1题,对历史年代记忆不清;第5题,“书画展”没有理解到位,书画家的所处朝代记忆模糊;第9题,:“诗中圣贤,民间疾苦“所含信息指向杜甫没有读出;第13题,词句所描绘的中秋节读不出来;第15题,清明上河图不熟悉,繁华的街道和店铺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第17题,没有读出辽河朝廷是指辽河北宋的关系;第19题,神品,是赵孟頫的作品的美誉。

2、非选择题部分:第1题,江都是今天的哪里记忆模糊;第2题整体十分较多,对“太宗皇帝真长策“理解错误。

不知道长策指科举制度;第3题,第1问读不出材料中所含信息唐太宗和唐玄宗。

第4问没有注意到“宋代“这个限制。

第4题,瓦子兴盛原因记忆不牢;第5题,不知道评论俩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不会评价英雄人物。

3、是本次命题的不足之处:把偏僻的知识点和内容作为问答或材料题进行考察。

如选择题文化课内容4、7、9、13、非选择提的第2题等过多的使用古代诗词,学生理解吃力。

增加学生做题的难度。

4、对教学的建议:一是对重点内容一定要讲解到位,对学生要反复强调,突出重点;二是注意知识的结构,在复习时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三是在培优补差方面要认真落实学习方法指导和检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一试卷质量剖析一、试卷的评论1、试卷的基本状况:历史考试时间为60分钟,政治历史合卷120分钟。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含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综合研究题。

2、试卷的基本特色:(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要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察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

(2)标高适量。

鉴于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初中历史教课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

整卷的试题难度应当说是比较适中的。

(3)题目设计拥有简洁性。

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了如指掌。

二、试卷成绩状况本次考试,我校七年级六个班,整体考试成绩来看,六个班成绩都差不多。

三、学生答题质量剖析1、长处(1)对历史教材的骨干知识掌握得较好。

学生能依据要求加以复习稳固,对要点知识的掌握较娴熟。

(2)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

大多数学生能采纳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清除法来解答选择题。

(3)能依据题意仔细解答。

大多数学生能依据题目的要求,仔细剖析问题,正确地得出答案。

1/3(4)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升。

大多数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部分学生擅长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剖析判断,此次判断题的得分率略高,在必定程度上反应学生具备了理解、剖析能力。

2、存在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杂不清,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坚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广泛。

(3)读图、地址类的知识掌握不到位。

(4)剖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试题中考察考生剖析能力的题目比率很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应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正确地加以剖析。

(5)复习不到位。

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主要原由是学生在复习过程顶用的时间太少,没有集中精力去记忆。

四、改良举措1、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师要指引学生读教材,讲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育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着重学生剖析、归纳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期中考试历史九年级试卷分析

期中考试历史九年级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一试卷分析 1 1.试卷的基本情况:历史试卷满分70分,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列举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

2、试卷的基本特点:(1)基础性强。

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

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难度适中。

基于当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稍难。

二、试卷成绩情况本次考试,参考人数33人,及格27人,最高分69分,最低分19分,平均分,及格率为81%;三、学生答题存有的问题1基本功不扎实。

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

学生对同类知识掌握不牢固,张冠李戴的现象很普遍。

3分析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水平的题目比例很少小,但此类题目的得分率较低,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未能准确地加以分析。

4复习不到位。

本次考试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太好,选择题错了很多。

四、改进措施1、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水平的训练。

在教学中要增强这方面的练习。

2、增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有效信息3、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水平的训练,坚持讲练结合4、抓好后进生,给他们多一些辅导。

5、培养学生准确使用历史学科术语,全面、完整答题的水平。

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理解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有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反思存有的问题,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张西云2014年11月4日。

2023-202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详解

2023-202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详解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上)初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有2道大题,共9页。

考试时长60分钟,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答题纸交回。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元谋人遗址”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是云南省的一张历史名片。

这主要是因为元谋人()A.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C.已经能够制作工具D.已经学会使用“火”2.《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胡桃、松、榆等植物大量存在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

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说明北京人()A.会使用火B.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C.依靠采集生活D.会制造石器工具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

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A.神话传说B.考古发掘C.学者推断D.史书记载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5.当原始农业种植发明之后,人类即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种植农作物,不断地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证,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

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D.促进了原始商业的产生6.下列各项能够反映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有A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面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分析太康县独塘一中冯万里总体上本次历史试卷,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凸显能力。

以课标为准绳,学科的重点内容为核心。

以基础立意转向基础、能力并举,稳中求进,突出创新精神和现实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是一份融综合性、开放性于一体的试卷。

但是,这次的卷子,侧重考察第一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的内容所涉及的面还不够广。

难点还不够明晰,所以,由于这是半期考试,试卷总体比较简单,低分率低。

下面,我将分别对这次考试内容进行分析:1、首先,第一题是选择题,共计2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题得分率为75%左右,当然,这和平时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说明老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这对于我们开展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新的课改方案提供了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前提保证。

2、为非选择题,共计25分。

本卷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学生的水平不一,结果丢分较多。

这充分反映了考生历史学习与考试的各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其主要表现在:(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

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

基础打的不牢。

(2)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

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七年级历史学生成绩现状及对策一、七年级学生现状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的生源来自各个乡镇借读多,他们都生活在农村,家庭教育不够完善,造就他们上课好动、爱讲话,影响整体班级纪律,教师上课吃力,效果不好,学生不爱读。

2、家长对历史科也不够重视,询问的往往是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从不过问孩子史地生成绩,这样使孩子认为这些都是“副科”,再加上今年中考是开卷考试,学生认为找书就行了,不爱去背。

期中考试历史分析

期中考试历史分析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肥东一中高一历史备课组刘国栋一、试卷整体评价本次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难度适中,有效地完成了对高一新生的考察任务。

试卷结构合理,内容全面。

史料新颖,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与运用都能做到适中分配,效度与区分度兼顾,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史论结合的学科特色。

二、试卷具体特点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试卷考查的范围涉及必修一1—3单元的内容。

包括24道单项选择题,4道主观性试题,分值为100分,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到世界古代、近代政治制度,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要求,从考试的结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如25、26题就考查了学生对史实的识记与史料分析能力的结合,较为基础。

27题以历史小论文的考察形式出现,注重学生的史料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又注重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能力要求较高,有效的拉开了区分度。

28题则结合英美两国的政治特点,考查学生的探究、运用知识,并多维度看待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整个试卷大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用新史料,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张试卷立足于史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反映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多样性,以及可借鉴性等历史学科特点。

三、得分情况及典型错误分析1.各层次班级考试难度情况普通班难度系数为0.57,实验班难度系数为0.62,特长班难度系数为0.66,英才班难度系数为0.70,命题符合考试要求,区分度鲜明。

2.典型错误分析从试卷分析来看,选择题错误率较高的是:12、10、15、17、20、21、23、24,主观题27、28题,尤其是选择题第23题、24题,错误率很大。

究其原因如下:(1)学生基本知识掌握不牢,无法形成知识迁移,不能判断选项本身的正误,从而将错误答案入选。

(2)题干主旨把握不准,史料理解能力较差,抓不住中心和关键。

例如第20、21、23、24题,学生抓不住题干主旨,受书本知识影响较大,死读书,背死书,不能正确区别材料信息与书本知识间的转换运用,23、24题更是无法把所学知识有效运用解决现实问题而导致失误。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一、考试基本情况本次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本次考试覆盖了八年级上册前半部分内容,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解析题。

二、学生表现及卷面分析1. 选择题: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点,但在第10题和第15题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10题考察的是年代纪年法,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第15题考察的是中国近代史中某历史事件的影响,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该历史事件的影响。

2. 简答题:在第2题和第5题中,部分学生没有严格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回答,导致回答的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

在第3题中,部分学生没有将问题中的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相对应,这也反映出部分学生在历史知识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3. 材料解析题:在第6题中,部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从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进行回答。

在第7题中,部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不能准确回答问题。

三、教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其历史知识掌握水平。

2. 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加强审题能力和答题规范的培养。

3.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督促,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 加强与同年级其他班级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四、考试成绩及优秀生培养本次考试成绩较为稳定,优秀生人数较少。

对于优秀生,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其的辅导和训练,提高其历史成绩。

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体评价及展望本次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2023,2023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试卷及成绩分析古云中学七年级:薛洪才一、试题分析:2.题型及特点: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共三道大题,34小题。

第一大题选择题,计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5个小题10个空,满分10分;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5个小题,满分40分。

试题内容覆盖面宽,考查的各个知识点分布适当,知识结构合理,难度适中。

题型比例与大纲要求基本一致,试题设计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整个试卷基本反映了历史考试大纲的规定和要求,较好地体现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方面的能力考查。

3.考试内容:本次期中试卷主要考查了有关中国历史的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相关内容,从而了解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况。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看,客观性题、基础性试题得分率较高,但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答题优点:1.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较好;2.有些学生能根据题意认真答题;3.卷面干净整洁,书写规范;4.部分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较强。

从考试成绩看:一部分学生学得比较好,知识落实到位,个别学生因基础和落实问题,分数不太理想。

本次考试历史是所有学科里面考的最为理想的一科。

三、问题原因分析教师问题分析:(1)教学手段不够先进,不能充分调动生学习的积极性;(2)对考试中出现的题型的答题方法还要给予指导,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与方法;(3)课下对学生督促力度不够,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4)检查力度不够,平时应多用时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学生问题分析:(1)复习时间太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太扎实,有许多基础知识记记忆模棱两可;(2)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审题,不能按要求答题,导致失分;四、日后改进措施:从试卷的方向来看,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1)强化基础知识教学,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教学。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初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篇一」一、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25个,50分,非选择题四个,5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

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

两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5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两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

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

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

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

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含解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A.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B.富人对民主制更有信心
C.富人的经济负担在减轻D.穷人被排挤出城邦事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城邦原有的观剧津贴被大幅削减,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就仿佛富裕是世界上头等的罪恶一样”可知,雅典公民通过宣称自己是穷人来躲避财产税,体现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热情下降,反映了当时城邦的公民精神在弱化,A项正确;材料“每个人都要辩称自己并非富人”表明富人并未积极主动参与城邦事务,不体现其对民主制的信心,排除B项;材料“城邦日常开支和军费也要通过征收财产税等方式来筹集”表明雅典城邦公民经济负担变重,富人的经济负担也在变重,排除C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参与政治的条件是城邦男性成年公民,穷人也可以参与城邦事务,排除D项。故选A项。
4.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பைடு நூலகம்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评讲主观题评讲正确率在50%以下的有:1、2、6、7、8、9、13正确率在50—75%之间的有:4、5、10、11、12、16、17二、错误类型分析(一)基础知识严重欠缺,导致十分较高的。

5.目前江苏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各学校都有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中有些错误,请指出下列内容有违历史史实的部分①甲午战争时期,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英勇抗击日军,壮烈殉国②道光皇帝听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非常愤怒③面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革命政党兴中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成为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时代画卷④《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说:“当今的中国,要反帝就要反清,反清就要反帝”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注:此四个都是基础题,①纯粹是常识。

8.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

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

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一是时间上与题目不吻合,二是此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起了破坏作用。

9.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第五区乡镇选举委员会发的选民证。

联系当时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状况来判断,其历史背景应该是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注:A是1949年,与题意不符合。

10.197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主要新闻可能是关于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D.杂交水稻“南优”2号首次培育成功注:此题纯粹为基础知识。

16.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

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

”“魔力”是指A.自由放任B.国家干预C.科技进步D.知识经济注:时间为二战后。

(二)对时间概念的运用意识不强。

1.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注:题目上的时间跨度为战国、秦、西汉。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时间概念仅为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吻合。

6.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注:此题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题目设计来说,极具迷惑性。

此题的解题关键是“这一时期”指的是什么?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③时间跨度仅为一战期间(1914-1918年)。

另外,一战期间,仅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日美则是加紧侵略中国,日美日趋激烈。

16.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

但在1973年,魔力消逝了。

”“魔力”是指A.自由放任B.国家干预C.科技进步D.知识经济注:课本上,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自由放任政策主要盛行于什么时候?什么事件使得自由放任政策失去了以往的魔力?(三)审题不够,没有抓住关键词。

1.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 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注:此题的审题关键是“社会政治大转型”,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应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合题意。

(四)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

(A)理解有误2.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赋税)十倍宋也。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注:A.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题干有“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相矛盾;C.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题干有“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相矛盾; D.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不符合史实。

4.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注:从题意来看,A、D可以直接排除;此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出现了“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在那个运动中增出现过“平等的许诺”和“行为的凶暴”呢?联系所学知,不难看出。

7.“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该思想属于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注:从此题反映出的主要意思可以将A、B排除,材料反映出的主要意思是主权在民,因而学生就认为此为革命派。

革命派的主张是共和制,共和制就不存在“王侯将相”。

11.古希腊诗人阿尔凯奥斯说:“不是因为房屋最终在这里建起,或是坚固的城墙在这里伫立,不是运河或码头让城邦成为城邦,而是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

”阿尔凯奥斯所言与城邦相关,据此可以说明城邦最大的特点是A.城邦林立 B.独立自治 C.民主政治 D.小国寡民注:此题的解题关键是对“这里的人们能使用他们的机会”的理解。

(二)对材料理解不全面13.“(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也发明了耕作的机器,使用了更好的耕作方法,但是看来也够奇怪的,这些也同样使许多穷苦的人民更加穷苦,并把成千上万的家庭从英国较小的农场中赶了出来。

”(《英国通史》)这一材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①推动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②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③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④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注:此题的①②③可以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是直接信息;“④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是间接信息,学生没有注意到这点。

(五)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偏差1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有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注:学生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斗争的矛头和兴起的背景理解不到位。

(六)组合题的解法5.目前江苏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各学校都有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中有些错误,请指出下列内容有违历史史实的部分①甲午战争时期,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英勇抗击日军,壮烈殉国②道光皇帝听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非常愤怒③面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革命政党兴中会、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成为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的时代画卷④《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说:“当今的中国,要反帝就要反清,反清就要反帝”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6.白吉尔在《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年)》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导致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①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②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近代企业③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④中华民国政府扶持民族工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1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有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3.“(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也发明了耕作的机器,使用了更好的耕作方法,但是看来也够奇怪的,这些也同样使许多穷苦的人民更加穷苦,并把成千上万的家庭从英国较小的农场中赶了出来。

”(《英国通史》)这一材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①推动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②加速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③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分化④加快了农村人口的流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17.苏俄(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①④②③ B.③②④① C.③①②④ D.①②③④总结归纳组合题的一般解法。

客观题评讲21.(13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

……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

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