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方证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3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建安时期,化为一片荒原。
医学课件
14
资料记载:
王仲宣:七哀诗 曹丕:与吴质书:
与王朗书: 曹植: 南阳:疫病频起,民户顿减 仲景家:不能幸免
它继《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理 论著作之后,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 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完善了六经 辨证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 医学的基础。
医学课件
5
《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 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 用价值,它既适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也 适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 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 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医学课件
7
医学课件
8
《伤寒论》的作者及其生平
少年:天赋聪明:《何顒别传》:君用思 精而韵不高,后当为良医,卒如其言。
医学课件
15
民众的灾难,亲人的苦痛,激励了张仲 景著书济世的决心。
而疫疬的流行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 机会。
于是:
医学课件
16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 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 论》,合十六卷”。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ppt课件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ppt课件
15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炙甘草汤主治以心阴心血受损为主的心动悸、脉 结代,方中温补心脏阳气的人参、桂枝、炙甘草、 生姜、清酒与滋养心脏阴血的生地黄、阿胶、麦 门冬、麻仁、大枣相配对。因心主血脉功能是在 心之阳气和心之阴血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一方受 损难免影响另一方,故治疗需配对兼顾。在纠正 脏腑的阴阳气血虚损时,配对兼顾用药,不仅可 起到互补作用,还可避免因治疗造成新的不平衡 的弊端。
28
3.3 桂枝配茯苓
(1)配伍意义
桂枝辛甘温,宣通阳气;茯苓甘淡平,利水 渗湿。桂苓合用通阳利水。人体水液之流通 全靠阳气之推动。《内经·水热穴论》:“肾 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 也。”《罗氏会约医镜》认为是“阴中无火, 是无阳也,故气不化,水道不通,溢而为 肿”。桂苓相配就达到了通阳利水之目的。 当然,桂枝通阳不限于肾阳,对肺、脾、膀 胱阳气均可宣通,其作用是全身性的。
《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知要
博勤 采求 众古 方训
1
内容提要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2 透彻理解汤方的组方原则与配伍特点 3 灵活应用药对
2
1 准确把握汤方的适应病证与适应症
病、证、症的概念 病:属中医范畴的,是指由几个特定的症
状组成,反映其特定涵义,具体表现大多 有几种证候。病,属西医范畴的,即指现 代医学病名,包括综合征。 证:是由若干个症状组成的证候群,故亦 可称为证候。这些症状中有主症,有次症, 有属于定性的,有属于定位的。 症:即症状,是临床表现的基本单位。
14
2.2 配伍原则和特点
(1)扶正方的配伍特点 和阴阳,药配对:阴阳和,则病愈,其中亦
包括气血。要纠正阳气或阴血任何一方的偏 盛偏衰,在病情不十分危急时,仲景往往配 对用药。如桂枝汤有调和营卫气血的功能, 方中桂枝为阳药主动,芍药为阴药主静,两 药相配可治疗营气内弱导致的营卫不和,或 因卫气不振导致的营卫不和。

《中医课件:伤寒论》

《中医课件:伤寒论》
中医课件:伤寒论
伤寒论的概述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中医针灸治疗感冒和发热等疾 病的原理和方法。
伤寒论的历史背景
《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撰,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 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病的症状及分类
伤寒病是一类以发热、寒战和汗出不止为特征的疾病,根据症状和病理特点,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结论和要点
《伤寒论》不仅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更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珍品,对于中 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伤寒论的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伤寒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结合患者身体表现和脉象特 征来确定病情和治疗方案。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强调以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治 愈的目的。
伤寒论的药物治疗
都有特定 的性味和功效。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伤寒论十讲最新PPT课件

伤寒论十讲最新PPT课件

服汤已渴者
常—辛燥伤津 变—水饮乍化,津难上承
【临床应用】 1、张歧山小青龙汤治胃病案 胃炎,呕吐大量清稀水,诸药不效。 辨证思维提示:突破治肺之方,治喘之方的线性思维。(仲景明示:心下有 水气)
太阳病兼证—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重点】项背强几几、葛根 【疑点】1、葛根汤组方 2、逆流挽舟之法 【释义】 太阳病重证:发热、头痛、肌肉酸痛 兼项背强几几:重遏经输,津液失布,筋肉失养。 兼自利:太阳表邪郁闭过重—津液不能外散皮毛—被迫下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 草石膏汤。(63)
〖重点〗 烦 躁、麻石配伍
〖疑点〗 1 、太阳中风 2 、青龙之义 3 、麻石配伍之治
〖释义〗
身痛
伤寒三大主症 无汗
寒闭肌表
外寒 内热
脉浮紧
兼症:烦躁
寒郁卫阳,阳郁化热、热扰心神
〖方 解〗
倍麻黄



加石膏
生姜、大枣
大力开表,祛寒泄阳 清宣郁热,烦躁自止 调和营卫
? 麻黄利水之变
– 麻黄味辛为何利水?(开提与肃降)
– 麻黄利水与云苓、猪苓有何不同?(宣肺与淡 渗)
– 临床什么情况下当用麻黄利水(皮水、溢饮淡 渗不效)
[临床应用] 1、刘惠民治毛主席感冒案 2、脑瘤术后水肿案
辨治思维提示:突破麻黄发汗平喘框框( 提壶揭盖,麻黄汤加车前子)
3、老人前列腺肥大癃闭误治案 一诊五苓散不效;二诊加麻黄、黄芪取效。 辨治思维提示:病在下取之上治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史载之用紫苑治蔡京便秘案)

伤寒论的方证PPT课件

伤寒论的方证PPT课件



二、方证的形成
1、 《本经》标志了经方方证的起源: 生活于大自然界,难免生病,病后反应出症状用对 应有效药物 传说神农一日遇七十毒,是先民与疾病斗争的 写照缩影,标明祖先寻找积累应对疾病药物经历了 反复探索,在远古没有文字时已口头传承, 《本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 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科 学的起源,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以八纲辨 证、以八纲辨药,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 系。书中更详于记述了365味药物,以四气五味适用 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 症状论述,显示了单味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其述证 主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 论,标志了经方基础理论的起源。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 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 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 为:






⑴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 药。 证: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 干呕者。在《伤寒》称桂枝汤。 ⑵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 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⑶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 姜。《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⑷大阳旦汤:黄耆,桂枝,芍药,生姜,甘 草,大枣,饴糖,人参。《伤寒》去人参变 称黄耆建中汤。 ⑸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 草,大枣,黄芩,芍药。《伤寒》去芍药变 称小柴胡汤。 ⑹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汤液》体现了复方方证的发展 《本经》反映了,古人据症,用对应的单味药治疗, 即单方证经验。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 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 治疗什么证,即复方证经验,《汤液》即集其大成 的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 艺文志· 方技略》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 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 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的复方也是 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 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 法,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的基本理论即用八纲, 是与《本经》一脉相承的。

伤寒论》》ppt课件

伤寒论》》ppt课件

• 阳明病涉及到手足阳明经府。那就是说手阳明大 肠,足阳明胃,还有大肠经,胃经。 • 由于足经循行长,影响范围广,被外来的风寒邪 气所伤后,它的症状明显、表现突出,所以从 《伤寒论》的症状来看,主要是足经的症状。 • 病性属于阳证,它的病势,属于阳证的极期。阳 明的阳气 虽然不是最盛的,但是邪入阳明就化热 了,所以阳邪就成了热邪,盛阳赶热邪,正邪斗 争激烈,所以表现了大热大实的证候,从病理的 角度来说,阳明病是阳证的极期阶段。
• 厥阴病,涉及肝和心包。 • 如果疾病是由少阴传来的,少阴心肾真阳虚衰,又导致了 厥阴相火,也就是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就是阴证的末 期,最后阳亡而死,所以厥阴病就有死证。 • 但是如果这个病不是由心肾真阳衰微而传入厥阴的,而是 外来的阴寒邪气扼制了厥阴的相火,就会发生另一种变 化——当阴寒邪气特别盛,盛到极点,而相火被郁到极点 的时候,相火爆发,阳气来复,厥阴病就可以有阳气恢复 的机转,阳气恢复之后,阳复阴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 阳气恢复太过,又可以转成阳证,所以厥阴病篇又存在着 阴尽阳生的这种变化。
•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 在《伤寒论》中,我们说阳明就是阳明病, 说太阳就是太阳病,这是个病理的概念。 • 涉及到病变部位,涉及到病变性质,也涉 及到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太阳病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 发生在足太阳 膀胱经,足太阳膀胱府,还发生在体表,是体表 的阳气被寒邪所伤。 • 张仲景认为体表的阳气根源于下焦膀胱、下焦肾, 把体表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这种证候归属于太阳病, 它的病性是阳证;病势是阳证的初起。 • 决定一个病证的阴阳属性,既考虑它正气的因素, 也要考虑到邪气的因素。正气是阳气,邪气是阴 寒邪气,从病证的角度来说,它是阳证的初起。
• 少阳和厥阴相表里,少阳之邪不解,可以 内传厥阴。 • 厥阴阳气恢复以后,邪气可以外出少阳。 • 太阴也可以外出阳明。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手。 有资料说:官至长沙太守。 公堂诊病。 弃官回乡。 弟子:卫汛、杜度。皆以医名。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伤寒论》.优秀精选PPT

《伤寒论》.优秀精选PPT

※ 要求掌握的名词解释
(共99个)
1、头项强痛 2、风温
4、啬啬恶寒 5、瘛疭
7、淅淅恶风 8、须臾
10、先其时 11、温覆
13、小便难 14、将息
16、恍惚心乱 17、眴
19、噎
20、厥逆
22、清便欲自可 23、怫郁
3、消渴 6、失溲 9、翕翕发热 12、周时 15、目瞑 18、寒慄而振 21、筋惕肉瞤 24、面色缘缘正赤
49、平旦
50、下利清谷 51、清便自调
52、脾约
53、饥不能食 54、不更衣
55、心愦愦 56、心怵惕 57、汗出濈濈然
45、试述阳明腹满与太阴腹满的病机和证候鉴
58、客气 汤证均可见喘,其证治病机有何不同?
为什么?请从病机及治疗选方叙述之。
59、口不仁
34、试述三承气汤证的证候要点、病机、治法、方
9、简述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病机、证候 要点与治疗的异同。
10、试述蓄水证的主证、病机及治法方药。 11、试分析蓄水重证“水逆”的发生机理。 12、简述太阳蓄血证轻重缓急不同的类型及主证特
征及代表方剂。 13、如何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 14、 《伤寒论》中变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15、麻黄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杏甘石 汤证均可见喘,其证治病机有何不同?
(包括病机与主证特点)。 23、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候、病机
(共12例) 7、张某,男,19岁。
传”? 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
舒,泛恶欲吐,病势急剧,转请中医治疗。 (要求: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伤寒论》讲解PPT课件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由“单纯急下存阴”发展为“攻补兼 施”
医学课件
16
第五节 伤寒的涵义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
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注意:与西医之伤寒不同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医学课件
22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医学课件
19
第七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伤寒论方证结构图 精美彩图打印版

伤寒论方证结构图 精美彩图打印版

桂枝汤证中风表虚证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兼证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经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本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麻黄汤兼证1葛根汤2大青龙汤证证3小青龙汤表郁轻证:1桂枝麻黄各半汤2桂枝二麻黄一汤3桂枝二越婢一汤腑蓄水证:五苓散证蓄血证: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太枝子豉汤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葛根芩连汤变1桂枝甘草汤2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3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4桂枝加桂汤1苓桂术甘汤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阳虚兼水气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脾虚: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小建中汤3桂枝人参汤阳证肾阳虚:1干姜附子汤2茯苓四逆汤3真武汤1甘草干姜汤2芍药甘草汤阴阳两虚3芍药甘草附子汤4炙甘草汤证结热实结胸1大陷胸汤2大陷胸丸胸3小陷胸汤寒实结胸:三物白散脏结证热痞:1大黄黄连泻心汤2附子泻心汤痞寒热错杂:1半夏泻心汤2生姜泻心汤3甘草泻心汤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证水痞:五苓散痞证误治后下利:赤石脂禹余粮汤上寒下热:黄连汤火逆证本证:小柴胡汤少柴胡桂枝汤兼大柴胡汤阳变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加龙牡汤热1栀子豉汤2白虎汤本证3白虎加人参汤4猪苓汤阳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实润导法:1麻子仁丸2蜜煎方猪胆证证寒证:吴茱萸汤虚证:湿热发黄1茵陈蒿汤2栀子柏皮汤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明发寒湿发黄变黄被火发黄证合病发黄:小柴胡汤兼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血衄血证下血证阴变桂枝加大黄汤证蓄血证:抵当汤证太阴发黄证:1四逆汤2白通汤寒热1乌梅丸2麻黄升麻汤寒3通脉四逆汤本错杂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4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1当归四逆汤2吴茱萸汤本化5附子汤6真武汤厥证寒证3当归四逆家吴茱萸汤证7吴茱萸汤8桃花汤厥阴热证:白头翁汤9正气虚陷热厥:轻证重证:白虎汤少热黄连阿胶汤厥寒厥:四逆汤化猪苓汤证逆痰逆:瓜蒂散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阴水厥茯苓甘草汤阴兼麻黄附子甘草汤阳虚阴盛四逆汤变少阴急下证:大承气汤(三急下)呕邪传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阳郁四逆:四逆散痈脓致呕证:热移膀胱证哕误治胃寒证伤血动津哕而腹满咽1猪肤汤2甘草汤3桔梗汤实热下利:1小承气汤2栀子豉汤痛4苦酒汤5半夏汤6半夏散下虚寒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利下利:虚寒下利兼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本证:四逆辈太太阴兼表证:桂枝汤兼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阴变桂枝加大黄汤证太阴发黄证:1理中汤2四逆汤霍乱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4四逆加人参汤5桂枝汤阴1枳实栀子汤阳2小柴胡汤3理中汤易4牡蛎泽泻散5竹叶石膏汤。

最新伤寒论的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伤寒论的方证教学讲义ppt课件

有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考为陶弘景传
方证记载(分三部,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 方为5首。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 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
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 首。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 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 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 为:
⑴点眼以通肝气方:矾石。 ⑵吹鼻以通肺气方:皂角,细辛。 ⑶着舌以通心气方:硝石,雄黄。 ⑷启喉以通脾气方:赤小豆,瓜蒂,塩,豉。
《伤寒》:去塩,称之为瓜蒂散。 ⑸熨耳以通肾方:戎塩,豉,葱白。 以上救急方5首中,启喉以通脾气方证,张仲
景在《伤寒》撰为瓜蒂散方证。
1、《辅行诀》是有关《伤》形成的考 证文献之一
《伤》保有很多单方方证,说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标准化
2、《汤液》体现了复方方证的发展 《本经》反映了,古人据症,用对应的单味药治疗,
即单方证经验。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 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 治疗什么证,即复方证经验,《汤液》即集其大成 的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 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 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的复方也是 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 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 法,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的基本理论即用八纲, 是与《本经》一脉相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小阳旦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芍 药。证: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 干呕者。在《伤寒》称桂枝汤。
⑵正阳旦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 草,饴糖。在《伤寒》称小建中汤。
⑶小阴旦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生 姜。《伤寒》去生姜变称黄芩汤。
⑷大阳旦汤:黄耆,桂枝,芍药,生姜,甘 草,大枣,饴糖,人参。《伤寒》去人参变 称黄耆建中汤。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 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伤寒论》的方证
一 方证概念
1、方证是《伤》独特的基础理论概念
《伤》有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 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实际《伤》共有260方都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 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⑵ 的内容,这便是《伤》的主要构成。凡读过《伤》 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个方剂和其适应 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 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这种以方名证的 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 特点,也即构成《伤》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 点。
⑽小朱鸟汤:黄连,阿胶,芍药,黄芩,鸡 子黄。《伤寒》称之为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⑾大朱鸟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 黄芩,人参,干姜,苦酒。
⑿小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 子。《伤寒》称之为真武汤。
⒀大玄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 子,人参,甘草。《伤寒》:去甘草、生姜 称之为附子汤。
乌头:味辛,温。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 寒湿痹。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第17条:腹痛,脉弦而 紧,……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手足 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
百合洗方证、文蛤散证、狼牙汤证、大猪胆汁方证、 红蓝花酒证、雄黄熏方证、蛇床子散方证、诃梨勒 散方证、鸡屎白散方证、蜜煎导方证、烧裈散方证、 甘草汤方证
《本经》的药物记载,实质是单方证 瓜蒂:味苦,寒。主治大水……咳逆上气,食诸果
不消,病在胸腹中。 《金·痉湿暍》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
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 蒂汤主之。一物瓜蒂散方证是渊源于《本经》瓜蒂 的适应证。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 苦参:味苦,寒。主治心腹结气……溺有余沥,逐 水,除痈肿。 《金·百合狐惑阴阳毒》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 苦参汤主之。
《伤》保有很多单方方证,说明单方方证产生于远 古神农时代,至汉代逐渐细化、标准化
2、《汤液》体现了复方方证的发展 《本经》反映了,古人据症,用对应的单味药治疗,
即单方证经验。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 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 治疗什么证,即复方证经验,《汤液》即集其大成 的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 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经方者,本草石之 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 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 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的复方也是 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 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 法,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的基本理论即用八纲, 是与《本经》一脉相承的。
2、方证含义: 方:方剂的组成;证:方剂适应症

方药(单复方)概念:性能概念本草石之寒 八纲; 温,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
证的概念:以八纲概述证候。
方证的形成,是我们的祖辈以药物治病 的反复实践总结的有效记录。故方证本 身即含方证对应、方证相对、方证相应。
3、方证是《伤》主要组成内容,是经方基础 理论。
有关《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考为陶弘景传
方证记载(分三部,第一部分五脏补泻方为39首;
第二部分大小二旦六神为17首。第三部分开窍救卒死 方为5首。这样三部分相加应是61首,但其中第二部 分的正阳旦汤与第一部分的建中补脾汤方药组成相同,
皆与《伤寒》的小建中汤相同,故其总数)为六十 首。
《辅行诀》记载:“陶弘景曰:外 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 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 撰为《伤寒论》一部”。具体方证 为:
写照缩影,标明祖先寻找积累应对疾病药物经历了 反复探索,在远古没有文字时已口头传承,
《本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 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科 学的起源,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以八纲辨 证、以八纲辨药,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 系。书中更详于记述了365味药物,以四气五味适用 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 症状论述,显示了单味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其述证 主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 论,标志了经方基础理论的起源。
⒁小勾陈汤:甘草,干姜,人参,大枣。 《伤寒,人参,黄连,黄 芩,半夏,大枣。《伤寒》加干姜称之为生 姜泻心汤。
⒃小腾蛇汤:枳实,厚朴,芒硝,甘草。 《伤寒》:去甘草,加大黄,称之为大承气 汤。
由神农时代的单方方证即以八纲辨证,
发展到殷商时代的复方方证仍以八纲辨证,
发展至东汉复方方证,仍以八纲辨证,但上 升到六经辨证
《本经》、《汤》、《伤》的主要构成是方 证
二、方证的形成
1、 《本经》标志了经方方证的起源: 生活于大自然界,难免生病,病后反应出症状用对
应有效药物
传说神农一日遇七十毒,是先民与疾病斗争的
⑸大阴旦汤: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甘 草,大枣,黄芩,芍药。《伤寒》去芍药变 称小柴胡汤。
⑹小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⑺大青龙汤:麻黄,桂枝,半夏,细辛,五 味子,芍药,干姜,甘草。《伤寒》称小青 龙汤。
⑻小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伤寒》称为白虎汤。
⑼大白虎汤:竹叶,石膏,半夏,麦门冬, 甘草,粳米,生姜。《伤寒》去生姜加人参 称竹叶石膏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