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产业集群现状及理论评书

合集下载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分析作为一个深深扎根于经济领域的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阐述,同时探讨其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以及前景展望。

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产业集群理论作为经济学领域内一种近代化的分析工具,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几个相互依存的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以及跨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服务机构等各种产业相关主体在某些共同的产品、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协同运营,并在企业间形成逐步扩散的技术、管理和商业知识等,并进行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形成了一个互相协调的产业局面。

产业集群理论除了突出了区域产业协同的内在机制外,还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下企业内部区分和分工的趋势,体现了企业合作和企业群组织间相互分工的产业规划理念。

它的出现意味着产业发展从一家经营模式向网络组织模式的转换,成为一个稳定的全产业链,以满足消费者对多样性与个性化需求的市场化趋势。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应用现状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由局部发展到了全面发展的阶段。

当前,我国的重要产业集群主要分为五大类:装备制造、电子与通信、化工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

其中,无锡沃柏集团在装备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引导了无锡的汽车、船舶、数字信息设备等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电子与通信行业,华为、中兴、汇顶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了中国珠海、深圳等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化工与新材料领域,江苏德润石油化工、陕西延长石化等企业积极推进了油化工产业链、二氧化硅产业链、特种气体企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生物医药方向,复星医药、中信药业、远大医药等零售药店和药物生产企业群体加速了上海、海南等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崛起。

现代服务业方面,京东、苏宁、美团、阿里巴巴等公司逐步建立了跨领域的业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上海、杭州等地理念、文化与资源的集聚。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和提高竞争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方面,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

中国农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在西南地区的盆地农业集群和长江三角洲农产品集散地,都形成了以苹果、汇添富稻米等农产品为主的农业集群。

这些农业集群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在不断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在制造业方面,中国的产业集群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例如,中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销售市场之一、长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群也在全球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体系,提升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此外,中国的制造业集群还在加强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逐渐向高端、智能化方向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

例如,中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作为中国最大的高科技园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此外,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比如在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地位。

尽管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产业集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例如,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部分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依赖于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

同时,产业集群还面临环境污染、土地压力等问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需要加强合作和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关于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关于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培育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市场引 导,促进其快速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研发投入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推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技术创 新提供人才保障。
成因
缺乏差异化战略和政策引导不足,导致企业难以形成自身独特优势 。
影响
降低企业盈利能力,阻碍产业升级和转型。
技术创新不足
现象
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缺乏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成因
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以及缺乏良好的 创新环境。
影响
制约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国际竞争力。
环境污染严重
跨界融合
未来产业集群将更加注重跨界融合,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形成新的产业生态体系。
平台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将更加注重平台化发展, 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平台,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发展。
绿色发展
1 2 3
环保要求提升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产业集群将更加 注重环保要求,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环保管理,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东部地区
环渤海地区
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包括山东、河北、辽宁等省份,这些地区依托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 地理位置,重点发展钢铁、汽车、电子等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江苏、浙江为核心,涵盖安徽、江西等省份,这些地区依托发达的交通网络和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重点发展制造业、纺织业、电子等产业,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集群。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关于产业聚集指数(CIP)产业聚集指数用来评估特定产业在全国各地的聚集程度。

CIP的值越高,说明该行业的空间分布越不均匀,呈高度集群式分布发展;CIP值越低,说明该行业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

一个地区特定产业的聚集程度可以用产业的地区产值与全国总产值之比或区位商等方法进行度量;从整体上度量一个产业在全国各地的聚集程度并与其他产业进行比较,需要对各地区产业聚集程度进行汇总并进行适当的表转化处理,影响因素有行业划分的精细程度、区域单元的大小等。

制造业产业集群指数分布在0.22——0.53之间,聚集指数的平均值为0.36.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聚集指数最大为0.53,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聚集指数最小为0.22.说明:化学纤维制造业是个大行业,属于国家行业分类二级目录,下面还有若干子行业,因此0.53的产业聚集指数属于该大行业的平均指数,其中子行业维纶纤维制造的产业聚集指数高达0.84.河北、天津、北京地区优势产业区数量在8个以上的行业分布情况:区个数的40%,装配制造业的产业聚集程度最高,在经济规模、创新率、利润率和增长率上也都明显具有优势,说明装配制造业最适合以产业聚集或产业集群的形态发展。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这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

曾忠禄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2];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3];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4];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5];另有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6]。

1.2 分类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

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7]。

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形式主要有: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企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

按照企业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企业集群等[8]。

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企业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由大企业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9]。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趋势分析一、引言产业集群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具有相近产业特征和关联产业链的企业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现象。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推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通过组织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也不断壮大,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本文将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1.产业集群发展的成果近年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成为国内外的竞争力。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形成了以半导体、智能手机等产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

在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农业、化工等传统产业的集群逐渐形成,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挑战和问题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在一些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国外。

其次,产业结构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

此外,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合作还存在待提高的空间。

三、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1.技术创新成为核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创新成为促使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入,培养人才。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落地。

2.跨地区合作加强为了促进各地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我国将加强跨地区的合作。

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分享资源,各地产业集群将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区域间协同创新与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可以与沿海地区的化工产业集群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的互补。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地区差异分析免费范文精选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地区差异分析免费范文精选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地区差异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产业群聚度的测定,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以及地区差异,其结果表明,我国的制造业最容易形成集群化发展,并且是大量集中在轻工业上,而重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的高新科技产业;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极为不平衡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地区差异
产业集群的CES测度方法概述
笔者根据既有研究总结得出的产业集群概念,并参考了有关的产业集聚度计算的方法,采用了一个新的度量产业集群发展程度的测度法,简称CES测度法(CES分别是法人企业Corporation、雇员Employee和份额Share的缩写),计算方法如下:
δ=eαCiEi+βCjEj-1(1)
(α和β的值均取0或1)
其中,(1)式中的Ci、Ei分别是某国家或地区i区域中j行业的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单位就业人员数(或职工数)占i区域总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总单位就业人员(或职工数)的份额;而Ci、Ei分别是指某地区i区域中j行业的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单位就业人员数或职工数占该地区总企业单位数(或法人单位数)、总单位就业人员(或职工数)的份额。

而(1)式也完全可用Q=αCiEi+βCjEj来替代,本文将该式代入(1)式,且两边取对数,则有:
ln(δ)=Q-1
即Q=ln(δ)+1 (2)
又由Q1=ln(δ1)+1,Q2=ln(δ2)+1,得到:
Q1-Q2=ln(δ1)-ln(δ2) (3)
Q1/Q2=[ln(δ1)+1]/[ln(δ2)+1]=ln(eδ1)/ln(eδ2)(4)。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报告一、背景介绍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种或多种产业通过一系列紧密的关联、互动和互补而形成的经济集聚体。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在一些传统产业方面,如纺织业、服装业等,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其次,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如信息技术、新能源等,也涌现出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

然而,我国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产业集群发展不够均衡,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其次,一些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依赖外来技术和市场。

此外,一些产业集群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和浪费的问题。

三、问题分析1.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一些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和合作开发,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一些产业集群存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1.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2.加强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一)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一)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一)1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1.1定义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这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

曾忠禄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2];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3];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4];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5];另有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6]。

1.2分类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

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7]。

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形式主要有: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企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

按照企业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企业集群等8]。

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企业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由大企业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9]。

关于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关于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政策支持与引导不足: 在一些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不足,影响 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市场不规范与竞争无序: 部分产业集群内存在市场不规范、竞争无序的问题,如价格战、恶 意竞争等,损害了集群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综上所述,国内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规范市场秩序等途径,推动产 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业集群逐渐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服务化延伸,提供更为完善的售前 、售中、售后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竞争力。
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政策扶持方向
财政资金支持
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等方式 ,为产业集群提供财政资金支持,推动产 业升级和转型。
产业用地保障
针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政府出台一系列税 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负担,提高盈利能 力和市场竞争力。
地域分布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京 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 区,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 市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域。
典型案例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著名的高 新技术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国 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
构。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
发展概况
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国内经济的支柱,主要由汽车、机 械、纺织等传统制造业组成。
务业组成。
地域分布
服务业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中心城 市和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 州等城市是服务业产业集群的主要 集聚地。
典型案例
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中国著名 的金融业产业集群,集聚了大量国 内外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
03
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规模与增长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建议

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建议

●18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22期产业政策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一)现状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首先出现在经济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如浙江宁波、温州地区(服装行业)、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家用电器行业)、江苏的环太湖地区(纺织行业)和福建闽东地区(电器、制鞋行业)等。

根据有限的资料,将分区域和分行业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1.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的情况(1)浙江省。

从全国来看,浙江的产业集群程度是最高的。

据初步统计,1999年,浙江省特色工业总产值约达4300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的65%,部分乡镇甚至达到80%以上。

“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已成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目前全省已形成特色优势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306个,平均每个区域8.7亿元。

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1998年以来,浙江省特色工业园区的发展从温州、台州起步,并迅速向杭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等地发展。

据初步统计,至今年6月底,经审批的省级重点特色工业园区达102个,列入省重点工程项目的有56个,去年底已建成特色工业园区46个,预计今年底还将建成20个,园区内企业总数已超过2000家,预计年底工业总产值将达395亿元。

涌现出了诸如温州的鹿城服装、鳌江鞋业、乐清电工电器,台州的模具,绍兴的纺织,海宁的中国皮都、经编等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园区。

目前,特色工业园区已遍布浙江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镇)不同层次配套、产品门类齐全、协同发展并带动和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发展的态势。

(2)广东省产业集群集中的行业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

(3)江苏省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已经成形的产业集群有110个,集群企业数46571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

中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浅析

中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浅析

中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浅析【摘要】:相关分析表明,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微观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由于供应商、专业化研究和培训机构等相关组织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集群网络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也相对有限。

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两岸三地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基于廉价劳动力优势和自然资源的简单集群向基于投资的标准化产品集群及创新集群转变。

【关键词】:产业集群;经济环境;集群创新从我国学者研究的现状来看,尽管我国部分地区产业集群的迅速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的过程之中,传统制度的影响、文化观念的滞后、经济基础的薄弱、政策设计的偏差都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1. 产业集群在我国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利用⑴产业集群发展具有的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问题,要求政府在相应的领域发挥作用。

同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基本上都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发展道路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政府弥补的系统缺陷和市场失灵,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

目前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城市战略和政策,行业战略和政策都还不清晰和健全。

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导致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缺乏,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集群内交易成本大幅增加。

一些产业刚刚萌芽或产生的产业集群,可能由于缺乏公共支持而很快夭折。

⑵“乱点鸳鸯”指产业集群”名不副实”,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

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

入园企业非”集群”化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房地产项目的过分开发。

虽然硬环境得到改善,但是使园区用地紧张,土地与劳动成本上升。

如部分特大城市的集群区,由于房地产项目驱动,使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导致大批生产性企业不得不迁移到低成本区域,而且租金过高、交通拥挤等不利因素影响到营销等活动,甚至已经影响到整个园区产业的发展。

中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杨远中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也日益增强,并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自然而然的被提上了日程,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其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妥善解决,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向更高的层面发展,那么加快对我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且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我国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首先以业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来指明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所应该努力的方向;其次详细介绍了我国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我国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举措,这对我国产业集聚区向更好的层次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问题;对策一、引言产业集聚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一个国家产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而产业集聚区是一个国家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区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国产业集聚的实际效果。

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加快本国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以加快本国产业集聚的进程,从而为本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次,致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产业集聚效应的缺失日益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那么,加快对我国产业集聚区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就成为我们加快推进我国产业集聚进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第一篇: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

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

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

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

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

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

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

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

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

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产业集群工作总结

产业集群工作总结

产业集群工作总结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下是对产业集群工作的全面总结。

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我们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规模,并在某些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以具体产业 1产业集群为例,目前已汇聚了具体数量家企业,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日益紧密,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具体产业 2产业集群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份额逐步扩大。

二、工作举措及成效1、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交通、通信、水电等配套设施。

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产业集群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3、推动科技创新建立了多个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

通过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

4、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定向人才培养,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促进企业协作组织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活动,推动企业之间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协作。

通过协作,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了整个产业集群的效率和竞争力。

这些工作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集群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三、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产业层次有待提高部分产业集群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高端品牌和核心技术。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现状 问题及影响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现状 问题及影响

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现状问题及影响浅析我国产业集群现状问题及影响【摘要】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地理位置等差异较大,开展经济的比拟优势也有所不同,造成各国形成不同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如温州的服装业、大连的轮船制造业等等。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局部,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经济开展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笔者结合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和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规模效应一、产业集群的背景和现状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将众多具有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和等级的特定产业或者企业,以及与它们的开展息息相关的各种组织机构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聚集而形成的一个产业团体的组织形式,一般为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由迈克·波特在1990年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并论证分析。

同时,产业集群理论更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开展理论,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地理位置等差异较大,开展经济的比拟优势各不相同,造成各国形成不同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如温州的服装业、大连的轮船制造业等。

总体来说,产业集群化分为五类: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等。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对于充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企业生产本钱,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禀赋的比拟优势,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等,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产业集群较早,开展程度相差很大。

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比方天津、辽宁、广州、浙江等,环渤海工业区、珠三角工业区、长三角工业区等是重要的产业聚集地。

通过中小企业及相关的机构组织的连接,我国产业集聚对当地经济开展、产业机构调整转移和推动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改革开放较晚,工业化根底薄弱,产业集聚规模与一些兴旺国家如美国的硅谷等相比仍很落后,而且,我国国内的产业集聚的开展差异较大,有些问题如集聚人员素质低下、根底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急需解决。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现状随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蓬勃发展,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理论。

如仇保兴(1994)指出,地方产业正在推动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由相互联系的企业和研发机构、政府服务机构等所组成的集群能够降低成本、促进创新。

王缉慈(2001)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

她认为培育有特色的地方产业集群,增强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

同时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她认为,创新环境表现为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基础上的稳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创新网络与系统。

倪鹏飞(2005)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详细总结和分析,提出产业集群是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可以快速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体系。

而关于政府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国内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关注。

代表性的如徐康宁(2001)详细分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市场环境,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要素的流动,特别提出地区的经济制度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产业集群,但地方政府的行为却与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

国内学者们认为对地方而言,产业集群的发展能促进集群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导区域合理布局,推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对于集群内企业而言,集群可以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在公共的软硬环境中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分享技术溢出成果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最终进一步提升集群的整体实力;而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通过为集群提供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完善集群网络系统及提高集群的市场竞争力等引导集群富有成效地发展与壮大。

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①缺乏对于政府作用的跟踪研究,对于政府行为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研究不够;②结合我国实际,对政府作用进行单独详细研究并进行实证分析还比较少见。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摘要:近年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有关政府部门,目前大都把着眼点放在集群竞争优势及其有利影响方面,而对集群风险和衰退问题认识不足。

迄今为止,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都处于传统产业领域,其竞争优势仍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

因此,如何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防范集群风险和衰退,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1] 目前,我国处于成熟阶段的典型产业集群尚很少。

但许多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如广东的专业镇、浙江的块状经济等。

这种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之为“准集群”(quasi-cluster),它们尚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地理分布上看,这些“准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沿海省份,其他省市也有零星分布。

广东省是这种“准集群”相对集中的地区。

据统计,广东省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专业镇有160多个。

在这些专业镇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专业镇大约占了90 %以上。

2003年,这些专业镇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省的份额接近1/3。

[2] 较典型的专业镇有顺德容桂的家电,中山小揽的五金,古镇的灯饰,澄海的玩具,西樵的纺织品,大沥的铝型材,石湾的陶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虎门的服装,东莞石龙、石碣和清溪的电子工业等。

如中山古镇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沥铝材产量占全国的40%,江门恩平麦克风占全国销量的70%以上。

浙江省以专业化分工为特点的“块状经济”也十分活跃。

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0%。

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述评

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述评

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述评区域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形成具有集聚优势和产业支撑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加,各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文将对目前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述评,探讨其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显而易见。

其一,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源的集聚和共享。

在某一地区汇聚了大量文化产业企业和机构后,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也有助于形成文化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其二,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为地方提供一种特有的经济发展优势,提高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三,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

文化产业集群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地方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城市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投入较大,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一些地方的文化产业集群相对薄弱,缺乏吸引力。

一些地方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支持措施。

尽管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力、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

一些地方文化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发展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

部分地方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呈现出短期行为和盲目冒进的现象,缺乏长远规划和系统布局。

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提升。

其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实施力度,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其二,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

各地区应当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加强文化产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及理论述评作者:朱华友【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产业集群的论述已成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这一方面与国际学术动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不同形式的产业集群的出现有关。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的定义和分类、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培育、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等方面。

从整体来看,我国运用产业集群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今后应加强对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研究,实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指导我国产业布局实践。

【关键词】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研究现状1 产业集群的定义及分类1.1 定义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1],这是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经典定义。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大同小异。

曾忠禄认为,产业集群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2];徐康宁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3];王冰、顾远飞认为,簇群是一种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面向未来的组织形态,它所具有的两种机制——知识共享机制和信任机制超越了市场/价格和科层/权威[4];刘友金、黄鲁成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概念不是指广义上的产业,而是指狭义上的产业,如个人计算机产业、大型计算机产业、传真机产业、医疗器械产业[5];另有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区域产业群落,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6]。

1.2 分类对产业集群形式的划分角度不同,形式也不一样。

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企业技术的总体水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7]。

仇保兴认为,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形式主要有: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厂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的“市场型”中小企业集群;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也称中心卫星工厂型)中小企业集群;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混合网络型”中小企业群落。

按照企业的性质又可以分为:制造业集群、销售业集群和混合企业集群等[8]。

陈雪梅、赵珂在对中小企业形成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小企业群形成的方式有:由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由大企业改造、分拆形成;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等原因[9]。

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可扩大就业需求,促进劳动力加速集聚。

李新春根据对广东企业集群不同发展形态的观察,将企业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历史形成的企业集群,沿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以及创新网络企业集群[10]。

王缉慈通过对新产业区的研究将企业集群分为以下五类:①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②一些智力密集地区;③一些条件比较优越的开发区;④一些乡镇企业集聚而形成的企业网络;⑤由国有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网络[11]。

2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培育2.1 形成机制经济集聚的本质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的过程,规模经济导致经济集聚产业点,再加上范围经济产生集聚产业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共同作用产生经济集聚核心区[12]。

产业集聚形成重要的内在机制是合作,重要的外在环境是制度[13]。

企业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外部经济理论(以马歇尔的理论为代表)、集聚经济理论(以韦伯的理论为代表)和新竞争经济理论(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13]。

产业群落的演进大致要经过产业群落的孕育与形成、产业群落的成长与扩散以及产业群落的更替几个阶段。

在一个产业群落内部,其中的行业组成越复杂也就越稳定。

台湾地区的学者非常注重运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解释台湾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之间紧密的产业网络关系是台湾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15]。

一些学者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8,16,17]。

其观点主要有:第一,历史上民间的商业传统;第二,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

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心态使相互依存的小企业集群迅速形成[17]。

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以当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注释[18]。

2.2 培育贾根良、张峰通过对丹麦和芬兰家具业发展经验的分析,强调了学习与持续创新能力同样是传统产业通过地理簇群获取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对我国传统产业如何创建地方化生产体系提供于相应的政策建议[19]。

徐康宁认为,中国典型的产业集群及集群区的形成与开放经济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个产业实现成功的集群或一个典型的产业集群区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产业内的资本在某一区域内较快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地流动,并实现与资本的自由组合;第二是市场的充分供给;第三是当地的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商业习惯和竞争文化)允许并鼓励这种集群现象[3]。

然而,我国的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上述条件并不完全相符。

由于一些地区(如温州)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全球化与中国企业成长条件并不好,所以当时许多政策的约束力到此就有所减弱[16],使得边际制度创新有了可能;同时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妥协、默许的不干预政策[16,20],这就使浙江的小企业集群能够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地理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的地方建立起来。

由于历史或地理因素,使小企业集群选择了某种专业产品[10,20]。

刘友金、黄鲁成认为,我国高新区发展中的产业集群问题表现在:大多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区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产业集群机制[5]。

林金忠认为下列几种类型是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中可利用的:①因企业间的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可称之为多层次产业群体聚集。

这种聚集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的一家或数家大型企业为核心,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形成一个企业间横向联系的系统;②因企业间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

在这种聚集体内,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存在着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围联系。

在一个大型的工业综合体内,产业纵向联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产业在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被内部化了,因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性规模经济。

③因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21]。

3 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3.1 企业网络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空间经济学关于创新与地区环境间关系的研究为其它学科如产业组织学和社会科学所影响,交易成本、集群、网络等概念相继被引入,创新与空间经济发展的关系被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

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地区经济网络的重要性[22]。

慕继丰、冯宗宪、李国平认为,企业网络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或企业及各类机构为解决共同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企业网络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它中介机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大学[23]。

从经济观点所进行的研究则认为企业会为降低交易成本、依赖稀有资源、交换彼此资源、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等原因形成网络关系;而网络内的成员之间则从事生产、销售、研究和开发甚至财务等方面的分工[24],透过分工合作的方式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王如玉、曾淑婉认为,中小企业间的协作网络关系是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彼此的承诺与信任的关系之上的,而这种承诺与信任关系则是需要依靠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来建立,因此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维持网络安定的主要力量[25]。

通过对工业衰退地区的分析,徐华认为构建创新网络是重振工业衰退地区竞争力的重要出路[26]。

3.2 企业家与创新另有学者则从企业家网络的角度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一定意义上,企业集群是以关系网络,尤其是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地区性企业群体,“企业家协调”尤其是“领袖型”企业家的带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10]。

这不仅是因为这些领袖型企业家所在的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大,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家本人具有远见卓识,有高超的经营能力,信用卓著,有崇高的声望,在当地商界有号召力,能真正以自己的企业为龙头,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能合理地分配核心企业与协作企业之间的利益[27]。

3.3 制度与创新一些学者从非正式制度[17]、制度变迁[16]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我们必须加快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形成互补配套的制度结构,并注意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28]。

4 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4.1 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魏守华和石碧华认为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有:①基于直接经济因素的企业集群竞争理论,以哈佛商学院波特为代表,具体表现为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四个要素;②以新产业区、加利福利亚和北欧学习型经济这三个相似学派为代表,强调非直接经济因素重要性的企业集群竞争理论——区域创新系统[29]。

产业群的核心能力由外部协调能力、内部协调能力和企业自身核心能力构成[30]。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借以实现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集聚,而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需要得到区域协调[31];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四个要素[23]。

产业地理集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生命周期,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延缓了产业衰退期的到来[33]。

产业集群有可能使产业后起的国家超越原先在该产业上有优势的国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

中国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集群现象,主要反映在制造业,而且主要是近20年内形成的[3]。

4.2 区域竞争优势的来源波特认为,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集群的竞争。

而区域竞争力的获得又可以从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解析[34]。

王缉慈等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和从创新学的角度提升区域竞争力。

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集聚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包括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分工和生产灵活性;其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的安排,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前来;第三,从创新学的角度看,相关企业集聚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不断出现新产业和新产品[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