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通过展示和讨论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让学生通过欣赏美丽的事物,从中获取愉悦和满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美术课上组织学生一起去博物馆参观展览,让他们亲身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加强美术创作对情感的表达和调节功能
四、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交流与分享
美术创作是一个富有个体特征的过程,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借此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享作品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取启发和灵感,拓宽自己的视野,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加强美术创作对情感的表达和调节功能;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交流与分享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心理素质。
高中美术教育有着独特的教学优势和资源,应该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美术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绪释放,缓解心理压力。
在现代社会,高中生面对的考试压力、学业压力等都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一些学生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而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将内心的情感用绘画、雕塑等形式表达出来,释放情绪,获得情感宣泄和情感疏导。
在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从而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宣泄。
学生在表达自己情感的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状态,并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和调节技巧,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美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美术作品的创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独特的作品。
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态。
这些积极的品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通过创意的艺术作品,学生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培养自信心,以及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
这些都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美术作品是一种审美的产物,通过审美的过程,学生可以感知美的存在和艺术的价值,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美术课堂上,通过学习欣赏大师的作品和创作自己的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愉悦。
这种审美的体验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心灵境界,让他们养成发现美、创造美的习惯,从而在心理上更加健康。
美术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美术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学习绘画技巧和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世界的独特看法和创造力。
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这个引导中,学生学会了理解、宽容、包容、感恩,从而使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和发展。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1.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美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品味,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创造能力。
通过欣赏、分析和创作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提升自身正向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作品,培养了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1.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情感题材的艺术作品,如描绘孤独、友谊和幸福等情感主题的作品。
通过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对情感进行思考和体验,学习情绪的调控和管理,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2.开展艺术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鼓励他们通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形式去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耐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3.创设艺术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艺术情景,如合作创作、角色扮演和情境创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培养沟通、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
1.组织专题讲座和座谈会组织专业教师和心理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座谈会,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学生一起探讨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设置相关课程和学习任务在美术教学中设置相关课程和学习任务,如情感表达和情绪调控的课程,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学习任务等。
通过这些课程和任务,让学生对艺术和情感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
3.开展艺术展览和作品分享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展览和作品分享活动,让学生的作品能够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创作经验。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艺术的自信和自豪感,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1.1 介绍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重要学科,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情感表达能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可以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在审美学习的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1.2 阐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美术作品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方式,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借助色彩、线条等视觉元素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交技能。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对艺术品的感受等,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沟通与表达。
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接受他人的意见等活动,学生也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交技能,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这些积极影响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提升心理素质和审美情感。
2. 正文2.1 美术作品对心理健康的表达与缓解美术作品对心理健康的表达与缓解是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创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实现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调节。
美术作品是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像,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艺术的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释放压抑的情绪,减轻焦虑和抑郁,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通过观察、描绘和创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并通过艺术作品的反馈和展示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美术教学是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不仅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艺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这种融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课程设置入手。
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如情绪管理、压力释放、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教授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缓解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
美术课程也可以设置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作业,如心情画、压力释放作品等,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助于学生情感宣泄,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美术课堂可以成为学生展现自己个性和情感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创作中表达自我,体验自我,尝试成为自己。
通过创作,学生有机会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我。
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获得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注重班级氛围的营造。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尊重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尊重他人,接纳不同,宽容包容。
班级氛围的融洽和和谐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氛围中进行合作,共同创作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开拓创新,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使得美术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学科。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 加强青少年适 应社会生活 的能力 。 美术教 电教手段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 人物 写生课 自己做模特 , 风景画体 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因此要求我们从多方面探索素质教 验校园美景 。要让他们感受到美术 的魅力 , 才会学好美术。
四、 在 美术教育过程中 。 要着重培 养学生“ 自信 、 自立 、 自强 、 育的可行之路 . 当然也要 根据 美术教育的特点结合 学生 的心理 素质来探索素质教育 。对于这部分心理健康有 问题 的学生 同其 自律 ” 的 品 质
期都举办 学生画展 , 举办 以书 画展 等 , 对活跃 校 园气 氛 、 培 养学 的愉悦 、 熏陶 、 感染 等独特功能 , 激发学生心理 调节。 消除心理闭 生健 康的心理 其重要作 用。 塞的情节 , 宣泄 其心理其 消极因素 。在家还可利用父母 的疼爱 、 二、 教 师 要做 到博 爱 关怀 、 信任 、 开导来松弛学生紧张 的情绪 , 减轻恐惧和痛苦 , 增强 首先要热 爱学生 , 对 学生要一视 同仁 , 承 认学生在 认知 、 理 战胜 困难 的信 心 , 激起对待挫折 的勇气 , 保持 泰然处之 , 乐观 向
浅谈美教学 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王 瑜( 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职业中学, 额济纳旗 7 3 5 4 0 0 )
《 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 于深化教 育改革全 面推进 素质 教育 的 活动 中根据个体学生 的特 定心境把课堂缓解吻合的音乐置乐其 决定》 中提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 康教 育 , 培养学生坚 忍不拔 的意 中。 对培 养学生情 绪调节起 很大 的作 用。 还可用幻灯 、 多媒体等
解 各 种能 力所表现 的差异 水平 以及在创新 思维 中所 反映 的差 上的精神 。学生在学 习中的不足 , 教师应予 以帮助 , 一般应先选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一、前言高中美术教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学科。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两者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使命。
美术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提高自我认知和自尊,增强心理抵抗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1. 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达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外化方式,而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的创作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可以设置艺术作品主题,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自己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还可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其心理健康。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和感受,体验到艺术带来的情感和美的力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兴趣设置适合的作品,通过展示、讨论和分析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分享。
3. 艺术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艺术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让他们共同协作完成一个艺术作品。
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四、总结。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美术教学具有直观性和感性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的创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体验通过艺术表现出来,进而促进情感的宣泄和情绪的调节。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我,表达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美术教学注重个体的表现和独特性,强调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展示自我,接纳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适应能力。
美术教学注重感知与观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准确的观察和理解。
这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契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方式来观察和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通过观察和感知外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进而提升学生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美术教学注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这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机会。
学生通过欣赏和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和美的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享受来疏解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实施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具体的方法:1.作品创作: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引导学生自主表达情感和思想。
2.心理疏导: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宣泄情感,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3.情绪调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活动来调节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态度。
4.团体合作:在美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团体合作,通过合作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促进良性的人际关系。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增强情感管理能力和应对压力的重要手段。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的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有情感智慧的美术人才。
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美术作品是学生情感的表达器,通过自我创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对自我身份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艺术评论和情感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逆境。
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压力等多种压力因素,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有一个独特的情境来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工艺术创作,让他们沉浸在艺术创作中,享受创作的乐趣,从而降低焦虑和压力。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情感指导,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人文情怀,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去感受、品味艺术的美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艺术活动等,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美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美术教学是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一门学科。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美术教学的目标是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表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有效管理和应对心理问题。
因此,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同的关注点一一学生的心理健康。
美术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
美术作品和创作过程都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情绪宣泄的方式。
在美术作品中,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将内心情感转化为视觉艺术作品,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感。
同时,美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自己对话、探索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通过艺术表达来满足这些需求。
这样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心理出口,有助于舒缓情绪,并减轻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
通过美术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在艺术创作中获得心灵的愉悦。
这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美术教学中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的具体作用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探讨。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简介本文旨在探讨美术教学中心理健康渗透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美术教学作为一门创造性的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并提升他们的情商和自我表达能力。
心理健康渗透的重要性1. 增强情绪管理能力:美术作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通过创作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2. 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美术教学中的创作过程需要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自我认知和自尊心: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兴趣、喜好和价值观,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4. 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常常需要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作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实施策略1. 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在美术教室中营造积极、支持和尊重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2. 引导情感表达:通过讨论、写作或绘画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
3. 提供个体化的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提供个体化的美术指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 促进合作和分享: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5. 引导审美价值观培养:通过欣赏和分析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审美价值观,提高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品味。
结论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元素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引导情感表达、提供个体化的指导、促进合作和分享以及引导审美价值观培养等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心理健康。
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渗透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1. 引言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门关注人类情感和认知发展的艺术学科,美术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1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情感宣泄:美术创作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
- 认知发展:通过绘画、雕塑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
- 自尊与自信: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获得成功体验,有助于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情绪管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和处理情绪,避免情绪失控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人际交往: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 自我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3. 心理健康渗透的策略3.1 创设安全、舒适的课堂环境- 建立信任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营造一个包容、支持的氛围。
- 鼓励自由表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进行创作,不拘泥于技巧和结果。
3.2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情绪认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调节。
- 自我探索:通过美术创作,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我认知。
- 人际交往:利用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绘画疗法:运用绘画活动,帮助学生表达和处理内心的情感困扰。
- 雕塑创作:通过雕塑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
- 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审美情感,提高情感素养。
3.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关注特殊需求: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 设置合适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适的创作目标,使学生在努力后能获得成就感。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1. 引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的提升,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渗透到美术教学中,旨在通过艺术活动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提高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感。
2. 美术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2.1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美术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愉悦,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绘画、制作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这种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提高心理素质。
2.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赞扬。
这种正面的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加坚定和乐观。
2.4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美术教学往往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创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创意,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3. 心理健康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策略3.1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注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包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放松心情,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意,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不对学生进行负面评价。
3.2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3 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绘画、雕塑、设计等不同艺术形式融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美术教案的心理健康渗透分析
美术教案的心理健康渗透分析1. 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美术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创造力,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过程中。
2. 心理健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面对当今社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具有高度自由性、创造性和表达性的艺术形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3. 心理健康渗透内容3.1 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提升学生的情感素质。
3.2 自我认知通过美术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表达自我。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3.3 压力管理教师可利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放松效果,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压力,调适情绪。
如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创作中释放压力,达到心理平衡。
3.4 人际关系美术教学中的合作创作、作品分享等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4. 教学策略4.1 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以亲切、耐心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充分表达自我。
4.2 多样化教学手段运用绘画、手工制作、摄影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美术技能。
4.3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4 定期评估与反馈通过定期评估学生的美术作品和心理状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5. 总结美术教案的心理健康渗透分析对于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压力管理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美术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美术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具有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美术教育作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美术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2.1 情感表达与释放美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的平台,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表达出来,从而缓解情绪压力,提升心理素质。
2.2 创意思维与想象力培养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想象力,通过各种绘画和制作活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2.3 审美能力的提升美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美、体验美,从而提升生活的质量和心理幸福感。
3. 美术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3.1 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创设舒适、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创作,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3.2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将内心的情感和体验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3 开展团体合作活动通过团体合作完成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心理健康。
3.4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设计相关的创作任务,如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升心理素质。
4. 总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通过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开展团体合作活动以及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引言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体的心理健康,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
美术教学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本文将探讨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方法与策略1. 培养情绪表达能力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自己的情绪,并通过艺术创作找到宣泄的途径。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
2. 引导积极思维美术作品可以展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创作积极向上的作品,如描绘美好的场景、表达对未来的期望等,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乐观的心态,增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3.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美术作品可以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作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通过与艺术作品的互动,学生可以培养自我认知的能力,加深对自己的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4. 提升审美情趣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结论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通过培养情绪表达能力、引导积极思维、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升审美情趣,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研究环境,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浅论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 堂 心 理 环 境 是 指 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影 响 学 生 认 知 的 师 生 心 理 互 动 环 境 , 由教 师 教 的 心 理 环 境 和 学 生 学 的 心 理
环境 两部分 组成 , 堂心理 环境表 现为融 洽或 冷漠 、 跃或 课 活 沉 闷 、 谐 或 紧 张 等 形 式 。教 师 是 课 堂 教 学 的组 织 者 和 领 导 和
导 任 务 。 为 了每 一 位 学 生 的 发 展 ” 新 课 程 的 核 心 理 念 。 “ 是
在 新 课 程 理 念 指 导 下 的 美 术 教 学 . 应 从 过 去 单 一 技 能 的
培 养 改 变 为 综 合 素 质 的 培 养 。 美 术 教 育 作 为 重 要 的 文 化
教 育 活 动 ,肩 负 着 以 独 特 的 形 式 训 练 学 生 心 理 素 质 的 任 务 。 有 渗 透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 美 术 课 堂 尽 情 地 发 挥 心 理 只 让
者 , 的人 格 和 威 信 是 一 种 巨 大 的精 神 力 量 . 有 很 强 的感 他 具
■璺
浅 论 美 术 教 学 中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许 强
( 州 市 云龙 区潘 塘 中学 , 苏 徐州 徐 江 摘 要 -社 会 生 活 的 多 元 化 .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问 中 题 已 经 引起 教 育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对 学 生 进 行 心 理 健 康 教 2 10 ) 20 0
全 班 学 生 以 积 极 的 情 绪 体 验 , 造 良好 的课 堂 心 理 气 氛 。 营 首 先 , 根 据 现 代 教 育 教 学 理 念 要 求 , 立 以 学 生 为 我 树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心理健康。
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课堂可以提供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空间。
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发泄情绪、排解压力、调节情绪,借此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绘画作业,如绘制自己的内心风景、绘制令自己开心的事物等,引导学生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美术作品也可以成为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的媒介。
通过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他们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自身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他们个人的感受,促进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美术作品也可以成为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媒介。
在绘画作品中,学生可以表达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的看法和思考。
通过学习和欣赏他人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自己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术作品往往富含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名作、分析艺术品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要素,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叙述方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观察和分析艺术作品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思考美与丑、好与坏等审美观念,培养他们对自身审美观的反思和批判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从提供自由表达空间、引导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促进交流和沟通、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着手。
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课堂,可以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健康心态的学生。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感。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和对美的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对心灵的滋养和疗愈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加自觉地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感。
那么,如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或情感表达的课题,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可以让学生绘画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或者通过雕塑、摄影等形式进行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用艺术作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反思和调适。
教师还可以通过艺术欣赏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美。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绘画、构图、色彩等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学习艺术史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美的源头,了解美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欣赏作品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美对心灵的滋养和疗愈作用,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课程安排,为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
学校可以加大对美术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资源,培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师。
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明确美术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方向,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引言美术教学不仅是一种传递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释放情绪、表达思想、开发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美术教学与心理健康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首先,绘画是一种直观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其次,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从而建立自信心。
最后,艺术创作需要深度的思考和独立的决策,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渗透策略1. 情感表达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例如,当学生感到快乐或者悲伤时,他们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来表达这些情绪。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情绪的释放和疏解。
2. 自信心的建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从而建立自信心。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绘画,然后赞美他们的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功,从而建立自信心。
3.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和独立的决策。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自己选择颜色和形状,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论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提供情感表达的渠道,建立自信心,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学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美术教学中的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发表时间:2011-01-25T10:07:36.080Z 来源:《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吴亚琴[导读] 让他们将自己所处的地方做做清洁。
如此孩子们发现: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了环境的美丽。
溧阳市实验初中吴亚琴身为班主任的我,在和学生交往与交谈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孩子看上去似乎是无忧无虑,在内心深处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心理障碍,如有人表现浮躁、固执;又有人好动、依赖性强;还有人孤独、情感脆弱等复杂心理;甚至还有人表现为情绪反复不稳定。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与美术老师具有双重责任的我,就想:我们是否可以在美术教学中也渗透一些健康的心理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人的理性与感性是不能分割的,画论所谓“畅神”、“悦情”而“知神奸”“诀万世”(《画山水序》、《续画品》、《左传》等),所以思论感性时理性的影响是不全面的。
美术它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使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其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从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使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提高,进一步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
这就是所谓“明劝戒、助人伦”(《古画品承序》),也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育作用。
由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着:一、用优秀的美术作品,促进积极上进的美的健康心理。
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
”这也就是“恶以戒世,善以示后”。
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在当时社会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作为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
埃及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
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民间俗话:所谓的“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起着对幸福的渴望心理,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
蜿蜒逶迤、雄伟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历史凝结成的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些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
由此可知:优秀的美术作品,是多么的具有强烈的心理感染力,它能激起高尚的情感,产生情绪的共鸣,促进心理健康美。
所谓“怡悦情性”、“快人意”(《历代名画记》、《林泉高致》)。
在中学美术教材中,也同样有很多的美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和调节良好心境的作用。
就拿《第七册》课本中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来说。
上此课之前,我在班上就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能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务的学生竟然不到班级的10%,而真正自愿、乐意去做的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当谈到对劳动的体验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是感觉累,就是感觉脏;针对此种情况和他们班级的卫生状况,我略做安排,在这节美术课上加上劳动色彩,让他们将自己所处的地方做做清洁。
如此孩子们发现: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了环境的美丽。
而在欣赏《在激流中前进》这幅油画时,我与他们共同做了一个游戏:我们事先折了一只纸船,摘了一片树叶,把它们放在了装满水的水池中,此时孩子们发现它们是自在地漂在水面上,没有任何状况;而当我打开塞子时,水中迅速形成了一个漩涡,树叶和纸船迅速沉没于水底。
孩子们在惊奇的同时,更明白了漩涡形成的动力与危情。
回过头来,再去欣赏这幅画时,孩子们就敏锐地发现这些长年劳作在黄河上的船工们正身陷漩涡、面临危境,但他们却不畏不惧,勇敢地、齐心协力地与大自然、与生命抗争着、搏斗着。
孩子们被他们这种精神折服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奋勇前进是立身之本,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是“一画有千秋之遐想”(郑板桥题画语)。
当然,有一些美术作品也是直接反映学生心理感受的,而作为老师,我们更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这些作品,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以“成教化、助人伦”。
二、通过进行美术作业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坚定的品质,克服焦虑、烦躁、粗枝大叶的毛病。
对青少年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
作为美术老师,我们更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克服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自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从而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消除其盲目简单、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经不住风雨的脆弱心理。
由此,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我设法做到:1、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和谐而又愉悦的环境,并根据每一节课的主题,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
2、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课程内容,敞开心扉,说心中想说,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情感。
3、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浮躁心理,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逐步清醒地认识自我。
4、面对美术材料、工具准备带来的某些困难;因粗心、不严谨,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由于缺乏良好习惯,丢三拉四造成的困难等,这要求学生学会领悟,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克服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逐步增强其抗挫折意识,矫正其脆弱心理。
5、耐心帮助、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会最终获得成功的愉快。
从而使那些曾经灰心失望的学生进一步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强化培养其进取心,克服自卑自亢心理。
6、有选择地通过作业展评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这就是说,在完成美术作业的过程中,老师就要注意捕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后通过作业展评来发现和表扬他们的优点。
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清丽,制作认真;又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独特的见解等。
如此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并设法创设一个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
三、宽严协调、合理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
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多年来,我坚持宽严协调,坚持在美术课当堂完成美术作业,使美术课尽量上得活泼、生动,赏心悦目,而成为一种灵敏感知。
而在课程教学顺序的安排上,我们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一些适当的调整。
如《第七册》上册,原教材顺序应是欣赏、多彩的学习生活、传递我们的心声、我为校园添色彩和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我在针对这初进中学的新生,对于中学生活既好奇、又陌生的心理,我把多彩的学习生活作为第一课来上,并把课堂搬到了校园中来,在带领他们参观校园环境,让他们领略我们校园环境的整洁和优美的同时,还向他们灌输了许多中学生活的趣事,“畅神”、“快人意”、从而增加做人和学习的兴趣。
这样,他们既熟悉了自己的校园,又对校园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爱。
另针对我校两周进行一次“板报评比”的事实,我就把“传递我们的心声”作为第二节课来上,从而为初一年级板报的评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开展轻松的美术活动,抒发内心情感,获得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本套教科书的特点就是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因此,运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我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习得两方面的需要,这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突出情感、学习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能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此我认为,美术教学应特别注重那些具有娱乐性、注重过程和相对较自由的教育活动。
所以,在上美术课时,我尽量用教材、用语言向学生展示美术学科的内在魅力,务使教室里充满了和谐、轻松和快乐的气氛,每个人都爱上美术课;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积极参加课外美术小组活动,能使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到更好的发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针对此,在美术课完成作业和美术兴趣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我就利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努力加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协作,这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
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
美术活动,亦正如一位近代学者所谓:此“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之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见,以渐消沮者也。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是重“化育”,化育而生万物,“教化”而抚万民,“感化”而谐和。
用什么化呢?要认识世界潮流、前进方向、人类美的追求所谓“令人识万世”,这就是美术教学的核心美育。
美是什么?美也就是人,世界上出现了人,世界就变得美了。
而美的自然环境又培养着人的美。
这就是所谓“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美也是善,这两个字在甲骨文里是相似的,宏观是一样,微观有点区别。
所以,尽善而尽美,两者结合,是“理乱之纪纲”。
装饰,古代另有字,如缨、而做作也就是摆势(姿),这都不代表美,是另外的字,即女美。
美是内在的、精神的、德行的总称;德行,就是成大事的行为,利国利民的大行为,这就是所谓美哉、轮焉奂焉,堂堂煌煌、正大光明阿!羊大,不是美的全部,物大、物富不是美的全部;鲜美,更是如此,吃得好、讲得好,吃掉了、吃光了、怎么好?这些,也都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理解,是中华民族发达兴旺的理念,这就是“扬精华以眩耀”、“芬郁尾、渥而成美”(汉刘向《九叹》)。
我们为人师表,是以美善为本。
追求美,并不是自己就不美、而是更美。
六朝人多傲慢,但也虚心。
王曦之创造了自己的书体,听别人说他的《兰亭序》比作石崇的《金谷诗序》时,也“甚有欣色”。
时人评王导的优点(也是特点),也就是“自超”,就是不断超越自我,所以自重重要,再努力则更重要。
戴渊,就是从小时指挥行劫,而被陸机识为有将才之内藏,陸机对他说:“人患志不兰,”“何忧名不彰”(《世说新语》等)。
这些历史故事,插入教育,也是美育。
总之,美术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是美学的重要实践手段,潜移默化,“侧幽微”、 “识万世”。
多年来,在教学中设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能力,让他们能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同时获得美的享受,使教学活泼起来,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提高美学素养,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思想品德,增进身心健康,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善以示后”,成为社会有更大作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