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虚与实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
古代诗歌中的虚与实jjimai827x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的运用。
宋代著名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里所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一个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这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旨意画出来;有的应试者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这样的构思就显得含蓄,但还是嫌直白了些;最高明的一个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
画面内蓄丰厚,表达含蓄,真是避实就虚,尽得风流。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通常我们把从正面直接写某一事物的写法叫实写;而把以此物写彼物,从侧面烘托映衬某一事物的写法称为虚写。
虚写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例如古诗《陌上桑》中写秦罗敷的美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段精彩的描写就是虚写,它虽然没有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读者仍能从人们出神伫观,如痴如醉的神态中,想象罗敷那倾倒众人的美貌。
正如茅盾先生说的:“有时候,正面描写一定要失败,比方说,写一个女子的美丽,倘使你搜罗了所有的‘美丽’的词来形容她的容貌和姿态,未必给读者以活泼的印象,应该用侧面的烘托来救助正面描写的不足。
”这话是切中肯綮的。
避实就虚的手法,也使得作品能以最少的笔墨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如《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例析古诗词的虚与实
例析古诗词的虚与实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
〔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如何区分虚与实呢?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
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
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
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
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诗歌中的虚和实
05年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柳州时写的。浩初上人:上人是对佛教僧人的尊 称,浩初是他的名字。京华:京城,指长安。亲故:亲友。 ②海畔:海边。 ③若为:怎样。
请从“虚”和“实”的角度鉴赏《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故 》 诗的一二句是实写,以“尖山似剑芒”“割愁肠”等写出了诗人 登山临水之时,自己的愁肠仿佛被这陡峭的山峰割断,来表现被 贬柳州时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三四两句是虚写,以“化作身千 亿”“散向峰头”想象自己身体化为千万,站在峰头远望故乡, 来表现自己思归之切、之深。这样虚实结合,相辅相成,表现了 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和急切盼望回到京城之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古风(其十九)李白
古风(其十九)李白 西上莲花山, 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 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 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 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 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一、虚实结合的概念。
在古诗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概念。
所谓“实”呢,就是诗人描写的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像眼前看到的景色、人物的行为动作之类的。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实写。
而“虚”就比较有趣啦,它可以是想象出来的东西,像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回忆,或者是梦幻中的情景。
就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个“梦”就是虚的,是一种幻想中的情景。
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情感、概念等,把它们当作一种“虚”的存在来描写。
二、虚实结合的作用。
1. 丰富内容。
虚实结合就像给古诗加了个“扩充包”。
只写实的话,内容有时候会显得比较单调。
比如说写送别,要是光写眼前的长亭、古道、友人的背影这些实景,虽然也能表达送别之情,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要是加上虚写,像想象友人此去的路途艰辛,或者回忆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那诗的内容一下子就丰富起来了。
就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前面可能是实写喝酒送别,这后面想象自己酒醒后的情景,就把那种离别后的孤独、凄凉的感觉更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而且让整首词的内容更饱满。
2. 营造意境。
3. 深化主题。
三、虚实结合的例子赏析。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这首诗里,“旅馆寒灯独不眠”是实写,诗人在旅馆里,对着寒灯睡不着觉,这是眼前真实的场景。
而“故乡今夜思千里”就是虚写啦,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在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思念的虚写手法很巧妙。
通过这种虚实结合,把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既含蓄又深刻。
如果没有这虚写的一笔,诗就只是一个孤独旅客的自怨自艾,有了这虚写,就好像把故乡和自己的思念连接起来了,让思乡之情弥漫在两地之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
古诗鉴赏:虚写与实写一、诗歌中虚与实实与虚本来都是美术上的术语。
“实”本来是指图画中细致丰富的地方,而“虚”本来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清】笪重光《画筌》:“无画处皆成妙境。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一般来说,虚写主要有三种:1、已逝之境。
就是对过去的回忆或者对古代的设想。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2、未来之境。
就是对未来的猜测或者设想。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3、想象与联想之境。
一般以神仙鬼怪的世界以及梦境居多。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虚写与实写常考的四种手法:1、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写、实中有虚、虚中有实)2、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4、对写法三、“虚”与“实”的关系(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古诗鉴赏中的“虚”与“实”
古诗鉴赏中的“虚”与“实”作者:唐惠忠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2018年第11期“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
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一、何谓“虚”与“实”?在古诗中,“虚”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四种类型:1.虚幻世界。
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写“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远远看见了明星仙女;玉女的纤纤素手拈着粉红的芙蓉,凌空而行,游于高高的太清;雪白的霓裳曳着宽广的长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
作者用神奇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
又如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中写道: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这是一首吟咏牛郎织女的作品。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起笔三句点明七夕,并以侧笔渲染。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岁华纪丽》卷三“七夕”引《风俗通》),与牛郎相会,故又称双星节。
此时银河两岸,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的众仙女也嫉妒了。
起笔透过对主角、配角心情的描写,烘托出一年一度的七夕氛围,扣人心弦。
接下来三句承“群仙相妒”,筆墨从牛郎、织女宕开,笔意隽永。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这些仙女,都妒忌着织女呢。
织女一年才得一会,有何可妒?则嫦娥悔恨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可知,风姨之风流善妒亦可知,仙界女性之难耐寂寞又可知;而牛郎织女爱情之难能可贵,更可知。
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
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一、古人诗词写作技巧:“虚”与“实”古代也有“朦胧诗”,典型的一例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诗里连用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虚写虚,把传说、典故和作者自己过去的经历、梦祥以及遭受的挫折,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而把真切的感情深藏不露,让读者产生诸多的揣度和联想。
古诗词欣赏李煜的词作《虞美人》也是一篇虚实结合的佳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是以实写虚,“愁”本是抽象的,但化作具体可观可感的滔滔江水,如同一幅画呈现在读者眼前。
李煜词《虞美人》这种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一种切实的存在,在诗词里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感受到的部分。
李商隐《锦瑟》“虚”是人的思想意识在诗词里的体现,较为抽象。
虚实二者结合,如写借景抒情,则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现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具体方法包括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二、古人诗词写作技巧借鉴:“疏”与“密”“疏”与“密”是古人诗词写作的手法之一,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大者为米“密”,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
杜甫《登高》意境在诗词创作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杜甫诗《登高》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古诗中的虚实结合
初中文学常识知识点:古诗中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诗歌鉴赏中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所谓虚则是想象之景,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引发人的联想。
具体说来: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已逝、想象之景为虚。
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一、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之景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它是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
如宋朝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
作者正是运用空白艺术给欣赏者以自由想象的空间,以少许胜繁复,手段高明。
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实写了与童子的对话,而把问的内容省去,更没有介绍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作者本人悠然恬淡的心境。
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为是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它是通过有限的问话表现了无限的闲适之情。
二、景物为实,情感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与实的关系,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例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面上是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实景,但这景中却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既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
一、虚写与实写的类型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就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从描写内容上看,“虚”就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主要指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中“春花秋月”、春风(东风)拂槛、明月照楼等都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美好景色。
下片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宫中的红粉佳人也已迟暮。
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诗人竭力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在虚实对比中突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悲愁悔恨。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具体景物描写是实写。
下片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都是对赤壁之战中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想象还原,是对历史事件的虚写。
词人怀古伤己,借对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古诗虚实结合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实景是指诗人所看到的真实景象,而虚景则是诗人通过想象、回忆等手法创造出来的景象。
在古诗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常常用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或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两句实写月光洒在床前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明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再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句实写秋风萧瑟、猿声哀鸣、沙洲白鸟飞回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虚写落叶萧萧、长江滚滚,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总之,古诗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实景与虚景的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二、总结梳理:
A.(愁、恨等)情感为虚,
(春水、春草等)景物为实。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 具体”)B.设想、联想、想象、 梦境、回忆为虚,终极情感为 实。(3、4、5以虚写实;6、 7虚实结合)
三、能力提升: 1.“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
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 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 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 (欧阳修· 《踏莎行》) 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这首词。
藉含蓄,情深意远。
2.“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 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 《送魏二》)(2010年江苏卷)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 首诗。
答案展示: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
飘香,江风骤雨的情景。后两句虚 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 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 与愁苦的境况,虚实相生,烘托出 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 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古代诗词里的“虚”与“实”
一、知识回顾:(其中
“虚”“实”)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虞美 人》)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 远还生。(南唐· 李煜《清平 乐》 )
3.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
看青山。(黄庭坚《雨中登岳 阳楼望君山》) 4.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 看春生。(陈与义《除夜二 首》)
答案展示:
比作无尽的春水,化虚为实 (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 动的表现了游子对妻子的思念 之情。
B.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
“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 “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 念“行人”的愁苦情景,实际仍 写自己的愁思。虚实结合(或虚 实相生),从而将“行人”的离 愁别绪表现的更加凄切动人。蕴
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虚和实环县第二中学白正川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分三种类型,即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设想之境。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
古典诗歌虚实结合的几种情况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具体地说,古典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写景为实抒情为虚人们常用“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来分析诗歌中的虚和实关系,其实,这里的虚是指情、志、理,而实是指情、志、理所依托的景物。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写舟行江上,是见闻,是实景;诗中让感悟到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的,青山绿树总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
诗人在绘景叙事中蕴含了人生的哲理,这是虚。
这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借景抒情,叙事言理的写法。
再如李忱的诗《瀑布》:“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
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决不可满足于现状,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思想,这是言志,是虚。
这里的虚实结合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二、物象为实想像为虚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
如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一对的鲜活的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
这里运用的就是空白的手法,使画面显得空灵而有韵味。
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
例说古典诗词中的“虚与实”一、虚与实何谓虚实?虚与实是相对而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
写景为实,抒情为虚……1.诗歌中的“虚”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指图画中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指的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白的境界。
具体来讲古诗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表达自己的渴望、憧憬,这叫以虚象来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其乐融融的美好图景,以此来反衬现实的黑暗。
②已逝之境这类虚象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现在都不在眼前。
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此时已不在眼前,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改”对照着写,一在一不在,一改一不改,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世事流变的况味。
又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火烧赤壁的历史事实,这种景象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亦是虚象。
词人是以周瑜的飒爽英姿、功业有成来反衬自己华年不在、壮怀未酬的悲伤。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景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绝断,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别后的场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斜挂柳梢;残月缺憾,晓风生寒,今夜我将栖身何处?词人想象情人离开后自己的情形,属未来发生的事情,是虚写。
说明离愁别恨并非因离人而去而消失,而是长久绵延,萦绕心头。
2.诗歌中的“实”在中国画中, “实”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 “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境。
诗歌中的虚与实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 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 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 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 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 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 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 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 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 烈愿望。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 》 遥知兄弟登梦魂中。 还 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 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 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 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考查内容: 赏析“虚实相生”的手法。
答题格式
诗歌实写了……虚写了…… 整首诗(某某诗句)虚实相生, 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宽了诗 歌的意境,服务于诗歌的某种 (复杂)的感情。
诗歌中的虚与实
实: 眼见的内容 现实的内容
虚: 对过去的回忆 对未来的展望 想象、梦境、神话传说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 《生查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
诗歌中的虚与实
初入淮河四绝句
(09年江西)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到南宋贺岁,杨万 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 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 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 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 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 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 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 如何载得起? 4、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象的东西形象化,变无形为有
形,使虚幻空泛变得可触可感,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三、显者为实,隐者为虚。
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下列诗歌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写与实写的关系: 1、反衬 2、烘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归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 上片和下片。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 后两句虚写梦中相见慰孤独;想象中的 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 后两句虚写想象借大雁传信;想象中的 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作用:
虚实结合,拓展了表现空 间,扩大了意境,更助于表现 感情。
二、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古诗中的虚与实
• 答案:8、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 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 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 9、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 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 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 的内涵。
隋宫燕
•
•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总结归纳
• 写景为实,抒情为虚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 • •
• •
• 望江东 •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 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 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5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 下片。(6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三年,三下江都(今 江苏扬州)游玩,耗费大量民力、财力, 最后亡国丧身。因此“隋宫”(隋炀帝 在江都的行宫)就成了隋炀帝专制腐败、 迷于声色的象征。李益对隋宫前的春燕 呢喃,颇有感触,便以代燕说话的巧妙 构思,抒发吊古伤今之情。
总结归纳:
• 写景为实,由景引发的想象为虚。
初入淮河四绝句
古诗中的虚与实
何谓虚实
•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 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 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
琅琊溪
• •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 进行解析。(5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
资阳中学凌彬
意境是中国诗歌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虚实相生则是意境的一个重要结构特征。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画中有诗”,就是指绘画不仅要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于画外,有形之画内蕴涵更为丰富的无形之诗情。
这是绘画艺术中的虚实相生。
自古诗画为一体,诗歌艺术和绘画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一、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念奴娇•赤壁怀古》轼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二、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三、虚和实的关系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
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
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
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
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我们读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
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
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
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
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
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蝴蝶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
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
音乐旋律很抽象,但白居易能将婉转之虚转化为“间关莺语”之实;韩愈能将悠扬之虚转化为“浮云柳絮”之实。
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李煜笔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李清照笔下则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贺铸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
“不尽之意”则为无限。
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以无胜有更是把虚实结合推向了及至,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感情,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5、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
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在空无。
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王建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韩愈的“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碳置我肠”以听者冰碳置肠的感受反衬弹者技艺之高超。
常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诗人表现雪大之实,并非亲眼所见,处处从虚处落笔,尤其是末句写声,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
从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四、虚实写法的作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
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
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例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最后要说明的是,诗歌中这种“虚”与“实”是相对的,比如全诗写的是过去之景,在写过去之景时又有想象的内容。
这时,过去之景是实,想象之景是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