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现代科学与新的自然观

合集下载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

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第二节、自然界的系统存在方式
一、系统: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1、什么是系统? • 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 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由要素组成, 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有系(系统 内部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 有联系)有统(要素之间通过联系构成一 个整体),有特定的功能。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1、现代自然科学革命概况 2、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分子生物学 3、系统科学: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 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等。
二、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1、从存在到演化 2、确定性和随意性的统一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4、线形和非线形的统一
三、系统自然观确立的重大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它既是世界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 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 产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 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和价 值观。20世纪以来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 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 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2、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的自然图景。
第三节、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和自然的进化 1、演化与进化 •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的运动形态。进化 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是事物上升 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 逆的过程。演化的含义更宽泛一些。
2、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 • 可逆和不可逆 • 如果系统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后 能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并且同时使系统的 环境也回复带原来状态,这过程就是可逆 过程,反之就是不可逆过程。 • 时间之矢,与不可逆过程相联系的时间箭 头。 • 现实的自然过程是不可逆的。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自然辩证法教案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人类是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编依据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的原理,围绕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从认识史上看,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在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建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的整体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一、科学的涵义及性质1.科学的涵义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本质做出以下深刻的论述:其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其三,科学是生产力。

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随着科学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方法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一,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其二,科学是一种文化。

其三,科学是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是由多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复杂整体,只有把有关科学的各种涵义当做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来把握,揭示各种涵义之间的联系,才能全面地、综合地认识科学的本质。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规律,为人类正确改造自然开辟道路。

一般而言把现代自然科学分为基础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科学三大类。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第一章 绪论P1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要旨P1一、自然辩证法的要义P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P2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P4四、自然辩证法的性质P5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P6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P6二、自然辩证法的传播P7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P10四、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P11第一篇 自然观第二章 自然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P17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P17一、史前的原始自然观 P17二、古代中国的朴素自然观 P18三、古希腊的朴素自然观 P19四、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P21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泛灵自然观P23一、世俗化的兴起P23二、文艺复兴运动P23三、宗教改革运动P25四、航海探险活动P26五、自然观 P26第三节 近代机械自然观P31一、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自然观的形成P31二、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繁荣P34三、机械自然观的困惑与局限P38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P41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来源P4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来源P44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义P47第三章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51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存在 P51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51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P54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 P56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 P58一、自然界物质的系统 P58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内部关系P61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外在方式P64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P68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 P68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式 P72三、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P76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P82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 P82一、人从自然的分化P82二、人与自然的对立P85三、人与自然的统一P88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 P90一、生产实践与天然自然 P90二、科学实践与人化自然 P93三、技术实践与人工自然 P95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P98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困惑P98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依据 P101三、可持续发展 P103第二篇 科学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五章 科学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07第一节 科学的界定 P107一、科学一词的来源P107二、科学的定义 P109三、科学的本质属性P111第二节 科学的构成 P113一、科学知识 P113二、科学方法 P115三、科学思想 P117四、科学精神 P118第三节 科学的力量 P121一、认知力 P121二、生产力 P122三、精神力 P124四、社会力 P126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 P128一、科学的划界 P128二、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 P130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P131四、科学与后现代 P133第五节 科学的价值观 P134一、科学的价值 P134二、中立说 P137三、负荷价值说 P138第六章 科学认识与思维活动P141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P141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P141二、科学问题及其特性 P143三、科学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P145四、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P146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48第二节 科学事实与观察实验P149一、科学事实及其特征 P150二、观察P151三、实验P152四、观察实验的哲学问题P154第三节 科学语言与科学抽象P156一、科学语言P157二、科学符号P158三、科学概念P159四、思想模型P161第四节 科学规律与科学思维P162一、科学规律P163二、逻辑思维P164三、非逻辑思维 P167四、创造性思维 P168五、数学思维P170六、系统思维P171第七章 科学检验与科学理论P174第一节 科学假说及其检验 P174一、科学假说及其特性 P174二、科学假说的检验 P176三、证实与证伪的复杂性P178第二节 科学理论及其评价 P179一、科学理论及其逻辑结构 P180二、科学理论构建的方法P181三、科学理论的功能 P183四、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准则 P185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演变P186一、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P186二、科学理论演变的模式P189三、科学的门类结构与成长 P192第三篇 技术论与技术方法论第八章 技术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97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性 P197一、技术的源与义 P197二、技术的概念 P199三、技术的本质 P200四、技术的特性 P202五、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P204第二节 技术门类与技术系统P205一、技术的构成 P205二、技术的分类 P208三、技术的形态 P210四、技术系统的结构P211第三节 技术价值与技术观 P213一、技术价值P213二、工程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P215三、中立说与负荷价值说P217四、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P219五、技术伦理P221第九章 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3第一节 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与技术方法 P223一、技术活动与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P223二、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5三、技术方法的特征P227第二节 技术预测P228一、技术预测方法及其特点 P229二、技术预测的基本程序及其原则P230三、技术预测的方法类型P232第三节 技术评估P234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P234二、技术评估的原则和基本步骤P235三、技术评估的方法P237第四节 技术发明P239一、技术发明及其特征 P239二、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P240三、技术发明的构思方法P242第五节 技术设计P244一、工程技术与技术设计P244二、技术设计特征和作用P246三、技术设计方法论及流派 P248四、技术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P249五、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P251第十章 技术产业与技术发展P253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创新系统P253一、技术创新定义、特征和分类P253二、技术创新主体与参与者 P256三、技术创新模式 P259 四、创新系统P261第二节 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P264一、技术创新集群与技术产业 P264二、产业创新与产业革命P266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P269第三节 技术发展P271一、技术的社会生产P271二、技术发展的动力P272三、技术的演变与进化 P274四、技术科学化与技术科学 P277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 P281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系统P281一、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P281二、科学技术社会系统的结构 P283三、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P285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P286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基础 P286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演变 P288三、科学技术体制 P291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范P293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3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4三、科学技术交流与同行评议 P295四、科学技术奖励系统 P296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塑P299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补 P299一、科学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补P299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构互补P301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功能互补P302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P304一、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P304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 P307三、科学技术与政治P308第三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变革P311一、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1二、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4三、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P316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 P319第一节 自由探索与社会干预P319一、自由探索的依据与限度 P319二、社会干预的必要P321三、内在探索与外资干预的张力P322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P324一、思想观念P324二、硬件设施P326三、软件资源P328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P331一、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问题 P331二、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对象 P333三、科学技术社会控制体系 P334第四节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科学技术政策 P337一、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P337二、科学技术政策 P338三、科学技术资源的配置P340。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辨证法论文-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论人类自然观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

我们应该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

关键词: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科技发展;辩证1 引言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最初的形态出现。

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和改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自然界的运作规律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依靠观察和实验,通过确凿的事实和数据来揭示自然现象的真相。

因此,现代科学的发展始终强调实证和实验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这一理念使科学家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逐步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以往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地球的运行、生物起源和人类遗传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逐渐控制和改变自然界,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自然观的变迁。

以前,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多是建立在宗教和传统知识基础之上,往往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理解逐渐趋向于理性和合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觉醒了对自然现象的稳定和普适性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

人们逐渐从迷信和神秘的角度转向了科学的角度,通过实证和实验来解释和探索自然。

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以前,人们常常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化,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科学手段改变和控制自然。

例如,人类通过研究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了许多新的能源和材料。

另外,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改变了许多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紧密相连。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以及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21
新物质的发现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变”的神话, 打破了物理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看法。
22
相对论的创立与新的时空观
1、历史背景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以太之谜与洛伦兹的解释
——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
马赫、彭加勒
23
2、相对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 狭义相对论。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时 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存 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28
达利: 永恒的记忆》 达利:《永恒的记忆》,1931
量子力学与新的自然图景 1、创立过程
42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43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44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联系的思想已经开始在这个世纪初进入科学研究的微观过 程。
20世纪初,相对论强调了物质与运动、与时空的普遍联系;量子 力学强调了物体运动位置量与运动量、能量与时间量之间的关联。
39
2、自组织理论 ——概念 ——非平衡作用 ——自稳定作用 ——突现作用 ——选择评价作用
40
评价选择 组 织 水 平 自稳定
自稳定
开放与非平衡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Cyberspace 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知识经济,赛博空间 (Cyberspace),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 关系。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

论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及科学发展对人类自然观的影响关键词:自然观科学发展演进影响文章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

一、人类自然观的概念何为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

举个例子来说,19世纪欧洲,血友病被称做“出血病”,后来又得到了“皇家病”这一颇尊贵的称号。

英国维多利亚一世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本人无病),也是这个大家族内血友病流行的肇端者。

皇族间联姻使致病基因从英国皇族传播到了俄国、西班牙等欧洲皇室,使这些皇室产生了一连串患者和携带者。

面对小公主和小王子每日挣扎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之中,高贵的身份地位不能使他们摆脱彼时自然观枷锁的束缚,依旧无助的寻求神的拯救或是依靠巫师术士来占卜命运。

也许在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他们当时的做法愚昧可笑,可是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发展得以实现,使得我们才能对我们周围的事物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准确的定义。

二、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承认并坚持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前提, 同时又使人类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在古代,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处在模糊整体论阶段, 关于物质的科学认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主要处在经验水平, 当时人们基本上是依靠直接感知, 通过观察比较各类物质之间的异同。

到了近代,人类对物质认识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了对客观事物内部因素的探索上。

人们渐渐认识到,不是物质的类别决定物质的性能,而是物质的内部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能,所以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全力弄明白物质的组成,只要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明白了,科学探索的任务就完成了。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一、自然观的历史演变及其各阶段的特征自然观就是对自然本性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属人类认识的一种形态。

自然观有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解、哲学解和历史解三层含义。

1、史前神话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拟人化解释,由神来控制一切。

2、古希腊自然观(朴素的)在神话自然观盛行的同时出现,基本思想就是用自然而不是用神来解释自然。

3、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上帝创世,创世前没有时空,上帝超越时空而永恒。

最终的原因和目的都是上帝。

用超自然的神来解释世界。

4、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7、18世纪)近代科学诞生前的自然观大都主张自然是有魔力的、神性的或有生命的,是充满了精神和智慧的。

这是自然附魅的观点,带有神秘论色彩,赋予自然以人格化特征并以此解释其运动变化。

5、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6、系统自然观(新发展)7、生态自然观(新发展)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二、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界,社会与人类思维三大领域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

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的本质及其规律,它所研究的只是自然界的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关于什么是哲学,需要加以全面把握,人们往往容易忽略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这一点。

这部分近些年没有出过题,但不要忽略,因为首先必须把握什么是哲学,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首要应把握的内容。

这部分出大题的可能性较小,经常出选择题。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

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辩证法思考题整理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第一章一、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质及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客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及其它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部分;自然辩证法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二、简述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以及重大成就?(1) 逻辑实证主义:20世纪初英·海森堡、爱因斯坦明确界定了科学的对象,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证实的。

(2) 证伪主义:波普尔强调思维创新、反向思维;指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P1-TT-EE-P2;(3) 历史主义:英·Kuhn库恩于198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为:前科学-范式-反常-危机-革命-新模式三、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其主要内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共分六个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导言》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成就,阐述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要性;2、自然与科学;主要论文《〈反杜林论〉旧序》、《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论述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科学研究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才能保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否则要犯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哲学对科学提供资料和依据;3、《辩证法》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包括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性与可能性;4、运动的基本形式;主要论文:《运动的基本形式》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关系;5、各种具体科学的辩证法;主要论文:《运动的度量-----功》、《潮汐与摩擦》6、劳动创造了人;主要论文《劳动在从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实现了自然唯物注意向社会唯物主义的转化过程;第二章一、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统一?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自然观与科技观

自然观与科技观

科技观影响中的自然观张翔(数理信息学院物理电子学学号:2008210770)摘要:文章从科技观引领自然观的发展和科技发展对自然观的质疑两方面对科技观影响中的自然观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并针对科技观如何引领自然观的发展和自然观在哪方面引起科技观的质疑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关键字:科技观;自然观;时空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时代的自然观都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联。

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百多年以来,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推进有着发展性质的影响。

1.科技观引领发展自然观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就预示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更加重视对物质内部相互作用和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

在本世纪科学技术成就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结构物质观和系统层次物质观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然的革点[1]。

1.1 科技观对时空观念的变革时空观念是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不断发展着的观念。

在近代科学时期,牛顿力学体系中的时空观念反映了人类当时对时空认识的最高成就。

但今天看来,牛顿时期的时空观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牛顿所把握的时间是“绝对的时间”,是不变的、匀的、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的纯粹的延续性,独立于所有物质过程而均匀地流逝着。

牛顿所把握的空间也是“绝对的空间”,“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容器,也是物质运动的载体和框架。

时空是永恒的、不动的物理实在,是独立于任何物理事件的。

即使物质消失了,时空这种物理实在也不会消失,这种时空观念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本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对牛顿力学中的时空观念带来了根本性变革。

这种变革,科学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并且有力地证明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的密不可分性。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论自然观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论⾃然观与⾃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论⾃然观与⾃然科学之间的辩证关系⾃然观是⼈们对⾃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们认识和改造⾃然的⽅法论。

在学术上,⾃然观是⼀个哲学上的概念,抛开物质和意识,唯物和唯⼼的⽴场不谈,个⼈认为⾃然观可以理解成⼀个⼈对待⾃然的态度,这⾥的⾃然可以理解成我们的⽣活环境。

如此,拥有⼀个正确的⾃然观,不仅有助于保护已经被⼈类破坏的千疮百孔的环境,⽽且也将有助于⾃然科学的发展。

说到⾃然科学,是⼀个很⾼深也很宽泛的概念。

就个⼈简单理解,⾃然科学是⼀门研究⾃然的学科,不仅仅为⼈类解释⼀些⾃然现象,⽽且为⼈类的⾏为提供理论指导,因此⾃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类形成正确的⾃然观,⾃然观是⼈的⾃然观,⾃然科学则是客观存在,⼆者的辩证关系实质就是⼈与⾃然的辩证关系。

⼀、辩证⾃然观视野下的⼈与⾃然的关系1.⼈的⾃然化和⾃然的⼈化⼈的⾃然化和⾃然的⼈化,是“⼈和⾃然”的⼀个基本关系。

通过这个基本关系,既看到科学技术产⽣的必然性,⼜看到科学技术沟重要性。

可以说,这“两化”原理是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的和作⽤,归根到底,要从“两化”原理中得到说明。

2.⼈是受动的⾃然存在物,⾃然对⼈实⾏真正的专制⼈类社会,由农业社会进⼊⼯业社会后,⼈类认识和改造⾃然的能⼒,是古代⼈所不能⽐拟的。

近⼀百年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化⼯业,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给⼈类带来的物质⽂明,超过了以往⼏千年。

但是,现代⼯业对⾃然界⽣态平衡的破坏,也超过了以往⼏千年。

⼈类往往在⾃然给予的惩罚中,总结教训,使得“我们⼀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然规律,特别是从⾃然科学⽇益发展,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也学会⽀配⾄少是我们最普通的⽣产⾏为所引起的⽐较远的⾃然影响。

”3.实现“⼈和⾃然”的和谐统⼀“⼈和⾃然”客观上是⼀个有机统⼀体。

马克思指出:“⼈同⾃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是⾃然界的真正复活,是⼈的实现了的⾃然主义和⾃然界的实现了的⼈道主义。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观-2024鲜版

研究生教材自然辩证法之自然观-2024鲜版
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探讨,也需要以一定的自然观为依据。
6
2024/3/28
02
古代自然观
7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01
自然界是物质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 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永恒存在
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2024/3/28
02
物质是运动的
03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
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运动变化是自然界固有的属
阴阳五行是古代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万物之间的关系。阴阳代 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代表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力量。
10
2024/3/28
03
近代自然观
11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机械性
自然界被看作是像机器一样由各 种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遵循 着严格的机械运动规律。
02
03
静止性
片面性
自然界被看作是静止不变的,即 使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增减或场所 的变更,没有质的变化。
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只停留在 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到事物的 内部和本质。
2024/3/28
13
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观影响
推动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观的形成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力学和数学的发 展,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科学基础。
16
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原理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发展之中,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 特征。
发展的规律性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 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是指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它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和整体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

现代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推导来研究和描述。

现代自然观也强调自然界的多样性和演化性,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现象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此外,现代自然观还注重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平衡,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现代自然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它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2013修订版)课后思考题《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1.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

(1)把自然界和人都看作机器,并把人排斥于自然界之外,割裂其固有联系。

(2)以机械运动穷尽物质的所有运动,抹杀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特质的多样性。

(3)用量的差异说明一切物质的差异,用物质的量的规模规定其质,忽视了质和量的辩证关系。

2.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

它主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遵循因果规律,提倡“关于自然界的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其结果:“还是没有摆脱神学的自然观”。

3、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它主张“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虽然“在个别问题上胜过朴素唯物主义,但对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理解却低于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的、“保守的” “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它以后被康德“星云假说” 等自然科学的发展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论的意义
量子力学是继相对论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
次严重的冲击。它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 认连续性和机械决定论的经典观点,揭示了连 续和间断、主观和客观相互统一的崭新的自然 观。 哲学上的争论:世界是决定论的(爱因斯坦), 世界是非决定论(玻尔)。
20世纪其他领域的革命
生物学革命 宇宙学 重大观测发现和大爆炸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原子能时代
1945~1955年,第一个十类开始了利用核能的新时代。爱因斯坦 著名的公式E=MC2奠定了核技术的理论基础。1938年 德国科学家发现铀受到中子的轰击,会发生核裂变, 释放巨大的能力。1942年第一座可控核链式反应装置 在美国建成。1945年美国研制原子弹成功,1954年又 研制出氢弹,人类掌握了释放核能的技术。我国在60 年代也掌握了核技术。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 座5000KW的核电站,开始了人类和平利用的进程。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500座核电站在运行,核电占世 界发电总量的20以上,法国等国的核电已占全国发电 总量的70%。1979年美国三里岛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 诺贝利的核事故,警示人类必须重视核电站的安全控 制问题。
空间时代
1955~1965年,第二个十年,是以人造地球卫星的发
射成功为标志,人类摆脱了地球引力,向外层空间进 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展开了激烈的太空争夺 战。前苏联领先一步,1957年10月4日,用运载火箭 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1961年4月,前 苏联发射载人飞船成功。美国不甘落后,1969年7月 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我国于 1970年4月24日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4月19日,前苏 联将“礼炮一号”空间站送上太空轨道。1981年4月 12日,美国首次发射多次往返地球的“哥伦比亚号” 航天飞机。1986年2月20日,前苏联的“和平号”空 间站升空。1990年,哈勃天文望远镜进入预定的轨道。 1997年7月4日,美国太空总署的遥控探测车在火星表 面登陆成功。
温故
第3章 科学的发展及其对自然观的影响
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论自然观 19世纪科学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0世纪科学革命
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
物理学新发现
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
广义相对论

双生子佯谬” 引发的思考;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 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能解释长期困扰科学家的一种天文现象— —水星运动不规则;广义相对论还预言空间和时间会 发生弯曲。1919年英国天文学家在考察日全食时,证 实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线经过太阳表面时会发生弯曲的 预言。 相对论的建立,从根本上突破了牛顿绝对时空观,把 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联系起来了,引起了人类时 空观的革命和整个物理学的革命。是人类思想史上最 伟大的成就之一。
计算机时代
1975~1985年,第四个十年,是以微处理机大量生产
和广泛使用为标志,揭开了人类脑力的新篇章。1946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投入运行。它是个笨大的 家伙,重176吨,占地380平方米,用了18 000个电子 管。50年代,随着半导体出现,第二代计算机问世。 60年代,集成电路的诞生使第三代计算机出现。70年 代以来,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此后,电子元件的集 成度直线上升,平均每3年翻一番,计算机出现了微型 化趋势,体积变小,功能翻番。90年代出现便携式计 算机。计算机不断提速:90年代初,出现了每秒10亿 次的计算机;1994年提高到1000亿次,1997年达到了 3000亿次。
系统理论的建立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
DNA
2 现代技术革命
现代技术革命,又称新技术革命,是指二战之
后兴起的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 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为主要 内容的技术革命。如果说,第一、第二次技术 革命的主攻方向是动力,是人类对潜在的“力” 的发掘,是“力的革命”,那么,现代技术革 命的主攻方向则是信息,是对潜在信息资源的 发掘,是“信息革命”。
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 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提出原子结构理 论 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 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生命科技时代
1965~1975年,第三个十年,是以1973年重
组DNA实验的成功为标志,人类进入了可以控 制遗传和生命过程的新阶段。1953年DNA的双 螺旋结构被发现。此后科学家经过近20年的艰 苦努力,于1973年发明了分子生物学的人工组 装技术,现代生物工程由此诞生。现代生物工 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 程。1997年问世的“克隆羊”、1998年问世 的转基因牛、羊等、人类基因组,是近来生物 技术的最惊人的成就。
两朵乌云中的两道闪电
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相对论 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量子论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爱因斯坦(1879-1955)针对经典物理学与新
的实验结果之间的矛盾,1905年发表了“ 论 动体的电动力学” 这篇划时代的论文,提出 了相对论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狭义相对论从 此诞生了。 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如时缓效 应、尺缩效应、质量速度关系式、质能关系式 (即E=mC2)。
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
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批判了当时认为物质消失的观点;

物质观:认为物质不灭;提出著名的物质的哲学定 义。 运动观:重申,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 都是不可想象的。 时空观: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时空结构的认 识是发展的、可变化的。
量子论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针对黑体辐射现象中理论与
实验的矛盾,1900年提出了量子概念,指出能 量并不是连续发射的,而是一份一份跳跃性地 发射的,这最小的能量单位就是量子。
量子论的发展
1905年,爱因斯坦首先将量子论的思想应用到光电
效应的研究,这项成果使他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玻尔的量子论原子模型; 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3年; 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薛定谔方程1925-2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