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推荐文档
中考部编版初中古诗词典故汇总【适用于2020中考】
![中考部编版初中古诗词典故汇总【适用于2020中考】](https://img.taocdn.com/s3/m/178bb20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b5.png)
中考部编版初中古诗词典故汇总【适用于2020中考】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用较少的词语拈指特定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义,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理解古诗造成了一定的难度,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中部编版古诗词中出现过的典故,赶紧收藏学习吧。
一、七年级1.归雁【典故解释】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它接了回来。
【课文出处】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家书)【思想感情】课文中,诗人希望北归的鸿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
2.送酒【典故解释】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有一年过重阳节,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课文出处】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欲:勉强,硬要)【思想感情】课文中,“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凄凉环境。
3.折柳【典故解释】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课文出处】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想感情】本诗描写作者客居洛阳的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由此抒发了思乡之情。
4.后庭花【典故解释】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人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课文出处】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想感情】表面上是在斥责商女,实际讽刺的是晚唐政治。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和对世道的感慨。
5.问鬼神【典故解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9d6c7eaf524ccbff021841e.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鸣声凄苦,啼声如“不如归去”。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①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摘自七年级上册课外)【典故】①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朝梁箫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
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赏析】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
(摘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典故】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折柳”是“折摘杨柳”的意思,据传旧时长安之东有一桥名曰灞桥,当时的人们常常会折摘柳枝送给朋友,“柳”谐音“留”,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挽留和惜别之情,所以人们就会用“折柳”来表达离别之意。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
![(完整)古诗词中的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6c37e3f8bb68a98270fefabb.png)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1。
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
《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
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
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
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
“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
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
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
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
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
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
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
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
初中语文 古诗词复习用典
![初中语文 古诗词复习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5565790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c.png)
【课堂小结】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 意义。 2.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来判断 典故表达的情感。要结合背景,知 人论世,但不可生搬硬套。 3.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涵 意义,更重要的是揭示诗人这里引 用典故的意义情感,答案才完整。
小典故,大情怀
——古诗词用典手法复习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典故赏析】汉文帝虽然是个有道的国君, 但是他对待贾谊却未免太过刻薄寡恩了。鉴 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 贾谊。众人都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汉 文帝亦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汉文帝四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
【任务二由典悟情】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品析词作中的典故,分析作者情感。 概括典故内容+分析表达情感(结合全诗, 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论世)+用典作用
孙郎亲射虎”。孙郎,指
亲射虎,看孙郎。 孙权。据《三国志·吴
州出猎》
书·吴主传》,孙权曾经 “亲乘马射虎”。这里是
词人自喻。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遣冯唐:《史记·张释之 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 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 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 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 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 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古诗词典故运用(完整)
![古诗词典故运用(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d1071446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4.png)
只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 所在。
4. 答题时既要概括原来典故的内含意义, 更重要的是揭示出诗人在这里引用典故的 现实意义。这样答案才能完全而准确。
5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多处用典。 词人借古讽今, 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 (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 误,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 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 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 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 即刘裕、刘义 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 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 因为不方便 正面直说, 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 如李商隐《无题》: “彭山此去无 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5
❖9、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 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 作书信的代称。
❖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 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26
❖10、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 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8
【答题步骤与提示】 (1)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2)其次对诗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 (3)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 用 高考诗歌鉴赏的选题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要想 答题规范、切中要害,思路必须围绕以下几点展 开: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 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 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必须明确作 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
4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69f484cddccda38376bafec.png)
中考古诗词用典归纳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借代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这里指阻挠变法的保守派。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曲名,即《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易水,即指交战地点为燕赵慷慨悲歌之处,又暗示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金龙,用来招徕天下贤士。
玉龙,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含蓄点出全体将士忘身报国之情,感人至深。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东风”实指,也可理解为周瑜取胜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条件,特别的孙权对他的信任。
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对周瑜的一丝嘲讽和不屑,还有一股“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同时,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运与势,以小见大,含蓄形象。
6.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蓬莱,又称蓬壶。
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大鹏那样高飞远走,想去那没用战乱压迫的仙境,这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7.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讲了姜太公钓鱼钓到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
乘舟梦日边讲的是商开国重臣伊尹受商王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诗人希望自己也能像这两位贤人,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6a8cd0bb9f3f90f77c61b83.png)
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中考用典古诗汇总文档
![中考用典古诗汇总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cd238e35ef7ba0d4a733b4b.png)
7---9年级古诗中考用典名句汇总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被贬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慨叹,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思乡忧国心理矛盾,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自己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安定的立功报国之情。
(3)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王维)典故:燕然山,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相隔万里,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曾大破匈奴北单于,并登燕然山刻石记功。
用燕然山这个典故,是虚指,既符合河西节度崔希逸的身份,又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部编版语文初中诗歌六年级-九年级用典整理
![部编版语文初中诗歌六年级-九年级用典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009e22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2.png)
六年级●《浪淘沙》唐·刘禹锡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诗句运用夸张修辞,借用张骞为汉武帝寻找河源而遇牛郎织女的典故。
驰骋想象,表现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也包含牵牛织女传说。
●《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句暗用“护田”“排闼”两个典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化静为动,显得自然环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优雅。
●《迢迢牵牛星》借用牛郎织女这一传说。
七年级●《陋室铭》唐·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文章巧妙用典,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说明陋室不陋,增强文章可信性和说服力。
子云:扬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鸣声凄苦,啼声如“不如归去”。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八年级●《野望》唐·王绩诗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采食野菜。
据《史记·伯夷列传》中,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姨、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1b00d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8.png)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现就古人在诗词歌赋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简单归纳如下:一、用典(一)用事:借古抒怀,借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等。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诗词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常见的用典意思投笔:弃文从武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长城:守边的将士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楼兰:边境之敌瑟瑟:原为绿色宝石的名称,后来借指绿色折腰:屈身事人杜康:酒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鸿雁,雁书,雁足,鱼雁:书信,音讯桑榆: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尺素:书信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双鲤,鲤鱼,鲤素:书信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五柳:隐者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鸿鹄:人有远大志向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牧童:淡泊,田园生活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明月:乡愁青云:高的地位孤雁,落帆,断鸿:孤独游子青紫:高官显爵丁香:愁心或情结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蝉鸣:悲秋青天:清官落花:伤春落叶:秋天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梅雨:悠悠愁绪)二、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四、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五、渲染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精]人教初中语文全部课内古诗词知识点归纳
![[精]人教初中语文全部课内古诗词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c3253d0852458fb760b5680.png)
初中语文全部课内古诗词知识点归纳古诗词的典故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雁足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
苏武被困匈奴多年,单于诡称苏武已死。
后来汉使探知实情,声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得大雁,雁足系有苏武所写帛书,云其在某泽中。
单于不得已,交还苏武等九人。
后遂以“雁足传书”指大雁能传递书信。
·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其一)·垂钓碧溪:相传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乘舟梦日: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东风:赤壁之战中周瑜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
曹操建于邺城,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中的“连二乔”,指的是铜雀台旁的两座桥。
诸葛亮游说东吴,为了说服东吴联蜀抗魏,就说《铜雀台赋》说的是“揽二乔”,曹操父子以此侮辱东吴无人,要攻下东吴,霸占东吴二乔(孙策之妻和周瑜之妻)。
所以诗里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说如果不是有东风成全周瑜的火烧之计,曹操恐怕早就破了东吴,把二乔抢去锁在铜雀台了。
初中所有用典诗句归纳完整
![初中所有用典诗句归纳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6f7ab48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f.png)
初中所有用典诗句归纳完整
1.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就像刘禹锡经历了那么久才回来,感觉一切都变了,就像你离开家乡很久,回去发现好多东西都不一样了呀!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就好比一场比赛,要是关键因素没偏向你,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就像周郎没了东风呀!
3.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这是用了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呢,就好像我们在困境中会想到那些成功人士的经历来鼓励自己!
4.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哎呀,这多像战士们要去奋勇作战呀,像荆轲刺秦那样悲壮呢!
5.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不就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要全力以赴嘛,就像你为了好朋友会两肋插刀一样!
6.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这是用自己的经历在表达心情呀,就像我们有时候处在困难的境地也会感慨一样!
7.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曹操多霸气呀,就是觉得孙权厉害呢,就像我们夸一个人好牛呀!
8. “燕然未勒归无计。
”将军们还没建功立业怎么能回去呢,这就跟我们设定了目标没达成不甘心是一样的呀!
这些用典诗句可都是初中的经典呢,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想法,是不是很有趣呀!。
(word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古诗词复习必背
![(word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古诗词复习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5ddc5d9bfc4ffe473268ab39.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古诗词复习必背九年级下册一、古诗词(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课标篇目】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2018·孝感/绍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2018·常州/南通)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词中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词句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惆怅和功业未建的苦闷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情形。
6.唐朝诗人王维出使到边塞,被眼前的奇异风光所震撼,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
宋代范仲淹在边塞军中也对奇异的风光作过描写,其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塞秋季奇异独特的风景,渲染萧条肃杀气氛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课标篇目】1.(2017·随州/重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3.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4.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请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个用典表达自己有少年狂气的句子: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词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苏轼虽两鬓苍白,但并不在意自己衰老,仍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之志。
(三)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标篇目】1.(2018·重庆B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2018·哈尔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勾勒出英雄驭马换弓、冲锋陷阵的场面。
5.(2018·烟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直抒胸臆表达报国之志。
初中古诗词用典
![初中古诗词用典](https://img.taocdn.com/s3/m/4b6a118e551810a6f52486cd.png)
初中古诗词用典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到乡翻似烂柯人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d95f24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3.png)
初中古诗词用典归纳
1. 嘿,你知道李白的《行路难》里用了啥典故不?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用了姜太公钓鱼和伊尹梦日的典故呀!这不是超有意思嘛!
2. 哎呀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可是用了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观棋的典故呢,想想都觉得好神奇呀!
3. 你们看,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可是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哟,是不是很妙?
4. 哇塞,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里面的“八百里”可是有典故的呀,是不是特别新奇?
5. 嘿,杜甫的《望岳》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虽然没用明显典故,但这气势简直了,就像站在山顶俯瞰一切一样,超厉害的吧!
6. 王昌龄的《出塞》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用了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呀,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那种气势呢!
7. 还记得李商隐的《锦瑟》不?“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用了庄生梦蝶和望帝化鹃的典故,是不是感觉特别有意境?
8. 柳永的《雨霖铃》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虽然没典故,但这场景描写得太绝了,好像自己也在那呢,你们说呢?
9.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多有气魄呀,就像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一样,厉害吧!
10. 最后啊,咱不得不说,这些古诗词里的用典真的是让诗词变得更有韵味了,就像给诗词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你们难道不这么觉得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初中古诗词的用典丰富了诗词的内涵,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图,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欣赏的呀!。
用典诗句集锦
![用典诗句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d46d736aad02de80d4d84067.png)
用典诗句集锦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何为用典——精选推荐
![何为用典——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2bdcc5a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e9.png)
何为⽤典⽤典,是古诗词中常⽤的⼀种表现⽅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些历史⼈物、神话传说、寓⾔故事等来表达⾃⼰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如⾟弃疾在《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
这些典故都是京⼝这个地⽅的历史掌故,诗⼈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然⽽⼜充分地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典的形式⽤典有⽤事和引⽤前⼈诗句两种。
1、事典,即引⽤历史故事,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
⽤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活中的某些问题的⽴场和态度、个⼈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李清照的《夏⽇绝句》:⽣当作⼈杰,死亦为⿁雄。
⾄今思项⽻,不肯过江东。
引⽤西楚霸王项⽻兵败乌江⽆颜⾯对江东⽗⽼⽽⾃刎的历史故事,明确的提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活着就要做⼈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业;就是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中的英雄。
2、⾔典,引⽤或化⽤前⼈⾔辞或诗句,也是⽤典的⼀种,⽬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联想⽽寻意于⾔外。
⾔典分两种:⼀是直接引⽤前⼈现成诗句,⼆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字或数字,或是只借⽤其中的某些词语。
如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就是化⽤了《楚辞招隐⼠》的最后⼀句:“王孙兮归来,⼭中兮不可以久留。
”表明⾃⼰对闲适的⽥园⽣活的喜爱和仕宦⽣涯的厌倦。
典故⽤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乎句句⽤典,增强了⽂章的⽂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或暗⽤,或化⽤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表达了物是⼈⾮、今⾮昔⽐的凄凉。
⼆、⽤典的⽅法明⽤:直接在诗歌当中点出⼈或事来。
如曹操《短歌⾏》结尾:“⼭不厌⾼,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
”⽤了周公“⼀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的典故,表达了曹操渴望招贤纳⼠、礼遇天下⼈才为⾃⼰所⽤的强烈⼼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②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将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③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赏析】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营造了将士们出征前群情激奋威武雄壮的气氛。
②③“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塑造了意想中的自己无畏的战斗形象:骑的卢骏马,挟霹雳强弓,冲锋陷阵,杀敌立功。
5、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①。
(摘自七年级下册)【典故】①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赏析】末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6、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
(摘自八年级上册)【典故】①《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歌词极其绮艳轻荡。
当年隋兵陈师江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色,终于被俘亡国。
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赏析】诗人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抨击的是只顾个人肆情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7、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②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摘自八年级上册)【典故】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
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赏析】①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
②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8、别云间(明)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摘自八年级上册)【典故】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晋国囚禁,晋侯见了问道:“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赏析】①这个典故,既点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像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思。
9、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③。
(摘自八年级下册)【典故】①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
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
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②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为“建安风骨”。
③弄扁舟:这里是归隐江湖的意思。
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赏析】①②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③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10、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①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摘自八年级下册)【典故】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没有建立破敌大功。
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赏析】抒发孤城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摘自八年级下册)【典故】①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
②烂柯人:见《述异记》。
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
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
”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赏析】①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②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12、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①此去无多路,青鸟②殷勤为探看。
(摘自八年级下册)【典故】①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②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赏析】诗的尾联借“蓬山”指对方住处,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13、行路难(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①上,忽复乘舟梦日②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③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摘自九年级下册)【典故】①垂钓碧溪: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②乘舟梦日: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③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
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赏析】①②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
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③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
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14、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摘自九年级下册)【典故】①孙郎:指孙权。
据《三国志》记载,东吴孙权曾骑马射虎马为虎所伤,他以双戟投掷,虎才退却。
②冯唐:汉文帝时人,当时任郎中署长。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云中郡守魏尚是抵御匈奴的良将,因上报杀敌数字较实际多六人,被削职。
冯唐向汉文帝提意见,认为处罚太重。
文帝接受了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去赦免魏尚,恢复其云中郡守的职务。
③天狼:星名。
《晋书·天文志》中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侵略。
【赏析】①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②诗人以西汉名将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
③末句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