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究性学习第一小组
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致使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兴趣培养”这一模块忽略掉,并且对学生每一个主体间的个体差异性缺乏考虑,进而导致历史教学固步自封,观念落后。
为了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多元化、开放化教育,优化学生学习效率,我校推出了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路径。
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热心参与课堂及课外活动,最终实现自身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
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备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开放性。
主要指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比较平和、轻松,无压抑感,课堂比较开放。
另外,指的是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属于开放型,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参与性。
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内,学生都是以“演员”的角色全程参与其中,属于主体,并非“观众”。
第三,主体性。
重视“学”为主体,学生是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
第四,探究性。
主要指历史教学并非传统的死板灌输知识,而是一个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自主研究及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旨在使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或者小组探究以及个人探究的活动形式,解难释疑,使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得到解决。
第五,互动性。
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交互影响,并非单一讲授与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属于一种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具备“会学习”的能力。
此种教学理念的寓意为“教”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为引导学生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学会”,而是让学生具备“会学”课本中的知识点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育,做一个优秀的“导学者”,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思维能力,善于学习,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自身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望”、“思维品质”、“质疑意识”得到培养与提升。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性,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提升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学生问题意识、主动性、开放性学习环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样化教学方法、资源、启发性课程内容、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
1. 引言1.1 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缺乏兴趣和动力,认为历史无趣、无用,只是应试的一门学科。
另一方面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重点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启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探究的环节。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更容易获取大量的历史资料,但却缺乏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的能力,容易受到偏见和误导。
中学历史教学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历史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
1.2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历史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性,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探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历史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历史兴趣课课件
历史兴趣课课件标题:《探寻历史之谜,领略文化魅力》
一、导言: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开启一段奇妙的历史之旅,一起去探寻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之谜,感受人类文明的璀璨与辉煌。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图片和视频,带领大家领略历史的魅力,激发大家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
4.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课程内容:
1.历史之谜:埃及金字塔、复活节岛石像、玛雅文明的消失等;
2.世界历史事件: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中国的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迭、第一
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3.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等;
4.历史研究方法: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
5.历史与现实:探讨历史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
1.讲解与展示: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
能力和合作精神;
3.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问答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五、课程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探索和学习,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word版)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科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孩子们愿意讨论争辩了,乐于合作交流了,主动进行探究了。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繁华”的背后,还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有的教师就认为所有的课都应该有学生的讨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发现,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的知识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因此新课程在提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时候,非常强调合作学习,在我们太谷县“二十四字"模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进行合作学习。
尤其是在复述巩固环节二人小组先让学习困难的学生给学习好的复述已学知识,如有困难及时解决,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效果。
而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不一定各种课型都适用合作学习解决,所以硬是合作时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合作学习也好,探究学习也好,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状态,也就是对学习投入的情感与态度的品质以及思维的深刻性上。
一味追求表面形式,反而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不要都给予表扬,应有选择地加以鼓励。
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慎重评价,对有错误但又蕴含点滴创新的思路,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给予鼓励,保护这一难得的创新火花。
还有评价不能仅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
历史小组学习实施方案
历史小组学习实施方案一、学习目标。
历史小组的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成绩。
二、学习内容。
历史小组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知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多样。
三、学习方法。
1. 多角度阅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故事、历史文献等多种形式的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多种解读。
2.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促进思想碰撞,拓展视野。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古迹等,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四、学习评价。
1.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历史知识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知识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历史作业,包括阅读笔记、写作、课外调研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表现。
3.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五、学习资源。
1. 课本资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
2. 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
3. 图书馆资源,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历史书籍,扩大知识面。
4. 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获取历史信息,拓展学习渠道。
六、学习环境。
1. 教室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布置历史主题墙、展示历史文物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社会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讲座等,拓展历史学习的社会影响力。
3. 家庭环境,鼓励学生在家庭中与家人分享历史知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
七、学习活动。
1. 主题讲座,邀请历史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历史主题讲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知识竞赛,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历史文化节,举办历史文化节,展示学生的历史作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一. 活动背景说明探究性学习是幼儿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本方案对幼儿园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创造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二. 活动目标1. 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2. 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科学知识;4. 培养孩子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的态度。
三. 活动内容1. 活动主题:探究自然2.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探究3. 活动步骤:第一步:讲解教育(1)指导孩子们观察周围的自然生物和环境,观察有哪些积木和玩具模仿它们的形状。
(2)以“蛇”为例进行教育,介绍蛇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食物来源和行走方式等相关知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主题探究(1)利用积木和玩具模仿生物形状,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将每个孩子分为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己感兴趣的生物。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生物,通过模仿和搭建积木,还原出生物形状,从而深入了解该生物的生存环境、习性和食物来源等相关知识。
第三步:分享展示(1)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搭建模型,并进行精彩的分享展示。
分享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说出展示模型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展示。
(2)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交流,促进孩子之间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 活动成果1. 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和创造力;2. 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促进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增强孩子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4. 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实践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活动注意事项1. 为孩子们提供安全保护,特别是在搭建时防止意外;2. 活动要体现多元化,有利于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力;3. 激励和鼓励孩子的自己想象,引导孩子们探究性思维;4. 孩子们的成果可以拍照记录,通过班级秀展示出来。
初二历史学习小组备课活动记录
初二历史学习小组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日期:[日期]参与人员:[姓名1]、[姓名2]、[姓名3]、[姓名4]活动内容:1. 活动开始前,小组成员讨论了本次备课活动的目标和重点。
我们决定重点学习《中国古代史》中的秦汉时期以及三国时期。
目标是加深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了解,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
2. 首先,我们针对秦汉时期进行了讨论。
每个小组成员都分享了自己之前了解到的知识点,包括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修建长城等重要事件。
我们通过讨论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重要性和影响。
3. 接下来,我们转向了三国时期的学习。
每个小组成员都了解了三国鼎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和孙权。
我们通过互相提问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三国时期的认识,并且注意到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
4. 在整个备课活动中,我们注意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以保证备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根据各自的优势,采用了简单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
活动总结:通过这次备课活动,我们初二历史学习小组加深了对秦汉时期和三国时期的了解。
我们明确了这两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且了解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我们相信这次备课活动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考试备考将有很大帮助。
下一步计划: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决定在下次小组活动中进行秦汉时期和三国时期的知识竞赛。
每个小组成员将准备一些问题,互相考验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们相信这样的活动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并且增强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备注:此活动记录由初二历史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撰写,以确保准确性和客观性。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篇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xx]6号)和《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我校实际,试拟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如下:一、课程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xx)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立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构成,同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课程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开设方案学校开设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按每周至少两节课排入正式课表中(第三学时可与其他学科整合或纳入假日、假期),以保证高中三年不低于216学时。
主要用于集体讲座、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
还须由学生自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
学校在每学年安排一个研究课题,也可在高中三年前五个学期每学期安排一个研究课题。
学生每年都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计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是:从亲历经验切入,以切实适己的问题探究为线索,训练逻辑能力,培养思维品质。
历史小组探究活动方案策划
历史小组探究活动方案策划一、活动背景和目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过去的尊重与敬意,增强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我们计划组织一次历史小组探究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一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时期,并通过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活动内容和方法1. 确定研究主题在活动开始前,小组成员将共同商讨并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可以是某个具体历史事件(例如二战、文艺复兴等),也可以是某个历史时期(例如中国古代、法国大革命时期等)。
确定研究主题后,每个小组成员可以选择一个细分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2. 调查研究活动正式开始后,小组成员将进行调查研究阶段。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 小组讨论在调查研究阶段完成后,小组成员将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各自的研究主题,对历史事件或时期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
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共同探讨和解决难题,进一步拓宽对历史的认识。
4. 学术辩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术辩论环节。
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来展示对历史事件或时期的理解和分析。
辩论中可以设立评委评分,选出最佳辩论者和最佳团队。
5. 制作展板和展示为了更好地展示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可以要求每个小组设计制作一份展板。
展板可以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或时期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内容。
在展示阶段,小组成员可以向其他班级或学校举办展览,并进行讲解与讨论。
三、活动评价和总结1. 活动评价在活动结束后,将对活动进行评价。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成员的反馈、评委的评价等方式来评估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评价结果将作为改进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大学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案例
大学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案例在大学教育中,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大学教案中的探究性学习案例。
案例一:生物学实验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学习实验。
学生们被要求观察不同温度下细胞的反应。
他们先制备了细胞溶液,然后将其分别放置在高温、低温和常温的环境中。
学生们记录下每种温度下细胞的变化,并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分析。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原因,并让他们自己提出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假设。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细胞的特性,还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案例二:历史研究在历史学课程中,教师布置了一个探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事件,并撰写一篇关于该事件的研究报告。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
他们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如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等。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最终,学生们完成了一份深入的研究报告,同时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案例三:工程设计在工程学课程中,学生们接受了一个探究性学习的挑战:设计一个能够承受地震的建筑物。
教师提供了一些基础知识,并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然后,学生们组成小组,开始设计并制作他们的建筑物模型。
他们需要考虑到材料的强度、结构的稳定性和地震中的振动等因素。
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尝试和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最终,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锻炼了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大学教案中的几个探究性学习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和学习,并培养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
探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摘要】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
然后探讨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包括设立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进行研究、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以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探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启发性问题、多种资源、小组合作、实地考察活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兴趣、主动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教育、引导、培养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主动参与历史知识和事件的研究探讨活动。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系统性认识和深刻理解。
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1. 以教育学科为基础: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3. 开放性和多样性:历史学科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学科,历史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的多维度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究性学习计划
研究性学习计划研究性学习计划1一、教材分析研究性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为了更好的贯彻研究性学习,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重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工作。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经过几年的学校生活,学生已经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出现。
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较少;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态度的培养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亲身体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激活学生各学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4、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5、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独立自主、主动求索、勇于面对困难甚至挫折的精神和能力。
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探索真理的习惯,培养独立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文化素养:可以进行有效、高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对信息进行关键性评价;可以准确地运用各种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学会利用网络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10篇完美版
《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李世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课堂上学生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热闹非凡,但细细观察时我发现,每个组中会有一、两个学生主导着讨论,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要么在听,要么根本就不参与进去,而是自己看书,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
讨论停止后,老师提出那位同学起来发表一下见解?起来回答问题的也是学习潜力强、表现欲望较强的某几个学生,当学生没有回答全面时,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将答案说出,整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参与进去。
分析:这是一种所谓的包场现象,即在合作学习中,全员参与性不够,往往让小组优秀者包揽全场,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
而成绩不好、腼腆拘谨、性格内向的学生成了看客。
他们常常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参与活跃的学生中获得信息。
这样就挫伤了整个小组的学习用心性,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心小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体的学习状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活动小组的划分不合理。
学习小组的编排太随意,一般是按照座位随意组成,没有充分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往往会出现单纯的优秀生组或学困生组;分工不明确,使部分学生滋长依靠心理,产生反正小组中有人去想,有人带好材料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
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生生互动的效果。
注意一下几点:1、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人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用心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由于设立了小组目标,学生的努力就不再是以个人为单位了,每个人都为了小组的共同利益而全力以赴。
在合作学习中往往是一人教大家、大家教一人。
不仅仅每个组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且各组员之间还务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也能有所进步。
浅议合作探究学习的四种基本模式
浅议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四种模式山东省高密市向阳中学王建辉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转化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使合作学习成为现代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的基本理念,在三年的课程改革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实现了合作互动式学习。
一、师生合作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
而新的课程理念中应让学生唱主角,老师更多地成为学习的指挥者与组织者。
选题、收集资料、课外调查,撰写论文,应放给学生独立承担。
师生之间的交流自始至终贯穿于相互质疑、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之中。
我通过对新教材的深究,带动学生探究,使每个同学都成为小老师,小先生。
初二历史(上)《社会习俗的变化》中讲到“禁缠足”时,开头一句话是:“延续千年的缠足是残害中国妇女的陋习。
扫除‘缠足’这一恶俗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即1912年,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
”有个同学提出了另外的问题:女性缠足始于何时?怎样缠足?为什么要这样做?缠足不影响身体发育吗?我指导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各负责一项主题,利用课余时间深入调查。
懂电脑的同学上网(包括校园网192.168.48.2与我市的康成网192.168.0.100)下载了许多资料;技术差点的同学干脆利用星期天到农村去询问自己的奶奶、姥姥,专门写成了探究报告。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缠足始于何时,说法不一。
最早一说始于汉成帝所宠爱的赵飞燕,另一说始于南北朝时的南齐东昏侯,而依据现代学者的看法,缠足从北宋开始的可能性较大。
还有一说始于五代时南唐李后主。
相传李后主令宫嫔以帛缠足,使之纤小作新月状,于是人皆效之。
缠足方法大致分成试缠、试紧、紧缠、裹弯四个阶段进行,一位同学在报告里写道:“姥姥今年97岁,自三、四岁左右开始缠足。
当时,脚肿得很大,很长时间不能穿鞋,也不能走路。
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过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研究性学习报告活动过程篇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过程记录研究性学习活动调查过程记录第一周: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决定了:活动的目的、调查方式、需要的时间、经费、以及对活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整体的计划。
并设计出了活动调查表。
第二周:姜洋、徐筱林首先对人流集中路段进行观察记录。
统计同一时间内过往行人的人数和扔垃圾人数,并记录扔垃圾人的年龄情况。
最后求出平均值和扔垃圾的人数的百分率以及年龄分布情况。
张榕、孔垂畅在台东步行街对一次性塑料袋污染的情况进行拍照了记录。
郭怡生病请假未到。
第三周:成员们分为两组,于上午9:00——12:00分别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
A组:姜洋、徐筱林、孔垂畅活动地点:山东路青岛市图书馆。
b组:郭怡、张榕活动地点:学校网络室下午2:00——3:30,五位成员对所搜集来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初步完善了组员的思想意识和知识技能。
第四周:因临近期末考试,同学学业紧张,被迫停止活动一周。
第五周:姜洋、徐筱林、孔垂畅对台东利群、当代商城的收银台的塑料袋使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郭怡、张榕在台东步行街各个体私营店铺中观察一次性塑料袋使用情况,并拍照记录。
第六周:5为成员分头在李村附近人流较大的地区进行调查,上午9:00——11:30。
共收回调查表187张。
第七周:向组成员在学校集合,对前期调查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总结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八周: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二: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4)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校园·生活”现状调查一、课题的来源和确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中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
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校都对此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
高一研究性学习总结
高一研究性学习总结篇一:高一研究性学习总结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兴趣爱好和办事能力等,按级组安排,我负责指导高一(三)班23位同学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按照自愿的原则,我指导的23位同学分为两个小组,一个组11人,另一组12人,大家选出小组长和副组长共两人负责本组的课题研究。
我对于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作了充分的说明,并布置了两个任务。
一:研究确立各小组探究的课题。
二:每位小组长负责,让大家集体讨论一下每位同学的性格爱好,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工作。
我负责的两个小组中,通过大家的集体讨论确定了大家研究的题目,第一小组的题目是:茶文化的研究,第二小组的题目是:对广告的研究。
两个小组的负责人分别是:一小组组长何监基,副组长是郑景峰,二小组的组长是胡英亮,副组长是何肖云。
大家通过讨论每组都确定了研究题目的步骤,第一组的步骤是:1、茶叶的来源。
2、茶叶的种类。
3、茶叶的制作工艺。
4、茶叶的作用。
5、茶具。
第二组的步骤是:1、种类。
2、传播途径。
3、经典名句。
4、好与坏。
5、群众的看法我们觉得这些话题很有新意,它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贴近,值得我们去探究,调查这个话题对我们在社会上,生活上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我们展开了我们的探研活动。
我们初步分析了这个课题,觉得这个话题在很多方面都有迹可寻,于是讨论要在哪里找资料?要做怎样的问卷?要去访问一些怎样的人?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组进行一系列的分工。
使整个探研活动井井有条,办起事来也颇为顺利,进展较有效率。
我们这个学期按照分工情况进行分工合作,也有集体行动。
我们结合主题,分别到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和电脑室查找有关资料,把每组再分为五个小组,每组负责一项工作分别重点查找资料,最后汇总,形成共识。
这个学期我们组就做了这些工作,从查资料这方面已为下学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想下学期的活动会更加成功。
初二历史学习小组备课活动记录
初二历史学习小组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日期:[日期]
参与人员:
- [姓名1]
- [姓名2]
- [姓名3]
- [姓名4]
目标:
本次备课活动的目标是为初二历史研究小组制定一个研究计划,以便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点。
讨论内容:
1. 回顾上次活动:大家分享了上次所学的历史知识,并进行了
简要复。
2. 确定研究范围:大家讨论了初二历史课程的整体框架,确定
了本学期要研究的历史知识点。
3. 制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范围,小组成员共同制定了一个详
细的研究计划,包括每周研究的主题、所需材料和研究方式。
4. 分工合作: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分工合作,负
责不同主题的研究资料搜集和准备工作。
5. 确定研究资源:小组成员分享了各自收集到的历史研究资源,包括书籍、网站、视频等,并共同整理了一个资源清单。
6. 确定评估方式:讨论了如何进行研究效果的评估,决定每周
进行小测验和定期组织知识竞赛,以检验研究成果。
下一步计划:
- 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准备好下次活动所需的
研究资料。
- 下次活动时,大家将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相评价
和反馈。
备注:
- 活动进行顺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相互配合。
- 活动时间为两小时,充分利用了时间进行讨论和决策。
- 研究计划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小组成员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提高研究效果。
中学历史课程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中学历史课程领导小组及其职责一、前言为了加强中学历史课程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我们特制定本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本小组将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对中学历史课程进行全面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二、领导小组组成1. 组长组长由学校校长担任,全面负责历史课程领导小组的工作。
2. 副组长副组长由教务处主任和文科教研组长担任,协助组长工作,主要负责课程的实施、检查和评估。
3. 成员成员由各年级历史教师代表组成,负责本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和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领导小组职责1. 课程规划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实际,制定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教学指导研究和制定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3. 质量监控定期检查历史教学质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 课程改革研究和推进历史课程改革,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
5. 教师培训组织历史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6. 学生评价研究和制定学生历史学习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7.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家校共同关心学生的历史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四、工作程序1.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历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难。
2. 各成员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工作,并及时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和结果。
3. 领导小组对工作进行定期总结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 领导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请专家和学者进行指导和咨询。
五、附则本领导小组及其职责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学校所有。
{content}。
高中历史科研小组行动方案
高中历史科研小组行动方案1. 目标本行动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中历史科研小组,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历史的平台,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小组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2. 组织架构- 小组指导老师:由学校历史教师担任,负责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 小组成员:招募对历史感兴趣的高中学生,建议每届招收10-15名成员。
3. 活动内容小组成员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进行独立的历史研究。
他们可以选择以下活动内容之一:- 研究课题: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人物或时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 参观调研: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等地,了解历史文物和背后的故事。
- 学术讨论: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术讨论,分享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
4. 时间安排- 每周安排2小时小组活动时间,包括指导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以及小组成员的研究和讨论。
- 每学期末举行成果展示会,展示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收获。
5. 资源支持- 学校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和研究工具,以支持小组成员的研究活动。
-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历史学者或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给小组成员进行讲座或指导。
6. 评估和奖励- 根据小组成员的研究报告、论文、参观调研成果等,进行评估和奖励。
- 可以设立奖学金或证书,表彰在研究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7. 风险和问题- 由于学生的研究方向和能力不同,可能存在研究深度和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需要指导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
-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的支持和鼓励。
以上是高中历史科研小组行动方案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促进他们在历史领域的研究和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探究性学习关于改革之前与之后的服饰变化二年二十七班第一组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一、开题报告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
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
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
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研究方法: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小组成员:邱琳李岩李想李婉莹王雅茼冯楚涵刘佰玲白石吴雨洁罗琳崔梦楠曹田侯雨晴冯昕雨许可二、活动计划: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第一阶段(2014.01.22——2014.01.25):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4.01.26——2014.02.16):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2014.02.17——2014.02.20):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2014.02.21——2014.02.22):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
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
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
《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
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
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
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
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
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
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好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将各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意互补呢?我认为应该重点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人员配置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
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
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
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的成员。
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
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
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
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2.师资培训问题专家组的老师要定期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各具体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到研究性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学科教学,把具体学科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给研究性学习做开题参考。
3.合作与交流的问题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学科教学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提出来,让研究性学习去研究达到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求各科老师互相合作配合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服务。
这个时候各学科的老师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4.评价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
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
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
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三、活动记录我们经过了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搜索资料、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各行各业的人员,发放调查问卷,分工明确。
四、结题报告从古到今,服饰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也经历了不少服饰的潮流。
“衣食住行医”以衣为先,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要条件,又是们时时处处都可见到的事物,中国是一个多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文化背景下都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
是什么影响了服装的发展?研究服装发展有助于学习历史、培养审美观,还可以预测服装未来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服饰也从“生活必需品”转为“艺术”的层面。
我们从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服装着手,观察其变化,总结这些因素对服饰的影响。
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去研究从古到今服饰的发展过程,分析并总结现代服饰潮流、服饰总体的发展趋势。
我们的论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专业性强:论题涉及了很多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并且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服饰越来越多地受着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
我们需要考虑各个可能影响服饰发展的因素,从而给调查带来少许的困难。
但论题的主体贴近生活,即“服饰”并不是距我们千里之外的,它很贴近生活,能给予我们形象的思维而不是深不可测的概念。
这很有利于调查、考证。
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后,我们开始了真正的研学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查阅书籍,借助网络等便利工具,了解了中国服装史。
我们主要借鉴的书籍是《中国历代服装史》服饰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从上古到如今为适应时代变迁,每朝每代都形成了其独特风格。
从古朴实际的秦代服装,到魏晋南北朝服饰的娟秀,隋唐五代的富丽,宋装的高雅,到元装充斥着的的异族风情,明代服饰的堂皇,清代装束的雍容华贵,再到后来近代中山装的时兴,融入各国特色的东方服饰,以至现在我们身上所穿的前卫抑或休闲的衣服,中国从古至今服饰演变虽有许多差异,但始终以高贵而典雅,繁华而质朴为主线.寻着时间的脚步,我们的研究推移到了现代。
为了了解当代服装潮流及不同人对服饰的看法和需求,我们在几个大型商场,做了大量市场调查,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有效的数据资料。
我们对不同年龄段人作了详细调查。
我们基本了解了现在服装的主流,了解了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喜好。
于是我们进一步分析以上资料,找出服装发展的影响因素,大家的审美观点不同,是因为所处环境不同,接触的事物不同,年龄阅历不同,会使之在选择衣物上有很大差异。
而大众的眼光是基本一致的,都本着求实质朴,却又很优雅大方的准则挑选服饰。
进而,我们预测未来一两年的服装流行趋势将是顺和广大顾客休闲、别致的要求,名牌不衰,小名小号的销售场所也会招引来众多顾客。
服饰可能会趋向色调温和,色纯或有极大反差。
配饰可能趋向夸张化,但又不惹人生厌,对其色彩性、艺术性要求很高。
我们的预测只是片面的猜想,现实基础不够全面,所以研究上可能会有些缺陷。
而且,我们出入高中,思维还是会一些局限性,所以可能许多方面调查都不够透彻,问题不够深度。
但我们会在以后的研学课中不断改进,吸取这次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在研学即将结束之时,我们就以上资料做了整理,梳理了连日以来本组研学工作的主线和主要活动,并谈了每一个人的研究感想。
最终用图片及幻灯片、说明等方式让大家也分享了我们的眼学成果。
服饰位于衣、食、住、行之首,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类别,它的方方面面曾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当然所谓服饰,是服装和配饰。
我们的重点目标是研究服装。
但在色彩搭配,如何搭配装饰品(如首饰,包,鞋等)也做了一些了解。
因为从古至今,这都要是人们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从前的幂罗、帔帛等,甚至乌纱帽都可以当作一种装饰。
而如今,变化却如此之大。
项链,挂链,化妆包等,甚至手表都已经成为装饰。
服饰凝聚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观,甚至通过服饰可以揣摩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需要继续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不断发展服饰,是不可否认的。
我们也可茶余饭后欣赏这一种流露外表的内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