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围绕创造性思维所阐述的内容,归纳、把握作者的观点.2.理清文章阐述问题的思路,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独立、自由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智力大挑战,巧妙切课题请观察下面的漫画,说一说漫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课件出示:预设: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师:我们学过的哪两句诗可以描述这个观点?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对,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才会出现不同的观点、看法,才会使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笔下的《谈创造性思维》去寻找答案.【设计意图】直接结合漫画发问,不仅训练了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而且直切作者观点,为学生梳理理解观点做了有效铺垫,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寻读,知观点析结构1.选读,比照思维知观点自读前三段,比较我们刚才讨论的看法与作者的观点是否一致.预设:一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自读,勾连旁批和文中过渡句梳理作者的观点课件出示:过渡句:(1)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2)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3)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4)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5)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观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3.比照观点,理清论证结构请根据上面梳理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论证结构.课件出示:引论(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出问题)本论(第4—12段):论述探求新事物有赖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根据.(分析问题)第一层(第4—8段):论述创造性思维必备的条件.第二层(第9—12段):论述有无创造性思维的区别.结论(第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得出结论)教师小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形式,即我们常说的“三段论”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我们在初学写议论文时,可以采取此形式,使自己的习作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设计意图】自读课文旁批,是教与学的抓手.通过旁批梳理出过渡句,有利于学生理清论证思路,也有利于理解本文递进式的结构方式.同时又追问启发学生,自然会积累多样化的议论文结构方式.三、跳读,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1.找出论证方法作者为了论述以上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预设:(1)举例论证:举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举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举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名人事例,论证他们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是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其反复推敲.(2)道理论证: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论.2.补充材料你能列举几个创造性思维正面或反面的事例吗?预设:(1)正面事例.①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沐浴时,看到自己的身体入水后,水面上升并缓缓向外溢出的现象,通过直觉思维,想到揭穿“金冠之谜”的方法,继而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后发现了著名的浮力定律.②有一次,伽利略在大教堂祈祷的时候,教堂顶上悬挂油灯的链条不断晃动发出的嘀嗒声惊扰了他,引起了他的思考,他觉得链条晃动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他立刻回家反复进行了实验,最后发现了“钟摆定律”.(2)反面事例:“东施效颦”中的东施、“墨守成规”中的墨子、“郑人买履”中的郑人.【设计意图】区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是议论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故采取跳读方式,让学生辨识观点与材料,理解两者的逻辑关系.同时通过举例论证,深化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使学生有意识地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四、拓读,生成思维能力1.仿写练习仿照例句,用“1+1=1”写一句话.要求:富有想象力,体现创造性思维,并有一定的哲理.例句: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国家的希望.预设:一生不懈的努力+一生严谨的治学=一点微薄的成就.一群忘我的人+一种前赴后继的精神=一个民族的腾飞.一贯的诚实+一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点辛勤付出+一生负责任的态度=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2.摘抄语句摘抄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写一点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自主写作,展示交流)【设计意图】表达与积累,是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生成的双翼.通过例句仿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造句能力,还能让学生把这种创造性思维运用到作文中去,为作文增添光彩.通过摘抄句子,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结束语:一个人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一个民族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板书设计】【我的设计亮点】用三维图的观察导入新课,自然无痕地引出课题,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开课即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以自读课文特点为抓手,巧借旁批和过渡句,梳理文章递进式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把学生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始终.同时设置了两个实践性活动:一是引导学生调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补充创新性事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二是仿句训练、积累训练,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做一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写作背景]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只知死学知识而不知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以为搞发明和创造的都是天才人物,不相信自己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结果导致创造性被自我压制,最终丧失.本文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写的.作者想要说明的是,有过许多发明创造的人最初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普通人只要不断学习知识,活用知识,敢于打破常规想问题,就会成为一个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人.[关键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举例论证要合理《谈创造性思维》是一篇自读课文,浅显易懂,这不仅是因为作者写作思路清晰,还在于作者巧妙运用了举例论证的写法.作者为了证明知识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举了谷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的事例,还举了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但两者有所侧重,前者侧重于“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后者侧重于“尝试”,这为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典型的写作方向:举例,既要注重事件的典型性,也要重视事件的差异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疑难探究]课文说:“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为什么这样说?从社会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伟人们的天才的创造,往往是从细小的想法开始的: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是从苹果落地的小想法开始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从水壶里的水开了,水汽顶着壶盖的小想法开始的;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说他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从“无意中得出来的细小的想法”开始的.一开始就有大想法的创造也有,但比较少见.小想法慢慢发展成大创造,这似乎是一条创新的规律.[文化素养]1.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820年,丹麦的奥斯特发现通电导线能使旁边的磁针偏转,说明电可以产生磁.同年,法国的安培发现两根通电导线之间有相互作用:电流同方向时相斥,异向时相吸.在这两个发现的启发下,法拉第想到:“既然电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也应该可以产生电.”这就是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正是在这种思维的指引下,法拉第从1821年开始做磁产生电的实验,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证实了这一假说,并且发现了感生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的电磁感应定律.2.德布罗意关于光的“波动说”1905年,爱因斯坦就已从理论上提出光有粒子性.不久以后,康普顿通过实验证实了这种粒子性(康普顿效应).于是在20世纪初,光具有粒子性已成了毋庸置疑的结论,几乎没有人对此产生怀疑.只有德布罗意反其道而行之,运用逆向思维提出:光具有粒子性,也可以具有波动性(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性质),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于1924年提出“波动说”,3年后,果然被戴维逊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干涉与衍射现象是波动性的本质特征),这就是物理学上著名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新人教版
19*谈创造性思维【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默读。
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筛选信息,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3.理解体验设问句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1.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2.体会周密严谨又亲切平和的语言风格。
3.理解文章思路、设问句的作用。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学的苏轼《题西林壁》。
让我们一齐来背一下。
2.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3.师: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心神沉浸在字里行间。
默读是较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文章娓娓倾谈,字句比较容易进入学生头脑,启发学生心智。
九年级学生已能较好地把握一般默读要求,自然会标好段号,勾画出给自己启发、留下深刻印象、有疑问的语句。
为进一步对话讨论作好准备。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ī)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 渊.博(yuān bó)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反馈默读情况:说说阅读收获。
问题设计:我的收获:文中________________句子,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3)
个帅哥帅哥的 ffff谈创建性思想【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累积词语,掌握“汲取、斟酌、根深蒂固、废寝忘食”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谈论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3.认识看问题角度不一样,常会有不一样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方式,独树一帜,富于思辩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划分文章的看法和资料、辨析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论作者的看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渐培育学生阅读谈论文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建性思想在实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鼓舞学生争做一个拥有创建精神和创建力的人。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睁开阐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课难点1.理解“发挥创建力的真实要点,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尝设问句的表达成效。
【课时安排】1 课时【教课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 等于几?其实答案能够有好多。
比方:( 一个男子 )+( 一个姑娘 )= 一个家庭( 一滴水 )+( 一粒种子 ) =一棵树( 一把锯子 )+( 一片丛林 )= 一片沙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雪 )+( 太阳 ) =水、春季相同一个问题,只需充足发挥创建力,答案就能够是丰富多彩的。
今日我们学习来《谈创建性思想》,研究创新神秘。
二、自主预习1. 背景资料罗迦 ? 费·因格( 1948—),今世美国实业家、学者、创建学家,是“创意思虑顾问公司”的创办人与总裁。
“创意思虑顾问公司”位于加州,特意供给激发创意与改革的方法。
他为全世界各大公司供给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含爽口可乐、奇怪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公司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以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虑的书本:《当头一棒》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诧异》卡片书。
2.检查预习汲 (j 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zī)孜不倦....( 2)词语释义汲取:汲取。
[配套k12学习]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19* 谈创造性思维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你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你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新人教版
谈创造性思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具准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一、导入新课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二、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教师简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就是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明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强调: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正音辨形让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注音和说说字、词的意思。
如果有学生不会的教师再作讲解。
如:恭.喜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渊博锲.而不舍3.明确话题: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作者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作者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学法指导一: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如果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就容易让人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倡导要有创造性思维。
师总结: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创造性思维。
三、理清脉络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二: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明确:(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四、分析内容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设问的作用,学习在作文中运用设问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者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创造意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习
重点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学习
难点
培养创造意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三、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不长,内容也不是很深,学生可以读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状态。注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把握新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教
学
板
书
谈创造性思维
提出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不放弃探求
使自己学识渊博
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灵活运用新知识
持之以恒的毅力
不断积累知识
总结全文探求新思路
发展小灵感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还要锲而不舍地发展灵感。做到这些,每个人都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你对这段话中的哪一个观点最感兴趣?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吗?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谈创造性思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2.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具准备: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练讲结合一、导入新课由苏轼《题西林壁》导入:(学生集体背诵《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板书)二、整体感知1.了解文体(教师简介)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议论就是对人或事物、社会现象、问题等表明自己的立场、意见、观点。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强调:在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立场之前,首先要了解议论的话题。
)2.正音辨形让学生提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注音和说说字、词的意思。
如果有学生不会的教师再作讲解。
如:恭.喜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渊博锲.而不舍3.明确话题:浏览1—3段,思考:文章开篇,从作者分析一个问题的答案入笔,否定哪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端?作者倡导哪一种思维方式?(学法指导一:注意文中的关键词“模式”和“方式”的不同,以理解文段的主要意思)(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明确:否定“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下如果找到一个正确答案,就容易让人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倡导“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倡导要有创造性思维。
师总结:可见,本文开篇,通过一个现象,来引出论述的话题——创造性思维。
三、理清脉络1.跳读4——12段,思考:围绕“创新思维”,作者提出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法指导二:注意设问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往往出现句末或句首或独句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而后交流发言)明确:(1)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2)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四、分析内容1.作者认为产生创新思维所必需的要素有哪些?2.难句理解:“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谈创造性思维【学习目标】:1、回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2、掌握课文生字词。
3、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预习作业】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dì()固(2)zīzī()()不倦(3)汲()取(4)锲()而不舍(5)渊博()2.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孜孜(勤勉)不倦汲(吸)取B.持之以恒(恒心)素材(材料)C.不言而喻(明白)创(创造性)意D.锲(雕刻)而不舍根深蒂(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固3、掌握下列词语(1)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2)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3)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4)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5)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7)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8)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9)汲取(ji):吸取。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
课文开头非常精彩,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维方式,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dì()固(2)zīzī()()不倦(3)汲()取(4)锲()而不舍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推荐K12学习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19* 谈创造性思维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你自己的眼睛,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着于你的感悟,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你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
1.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理解富有创造力的人与缺乏创造力的人之间的区别,并领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什么?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由此可见,事物的正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汲(jí)取:吸取。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dì)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zī)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锲(qiè)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不言而喻(y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2.了解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1)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论证: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使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观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观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观点。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
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雪)+(太阳)=水、春天……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
“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
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
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汲.(jí) 取根深蒂.(dì)固锲.(qiè)而不舍孜.(zī)孜不倦(2)词语释义汲取:吸取。
nsfAAA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9 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新人教版
19* 谈创造性思维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回答问题。
(出示图画和问题) 这幅图也隐含着一种生活的道理:世界是千变万化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由于角度不同,问题的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苏轼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谈创造性思维”。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
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生难字词(1)字音汲.取(jí)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孜.孜不倦(zī) 不言而喻.(yù) 持之以恒.(héng)(2)词义【汲取】吸取。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读一读,把握观点。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说一说作者论述了哪些主要的观点,是怎样论述的。
(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
明确:阅读全文,勾画关键句子,分清问题和观点,在阐述“作者是怎样论述”时可以用“首先”“然后”等词语使自己思路清晰。
阅读时,特别关注关联语、总结性的词语等关键性语句,它们将帮助你快速把握观点。
2.速读课文,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归纳层次明确: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问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3~12段):分析问题:第一层(第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第4~5段):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谈创造性思维学案新人教版
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学习目标1.准确找出本文的论点。
2.认真赏析本文语言,体会设问的作用。
3.说出本文的论证方式,辨析论证方法,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交流检测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 ) 汲.取(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2.解释下列字词。
(1)创意:(2)汲取:(3)孜孜不倦:(4)推敲:(5)根深蒂固:(6)锲而不舍:(7)不言而喻:(8)轻而易举:(9)持之以恒:二、合作探究,问题解决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何作用?5.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6.怎样区分是否有创造力?运用什么论证方法?7.通过论证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三、展示提高,深入探究8.划分结构,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9.结合课文谈谈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关键在哪里?10.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四、精讲点拨,拓展延伸11.自己选择文中的一个论述内容,补充一个论据(阐述要简明)。
12.简要叙述本文的写作特色。
参考答案1.dìzīqièjíyùhéng2.(1)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
(2)吸取。
(3)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5)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6)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雕刻。
(7)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明白。
(8)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9)有恒心,长期坚持下去。
3.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4.文章以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头。
作用:①由此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②自然有趣、通俗易懂,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要素:①学识渊博。
②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举例论证:谷登堡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游戏机。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汲取(jí)渊博(yuān)根深蒂固(dì)锲而不舍(qiè)
孜孜不倦(zī)不言而喻(yù)持之以恒(héng)
2.理解词语。
推敲: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不长,内容也不是很深,学生可以读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是学生参与的时间、参与的状态。注意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把握新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探究写法
说说本文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逻辑严密。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文章由一个选择题入手,告诉人们探求事物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并通过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必须具备的条件及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的特点,号召人们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探求新思路,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梳理文章结构。
提出问题(1-3):设立问题,分析答案,引出观点。
分析问题(4-12):举例子、讲道理,论证观点。
解决问题(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要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环节三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谈创造性思维教案新人教版20180921135
1.作者是怎样提出观点的?
作者以一个问题开头,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们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观点。
2.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生动有趣,吸引读者读下去;为后面做了很好的铺垫,显得自然顺畅。
3.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锲而不舍:不断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镂刻。舍,停止。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三、整体感知
1.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示例:我对“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这个观点比较认同。生活中,有许多普通人甚至是残疾人,他们就有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如南京盲童学校的学生肖毅,刻苦练习写诗,终于出版了诗集《我听见花开的声音》。张海迪、史铁生都是截瘫病人,他们长期坐在轮椅上,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和创造力,都成为了著名作家。他们正是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成功的。
伽利略:摆的定律
黄道婆:纺织
瓦特:蒸气机的发明。
(三)得出结论: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地把它发展下去。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二、语言赏析
找出文中的设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谈创造性思维》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逐层开展论述,最后得出结论的论证思路;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体会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激活创新思维。
【新知预习】
一、查找工具书,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或补充横线上的汉字。
压.榨()推敲.()汲.取()根深蒂.固()
孜孜
..不倦()锲.而不舍()轻而___举不言而___
持之___恒
2.解释下列词语。
(1)根深蒂固:
(2)孜孜不倦:
(3)锲而不舍:
(4)不言而喻:
(5)轻而易举:
二、文学常识填空。
《谈创造性思维》作者________,___国实业家。
【问题探究】
探究1:本文是围绕什么问题来论述的?
探究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内容理解】
1.文章开头是如何引出所论述的问题的?这一开头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模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观点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要素?
4.作者是如何来论证的?
5.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查找工具书,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yā qiāo jí dì zī qiè易喻以
2.(1)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2)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5)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二、文学常识填空。
1.罗迦·费·因格美
【内容理解】
1.开头以一道数学选择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富有针对性,能够引发读者阅读思考的兴趣。
2.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阐述了这一观点。
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论述“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渊博的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列举了古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两个事例,具体地论证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这一观点,更有说服力。
5.首先要坚信自己拥有创造力;其次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去运用所得的知识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