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制造业战略与结构调整的做法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
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杜传忠;杨志坤【摘要】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工业4.0战略通过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现制造业设计、生产、运营及服务的全方位系统整合,力求使德国占据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德国工业4.0战略的智能化、数字化和服务化的制造业发展基本方向,系统、关联、集成、协同与融合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有效机制,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化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统一的工业制造业标准以及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潜力等值得中国借鉴。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German Industry 4.0 Strategy establishes the cyber-physical system,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ofdesign,production,operation and service with “Smart Factory”and “intelligence production”.Germany strives to occup y the top ground of the worl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future competition of global industries with Industry 4.0 Strategy.There are many aspects worthy of learning from Industry 4.0 Strategy,such as intelligent,digital and service developing trend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ystem based on systems,correlation,integration,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effective mechanism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new large-scale and personalized and customized production mode,perfect technical innovationplatform,unified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standards,practice of realizingthe full potential of human resource.【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工业 4.0 战略;制造业;转型升级;借鉴分析【作者】杜传忠;杨志坤【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天津市,30007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14内容提要: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工业4.0战略通过构建信息物理系统,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实现制造业设计、生产、运营及服务的全方位系统整合,力求使德国占据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图解】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图解】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导读:德国工业4.0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深入分析其愿景与要点,可以洞察德国提出工业4.0的目的与战略意图。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从而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这是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启示。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初衷是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
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动下,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于2013年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随后,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等设立了“工业4.0平台”,德国电气电子和信息技术协会发表了德国首个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德国政府认为,尽管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但中国对德国工业构成了竞争威胁,美国也在通过各种计划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因此,制定“工业4.0”战略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德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理念、内容和做法等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学习并给出积极回应。
“工业4.0”战略愿景与要点与美国流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说法不同,德国将制造业领域技术的渐进性进步描述为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即工业4.0的进化历程(图1)。
工业1.0。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
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工业2.0。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2.0。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
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
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
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从战略到行动德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历程及启示
德国作为全球主要工业国和欧盟成员国中经济、技术最发达且总量最大的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形成了有效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并在应对经济危机的绿色复苏一揽子计划中得以成功延续、优化和加速推进。
德国绿色低碳转型“从战略到行动”的一系列积极实践,其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德国绿色低碳转型的行动框架(一)制定《气候行动计划2050》,为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描绘现代化战略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之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达从战略到行动:德国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历程及启示杨 艳 谷树忠 李维明 路 娜 孙 溪【内容提要】德国作为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和欧盟经济实力最强成员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有效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以行动计划、具体措施、法律体系为战略的核心内容,并成立气候内阁以加强统一领导。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德国推出的绿色复苏计划,实质是对德国2050年气候目标导向下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框架的延续、优化和加速推进。
从德国气候治理的进程和效果来分析德国绿色低碳转型“从战略到行动”的一系列实践,至少有以下4点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一是合理对接经济政策与气候政策以促进全面的绿色复苏;二是重视战略行动框架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三是建立健全重大战略或治理政策的执行评估与调整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合作机制。
【关键词】绿色低碳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 绿色复苏 德国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21)4-0058-062021年第4期成的一个相对松散、灵活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体系,它强调实现全球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下人类的最核心利益,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作为主要工业国和欧盟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成员国,德国认为其对承担《巴黎协定》义务负有特殊的责任。
德国产业结构变化对低碳转型的促进意义
低碳经济不仅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是经济发展模式、能源消费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1].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转变产业结构也常常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政策。
在发达国家中,德国较早开始发展低碳经济,也取得了显着成效[2].和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同,尽管第二产业是相对高碳的产业,但德国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了较高比重的第二产业,维持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实现了发展实体经济与低碳转型的双成功,也使得德国较好地抵御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3 - 4].因此以德国为例,通过从产业变迁的角度探究德国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产业结构变迁与低碳经济发展理论关系的实证研究,也对我国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保持国家竞争力、防止产业空心化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1 产业结构变迁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关系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英国以官方文件形式首次提出要创造低碳经济[5].大体上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6 - 8].在理论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产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投入产出不同,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规模也相去甚远。
国民经济中产业构成、三次产业内部的行业构成对一个经济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污染物排放规模起着决定性作用[9].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出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的现象,反映为“环境库兹尼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Curve,简称EKC)规律[10].在发达国家中,德国在二战后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迁,碳排放趋势也吻合EKC规律,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低碳转型[11].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德国低碳转型的原因,认为对低碳发展的战略性重视、社会性共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高新技术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变等多个因素共同推进了德国的低碳转型,其中产业结构变迁在德国低碳转型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2 - 14].2 德国低碳经济发展: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经济增长而碳排放下降的“脱钩”型发展过程[15],这一趋势符合EKC的规律,其中德国的“倒U型”曲线最为典型。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及对国内的启⽰2019-07-30⼀、显性⽐较优势指数⾃1980年以来,德国制造业显性⽐较优势指数⼤致呈现出⼀条“L”型的发展态势(如图3所⽰)。
1980年,德国制造业先⾏⽐较优势指数为0.6,之后开始下降,⾄2000年降⾄0.2,随后⼩幅回升⾄2008年的0.24,2009年微降⾄0.22,⾃2010年开始,再次出现⼩幅回升,⾄2013年升⾄0.3。
⼆、德国制造业的特点2013年,德国制造业占GDP的⽐重⾼达22%。
德国制造业在充分发挥其⾃⾝已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来不断提⾼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保持德国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隐形冠军”与细分市场事实上,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批极具发展活⼒的⾏业“隐形冠军”,这与美国致⼒于发展⼤企业截然不同。
这些“隐形冠军”⼀般只⽣产单⼀且相对专业化的产品。
例如,⼀家⽣产连接件产品的⼩企业,其产品主要是螺丝、螺母等,却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300家销售⽹点。
诸如此类的⼩企业在德国⾄少有1200家;并且这些⼩企业⼀般都是极具历史的家族企业,不但技术精良,⽽且对市场的应变能⼒也较强,因⽽长期在细分市场保持全球领导的地位。
细分⾏业的⼯艺和技术⾮常复杂。
虽然⽇本企业经过长达数⼗年积累,但是也只能达到德国企业效率的80%到90%,“最后⼀公⾥”的差距很难突破。
拿缝制设备⾏业来说,虽然低档缝纫机制造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经转移到亚洲,但德国依然保留着⾼端缝制设备的制造。
绝⼤多数中国企业只能制造出4000转⾄多4500转⽔平的设备;只有德国的⾼档机才能达到5000转的⽔平。
虽然只有500转的差别,但整个零部件的要求和匹配程度完全不⼀样。
(⼆)创新传统与创新聚集德国作为欧盟的创新领导者,在技术创新及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前,德国在汽车及其他机动车、仪器设备、复合材料、纳⽶技术、环保技术、可再⽣能源等领域,其技术创新均处于领先地位。
德国创新产业政策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引言21世纪伊始,德国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经过全球金融危机,德国在欧洲的发展势如破竹;2013年“工业4.0”发轫,成为全球经济、政治、学术界的谈论焦点。
德国“渐进性”的创新政策体系成为其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的强大支撑。
其具体创新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产业集聚政策、“官产学研”结合政策,以及保障上述产业政策顺利实施的保障性政策,如创新区域平衡政策、人才引进培养政策、金融政策等。
德国的创新政策体系有两大突出的特点,其一,建立并服务于强大的实体经济。
自《德国高科技战略》(2006-2009)到《国家高科技战略2020》再到“工业4.0”计划,创新政策的聚焦领域逐渐缩小,但却始终围绕德国发展的“硬实力”——制造业,对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也占政府总研发投入的绝大部分;其二,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逐步成为德国短期及中长期计划的核心成分。
中小企业作为创新市场的前沿,是德国创新竞争力形成的主导力量。
这两大特征使德国成为在传统工业基础上成功实现创新转型的典型国家。
现阶段,中国的创新转型也基于一定的工业基础,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更偏重于“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所以德国的产业创新政策系统的形成值得中国参考借鉴。
虽两国的创新发展基础和模式有所相似,但德国的创新产业政策本身有一定的【摘 要】【关键词】The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Industry Policy in Germany and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德国创新产业政策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底 晶本文对德国创新产业政策体系的演化路径及其政策着力点演进进行研究,认为其诸多创新产业政策,虽同属一个创新政策体系中,但其作用并非处于同等水平,存在着以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产业集聚政策及“官产学研”结合政策为核心,以创新区域平衡政策、人才及金融政策为保障的政策实施层次,并对德国各项产业创新政策的实施绩效及不足进行了逐项评价,并针对以上的绩效和不足,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政策集群、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地位、促进区域平衡等创新政策建议。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摘要】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对中国的启示包括借鉴德国推动产业4.0的经验、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结合、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以及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
通过深化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升级,重视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中国、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市场竞争力。
1. 引言1.1 了解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的背景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是德国政府为了推动国家工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战略规划。
这一战略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德国产业发展的历史。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拥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传统的制造业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科技革新的迅速发展,德国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德国政府开始思考如何引领工业进入数字化时代,推动工业4.0的发展,提升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的制定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数字化转型等方式,实现德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升级。
这一战略的制定不仅关乎德国经济的未来,也对全球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了解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德国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战略思维,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德国产业升级之路历程德国产业升级之路历程始于19世纪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德国逐渐建立起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在20世纪初,德国在化学工业、汽车工业、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先者之一。
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启示朱晓静打闫震霞2(1•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新动能研究院,济南250014;2.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济南250014)摘要:德国制造业高度发达,“德国制造”享誉世界。
其成功经验在于,大中小企业间的紧密分工合作体系造就了整个产业生态链的强大竞争力;多元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奠定了制造业持续发展的科技基础;“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行业协会、商会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充分发挥了服务协调作用。
我国制造业体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这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制造业人才缺乏;生产组织方式和制造工艺相对落后;产品技术与质量总体不高;世界知名品牌数量少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借鉴德国经验,我国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大力支持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高端发展;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加大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制造业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关键词:德国;制造业;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中图分类号:F43/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238(2019)04-0092-06DOI: 10.3969/J.ISSN.2095-7238.2019.04.015一、引言德国制造业高度发达,汽车、电子、航天、精密机械、机械装备、军工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
“德国制造”被认为是可靠耐用、精益求精的代名词,德国制造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很多先进经验和做法。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唯有德国率先走出衰退,学界纷纷探寻德国秘诀。
与其他欧洲国家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状况不同,德国制造业一直是整个经济的支柱,这被认为是德国成功的奥秘。
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德国于2011年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一直受到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中,德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德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1.1 重工业时代德国的工业化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当时以重工业为主导。
德国的钢铁、煤矿、化工和汽车等传统重工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产业位于西部和南部地区,如鲁尔区、巴登-符腾堡州等地,成为德国经济的支柱。
1.2 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变20世纪后半叶以来,德国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这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包括全球化、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等。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德国的传统重工业在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下逐渐衰落。
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标准的限制,德国的传统产业难以与低成本国家竞争,因此出现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和裁员现象。
其次,科技进步对德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德国一直以来都是创新和研发的先驱者,尤其在汽车、机械工程和化工等领域。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德国的经济开始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也对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德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医疗服务和老年护理等服务业的需求增加。
同时,面对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德国政府加大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1.3 地理分布差异德国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地理分布的差异。
传统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南部地区,而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北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由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遗留问题和转型的需要,德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推动了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德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德国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各个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中,转型为绿色生产成为了重要目标。
而德国制造业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本文将探讨德国制造业在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和举措。
1. 德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德国一直以来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源于其历史上对环境污染的深刻认识。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德国的环保政策逐渐完善,并将其应用于制造业领域。
德国政府鼓励企业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在整个德国社会中得到广泛支持。
2. 绿色转型的技术创新德国制造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积极采用各种先进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并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例如,德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了许多高效动力系统和电动汽车技术,以减少碳排放。
此外,德国工业还投资研发并应用了节能技术、智能物流系统以及可再生能源装置等,以实现绿色生产和可持续供应链。
3. 法规和政策的支持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来支持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德国推出了各种激励措施,如提供税收减免和补贴,以及通过产业政策鼓励绿色技术创新。
此外,德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标准和限制,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和环境影响,并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执法。
4. 培养人才与知识共享德国制造业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得益于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
德国高等教育系统提供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为制造业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
此外,德国也鼓励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以推动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德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成果德国制造业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统计数据,德国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下降,且在全球的排名中位居前列。
此外,德国的清洁技术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并为德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新的动力。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探索智能制造。近年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战略便是利 用该国在嵌入式系统与自动化工程领域的技术优势,主导新 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话语权。二是德国构建了良好的政产学 研合作框架,推动先进制造理念的发展与成熟。德国以“创 新”为资源纽带,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扶持组建技术创新联 盟,促进技术转化,使得德国成为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德国 研究机构在创新环节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为企业研发提供 支撑,政府协助科研机构设立遍布全国的技术网点,由弗劳 恩霍夫协会等四大研究所牵头组成创新聚集带,并维持其运 行。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赛迪智库整理,2018年4月
孟凡达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CHINA INDUSTRY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 锐见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及时调整产业政策,率先遏止了制造 业下滑趋势,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长期维持在30%左右的 水平,远高于同期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德国第三产 业的崛起也正是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发生的,说明服务业发 展与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析德国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更为清晰地 了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优势与劣势,有利 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应对。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实体经济居于主体地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 整,其中重点是围绕鲁尔区展开,以转变鲁尔区既有的以采 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产业结构。其转型所面 临的国内外环境与我国目前具有相近之处:一是随着石油、 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产能过剩;二是二 战后全球钢铁产能攀升,钢铁面临产能过剩;三是长期重工 业化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四是中东与发展中 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上述原因导 致鲁尔区原有发展模式弊端日显,大批煤矿、钢铁厂倒闭停 产,大量工人失业,区域经济陷入危机。
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与启示
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与启示一、德国制造的成功德国制造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得益于其卓越的品质、高效、精密和可靠。
具体而言,德国制造之路的成功得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的制造标准德国制造的成功得益于严格的制造标准。
无论是制定产品规格,还是上下游供应链管理,德国企业都采用非常严格的标准,以确保产品的品质、效率和可靠性。
2、高端技术和研发德国企业在研发和技术方面表现出色,他们不断投入资金和精力,以开发和改进先进的技术。
在创新和发明方面,德国制造业是全球领导者之一,例如汽车、精密技术和复杂机器零部件等领域。
3、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生产德国制造业的另一个优势是高度自动化和高效生产。
德国制造业专注于提高生产过程的流程效率,使其保持高度竞争力。
二、德国制造的启示德国制造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重视质量德国制造业的成功是基于高质量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
因此,在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时,应重视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加强创新创新是德国制造的关键。
其他国家的制造业也应该注重研究和开发先进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其产品和生产过程中。
3、自动化与数字化德国制造业的生产自动化水平非常高,其中数字化技术扮演了关键角色。
因此,其他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4、优化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是德国制造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在其他国家发展制造业时,也需要重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关注整个生产供应链的高效与持续。
三、总结德国制造的成功源于对品质的高度要求、创新精神、高效率生产过程和完善的供应链管理。
其他国家应吸取德国制造之路的启示,注重质量,加强研发,推进数字化技术和加强供应链管理,以提高其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
国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探索及其启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在国外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也存在类似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通过研究国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为我们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
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这为德国在现代高端制造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德国的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传统产业发展不可陷入僵局,只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转型升级,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济体推动企业创新的做法。
英国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经济体,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
英国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等,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济体改革金融体制的经验。
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改革金融体制是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些国家通过放宽银行准备金率、提高资本充足率、建立金融创新机构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改革金融体制,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国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和措施,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更好的成效。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德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作者:孟凡达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8年第07期分析德国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发现,必须始终保持实体经济的核心地位。
而在工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及时调整产业政策,率先遏止了制造业下滑趋势,第二产业占GDP 比重长期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远高于同期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水平。
而德国第三产业的崛起也正是在制造业的带动下发生的,说明服务业发展与工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德国既是制造大国,也是制造强国。
回顾其工业发展过程,德国经历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规模产业转型,90年代统一后东西两部分发展严重失衡。
进入21世纪,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战略,旨在引领制造业发展方向。
分析德国发展模式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可以更为清晰地了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优势与劣势,有利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应对。
政府推动产业转型,实体经济居于主体地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联邦德国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中重点是围绕鲁尔区展开,以转变鲁尔区既有的以采煤、钢铁、煤化工、重型机械为主的产业结构。
其转型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我国目前具有相近之处:一是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产能过剩;二是二战后全球钢铁产能攀升,钢铁面临产能过剩;三是长期重工业化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恶化,污染严重;四是中东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显著,国际竞争压力增大。
上述原因导致鲁尔区原有发展模式弊端日显,大批煤矿、钢铁厂倒闭停产,大量工人失业,区域经济陷入危机。
鲁尔区产业结构转型,联邦德国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前瞻性制定了多个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方案。
鲁尔开发协会(联邦德国法定鲁尔区最高规划机构)于1960年承担鲁尔工业区整体发展规划编制任务,于1969年正式公布,方案基本原则为:以煤钢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改善经济结构,拓展交通运输,消除环境污染。
德国汽车产业分析
德国汽车产业概述德国汽车工业是德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德国七分之一的就业岗位、四分之一的税收收入依赖于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
一、市场情况2012年12月德国乘用车产销及出口概况。
二、汽车和汽车配件工业德国是世界上汽车制造强国,奔驰、宝马老少咸知,大众、奥迪、保时捷有口皆碑。
在全球中高档汽车市场上,德国汽车品牌占有重要地位,迈巴赫、宾利更成为身份高贵的象征。
一说到德国汽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美观、耐用…。
汽车工业之所以能以较多的优势领先于其他产业,长期保持德国第一产业地位,展现超群的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发展特点值得关注。
首先,德国汽车生产企业高度重视研发,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最近10年间,德国汽车工业研发投入高达约2000亿欧元。
德国工业领域28%的研发人员从事汽车的研发工作,而汽车工业九分之一的员工供职于研发部门。
德国汽车工业平均每十天就有一项专利产生,每年获得的专利3650项,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
所有这些都确保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全球的技术领先优势,凸现了德国汽车工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德国汽车工业研发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汽车质量、改善安全性能、降低能耗。
德国汽车工业正着力进行新一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和替代燃料的研究,旨在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及噪音污染,适应环保、节能的大趋势和要求。
同时不断推出新式车型开发和挤占市场。
为实现这些目标,德国汽车公司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比如大众计划在2012-2016年投资327亿欧元开发新品,冀通过新技术至少降低30%的生产成本。
大众将向在华合资企业注资140亿欧元。
其次增加投入进一步巩固其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的领先地位。
第三,不断提供汽车电子技术含量。
目前汽车电子技术含量在整车的比例约为40%。
现在的高档汽车身上,电子和电器部分已占到汽车价值的一半。
目前在德国境内运行的汽车中安装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经比较普遍,新车中安装导航系统的比例迅速上升。
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的经验和启示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鲁尔区的 政党采取的结构转型战略大致可分为 两类 再工业化和新工业化 后者是 比较成功的 1984年前鲁尔区工业复 兴策略大都针对保护传统的区域经济 结构 结果在六七十年代区域大部分 工业再工业化了 此外 自从1960年 代以来 区域基础产业的合作增加 以前 的 竞争 者 之间 出 现了 合 并的 趋 势 消费者和供应者之间的联系更紧 密了 简言之 鲁尔区的结构转型方 法仅仅是防卫型的 地方行动者仍然 相信区域的未来还 是得依靠煤和钢
第一 鲁尔区的单一结构导致了 经济锁定 麻痹 了企业精神 创新和灵活性 鲁尔区的大多数公司都与控 制区域经济的大公司有直接联系 这些紧密联系弱化了公 司向区域外发展和创新的需求 也弱化了工人的企业精 神 因为他们一生都被雇主照顾 这种 严格专门化的陷 阱 导致鲁尔区思想僵化 阻碍了公司对外在动力的迅速 有效反应 比如衰减的煤钢需求
是在过去的 20 年 鲁尔区才有机会
在欧洲重新建立它的竞争优势 虽然
新的 就业 岗位正 在被不 断创造 出来
但是在鲁尔区最 严重的社会问题仍然
是其 超高的失 业率
1. 2 经济发展
鲁 尔区独特的经济历史以及世界
经济的发展共同造 就了它现阶段的经
济结构 发生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煤 铁危机 影响了整个鲁尔区的经
济 在过去的40 年中已有超过50万人
在这些基础产业 煤炭 钢铁工业 失
去工作 在未来的几年中 关闭煤矿的
进程将继续在鲁尔区推进 煤矿已经
从最初的136个减到现在还有 9个在正
常运作
随 着欧 洲范围 的服 务业的 扩张
第三产业现在成为 鲁尔区经济的主导
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与启示德国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方面,德国的能源转型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从政策举措、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探讨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以及给其他国家带来的启示。
一、政策举措德国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政府的积极角色和明确的政策目标。
德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如优惠的电网接入条件、固定的发电补贴和可再生能源法案等。
这些政策举措为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德国的政策经验,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同时建立清晰的政策框架和目标,为能源转型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
二、技术创新德国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和投资也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因素。
德国在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商。
德国在技术研发、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他国家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加大研发投资,推动能源转型的进程。
同时,国际合作也是加速能源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各国可以共享经验、资源和市场,实现共同发展。
三、社会参与德国能源转型的成功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政府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能源决策的过程,通过组织公民对话、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广泛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民主决策的机制为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广泛的参与和民意支持。
其他国家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能源转型的讨论和决策中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
政策举措、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要素。
其他国家可以在政策制定、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借鉴和吸取德国的经验,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共同应对全球能源和气候挑战。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建设更加清洁和美好的未来。
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经验及启示
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经验及启示作者:康萌越程楠岳维松来源:《工业经济论坛》2017年第04期摘要: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囊括了斯图加特市区、伊姆斯·莫、葛平根、埃斯林根、波普林根、路德维希堡以及周围曼海姆、卡尔斯鲁厄等地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分布着奔驰、保时捷、尼奥普兰、艾瓦客车等汽车龙头企业和博世、采埃孚集团等众多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
据统计,当地聚集了2000多家车企及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机构,汽车产业从业人数占全德国的1/7,城市综合排名在全德列前三位。
在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发展过程中,区域协同创新、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对我国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启示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 (2017) 04-038-05引言汽车产业因其与钢铁、石油、橡胶、电子等产业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倾向[1]。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以产业集群为特征。
从2016年统计数据看,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汽车生产和制造,但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产量前十的国家占全球汽车总产量的79.3%,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的汽车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8.5%。
这些国家的汽车工业表现出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汽车城,比如:美国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通用、福特与克莱斯勒汽车总部所在地;日本东京汽车产业带——日产、三菱、丰田公司所在地;德国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戴姆勒·奔驰及保时捷汽车公司所在地;法国巴黎汽车产业集群——标致和雪铁龙汽车公司所在地;意大利都灵汽车产业带——菲亚特公司总部所在地。
斯图加特汽车产业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之一,分布着2000多家奔驰、保时捷、尼奥普兰、艾瓦客车等汽车龙头企业和博世、采埃孚集团等众多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以及与汽车产业密切相关的研发机构[1]。
德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形势及其影响
欧盟的汽车产量分布
德国 法 国+ 西班牙 英国 意大利 瑞典 比利时 荷兰 葡萄牙 奥地利 芬兰 欧盟
1990
2002
2003
万辆
497.7
份额 (%) 32.2
万辆
546.9
份额 (%) 32.4
万辆 550.7
份额 (%) 32.8
376.9 24.4 368.3 21.8 360.9 21.5
东欧在德国厂商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
2003年德国厂商的全球生产分布
数据来源: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
亚洲和中国:2003年德国在整个亚洲的轿车销 量为110万辆,藉此亚洲成为德国汽车在西欧之外 的最大市场。其中中国是德国汽车工业强劲增长的 新兴市场。2003年中国市场产量增长高达74%,凭 借440万辆的产量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基地, 而其中每200万辆轿车中有36%为德国制造商所 有。当其它地区的大多数生产厂明显缩减产量之 时,中国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生产基地的份量却在继 续增长。2003年中国德系轿车的产量达到70.8万 辆,中国也借此成为继德国本土、西班牙之后的德国 轿车第三大生产基地。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一 地区对德国本土的产能影响不大。
国内生产稳定出口支撑功不可没一段时间以来欧盟的汽车生产仅勉强维持稳定2003年整个欧盟的汽车产量小幅下降至1680万辆1但德国份额却有所增加从而使德国的主导和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1笔者在此想首先强调一点本文所指的德国汽车工业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
《德囤研究>2004年第3期第19卷总第71期 Deutschland—Studien
19.4
1.2
19.0
1.1
16.6
0.6
7.7
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汽车制造业战略与结构调整的做法及其启示汽车制造业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也是德传统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金融危机造成的国外需求萎缩、信贷紧缩、资产缩水使本已遭受高油价、经济疲软而现颓势的全球汽车市场雪上加霜,也给严重依赖出口的德汽车制造业造成重大打击。
当前,德汽车制造业正利用全球经济衰退之际加快产业战略与结构调整的步伐。
鉴于德汽车制造业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地位及其在全球的布局,德汽车制造业的战略与结构调整对世界汽车业的发展趋势及市场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当前德汽车制造业战略与结构调整的做法(一)掀起并购大浪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蔓延和加深,全球汽车业进入了“合纵连横”的战国时代,德国汽车制造业积极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成了全球汽车业并购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主要并购大案有:1.大众与保时捷强强联合大众与保时捷并购案由大众集团监事会主席费迪南德·皮耶希一手策划。
最初是豪华跑车制造商保时捷陆续收购大众汽车股份。
2009年初,保时捷拥有了大众集团51%的股份。
当时,保时捷的营业额只有74亿欧元,而大众集团的营业额高达近1500亿欧元,比保时捷大近20倍。
然而,保时捷最终非但未能吞下大众却反被大众收购,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大众公司法”赋予持有大众集团20%股权的下萨克森州政府拥有特殊的“少数否决权”,造成拥有大众多数股份的保时捷无法真正享有对大众的控制权;二是金融危机为大众集团绝地反击提供了机会。
保时捷为收购大众债台高筑,欠下100亿欧元债务,亟需注入新的资金,而在金融经济危机时期又难以筹措资金。
大众与保时捷强强联合,形成拥有保时捷、宾利、兰博基尼、奥迪等豪华及超豪华品牌在内的10大汽车品牌、年产能在640万辆以上的汽车巨无霸,并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但要取代丰田夺得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桂冠也并非易事。
从品牌和车型看,大众-保时捷拥有中低档、高档和顶级品牌,远远多于丰田。
从市场布局看,大众在中国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却在北美市场落后于丰田。
在高档轿车领域,大众与保时捷高档轿车市场占有率在36%至40%之间,已取得市场支配地位,但在具有未来潜力很大的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方面,大众明显落后于丰田。
虽然大众汽车集团目前是全球少有的盈利汽车巨头之一,但大众并购保时捷后能否顺利完成整合,并发展成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目前尚难预料。
2.欧宝公司竞购案此案从今年2月通用汽车透露出售意向后,引发了一场精彩的商战大戏。
菲亚特起先最为积极,但也最早退出角逐。
中国北汽集团也参与竞争,但一开始就被以“北汽不具备经营全球汽车业务经验”为由排除在外。
如今入围的是奥地利与加拿大合资企业麦格纳和比利时RHJ国际投资公司。
欧宝公司最终花落谁家目前尚未确定,有关各方的立场和意图已十分明确。
德国欲借欧宝破产和重组之机尽可能地保留欧宝在德国的生产基地,将通用汽车挤出德国,为此承诺向收购方提供最高可达45亿欧元的融资担保和投资补贴,因而敦促通用汽车尽快做出选择。
德选择麦格纳也想借机拓展俄罗斯汽车市场,因为麦格纳重整欧宝计划的核心亮点是与俄罗斯嘎斯汽车公司组成生产联盟,着力将新欧宝打入俄罗斯市场。
麦格纳的收购资金主要来自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在其并购后的欧宝公司股权方案中,麦格纳仅占20%,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占35%,其余10%归欧宝员工,通用汽车暂时持有35%。
美方则采取拖延策略,通用汽车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决断,一方面是为了不断抬高要价,另一方面公开倾向于选择RHJ国际投资公司,以便为日后杀个回马枪埋下伏笔。
俄罗斯参与并购欧宝背后俨然是一个大国汽车产业的崛起战略。
俄罗斯总理普金公开表示,希望整合欧宝的计划能够列入俄罗斯汽车发展战略。
在麦格纳并购方案中,计划将欧宝的年产量从150万辆提高到500万辆,其中100万辆将在俄罗斯销售。
3.舍弗勒收购大陆:典型的“蛇吞象”2008年8月,舍弗勒集团以小吃大,以144亿欧元收购了规模大于自己数倍的欧洲第二大轮胎制造商大陆集团。
当年,舍弗勒集团销售收入89亿欧元,而大陆集团的销售收入高达242亿欧元。
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舍弗勒陷入债务危机,大陆集团也曾试图反戈一击,但舍弗勒一方面利用大陆集团内部分歧,另一方面利用掉期交易这一金融手段,最终打赢了这场“蛇吞象”并购战。
2009年8月18日,舍弗勒集团与包括瑞士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在内的5家银行达成了120亿欧元的债务再融资协议,从而有助于其完成与大陆集团的合并交易。
舍弗勒与大陆集团合并后成为仅次于博世公司的世界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对德国和世界汽配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4. MAN收购中国重汽股权2009年7月,德国商用车巨头曼(MAN)公司与中国重汽签署了股权与技术转让合同。
根据合国,曼将斥资5.6亿欧元收购中国重汽25%加一的股权;与此同时,中国重汽将支付8500万欧元获得曼公司生产符合欧V排放标准的卡车引擎的独家技术转让;双方还将合作生产卡车和卡车部件,同时联手开发一款新的中型卡车,缩小两家企业卡车产品线之间的差距;合并后的全球销售团队将销售各种类型的卡车。
这笔交易使曼赢得了抢占中国商用车市场的制高点,为曼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奠定了基础;而中国重汽获得了宝贵的技术,按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的估计,技术转让帮助中国重汽将8年的研发时间压缩至3个月的转让过程。
此外,该交易也有利于中国重汽走向国外,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二)制定电动汽车国家发展计划,大力促进电动汽车研发8月19日,德政府批准了由德经济部、环境部和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电动汽车国家发展计划”,目标是至2020年使德电动汽车保有量达100万辆。
该计划确定了今后10年将采取促进电动汽车发展的措施,重点促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以生产节能、安全和可靠的电动汽车。
联邦政府将与地方政府合作,加大对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建立电动汽车专用车道、停车位等,以鼓励民众购买电动汽车。
德政府还将适时研究是否对第一批电动汽车消费者提供购车补贴。
德政府已在第二套经济刺激计划中拨款5亿欧元,用于促进电动汽车的研发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
德汽车制造业已将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锂电池作为攻坚项目。
产业界五大巨头巴斯夫、博世、赢创、LiTec、大众汽车和科研界、应用界的60家单位联合成立了锂电池“创新联盟”,由企业界出资3.6亿欧元,联邦科研部资助6000万欧元。
其目标是让电动汽车的市场价格降至目前普通柴油或汽油车的价格水平,一次行车里程至少达到300公里,而目前的锂电池技术最多只能达到100至150公里。
据报道,戴姆勒公司投入电动汽车的研发经费为近20亿欧元。
大众集团计划于2013年向市场推出首款电动汽车。
(三)汽车制造商与汽配企业加强合作,调整汽车产品结构,开发高性能、低油耗、低排放的个性化汽车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德一些汽配企业由于需求下滑、银行信贷紧缩而出现流动性问题,Edscha(汽车天窗)、TMD Friction(汽车制动系统)、Karmann(敞篷车零件)等大中型专业汽配企业相继宣布破产。
德汽车工业协会(VDA)立即与大众、戴姆勒、宝马三大汽车制造商商讨成立行业“救助基金”,主要由三大汽车集团出资,为汽配企业解燃眉之急。
在VDA的倡议下,德汽车制造商和汽配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加强在降低原材料使用、提高汽车安全性能和节能效率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的合作。
除电动汽车外,德汽车制造业的研发重点是新一代发动机技术、替代燃料和轻型材料,旨在提高发动机性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以适应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今年夏天,德第一辆高档油电混合动力轿车亮相,其油耗为百公里8升,今后的目标是将油耗控制在百公里5升以内。
据VDA公布,德汽车制造商生产的百公里平均油耗低于5升的汽车共有80款,百公里油耗低于6升的车型共336款;但德产汽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仍高于欧盟汽车平均排放二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德多生产大排量高档车的缘故。
(四)进一步调整全球布局,扩大在最具增长潜力的汽车市场的产能德汽车制造业注重贴近市场,充分利用各地有利资源,抢占市场先机,已完成了全球布局,发展成为典型的“国际化产业”。
2008年,德汽车制造商全球汽车产量共达1206万辆,占当年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7%以上,其中轿车1080万辆,商用车124万辆。
目前,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德汽车制造商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纷纷加快全球生产布局的调整,重点扩大在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产能。
德汽配行业也积极跟进,在全球主要市场设生产厂。
二、对我汽车工业发展的启示当前,全球汽车制造业正处于大的重组和结构调整中,一些企业在金融经济危机双重夹击下陷入困境,其资产价格较低,为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汽车产业布局、扩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机会。
我汽车工业发展可从德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向中获得以下启示。
(一)加大对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高油价和气候变化促使汽车制造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是节能、环保和安全实用。
世界大型汽车集团都在加紧研发油电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美、欧日政府都对节能环保汽车的研发提供了资金支持。
我国汽车制造业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开发方面并不比其他国家差,如比亚迪在锂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开发与生产方面已加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出口等环节的扶持力度,组建节能与新能源产业联盟,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使我国汽车制造业在未来汽车市场竞争中夺取制高点。
(二)既要引导汽车企业兼并组合,更要鼓励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中国汽车制造业经过30年的合资发展,产能迅速扩大,并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
但与国际汽车强国相比,中国既无实力超强的汽车巨头,也无国际品牌,特别是在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方面,由于外国汽车制造商利用其自己的体系基本控制了在合资汽车企业中的采购渠道和核心技术,中方只能遵循跨国公司中国化的策略,从而使外方成为合资企业利润的主要控制方。
因此,政府在积极引导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的同时,更应支持汽车企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以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审慎参与海外并购在当前全球汽车业并购大战中,一些中国企业对参与并购海外汽车厂表现出了兴趣,也进行了尝试。
但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国际大气候看,中国汽车企业收购欧宝、沃尔沃等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时机还不成熟。
主要有三大不利因素:一是多数国内企业尚不具备并购和管理庞大海外资产的能力和经验,在汽车产业经营理念、核心技术、产业链运作、跨国经营等方面与国外公司都有较明显的差距;二是当前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很难预测;三是西方社会普遍对我存有偏见,对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疑虑和戒心很大,认为中国企业只对技术感兴趣,因而对我企业收购存有很大的抵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