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 用典的作用与形式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用典,是高考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

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古诗用典作用

古诗用典作用

1、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3、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

试谈古诗词中的“用典”
试谈古诗词 中的“ " 用典
■ 盐 城 市 建 湖 县 实 验 初 中 张 长 友
典 故 以精 炼 的文 字 包 含 着 丰 富 深 刻 的 思 想 内 数 。” 首 词 . 青 春 和 爱 情 的 消 失 . 叹 美好 生 活 这 从 感
容 . 以 古 诗 词 为 达 到 言 约 意 丰 , 使 用 典 故 以 甫 的 不 常 . 所 常 写情 细 腻 含 蓄 。闻 琴 是 用 卓文 君 私 奔 司 马 讽 今 、 化 意 境 或 寄 托 感 情 。 诗 词 中 用 典 的作 用 相 如 的故 事 .解 佩 是 用 郑 交 甫 在 汉 皋 与 仙 女 好 合 深 古
隔 后 ”也 所 办 ? 典 是 一 种 办 法 , 至 是 好 方 法 如 晏 殊 的《 用 甚 木 恨 , 江 犹 唱 《 庭 花 》 , 是 凡 读 书 都 熟 悉 , 以
且 引 兰花》 “ 鸿过 后莺归去 , :燕 细算 浮 生 千 万 绪 。 长于 表 示 兴 亡 事 、 乐 今 朝 的 意 思 , 用 这 两 句 可 以 随
《 事 诗 》 说 : 白 尚 书 姬 人 樊 素 善 歌 , 人 小 蛮 本 中 “ 妓
4用 典 可 以 取 得 青 简 意 丰 的 效 果 如 辛 弃 疾 .
善 舞 。尝 为诗 日 ‘ 桃 樊 素 E , 柳 小 蛮 腰 。’ 既 《 鸪 天 》 “ 簟 溪 堂 冷 欲 秋 , 云 依 来 晚来 收 。红 樱 1杨 年 鹧 :枕 断
柳 . 人 尽 日花 飞雪 。 把 幺弦 拨 , 极 弦 能 说 。 无 莫 怨 天 别 后 书 辞 , 时 针 线 。离 魂 暗逐 郎 行 远 。淮 南 皓 月 别
不 老 , 难 绝 。心 似 双 丝 网 , 有 千 千 结 。夜过 也 . 情 中 东窗 未向凝残月 。”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古诗词鉴赏表现手法之用典

四、解答技巧
答题思路 : 叙(确认采用了哪种表达技巧) 析(结合诗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评(指出采用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
答题程式:这首诗或(某某)诗句采用了 (某某)表达技巧,写出了意象的(某某) 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某某)思想感情, 突出表现了诗歌的(某某)主旨。
例说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 ,来表达 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 解的苦闷。
古诗词表现手法之用典鉴赏
释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故事
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这种表现手法 的运用,能够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 富,表达生动含蓄,收到1.引前人之言之事,使己立论有根据。 2.诗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抒发的,故借典故的暗示, 委婉道出作者的心声。含蓄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志 趣追求. 3.品评古人事物,借古论今。 4.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 5.引发联想,意境创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6.可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 感染力。 7.使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充实内容,美化诗 句)
《南乡子》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 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 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分析:用典。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 出感怀的。 。(反用,反 弹琵琶,对比鲜明)“生子 孙仲谋”一句虽 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

古诗词中的用典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

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

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

中国诗词修辞的作用

中国诗词修辞的作用

中国诗词修辞的作用: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作用:
1、用典作用: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7、借代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8、互文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9、设问作用: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10、反复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
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
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
伏,充满语言美。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谈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 别有意趣——谈古诗词的巧妙用典
炙. 后人 即以“ 百 里” 牛 。二是 相传 刘备 曾乘 的卢马从 襄 阳城 八 指 西 的檀 溪 水 中一跃 三 丈 。 离 险境 。 运用 这 两个 典 故 , 造一 个 脱 创 雄 奇 的意 境 .不 由让 读 者仿 佛 看 到 战争 爆发 前 犒 劳 出征 将士 的 壮 观场 面 和战 场上 铁骑 飞驰 敌 阵的激 烈场 景 , 极具 穿透 力 。 四 、 洁精 练 。 简 内涵 丰 富。如 : 刘 禹锡 《 乐 天扬州 初逢 席 上见赠 》 怀 旧空 吟 闻笛赋 。 到 酬 中“ 乡翻似 烂柯 人 ”这 里运 用 了向 秀闻笛 、 质遇 仙两 个典 故表 达贬 . 王 官 二 十多 年后 回归 时的 感受 。以 “ 笛赋 ” 闻 隐含 对 当时 统 治者 迫
其外形 之 工整 。 其次 我们 来说 诗词 用 典 的主要 形式 。 用典 从形 式来 看 . 常用 和 常见 的主 要有 引用历 史故 事 和化 用 前人 诗句 两种 。
作的《 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 , 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 啻
引 用历 史 故事 , 叫“ 事 ” 也 用 。即把 典 故浓 缩 化 为诗 句 , 以 借 夏 : 死 时期 正值 国运 衰微 之 际 。 而这 些 统 治者 不 以 国事 为重 , 而聚 集 抒 怀言 志 或影 射 时事 。 如李 清 照 的《 日绝句 》 生 当作 人 杰 , 反 不肯 过江 东 。李清 照是 我 国文学 史上 最 于酒 楼之 中欣 赏靡 靡 之音 。怎 能不 使诗 人 产 生 历史 可 能 重演 的 亦 为鬼 雄 。至今 思项 羽 。 称 不徒 俯视 巾帼 , 直 隐忧 ?所 以 。 诗人 这里 是借 陈后 主 因荒 淫享 乐终 致亡 国 的历史 讽 伟 大 的女词 人 。后世 对 她的词 评价 颇 高 , 其 “ 欲 压倒 须 眉 ” 《 坛 丛话 》 。相 对 而 言 , (词 ) 李清 照 的诗 流 传 下来 的 刺晚 唐那 些醉 生 梦死 的统 治者 不从 中汲取 教训 。 极 少 . 这 一首 却一 扫其 词 的婉 约缠绵 , 格悲 壮飘 逸 , 但 风 最为 人所 二、 抒情 育 志 。 明心 迹 。如 : 表 诗 二句语 气 激 昂慷慨 , 铿锵 有 力 , 已成千 古名 句 。 、 三 如苏 轼 在 《 城子 . 州 出猎 》 持节 云 中 , E遣冯 唐 ? ” 赞 叹 ! 的一 、 江 密 “ 何 l 中 秦 项 引用 了一 个典 故 。据 《 书 ・ 唐传 》 载 : 文帝 时 , 尚为 云 中 汉 冯 记 汉 魏 四句 随 即用典 : 末 . 羽 与刘 邦 争天 下 。刘 邦 的 主将 韩 信 于垓 项 败 太守 . 御 匈 奴有 功 . 因报 功 时 多报 了六 个 首 级 而 获 罪 削 职 。 下 设 十面 埋伏 , 羽 杀 出重 围 。 退 至乌 江 。乌 江 亭长 劝 他 回江 抵 只 东 像 还 后来 . 帝 采 纳 冯唐 的劝 谏 。 冯 唐 持 符节 到云 中去 赦 免 魏 尚 。 东 去重 振 旗 鼓 。 山 再起 , 当年 率 八 百 儿 郎那 样 破 釜 沉 舟 , 文 派 自言“ 颜 见江 东父 老 ” 终不 肯渡 , 无 , 这 里诗 人 身在 密 州 。 怀才 不 遇 、 志难 酬 , 壮 以魏 尚 自喻 , 望 有一 可背水 一 战 !但他 羞愧 难 当 。 希 天 . 廷也 能 派遣 象 冯唐 这 样 的人 前来 。 朝 抒发 了渴 望 报效 朝 廷 的 遂拨 剑 自刎而 死 . 得 英勇 . 死 毫无 腆 颜偷 生 , 得女 词人 的深 深敬 博 意和 扼腕 !这 就是 把历 史故 事 浓缩 化为 诗句 , 高度概 括 的形式 用 壮 志豪 情 。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用典,用典在古诗词中起到了丰富意境、增添文采、传递思想的作用。

下面列举了十个用典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效果。

一、寄托情感:用典可以寄托诗人的情感,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兴盛的殷切期望。

二、烘托氛围:用典可以烘托诗词的氛围,增强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引用“地上霜”一词,烘托出诗人深夜的寂寥孤寂之感。

三、引发联想: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增加诗词的意境和深度。

例如《观书有感》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通过引用“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四、增加艺术性: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艺术性,使其更加凝练、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引用“一岁一枯荣”,将自然景物与人生的变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五、传递思想:用典可以传递诗词中的思想观点,增加诗词的思想深度。

例如《七步诗》中的“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通过引用“身为情种,心为泥土,神为根基”,表达了诗人对忠诚、坚定的思考和追求。

六、表达意境:用典可以表达诗词所要展示的意境,增加诗词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引用“遍插茱萸少一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七、增加文采:用典可以增加诗词的文采,使其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岳阳楼头,尽晓啼声”,通过引用“尽晓啼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

八、展示文化:用典可以展示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诗词的文化内涵。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引用了“一岁一枯荣”这一传统文化寓意,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深刻体悟。

九、引发共鸣:用典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增加诗词的感染力。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

诗歌形式知识: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有哪些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瑰宝,是历代文人用诗歌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在古诗中,用典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典故来丰富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本文将简要介绍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并探讨其运用的特点和意义。

一、典故用典典故用典是指在古诗中引用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人物传记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典故。

这种用典手法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意境,还能够表达作者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例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使用了“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典故。

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二、典型比喻典型比喻是指借用某一事物作为比喻,用以突出所比较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独特的形象,丰富诗歌的意境。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使用了“飘飘独夜行,悠悠数十载”的典型比喻。

这种比喻使草原的美景更加生动,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孤独之感。

三、典故兼比典故兼比是指在古诗中既引用了典故,又运用比喻来丰富和深化意境。

这种用典手法能够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唐代杜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就使用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典故兼比。

通过对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离别的惋惜之情;而通过比喻,诗人更加深刻地展现了自然美妙之处。

四、悲喜用典悲喜用典是指在古诗中,运用典故来表达对事物的悲痛或欣喜之情。

这种用典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真实地反映作者真实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使用了“落日辞光,含情别酒”的悲喜用典。

这种用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离别悲痛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关注。

以上是古诗中常见的用典手法,这些手法不仅能够丰富古诗的意境和内涵,还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真实的情感。

在今天,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是用典依旧是写作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作品,永不退色。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用典的作用
诗词中用典是指在诗词中运用典故、典籍、典型等文化遗产来丰富诗词的内涵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形式。

用典既可以增强诗词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加深诗词的情感表达。

首先,用典可以丰富诗词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广泛而深厚,诗人通过引用典故或经典名句,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与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使诗词更加文化底蕴丰富。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通过引用名句,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其次,用典可以加深诗词的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借用典故、典型等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使作品更加凝练、深入人心。

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他引用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快乐的追求。

总之,诗词中的用典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美学表现的一种手段,更是表现诗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途径。

用典可以让诗词更加深刻、有内涵,也可以让读者领略到更加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1 -。

古诗中各种表现手法运用的作用

古诗中各种表现手法运用的作用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 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 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 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 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 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 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12、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
鉴赏诗歌 表达技巧练习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 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 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 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 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 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 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 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 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 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 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 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 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 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相辅相 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 漓尽致。
• 用“奇服”象征自己高洁 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 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 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 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 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古诗词用典手法的作用

古诗词用典手法的作用

古诗词用典手法的作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用典是古诗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古人善于用典,通过比喻、象征、借代等手法,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具象化,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用典不仅丰富了古诗词的内涵,更使其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用典能够丰富古诗词的意境。

比如《离骚》中的“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通
过“青丝”和“雪”的比喻,表现了人生的短暂和转瞬即逝,令人感慨万千。

用典能够增强古
诗词的表现力。

比如《庐山谣》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香炉”、“紫烟”、“瀑布”等形象的描写,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用典能够传承古代文化。

比如《长恨歌》中的“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不仅表达了爱情的美好,更展
现了唐代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用典是古诗词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能够丰富意境,增强表现力,传承文化。

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善于运用用典的手法,创作出更加生动、精美、有文化内涵的诗词作品。

古诗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古诗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古诗用典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古诗用典是指在古诗中运用典故、典型人物、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以达到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描绘景物等目的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诗用典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 丰富诗歌内涵古诗用典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更加深刻、丰富、有内涵。

通过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容易被诗歌所感染。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更加容易被诗歌所感染。

3. 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使诗歌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让读者更加容易欣赏和赏识诗歌的艺术之美。

4. 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文化底蕴,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让读者更加容易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5. 增强诗歌的时代感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时代感,使诗歌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通过运用典故、历史事件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6. 增强诗歌的思想性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思想性,使诗歌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思想内涵。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思想深度,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7. 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表现手法。

通过运用典故、典型人物等文化符号,可以使诗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表现手法,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8. 增强诗歌的语言美古诗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语言美,使诗歌更加具有语言美和诗意。

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古诗中的用典知识点及例题解析

01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02 03 04
令 ( 严蕊)
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 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思考:(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 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 (或世外桃源)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 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 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 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 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 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 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 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3.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更重 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现实意义。 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A B
日暮倚杖水边(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
问:此诗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分析:用典,借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古人, 来表达自己谪官的愁思,正道直行的信念 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古诗中的用典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所谓用典,指援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 故,或引用、化用、改用别人的诗词名句(用事 和引用诗句),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 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歌的语言 言简意赅,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 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来表达思想感情,包 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 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写作手法 用典

写作手法 用典

写作手法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用典可以丰富作品内容,增强作品表达力,使表达含蓄、精练。

用典有明用和暗用之分,不管
用得巧妙,都能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起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例如: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可以让诗歌更有历史厚度,也更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用典还可以为诗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
通过借古讽今或借史言志,达到衬托或突出主题的目的。

在使用用典的手法时,需要考虑到典故与当前情境的贴切性,避免生
搬硬套。

同时,也要注意引用典故的准确性和贴切性,避免出现误解
或表达不清的情况。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

R ESEARCHOCCUPATION592013 02研究浅谈诗词用典的类型和方法梁秋生摘 要: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用典更是引人入胜的亮点。

用典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简化文字,深化主题的作用,用典就如珍珠让诗词更加光彩夺目,文情隽永。

本文对诗词用典的类型与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诗词 用典 类型 方法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这是由诗词含蓄的特点决定的。

诗词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难以营造意境。

因而,诗人常借助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简洁的字句中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语言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诗词用典往往会让现代的“快餐文化”读者难以体会诗词的内涵,所以了解诗词的用典,学会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先要了解诗词用典常见的类型和常用的方法,才可以挖掘出诗词中蕴涵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一、诗词用典的概述诗词用典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

六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中提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论今者也”的观点。

这里所说的“事类”“据事”和“援古”就是用典。

那么“用典”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用典就是借助过去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诗人把历史、传说、故事及前人诗文等巧妙地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以简洁的文字含蓄婉转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古今诗人为了达到借古喻今,提升诗词意境,达到言简意深的效果,诗词创作时往往会使用典故,如苏轼、辛弃疾等诗词名家在诗词创作中更是大量用典,并且是“驱使庄骚经史而无一点斧凿痕”,有着炉火纯青的用典技巧。

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少年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诗歌除首联两句是叙述描写外,以下六句全是用典。

三、四、五句引用了贾谊、王粲、范蠡的故事;最后两句引用了庄子的故事,诉说了春秋时,惠施为梁国相,庄子到了梁国,惠施担心庄子来夺取自己的相位,在国中搜了三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句,“鸡黍”即为用典。语出 《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 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 (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 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 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 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2、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用句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 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 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
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2)用句的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 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 语。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 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 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 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 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 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 中,何日遣冯唐?”句。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 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 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 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 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 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 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二、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 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1、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 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四句用项羽不肯渡乌江典,把历史故事浓缩 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 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
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 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 由能皇此正北也面顾看直出说。,,四往用十往典对就三统是年治最,者好望的的批办中评法犹,。记因,为烽不
3、引发想,创新意境。
如: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
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的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 柯人”
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 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向秀在吕 安和嵇康被杀后,路过嵇康的旧居,目之所触,一 片凄凉。在听到了邻居的笛声后,被笛声所触 动,回忆旧日的游宴时光,感叹而作下了一篇 《思旧赋》。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 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 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 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 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 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 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 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 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 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 纸背,掷地有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