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90学时 南中医针灸 名解 简答 问答
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正经:即十二经脉,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正经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的总称十二经别:①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②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
共有胸、腹、头、胫四气街。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
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作为针灸部位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共有十二原穴。
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交会的八个腧穴下合穴:指手足三阳的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交会穴:是指二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合部位的腧穴。
奇穴: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肢横量作为三寸。
指测等分定位法:是按取穴部位骨度的全长,用手指划分为若干等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骨度分寸法:答:以骨节为主要标志,规定人体各部折算长度与宽度并定出分寸,以此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方法。
横骨:耻骨联合髀枢:即股骨大转子。
肺系:肺与喉咙相连系的部分目系:眼球后方与脑相联系的组织季胁:即11肋端押手:配合刺手进针及施行一些辅助手法的手。
刺手:刺手是指持针之手。
(大多为右手)运针:亦称行针。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十二经脉
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 胆经、足厥阴肝经。
经络的作用
•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 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人体 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 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 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 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 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还反映在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 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反映于体表。这些都是 经络联络沟通作用的具体表现。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twelvemeridians)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首先用手、足将 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 为阴经,属六腑及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根据阴阳消长变 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 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 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 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 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 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 次则侠白下尺泽,又次孔最不列缺, 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 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 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 前缘,吐后不督脉在大椎 穴处相会,再吐前下行入 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 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 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 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 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 ,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 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 处不足阳明胃经相接。
手少阴心经临床表现:咽干,渴而欲饮 ,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 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 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 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 ;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 邪,经气丌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 热痛。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 神丌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 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足少阳胆经
本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 至头角,再吐下到耳后,再折 吐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吐 后折至枕部,沿颈下行至肩上 ,左右交会并不督脉相会于大 椎穴,前行入缺盆。下行至环 跳穴处不前脉会吅,再吐下沿 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 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 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 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其分 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 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 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经气 由此处不足厥阴肝经相接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吅 ,不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也称为“正经 ”。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 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 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I. 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2膾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臉,本写作 “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3. 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
4.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臉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5.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臉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6. 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7.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8. 剌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刺手。
9. 剌血拔峨: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 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
10.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II.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 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4闪軽: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 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
15.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臉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夕卜,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 号的臉穴。
16. 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臉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 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
17. 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 症的共同作用的臉穴。
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胸腹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后),少阴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行于腹十二正经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
手太阴肺经症。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金。
本经从食指桡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土。
本经从鼻旁迎香开始,上至鼻根中,向旁边交会足太阳膀胱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出来夹口出,走到大趾的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火。
手少阴心经自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与足少阴肾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水。
本经从足小趾手厥阴心包经[11]。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相)火。
本经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12]。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相)火。
本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
【针灸学考点】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规律编者按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流注次序,作为是历年中医确有专长、执业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热门考点,但此考点却容易成为非针灸推拿专业考生的失分点,为此我们为大家归纳总结十二经的命名方法、循行分布规律等以便记忆考点。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別、十二经筋、十ニ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数计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来命名。
首先用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于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及循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属六腑及循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
再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阳又划分为三阴三阳,三阴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阳明、太阳、少阳。
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并具有明确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脏为阴主里,腑为阳主表,脏腑相表里。
一经配一脏(腑),一脏配一腑,阴阳配对,这样就形成了脏腑阴阳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
余皆仿此。
具有属络关系的脏腑与经脉以及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有联系;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属的六条阳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
十二经脉2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十二经脉: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总称,共八条。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五络脉作用:沟通表里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躯干之络,渗灌气血。
4.标本:“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阐明了四肢的膝以下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
5.根结:“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6.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气在头者,止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
7.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四海与气街具有一致性,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十二正经简介及速记歌诀
十二正经速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子午流注经络走向: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1.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接(口)禾髎,鼻旁五分号迎香。
3.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那么你对经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经络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经络的分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经脉则“伏⾏分⾁之间,深⽽不见,其浮⽽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课题,也是⽼百姓⾮常想了解的奥秘。
⾄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的进展,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所⽣的病是通过⼀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不同的⽅法治疗。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经络理论)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展开中文名十二经脉外文名twelve regular channels其他名称十二正经功能运行气血、联接脏腑、沟通上下属络关系属于十二脏腑应用学科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目录.1联接相传.2分类.3分布介绍.4表里关系.5属络关系.6歌诀.7经脉图联接相传编辑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分类编辑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中医)经络系统的组成
(中医)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
其中以经脉和络脉为主体,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官窍、皮肤,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经脉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络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的,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行于人体的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条经脉又分别络属于一脏或一腑,故有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奇经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的作用。
它们不同于十二经脉遍布全身,不似十二经脉与脏腑直接属络,也无表里相配关系。
3.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上下的十二经脉中分离出来(离),均向心走入体腔深部,与所属络的表里脏腑联系(入);然后在头项部浅出体表(出),阳经经别合于阳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经脉上(合)。
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手足三阴三阳共形成六对,称为“六合”。
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示意图(二)络脉1.别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称十五络脉,或称为十五别络。
其名称各自以别出之处的腧穴而命名。
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部、背部和侧胸部的经气,从而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2.浮络是浮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其分布广泛,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三)连属部分经络系统的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针灸学考试题库
《针灸学基础》题库第一章:针灸学基础概论一、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1、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石针石针刺的原始工具。
()2、从“针灸”两字的先后顺序可推知,针法的出现早于灸法。
()3、我国针灸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的时间是在公元8 世纪。
()4、针灸开始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
()5、《灵枢》较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等,对针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6、“足臂十一脉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经络、腧穴等,反映了针灸学的早期面貌。
()7、八会穴是由《内经》首先提出的。
()8、《针灸甲乙经》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9、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是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之一。
()10、经络学说的产生是建立在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研究的基础上。
()二、单项选择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A.《灵枢》B.《难经》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E.《足臂十一脉灸经》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D.王焘E.杨继洲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D.王惟一E.滑伯仁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A.345B.453C. 354D. 361E.349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E.《针灸逢源》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帛书》D.《灵枢》E.《甲乙经》三、双项选择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C.《素问》D.《难经》E.《阴阳十一脉灸经》2、北宋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著《十四经发挥》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四、多项选择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A.骨针B.石针C.铁针D.金银针E.青铜针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E.提出十四经概念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E.《神应经》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A. 针博士一人B. 针助教一人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E.针生二十人五、简述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十二经络知识点
十二经络知识点一、十二经络的概念。
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二、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
- 从胸走手,即起于胸部,循行于上肢内侧,止于手部。
2. 手三阳经。
- 从手走头,起于手部,循行于上肢外侧,止于头部。
3. 足三阳经。
- 从头走足,起于头部,循行于躯干部和下肢外侧,止于足部。
4. 足三阴经。
- 从足走腹(胸),起于足部,循行于下肢内侧,止于腹部或胸部。
(二)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内侧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外侧端交接。
2. 同名的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翼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交接。
3.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 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在心中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交接;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在肺中交接。
三、十二经络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1. 手太阴肺经。
- 属肺,络大肠。
2. 手阳明大肠经。
- 属大肠,络肺。
3. 足阳明胃经。
- 属胃,络脾。
4. 足太阴脾经。
- 属脾,络胃。
5. 手少阴心经。
- 属心,络小肠。
6. 手太阳小肠经。
- 属小肠,络心。
7. 足太阳膀胱经。
- 属膀胱,络肾。
8. 足少阴肾经。
- 属肾,络膀胱。
9. 手厥阴心包经。
- 属心包,络三焦。
10. 手少阳三焦经。
盲人按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经络腧穴学》复习指南
盲人按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经络腧穴学》复习指南第一单元经络概述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要点:【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
【要点解析】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
【要点2】十二经脉的分布。
【要点解析】十二经脉在体表为左右对称分布,其中阴经隶属于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阳经隶属于腑,多分布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具体分布如下:1?四肢部:阴经在四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太阴、厥阴、少阴;阳经在四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阳明、少阳、太阳。
其中手三阴分布于上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手三阳分布于上肢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足三阳分布于下肢前侧、外侧,从前向后,分别是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足三阴分布于下肢内侧,从前向后,分别是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其中内踝尖上8寸以下,从前向后是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
2.头面部:阳经经脉皆上头面。
其中手、足阳明经在面部,手足少阳经在头侧,足太阳经在后头及头顶,手太阳经在颊部。
3.颈项部:从前向后依次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4.躯干部:足少阴肾经在胸腹第一侧线(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足阳明胃经在胸腹第二侧线(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阴脾经在胸腹第三侧线(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足厥阴肝经在胁肋部,足少阳胆经在胁腰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骶部。
【要点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要点解析】十二经脉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脏与腑,阴与阳之间通过经别和络脉相互沟通,形成六组表里属络的关系。
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
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经络学说是中医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两千多年一直为保障华夏儿女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那么经络是什么? 起源于哪里?存在于人体何处? 能不能看到?经络有哪些作用? 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今天我们就先从内经对“十二经脉”的阐述来了解经络的起源。
十二经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名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其流注次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和阳经在指端或趾端交接。
中府穴取穴:在锁骨外端下窝,下1拇指宽处。
功效:咽喉肿痛,咳嗽,胸痛,哮喘,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炎,肩臂痛,肋间神经痛。
手法:双手拇指头分别按住两侧穴位,按揉20下,每天3次。
疗法介绍:宗筋疗法在民间一般秘不相传,无系统文字记载,无完整理论阐述,其民间高手一般都是由师傅口传心授而得其真谛。
周嘉荣教授通过20余年潜心研究探索,将宗筋疗法进行整合完善,创新出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法并将之公布于众,它根据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辩证施治,整体调整,独辟蹊径,打通各个经络,达到快速消除病灶,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身体里,处在同一片骨间膜的两个面上,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依时辰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
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23:00 - 01:00 子胆足少陽胆經 ,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是骨髓造血时间.。
”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汁有多清,脑就有多清。
”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没有黑眼圈。
反之,常于子时内不能入睡者,则气色青白,眼眶昏黑。
同时因胆汁排毒代谢不良更容易生成结晶、结石。
其实23点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并不是0点开始的,这是我们犯的误识。
肝胆相表里,互为一家,23点胆经开了,如若不睡,大伤胆气,十一脏腑皆取决于胆,胆经负责人体的微循环,生发阳气,子时阴极一阳生,以阴养阳,要睡觉.胆气一虚,全身脏腑功能下降,代谢力、免疫力纷纷下降,人体机能大大降低,胆气支持中枢神经,胆气受伤易患各种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躁动症等。
肝脏有一特点:卧则回血,坐立向外供血。
如果你每晚22点钟左右躺下,静静得不要说话,到23点的时候,也就睡着了。
肝胆开始回血,把有毒的血过滤掉,产生新鲜的血液,到一百岁也没有胆结石,也没有肝炎、囊肿一类的病。
如果你天天熬夜到1点多,肝回不了血,有毒的血排不掉,新鲜的血生不成,胆又无法补充胆汁,所以这些人容易得胆结石、囊肿、大三阳、小三阳各种病症。
01:00 - 03:00 丑肝足厥阴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是肝脏修复的时间,肝脏生产人体需要的上万种物质.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丑时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
丑时不眠,肝无法解除掉有毒之物,产生新鲜血液,因藏血不利,面呈青色,久之易患各类肝病,现在有些人肝不太好,特别在欧洲平均4个人就有一个大三阳或是小三阳,大都是因为违反自然规律过了子时不睡觉造成的。
甲肝比较好治,乙肝就很难治。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晚上经常熬夜,肝不能正常工作,血液不足,病毒进入细胞里没却有能力去对付它们。
说乙肝它还没有能力造成肝炎,当人身体处于最薄弱的时候就形成成肝炎,乙型肝炎就意味着将来40%——60%的肝硬化。
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聪明人会顺应宇宙规律的,违背就会被淘汰掉。
垃圾睡眠给肝脏带来多大伤害?过子时不睡,肝这里要工作,而人还在挪用肝的资源,肝的资源被占用,肝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导致肝火大,肝气郁结,易怒.肝有藏血、调节血液的功能,肝中血量为人体总血量的三分之一,过子时不睡,血在四肢,不回肝脏,造成肝血不足,血不足肝脏不能正常工作,脏血得不到及时的清洗。
肝开窍于目,过子时不睡,易引起肝虚,则出现视力模糊、老花、夜盲、畏光、迎风流泪,等症状,还会形成青光眼、白内障、眼底动脉硬化、视网膜病变等眼疾。
肝与心肝主筋,其华在爪,过子时不睡觉,就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痉挛抽搐,易造成灰指甲,缺钙,髌骨软化,癫痫病,骨质疏松等症。
肝血不足,,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引起心慌、心颤等症状,严重的形成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
肝与脾胃过子时不睡觉,会引起肝胃不和,肝分泌胆汁排进胃肠助消化吸收,由于肝气太虚不能助胃消化,肝不正常工作,不能提供人体需要的气血,脾没有足够的气血去分配.表现为舌苔厚,久了会造成中气塌陷。
肝与肺过子时不睡觉,无法滋阴潜阳,肝阴亏损,引起肝火过盛灼肺,出现干咳、或咳嗽、咳痰血等木火刑金的证状,易导致牛皮癣等各种皮肤病。
肝与肾,过子时不睡觉,肝虚导致肾亏,由于肝肾同源,容易造成生殖系统疾病、不育、骨病、牙病、脱发、糖尿病、肾衰竭等疾病。
03:00 - 05:00 寅肺手太阴肺经 ,肺经旺,是呼吸系统运作的时间。
其中凌晨4时呼吸最弱, 是我们脉搏最弱,心跳最慢的时候。
肺部功能欠佳者,在清晨时过敏性鼻炎及咳嗽、气喘易发作.肺主宣发,肺经负责分配全身的气血,哪个脏腑需要多少气血,由肺来计算,指令交给脾经去执行;肺主皮肤,毛孔.不包括头发.肺经自身排毒,修复,都在这一时段进行,修复时就会出现咳嗽气喘.肺经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主气,甲状腺素是一种气,靶向指向全身的细胞,全身任何一个细胞的代谢都与甲状腺相关.05:00 - 07:00 卯时大腸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宜喝水。
此时最适宜「方便」,因此很多早起的人就很容易排便,反之就容易便秘;所以,清热滑肠最好的时间就是此时,由于有助大肠经的食物只有蔬菜水果,有便秘的人在此时,最好多吃高纤蔬菜及水果。
早晨5点至7点.是人体大肠经最旺的时候,大肠自身排毒,同时人体需要把代谢的浊物排出体外,此时如果不起床,大肠得不到充分活动,无法很好的完成排浊功能,使浊物停留而形成毒素,危害人体血液和脏腑百骸。
07:00 - 09:00 辰胃足阳明胃经 ,胃经旺,有利于消化,需吃早餐。
每個人都不應超過此時吃早餐,因為子午流注在此時正运行到人体的胃經,是胃肠消化吸收力最強的時辰。
有很多人忽略了早餐。
這是很危險的自殘行為,除了精神不振,記憶力差而影響工作和學習效率外,長時間更會導致膽胆囊炎、胆結石、胃溃疡、胃出血、胃癌、胰腺癌…等最佳早餐时间为早上八点之前,给胃肠一小时时间吸收。
09:00 - 11:00 已脾足太阴脾经 ,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宜慢饮水。
此时是人体气血最旺时期,因此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伤胃败脾,即使是脾虚者进行补养,都要很小心。
这时人的消化吸收运化的能力最好,如果这时还不起床,人体胃酸会严重腐蚀胃粘膜,人体在最佳吸收营养时间得不到营养,会患脾胃疾病,造成营养不良、中气塌陷。
所以千万不要赖床,赖床会造成头昏、疲惫不堪、睡眠不足的感觉,而应按时起床,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有三四点钟起床的习惯,比如华盛顿、拿破仑、康熙皇帝、曾国藩等。
另外早起能增加工作效益,俗话说:“三天早起,一天工”。
现代医学证明,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压力较小,不易患精神类疾病。
早晨不要太早出去锻炼,因为早晨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地下道的漳气、浊气正往上走(尤其是城市),这些气对人体损伤是很严重的。
11:00 - 13:00 午心手少阴心经 ,心经旺,宜午睡。
人在午时能睡片段(稍微的睡10分钟),中午阳极一阴生,稍睡一会,对于养心休息大脑有好处,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还可以帮助肠胃蠕动减少负担。
13:00 - 15:00 未小肠手太陽小肠经 ,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此时是小肠经进行清、浊及吸收的时刻,营养吸收到体内,浊物送到大肠待消化及排除体外;未时过后肠胃开始休息,此后的晚餐时间含蛋白质和脂肪、淀粉类食物要少量摄取,否则易在体内累积。
15:00 - 17:00 申膀胱足太阳膀胱 ,膀胱经旺,膀胱当令时间,宜运动、多喝水。
这段时间要多补充水分,有助膀胱经排除体内废物,以促进泌尿系统的代谢。
膀胱经为人体排毒大经,在后背,左右各有两条通道,12正经别的经脉只有左右一条.膀胱经有主导内脏为肾,千万别小看了它.17:00 - 19:00 酉肾足少阴肾经, 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宜休息。
此时不适宜太强的运动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对于肾功能有问题的人而言,在这个时候按摩肾经的穴位,效果最为明显。
健肾小窍门:走路时,脚跟先着地,抬脚走时,脚趾抓下地,如果配合双手手心放在后背的肾俞上,效果更好,走半小时.肾俞穴在肚脐正后方命门穴旁开1.5寸(两指)处.19:00 - 21:00 戌心包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宜散步。
心包经主泻、主血,因此若晚餐吃得太丰盛,易生亢热而致胸中烦闷、恶心,因此建议晚餐不宜过腻,餐后要休息,运动以散步的方式最好。
此时为心脑血管病易发时间.21:00 - 23:00 亥三焦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宜安静。
是免疫系统运作的时间.现代人生活繁忙,有时得熬夜工作,如果已有明显肝胆不畅症状,但又不得不熬夜工作;可在晚上11 点前先小睡一番,待气血运行过肝经后再工作,必定精神百倍。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对身体对美容十分有益。
睡觉要关窗,不能开风扇、不能开空调,人生病很多都与此有关,因为人在睡眠之中,气血流通缓慢,体温下降,人体会在表面形成一种阳气层,这种阳气层它使人叫“鬼魅不侵”,什么意思呢,阳气足的人,不做恶梦,就是这种阳气,占了上风。
开空调,开风扇,情况就不一样了,开窗户,窗户走的是风,风入的是筋,如果开空调,也有风,风入筋,寒入骨,早上起来,身上发黄,脸发黄,脖子后面那条筋发硬,骨节酸痛,甚至有人就开始发烧,这就是风和寒侵入到了筋和骨头里的缘故,这也就是气受伤了。
如果说晚上睡觉不开窗,不开空调,不开风扇,连房门也关上,效果最好,如果热,把房门打开,把窗户关上,效果就差了一点.肝胆在下焦,如果胃出现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寝睡不安,一个是胃寒,如果这个人胃阳本来就不足,过多的喝绿茶,就会出现胃寒,胃寒的时候人是睡不好觉的,或者吃带泥沙之物过多,胃隐隐作寒,肯定是睡不好;再一个是胃热,就是热气往上走,嘴里喘的都是热气,像这种情况也睡不好觉;再一个是胃燥,口干舌燥,胃里感觉到燥;还有一个就是味厚,这种情况就是吃了这种厚腻的味道,有人吃海鲜、吃鱼、吃炖鸡,吃多了,味太厚了,这些东西在里面要稀释,所以也睡不好觉;再一个腹胀,也睡不着,翻来覆去也睡不着;再一个是胃气太虚,冒冷汗,这也睡不好觉,这些原因都可能形成胃不宁,胃不宁就睡不好。
睡觉时要肢暖,四肢要暖,因为四肢是阳之本,这个大家都知道了,四肢不暖,肯定是肾阳不足,应该在睡觉之前把手脚捂暖,手脚和肚脐、正对着肚脐背后的命门都要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