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行健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院院士——斯行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斯行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斯行建
我国第一个鉴定植物化石的人是古植物学家斯行健。

斯行健(1902——1964),号天石,诸暨斯宅人。

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后转地质系本科。

1926年毕业后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兼任两广地质调查研究所技士。

1928年秋,赴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植物学。

1931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旋赴瑞典国家博物院研究古植物学。

在此期间,先后去德、法、美、比及瑞典等地学习、研究。

1933年归国,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研究员等职。

1947年初,又赴美国地质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次年返国,任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1950年,任南京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南京大学教授。

1951年8月起历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和地质古生物所所长、江苏省科学委员会委员。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委员。

他长期从事古植物学研究,是中国从事古植物研究的先驱者。

在他之前,我国的植物化石标本要依赖外国专家鉴定,斯是我国第一个鉴定植物化石的古植物学家,对中国晚古生代、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纪植物化石,对古植物分类和演化、地层划分和对比,以及植物地理分布、地层学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研究。

发表论文、专著140多篇(部),主要有《中国中生代植物》、《中国上泥盆纪植物化石》等。

所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中国标准化石——古生代及中生代部分》,对全国地质勘探工作者有较大指导作用,并为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院士名单

院士名单

1948年中央研究院生物组院士名单(25人):王家楫1898-1976动物学;伍献文1900-1985动物学;贝时璋1903-生物学;秉志1889-1965动物学;陈桢1894-1957生物学;童第周1902-1979实验胚胎学;胡先马肃1894-1968植物学;殷宏章1908-1992植物生理学;张景钺1895-1975植物学;钱崇澍1883-1965植物学;戴芳澜1893-1973真菌学;罗宗洛1898-1978植物生理学;李宗恩1894-1962医学;袁眙瑾1899-2003医学;张孝骞1897-1987内科学;陈克恢1898-1988药理学;吴定良1893-1969人类学;汪敬熙1893-1968生理学、心理学;林可胜1897-1969生理学、医学;汤佩松1903-2001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能学;冯德培1907-1995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蔡翘1897-1990生理学、医学;李先闻1902-1976植物遗传学;俞大绂1901-1993植物病理学、微生物学;邓叔群1902-1970真菌学。

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127):数学物理学部(30人):马大猷;王竹溪;王淦昌: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王湘浩;叶企孙;华罗庚:自学成材;江泽涵;许宝;严济慈;苏步青;李国平;吴有训;余瑞璜;张钰哲;陆学善;陈建功;周同庆: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周培源: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赵忠尧;胡宁: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柯召;段学复;饶毓泰;施汝为;钱三强;钱伟长: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钱临照: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黄昆;彭桓武;葛庭燧。

化学部(22人):卢嘉锡;庄长恭;纪育沣;李方训;杨石先;吴学周;汪猷;张大煜;张青莲;赵承嘏;柳大纲;侯祥麟;恽子强;袁翰青;钱志道;唐敖庆;黄子卿;黄呜龙;梁树权;傅鹰;曾昭抡;虞宏正。

生物学部(60人)丁颖;马文昭;王应睐;王家楫;贝时璋;邓叔群;叶桔泉;冯泽芳;冯德培;朱洗;伍献文;刘承钊;刘崇乐;汤佩松;李庆逵;李连捷;李继侗;杨惟义;肖龙友;吴英恺;吴征镒;沈其震;张孝骞;张景钺;张锡钧;张肇骞;陈桢;陈凤桐;陈文贵;陈世骧;陈焕镛;林熔;林巧稚(女);罗宗洛;秉志;金善宝;周泽昭;郑万钧;承淡安;赵洪璋;胡经甫;钟惠澜;侯光炯;俞大绂;秦仁昌;钱崇澍;殷宏章;涂治;诸福棠;黄家驷;盛彤笙;梁希;梁伯强;童第周;蔡翘;蔡邦华;潘菽;戴芳澜;戴松恩;魏曦地学部(24人)尹赞勋;田奇;乐森;许杰;孙云铸;李四光;杨钟健;何作霖;张文佑;武衡;竺可桢;孟宪民;赵九章;侯德封;俞建章;夏坚白;顾功叙;涂长望;黄汲清;黄秉维;斯行健;程裕淇;谢家荣;裴文中技术科学部(36人)王大珩,王之玺,石志仁,叶渚沛,朱物华,刘仙洲,刘敦桢,孙德和,严恺,李强,李薰,李文采,李国豪,杨廷宝,吴学蔺,汪胡桢,张维,张光斗,张德庆,邵象华,茅以升,周仁,周志宏,孟昭英,赵飞克,候德榜,钱令希,陶亨咸,黄文熙,章名涛,梁思成,程孝刚,靳树梁,雷天觉,褚应璜,蔡方荫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数学物理学部(50人)于敏:北京大学学士、硕士,王元: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王承书(女):燕京大学学士,王绶琯: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留英,邓稼先: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叶叔华(女):194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卢鹤绂: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冯康,冯端: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曲钦岳: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朱洪元:193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庄逢甘: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李林(女):194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关肇直,李正武,李荫远,杨乐,杨澄中,肖健,吴式枢,何泽慧(女),何祚庥,谷超豪,沈元,陆启铿,陈彪,陈景润,林同骥,金建中,周光召,郝柏林,胡世华,胡济民,姜伯驹,洪朝生,夏道行,徐叙瑢,唐孝威,谈镐生,黄祖洽,章综,程开甲,程民德,谢家麟,谢希德(女),管惟炎,戴元本,戴传曾,魏荣爵化学部(51人)王序,王保仁,申泮文,田昭武,卢佩章,冯新德,邢其毅,朱亚杰,刘有成,严东生,苏元复,肖伦,吴征铠,吴浩青,顾翼东,时钧,何丙林,闵恩泽,汪家鼎,汪德熙,张存浩,沈天慧(女),陈荣悌,陈冠荣,陈家镛,武迟,陈茹玉(女),查全性,钱人元,钱保功,倪嘉缵,徐光宪,高鸿,高怡生,高济宇,高振衡,郭慕孙,高小霞(女),郭燮贤,唐有祺,黄量,黄维垣,黄耀曾,曹本熹,梁晓天,蒋丽金(女),彭少逸,蒋明谦,嵇汝运,蔡启瑞,戴安邦技术科学部(64人)丁舜年,干福喜,王守武,王守觉,王补宣,支秉彝,毛鹤年,叶培大,史绍熙,毕得显,师昌绪,吕保维,任新民,庄育智,刘恢先,刘盛纲,杨〓,杨嘉墀,李敏华(女) ,肖纪美,吴自良,吴良镛,邹元爔,汪闻韶,沈鸿,张煦,张作梅,张沛霖,张钟俊,张恩虬,陆元九,陈芳允,陈学俊,陈宗基,陈能宽,陈新民,林为干,林兰英(女) ,罗沛霖,周惠九,郑哲敏,孟少农,胡海昌,柯俊,钱宁,钱钟韩,徐士高,徐芷纶,徐采栋,高庆狮,高景德,郭可信,黄宏嘉,曹建猷,龚祖同,常迥,梁守槃,慈云桂,蔡其巩,蔡昌年,蔡金涛,潘际銮,潘家铮,魏寿昆生物学部(53人)马世骏,王世真,王伏雄,王志均,王德宝,方心芳,朱祖祥,朱壬葆,朱既明,庄孝惠,刘建康,李竞雄,杨简,吴旻,吴中伦,吴阶平,邱式邦,邹冈,邹承鲁,汪□仁,沈允钢,沈善炯,张致一,陆保麟,陈中伟,陈华癸,周廷冲,郑作新,郑国錩,赵善欢,钮经义,侯学煜,俞得浚,施履吉,娄成后,姚□,徐冠仁,高尚荫: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唐仲璋,谈家桢: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黄祯祥,曹天钦,阎逊初,梁栋材,梁植权,曾呈奎,谢少文,蒲蛰龙,裘维蕃,鲍文奎,蔡旭,熊毅,黎尚豪地学部(64人)丁国瑜,马杏垣,王仁,王钰,王之卓,王曰伦,王恒升,王鸿祯,毛汉礼,方俊,业治铮,叶连俊,叶笃正,卢衍豪,朱夏,任美锷,刘东生,刘光鼎,关士聪,孙殿卿,李春昱,池际尚(女),李星学,杨遵仪,吴汝康,谷德振,宋叔和,张伯声,张宗祜,张炳熹,陈永龄,陈述彭,陈国达,岳希新,周立三,周廷儒,周明镇,郝诒纯(女),赵金科,侯仁之,施雅风,秦馨菱,袁见齐,贾兰坡,贾福海,顾知微,徐仁,徐克勤,翁文波,高由禧,高振西,郭文魁,郭承基,涂光炽,陶诗言,黄绍显,董申保,程纯枢,曾庆存,曾融生,谢义炳,谢学锦,谭其骧,穆恩之。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号天石,中国古植物学家。

浙江诸暨人。

生于1901年3月11日,卒于1964年7月19日。

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6~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讲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士;1928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古植物学,193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2年去瑞典国家博物院继续深造。

1933年归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3~1945年在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7~1948年在美国考察访问并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从事部分研究工作。

1948年回国后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教授。

1951年起兼任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他是中国古植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从事中国各地质时期植物化石的研究,共发表过119篇论文,出版了16册论著。

早期重要专著有《中国下侏罗纪植物化石》、《陕西、四川、贵州三省植物化石》和《中国中生代植物》等。

30~40年代发表的较重要的论文有《新疆迪化之木化石研究》、《湖南跳马涧系内最古鳞木之发现》、《贵州威宁峨嵋山玄武岩中树状羊齿之研究》、《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等。

50年代后的论著中,《中国上泥盆纪植物化石》和《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两本专著最具有代表性。

前者是对东亚晚泥盆世的植物群系统研究的首创工作,有不少新的见解;后者对于阐明中国中生代植物的演替和相关地层的划分、以及指导地质普查找矿都有重要意义。

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和《中国各门类化石──中国中生代植物化石》两部书,对于国家的地质勘探和从事古生物科研、教学,特别是有关植物化石鉴定工作的人员,有指导作用。

他的遗著《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群》一书是迄今为止系统研究中国晚期华夏植物群和探讨当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著作。

1984,武汉市树市花迎春问世

1984,武汉市树市花迎春问世

1984,武汉市树市花迎春问世轮印:1984年3月17日,经武汉市七届人大会议审定,命名水杉、梅花为市树市花。

40年来,水杉、梅花彰显武汉人精神特质,展现江城人文底蕴,寄托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全球获得广泛美誉。

1983年3月,全国“为美化城市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授奖大会”在京举行,万里副总理发表讲话时透露:国家正酝酿评选中国国花。

消息从北京传来,武汉从1983年5月开始,掀起市树市花的评选热潮,市民踊跃参与投票。

1984年3月17日,经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武汉市树水杉和市花梅花,迎着初春的气息挺立绽放。

全市评选万人投票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勃兴,创造优美环境成为城市的追求,各地竞相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目标,中国国花和城市市树市花的评选活动此起彼伏。

1982年4月19日,南京命名梅花为市花。

1982 年6 月1 日,广州批准红棉花为市花。

1982年8月20日,南通确定菊花为市花。

1983年2月2日,无锡将杜鹃花作为市花之一……武汉敢为人先。

据《武汉园林(1840-1985)》记载:早在1982年9月,市园林局与园林学会就开始酝酿市树市花评选,并召集专家学者座谈,制定出评选原则和方式。

◇ 蒋彤云 杜宏英同时,结合江城的风物特点,推荐水杉、银杏、柳树、樟树、朴树、法桐、池杉、白玉兰、广玉兰、枫香等优良树木和梅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腊梅、紫薇、石榴、栀子、杜鹃等美丽花卉各10种,作为候选的市树市花。

1983年2月,评选活动获市政府批复,随后成立了由相关领导、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评选委员会。

1983年5月22日,市树市花评选投票正式开始,评委会联合《长江日报》推出系列宣传活动造势。

当天《长江日报》第二版发表评委会副主任之一、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湖北省暨武汉市植物学会理事长孙祥钟教授的文章《大家都来评选市树市花》,呼吁市民积极参与投票。

孙教授在文中提出引导性建议:“最好选择我国原产树种和花卉,选择那些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适应武汉地区生长并为武汉人民喜爱的树和花。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目录地质学家 (1)普通地质学 (3)冰川地质学 (6)火山地质学 (7)地震地质学 (8)地球物理学 (10)宇宙地质学 (11)陨石学 (12)月球地质学 (12)行星地质学 (12)构造地质学 (12)大地构造学 (14)矿物学 (18)岩石学 (23)地球化学 (26)古生物学 (26)古人类学 (27)地史学.地层学 (28)第四纪地质学 (29)矿床学 (30)煤田地质学 (31)石油地质学 (32)地热地质学 (33)水文地质学 (34)工程地质学 (36)海洋地质学 (39)环境地质学 (39)地质学家(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 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 在地质学方面,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以平生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1877—1951)地质学家.字演群,后改爱存.浙江吴兴人.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191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组织人之一.著有《石雅》和《古矿录》等.(1887—1936)地质学家.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1889—1971)地质学家. 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用地质力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 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开创了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889—1971)地质学家. 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清末在比利时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丁文江等办的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和《椎指集》等.(1898—192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河北蠡县人. 对中国地层和古生物进行研究调查,最先对中国长身贝类化石作系统研究. 著有《中国长身贝化石》等.(1901—1964)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 对中国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纪的植物化石、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的划分和比较以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均有研究,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02—1943)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湖南郴县人. 著作有《金陵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研究》、《四川龙门山地质》等.(GeorgiusAgricola,1494—15)德国矿物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金属》和《化石的性质》等. 对当时的冶金技术、采矿技术作了详细说明;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对已知矿物的完整记载,成为以后进行矿物描述的典范. 因而被称为“冶金学之父”。

第2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第2届北京大学与中国现代科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更广 的视角来考察 , 北大历史则会得到真正 的评价 。吴 国盛在总结 中强调 , 北京大学 的历 史除 了是学
生运动史与革 命史之外 , 还是一部学术发展 的历史 和一部高等教育史 , 也 是一 部 中国近现代 科学技术 发
展史 的缩影 , 理科史 的缺失会影响北大 的形象 , 研究北大理科史可 以纠正多年来全社会对北 大形成 的片 面形象 。他希望北大理科史 的研 究与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一年年地进 行下去 , 这定会 产生丰硕的成果 。 本次会议共有 4组 1 2位 学者 和学生做 了报告 。 第1 场报告 由北京大学哲学 系刘 华杰教授主持 。原北 京大学 副校长 于洗教授 首先做 了题 为“ 简述 北大地质 系对 中国地质 事业 的贡献” 的开场报告 。他 从人才 与科研成 果两方 面介绍 了北京 大学地 质系 对我 国地质科学 和地质 事业 做出的贡献——创建 于 1 9 0 9年 的地 质 系百年来 培养 了 5 3名两 院院士 , 产 生 了孙云铸 、 杨 钟健 、 裴 文中、 斯行健 、 高振西等一批学术大师 , 在重大基础性及前 沿课 题 、 多学科 交叉 以 及应用研究等方 面 , 都对 中国地质科学 的发 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 。于洗 的报告 中详细地 统计 和列举 了北
1 2 8







3 4卷
了研究北 大理科 史应把握的三个方面——整体格 局、 代表性人 物与具体的历史事例 , 提 出了抢 救北大 相
关文 物与史料 、 进行 1 2 1 述史研究 的必要性 , 也对研 究与写作 北大科 学史 提出 了总 的期 望 , 希望此 项工作
能够作 为北京大学学科建设 的一部分持续不 断地进行下去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饶 毅教授 随后谈 到 了北 京大学理科史对于科研文化 的重要 , 期望将来能从北京 大学的历史推进到 中国科 学史的研究 , 表 示 愿意支持此项工作 。北京大学档案馆 、 校史馆马建钧馆长指 出北大理科史研究有两个 任务 , 首先是从 史 实出发梳理清北大与近现代 中国科技史 的历史关系 , 随后需从 历史角度评价北大理科 的历史 , 而重视 历 史是评价历史 的前提 , 应 当重视史料工作 。马馆长谈 到 , 在校史工作 中, 必要 的背景有 历史学 和教育学 , 现在又增添 了一个科学史 的维度 , 希望能够进一 步联 系 中国科学 史 , 描绘 出完整真 实 的历 史 图景 , 从 这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

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

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是主要执笔者之一。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

江苏泰兴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

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

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

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巢纪平,气象学家。

江苏无锡人。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

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

70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
章节目录丁声树:语音声韵声声不息千家驹:初信共产主义后入佛门于光远: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尹达:醉心考古博学研史王力:奠基现代语言 铸就一代宗师王亚南: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王学文:致力经济继学育人向达:遨游史海博学多才艾思奇:醉心哲学推而广之何其芳:漫步诗海弘扬古学吴玉章:改革汉字主力 规范拼音之父昊晗:历史大家 民主勇士吕叔湘:语言宗师 辞学泰斗吕振羽:从史入手继往开来李亚农:致力研史兼推教育李达:战士型的学者学者型的战士李俨:锲而不舍潜心算史杜国库:穷本溯源悉心研史沈志远:钻研经济传播马列狄超白:深研理论专攻经济周扬:积极投身文艺工作热心推动文艺发展季羡林:学贯中西融汇古今金岳霖:外道内儒兼容并蓄侯外庐:自强不息 融通历史胡乔木:亦学亦官 既"士"且"仕"胡绳:严谨求实 资政育人范文澜:孜孜不倦悉心写史茅盾:剖析社会绘画"人生"夏鼐:考古论今功绩卓著马寅初:关注民生论证人口马叙伦:天资聪颖博学多才张如心:人如其名 献身教育张稼夫:廉洁奉公鞠躬尽瘁许涤新:经济统战理论大家郭大力:红色经典译者大师郭沫若:孜孜不倦光大国学陈伯达:投机取巧作茧自缚陈垣:为人师表 学术典范陈寅恪:学术大师学界典范陈望道:德高学富 功业长存陈翰笙:实践至上 笔耕不辍陶孟和:为救国而"调查"谋改良之方法汤用彤: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冯友兰:光大哲学振兴中华冯至:人以诗名独领风骚冯定:传播马列自始至终黄松龄:痴心教育钻研经济杨树达:著书高数尺成就世公认杨献珍:学术独立坚贞不屈刘大年:潜心近代史纵论古与今潘梓年:普及哲学辩证法身体力行戒浮夸翦伯赞:赞马列之学开国史新篇邓拓:倚马可待真才子英年早殇新文人郑振铎:后今爱古传承创新黎锦熙:改革文字至死方休钱俊瑞:济世经国孜孜不倦骆耕漠:深研经济百年不辍包尔汉:致力统一语言学家薛暮桥:经国济世学界泰斗魏建功:关切声韵屡建奇功罗常培:苦研音韵学铸就宗师誉 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生物学地学部)》:共和国人物档案 目录丁颖:中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马文昭:中国细胞学、组织学的奠基人王应睐:中国现代生物化学的主要奠基人王家楫:中国原生动物学和轮虫学研究的奠基人贝时璋:中国生物物理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的奠基人邓叔群:中国真菌学和森林病理学研究的创始人叶橘泉:中医中药学家冯泽芳: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奠基人冯德培:中国神经生理学家朱洗: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胚胎学的开拓者伍献文:中国鱼类分类学、形态学和生理学的奠基人刘承钊: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的重要奠基人刘崇乐:中国昆虫生物防治的奠基人汤佩松:中国植物生理学家李庆逵:中国土壤植物营养化学的奠基人李连捷:中国土壤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李继侗: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的重要奠基人杨惟义:中国现代农业昆虫学创始人之一肖龙友: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吴英恺:中国胸心外科的奠基人吴征镒:中国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学的开拓者沈其震:中国医学生理学家张孝骞:中国消化病学的创始人张景钺:中国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系统学的开拓者张锡钧:中国生理学界泰斗张肇骞: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陈桢:中国动物遗传学和生物学史的创始人陈凤桐:中国农业科技事业的主要开拓者陈文贵:中国微生物学家陈世骧:中国昆虫学家和进化分类学家陈焕镛: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入林镕:中国植物学家林巧稚: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罗宗洛:中国植物生理学家秉志: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人金善宝:中国农业科学的开拓者和小麦科学的奠基人周泽昭:中国外科学家郑万钧:中国近代林业学的开拓者承淡安:中国近现代针灸学的开拓者赵洪璋:中国小麦育种专家胡经甫:中国昆虫学的主要奠基人钟惠澜:中国热带医学的奠基人侯光炯:中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俞大绂: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秦仁昌: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钱崇澍: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奠基人之一殷宏章:中国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驱涂治:中国农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诸福棠:中国现代儿科学的奠基人黄家驷:中国胸外科和医学生物工程的奠基人盛彤笙:中国兽医学奠基人梁希: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的开拓者梁伯强:中国病理学的奠基人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创始人蔡翘:中国航空航海生理科学的奠基人蔡邦华:中国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潘菽: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戴芳澜:中国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的奠基人戴松恩:中国作物育种家和细胞遗传学家魏曦:中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尹赞勋:中国地质学家的杰出代表田奇埃:中国地质界的杰出代表乐森琦: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许杰:中国笔石学和笔石地层学的奠基人孙云铸: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杨钟健:享誉中外的地质古生物学家何作霖:中国近代矿物学和岩石学的奠基人张文佑:大地构造学的创始人武衡:把一生奉献给祖国科技事业的科学家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孟宪民:杰出的矿床地质学家、勘查学家赵九章:共和国卫星事业的引路人侯德封:中国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俞建章:地学领域的英才夏坚白:“顶天立地”的科学家顾功叙:中国地球物理事业的开拓者涂长望:共和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黄汲清: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黄秉维: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斯行健:中国古植物学和陆相地层研究的先驱程裕淇: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谢家荣:中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裴文中:中国古人类学的重要创始人 马大猷:中国近代声学的奠基人王竹溪:中国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研究的开拓者

清华校友中的院士604人,全国遥居第一

清华校友中的院士604人,全国遥居第一
戴安邦:1925年在清华大学化学教师讲习班学习。
张大煜: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袁翰青: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张青莲:1934年毕业并任教于清华化学系,52年调入北大。
时 钧: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高振衡: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汪德熙: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陈难先:1997年开始任教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李家明:1997年开始任教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
2.化学部(40人)
杨石先: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庄长恭:1919年考取清华大学津贴留美生。
曾昭抡:1920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黄子卿:1921年毕业并任教于清华大学化学系,52年调入北大。
西南联大的土木、航空、机械、电机等四个系完全是清华的原班人马,毕业生完全属于清华。在涉及到合并院校的时候,如协和与清华共有的6名院士校友,每人只计一次(有些名校在统计时极不严谨,将合并的学校数十位共有校友重复计算)。
此外,中国社科院在2006年评选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但是社科院明确指出中国社科院学部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并且社科院学部委员仅局限于社科院内部,所以尽管有大量清华校友当选社科院学部委员,但我们并不将其计入“院士”行列。
陆学善:1933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华罗庚:1931-1933年就读于清华研究生班,1952年调入中科院。
许宝禄: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
柯 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
王竹溪:1933年毕业并任教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调入北大。

斯民小学概况

斯民小学概况

斯民小学概况斯民小学斯民小学概况斯民小学,创办于1905年,由象山民塾发展而来。

斯宅象山民塾,是诸暨人自办近代学校之滥觞。

原为斯氏家塾。

校址设斯宅盟泉畈斯姓“华国公别墅”。

它建于道清光9年(1829),门额为著名学者俞樾(曲园,1821-1907)题写。

建造这所家庙兼学塾的是华国公之孙斯源清,当时在家塾里读书的有六七十人。

1900年庚子之变后,华国公的曾孙斯仰止(行康1043)于同治四年(1865)辞官归里。

他认识到“清廷自庚子之变后,知非变法不足图存,……宦游多年,亦深感外人实行其教育侵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斯民校产缘起》)。

仰止回乡后,即与其子斯旦(字耿周,日本留学生)及其挚友周子豪具体商议创办新学之事。

首先物色和聘请本县有名的新派教育工作者宣雨人、姚庚安、章久庭、黄如安、吴子彦和杭州学者胡炳子、熊凌霄、马熊波诸先生,以及本族的斯兰馨(字国香,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斯介吾为老师,于光绪三十年(1904)春,就把斯氏家塾学产作为办学经费。

由于办学者有威望,学校新式,教育著名,所以慕名而入学者很多。

除本乡子弟外还有嵊州、东阳的人来校读书,共有200多人。

这时的象山民塾是一所两等小学堂。

象山民塾创办后,校长斯兰馨看到仅有斯姓一个房族办学,其人力物力财力不能持久,就打算发动斯宅村及邻村办学,就先后与斯仰止和斯姓族人斯稚香、斯鹤龄、斯又丰及斯姓各族家长商量,得到大家同意后,即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将象山民塾迁到斯氏宗祠。

斯旦“以斯举有德于斯民,故以名焉”,即以“斯民”为校名。

而学校经费则以清凉寺、解空寺的寺产收入为基础。

民国四年(1915)斯旦任校长,即时校务蒸蒸日上,校产尚感拮据,斯旦、蔚唐等有识之士决议建造新校舍。

1917年,斯又丰之子斯磐当即支持,拿出银洋300元作建校储备费,并同意担负驻杭募集建校资金之责,同时,斯旦的父亲斯仰止也慨助数百元,他们两一带头,坚定了族人建校舍的信心,大家纷纷解囊,建校序幕就此拉开。

水杉的前世今生

水杉的前世今生

1.水杉的前世今生1983年,水杉在与银杏、樟树、法桐的竞争中,被选为武汉市的市树。

1)早在1亿多年前,水杉就已经诞生了1948年,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汇报》上发表了胡先骕、郑万钧的《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向世界宣告在一个叫磨刀溪的中国山村发现了野生水杉。

如平地惊雷一般,被宣布消失了几千万年的水杉又在地球上出现了。

胡先骕称“水杉之发现乃我国植物中最有趣之新发现,其科学重要性不在禄丰龙和北京人之下”;郑万钧则称“水杉之发现为植物学界近一世纪中科学最大贡献之一种”。

1948年3月25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报道称,“钱耐说发现活水杉的意义至少等于发现一头活恐龙。

”其实,远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上白垩纪时期,水杉的祖先就已经诞生于北极圈附近了。

当时地球上气候非常温暖,根据已发现的化石来看,当时水杉几乎遍布整个北半球,包括现在冰雪覆盖的北极。

新生代的第四纪,地球上发生了冰川,水杉灭绝了,只在化石上留下了它的生命痕迹。

然而,水杉并不是真的灭绝。

不同于欧洲的整块冰川,在中国的中部地区,零星分散着“山地冰川”,这种“山地冰川”为不少植物留下了无冰的“避难所”,一部分植物就这样在“避难所”中生存了下来。

水杉就这样躲进了四川、湖北交界一带的山沟里,活了下来,成为活化石。

这些水杉化石,在山区里静静地生活了几千万年,突然在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年代被发现了。

像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从发现到为之定名,植物学家们用了8年时间,中、美、日三国科学家竞相到访考察。

据我国著名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所著的《水杉》一书中记载,1941年冬,当时的中央大学森林系教授于铎在去重庆的路上,途径万县磨刀溪村(今属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1955年12月从四川万县划归湖北利川),看到一株巨大的古树,它高有30多米,胸围有7米多,似杉非杉,似松非松,觉得十分稀罕,但可惜当时是冬天,花果树叶全都没有,无法采集标本。

他将此事告诉了万县农校教务主任杨龙兴,并委托他代为采集标本,但杨龙兴于1942年采集的标本现在下落不明,因此也就无从证实于铎是水杉的发现者。

浙江籍院士

浙江籍院士

浙江人民现代学术领域的偶像(不完全统计)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爱国科学家:钱学森,浙江省临安人,出生于上海。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中国核物理之父:钱三强,中国湖州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1943-1944年浙大物理系就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研院院士。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浙籍科学院院士共有183位姓名出生(死亡)时间专长原籍当选年份数学物理学部30陈建功(1893.9.8—1971.4.11) 数学浙江绍兴人 1955严济慈(1901.1.23—1996.11.2) 物理学浙江东阳人 1955苏步青1902 数学浙江平阳人 1955赵忠尧(1902.6.27—1998.5.28) 核物理浙江诸暨人 1955陆学善(1905.9.21—1981.5.20) 物理浙江湖州人 1955许宝騄(1910.9.1—1970.12.18) 数学浙江杭州(生于北京) 1955柯召 1910 数学浙江温岭人 1955黄昆 1919 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浙江嘉兴(生于北京)1955钱三强(1913.10.16—1992.6.28)核物理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1955钱学森1909.12 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1957张宗燧(1915.6.1—1969.6.30)物理浙江杭州人1957冯康(1920.9.9—1993.8.17) 数学、物理浙江绍兴(生于南京) 1980戴传曾(1921.12.21—1990.11.18) 核物理浙江宁波人 1980李正武1916 核物理浙江东阳人 1980胡世华(1912.1.28—1998.4.11)数理逻辑浙江吴兴人1980谷超豪1926 数学浙江温州人1980姜伯驹1936 数学浙江苍南(生于天津)1980石钟慈1933 数学浙江宁波人1991杨福家1936 核物理浙江镇海(出生于上海)1991张淑仪(女)1935 声学浙江温州人1991周毓麟1923 数学浙江镇海(生于上海)1991胡仁宇1931 物理学浙江江山(生于上海)1991白以龙1940.12.22 力学祖籍浙江镇海(生于云南祥云)1991应崇福超声学浙江宁波人1993贺贤土1937.9 理论物理浙江镇海人(今宁波北仑) 1995孙义燧天体力学浙江瑞安人1997陈难先物理浙江杭州(生于上海)1997张宗烨(女)核理论物理学。

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_抗战初期谢家荣在湘桂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

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_抗战初期谢家荣在湘桂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

‘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5期(2023):53-67科技与社会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抗战初期谢家荣在湘桂地区的地质矿产调查胡阳东摘㊀要㊀全国抗战爆发初期,谢家荣奉命前往广西㊁湖南交界地区调查锡矿等矿产㊂1937年12月 1938年2月,谢家荣一行在广西㊁湖南边境地区陆续工作了几个月,考察了广西西湾煤矿与广西富川㊁贺县㊁钟山地区的锡矿,以及湖南江华锡矿,并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㊂这次考察成为谢家荣从事矿产测勘与矿业经营工作的新起点,为其系统掌握与理解砂锡矿及其他矿产知识奠定了实践基础,引发学界对于西湾煤系时代的探讨,同时也为湖南江华锡矿的开发经营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成为以矿业支援抗战救国的重要一环㊂关键词㊀谢家荣㊀抗战㊀广西㊀湖南㊀矿产调查中图分类号㊀N092ʒP5文献标识码㊀A收稿日期:2023-08-01作者简介:胡阳东,1998年生,湖南衡阳人,中国科学院大学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㊂Email:2415900715@㊂谢家荣(1897 1966)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㊁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㊂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当时身处沦陷区北平的谢家荣拒绝了伪临时政府教育次长黎世蘅(1896 1977)等人要他到伪北京大学任教的邀请,只身南下,共赴国难㊂受老师翁文灏(1889 1971)的委托,他前往广西㊁湖南两省交界之处调查锡矿等矿产,为开发该区域的锡矿以支援抗战救国事业做准备㊂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谢家荣等人考察了广西㊁湖南边境地区的煤矿㊁锡矿等矿产,积累了丰富的矿物学知识与矿产勘察经验,3545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5期(2023)撰写了不少极具学术和实用价值的考察报告㊂在此之前,谢家荣长期在中央及地方地质调查所和高校从事地质调查和教学科研工作,曾先后担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㊁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㊁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㊁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㊁清华大学地质系教授㊁清华大学地质系代理主任㊁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兼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㊁矿产测勘室主任等职务,学术研究方向主要为煤田地质及石油地质等方面㊂此次考察后他转而从事矿业经营与矿产测勘工作,系统开展砂锡矿研究,并相继担任江华矿务局总经理㊁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㊁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处长㊁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等职务,为中国的地质矿产测勘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㊂谢家荣对广西西湾煤田的调查,纠正了前人对于西湾煤系时代的认识误区,引发学界对于西湾煤系之地质时代的争论与探讨;对湖南江华锡矿的调查,为湖南江华锡矿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㊂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谢家荣已有较多研究,如关于他的科学考察㊁科学研究㊁科学教育㊁科学思想等方面,已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论文与论著①㊂然而关于谢家荣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前往湘桂地区进行地矿考察,目前尚缺乏专题论述㊂本文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㊁全国地质资料馆㊁湖南省档案馆所藏的谢家荣等人撰写的考察报告㊁江华矿务局的相关档案为第一手材料,并参考了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探讨他在广西㊁湖南交界地区的地质矿产考察经历及其意义㊂一 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自 九㊃一八 事变后,在全国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国民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敦促政府及早准备对日作战,加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在此背景之下,国民政府于1932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 其任务着重于全国资源以及工业情况之调查,并研究设计与国防有关之工业建设方案 ([1],页5)㊂1935年4月1日,国民政府为加强抗战准备,增强抗战力量,将国防设计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使其隶属于国民政府军①如张立生的‘谢家荣与海原大地震科学考察“‘谢家荣与现代中国土壤科学的奠基“‘谢家荣㊁刘季辰和赵亚曾与20世纪20年代的湖北区域地质调查“‘谢家荣年谱长编“(两卷本),于洸的‘谢家荣教授在北京大学“,刘洪波㊁关广岳㊁金成洙合著的‘谢家荣的矿床分类思想探讨“等等㊂事委员会, 并赋予开发全国资源,经办国防工矿事业之任务,以建立腹地国防经济为工作重心 ([1],页6)㊂1937年2月,资源委员会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鉴于 中国矿产丰富,调查测勘亟需更有系统之组织 [2],经双方协商决定,合作组建矿产测勘室,附设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之下,每年由资源委员会拨发经费10万余元,矿产测勘室设主任1人,委任谢家荣为主任,有技师㊁调查员㊁练习员若干人,均由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职员充任,专门从事矿产测勘工作,为矿业救国事业服务[2]㊂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㊂为进行持久抗战,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秘书长㊁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认为应着力开发国内矿产资源,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保障㊂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亦积极与美国㊁苏联等国开展易货偿债贸易,即以锡矿㊁钨矿等特种矿产与桐油㊁猪鬃等农副产品换取美国㊁苏联等国的贷款㊁武器等援助㊂而开发地下矿产资源,则离不开地质学家开展地质调查的辅助与引导㊂翁文灏曾先后撰写‘告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再告地质调查所同人书“勉励地质调查所同仁及所有中国地质学界人士,在国难当头之际,应竭尽忠诚㊁各尽其能,为全民族的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使我辈地质研究及调查得直接有益于抗战,亦即有所贡献于近代国家之建设 [3]㊂因此,资源委员会㊁中央及各地方的地质调查所㊁各地方政府㊁矿业公司,乃至陕甘宁边区政府,皆派出大量地质专业人员㊁矿冶专业人员调查与勘测各地的矿产资源,为寻找与开发地下矿产资源,以服务于抗战救国大业做准备㊂在全面抗战期间,资源委员会及中央地质调查所相继派出一大批地质工作者前往调查中国西北㊁西南㊁中南等地区的地质矿产,如1937年10月,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派朱熙人(1903 1974)㊁黄懿(1912 1979)赴云南东川调查矿产,为开采东川铜矿以提供军工制造材料做铺垫;1937年10月,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派许德佑(1908 1944)㊁岳希新(1911 1994)调查湖北秭归香溪煤田;1937年11月,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派黄汲清(1904 1995)㊁毕庆昌(1911 2001)㊁边兆祥(1912 1988)调查安徽宣城㊁宁国一带煤田地质,为开发当地煤矿提供决策参考;1938年6月,资源委员会设立甘肃油矿局筹备处,派孙健初(1897 1952)等人到甘肃玉门进行石油勘探,以开采玉门油田为后方工业建设提供燃料㊂地质调查不仅为抗战时期的军工建设提供了煤炭㊁铁矿㊁铜矿等矿产资源保障,而且为抗战时期的公路建设㊁铁路建设㊁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55胡阳东㊀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㊀65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5期(2023)后方工业生产㊁民众生活提供了原料来源与物资保障㊂1937年7月29日,日军攻陷北平㊂北平各高校及地质调查所纷纷南迁,时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兼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㊁矿产测勘室主任的谢家荣根据翁文灏的指示,暂时留在北平处理北京大学地质系及北平地质调查所撤离后遗留的财产保护等相关事宜㊂身处沦陷区的谢家荣拒绝了伪临时政府教育次长黎世蘅等人要他到伪北大任职的邀请㊂1937年10月下旬,谢家荣奉翁文灏的命令, 只身南下,参加共赴国难的工作 [4]㊂为躲避日伪的纠缠与沿途日军的盘问,谢家荣化装成一位日本商人秘密离开北平,经天津南下,取道香港,于1937年11月中旬乘飞机到达长沙;旋即他接到翁文灏的命令,令其即日动身,赶往广西㊁湖南两省交界地区调查锡矿㊂翁文灏当时领导资源委员会及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的日常工作,并兼任工矿调整委员会主任委员,专门负责统筹协调全国工业建设㊁矿产开发㊁地质调查等工作㊂翁文灏深知当时国内盛产锡矿的地区, 自广西省东北贺县起,至湖南南部及江西南部,花岗岩显露极广,绵连不绝,侵入于古生代地层之中 [5]㊂因此,1937年冬,翁文灏命谢家荣前往广西㊁湖南边境地区调查广西富川㊁贺县㊁钟山及湖南江华等地的锡矿,以便将来开采该区域的锡矿,与美国㊁苏联等国进行易货偿债贸易㊂谢家荣与实业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王植(1908 1983)等人匆匆前往广西富川㊁贺县㊁钟山及湖南江华一带,在那里整整考察了两个多月,对广西㊁湖南边境地区的锡矿及其他矿产地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认识与理解㊂二 引发学术争论的广西西湾煤田调查1937年11月22日,谢家荣与王植等人自长沙乘火车出发,于次日抵达衡阳㊂11月24日,谢家荣因事前往水口山,王植则乘汽车先行前往桂林㊂11月27日,谢家荣与王植等人在桂林会合㊂此后几天,谢家荣等人与广西省政府总务处长孙仁林(1892 ?)㊁广西省建设厅长陈雄(1894 1974)等人接洽相关事宜,为调查做准备工作㊂1937年12月2日,谢家荣与王植等人乘汽车抵达广西贺县八步镇,随即前往广西钟山县西湾村调查煤矿㊂广西省建设厅所经营开采的西湾煤矿位于广西钟山县境内,而西湾煤田则位于广西钟山县与贺县的交界地区㊂谢家荣与王植等人借助广西平桂区矿务办事处所绘制的一幅比例尺为一万分之一的地形图,耗费10天的时间勘察了西湾的煤田地质㊂1938年1月,谢家荣与王植合作撰写‘广西贺县㊁钟山间西湾煤田地质“,刊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简报“第15号㊂报告的前5个部分后以‘广西西湾煤田地质“为题发表于1938年3月出版的‘地质论评“第3卷第1期,并附上2人共同绘制的‘广西贺县㊁钟山间西湾煤田地质图“(图1)㊂1938年2月26日,中国地质学会第14次年会在长沙开幕,谢家荣在会上宣读‘广西西湾煤田地质“论文,引发地质学界热议㊂图1.广西贺县㊁钟山间西湾煤田地质图[6]谢家荣和王植调查了西湾煤矿的地理位置㊁交通条件㊁地质构造㊁地层结构㊁煤矿储量㊁煤矿质量等情况,重新划定了西湾煤田的地层系统,将其分为下石炭纪石灰岩㊁下石炭纪矽石灰岩及石灰岩(平地寨系)㊁三叠 侏罗纪(西湾系)㊁侏罗纪(石梯系)㊂其中平地寨系㊁石梯系皆为他们首次命名之岩石地层名称,平地寨系出露于煤田东部及东北部,自上而下之层序为下矽石层㊁下页岩层㊁中矽石层㊁上页岩层㊁上矽石层㊁淡灰色块状石灰岩, 本系总厚达66575胡阳东㊀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㊀85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5期(2023)公尺,全部为海相沉积,而尤以矽石层为最重要,风化后成白色散砂及小块,组成平缓之白色低山 [6]㊂因平地寨系包含不同的地层单位,经学者不断细分,后逐渐弃之不用㊂石梯系由黄色含杂质砂岩与杂色页岩相互整合而成,地质时代归属侏罗纪,后改名石梯层,为学界沿用至今㊂此次考察的主要进展是厘清了1933年乐森璕(1899 1989)㊁孟宪民(1900 1969)㊁张更(1896 1982)等人所命名的西湾煤系的地质时代㊂此前乐森璕等人在调查西湾煤田地质时,均认为西湾煤系属于下石炭纪最上部, 层状花岗岩一部侵入西湾煤系 [7]㊂谢家荣通过对西湾煤田的勘察,认为此种论点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与理论支撑,于是广泛搜集化石㊁寻求答案,在黑色页岩中发现了中生代的植物化石,又在煤层夹石中得到了双瓣类化石,因此推翻了西湾煤系属于下石炭纪之说㊂至于西湾煤系的详细地质年代,谢家荣表示在所采化石未经古生物学家精密鉴定之前,暂且将西湾煤系定为三叠 侏罗纪,并进一步将西湾煤系划分为上㊁下两部,上部为大岭层,下部为天堂层,其中大岭层是主要的含煤层,这套分层标准后来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采纳,并改名为天堂组㊁大岭组,沿袭至今㊂1938年4月,王植将其与谢家荣所采集的植物化石运送至桂林,经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斯行健(1901 1964)鉴定, 谓有Otozamites sp.(耳羽叶),Nilssonia sp.(蕉羽叶)及Equesites sp.(似木贼)数种,确为上三叠纪或下侏罗纪之物 [8]㊂1938年12月,斯行健将其对西湾植物化石的鉴定结论,用德文撰写‘广西西湾植物化石“(Über einige mesozoische Flora von Hsiwan[Kwangsi])一文发表于‘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8卷3 4期㊂1938年12月,谢家荣又将所撰写的‘西湾煤系之时代“(On the Age of the Hsiwan Coal Series)投稿给‘中国地质学会志“,并于1940年1月正式发表㊂因斯行健在文章中轻信乐森璕的地层鉴定没有错误,且将乐森璕所采集的耳羽叶化石误判为扇蕨化石,谢家荣在此文中对斯行健于1936年6月发表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的‘广西下石炭纪之Rhacopteris 植物化石“(Über Ein Vorkommen Von Rhacopteris Im Kulm Der Prov.Kwangsi)一文提出了隐晦的批评㊂此外,谢家荣点名斯行健近来所写的‘广西西湾植物化石“巧妙地忽略了其与王植两人在西湾煤系的地质时代确定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因其文章中仅提及一句 作者1938年收到谢家荣教授从同一煤田送来的一些化石证明了结论正确 [9],更没有提及王植的名字㊂谢家荣表示: 我提醒所有中国古生物学家注意,化石具体年代的确定应基于其个人的鉴定,而不应受到野外地质学家错误观察的影响㊂ [10]1941年8月,斯行健针对谢家荣‘西湾煤系之时代“文中对他的批评,又在‘地质论评“发表‘关于西湾植物之一点小声明“,解释那两篇关于西湾植物化石文章的成文经过以及自己此前对乐森璕㊁谢家荣等人所采集的西湾植物化石的鉴定情况㊂斯行健坚称: 从前我将乐先生所发见的保存不完善的标本定名为Rhacopteris sp .(扇蕨化石),我不承认有很大的错误,至于地层时代的误定,和我有什么相干! [11]斯行健认为这块化石虽类似中生代之耳羽叶化石,但其叶片底部没有呈现耳羽叶化石最重要之形态 耳状突起,且保存不甚完整,同时他相信乐森璕的地层鉴定没有错误,故而定为扇蕨化石[11]㊂针对谢家荣表示斯行健 巧妙忽略 了谢家荣与王植两人的贡献,斯行健解释这是因为文章篇幅版面有限,故没有详细论述两位如何改正地质时代等经过㊂至于没有提及王植的名字,斯行健表示: 一则因为王先生是我在清华教过的学生,这一点是可以原谅的,一半也因为两先生对于此次的功绩,可以在他们自己的文章提到的㊂ [11]在声明的最后,斯行健还向乐森璕表达了沉重的歉意,因自己在声明中提及多处乐森璕对于地层及化石鉴定的错误㊂此后数十年,关于西湾煤系时代究竟属于晚三叠世还是早侏罗世,地质学界长期争论不休㊂1983 1984年,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冯少南在广西钟山县西湾系统地采集了各类化石,于西湾煤系天堂组下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了多实拟丹尼蕨㊁大网羽叶㊁陕西似托蕨等晚三叠世植物化石,为西湾煤系归属晚三叠世的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12]㊂1989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的李志宏又在大岭组煤层底板灰岩中分析出牙形刺,最终认定西湾煤系大岭组的时代应属晚三叠世[13]㊂三 开启学术转折的广西富贺钟区锡矿调查1937年12月16日,谢家荣与王植在完成西湾煤田的地质调查工作后,随即赶赴广西贺县㊁钟山交界之处的水岩坝矿区,调查水岩坝砂锡矿㊂12月23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又派周宗浚(1907 1987)㊁周德宗(1912 1995)㊁李树勋(1910 1993)等人从长沙出发,前往广西协助谢家荣的工作㊂12月30日,谢家荣又与王植㊁周德忠(1912 1995)等人前往位于钟山县望高乡㊁富川县白沙乡的望高矿区,调查望高锡矿㊂1938年1月3日,周宗浚一行抵达望高,后跟95胡阳东㊀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㊀06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5期(2023)随谢家荣等人调查望高附近的地质㊁地形㊁矿产等,并测量地形图㊂1938年1月13日,他们搭便车赴广西钟山县红花区,调查当地的砂锡矿床和矿业,次日又前往钟山㊁富川交界之处的白沙锡矿区调查㊂1月17日,谢家荣等人自广西白沙矿区之美华公司向湖南江华河路口锡矿区进发,大约耗费一周的时间,考察沿途的地质㊁矿产㊂1938年2月,谢家荣与王植合作撰写‘广西富贺钟锡矿简报“第1号发表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简报“第11号㊂此文的主要内容由谢家荣在1938年2月26日在长沙举办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4次年会宣读㊂1938年3月,谢家荣与王植合著的‘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2号发表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简报“第13号,谢家荣与周德忠合著的‘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3号发表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简报“第13号㊂1938年6月,谢家荣与王植合著的‘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4号(又名‘湖南江华县城附近锡矿报告“)发表于‘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简报“第24号㊂同年, 谢家荣将‘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1㊁第3号简报的内容加上继续调查所获得的新资料,著文‘广西富贺钟砂锡矿“,全文分13部分:绪言㊁矿区分布㊁地质㊁矿床㊁储量㊁公司及资本㊁探矿㊁采矿㊁炼锡㊁组织及管理㊁运销及捐税㊁产额㊁成本及盈利,重点在地质与矿床,对于砂锡业也有详细记录 [14]㊂1939年,谢家荣又撰写‘广西东北部富贺钟锡矿砂之沉积“(Tin Placer Deposits in Fuhechung Area Northeastern Kwangsi),后来又增添1940年4月15日测制的‘船岭脚第一金山沟剖面图“及相关的数据表格㊂在涉及富川㊁贺县㊁钟山锡矿区域的调查中,谢家荣主要考察了该地区的锡矿区分布情况㊁矿床类型特征,以及该矿区所存在的锡矿公司及资本㊁探矿情况㊁采矿情况㊁炼锡技术㊁组织管理㊁运输销售㊁缴纳捐税㊁锡矿产量等情况㊂首先,他将富贺钟锡矿划分为萌渚岭区㊁红花区㊁莲塘区三大矿区㊂就矿床而言, 富贺钟锡矿俱属砂锡矿,原生矿脉,尚少发现 [15]㊂根据砂锡矿的成因来看,他将其分为冲积矿床与残积矿床两大类,冲击矿床中又可分为近代冲积㊁古河冲积㊁古河扇形冲积㊁喀斯特山间盆地冲积㊁洞穴及岩缝冲积㊂至于风化残积矿床,他认为在富贺钟地区比较少见,但亦可分为两类: (1)在花岗岩中者,如水岩坝之新口水庄㊂(2)在石灰岩中者,如水岩坝之民利㊁大利等水庄㊂ [15]此外,谢家荣还调查了富贺钟锡矿的钻探方法㊁采矿方法㊁炼锡方法㊂富贺钟地区砂锡矿虽分布广泛,但砂层厚薄㊁泥层深浅㊁锡砂储量各处均不一致,故开采之前必先用摇筒钻探,在富贺钟锡矿区,摇筒的钻探深度通常为30 80尺,假若遇见坚硬石块,则不能继续钻探㊂富贺钟地区的采矿方法可分4种,其一是新式开采,先于地面开凿明沟,并在上面搭建金山沟木架,用人力或水力将锡土冲入明沟,以机器吸砂;其二是 水庄 ,即利用地势高低,修筑沟渠以引导山上水源,冲洗地面泥沙取矿;其三是 明湖 ,于地面开挖锡砂土,利用渗出之水,就地淘洗锡砂;其四是 窿口 ,即利用地面天然裂缝,凿石穿洞,以寻取暗河河床中存积的矿囊㊂至于炼锡技术,谢家荣调查得知富贺钟地区各锡矿公司大都仍采用土法鼓风炉炼锡, 炉高约6尺,用人力鼓风,惟太和公司则引电力转动马达鼓风,极为便利 [15]㊂在广西富贺钟锡矿区域的长达两个多月的细致考察经历,开启了谢家荣地质学术研究方向的转折㊂此前谢家荣主要从事煤田地质㊁石油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亦涉及铁矿㊁铜矿㊁铅锌矿㊁金矿㊁盐矿㊁锡矿等矿产的调查研究工作,但并未对中国南部砂锡矿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㊂此次在广西富贺钟锡矿区域的考察,为谢家荣亲身体验锡矿的钻探㊁开采㊁冶炼㊁经营等方面情况提供了一次重要的实践经历㊂此后谢家荣系统学习与掌握了锡矿的来源㊁沉积㊁丕变㊁袭夺四个方面的知识与经验, 同时对于采矿㊁炼矿各方,也不厌求详㊁虚心学习,所以才能用最少的经费,最短的时间,创立了在湖南唯一用机器产锡的矿厂㊂这个成功充分表示出地质学家的苦干精神,竟有无坚不摧㊁无往不利的力量 [16]㊂在完成对于广西富川㊁贺县㊁钟山等锡矿区域的考察后,谢家荣曾经多次在学术刊物与学术会议上发表与汇报关于该区域锡矿的论文,讲述其对于该区域锡矿的研究成果与锡矿钻探㊁开采经验㊂1939年3月3日下午,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15届年会上宣读论文 ‘富贺钟江锡矿区域之钻探标准“㊂1940年5月18日,他在中国地质学会昆明分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上报告‘湖南广西砂锡矿地质及开采法“㊂1943年6月,他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了‘湘桂交界富贺钟江砂锡矿纪要并泛论中国锡带之分布“(Tin Placer Deposits in Fuhochungki-ang Area ,Northeastern Kuangsi and Southern Hunan ,and with a Not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in Belts in China )一文㊂1946年,谢家荣又在‘矿测近迅“第66期上发表‘我对于砂锡矿的经验“一文,讲述其在广西富川㊁贺县㊁钟山地区及湖南江华地区从事锡矿考察与开发的工作经验㊂这些学术报告与学术论文,介绍与传播了谢家荣关于砂锡矿研究㊁钻探㊁开采等方面的经验,为地质学界了解砂锡矿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方向,也为抗战时期广西富贺钟地区锡矿资16胡阳东㊀地质调查与抗战救国㊀26㊀‘科学文化评论“第20卷第5期(2023)源的勘探调查和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㊂四 筹建江华矿务局的湖南江华锡矿调查在完成广西富贺钟锡矿的调查之后,谢家荣一行又前往湖南江华河路口一带进行地质矿产调查㊂1938年1月26日,谢家荣在江华河路口矿区的调查告一段落后,留周德忠等人在河路口继续勘测国营锡矿区,自己则与王植等人前往江华县城区附近的高车营㊁筛子塘等矿区调查,并沿途调查了涛圩㊁白马营等地的地质矿产㊂1938年2月2日,谢家荣一行抵达江华县城,随后在产锡区域进行初步调查㊂2月7日,谢家荣与王植等人开始绘制由县城区附近的筛子塘至小水洞一带的地形地质图,图幅的比例尺为两万分之一,实地面积约25 26平方公里㊂当时天气寒凉,风雨凄冷,谢家荣因接翁文灏的来电,急忙赶赴汉口,后又赶往长沙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第14次年会,此项调查工作乃由王植等人继续推进,至2月23日方告结束㊂2月28日,中国地质学会第14次年会闭幕后,谢家荣又回到江华继续主持工作㊂在完成对江华锡矿的前期调查工作后,谢家荣整理其在江华锡矿的调查材料,并结合此前在广西富川㊁贺县㊁钟山调查锡矿的材料,相继撰写了‘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2号㊁‘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3号㊁‘湖南江华县城附近锡矿报告“‘湖南江华河路口锡矿简报“等考察报告㊂在‘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2号中,谢家荣等人主要介绍了江华河路口锡矿区的地理位置㊁交通运输㊁地质构造㊁矿产情况以及湖南江华河路口官矿局营业情况等等㊂在‘广西富贺钟江锡矿简报“第3号中,谢家荣等人主要介绍了已经调查过的富川㊁贺县㊁钟山㊁江华等锡矿区的锡矿储量㊁开采成本㊁锡砂价格㊁锡砂层中的锡石含量等情况㊂在‘湖南江华县城附近锡矿报告“[17]中,谢家荣等人主要介绍了湖南江华县城区附近砂锡矿的地理位置㊁交通情况㊁地形地貌㊁地质概况㊁矿床类型㊁锡矿储量㊁矿业发展等情况,并绘制了‘湖南江华县城附近锡矿地质图“‘湖南江华县城附近锡矿地质剖面图“(图2)㊁‘湖南江华县位置及交通图“(图3)㊂江华锡矿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有开采,在清光绪年间出现私营公司经营当地锡矿,清末劝业道派员在江华县城设立了锡税局以征收锡矿税㊂1912年后,湖南省矿务总局在江华上伍堡设立官矿局,专门负责收砂炼锡业务,到1938年仍保留土法开采的矿区为河路口附近以及城区之高车营㊁筛子塘㊂江华锡矿分布较广,。

钟情读者、热心作者、敬业编者——《化石》情缘四十年(下)

钟情读者、热心作者、敬业编者——《化石》情缘四十年(下)

钟情读者、热心作者、敬业编者——《化石》情缘四十年(下)潘云唐【摘要】"化石与地理课"(有时也叫"沧海桑田"、"地理课辅导"等),主要由我们编委中的刘时藩研究员负责。

他从《化石》1998年第2期到2000年第2期共发表了"唐时上海是扬州"、"反思长江水患,忆及洞庭兴衰"、"板块相撞大地动,【期刊名称】《化石》【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化石》;读者;作者;编者;地理课;研究员【作者】潘云唐【作者单位】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11.2“化石与地理课”(有时也叫“沧海桑田”、“地理课辅导”等),主要由我们编委中的刘时藩研究员负责。

他从《化石》1998年第2期到2000年第2期共发表了“唐时上海是扬州”、“反思长江水患,忆及洞庭兴衰”、“板块相撞大地动,神州山河重安排”、“人为破坏起祸端,流沙掩埋统万城”、“大沙漠,原本滨海沃野;新构想,可望沃野回生”等文。

尤其是最后一篇文章,详述了通过新的“南水北调工程”解决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缺水问题、使沙漠重新变成沃野绿洲的可能性,这与今天的“西部大开发”的精神是多么吻合啊!常在这个栏目显身手的还有编委中的徐钦琦研究员。

他从1998年第3期起就在这一栏目里发表了“冰川的范围怎么越来越小了?——‘天地生人’系列讲座(一)”。

以后到2000年第2期他就在这一栏目或“化石争鸣”、“生物课辅导”、“生物进化”等栏目内一共发表了此系列讲座的(二)到(七)。

以后,他一直继续写下去,到2008年第4期为止,一共发表了40讲,由地质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叫《天地生与人类社会交叉研究》,古脊椎所的金昌柱研究员及自然科学史所的宋正海研究员都为该书作了序。

“化石与奇石”把化石与奇石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古植物学家胡雨帆研究员在《化石》1998年第3期此栏目中首先介绍了澳门举行的“华夏奇石、化石艺术展”。

当年8月15日在中国古动物馆举行了“98华夏奇石化石艺术品精品暨书画展”,后来胡雨帆、我和郭建崴馆长著文在《化石》1998年第4期此栏目中作了报道,后来胡雨帆等还在以后各期此栏目中报道了“灵壁石”、“云景石”、“菊花石”等奇石。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建 所以来,共在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8000余篇、各种科技专著380余册;在古生物分类研究中,建立1500多个新属, 多个新种;自1956年以来,有2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奖励,其中27项获国家级奖励, 特别是在早期生命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辐射、灭绝与复苏、全球界线层型、早期植物的起 源与演化等领域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球生物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古生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与古植物学)、地层学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有68位在读研究生和十余位博士后及 外籍访问学者;该所先后共有1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篇入选江苏省2013年度优秀博士论文,1篇 入选江苏省2015年优秀硕士论文。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1人):沈树忠
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 院重点实验室以及一个基础研究部(下设三个所研究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院重点实验室 所研究室(3个):古无脊椎动物学研究室、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室、古植物学与孢粉学研究室
1998年8月,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2011年,成为首批“创新2020”整体择优支持的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设备资源
科研部门
科研装备(4张)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共有同位素质谱仪、气 相色谱质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透射电镜、软X射线透射仪等十几台(套)大型仪器实验设备,实现中 科院大型仪器络共享 。

参观肇庆科技中心观后感

参观肇庆科技中心观后感

参观肇庆科技中心观后感科技中心里的展品不仅充分表现出我国科技发达,还启迪我们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参观肇庆科技中心观后感,希望您喜欢!参观肇庆科技中心观后感篇一2009年2月27日,阳光格外明媚,空气特别新鲜,我和同学们早早来到了国际广场。

因为今天老师要带领全班同学参观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肇庆市科技中心。

到国际广场集合以后,就跟着老师来到科技中心大门前,只觉得清风扑面,科技中心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优雅清静。

走进科技中心,只觉里面风格独特。

参观开始了,我们先买票进入4D影院看电影《史前历险》。

在观看影片时我们能获得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感受,使我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高科技的4D影院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看电影时,我们仿佛被那陨石击中、被眼镜蛇和大蜈蚣吞进肚子里,大家都吓得尖叫了起来,还有那坠落的感觉更是前所未有,最后电影在一阵人造雪花中结束。

这些独特的感觉都是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

看完4D电影,我们来到三楼儿童类展区。

咦!这里怎么有一个喷泉呢!原来是幻影喷泉,看得见摸不着,幻影喷泉是利用凹面镜把底部的图象反射出来,真神奇!接着我们进入倾斜小屋体会天旋地转、站立不稳、头晕心慌的感觉。

原来是因为视神经受副的信号刺激与骨胳、肌肉所感受到的重力信号刺激相互矛盾,使大脑和人体平衡系统紊乱,因而产生眩晕感。

其它展品也使我大开眼界,例如:巧布哨兵、小小建筑师。

参观完三楼,我们来到四楼基础类展厅。

哇!F1方程式赛车!这种模拟赛车与真正的赛车控制方式差不多,可以做出漂移等技术性转弯,非常刺激,看!哪里有人睡钉床,我问那些睡过钉床的同学疼不疼,他们都说不疼,最后我半信半疑地睡了上去,咦!奇怪!真的不疼,还挺舒服。

工作人员向我解释:“一枚钉子所承受的重量是十几克,这张钉床有3200多枚钉子组成,可以承受一百多公斤,缓缓上升的钉子,就像一块木板托住你,所以一点也不疼。

”接着,我又去参观其他展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行健H.C.Sze (1901~1964)号天石,中国古植物学家。

浙江诸暨人。

生于1901年3月11日,卒于1964年7月19日。

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6~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讲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士;1928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古植物学,193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2年去瑞典国家博物院继续深造。

1933年归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3~1945年在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7~1948年在美国考察访问并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从事部分研究工作。

1948年回国后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教授。

1951年起兼任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他是中国古植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从事中国各地质时期植物化石的研究,共发表过119篇论文,出版了16册论著。

早期重要专著有《中国下侏罗纪植物化石》(1931)、《陕西、四川、贵州三省植物化石》(1933)和《中国中生代植物》(1933)等。

30~40年代发表的较重要的论文有《新疆迪化之木化石研究》(1934)、《湖南跳马涧系内最古鳞木之发现》(1936)、《贵州威宁峨嵋山玄武岩中树状羊齿之研究》(1942、1947)、《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1949)等。

50年代后的论著中,《中国上泥盆纪植物化石》(1952)和《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1956)两本专著最具有代表性。

前者是对东亚晚泥盆世的植物群系统研究的首创工作,有不少新的见解;后者对于阐明中国中生代植物的演替和相关地层的划分、以及指导地质普查找矿(特别是找煤和油气资源)都有重要意义。

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1953)和《中国各门类化石──中国中生代植物化石》(1963)两部书,对于国家的地质勘探和从事古生物科研、教学,特别是有关植物化石鉴定工作的人员,有指导作用。

他的遗著《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群》一书是迄今为止系统研究中国晚期华夏植物群和探讨当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