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环境与发展 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达标检测知能

合集下载

2025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专题十一环境与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5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合格演练测评专题十一环境与发展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格演练测评(十一)(环境与发展)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各箭头表示环境对人类反馈作用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箭头甲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①滑坡、泥石流②酸雨危害③臭氧层空洞④荒漠化、水土流失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第1题,人类生存于环境之中,每时每刻都与环境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甲箭头表示人类的生产活动,即从自然界中获得资源的过程,乙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丙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丁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据此推断D正确,故选D。

第2题,图示显示人类作用于环境,而环境又把它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图中箭头甲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人类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环境可能通过滑坡、泥石流、荒漠化、水土流失来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据此推断D正确,故选D。

答案:1.D 2.D2024年5月29日,记者获悉,《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于6月1日起先施行,苏州将正式进入垃圾分类时代。

下图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健康人运用后的口罩属于( )A.危急废弃物B.不行回收物C.可回收物D.其他垃圾4.在减轻生活垃圾危害中,公众可普遍参加的行动是( )A.垃圾堆肥回田,削减化肥农药运用量B.刚好填埋垃圾,减轻垃圾造成的污染C.少用一次性用品,有序分类投放垃圾D.建立垃圾发电厂,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健康人运用后的口罩属于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D正确。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必备知识落实】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
必然带来 城市化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 工业化 。二者是一个相
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产业结构 调整。 (2)国家的 对外开放 政策:是 对外开放 的前沿,有许多优惠
第30讲 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纲呈现] 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 展的方法与途径。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 题及解决措施。
【核心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区域农业发 展条件、农业布局、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结合图 文材料,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3.人地协调观:合理布局工农业,合理发展城市,促进人地协调发 展。
山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特 以 特色经济作物 为主,实现由___原__料____ 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关键能力突破】 一、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法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措施。关 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 (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1.图中的果树和农作物可能为( )
A.苹果树、棉花 B.桑树、水稻
C.梨树、甘蔗
D.柑橘树、小麦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1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基数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2)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将长期存在。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行动纲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实践
___环__境__无__害__化___技术
提高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清洁生产
工业 发展____________ 生态农业
农业 推行____________
公众
提倡适度消费
研析考点 • 破疑难
考点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水质污染、工农业
水 资 源 生产用水量大及降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 要从“开源”(替代资
资 短缺
水少

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

土 地 资 生态退耕、建设占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源短缺 地等

探等)和“节流”(提高 利用率、减少浪费、加 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
能 源 短 利 用 率 低 、 资 源 分 我国 东部 地区 能源 方面入手
能源等短缺

射性污染、________污染等
发达
乡村
城市
地域 ________国家更突 ________地区、发展中国
差异[特出别警示] 人口的增家长严可重以引发环境问题,但并__不__是___环_地境区问、题发产达生国的家根严本重原
因,其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1.定义:既满足__当__代____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措施1.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如下表所示:(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而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利用整体性的观点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图所示:3.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工程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增加植被覆盖率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二、土地荒漠化1.荒漠化的概念:土地退化2.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特别提示:荒漠不等于荒漠化。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物理风化强烈,风力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现象,是一个变化过程,其结果是可能出现荒漠景观。

3.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三、湿地资源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施1.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如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湿地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湿地的消亡。

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2.措施:针对原因找措施一、流域的开发与治理(一)综合治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1.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及影响特别提醒:河流的开发与治理1.对区域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可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入手,要结合区域实际具体化。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8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课件新人教版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8讲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课件新人教版
微点 4 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带。
微点 5 长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微点 6 海洋权益 一国可主张海洋权益的范围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 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它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 利益、海洋科学利益和海洋文化利益。
(2)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①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 11 个地级市,具有_空__间___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 ②是我国主要的___高__新__技__术___和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和科技 创新中心所在地。 ③总体呈现西北___高___、东南___低___的地势特点。 ④属于__温__带__季__风____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从_沿__海__向__内__陆___、 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 ⑤绝大部分地区位于_海__河___流域,湖泊主要有__白__洋__淀______。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 ()
解析:第 1 题,四类主体功能区是结合了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 城镇化格局等因素划分,不是单一指标,是综合指标;是人为划定的,不是自然形成; 没有考虑地理位置差异。选 C 正确。第 2 题,区域是地理的空间单位,各区域都有一 定的面积和范围,A 正确;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一致,B 错;各 区域间不一定有十分明确的界线,C 错;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应因地制宜,不完全 一样,D 错。选 A 正确。第 3 题,利用综合指标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 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是考虑了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 件的差异性,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不能以一概全;整体性是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 联;开放性是区域间的联系;阶段性是区域发展过程的体现。选 B 正确。 答案:1.C 2.A 3.B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9讲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课件新人教版

微点 1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三废污染;自然环境恶化等。
微点 2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确保耕地数量。 (2)提高耕地质量。 (3)防止耕地污染。 (4)提高耕种积极性。 (5)加强农业科技应用。
微点 3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表现 (1)供求问题不平衡,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水量增长速度。 (2)沿海发达地区用水缺口明显扩大。 (3)工农业和服务业用水量不断增加。 微点 4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具有四多四少的特点,即“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沿海多内陆少、 夏秋多冬春少”。这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相对应。
实行耕地总量 不减少措施
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非农业建设必
决 提高土地
须节约用地

利用率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地质量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节流
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加 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 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 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现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状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2.我国的粮食安全 (1)人均粮食占有量_较__少___。 (2)粮食增产难度较大。 (3)粮食种植收益较低。 (4)粮食总体质量_偏__低___。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一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0讲欧洲的思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一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第30讲欧洲的思

第30讲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考点定位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理性主义:近代科学兴起与启蒙运动。

3.近代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

主题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背景(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3)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2.实质: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3.精神内核:人文主义(1)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

(3)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4)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4.成就(1)意大利领域人物特点文学三杰薄伽丘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但丁彼特拉克美术三杰达·芬奇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拉斐尔米开朗琪罗(2)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思维点拨人文主义者与宗教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但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只是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二、宗教改革1.背景(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2)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2.过程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改革教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改革教会: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宗教改革的扩展西欧其他一些国家也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3.影响(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021届新高考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2021届新高考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1.自然界的碳循环(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

2.温室效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

4.国际减排合作(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

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1类大题规范答题专训九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含解析人教版.doc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1类大题规范答题专训九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含解析人教版.doc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类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这几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高考对这一内容考查的要求是: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治理保护措施。

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 1 600m。

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10分)考生样卷阅卷打分评卷员①得分( )最终得分( ) 评卷员②得分( )误差>2分,则三评评卷员③得分( )【尝试作答】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每点2分,作答5点得10分)1.分角度把握生态环境问题类试题的解题流程:角度一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解题流程为:角度二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解题流程为:2.抓思考方向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答题模板:(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答题模板。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答题模板。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

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

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

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2019·全国Ⅰ卷,442019·全国Ⅱ卷,10~112019·某某卷,28 2018·某某卷,11~12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结合重大的环境问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016·全国Ⅱ卷,37(3)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019·全国Ⅲ卷,1~22019·某某卷,1~22018·某某卷,72018·某某选考卷,19~20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背景,结合典型案例,考查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

一、人地关系思想历史回顾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三、可持续发展实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1)我国基本国情: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

(2)面临严峻挑战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相对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考点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2019·全国Ⅰ卷,44)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修改版ppt]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修改版ppt]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例2] (2011·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 答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居全国首位。
甲省
乙省
人口自然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
增长率(%) 5.64 4.99
B.印度 居民环护意识弱
C.美国 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D.俄罗斯 经济总量大
(2)若图中某国家退出《京都议定书》,从可持续发
展的角度分析,其违背了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获取和解读信息]———————— 由图可知人均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是 美国 ,其次是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 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 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 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 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 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 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例3] 2011 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 德班闭幕,会议最终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 色气候基金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下图为“2005年世界 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读图回 答(1)~(2)题。
(1)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及其原因是 ( )
A.中国 经济水平高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提升 新人教版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提升 新人教版

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整合提升新人教版
浮想联篇
(1)以与地理有关的社会时事材料为切入
点,综合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后果及解
决措施。

(2)以区域图、示意图、数据、表格为背
景材料,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
施,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及价值
取向等。

(3)结合我国或世界具体资源开发、工程
建设及其生产活动,考查环境问题的产
生、危害及解决措施。

(4)以中国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为突破
口,结合低碳经济中“生态城市”“清洁
生产”“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具
体案例,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内涵、
原则、发展方向等的理解、判别分析能力,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如xx年福建文综卷
1~2题。

解答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题思路解题思维流程
思维建模地理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

其判读的基本程序是: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分析其中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图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大气
PM2.5 和
SO2 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❶。读图,回答


点 互
(1)~(2)题。



返 首 页
23






通 关














返 首 页
24

础 梳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 浓度一般在 10 时以后下降,其主要

自 主
原因是(
)
通 关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通 关

展的内涵是什么?








点 互
[提示]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返 首 页
21



理 自 主




通 关









集 训







返 首 页
22



理 自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通 关



[例1]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 时

高 频
第11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基 础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7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环境与发展第27讲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件新人教版

D.人均 GDP 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 2005 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 ()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C 2.C
增加 减少
生活污水 环保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微点 4 正确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共同性”侧重的是“义 务”,“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时,不要把公平性原则与共同性原则混为一谈。前者强 调全球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而后者强调全球是一个整体。
微点 5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 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2)中国要把经济发展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 把经济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 排放量较小,A 正确;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华东地区低, 但 SO2 浓度高,B 错误;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能源、原料多从外地调入,但 大气 SO2 浓度相对较高,故大气 SO2 浓度与当地的资源条件无关,C 错误;两区域人 们的出行方式相似,D 错误。
答案:3.C 4.A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实现__循__环__经__济____。
手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核心
提高__生__态__效__益____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环境与发展 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新人教版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环境与发展 第30讲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1.自然界的碳循环(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

(2)过程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

2.温室效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

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

4.国际减排合作(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

(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

(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

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

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2021年高考选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2021年高考选考地理(人教)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1第32讲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结合啊此材料*強合分桁生抠te 啪忸 的地理持超和土盔问匱的戒冈底洽理 保护措施壬1 ;11<an 11 --- 1 --- J1岸進-匿灌 料*认识不同K 墳乍态何电认知的战用交馬汨!_[惺护挤他)考点1 荒漠化的防治案例剖祈寻规律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⑴荒漠化的成因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干旱的參尢随粽松的沖訪沉 积物〔异就②人为因素社换尸早,描铁晞恃.土壤发 疔塔.平地老航松的秒质沉— 攪近业洲岛压中赴.大风U &芬,让幫屮在蓉# I 7 tfi 手:卜凤抄拾动多參押I 打利j 抑制同荐活劝 和荒穫化进程+若零年持续 干旱’則金加【速荒祺化时弄物质革咄*人类活动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并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破坏行为破坏原因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生活燃料短缺;舌L 挖药材、发菜等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放牧牲畜数量过多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 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从事农使沙质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次生盐碱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分析思路与方法⑴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

(2) 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例如:过度使用地下水 --------- 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轮牧;人口激增------------------- 控制人口数量等。

(3)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荒漠化问题。

如针对荒漠化的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高考海南卷)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选择题机械防沙措施特别适用于无灌溉条件的流动沙丘地区,在工程防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机械防沙的材料可分为3类:传统生物质材料(作物秸秆为主)、矿物质材料(黏土和砾石为主)和新型材料(以石油化工产品为原料或以农作物经发酵生成的产品为原料)。

草方格(下左图)是常用的传统防沙材料,尼龙网沙障(下右图)是一种新型的防护材料。

据此完成1~3题。

1.相对于生物措施,机械防沙措施在流动沙丘地区得到更广泛应用的主要优势是( ) A.对环境污染小B.环境适应性强C.需要劳动量小D.治理成本低2.机械防沙的原理是( )A.增加降水B.削减风力C.提高地下水位D.增强光合作用3.相对于草方格沙障,尼龙网沙障的优势主要是( )A.地形起伏适应性好B.短期救急防护效果好C.截留水分效果突出D.材料易降解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机械防沙措施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无需灌溉水源,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环境适应能力强,B选项正确;与生物措施相比,机械防沙用到矿物质材料、石油化工原料、尼龙网等,环境污染更大,成本更高,投入劳动力更多,A、C、D选项错误。

故选B。

第2题,根据图文材料分析,机械防沙主要适用于流动沙丘,运用草方格、尼龙网削减风力,固定沙丘,B选项正确;与机械防沙相比,生物措施原理是通过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A选项错误;机械防沙措施主要是对地表沙丘固定,对地下水位影响小,C选项错误;机械防沙措施适用于无灌溉条件地区,植被缺乏,主要运用工程措施,其原理与增强光合作用无关,D选项错误。

故选B。

第3题,尼龙网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小、建设时间短、见效快;草方格沙障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建设时间长、见效慢,尼龙网沙障更适用于短期救急防护,B选项正确;尼龙网沙障要求地形起伏小,草方格沙障地形适应性强,尼龙网沙障地形适应性差,A选项错误;尼龙网沙障材料为工业产品,不易降解,草方格沙障材料为草类生物,利于涵养水分,水分易截流,C、D选项错误。

故选B。

答案:1.B 2.B 3.B下图为中国贫困县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有关贫困县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分布在地势的阶梯处②东南多,西北少③多分布在山区、高原④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图中有关甲、乙、丙三个区域贫困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三地交通欠发达②甲地贫困人口数量大③乙地生态环境脆弱④丙地地表崎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4题,直接观察图中贫困县的分布特点,贫困县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②错、④对;结合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可知贫困县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区,①错、③对。

故本题选择A。

第5题,根据图示,甲区域属于青藏高原,但人口密度小,故贫困人口数量并不多,②错;丙区域属于云贵高原、乙区域属于黄土高原,三个区域生态环境都较脆弱,交通都比较闭塞,云贵高原因岩溶地貌发育而地表崎岖。

①③④正确,故本题选择C。

答案:4.A 5.C清代初期,洞庭湖面积约6 000 km2,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 625 km2。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下图示意洞庭湖水系变迁。

读图,完成6~8题。

6.洞庭湖湿地重要的生态价值主要表现在( )①提供丰富的农产品②维持生物多样性③调蓄洪水,减轻旱灾④发展水上运输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7.从清代初期到20世纪末,洞庭湖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季风降水不稳定③长江入湖水量骤减④入湖泥沙淤积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8.下列人类活动方式中,有利于改善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是( )A.上游滥砍滥伐森林B.湖区工业排污C.冬季开展渔业捕捞D.退耕还湖还湿解析:第6题,题中各选项均为洞庭湖的重要价值,但题目要求指出洞庭湖的“生态价值”,选项①④属于洞庭湖的经济价值,选项②③属于生态价值,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第7题,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长江和洞庭湖各支流带来大量泥沙淤积以及围湖造田,①④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

季风降水不稳定只会导致湖面发生周期性地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长江入湖水量骤减不符合实际状况,因此选项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8题,上游破坏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加重,入湖泥沙增多,淤积加重,洞庭湖面积萎缩,排除选项A。

湖区工业排污,影响湖水水质,破坏生态,排除选项B。

冬季开展渔业捕捞,破坏湖泊生物多样性,排除选项C。

退耕还湖还湿,增加湖泊面积,可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选项D符合题意。

答案:6.C 7.B 8.D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9~11题。

9.甲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草地退化B.次生盐渍化C.水土流失D.围湖造田10.针对甲处突出的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合理放牧B.退耕还湿C.禁止樵采D.合理用水11.监测乙处荒漠化范围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GISC.GPS D.数字地球解析:第9题,甲地为宁夏平原,因贺兰山对风沙的阻挡、黄河水源滋润等,草原退化不是当地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排除选项A。

宁夏平原降水少、夏半年蒸发强,地势平坦,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偏高,容易出现次生盐渍化,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平原地形,径流流速较慢,水土流失不严重,排除选项C。

当地大型湖泊较少,围湖造田现象不是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排除选项D。

第10题,从上题判断可知,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合理放牧、退耕还湿、禁止樵采等措施与次生盐渍化治理关系不大,因此排除选项A、B、C。

第11题,荒漠化地区与非荒漠化地区因植被覆盖度不同,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不同,可以通过遥感技术(RS)进行监测,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

答案:9.B 10.D 11.A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人类生态环境,现在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

回答12~13题。

12.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3.为了减轻温室效应,你认为下列措施在我国可行的有( )①限制和压缩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③大力建设林业生态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④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2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的人为原因是森林的破坏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和甲烷,故C正确;臭氧层破坏使到达地球的紫外线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故A错误;酸雨是大量酸性气体排放导致的,常见的酸性气体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无关,故B错误;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会引发酸雨危害,酸雨和温室效应无关,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第13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森林的破坏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可以压缩重工业发展的比例,从而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但是不能限制其发展,故①错误;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构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故②正确;提高森林覆盖率能够吸收更多温室气体,故③正确;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能耗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发展,对我国整体而言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反而会加大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故④错误,所以该题选B。

答案:12.C 13.B“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是依据山体高度不同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我国许多地区都发展了“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

据此完成14~15题。

14.依据“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山顶松柏戴帽,山间果竹缠腰,山下水稻鱼跃,田埂种桑放哨”,下列地区中最适宜的是( )A.重庆B.青海C.上海D.海南15.河北丘陵山区发展“围山转”模式布局合理的是( )A.山坡种茶种药B.山坡竹林缠腰C.山下养鱼放牧D.山下瓜果梨桃解析:第14题,由材料中的“竹”“桑”可推断A正确。

青海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竹、桑的生长;上海位于平原地区,不会形成“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海南为热带地区,而竹子主要生长在亚热带,故排除B、C、D。

第15题,河北为温带季风气候区,梨桃为温带水果,D正确。

茶、竹主要生长在亚热带,A、B错误。

河北为旱作农耕区,且水资源不足,故C错误。

答案:14.A 15.D随着我国进口“洋垃圾”禁令的全面实施,浙江某纸业公司拟在马来西亚的雪兰莪州投资建设80万吨废纸浆板及60万吨包装原纸生产基地的项目,总投资为20.508 9亿元人民币。

该项目一期主要以进口美国废纸为原料,生产制成的浆板,将全部出口至中国,用于满足公司自身生产所需,同时可进行部分销售。

下图为雪兰莪州位置及交通示意图,结合图文信息回答16~17题。

16.推测该纸业公司选址在雪兰莪州的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素质高B.原料丰富C.市场需求量大D.交通便利17.通过进行海外投资可能为该公司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响应了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B.降低生产投资成本C.解决了进口原料采购的困境D.扩大就业解析:第16题,因为生产所需的原料是从美国进口的废纸,产品又是销往中国,对交通有着非常大的需求,附近的巴生港为马来西亚最大港口,位于世界最重要的海洋贸易航线上,所以D正确。

第17题,从材料中可知生产的主要原料为美国废纸,产品全部出口中国,可知由于我国对进口“洋垃圾”禁令的实施,该公司生产原料采购严重受到影响。

通过海外投资可以避开我国的进口禁废令,材料中所说进口纸浆用于满足公司自身生产所需,同时可进行部分销售,说明可解决公司进口原料采购的困境以及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获得更高经济利润。

答案:16.D 17.C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将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临时场地设施。

小海坨坐落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

据此完成18~20题。

18.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减少19.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采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近年来,国际奥组委越来越强调奥运会筹办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增大温室气体排放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解析:第18题,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因其数量不多,种群逐年减小,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现,故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