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丽塔》译本看目的论的局限性
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
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摘要:目的论为整个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研究思路。
该理论引入中国后也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
然而由于其理论本身存在的不严谨性和在实践运用中的局限性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评和质疑。
国内批评德国功能主义的文章仍屈指可数。
论文从理论本身和实践两方面对目的论进行批评性研究。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目的论;批判以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和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等4人为代表的德国功能主义的出现,打破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将翻译视为纯语言研究的束缚,使翻译中翻译本质、翻译实践参与者、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尤其是翻译中的文化等因素被忽略的现象得以改善。
同时德国功能主义解构了传统翻译研究以原文为中心和评价标准的理论,颠覆了原文与译文的地位,结束了多年来对直译与意译的辩论。
20世纪90年代德国功能主义被正式引入中国。
目的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对目的论的介绍,对其形成、发展和具体内容进行描述。
如桂乾元的《记联邦德国的三位翻译家》,该文是最早在我国翻译和介绍功能派的文章。
张南峰发表在《中国翻译》上的文章再次向国内读者介绍目的论。
1999年仲伟合、钟钰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则是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功能派理论的学术论文。
第二类是对目的论在实际运用中的研究,利用它来分析、解释一些翻译现象。
我国首篇运用功能派理论进行实践研究的文章是陈小慰的《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另外还有张梦雅发表在《海外英语》上的《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看商标的零翻译》等。
第三类是对目的论的批判性研究。
其中较有名气的有陈大亮2007年所写的《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题性困境》,从存在的问题出发揭示了目的论的不足,以及周志莲的《从<洛丽塔>译文看目的论的局限性》等。
然而,对目的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目的论进行批评性研究的为数不多。
浅谈《洛丽塔》叙事中的障碍与盲点
浅谈 《 洛丽塔》叙事中的障碍与盲点
朱逢春 李华英 赤城县第一 中学
摘 要: 《 洛 丽塔》 是 纳博 科夫 的代表 作 ,描绘 了少 女洛 丽塔 与其 继父 畸形 的恋 情。 自 从1 9 5 5 年 出版 以来 ,中外学 者对其评论不一。本文另辟蹊径,拟从叙事学角度对该小说在叙事进程中所体现 出的障碍与盲点进行阐述,以及这些障
碍 与盲 点对 读者所造 成 的审美疲惫进 行论证 。 关键词 :洛 丽塔 ;叙 事 ;障碍 ;盲 点
理论立场 文 学杰 作 。其文 学地位 之所 以高 ,正在 于其纯 文学 、纯美 美籍 俄裔作 家弗拉 基米 尔・ 纳博 科夫( V l a d i m i r 学的 意义 。它是 内指 的,是 文本 的。尽 管他 的写作 是中性 N a b o k o v ,1 8 9 9 . 1 9 7 7 ) 是2 O 世 纪 著名 小 说 家 ,《 洛丽塔 》 写作 ,却带 来 了道德上 的盲 点 ,忽视 了道德说 教 。乱伦 的
狱 中 ,再 假 如 洛丽 塔 不 死 于难 产 , 故事 的情 节会 怎样 发 人 物 是 小说 的 灵魂 ,是 小 说构 成 的重要 因素 。《 洛丽 展 ?或许 你会 说巧合 是 小说情节 发 展的必 要 因素 ,太 多 的 塔》涉 及 的主要 人物 有四个 。亨伯 特是 圆形 人物 ,也是 个 偶遇 和巧 合均 为文 章的主 题服务 的。那么 小说 的主题 又是 反英雄 人物 。他 是一个 凶残 和 自私的人 ,除 了未成 年少 女 什 么呢 ? 之外 ,对任 何人 都没 有好感 。书 中给人 印象 最深 的就是 他 很 多人 费尽 心力 想要挖 掘 出 《 洛 丽塔 》的 真正 主题 , 那些用 来挖 苦讽 刺第 三者 的轻蔑 、鄙视 和愤 怒的语 言 。他 是 恋 童 癖 ?是 道 德 堕落 ?是 精 神 荒芜 ? 还是 人 格 分 裂 ? 的 出发 点永 远 是 自己, 永远 在 算 计 怎样 攫 取 、霸 占和 剥 还 是兼而 有 之。然 而 ,作 者 的创 作 意 图既不在 探索 心理变 夺,而其他一切 皆不重要。这也非常合理的印证了他的病 态 ,也不 在颠 覆道 德观 念 ,更 不在 讽刺 美国社 会 ,作者所 态人格 。 崇尚 的主 题是 自然 的纯 美学 、纯诗 学的本 性 。 小说 完全 站在主 人公 亨伯特 的角 度描 写洛丽 塔 ,读 者 虽然 作 者说 写这本 书完全 不是 为 了进 行道 德说 教 ,而 和他 一样 ,无 法洞察 洛丽 塔的 内心世 界 。正如末 尾亨伯 特 是一 种 美 学 上 的追 求 但 是 单 单 就 这 部作 品 中的 “ 恋 童 所承 认 的那样 ,其 实他对 洛丽塔 一无 所知 。洛丽 塔 的喜怒 癖 ”这 一遭 到普遍 贬斥 的话 题 ,从 道德 上来 说是无 法原 谅 哀 乐 、想法 和 需求 、梦 想和 希 望对 读者 来 说是 一 片 空 白, 的 。这 种畸 形 的爱,它 无疑 是有悖 于道 德规 范和不 符合 社 我 们 只 能 间接 地 根据 亨伯 特 一面 之 词 来推 测 洛 丽塔 的形 会秩 序 的,在 现 实 生活 中是 一 种 禁 忌 。从这 个 角 度 来 看 象 。而 亨伯特 看待 问题 总是戴 着有 色眼镜 , 以 自己恋 童癖 生活 向文 学屈服 的一个 最大 的危 险就是 人们 会开 始在现 实 的病态 思 想为 核 心 ,所 以读者 得 到仅 仅 是一 个主 观 上 的、 生活 中寻找 类似 的案 例 。小说 《 洛 丽塔 》还 会让读 者开 始 片 面 的扁平人 物 的形象 ,而不 是洛 丽塔 的真实 面 目。如果 质疑 合法 审判 的可能 性和价 值观 的模糊 性 。这种 质疑产 生 我 们 站 在客 观 的角度 上认 真 梳 理一 下 女 主角 洛 丽 塔在 现 于约 翰 ・ 雷 的序 文里 ,他将 这 部小 说看 成是 一份病 历 、一 实、情 感、道 德等 方面 的表现 ,更 能从深 处挖掘 其人 物形 部艺 术作 品和 一篇道 德论 文 ,然 后亨伯 特又 反复 地 自责和 象的深 刻 内涵 。 自我 保护又 加剧 了读者 的这份质 疑 。 小 说 中夏洛 蒂只是 亨伯特 的一 块垫脚 石 ,亨伯特 为 了 从文 学 艺术 角 度而 言 ,《 洛丽 塔 》 的确 是 一本 难得 的 得 到洛 丽塔 才 和 她结 婚 ,并 称 她 为:“ 老 猫 、令人 憎 恶 的
《洛丽塔》的争议与道德反思
《洛丽塔》的争议与道德反思1. 引言1.1 概述《洛丽塔》是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了中年男性亨伯特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发展起来的禁忌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由于其敏感主题和引人注目的叙事手法,一直以来都是公众讨论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洛丽塔》所引发的争议,并从道德层面进行反思。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我们将介绍争议产生的根源,即小说中展现出的禁忌爱情主题。
接着,我们将就其中涉及到的道德困境进行深入探讨,挑战读者对于道德边界的认知。
然后,我们将从文化与时代背景下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了解它在不同社会环境中所引发的不同反应。
其次,文章将剖析主角洛丽塔形象,并探究幼小女孩形象被性感化表现带来的问题,同时分析洛丽塔的人物塑造和心理描写。
然后,我们将分析作者纳博科夫的叙事手法以及他写作《洛丽塔》的目的,探讨其对读者情感操控和道德辩证中发挥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重新审视这一经典之作,并思考它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和影响力,并探讨道德反思与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以及对观众和读者的道德教育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洛丽塔》进行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拓宽读者对于文学作品中争议主题与道德问题的认识。
同时,希望能引发关于艺术创作与道德边界之间关系的深度思考,并为观众和读者提供一个反思社会价值观念、审视自身道德底线并更好理解艺术创作背后动机与目标的机会。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及欣赏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2. 《洛丽塔》的争议与道德反思:2.1 争议的根源:《洛丽塔》一书自问世以来,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其主要争议点在于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之间的恋爱关系,以及强调了少女身体的性感化表现。
这种呈现方式引起了众多人们的关注和质疑。
2.2 道德困境之探讨:就道德而言,《洛丽塔》涉及到了伦理边界,挑战了人们对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的认知。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以Flipped中文译本为例
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研究以Flipped中文译本为例一、概述儿童文学作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认知发展。
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儿童特色,同时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目的论作为一种功能翻译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并以《Flipped》的中文译本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我们将简要介绍目的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核心观点,包括翻译过程中的“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我们将从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分析《Flipped》中文译本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原作与译本的差异,揭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目的论原则进行选择和调整,以保持原作的艺术风格和儿童特色,同时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我们还将结合《Flipped》中文译本的具体案例,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译文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儿童文学翻译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1. 研究背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儿童文学翻译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阅读体验和理解外国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儿童读者。
儿童文学翻译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群体具有特殊性。
儿童读者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与成人读者存在显著差异。
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充分了解目标读者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叙事手法,使译文更加贴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
洛丽塔读后感书评欣赏_读后感作文
洛丽塔读后感书评欣赏_读后感作文
《洛丽塔》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着作的小说,该书剧情丰富,扣人心弦,网友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终于看完这本书了。
大概看了足足两个礼拜。
这种不连贯性的阅读对作品的危
《洛丽塔》显然也是一本无法忽视的名着。
且不提它内容的敏感性给它带来的名气。
最让人羡慕的莫过于严歌苓的经历:在公交车上看《洛丽塔》看到神情恍惚。
高二时后桌的男生有段时间也一直在看上海译文出版社这本封面黄得很温暖的版本,看得神魂颠倒,简直要茶饭不思。
这就让人好奇了:真的有这么迷人吗?
遗憾的是,这次的直面文字体验就没有那么称心如意了。
先是看到一篇评价此译本为翻译史事故的长文,心里咯噔了一下——当时去图书馆时特意挑的版本,可能是受后桌男生的影响和这个很好看的封面诱惑,对这个译本产生好感。
这里得到的教训就是:真的不能仅凭封面判断一本书的好坏。
再是,看到一段大意如下的文字:《洛丽塔》的故事是从亨·亨的角度来写的,。
享受学生为他而自杀的行为,稍稍陶醉后开始下一轮狩猎。
假如有一天能学会法语、德语,会不会阅读体验要更好一点的。
电影片名“误译”现象解读-精品文档资料
电影片名“误译”现象解读一引言21世纪,电影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声像艺术和大众消费文化,在国际交流方面,其信息传播和文化桥梁的作用更加凸显,全球化浪潮正席卷世界。
电影片名是电影的商标,对于电影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反映影片的内容、传达主题信息、确立全片的感情基调,还可以吸引观众、宣传推销影片、增加电影票房。
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电影市场日益繁荣,电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和群际交流方式,被大量译介,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佳译能为影片锦上添花,叫人过目不忘,而拙译却适得其反,会令佳作黯然失色。
二电影片名“误译”现象目前,中国市场上电影片名翻译良荞不齐,一名多译等乱译现象,比比皆是。
美国著名电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被冤入狱的银行家,凭借非凡的毅力成功自救并报仇雪恨的精彩故事,堪称现代版《基督山伯爵》。
但值得商榷的是,如此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影片竟被译成《刺激1995》,据说仅仅是因为该片在香港上映时是1995年,便“造就”了这个肤浅不知所谓的无厘头片名。
还有《When Harry Meet Sally》(当哈里遇见赛丽),被译为《90男欢女爱》,初看片名,相信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部够级别的情色片,这种片名的误导功能,阻挡了不少想欣赏好片的观众的步伐,着实可怜了梅格?瑞恩的勤力表演,本可以在浪漫情怀上和《西雅图未眠夜》一较高低,却挂上了堕入风尘的标签。
再如《Replacements》(替补),中译名《十全大补男》,这本是一部反映绿茵生活的影片,因明星球员罢工,老板只能临时征召来自各行各业的替补球员上场,最后这群“乌合之众”竟然大爆冷门。
本是如此轻松诙谐的影片,可相信很多人在没看之前只要一看了片名,想到的更多的是“伟哥”和声色犬马。
一般的电影片名翻译常用的策略有:直译,如《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The Princess Diaries》(公主日记),《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音译,如《Jane Eyre》(简爱),《Hamlet》(哈姆雷特),《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直译加释义,如《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My Fair Lady》(窈窕淑女),《Interpreter》(翻译风波);音意兼译,如《Shrek》(怪物史莱克),《Patton》(巴顿将军),《Titanic》(泰坦尼克号),《Elizabeth》(伊莉莎白女王)。
论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姓名:周志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袁斌业20080401论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研究生:周志莲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年级:2005级指导老师:袁斌业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文摘要德国翻译家弗米尔(H.J. V ermeer)在1984年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中提出“翻译目的理论”(Skopostheorie),强调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
随着大量西方理论的引进,该理论得到许多国内学者的认同,被广泛应用于中国语境下的翻译实践研究。
根据辩证主义观点,以及中国目前对西方理论积极研究的状况,其局限性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
事实上,许多学者已发现了Skopostheorie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的论述还不够系统,不足以启发读者对Skopostheorie的正确认识和应用。
本文从翻译批评,即从Skopostheorie的指导功能和评价功能两个角度,更全面、系统地揭示其局限性以启发读者正确地认识和应用Skopostheorie。
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背景情况,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结构。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呈现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Skopostheorie,并区别了它与其他功能翻译理论的关系;第四部分从Skopostheorie的指导功能列举了五点局限性以防此理论误导读者。
首先从Skopostheorie的理论基础和原则来探讨:Skopostheorie 的理论基础不够牢固和Skopostheorie对翻译目的的描述简单;接着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补充,进一步证明此理论曾受到的批评:Skopostheorie不太适用于文学翻译和此理论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所受到的限制;接着再提出:Skopostheorie作为翻译批评标准具有局限性。
然后,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用Skopostheorie来评价《洛丽塔》三个中译本,力求为本文论点提供更多的论据。
文学翻译中的“理解”与“过度理解”——以《洛丽塔》两中译本为例
理 解 原文 所 传达 信 息意 义 的基 础 上, 才 能用 合适 的
译 语将 原 文 的信 息意 义表 达 出来 , 并传 达 给译语 读
者。 译者 的理解 不仅 涉及 原文 的写作 目的 、 内容 、 篇 章结构 、 上 下文 、 遣词 造 句 、 修辞 手 段 、 写作 风 格, 还 涉 及 到 两种 语 言 的差异 及 社 会 、 历史 、 文 化 等众 多
品为依 归 。作 为普 通读 者 , 译者 可 以对 文 本进 行 无 限 的解读 和 阐 释 , 可一 旦 身 份转 换 , 作 为 泽者 的 读 者 就 必须 对 译 文读 者 的 阅读 体 验 负 责 。 译者 的 任 务. 远非 在 原作 中寻 找最 大 量 的 内容 。 更 不 能 榨 取 比原 作 已有 内容更 多 的 内 容 。如 果 泽 作 负载 了 比 原 作 内容更 多 的 内容 , 涵 盖 了比原 作 更 多 的意 义 , 干 扰 了译 文读 者 的 阅读 体验 , 这样 的理 解 就是 “ 过
中图 分 类 号 :H3 1 5 .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l 0 0 6 — 6 3 6 5( 2 0 1 3 ) 0 2 — 0 1 4 6 — 0 4
翻译 始 于理解 , 落实 于 表达。 即译者 只有 在 正确
以借用 波普 尔 ( P o p p e r ) 的“ 证伪 ” 原则 , 如 果没 有 什 么 规则 可 以帮助 我 们 断定 哪 些理 解 是 “ 适度” 的理
摘 要 : 翻 译 始 于 理 解 而 落 实 于表 达 。理 解 的“ 准确 性 ” 是 产 生 正确 译 本 的 前提 , 而 把 握 理 解 的“ 度” 则 能 保 证译 作 是 否能 够“ 恰 到好 处” 究 竞何 为“ 过度理解” ?如 何 规 避 “ 过度理解” ?透 析 《 洛 丽塔 》 两部 最具 典 型 意 义 的 中译 本 : 黄 建人 1 9 8 9年 译 本和主 万 2 0 0 5年 译 本 中存在 的 “ 过度理解” 实例 , 我 们 可以 一 窥端 倪 关键词 : 理 解; 过 度 理解 ; 文 学翻 译 ; 翻 译伦 理
以接受美学的视角评析《洛丽塔》的两个中译本
战 。而于 晓丹 译 本和 主万译 本 在风 格上 迥然 不 同 ,各有 千 秋 。打开正文第一页 , 两个译本便截然不同。L o l i t a , l i g h t o f
my l i f e , i f r e o f my l o i n s .My s i n, my s o u 1 .L o — l e e — t a : t h e t i p o f t h e t o n g ue t a k i n g a t r i p o f t h r e e s t e p s d o wn t h e p a l a t e t o t a p, a t
摘要 : 本 文 首 先 全 面 系统 地论 述 了接 受 美 学理 论 对 于 文 学 翻 译 的影 响 和 指 导 意 义 , 在 此 基 础 上 选取 于 晓丹 译 本 和 主
万译本 中具有代表性的译例进行深入彻底 的比较分析。作 为结论 , 归纳了两译本的异同及其成 因, 指 出翻译过程 中两次 视 野融合的重要性 , 进一步印证 了接受关学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 巨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 : 接受美学; 文本的召唤结构 ; 期待视野 ; 视野融合 ; 文学翻译 中 图分 类号 : 1 0 4 6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4 ) 0 6 — 0 2 2 4 — 0 2
we e k s . I c o u l d l i s t a g r e a t n u mb e r o f t h e s e o n e - s i d e d d i mi n u -
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
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
王金海
【期刊名称】《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翻译目的论为译学研究打开新的宏观视角,强调了翻译委托人的需求和
译者的主体性但是弱化了原文的文本意识。
特别是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如若遵循目的论的原则,那么文学作品的翻译将会陷入不可译或没有翻译目的的尴尬境地中。
并且文学作品自身就是一种艺术美的表达,只重视翻译目的而忽视原文的做法会使原作的美感大打折扣。
因此,翻译目的论并不是普适性翻译原则,它在文学翻译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王金海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目的论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r——以《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2.试析目的论三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以Glory in Death及其中译本《非法警戒》为例
3.从目的论角度浅谈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葛浩
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4.浅析翻译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赵元任译本分析5.从目的论的角度看非文学
翻译中的四字格翻译
——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归化?异化?——从Lolita两个中文译本议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
、
电影 片名 的功 能
( ) 三 商业效 应 功能
对于 引进 的影 片来说 , 名就 是影 片 的广告 , 译 它 是 影 片在海 外市 场 获得 商 业 成 功 的关 键 。如 《 具 玩
电影 片名 的翻译 应 充 分 考 虑 其 特定 的功 能 , 制
定 相应 的翻译 策 略 。片名 翻译所 涉及 的功 能 目的并
题
一
电影 , 为一 种艺术 表 现形式 , 片名 应该要 给 作 其 观众 带来 艺 术 上 的 享 受 、 神 上 的 愉 悦 。如 《 桥 精 廊 遗梦 》 T eB i e o dsn C u t) 其 中 的 “ ( h r gs fMa i o n , d o y 遗 梦” 字 把影 片 中两位 主人 公 的遗 憾 表露 无遗。 二 《 钢琴 别 恋》( ePao , 个 片 名 较 之 《 琴 》 h T in ) 这 钢 就 更具 美感 , 人 们 向往美 好 的爱情 的 主题 得 以凸显 。 让
( 文化传递功能 四) 翻译 不单 纯是 语 言 转 换 的 过程 , 时也 是 两 种 同 文化 交 流 的 社会 现 象 。在 片 名 翻 译 中体 现 文化 价 值, 促进 文化 交流 和理 解 , 电影 片名 翻译 的重要 任 是 务 。如《 J 耶稣受难记》 Te a i t hi ) ( so o h C rt , h P sn f e s
分析 了指导电影翻译的电影片名的功能 , 再从 归化 和异 化两种 翻译 策略 的角度来 比较两种 译本 的差异 与优劣 , 对
论《洛丽塔》原作中陌生化手法在译作中的不可译性
论《洛丽塔》原作中陌生化手法在译作中的不可译性作者:甘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7期摘要: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创作深受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影响,他在其代表作《洛丽塔》中大量运用了陌生化技巧。
但目前国内对于《洛丽塔》译本在陌生化方面的研究较少,且都局限于这一技巧的可译性层面,没有涉及译作中存在的许多不可译之处,无益于《洛丽塔》整体艺术风格的展现。
因此,本文将从不可译视角出发,浅析于晓丹译本中由于语言或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原作陌生化手法的不可译之处。
关键词:陌生化手法;不可译性;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作者简介:甘菲(1986-),女,汉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英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11. 《洛丽塔》中的陌生化手法及其不可译因素性早熟,恋童癖,继父和未成年女儿的乱伦,谋杀犯教授,这些触目惊心的主题构成了《洛丽塔》这部小说。
自出版以来,它虽背负上了“不道德”,“色情”等种种尖锐骂名,却没有削弱它的经典地位。
显然,道德和说教并非纳氏创作的缘由,纯粹的审美艺术才是他想呈现给读者的讯息,而陌生化正是其中一大特色。
加拿大学者亨德森等人在Glossary of Literary Theory(Henderson & Brown)中将之定义为:“艺术通过赋予熟悉的事物以陌生感,从而导致感知的非自动化,并由此而具有对抗习惯和常规的阻滞效果的能力。
”“陌生化手法可以大量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情节等各个层面,从而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可感度(张冰,2000)。
”对于《洛丽塔》这样一本存在着大量陌生化技巧的作品,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作中不免有诸多无法重现陌生化之处。
本文将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化差异来浅析于晓丹译本中一些典型的陌生化手法的不可译之处。
2.译本分析2.1语言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现象,体现在语音或修辞差异上。
电影洛丽塔观后感
电影洛丽塔观后感《洛丽塔》是一部由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根据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禁忌而复杂的爱情故事,引发了许多争议和对道德观的思考。
观影后,我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深深的触动,下面将分享一些个人的观后感。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演员表现。
主演Jeremy Irons和Dominique Swain的精湛演技让我印象深刻。
Jeremy Irons饰演的亨伯特教授既是一位有着高超智慧的学者,也是一个道德底线模糊的男人。
他在片中完美地展现了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使人充满好奇和反思。
Dominique Swain则饰演了年轻的洛丽塔,她以清纯的面庞和成熟的表演技巧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
她的演出让我对青春期的心理状态和追求自由的渴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电影的叙事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斯坦利·库布里克惯用的精细镜头和充满艺术感的画面构图使得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意和魅力。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场景切换,将观众带入到亨伯特和洛丽塔之间禁忌爱情的世界中。
镜头的运用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同时也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故事中的情感矛盾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以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欲望和迷恋为主线展开,描述了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付出的一切努力。
然而,这种迷恋和欲望却充满了不可原谅之处。
观看这样一个复杂的情感纠葛,让我不禁思考人性和道德的边界。
在电影中,“美”的概念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场景布置,都展示了导演对美的独特诠释。
尽管电影主题充满争议,但仍然难以否认其中对美的诗意追求。
导演的精心安排和摄影师的用心拍摄,使得整个电影具有了一种迷人的色彩和氛围。
然而,电影《洛丽塔》也引发了一些道德和伦理层面的思考。
作为观众,我们是否应该接受并理解亨伯特的行为?他的迷恋和渴望是否可以被原谅?这些问题在观影后令我深思。
电影所展现的情节和人物揭示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也提醒我们反思对他人的尊重和爱的界限。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一本备受争议的小说。
作为一部描写爱情与欲望的小说,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道德边界的挑战。
首先,我必须承认《洛丽塔》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说。
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成年男子与一名未成年女孩之间的禁忌关系。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感交织,让读者对这段关系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我不禁思考,这样一段关系是否真的存在爱情,还是只是一种扭曲的欲望?然而,纳博科夫并没有试图为主人公辩护或美化他的行为。
相反,他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自我反思,展现了他内心的冲突和痛苦。
这种复杂的描写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动机。
同时,这也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多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黑白来定义一个人。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纳博科夫还通过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展现了他的写作才华。
他运用了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
他的文字优美而精确,读起来令人陶醉。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得《洛丽塔》成为一本文学经典。
然而,尽管小说的文学价值无可置疑,但它也引发了众多争议。
有人认为这本书宣扬了虐待儿童和性侵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我认为,纳博科夫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美化这种行为,而是通过描写这段关系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小说并没有直接呈现性侵的场景,而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展现他的思想和情感。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本小说引发的争议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客观评价,不要简单地将其归为黑与白。
纳博科夫的写作风格和对人性的洞察力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无论是赞同还是批评,《洛丽塔》都是一本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重要作品。
目的论视角下以人名为题的影视作品名称汉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以人名为题的影视作品名称汉译研究标题对作品具有充当门面的重要作用。
西方的作品标题好冠以人名,在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之下,这是中西方作品标题偏好差异较大的一点。
古希腊文学中人物传记是重要组成部分,因崇尚英推主义而围绕主人公展开叙事这一特点亦延伸到其他文学体裁之中,因而以人名为标题的命名习惯融入了西方文化并逐渐成为西方作品标题的特点之一。
影视作品是人类近代文明一种主要的文化与艺术的呈现方式,其标题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学界针对影视作品标题翻译的研究相对其他标题翻译的研究甚少,对带有人名的标题翻译的研究更是象於无几。
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寅教授在《翻译的隐转喻学——以英语电影名汉译为例》中提出:英语电影名汉译存在音译法、意译法、隐喻译法、转喻译法、隐转喻译法、意译+转喻法、意译+隐喻法、省译法、增译法等多种译法[1],并举例论述。
其所举的例子比较全面涵盖了各类电影名,与现有的其他论文研究几乎一样,没有专门针对以人名为题这一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因此,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分类罗列以人名为题的影视作品标题并将其作为研究材料,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结合目的论目的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的应用进行分类分析,阐述其翻译方法。
1目的论的基本内涵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
这是翻译学家们所提出并完善的翻译目的论内容。
根据德国翻译学家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目的论三原则,译者应将译文目的放在首位,根据实际情况.果用合理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2]。
因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标题文本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因此本文不涉及连贯性原则的内容,这里不作介绍。
目的性原则,即翻译由目的决定,其为目的论三原则之首。
费米尔认为,每一篇文本的存在都源自其被普求的目的,也因此,所有的文本,包括对应的翻译文本,都应为其目的效劳。
翻译可以有多重目的,其首要目的决定了翻译方式和策略。
《洛丽塔》读后感精选范文
《洛丽塔》读后感精选范文标题:《洛丽塔》:情欲、道德与文学的纷争《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一部充满争议的文学巨著。
小说以一位成年男性对少女的病态爱情为主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感不解和矛盾,同时也被其文学价值和道德警示所触动。
以下是我对《洛丽塔》的一些读后感和思考。
一、情感的复杂性小说的主人公和叙述者是一名文学学者,他对14岁的少女洛丽塔充满了病态的情感。
作者以一种极富文学表现力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纷繁情感,使读者在道德谴责和情感共鸣之间陷入困境。
在阅读过程中,我曾一度被主人公的情感所感染,感受到了他对洛丽塔的病态爱情的痛苦和无奈。
这让我不禁反思,情感和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纳博科夫通过小说展示了情感的复杂性,使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以及它与道德的关系。
二、文学的力量《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文学魅力的小说。
纳博科夫以流畅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将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充满了文学的内涵和象征,让我对文学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尽管小说的主题令人不安,但纳博科夫的文学手法却令人叹为观止。
他通过主人公的叙述,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充满诱惑和危险的世界,使我们对文学的力量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这也让我意识到,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有时能够超越道德的边界,引发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三、道德与伦理的挑战阅读《洛丽塔》不仅让我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让我面临了道德和伦理的挑战。
小说中的主人公与洛丽塔的关系充满了虐待和滥用,这引发了我对伦理和道德的深刻反思。
主人公的行为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但纳博科夫却以一种令人矛盾的方式呈现了这一情节,引发了读者的思考。
这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伦理,以及社会和文化对这些概念的影响。
《洛丽塔》通过对道德和伦理的挑战,提醒了我们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四、文学作为反思社会的工具《洛丽塔》虽然充满争议,但它也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文学作品。
从《洛丽塔》译本看目的论的局限性
摘要: 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Skopos 目的论, 引起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颇多争议, 但在国内从翻译实践来批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文章仍然较少。
从翻译实践来看, 目的论存在优点, 也存在缺陷。
比较《洛丽塔》的两个译本后发现, 译者并未前后一致地按照翻译目的进行翻译, 目的论也无法为译文质量提供评价依据。
关键词: 翻译目的; 翻译方法; 《洛丽塔》引言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Skopos 目的论。
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 一是目的论原则, 即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策略; 二是篇内一致, 即译文能对目标语读者有意义, 与介入的目标语环境融合; 三是篇际一致, 即翻译出原文提供的信息。
三者的重要性是逐次降低, 也就是说, 第三个原则从属于第二个, 第二个又从属于第一个原则。
此目的论的浪潮引起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颇多争议。
它把忠实原文的原则置于第三等级遭到诸如纽马克、奈达等大家的批评[12 ] (P120 - 127) 。
同时, 此原则也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翻译标准相对立。
作为一种描述性与规范性结合的理论, 目的论也有优点。
它给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度, 允许一个文本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译本, 为许多翻译实例提供了合法的解释, 如《斯威夫特历险记》被译成一部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
弗米尔说, 目的论的目的一般由译者来推断目的。
大多数情况下, 委托人不懂翻译, 译者必须从翻译情况本身来推断委托人的目的, 决定用何种翻译策略等事宜[11 ] (P35 - 40) 。
事实上, 确实如此, 而且古今中外许多职业翻译家只从事翻译实践不研究理论, 在译本中也不交待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但是, 弗米尔的目的论只注重宏观上的原则, 而未注意微观上出现的问题, 在翻译实践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当译者知道委托人的目的后,他如何负责地进行翻译呢? 读者连翻译目的都不知道, 又如何评价译本的好坏呢? 有学者也说, 译本比较忽视翻译的目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一篇原文如何翻译最好, 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9 ] 。
透过《洛丽塔》看虚构小说的“危险之处”
透过《洛丽塔》看虚构小说的“危险之处”韩奕萍【摘要】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该书的亨伯特既是主人公、叙述者又是假象中的作者,同时也是罪犯。
他在小说里试图将自己和洛丽塔定位成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角色,想按照文学作品人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设计自己和洛丽塔的人生,但这种想法不切合实际,最终势必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也是《洛丽塔》中的"危险之处"。
通过分析这部小说,让读者充分发挥自身的"审批能力",从而获得理解其它虚构小说的"危险之处"的能力。
%Nabokov's Lolita is a great work of art.Humbert is the protagonist,narrator,supposed author and criminal as well.In the novel he attempts to treat himself and Lolita as literary characters,and wants to have a happy ending with Lolita accordingly.Buthis idea is too strong and out of reality,which must cause the tragedy.This can be called the "danger" of Lolita.By analyzing the novel,readers can perform their "ability of judgment" as much as possible.Thus they can understand "dangers" in other fictions better.【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96-99)【关键词】亨伯特;洛丽塔;文学人物;审判【作者】韩奕萍【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在《洛丽塔》这部小说中,作者纳博科夫将艺术作品、作品之下的真实经历与作品可能对读者产生的影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玩得游刃有余。
论翻译中的叛逆性--以《洛丽塔》黄建人译本为例
论翻译中的叛逆性--以《洛丽塔》黄建人译本为例
论翻译中的叛逆性--以《洛丽塔》黄建人译本为例
于丽亚
【摘要】传统翻译理论一直强调“信”,追求对原文的完全忠实,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不同文化的诠释。
语言外的因素使得翻译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文,叛逆是在所难免的。
本文选取《洛丽塔》黄建人译本进行分析,揭示翻译中的叛逆性。
【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卷),期】2015(000)012
【总页数】1页(P82-82)
【关键词】洛丽塔;忠实;无意性叛逆;有意性叛逆
【作者】于丽亚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82论翻译中的叛逆性——以《洛丽塔》黄建人译本为例于丽亚大连外国语大学摘要:传统翻译理论一直强调“信” ,追求对原文的完全忠实,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不同文化的诠释。
语言外的因素使得翻译不可能完全忠实于原文,叛逆是在所难免的。
本文选取《洛丽塔》黄建人译本进行分析,揭示翻译中的叛逆性。
关键词:洛丽塔;忠实;无意性叛逆;有意性叛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Skopos 目的论, 引起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颇多争议, 但在国内从翻译实践来批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文章仍然较少。
从翻译实践来看, 目的论存在优点, 也存在缺陷。
比较《洛丽塔》的两个译本后发现, 译者并未前后一致地按照翻译目的进行翻译, 目的论也无法为译文质量提供评价依据。
关键词: 翻译目的; 翻译方法; 《洛丽塔》引言20 世纪80 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Skopos 目的论。
该理论包括三个原则, 一是目的论原则, 即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策略; 二是篇内一致, 即译文能对目标语读者有意义, 与介入的目标语环境融合; 三是篇际一致, 即翻译出原文提供的信息。
三者的重要性是逐次降低, 也就是说, 第三个原则从属于第二个, 第二个又从属于第一个原则。
此目的论的浪潮引起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颇多争议。
它把忠实原文的原则置于第三等级遭到诸如纽马克、奈达等大家的批评[12 ] (P120 - 127) 。
同时, 此原则也显然与中国的传统翻译标准相对立。
作为一种描述性与规范性结合的理论, 目的论也有优点。
它给予译者较大的自由度, 允许一个文本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译本, 为许多翻译实例提供了合法的解释, 如《斯威夫特历险记》被译成一部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
弗米尔说, 目的论的目的一般由译者来推断目的。
大多数情况下, 委托人不懂翻译, 译者必须从翻译情况本身来推断委托人的目的, 决定用何种翻译策略等事宜[11 ] (P35 - 40) 。
事实上, 确实如此, 而且古今中外许多职业翻译家只从事翻译实践不研究理论, 在译本中也不交待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但是, 弗米尔的目的论只注重宏观上的原则, 而未注意微观上出现的问题, 在翻译实践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当译者知道委托人的目的后,他如何负责地进行翻译呢? 读者连翻译目的都不知道, 又如何评价译本的好坏呢? 有学者也说, 译本比较忽视翻译的目的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一篇原文如何翻译最好, 仍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9 ] 。
对于一文多个译本的情况, 读者实在难以辨别好坏。
说一个行为是有意图的, 行为受控于意图, 乃一简单道理, 因为翻译是一种行为, 所以要遵守翻译目的。
但目前的问题在于读者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反映目的, 才得以对众多译本进行比较。
汉斯·弗米尔提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的观点已得到论证,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的意识论, 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4 ] (P15 - 17) 。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翻译方法反映翻译目的。
只有通过翻译实践才能了解译文的特点, 进而明白其翻译目的, 为译文比较提供依据。
考察《洛丽塔》的两个译本后发现, 从两译本采用的翻译方法可以推论出各自的翻译目的, 以翻译目的作为评价译文质量的唯一标准具有局限性。
一、从翻译实践看目的论哲学家说, 理论来源于实践, 并且要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翻译方法是考察翻译实践的主要途径。
翻译方法, 从广义上讲, 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传达原作内容和形式的总的设想、途径和策略以及美学态度, 多属于翻译理论的范畴。
从狭义上讲, 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3 ] (P100) 。
翻译方法在翻译研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它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它来自翻译实践又可指导翻译实践。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用英语写作、1956年完稿的回忆录小说, 因其特异的创作风格, 非凡的叙事技巧被英国编入二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 部书中。
小说自出版以来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共有十一个中译文版本。
最近的两个译本, 一个是2000 年, 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于晓丹译, 共26 万字; 另一个是2005 年, 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主万译, 共35 万字, 被称为全译本。
网上对两译本孰好孰差以及字数的悬殊差距争论纷纷, 却不见有关译本比较的论文或专著问世, 实在可惜!本人未发现两位译者在译本中或其它发表文章上透露他们的翻译目的与翻译方法。
我们仅能从网上报道了解到, 80年代, 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安波舜认为所有的外国文学作品在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都非常畅销, 《洛丽塔》近似乱伦的主题会让读者非常好奇, 于是建议写小说的于晓丹翻译《洛丽塔》[8 ] 。
于晓丹在阅读此书后非常欣赏其文字魅力并使用原作的普通版开始翻译[12 ] 。
主万根据公认的美国Vintage 公司1989 年定本, 并参考了麦克米兰(公司) 的详细注释本, 出版前曾得到纳博科夫本人的审定和确认。
他根据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英语能力, 除了翻译所有的注释外, 还增加了很多新的注解, 解释其中的难点, 如对比、隐喻、转文, 还补齐了此前因为各种原因删节和遗漏的段落。
”[8 ] 这段报道只能说明前者欣赏原文的语言美、后者增加较多注释。
这是否能充分说明他们的翻译目的呢? 还是从翻译实践来探讨这一问题。
《洛丽塔》被誉为自《尤利西斯》和《为芬尼根守夜》以来最富暗示、最富实验和最游戏性的小说。
这部作品一向被人认为是一部色情小说, 其实不然。
它主要讲述主人公享伯特在审判庭上的一篇独白。
享伯特追述了自己恋童癖的根源、变态行为的动机以及被压抑的童年性经验。
作者的学生小约翰·雷博士认为此部作品不仅具有科学和文学价值, 还对读者产生伦理意义。
书中的道德问题与叙事的逼真度颇受读者争议, 但纳博科夫似乎更重视小说的艺术。
可见, 原文的语言魅力与道德价值要从文中的语言文字与故事情节才能反映出来。
笔者从两译本字数的悬殊差距入手, 再根据原文的特点——大量的文化词和独特的语言特点, 来考察两部译文的翻译方法。
二、两译本的翻译方法(一) 字数悬殊差距的原因两个译本9 万字的差距使读者对两个译文产生疑问, 译文 1 曾被认为有删节, 但译者与译林出版社都给予否定。
此问题只能从两译本中找出答案, 也只有解决了该问题, 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
根据考察两译本的排版和每页字数的计算, 结果发现, 两译本差距约为815 万字, 译文2 比译文1多出的实际数字大约是4 万字, 主要根源于翻译方法的区别, 分别体现在注释和译文文字上, 另外415 万字的差距是因各自的排版不同引起的。
(二) 从翻译字数探索翻译方法11 译文的长度与译法主万在翻译原文时, 根据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英语能力, 除了翻译所有的注释外, 还增加了很多新的注解[8 ] 。
而且, 译文2 保留了原文中大量的法文, 增加了近两百条注释来提供中译文。
另外, 在译文文字上, 从译文2 多出的行数可以发现, 译文2 比译文1 的句子冗长, 这样的例子确实俯拾即是。
以下译文1 为于晓丹译, 译文2 为主万译。
例11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 , one summer , a certain initial girl - child. In a princedom by the sea. Oh , when ?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my age was that summer.译文1 : 事实上, 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洛丽塔, 要不是我在一年夏天曾爱上一个女童。
那是什么时候? 洛丽塔还有多少年降临世间, 我那年岁数就是多少。
译文2 : 实际上, 要是有年夏天我没有爱上某个小女孩的话, 可能根本就没有洛丽塔。
啊, 是什么时候呢? 从那年夏天算起, 洛丽塔还要过好多年才出世, 我当时的年龄大约就相当于那么多年。
为表达同一意思, 译文1 用了64 个字, 而译文2 用了81个字。
主要在于译文1 省掉对第二个“夏天”的翻译。
译文1 按照原文的句序, 但对词汇的翻译比较灵活, 省略了不必要译的词。
例21Actually , the place bore a dejected resemblance to the Haze home (a mere 400 miles distant) : it was the same sort of dull gray frame affair with a shingled roof and dull green drill awnings ; and the rooms , though smaller and furnished in a more consistent plush - and - plate style , were arranged in much the same order.译文1 : 实际上, 那地方和黑兹家很相像, 这却令人失望(相距仅四百英里) , 也是同一种晦暗的灰色砖墙, 木瓦屋顶以及暗绿色麻布遮日蓬; 内中房间虽然小些, 但其厚绒布—薄金属板风格更为统一, 房间格局却也基本一致。
译文2 : 实际上这个地方令人沮丧地跟黑兹家很像(相距不过四百英里) , 也是那种同样暗淡的灰色木板房子, 上面是木瓦屋顶, 还有晦暗的绿色斜纹布遮篷; 房间比黑兹家的小一些, 室内的陈设布置也比黑兹家的更加舒适些, 但安排的次序却几乎完全一样。
对这一原例, 译文1 使用95 个字, 译文2 使用110 个字。
译文1 把“令人失望”置后, 修饰前一句子; 对“arranged in much the same order”进行意译, 但对“plush - and- plate”直译; 而译文2 对内容直译, 增词“上面是”, 而对文化词则意译。
21 文化词的翻译纵观两译文后, 笔者发现译文1 对原文的文化词未能吃透, 导致明显误译。
比如All Adamps apple and heat , old -timer , Adamps apple , 译文1 分别都进行了硬译, 分别译成“亚当的苹果和亚当的心”、“老计时员”和“亚当的苹果”,导致误译, 而译文2 进行意译, “心怀鬼胎”, “老手”和“喉结”。
由上而见, 译文 1 在句序上一般直译, 对文化词多数硬译, 但对一些词汇活译,力求简洁。
译文2 则会调整句序,使之符合汉语习惯, 对文化词一般意译, 但力求译出每个词汇, 因此句子较长。
另外, 两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也会影响字数相异。
(三) 诗化语言的翻译方法作者纳博科夫在1956 年版的《洛丽塔》后记中指出, 这是一部表现英语语言魅力的作品, 一部表现声音的作品。
他还说, 虚构作品的存在理由是提供审美欢乐的感觉, 这种感觉与艺术主宰的生存状态相连[5 ] (P100 -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