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概述文章内容,赏析精彩语段。
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受小说中传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
会影响。
三、教学方法
1.激活学生情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产生情感共鸣。
2.品析关键词句:指导学生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问题探究法: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小说内涵,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历史背景、介绍小说梗概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情境。
2.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小说情节。
3.精读品析:挑选课文中的精彩语段,指导学生深入品味,体会人物心理活
动和情感变化。
4.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加深对小说内涵
的理解。
5.小结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要点,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6.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
1.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
自我评价等。
2.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
发展和提高程度。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
《最后一课》教案: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导语: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思辨与创新教学实践一直是教育改革中需要重视的重点之一,而思辨与创新教学更是对传统课程的颠覆与改进。
本文将以《最后一课》教案为例,从思辨与创新教育的角度分析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和实现的方法。
一、<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背景:本案例主要教给初中生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以及对生命的珍视,体验老师教育方式的融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阅读理解,而是在于对文化、历史及传统的思考和研究。
如何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新思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在未来社会的变化。
3.教学方法:以《最后一课》为例,通过小说展示课堂,塑造校长人物形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阅读理解深度。
学生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场景,营造出更真实的情境,以及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短篇小说的内涵,它应成为思考主题,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自己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二、思辨与创新教育思辨与创新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加入了活动、互动和交流的元素。
在思辨的基础上,教育者通过引导、交流推动创新,并积极探索教学优点,从而促进教育的变革。
1.实现方式:与传统教育不同,思辨与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参与,并从思维、表达和创新的角度来推动学习,并通过并融入教材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由于故事本身描述的是一名青年学生对校长最后一次的演讲,学生能够从各种角度思考此事件的意义,探索敬老爱人的意义,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价值,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2.优势:在如今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思辨与创新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快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同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因为有机会思考和交流,使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学习过程中设置问题,鼓励学生探究真正的答案,扩大了学生思维的领域和广度。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王之波
最后一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二课时一、目标导学: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向我们讲了两个主要人物?(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感悟其思想感情。
2、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自学质疑:1、围绕目标1、2、3质疑,并把相应的疑问写在黑板上。
预设问题:(1)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2、老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筛选、归类,比北方、3、小组为单位,选择质疑对象,准备释疑。
三、互动释疑1、小组讨论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有价值问题。
2、小组展示自学情况:学生答疑,老师点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可看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最后一课》教案: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课》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老师在面对国家危亡时,以及自己生命即将结束时,依然教育学生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结合《一课》的主题,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潜力,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做出准确的规划和指导。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是多变的,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和观察。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互动、作业和考试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发现他们的潜力和特长,为他们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规划和指导。
只有选准了学生的专业和发展方向,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的积极进取。
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气氛、设备设施和师生关系等因素。
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充满挑战。
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情感强烈的教学材料和方法,例如多媒体展示、实物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充满信任和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
三、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学生的动手实践是培养其积极进取的关键。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实际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对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验或课外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对于法律、管理、金融等专业学科,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企业家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去实习或到企业参观,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行业发展和专业技能要求。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日后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调控的习惯,让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进度。
《最后一课》教案3篇
《最后一课》教案1《最后一课》片断教学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
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
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着)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课题: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
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
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五、作业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二【学生分析】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
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
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
《最后一课》部编版教案
《最后一课》都德【教学目标】:1、通过小弗郎士最后一课前后心情和态度的变化,分析原因。
2、通过批注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句子,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3、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难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而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目标展示:(大屏幕,指出重难点)检查预习:1、投影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哽咽(gěng yè)踱(duó)惩罚(chéng)祈祷(qí dǎo)钥匙(yào shi)诧异(chà yì)气氛(qì fēn)婉转(wǎn zhuǎn)字帖(zì tiè)郝叟(sǒu)提问:请同学们简介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课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分别从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复述故事情节。
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最后一课”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这是“最后一课”?本文以_________线索,主要人物是:_____、____。
四、文本细读(一)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大不相同,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说明这些不同表明了什这些不同表明了最后一堂课的意义,渲染了浓烈的爱国氛围。
(二)在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上册12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长春版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实用的最后一课教案三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案篇1[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够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够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够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的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江苏省高邮市八桥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苏教版
《第7课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案课题最后一课课型讲读主备人:个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2.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3.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1.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1.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2.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疏通文字,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准备复述。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一、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提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举例分析。
2.二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用笔划出来,体会其作用。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二、合作互学(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思考: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2.小组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3)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三)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
三、点拨导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故事的开端“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3.“最后一课”上课之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精神。
四、检测练学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五、课后作业:同步练习【教后记】:。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最后一课》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法国历史上的事件,并引发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思考。
2.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并能够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和课堂展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讲授、小组讨论、课堂展示。
2.运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法国历史以及文学作品。
3.根据班级情况,适当开展阅读分析竞赛或读书分享活动。
教学内容1. 故事介绍法国作家阿尔芒·德·圣·埃克苏佩里的《最后一课》讲述了一个老校长在法国被德国占领时的一个普通上课场景。
在下最后一场课上,老校长讲了一个关于祖国和自由的演讲,使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2. 文学分析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并能够分析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语言。
3. 历史背景通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资料介绍法国被德国占领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法国历史上的事件,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4. 思考与表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并进行课堂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1:前置预备透过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资料,介绍法国被德国占领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法国历史上的事件。
步骤2:故事阅读让学生阅读《最后一课》,然后回答故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老校长为什么讲课的时候不让学生起立?步骤3:文学分析结合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并帮助学生评价作品中的语言和文学形式。
步骤4:思考与表达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并进行课堂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课堂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个人口头表述来进行课堂评价,评价学生在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以及表达能力、合作精神方面的表现。
参考资料1.《最后一课》2.多媒体资料:法国历史和文化概述、法国被德国占领的历史背景3.课堂展示资料:小组合作的展示稿、口头陈述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教案
最后一课授课内容十二。
最后一课授课班级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品味小说语言,人物心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过程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引导点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教学步骤教学设计(含电教手段及落实教学目标的内容)学生活动及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及再度挖掘组织教学复检导言新授听写词语本文由于其主题表现得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入课本。
一、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小条抽测教师口述导入学生小组探究,教师点拨,渗透德育小结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点拨,以此突出重点,培养能力练习作业板书设计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讨论和书面表达。
教学内容:1. 导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给出一些暗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可能内容。
2. 阅读理解:给学生分发《最后一课》的文本,并鼓励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迅速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用铅笔标记出关键词或有疑问的地方。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讨论,例如:“故事的主要主题是什么?”、“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重要的变化?”、“你对小说中的教育方式有何看法?”等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4. 整体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论和观点。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如希望、教育和文化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想象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信息和教训。
5. 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于《最后一课》的观点和理解。
鼓励学生在文章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来表达。
6. 总结和反思:在课堂结束时,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活动,并提供一些反思的问题,如“你对小说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吗?”、“你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学到了哪些东西?”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这是一节围绕《最后一课》展开的教学设计。
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书面表达中。
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继续写1500字7. 拓展阅读:在课堂结束后,鼓励学生继续阅读与《最后一课》相关的材料,如其他有关二战时期的小说、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
最后一课·教案示例之二
一课·教案示例之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感恩教育。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线索。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及作者情感。
四、课堂展示1.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朗读展示。
2.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给予鼓励。
五、案例分析1.教师提供一篇关于“一课”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教育现象。
2.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案例中的教育启示。
六、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我的一课”。
2.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七、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教育的感悟。
八、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一课”的读后感。
2.深入思考课文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教育观念。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情感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很好,作者通过描述一课的情景,实际上是在表达对教育的尊重和对国家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教师指导:“下面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的。
”二、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教师引导:“请大家回想一下,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思想境界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感受到教育的力量?”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特别的一课?那是一节怎样的课?”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教师引导进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课。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设计
《一课》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课文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学习本节课做铺垫;简要介绍《一课》的背景及作者。
2.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4.学习课文写作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讽刺、象征等;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5.朗读、默读、复述学生进行朗读、默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进行复述练习。
6.小组合作活动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变化的作文;2.深入理解课文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悟;3.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创作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课文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等基本技能,以及合作精神。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后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弗朗士在上课前的情绪是怎样的?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述,理解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与主题)
【学习目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一、认识小弗朗士:
假设自己就是小弗朗士,请说说:这是一堂“使我的最后一课”
(注意小弗朗士学习态度的变化、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主要心里活动)
1、品读段落,深入感受情感,进一步研究使小弗朗士变化的原因。
变化时
间
平时课堂最后一课
对入侵者
对老师
对法语
对法国
2、思考并交流:小弗朗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小弗朗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原因
1、认识到了残酷的现实
2、韩麦尔先生情感的感染
3、内心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认识韩麦尔先生:“我从_______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_____的人。
”
1、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2、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又一节课……)
3、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三、语段分析(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作简要赏析。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1、描写。
如:穿礼服。
2、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
3、描写。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4、描写。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四、语句赏析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3、“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四、总结全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
五、课后作业:
(一)课内文段阅读:阅读课文倒数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选段中的钟声和号声意味着什么?
(2)“我”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举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二)课外阅读拓展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
可是他说不出来。
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
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
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
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
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1 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很静,祁瑞宣老师“最后一课”的课堂气氛也很静。
韩麦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的情绪都是激动、悲愤的。
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为什么课堂上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如此相似呢?
2 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3、请你谈一谈你对文中“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