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学《论语》

合集下载

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

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

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一起学《论语》12.23颜渊篇——子贡问友【原文】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白话】子贡向孔子请教交友之道。

孔子说:“要直言忠告他是非对错,并用善道来引导他,若不听从就止住不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释词】忠告:直言忠告,让他明白是非对错。

对于朋友不要知而不言。

饶氏:“忠告者,尽此心之诚。

”善道之:用善道来引导朋友。

善,善道。

道,同“导”,引导、开导。

陈祥道:“忠告属言,善道属行。

”按:另,“善导之”亦解作“善其言词以引导之”,亦可。

不可:不认可、不听从。

止:止住、停止,不再说。

毋:不要。

蕅益大师:“自辱,则反带累朋友,所以不可。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友也。

包咸曰:忠告,以是非告之。

以善道导之,不见从则止。

必言之,或见辱。

朱子曰: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

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

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按:此处“善道之”解为“善其说以道之”。

)张栻曰:忠告者,有不善则告之而无隐也;善道者,以善诱掖之也。

斯二者,亦足以尽友道矣。

苟其不以为可,则止焉。

盖友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有止之义。

若强聒焉,非徒无益,反以自辱伤友道矣。

《四书辨疑》曰:朋友有过,固当尽心无隐,竭忠以告之,然其告之之际,须当心平气和,善其辞色以为言,不从则止,无得峻数,以取自辱也。

《论语正义》曰:责善,朋友之道也。

然不可则宜止,不复言,所以全交,亦所以养其羞恶之心,使之自悟也。

李炳南曰:朋友地位平等,只能说以善道引导朋友,不能说以善道教导朋友,教导便不免自辱。

张伯行曰:不可则止,非必绝之也,不强以必从,徐俟其自悟以为他日忠告之地耳。

刘宗周曰:忠告而善道之,大抵匡救如是,则宜见可矣。

不可则止焉而已,何至强颜?不入,徒自取辱乎!不负友,亦不自辱以伤友谊,此所以为朋友之交也。

唐文治曰:忠告善道,仁也;不可则止,知(智)也。

仁知流行于交际之间,故《里仁篇》首言“仁知”,亦以“朋友数斯疏”终也。

我在早稻田大学教《论语》

我在早稻田大学教《论语》

我在早稻田大学开设了一门通识教育课程—“《论语》精读”。

我和学生们一起细读《论语》原文,主要的阅读参考书包括宋代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和《朱子语类》、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四书训义》,以及民国学者钱穆撰写的《论语新解》。

在这门课上,我会要求学生手抄半部《论语》,希望学生逐字理解《论语》,并增强对《论语》的实体感受。

此外,我要求学生任选《论语》中的一条原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翻译成英语或日语),并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在夏目漱石的《心》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任选一本)。

这门课受到了学生的认可,选课人数从第一年的20人提升到了第三年的60人,六个学期一共有200多人修过“《论语》精读”课。

I set up a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called “In-depth Study of The Analects ,”where my students and I engage in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ofThe Analects , with the main references being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n TheFour Books and Conversations between Zhu Xi and His Disciples written byZhu Xi, the renowned Song scholar,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r Books by WangFuzhi, the famous Ming intellect, and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byQian Mu, a scholar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course, Irequire students to transcribe half of The Analects by hand, in the hope thatthey will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establish a more tangiblebond with the Chinese classics in this process. Additionally, students areasked to select a passage from The Analects for detailed analysis (including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or Japanese), as well as to submit a bookreview of either Kokoro by Natsume Soseki or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byCao Xueqin. This course has received very positive feedback, with enrollmentincreasing from 20 in the first year to 60 in the third year. In total, there areover 200 students who have taken the course over a span of six semesters.我在早稻田大学教《论语》Teaching The Analects at Waseda University———作者:左雯敏 Zuo Wenmin翻译:汤敏 Tang Min20208开设“《论语》精读”课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白话】长沮、桀溺两人结对耕田。

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啊。

”长沮又说:“他知道渡口了。

”子路又向桀溺询问。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

”桀溺问到:“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如今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天下都是一样啊,但是谁来改变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跟从避世之士呢?”一面耰地而不停止。

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飞禽走兽不能够与之同群,我不和天下人相处又能跟谁相处呢?天下如果有道的话,我不会同你们去改变他们啊。

”【释词】长沮、桀溺:当时的两位隐士。

金履祥:“名皆从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

”钱穆:“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

桀,健义,亦高大义。

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而耕:两人结对,一拉犁、一扶犁,一前一后而耕田。

《后录》:“古者有牛耦,有人耦。

耦耕者,人耦也。

”津:渡口。

执舆:在车上手执缰绳。

《义疏》:“‘执舆’犹‘执辔’也。

”朱子:“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

”是知津矣:知道渡口之所在。

朱子:“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陈祥道:“盖非其周流也。

一起学《论语》14.1宪问篇——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一起学《论语》14.1宪问篇——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一起学《论语》14.1宪问篇——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论语信述》宪问篇第十四【本篇大义】《论语注疏》曰: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修己安民,皆政之大节也,故以类相聚,次于《问政》也。

《论语义疏》曰:问孔子进仕之道也。

颜渊、子路学优宜仕,故《宪问》次于《子路》。

宪既问仕,因举时不可仕之君,故以《卫灵公》次《宪问》也。

胡氏曰:此篇疑原宪所记。

朱子曰:凡四十七章。

一起学《论语》14.1宪问篇——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原文】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

”【白话】原宪向孔子请教什么是羞耻。

孔子说:“国家有道,可以领俸禄;国家无道而领俸禄,这就是羞耻。

”【释词】宪:原宪,字子思。

钱穆:“本章不书姓,直书名,故疑乃宪之自记。

”耻:羞耻、耻辱。

邦:国。

穀:俸禄。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明耻辱。

孔安国曰:邦有道,当食禄。

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偶记》曰:邦有道穀,正是不贫且贱,何反为耻?惟邦无道穀,则是富且贵,所以可耻。

张栻曰:邦有道而禄食,理之顺且常也;若无道之世退而处约,乃其常耳,而可荣以禄焉,则必枉其道为可耻也。

《论语正义》曰:吴氏嘉宾说宪之狷介,虽邦有道,且不愿禄,观其辞子之与粟可见也。

故曰“邦有道,穀”,广之也。

郑汝谐曰:当世之士,不择其有道、无道而皆食其禄,是则诚可耻矣。

刘宗周曰:行己有耻,士品也。

而惟富贵之士捐亷耻、辱名教,实甚。

盖士君子当为世道寄重轻,今不问有道、无道而徒穀焉,世治无开泰之猷,时危无拯溺之具。

平生所学,一切以取世资,为天地间一朽蠧而已,岂不可耻之甚哉?宋吕夷简谪范仲淹、余靖、尹洙时,高若讷为司谏不能救。

欧阳修遗书若讷,谓“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怒上之于朝。

修并谴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恚之。

士人涉世,欲无灾无难,坐致公卿,非面铠千重不能。

人不能有为,只是怕失富贵,只索庸庸便罢,一辈清谨人尤甚。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7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七章论语阳货篇yáng huò yù jiàn kǒng zǐ kǒng zǐ bú jiàn kuìkǒng zǐ tún kǒng zǐ sì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

孔子伺qí wáng yě ér wǎng bài zhī yù zhū tú wèi kǒng zǐ yuē lái yǔ yǔ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ěr yán yuē huái qí bǎo ér mí qí bāng kě wèi rén hū yuē bù kě尔言。

一起学《论语》12.1颜渊篇——颜渊问仁

一起学《论语》12.1颜渊篇——颜渊问仁

一起学《论语》12.1颜渊篇——颜渊问仁一起学《论语》12.1颜渊篇——颜渊问仁【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白话】颜渊向孔子请教行仁之道。

孔子说:“约束己身(修身)返归于礼(践行礼)这就是仁。

一日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称其仁。

行仁是由自己啊,难道是由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要点。

”孔子说:“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看,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听,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说,凡属于不合礼的不去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按照夫子的话去做。

”【释词】克己:约束己身。

克,意思是“胜”,引申为约束。

己,自己、己身。

克己即是“约身”,“约身犹言修身也”。

马融:“克己约身。

”按:不训“己”为私欲。

惠士奇:“己之欲非己,犹身之垢非身。

”阮元:“颜子克己,己字即是自己之己。

”钱穆:“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

”复礼:复,返也。

复礼,将要有所视听言动,而先返乎礼、合乎礼,谓之“复礼”。

为:是。

《注疏》:“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

”钱穆:“仁存于心(内),礼见之行(外),必内外心行合一始成道,故《论语》常‘仁礼’并言。

”天下归仁:归仁,称其仁。

《正义》:“己诚为仁,人必知之,故能‘归仁’,己得成名也(内)。

言天下者,大之也。

或曰‘天下归仁’:克己复礼而为仁,则见天下而归为一体,不复有区别也(外)。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为仁由己,不由他人。

《注疏》:“言不在人也。

”此处“为仁”即“行仁”之意。

目:条目、要点。

按:具体内容很多,只是问其主要者,故曰“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者,克已复礼之要点。

勿,不要。

动,行。

郑康成:“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

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

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

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一起学《论语》9.3子罕篇——麻冕,礼也【原文】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白话】孔子说:“用麻作的冕,是符合礼的;现在戴丝作的冕,节省了人力,我顺从大家。

臣拜君先在堂下而后升堂再拜,是符合礼的;现在升堂才拜,很骄慢。

虽然有违于众,我还是先在堂下拜。

”【释词】麻冕:缁布冠也。

古制绩麻为冕,其工细,制作极费工夫,不节省人力,故贵。

朱子:“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

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正义》:“麻者,枲麻,织其皮以为布,而冕用之,故曰‘麻冕’。

《白虎通》:‘此三代宗庙之冠也。

冕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工之始,视不忘本也。

’盖以木为幹,而用布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

”纯:丝也。

俭:节俭、省约。

用丝虽不合礼,以其俭易,故孔子从之也。

孔安国:“丝易成,故从俭。

”拜下:臣先在堂下稽首拜君,然后升堂再拜。

阎若璩:“古者,臣与君行礼,再拜稽首于堂下,君辞之,然后升堂,复再拜稽首,故曰‘升成拜’。

”泰:骄慢。

钱穆:“后渐骄泰,即在堂上拜,不先拜于堂下。

”李炳南:“当时为人臣者的骄泰作风,孔子决不同流。

”从下:从于堂下拜之礼。

《注疏》:“孔子以其骄泰则不孙,故违众而从下拜之礼也。

下拜,礼之恭故也。

”【先贤精义】程子曰: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作孔子从恭俭。

蔡节曰:麻冕,固礼也,今用丝则俭矣;圣人所以从众者,取其俭也。

拜下,亦礼也,今拜上则泰矣;圣人所以违众者,恶其泰也。

众人之所为,圣人或从之或违之,亦曰酌夫礼之轻重而已矣。

张栻曰:圣人于斯世岂有意于从违哉?皆道之所在焉耳。

于其俭,则不嫌于从俗;于其泰,则不避于违众。

圣人之意,盖可见矣。

钱穆曰:本章见礼俗随世而变,有可从,有不可从。

孔子好古敏求,重在求其义,非一意遵古违今。

此虽举其一端,然教俭戒骄,其意深微矣。

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一起学《论语》1.6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孔子说:“后生晚辈在家能孝顺父母,出外能敬事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者。

如此修行实践,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经典。

”【释词】弟子:指后生晚辈。

弟子,相对兄父而言,指的是人幼少为弟为子之时。

弟:悌,顺道,能够侍奉诸兄师长。

前人云:教弟子先以孝悌。

谨而信:谨,谨慎,行之有常也(从行事上来说)。

信,诚信,言之有实也(从言语上来说)。

泛爱众:泛,博、广泛、普遍之意。

泛爱大众,而对于其中之仁者尤其要亲近而学习。

“君子尊贤而容众。

”亲仁:亲近有仁德之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根基,然后用其余力来学文。

文,指经典或者文章,乃至括而言之一切学术思想、典章制度。

余力,闲暇余力。

以,用。

【雪公讲要】弟子。

求学之人,学必有师,故称弟子。

所求之学有其先后。

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

后为文学,游于艺也。

入则孝。

此说在家庭必须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

出则弟。

弟亦作悌。

读替音,又读第音。

出外求学,或作他事,则行弟道。

皇疏:“善兄为悌。

”邢疏:“弟,顺也。

”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

是谓之弟。

出外,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于己者是为出则弟。

谨而信。

行为谨慎,言而有信。

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以证信属言,谨属行。

泛爱众。

博爱众人也。

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亲仁。

择仁者而亲近之。

泛爱众,无选择。

此从仁者学习,故须选择。

行有余力二句。

行是实行孝弟等五事。

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

弟子求学,当先以此五事为本。

行此五事,非无余力学文,是言学文先求其本,无本之文不可取。

循道而行,学为圣人——我和学生一起读《论语》

循道而行,学为圣人——我和学生一起读《论语》

循道而行,学为圣人——我和学生一起读《论语》作者:张晖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9年第6期《论语》一书,孔子语默静动皆有记载。

读《论语》,可立根本。

一、我读论语,采用四读法1.查考典籍,通读论语初读《论语》,我按原书顺序,一句一句,一章一章,细嚼慢咽。

每日晨诵,捧读王财贵的《学庸论语》;茶余饭后,慢品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傅佩荣的《细说论语》、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王蒙的《天下归仁》更是我的枕边书、手中卷。

我沉浸在这些书的世界里,与孔子及其弟子一起欢欣悲愁。

2.以人物为线索,纵读《论语》读经典,从读人开始,才能读得鲜活而趣味、深刻而立体。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四科十哲”,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所以,我以人物为线索纵读《论语》。

列出主要人物。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我以孔子为主要人物,梳理出出镜率较高的“四科十哲”为次要人物,形成众星拱月的人物思维导图。

拎出篇章语句。

根据人物思维导图梳理描写每个人物的篇章语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世界。

我从孔子入手,先从原著中圈点勾画出描写孔子的章句,循着这些章句进入孔子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然后勾勒出“至圣先师”“万世楷模”“仁者爱人”三个层面。

初识孔子之后,再读颜渊、季路、子贡……每个人物都能通过梳理关键章句,感知性格特点。

比如,“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一章读罢,不仅看到了偶有慵懒的宰予,而且“子温而厉”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拓展阅读纬度。

《论语》原著主要记录人物语言,而对于人物对话的情境描写微乎其微。

初读,会让人感觉东一句西一句不得章法要领,难免让人断章取义。

所以,我又从《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寻找人物的足迹,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一起学《论语》1.14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

一起学《论语》1.14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

一起学《论语》1.14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一起学《论语》1.14学而篇——君子食无求饱【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白话】孔子说:“君子之人,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适,做事敏捷周全并且说话谨慎,又能亲近有道之士来寻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算是好学了。

”【释词】君子:立志成为君子而求学求道之人。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求安饱,学者之志在学,有所不暇及此。

若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

敏:疾,快速,又有“周密”之意。

焦循:圣人教人,固不专以疾速为重。

慎于言:说话谨慎。

朱子: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亲近。

有道,有道之士。

正,正其是非,以求教指正。

韩愈曰:正,谓问道,非问事也。

《石渠意见》曰: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可谓好学之人也。

盖古之学者,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记诵辞章而已。

……今之学者,惟务记诵辞章以取科第而已,其于言行也多不致谨,此其所以不及古人也欤?【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述好学之事。

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当敏疾于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

李炳南曰:此章要义在讲好学。

君子是求学求道的人。

君子所求者,比食居更重要。

所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专心求学。

君子做事要敏捷,但事先要审虑周详。

君子说话谨慎,是为慎于言。

慎言可使其守信合义。

有道,是有道德而学有专长之人。

君子所学如有疑问,则去请问有道德有专学的人,求其指正。

朱子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

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一起学《论语》7.3述而篇——德之不修……是吾忧也

一起学《论语》7.3述而篇——德之不修……是吾忧也

一起学《论语》7.3述而篇——德之不修……是吾忧也一起学《论语》7.3述而篇——德之不修……是吾忧也【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白话】孔子说:“德行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闻道义却不能迁移而从之,不善之处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惧啊。

”【释词】德:行道而有得于心谓之德。

《四书解义》:“凡理得于心谓之德。

德者,人所固有,惟德以蓄之,则德日进于高明矣。

”修:修养、修治。

《正义》:“五常之德,人所固有,当时修治之,则德日新。

《大学》所云“明明德”是也。

”学:圣贤之学。

《四书解义》:“凡效法圣贤之所为谓之学。

”讲:讲学、讲习。

钱穆:“学必讲而后明。

”《四书解义》:“‘学’者,人所当勉,惟讲以明之,则学日至于纯熟矣。

”《正义》:“古之为教也以四术,《书》则读之,礼乐同物,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揖让周旋,是以行礼,故其习之也,恒与人共之。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所谓‘君子以朋友讲习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故孔子忧学之不讲。

”徙:移也、迁也。

不善不能改:知有不善之处,必不吝于改过。

《正义》:“《易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二者贵能力行,故有取于风雷。

否则,习为不善,而不复进于德矣,故夫子深忧之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忧在修身也。

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忧已恐有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之事。

勉斋黄氏曰:德以修而日新,学以讲而日明,徙义则善日益,改不善则过日损。

四者,修身之大要也。

陈祥道曰:德,在内者也,不修则不充;学,在外者也,不讲则不明。

闻义不能徙,则善不备;不善不能改,则行不完。

皆孔子所忧者也。

(德、学、义、行)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

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李炳南曰:德者,乃人所固有之明德。

是吾忧也者,此励学者之辞,设使学者不修、不讲、不徙、不改,乃教不成矣,圣人引以为忧。

一起学《论语》1.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

一起学《论语》1.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

一起学《论语》1.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学而篇导读朱子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凡十六章。

《论语注疏》曰: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

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

钱穆先生曰: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

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本篇各章,多务本之义,乃学者之先务,故《论语》编者列之全书之首。

又以本章列本篇之首,实有深义。

学者循此为学,时时反验之于己心,可以自考其学之虚实浅深,而其进不能自已矣。

雪公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

学,觉也。

学喻开蒙,学然后知不足。

故二十篇以“学而”为首。

康有为曰:周时用竹简,凡简若干以韦束之为一篇。

云门隐者按:本篇共16章。

一起学《论语》1.1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白话】孔子说:“学了要时常练习、实践之,不也觉得喜悦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而来,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也不会生气,不也就是有道之君子吗?”【释词】子:古代男子之通称,此谓孔子也。

《论语》中孔门弟子惟有有子、曾子称子,闵子、冉子各一见。

曰:《说文》云,词也。

从口乙,象口气出也。

(乙象气,人将发语,口上有气,故曰字缺上也。

)学:觉也,效也。

先觉觉后觉,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

孔门教人,第一字乃“学”。

然所学何事?是本书之一大关键。

试思之。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时:时常,或曰以时、按时。

雪公曰:有人指年龄(身中时),或指春夏(年中时),或指一日之时(日中时),这都对,但须融合。

习:習,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之数飞也。

即今之反复练习,实践。

学贵在能习。

说:同“悦”,喜悦。

一起学《论语》12.15颜渊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一起学《论语》12.15颜渊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一起学《论语》12.15颜渊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起学《论语》12.15颜渊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原文】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白话】孔子说:“(君子)博学于诗书等典籍,又能用礼来检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背离圣贤大道了!”【释词】博学于文:文,指诗书礼乐典籍、一切典章制度等。

不学,则失圣人之教导,所以要学;学要博,但不能学偏,学的是圣贤典籍。

钱穆:“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亦可看作“知”)约之以礼:约,约束、检束。

博学的同时,要用礼来自我检视(三省)、自我约束(克己),使心收敛专一而精进。

《论语义疏》:“约,束也。

用礼自约束。

”《集说》:“约,谓收敛而有归宿之意。

”(亦可看作“行”)按:《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学礼则道德仁义成,学礼则通世故人情,然后一切学问行之能合中道。

同时,礼也蕴含着“行”之义,不仅要“文”,亦要行、亦要实践,所以钱穆说:“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

”《此木轩四书说》:“约之以礼,谓视听言动皆收束入规矩准绳,一于礼则约矣。

”弗畔:畔同“叛”,违也,即背离之义。

另一说为“畔”通“偏”,偏离之义,亦通。

郑康成:“弗畔,不违道。

”钱穆:“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先贤精义】成都范氏曰:此亦夫子所常言,故又见于此。

唐文治曰:此圣门之家法。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君子若博学于先王之遗文,复用礼以自检约,则不违道也。

张栻曰:“博学于文”,广闻见也;“约之以礼”,守规矩也。

闻见虽多,而不能约以规矩,则操履不实,亦岂得不违畔乎?《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知行兼尽之功也。

人求道,不旁通夫事物则理不明,不实体诸身心则守不要。

朱子曰:君子学欲其博,故于文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

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

程子曰: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

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论语正义》曰:“博文”者,诗书礼乐与凡古圣所传之遗籍是也。

一起学《论语》13.9 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

一起学《论语》13.9 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

一起学《论 语》 13.9子路篇——既庶富之,既富教之【原文】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白话】孔子到卫国去,冉有驾车。

孔子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已经富有了,下一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教化他们。

”【释词】适: 往,到。

仆:驾车。

钱穆:“古礼,幼卑者为尊长御车。

”徐英:“樊迟御,冉有仆,古者弟子为师服劳役,执仆御之事,盖于此见之矣。

”庶:众多。

此处指卫国人口众多。

《注疏》:“庶,众也,言人民庶繁也。

”陆氏:“‘庶哉’一叹,即具‘老安少怀’之意。

”既: 已经。

加: 益。

富: 使之富。

《集释》:“治民之法, 先富后教 ,为自古不易原则。

”教:教化。

按:今日多言教育,而忽略“教化”,则有教而无化,于是多浮于表。

范宁:“衣食足,当训义方也。

”【先贤精义】曾氏曰: “庶矣哉”一言,人多以为常谈而置之, 冉有乃能再问,以究其说。

然后知既 庶 矣则当 富 之,既富矣则当 教 之,至于教之则不可以有加矣。

《春秋繁露》曰: 治民者, 先富之,而后加教 。

《论语注疏》曰: 此章言 治民之法 也。

孔子言当 教以义方,使知礼节 也。

《管子》曰: 凡治国之道,必 先富民 。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朱子曰: 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里、薄赋敛以 富之。

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

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

《盐铁论》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以德,齐之以礼 。

戴溪曰: 国患于无民,故 户口蕃盛者为治之基也。

后世之君,括户以求民为赋役地也。

圣人欲富民,后人欲富国,其事正戾。

故休养生息者,所以 庶之 也;劝课农桑者,所以 富之也;申明礼义者,所以 教之 也。

不如是,不足以为人上。

《孟子》曰: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

一起学《论语》18.1微子篇——殷有三仁焉

一起学《论语》18.1微子篇——殷有三仁焉

一起学《论语》18.1微子篇——殷有三仁焉【原文】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白话】微子离纣王而去,箕子成为了他的奴隶,比干进谏而死。

孔子说:“殷商在那个时代有三位仁人啊。

”【释词】微子:即微子启。

唐文治:“微子,纣庶兄。

父帝乙欲立之,太史执嫡庶之分争之,乃立纣。

”朱子:“微子见纣无道,去之以存宗祀。

”去:离开。

按:微子去之,离开王朝而逊于荒。

箕子:纣王之叔父。

朱子:“微、箕,二国名。

子,爵也。

”徐英:“考《宋世家》,二子亦数谏纣也。

”《史记》:“箕子者,纣亲戚也。

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

人或曰:'可以去矣。

’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

’乃被髪详狂而为奴。

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箕子向武王陈说《洪范》)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比干:纣王之叔父。

朱子:“箕子、比干皆谏,纣杀比干,囚箕子以为奴,箕子因佯狂而受辱。

”《史记》:“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

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

纣怒曰:'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殷:商王盘庚迁殷后,商朝亦称“殷”。

仁:仁人。

钱穆:“三人皆意在安乱宁民,行虽不同,而其至诚恻怛、心存爱人则一,故同得为仁人。

孔子又曰:'有杀身以成仁。

’然仁不在死,三人之仁,非指其去与奴与死;以其能忧乱,求欲安民,而谓之仁。

”焉:于此。

【先贤精义】《论语正义》曰:微、箕皆有封国,还仕王朝为卿士。

至此谏纣,俱不听。

微子乃去其位,行遁于外。

箕子以佯狂去位,为纣奴也。

《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殷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一起学《论语》20.1.6尧曰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一起学《论语》20.1.6尧曰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一起学《论语》20.1.6尧曰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原文】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白话】在上者能宽厚就会获得百姓拥护,能诚信就会获得百姓信任,能勤勉就会获得功绩,能公道就会人心悦服。

【释词】宽:宽厚。

《书》曰:“御众以宽。

”得众:获得百姓拥护爱戴。

《义疏》:“为君上若能宽,则众所共归,故云得众也。

”信:诚信。

任:信任。

敏:勤勉。

《孔子家语》曰:“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功:功绩。

《义疏》:“君行事若仪用敏疾,则功大易成,故云有功也。

”公:公道。

说:同“悦” ,此指人心悦服。

孔安国:“言政教公平则民说矣。

”【先贤精义】戴溪曰:自宽则得众而下是说武王之德。

缘宽便得众,信便民任,敏便有功,公便说,观武王《武成》所载可略见矣。

《论语注疏》曰:此明二帝三王政化之法也。

言帝王之德,务在宽简、示信、敏速、公平也。

宽则人所归附,故得众;信则民听不惑,皆为己任用焉;敏则事无不成,故有功;政教公平,则民说。

凡此上事,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之以示后世。

《四书解义》曰:此一节书,是统论帝王之道也。

记者既历叙尧、舜、禹、汤、文、武之事,因总论之曰: “二帝三王因时立政,设施虽不同,而为治之道不外宽、信、敏、公四者。

人君以天下为量,惟宽以有容而包涵无外,则四海度内,万物一体,众莫不归附之矣;出治以至诚为本,惟信以行政而内外如一,则上以诚感,下以诚应,而民莫不倚仗之矣;庶事所以丛脞者,不能励精图治也,惟勤敏而宵旰不遑,则百度振举,所为有功矣;人心所以乖违者,不能虚衷顺应也,惟大公而好恶不作,则举措合宜,莫不悦服矣。

此四者,帝王所以成唐虞三代之盛治也。

夫分言之曰宽、信、敏、公,约言之不过一中而已。

张栻曰:宽,则民有所措,故得众;信,则民愿为之役,故民任;敏,则无失时之患,故有功;公,则顺天下之好恶,故说。

然是四者之中,公又为本也。

《论语正义》曰:《吕氏春秋· 贵公篇》:“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一起学《论语》12.18颜渊篇——季康子患盗

一起学《论语》12.18颜渊篇——季康子患盗

一起学《论语》12.18颜渊篇——季康子患盗一起学《论语》12.18颜渊篇——季康子患盗【原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白话】季康子忧虑鲁国盗贼太多,向孔子请教此事。

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不贪欲,即使奖赏他们,他们也不愿意偷窃。

”【释词】患:担忧、忧虑。

盗:《说文》:“盗,私利物也。

”《论语集笺》:“凡存私利物之心者,皆得谓之盗。

”苟:如果。

欲:贪欲。

按:在上者有贪欲,务于钱财,则百姓从而效仿之,追逐金钱,贪欲肆行则盗窃乱贼横生。

另,上有贪欲,势必厚敛于民,不堪之民为了自保也将被迫为盗。

孟子:“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虽:即使、纵使。

赏:奖赏。

不窃:在上者不贪,行正道,下民化之,且有羞耻心,不愿为盗。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民从上化也。

时鲁多盗贼,康子患之,问于孔子,欲以谋去也。

孔子言,民化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

今多盗贼者,正由子之贪欲故耳。

《四书约旨》曰:盗生于欲。

不直曰“苟子之不盗”,辞婉而意深。

朱子曰:子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亦知耻而不窃。

横渠先生曰:假设以子不欲之物,赏子使窃,子必不窃。

故为政者,先乎足民,使民无所不足,则不见可欲而盗心息矣。

盖盗生于欲心之不足。

使之足乎此,则不欲乎彼,此古人弭盗之原也。

《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注云:言民化君行也。

君若好货,而禁民淫于财利,不能正也。

)胡氏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

盍亦反其本耶?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

陈祥道曰:教之化民,深于命民之効。

上捷于令,故郑伯好勇,国人暴虎;秦穆贵信,士多从死;陈姬好巫,而民淫祀;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太王躬仁,邠民贵恕;吴王好剑客,而民多疮痍;楚王好细腰,而朝多饿死。

则季康子之欲而鲁民盗,理势之必然也。

老子曰:“不必以静,天将自正。

”又曰:“我无欲而民有朴。

”故孔子于为政者,患不能以正导之耳。

一起学《论语》14.25宪问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一起学《论语》14.25宪问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一起学《论语》14.25宪问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起学《论语》14.25宪问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白话】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希望自己能学有所得,现在的学者希望自己被别人所知。

”【释词】为己:为己而学,希望自己学有所得,主乎内。

为,去声。

为人:为人而学,希望自己被别人知道,求乎外。

孔安国:“为己,履而行之。

为人,徒能言之。

”《正义》:“己但能称说,以求知于人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古今学者不同也。

古人之学,则履而行之,是为己也;今人之学,空能为人言说之,己不能行,是为人也。

《论语义疏》曰:明今古有异也。

古人所学,己未善,故学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学,非复为补己之行阙,正是图能胜人,欲为人言己之美,非为己行不足也。

《颜氏家训》曰: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程子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按:内外、本末,不可不知也。

)张栻曰:学以成己也。

所谓“成物”者,特成己之推而已。

故古之学者为己而已,己立而为人之道固亦在其中矣。

若存为人之心,则是徇于外,而遗其本矣。

本既不立,无以成身,而又将何以及人乎?郑汝谐曰:以为己之心先之,成己所以成物也;以为人之心先之,务外必至忘内也。

《四书辨疑》曰:若于正心修己以善自治之道不用力焉,而乃专学为师教人之艺、专学为官治人之能,不明己德,而务新民,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凡如此者,皆为人之学也。

刘宗周曰:古今之学一也,而学之用情则异。

为己者学以成己也,学之道本如是也。

若不求在己,而或以利,或以名,但从毁誉得丧起念,是为人也,学斯伪矣。

为己、为人之微,判古今学术之辨,其成就不啻天壤,学者慎之。

《论语稽》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人无不学也。

其入学也,自洒扫应对而极于修齐治平,皆切于日用之事,故曰为己。

40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和孩子一起读一读

40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和孩子一起读一读

40则小学生必背《论语》经典名句,附讲解!和孩子一起读一读01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起 《 论语》 , 我 想 起 于 丹 老 师 的一段 话 , 大意是, 大 家 别 以为对 孔 夫子 的《 论 语》 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 觉 得它 里 面 有 多少 奥秘 。这 个世 界 上 的真 理 永 远都 是 朴 素 的 ,就好 像
和孩子们 一起学《 论语》
林 州市 市直第八小学 方 晓玉
太 阳每 天 从 东边 升起 ,像 春 天要 播 种、 秋天 要 收获一 样 。( ( 论语》 告诉 大
家 的 东西其 实是最 简 单 的 ,就是 怎样 过 上我 们 心 灵所 需 要 的那种 快乐 的生活 。 作 为 一名 语文 教 师 , 我非 常 喜欢 , 和 学 复 习环 节 中 , 我加 入 了“ 《 论语 》 大 闯关 ’ L—_ 土 真《 论
课 堂 分三 个 步 骤 : 读《 论 语》( 教 师 示 范读 , 学
生 读) , 猜《 论 语》( 给 出原 旬 , 猜意思) , 背《 论 语》 ( 背 诵本 节课所 学 内容) 。 我 出示 一组有 关“ 母亲 节 里话 感 恩 ” 的 图片 , 请学 生 结合课 堂 所学 语》 中 的语 句 , 谈一 谈 自己的想法 。
在 共 同的 背诵 、 学 习、 研讨 中, 学 生慢 慢 领 略 了《 论语》 的魅 力 , 这个 过程 让我 也受 益无 穷 。 我 在
有 条 理 的系 统性 学 习果真调动 了学生 的积极 性 , 他
们 掌握得也更加 牢固 。
观 摩课 的 最后 寄语 学 生 : 捧读 《 论语》 , 谛 听哲人 之


、 背《 论渤 、 演 渤 , 以及 晤 渤 。
课堂活跃 了起 来 , 语》 的精神 内涵在 不知不觉 中
生 一起 学 习 已经 近一 年 了 。 在 这段 时 间里 , 我不 断
走入 了孩子们 的 内心 , 提升着他们 的心智 。
简 简 单单学 《 论 语》
征 求 学 生 的意 见 , 对《 论语 》 的教 学 设 计 反 复进 行 修改 , 目的就 是 想 把 这 份 经 典 的精 神 食粮 传 递给 学 生 。孩 子 们 的 思想 还在 形 成 的过 程 中 , 学 习经 典 可 以涵养 精 神 、 净 化心 灵 、 规 范行 为 。
按 部就 班学《 论语 》

在“ 语 文 主题 学 习 ” 观 摩研 讨 会 上 , 我 展 示 了

节课
‘ 我要学 《 论 语》 ” , 讲《 论 语》 中有 关 孝
道 的经 典名旬 。
首 先 ,我 告知 学生 本节 课 的学 习 目标 是 “ 正 确、 流利 地 朗读 《 论 渤 中有 关 ‘ 孝道 ’ 的语句 , 并 简 要理 解 其 中蕴涵 的道理 , 把 所学 知识 、 道 理运 用 于
则 以惧 。 ”
的学 习像 是 囫 囵吞 枣 , 没有 与学 生 的实 际 生 活联 系 起来 , 他 们 也感 受不 到 学 习 《 论语》 的好 处 , 这种 低 效 的教 学让 我心 里打 退堂 鼓 了 。
怎样才 能 让孩 子们 爱上 语》 呢 ?带着 疑 问, 我 开始 寻找 心 目中理想 的 语》 课堂 。 挑挑 拣拣 学《 论语 》
实践” 。学 习 内容 如下 :
子 日: “ 父 母 唯 其 疾 之 忧 ”
开始 , 我带着 学生按 部就班地 一节课 学 习两 三则 。 我 段 时 间过 去 了 , 我 看 不 到 孩 子 们 有什 么变
先 带着大 家读 , 再讲解 , 然 后让 学生 自己背诵 。
有个 学 生对 最后 一 条理 解错 误 , 以为是“ 如 果 自己 不 知道 父母 的年龄 , 回家就 要 挨父 母 的打 , 所 以很
学 习的方法 —— 分 块学 、 选着 学 。
我 发 现 很 多“ 主题 ” 是 分 散在 多个 篇 章 中 的 , 如“ 君子” 一词在 《 论 语》 中 出现 1 0 0多处 , 几 乎每
篇 都有 。我 是不 是可 以把 有 关“ 君子 ” 的 内容 加 以 整合, 理 出一 个 头绪 , 挑 选适 宜三 年 级孩 子 的 内容 来 教学 呢 ? 于是 , 我 发动 学生 一起 分类 、 整合 。 这样
恐惧 ” 。 这种 天 真 的解答 让 台 下听课 的各地 老师 哑 然 失笑 。就 在这 种“ 误解一 讨论一 讲 解一 理 解 ” 的 过程 中, 孩 子们 找 到 了正确 的认 知 方 向 。

化 。“ 子 日: 知之 者 不 如好 之 者 , 好 之 者 不 如乐 之 者 。” 孩 子们 单调 的 朗诵 声 传进 了我 的耳 朵 。这样
子日: “ 父母在 , 不远 游 , 游 必有 方。 ” 子 日: “ 父在 , 观其 志 ; 父没 , 观 其行 ; 三年 无改 于父之 道 。 可谓孝 矣 ” 子 日: “ 父母 之 年 . 不 可不知 也 。一 则 以喜 . 一
声, 让 自己的心 灵徜 徉 于道 德 的 田园 , 接受 德性 之
为 了保 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 我不断改进方 法 。 在
光 的照耀 和抚 慰 , 你将 感到 无 限的 自由与欢 愉 。
《 论语》 中很 多语 句 的 内涵 对 于 三年 级 的孩子 来 说 是遥 远 的 , 单 纯的 读背根 本 不能“ 走心 ” 。 怎么 办呢? 我上 网查 阅了很 多资料 , 认 真 听 了几 遍于丹
老 师 的“ 论语心得 ” , 终 于 找 到 了一 个 适 合 孩 子们
在讨论过程 中, 孩子们 ‘ 孝道 ” 进行了理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