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教授始于宋代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
长知识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古代对“教师”的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称谓。
下面就从各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尊称古代对“教师”的最普遍的尊称,是“先生”。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先生如金,美玉在上”。
在先秦时期,指的是文化名士、人才、高崇的品德;到了汉代,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指称教师、学者,成为了教师的一个专用称呼,并且延续至今。
在唐代,出现了对教师更为尊敬的称谓:“师父”,意为“师傅之父”,称为“老师”。
宋代时,人们开始用“先生”在“老师”间交替使用。
明清时期,“夫子”成为尊称教师的常用称呼,它既可以指教师,也可以指学者。
由于明朝的礼制较为严格,因此称“夫子”时必须加上相应的敬称,如“礼部夫子”、“太学博士”、“礼部侍郎兼太学博士”等。
二、专称古代的教师,在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专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 讲学:古时称为“说课”、“授课”,治学者即为“讲师”。
如《唐僧传》中,唐僧在大唐广场说课,称为“讲师”;《水浒传》中,武松在街上开设功夫班,称为“讲拳先生”。
到了宋明清时期,这个称呼逐渐转化为“讲师”、“讲官”。
2. 基础教育:古代基础教育的教师,一般称为“先导”,既要教授文化知识,又要传授社会道德,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如《史记》中,蒯公为魏文侯先导;《孟子》中,王肃的老师叫做先导乎。
《水浒传》中的张青为将领家的家庭教师,称为“家庭先导”。
3. 武术训练:古代武术训练和指导的教师,一般被称为“师父”。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在斗战胜佛庙中拜师学艺,称自己的老师为“师父”。
4. 科举教育:古代科举制度中,负责考生科目的教师,被称为“监考”、“试官”,而教授科目的教师,则被称为“名师”、“大儒”。
比如《红楼梦》中,宝玉考差(相当于考试),由于周师傅的教授,成功考中状元。
三、地域称呼由于古代的隔离和区域性文化发展,不同地域的教师也有着不同的称谓。
1. 北方地区北方教师一般被称为“儒先”、“文先”,这两种称谓的含义都比较广泛,不仅指教师,还可以指文化人、读书人等。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怎么称呼老师
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哪些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
古代对教师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教授文化、歌曲、戏曲、武术等技艺的人。
元代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
“人都道你是教师,人都道你是浪子。
上长街百十样风流事,到家中一千场五代史。
”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诗文立门庭使人学已,人一学即似者,自诩为‘大家’,为‘才子’,亦艺苑教师而已。
”
2.中国封建社会对蒙馆教师的称谓。
今多指初等教育低年级教师。
3.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直至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
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
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国民政府时代开始,并一直沿用至今。
总的来说,古代教师的定义从教授文化技艺的人到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都包含在内,其中明清以来对教师的称谓为“先生”,辛亥革命后开始称教师为“老师”,这些称谓都是对教师的尊称。
集锦: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
集锦: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集锦: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我国每年的9月10号为教师节,我们都知道叫教师为老师,其实“老师”这个称呼在宋代仅仅是对小学教师的叫法,那么教师都有哪些别称:师:这个是历代对教师的简称,例如皇帝的老师就叫:帝师。
老师:为宋元时期对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之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外傅:经学教师称“博士”。
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的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讲授武事或者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即后“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看来意义很现代挺接近的。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
教习: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之后历代在校或者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未至“经师”。
训导:明清时期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也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中年长者之尊称”。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学教师的尊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老师这一当今最广泛的称谓,在我国古代有着种种精彩的别称,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史知识,对我们尊师重教,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无裨益。
“师”是古代人对教师的通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先秦时代对教师统称为“师傅”,《谷梁·昭公十九年》载:“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这里所说的“师傅,即师也。
”先秦时代称国学教师为“先生”。
《礼记·曲礼》云:“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后世对塾师也称先生。
教师的“先生”之称沿用至今。
战国时,称国学教师为“博士”,据《史记·循吏列传》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以高弟为鲁相。
”先秦时至汉代也有将教师称作“师资”的。
如杨士勋疏《谷梁·僖公三十二年》:“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老师的别称
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师父、师傅:对教师的尊称。
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
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为“国子学”(即后之“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
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
教习:明朝人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尔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
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之尊称。
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山长或院长并总领院务。
老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
后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一直沿用至今。
先生:《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
”孔颖达疏:“先生,师也。
”园丁:常喻指教育工作者。
柳仲甫《园丁之歌》:“好花要靠园丁育。
”蜡烛: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蜡烛有牺牲、奉献的象征意义。
所以,常用作对老师的尊称,可谓是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春蚕:李商隐在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人们便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
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雨:教育是一场春雨,而老师就是这布施“春雨”的使者,当这“春雨”知节发生之时,便能滋润心灵,呵护成长,收到润物无声之效。
人梯:指为别人的成功而作自我牺牲的人,现亦用来做对老师的最高评价。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
中国古代教师称谓古代对教师的称谓颇多,看看究竟都有哪些?师,教师的统称。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师长,官师(百官或官吏之长)和长者。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
”后用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如对东宫太子的老师称为太子师傅。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今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也用作对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
师父,对教师的尊称,含教师如父之意。
南唐尉迟《中朝故事》:“某乍到京国,未获参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
”师资,先秦时代对教师的尊称。
《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今指能胜任教师职务的人才。
宗师,称受人尊重、奉为师表的人,掌管宗室(帝王的宗族)子弟的训导工作。
《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
”经师,汉代以经学教授学生的学官,后来指传授经学的教师。
《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
”老师,原意指年老而资深的学者。
宋、元时称地方小学教师为老师。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现为对教员的尊称或泛称有某种特长、值得学习的人。
女师,古代教育妇女的女教师。
《诗·周南·葛覃》中的“言告师氏”,毛传:“师,女师也。
古者女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讲师,古代尊称讲解经籍的教师为讲师。
今为高等学校中高于助教、低于副教授的教师职称。
博士,称教师为博士始于战国,秦、汉相承。
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经学传授。
唐置国子、四门等博士,明、清时也有国子博士。
《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
”今指学位的最高级别;也指取得这一学位的人。
夫子,古代称大夫(官职)为夫子。
孔子曾为鲁大夫,故其弟子也称孔子为夫子。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
龙源期刊网 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等作者:来源:《晚晴》2010年第09期文化拾珠古人对教师都有哪些称呼?教师最早称“师氏”、“父师”、“少师”,由官吏担任。
“师氏”简称“师”,是周时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国学中的教师。
“父师”是退休的大夫,“少师”是退休的士。
他们在致仕之后,一般会在乡学中担任教师。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时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是对教师的尊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私学教师被称为“塾师”、“书师”、“馆师”、“馆宾”等。
塾是古代私人设立的学校。
故称“塾师”。
“书师”是指汉时教启蒙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馆”是旧时的私塾的别称,故“馆客”、“馆宾”、“馆师”也指教师。
后人对教师的尊称还有“西席”或“西宾”、“先生”、“夫子”、“绛帐”等。
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培养、教育了众多学生的老师往往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为什么用“桃李”来指代学生呢?“桃李”原本就是指桃和李。
桃花和李花盛开的时候纷繁艳丽,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华如桃李”的诗句,因此后世用桃李来形容貌美,也喻人青春年少。
《韩诗外传》中曾说:“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其实。
”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据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后久视元年》记载:狄仁杰推荐了姚元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皆为名臣,时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后世使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所培育的人才极多,遍布各地。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教师节】引导语: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被尊称为老师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人。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老师陪伴我们成长,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都应该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
,那么,你知道老师的主要称呼有哪些吗?古人对老师的尊称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
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没有例外。
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
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博士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
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司业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
故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副校长。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
《史记·儒林传》载:"公孙弘为学官。
到东汉时,太学教师被称为"讲郎。
教习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
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
清末兴办近代学堂,也沿称教师为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
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西席又称西宾、讲席。
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西向东,故教师尊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老师是今天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之一,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有老师。
参加了工作,称前辈也为"老师。
总之,"老师逐渐地演变为一种尊称,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词语。
可是"老师最初可不是一个平民的称呼,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称为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阶层专属的称呼。
教师的称呼变化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师的称呼变化,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更多内容请关注。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庠”和“序”等原始学校,那时官学不分,学在官府,管理教育的官吏就是第一批教师,称为“学官”,“司徒”、“秩宗”、“典乐”等等。
这些人肩负着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任。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尚书》中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
君”“师”相提并论,“人有三尊,君、父、师”。
古人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吕氏春秋·尊师》中说:“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荀子大略》中把尊师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孔子开创了私家授学,是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
孔门子弟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发展成为对教师的尊称,可见孔子为教师地位的提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
当然这也得力于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在古代对家庭教师还尊称为“西席”和“西宾”。
相传汉明帝刘庄为太子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面向东方为尊。
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坐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等。
如“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
唐代韩愈的《师说》一文,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递的社会高度评价,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也是历来教书者引以自豪的荣耀。
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
古往今来教师的别称夫子——《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泛指老师、教师。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傅——老师的通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教授学生的人。
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学官名。
明代选进土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
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
元明清县皆置教谕,掌文庙祭拜,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
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
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国子监教师,西晋成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佐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经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
清代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
教授称呼始于宋代
教授称呼始于宋代转载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师傅、夫子、宗师:古代老师的十四种称谓,你知道吗?
师傅、夫子、宗师:古代老师的十四种称谓,你知道吗?展开全文“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大家已经相当陌生,今天正值教师节,小编来给大家科普下古代老师的十四种称谓~【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古代教师的称呼
古代对老师的称呼【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
古代老师怎么称呼古代老师是以讲学为业的人,主要传授文字、德行、礼仪、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那么古代老师该如何称呼呢?古代老师的称呼在古代,老师的称呼有许多种,这些称呼大致可分为三类:尊敬性、亲切性和嘉许性。
一、尊敬性称呼1. 先生:先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原本是“先知之生”,泛指有才学的人。
汉代开始用先生称呼学者,到了唐代,又广义称呼教师。
考中进士的人可称“进士先生,状元先生等”。
2. 大师:曾经国教师菩提达摩传来禅宗后,禅宗的开山祖师达摩就被称为“大师”,以后称为“上师大师”。
又如宋朝名儒苏东坡的老师,就被他称为大师。
3. 导师:导师在汉代讲政治时指挥使者,“官爵级别次之”,导师的地位很高,又如古代著名的诗人陆游的老师吕叔潜就被他称为导师。
4. 师傅:在古代,师傅的地位比较高,被尊称为“大师傅、天师太师、玄师、正宗、真传等”。
曾经《三国演义》中的张星彩就被人们称为“丐帮师傅”。
二、亲切性称呼1. 师父:师父是徒儿对师傅的尊称之一,古代皇帝的师傅被尊称为“帝师”,又如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师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2. 老师:古人用“老”这个字来表示尊敬和亲切,所以老师就成为亲切性的称呼了。
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他称呼教师姚鼐为“鼐先生”。
3. 爱戴的老师:这个称呼非常的亲切,并且意味深长,展现了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三、嘉许性称呼1. 楷模,是对于一位老师为人师表,慷慨激扬,而心怀敬畏的称呼。
2. 学富五车:寓意丰富,是对于一位老师文化和学识上的肯定和赞扬,是一种嘉许性的称呼。
3. 传道授业:这是最能突出老师的职责和价值的称呼之一,想象一下,深夜模糊的灯影中,老师们默默无闻地给每一个学生讲解知识点的情景是多么的感人。
古代老师的尊严古代老师的尊严不仅源于其掌握的知识和自身的品德,更是由于其在培养学生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学生面前,老师是权威的化身,是尊贵的标志。
教师们,其实未必都会被徒弟尊敬,也未必会从政府和社会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尊重。
宋代的学官“教授”
宋代的学官“教授”“教授”在现如今的中国,乃是高等教育体系下的一种教师职称。
往前追溯则可以发现,自宋、元、明、清以来,“教授”这一职衔作为学官就曾长期存在着。
然而作为一种官称、职衔的“教授”,最早也就出现在北宋初。
宋代往前的历朝历代中,“教授”一词所指的,往往则都是“教授”(即讲解、传授知识技能)这一行为本身。
试举两例:(疏广)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汉书·卷七十一·疏广传》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馆,置田以给诸生,学者大集。
以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当时谓之“白鹿国庠”。
——《玉海·卷一百六十七·白鹿洞书院》而到了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正月时,为了体现皇太子【1】、皇子、皇侄、皇孙等近支皇族间的地位差别,中书门下(政事堂)提议将教授(动词)皇侄、皇孙的学官教师的职务,定名为“皇侄、皇孙教授”。
【注1:当时储位空悬,但请立寿王赵元侃(即之后的宋真宗)为皇太子的呼声很高。
同年八月,赵元侃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赵恒。
】由是,便任命开封人孙蠙以“(尚书刑部)司门员外郎”的本官(文阶官),出任“皇侄、皇孙教授”。
此即“教授”第一次正式作为官称、职衔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宋真宗此后,宋代又曾陆续存在过以下这些“教授”:宗学(即针对年轻宗室的教育系统)一、南宫(睦亲宅)【2】教授。
始置于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正月,负责教授太祖、太宗的子孙。
其和“北宅教授”,可能都是由上文所说的“皇侄、皇孙教授”分置而来的。
二、北宅(广亲宅)【3】教授。
始置于咸平元年(998年)正月,负责教授太祖、太宗弟赵廷美的子孙。
三、睦亲宅小学教授。
始置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负责教授睦亲宅中14岁以下的宗子。
自从睦亲宅、广亲宅设置“小学教授”后,原有的“教授”也就被称为“大学教授”了,同时他们的职责也变成了“教授15岁以上宗子”。
四、广亲宅小学教授。
始置于治平元年(1064年)六月,负责教授广亲宅中14岁以下的宗子。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
师长:老师与长者。
《周记?地官》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
”后用“师长”为教师的尊称。
师傅:教师的通称。
封建社会东宫太子的教师即称太子师傅。
师父: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载:“人有三尊,君、父、师。
”师父含有教师如父母之意。
教习:明代翰林院学官兼教师,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沿称教习。
教授:宋以后学官名称,掌学校课试等事,现作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讲师:古为讲解经籍的教师,今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助教:学官名,始于晋,协助博士教授学生,其后各代均在国学中设助教,近代成为高等学校教师职称。
先生:按《礼记》注:“先生,老人教育者。
”《孟子》注:“学士年长着,故谓之先生。
”用作教师的尊称。
经师:汉代指儒学学官,后指传授儒家经典的教师。
《王文宪集序》载:“经师人表,久资复实。
”
西席、西宾: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
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祭酒:在古代是掌国学诸生训导政令之官,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校长。
司业:协助祭酒管儒学训导方面工作,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副校长。
博士:秦时官职,掌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章,汉代始称太学中的教师,唐宋时有专业学校,故而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之称。
教师称谓的变化
教师称谓的变化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而作为师范专业的学生,我们中很大一部分将成为“师”中的一员。
既为教师,那教师的称谓如何演变而来当然值得我们深究。
在我国,自古就存在着尊师重道的优良美德。
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称谓,其多为尊称。
师—从先秦沿用至今的称谓。
师长:对教师和长辈额尊称,足见对教师的尊敬。
除此之外“先生”也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教师的尊称,而它最先的意思是老年教学者。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慢慢把青年教学者也尊称为先生。
这个称谓始于先秦,沿用至民国时期。
其中《礼记·曲礼》中说道:“从于先生, 不越路而与人。
”当然,“师父”、“师傅”、“师保”、“师资”这些称谓也在古代显而易见。
像“师父”、“师傅”这些在现在也是常常可以听到的,不单指教育界的。
而最常见的便是“老师”,其最初始于宋元时期,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 颖悟非凡貌, 属句有夙性, 说字惊老师”。
“小学”本指研究文学、音韵、训诂的学问。
古时小学生先学六书( 造字法) , 故有此名称。
解放后, 老师的称谓再一次在中小学普通使用, 用以泛指教师的称谓。
在高等院校中, 由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陆续毕业, 担任了大学中的助教职务, 对这些年轻的教员开始使用老师的称谓, 以区别于作为讲师、教授的中老年教师。
以上几种对教师的称谓多出现在中小学,而在高等学府授予教师以“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是根据所担任的教学工作和专业水平所授予的,而这几种称谓在古代就有,“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
而“讲师”则以传授学业、传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
对于助教,当时为协助国子博士传授儒学经学,是国子监教师的称呼。
在很多称谓现今还在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让人陌生的称谓。
比方说教谕,它是宋代对在京城所设小学和武学中所设教师的尊称。
而日本,受中国古代所影响,至今仍称教师为教谕。
除此之外,还有“西宾”:古人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古代教师的称谓
古代教师的称谓祭酒封建王朝专门教育公卿大夫和三品以上官僚子弟的学校称国子监或国学、太学。
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祭酒原非官名,古代人宴会或祭祀时,推一年高望重的人先举杯子以祭,称祭酒。
隋唐以后始称国子监的主管官为祭酒),官多为从四品。
#司业隋后至清末,国子监设有司业官,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协佐祭酒掌国学诸生训导之政令,官为正五、六品。
博士国子监的助手,官位多在正七品到正六品。
为培养各类专门实用人才,从东汉到隋末,在当时的京城还建有各类专科学校,依据其专业,分别设立了律学博士、医学博士、武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学官,其官位在正九品到正七品。
学监国子监协助祭酒督课业、监内务、查勤惰、纠师生过失的官员,官为正七品。
助教国子监协佐博士理事的官员,负责教导学子的修身养性、崇志广业事宜,官位多在从七品上下。
学录明清时国子监设有学录官,为助教的协佐,官为正八品。
教授从宋元到明清,各府(路)、州、县均设有各级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为教授,设于府(路),官为正七品。
学正明清时,国子监设立协佐助教的官员,称学正,官为正八品;各州亦设有学正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州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教谕明清时,各县设有教谕官,与训导共同负责县学的管理与课业,官为正八品。
训导明清时,各府、州、县均设训导官一人,协佐教授与学正、教谕的学校管理事务,官为从八品。
山长唐宋元时,官立书院中担任主讲并总管院务的学官称山长。
少卿明代为培养本国的通事(今称翻译)人员和外国留学生,在京城设有四夷馆和四夷馆翰林院,其最高长官称少卿,官为正四品。
郡文学汉武帝时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称郡文学,专司所辖地域的教育行政事务。
卫儒学提督宋明时,在兵员集中的要塞、卫所办有专教武官子弟的学校,授以五经四书、英武将军传略和骑射步战之术,其最高官员称卫儒学提督。
正科、典科、训科明代各府、州、县各设一专司医学的官员,府称正科,官为从九品;州称典科,县称训科,均有官职无俸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教授始于宋代
来源: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评论0条】字号:T|T
“老师”一词是对在学校中从教者的称谓,“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基本职责。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如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
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而且有些已经相当陌生——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
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元代时,各路、州、府都曾建有书院,设山长。
明清沿袭元制,乾隆时期曾一度改称院长,清末仍叫山长。
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废止。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
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
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
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
《易·系辞下》:“无有师保,如临父母。
”后来泛指老师。
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
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
《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
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
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
教授: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
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助教: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
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
传授儒家经学。
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
学博: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微博]是不同。
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
讲郎:原为讲授经书的官员。
《后汉书·儒林传》:“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
教谕:原为宋代京师小学和武学中的学官名。
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作为一县之最高教育机构,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
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
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
”
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