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A
B
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矢”,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也看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古诗词中的“用典”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欣赏古代诗词,离不开用典。
弄清用典,就是为欣赏古代诗词扫除“路障”。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典故有两类,一是事典,即援引古人的事迹,前人谓之稽古;二是言典,即引用或化用古圣贤的言辞,前人谓之引经。
用典有三种情形:一是明典。
明典,指一望就知是用典。
如:邻水延福寺早行陆游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于《庄子》之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
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
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
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剑”。
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是暗典。
暗典,指的是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的痕迹,须详加玩味,才能体会。
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元遗山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暗典的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翻典。
翻典,指反用以前的典故,以产生意外的效果,如林和靖的“自做寿堂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
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用典,用典在古诗词中起到了丰富意境、增添文采、传递思想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一、寄托情感:用典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
二、烘托氛围:用典可以烘托诗词的氛围,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引用“地上霜”一词,烘托出诗人深夜的寂寥孤寂之感。
三、引发联想: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诗词的意境和深度。
例如《观书有感》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通过引用“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四、增加艺术性: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使其更加凝练、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引用“一岁一枯荣”,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五、传递思想:用典可以传递诗词中的思想观点,增加诗词的思想深度。
例如《七步诗》中的“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通过引用“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定的思考和追求。
六、表达意境:用典可以表达诗词所要展示的意境,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引用“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七、增加文采: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岳阳楼头,尽晓啼声”,通过引用“尽晓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八、展示文化:用典可以展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用了“一岁一枯荣”这一传统文化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九、引发共鸣: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以典入诗,别有意趣。盘点那些古诗词中巧妙的用典,读起来意味深长!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典故,不仅可以让诗词的表达更为形象,还可以让诗词读起来含蓄典雅,别有一番诗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词中的这些常用典故吧!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4.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5.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7.献芹:也说“芹献”。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8.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古诗用典的手法
古诗用典的手法
1.典故引用:直接引用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或典故故事,以增加诗句的文化内
涵和意蕴。
例如,在古诗中引用《红楼梦》中的角色、《史记》中的历史典故等。
2.反衬手法:通过对比来体现诗句的意境,常常运用对立的典故进行呼应。
例
如,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东方与西方等进行对比,突出主题的冲突和相互影响。
3.比喻借典:将诗句中的形象、情感或意象与典故进行类比,以增强表达的力
度和感染力。
比如使用神话传说中的动物、花草、山水等形象来寄托情感或描绘景物。
4.历史典故:运用历史事件、人物或经典的历史文献来衬托和烘托诗句的情感
或主题。
例如,在古诗中描写忧国忧民,可以借用历史上的忠臣义士故事。
5.宗教典故:引用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中的典故和象征,表达内心
的虔诚、悟道或超然情怀。
这种手法常见于宋词和元曲。
古诗词中用典的句子
古诗词中⽤典的句⼦
古诗词中⽤典的句⼦
1.持节云中,何⽇遣冯唐?
——苏轼《江城⼦密州出猎》
典故:.“持节云中”两句:⽤汉⽂帝与冯唐故事。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云中太守魏尚治军有⽅,“使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旦⼊侵,必所杀甚众。
后因报功时“虏差六级”多报了六颗⾸级,被⽂帝“下之吏,削其”。
冯唐竭⼒为魏尚辩⽩,认为⽂帝“赏太轻,罚太重”,颇失⼈⼼。
⽂帝幡然醒悟,当⽇便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官复原职,并拜冯唐为车骑都尉。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典故:长风破浪:据《宋书·宗传》载:宗少年时,叔⽗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浪。
”济:渡过。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梦⽇边。
——李⽩《⾏路难》
典故:闲来两句: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王时,曾⼀度垂钓于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乘⾈梦⽇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梦见⾃⼰乘船经过⽇⽉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帝王建⽴不朽功业,李⽩借此表明对⾃⼰的政治前途仍存极⼤的希望。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典故:羡鱼:羡慕钓鱼。
《淮南⼦·说林训》中说:古⼈有⾔⽈:“临河⽽羡鱼,不如退⽽结⽹。
”意思是,与其空⼝赞赏别⼈的成绩,不如⾃⼰扎扎实实地做点事情。
古诗词中的用典
陶渊明《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虚 室”,语出《老子》:“虚室生白”。诗人 用此辞含有双关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 又暗喻无形的心房,由此,充分传达出诗人 对环境清幽,心境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 谢灵运传》 的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处, 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准备了一种屐底前后 装有活动齿的木屐。李白以此,显示“梦游” 中的身心放松,轻快如燕。
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引用了“周公”的典 故,出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原文是: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 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说的是周公为 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 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 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 人才。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 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 最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的是有关廉颇的旧事:廉颇免职后,跑到 魏国,赵王想再用他,便派使者去察看他身 体状况。廉颇为了显示自己尚可以用,“为 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而赵使为廉颇的仇 人所贿赂,回去禀告赵王:“廉将军虽老, 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 赵王以为他确实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颇。词 人活用此典,以廉颇自况,抒发内心的感慨, 自己虽年事已老,可为国效力的雄心不泯, 只可惜无人问包含的意义极为丰富,特别
是诗人引用后,或深沉浑厚,或含蓄宛 转,它蕴涵着诸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 意,反复咀嚼,可以浮想联翩。在阅读 和鉴赏古典诗词中,了解这些典故的渊 源,揣摩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韵,可以 体味到诗词的语言的奥妙,品尝到诗词 的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 出来的艺术之境。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
1. 嘿,你知道李白的《行路难》里用了啥典故不?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用了姜太公钓鱼和伊尹梦日的典故呀!这不是超有意思嘛!
2. 哎呀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可是用了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观棋的典故呢,想想都觉得好神奇呀!
3. 你们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可是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哟,是不是很妙?
4. 哇塞,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里面的“八百里”可是有典故的呀,是不是特别新奇?
5. 嘿,杜甫的《望岳》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没用明显典故,但这气势简直了,就像站在山顶俯瞰一切一样,超厉害的吧!
6. 王昌龄的《出塞》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呀,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那种气势呢!
7. 还记得李商隐的《锦瑟》不?“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化鹃的典故,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意境?
8. 柳永的《雨霖铃》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没典故,但这场景描写得太绝了,好像自己也在那呢,你们说呢?
9.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多有气魄呀,就像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样,厉害吧!
10. 最后啊,咱不得不说,这些古诗词里的用典真的是让诗词变得更有韵味了,就像给诗词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你们难道不这么觉得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初中古诗词的用典丰富了诗词的内涵,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欣赏的呀!。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
古诗中用典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唐·李白《行路难·其一》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锦瑟》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用典的古诗词
用典的古诗词典故虽小,言约义丰。
借用典故,是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何为借用典故?“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这是刘勰对“用典”的诠释,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用典”,必须先“知典”。
了解典故的意思,学会在文章中灵活运用,才能为作文增色添彩。
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尺素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斑竹斑竹,指竹干上有紫褐色的斑点。
传说帝舜南巡苍梧而死,他的两个妃子在湘水上望苍梧山哭泣,眼泪洒在竹子上,从此竹上有了斑点,故斑竹又称湘妃竹。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唐】刘禹锡《泰娘歌》烂柯烂柯,语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讲述的是晋代王质上山砍柴,遇仙童下棋,置斧而观,后见斧柄朽烂,回家时,已百岁,时人皆不识的故事。
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杜康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
后世多以“杜康”指代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两汉】曹操《短歌行》汗青古时写字用的竹简,需先用火烧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其曾为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金乌相传,太阳里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XXX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XXX。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XXX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XXX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
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解释心迹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XXX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XX为君死。
诗中的“XXX”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XXX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XXX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
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立场的朝上进步和寻求。
行路难XXX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而备受推崇。
其中,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典故来丰富表达,增加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长江壮阔景色的诗作,其
中使用了典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阳光西下和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二、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使用了典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来表达崇拜和思念之情。
这句典故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用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推崇之情。
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使用了典故“黑云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来描绘大自然的变幻和船行江上的情景。
这句典故生动地比喻了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倾盆大雨,增加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四、清代文人袁枚的《聚贤庄·中有医者鑑》中使用了典故“医者无故受
人恩,岂能遑听掌上言”来表达医者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医者应当尽心尽责、不枉其职的职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医者的敬意。
以上是几个古诗词用典的例子,通过引用典故,这些诗句融合了历史和现实,
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这种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智慧体现,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创作的范例。
高中运用了用典手法的古诗
高中运用了用典手法的古诗
1. 《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n渚清沙白鸟飞回。
\n无边落木萧萧下,\n 不尽长江滚滚来。
2. 《池上》(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n偷采白莲回。
\n不解藏踪迹,\n浮萍一道开。
3. 《江雪》(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n万径人踪灭。
\n孤舟蓑笠翁,\n独钓寒江雪。
4. 《鹿柴》(唐代王之涣)
空山不见人,\n但闻人语响。
\n返景入深林,\n复照青苔上。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杜甫)
青山遮不住,\n毕竟东流去。
\n江晚正愁余,\n山深闻鹧鸪。
6.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n后不见来者。
\n念天地之悠悠,\n独怆然而涕下。
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n烟花三月下扬州。
\n孤帆远影碧空尽,\n 唯见长江天际流。
8. 《江南春》(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n水村山郭酒旗风。
\n南朝四百八十寺,\n 多少楼台烟雨中。
9.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n当春乃发生。
\n随风潜入夜,\n润物细无声。
10. 《饮中八仙歌》(唐代作者不详)
绿蚁新醅酒,\n红泥小火炉。
\n晚来天欲雪,\n能饮一杯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用典
魏芸 泰安市文化产业中专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曹操《短歌行》
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 ,也叫“用事”,是指诗词 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前人的诗文名句、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故事等,使 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古诗词中的用典
言典
言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随意春芳歇, 的前人的诗文名句。 王孙自可留。
诗歌中。
反用
反用。即对原来典故反 其意而用之,即典故义 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
对。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鉴赏技巧指津
首先,找出诗词中的典故。了解 典故中词句、人、事的内容意义。
其次,对典故进行具体分析。弄 清作者是明用,暗用,还是反用,明 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
第三,结合诗词的中心思想分析 诗人用典的作用。体会诗人用典的意 图,从而加深对诗人所表达思想感情 的感悟。
典
故
事典
事典是指诗词所引用 的神话传说、历史故 事、生活故事等。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
明用
古诗词中的用典
明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 为报倾城随太守, 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亲射虎,看孙郎。
典故思路一致 。
用用 典典
暗 用
暗用就是间接 引用典故,即 把典故融化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犹唱《后庭花》。
?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用)
2.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 梦日边。
(暗用)
?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无底,萧然净客心。
(反用)
你答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