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摘要: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自始至今都是令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及实务界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安排成了公司持续、健康、有效率运作的核心问题自然成为整个公司法律制度完善的关键性环节。

现综述当前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论述。

分析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演进、定又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结构企业经营一、前言公司治理概念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公司治理问题牵涉如何明确董事会的权利与责任、治理接管规则、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与影响、公司管理层的报酬等问题,协调公司所有者、经营者、雇员和公司利益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公司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出资者与经营者分离、分立及整合为基础,连接并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相互之间权利、利益、责任关系的一种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的有机整合。

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它的合理与否是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促进企业的股权结构合理化,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公司治理结构的最初建立是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它始子1600年、1602年英国和荷兰的特许贸易公司。

当时的这些特许公司已具有现代公司的模糊特征——资本形成公司资本,人人均可取得公司的资本股票,投资者可在交易所自由买卖股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人员经营制度。

在这些特许贸易公司中,因众多股东无法介入公司的经营,故形成了股票所有权与管理公司控制权的分离,而因此产生“治理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使经营者对股东负责任的机制,如何确保公司经营者的行动准确地反映股东的期望。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中作者对公司治理进行了广义和狭义上介绍。

关键词:公司治理;理论Abstract: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introduce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broad and narrow.Keywords: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 公司治理的概念“治理(governance)”一词的拉丁词根“gubernare”是掌舵的意思。

《美国传统词典(烈解)》将其解释为“The act,process,or power of governing;government。

”意指统治、管理,统治管理的动作、过程或权力等。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治理”被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了许多新的含义,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也译作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企业督导机制等。

由于公司治理这一概念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内外学者根椐对问题的不同分析和强调角度,给出各种定义。

值得区分的是较为常用的“公司治理”与“公司治理结构”两个概念,前者一般代表了公司治理的动态过程,而后者则是公司治理的结构状态。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

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_丁建军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_丁建军

2005.11【经济研究】摘要:与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奠基于神、上帝或宇宙和谐的方式不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奠基在个人主义价值观之上,将个人从自然、社会乃至宇宙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将个人的价值无限夸大,致使人类的整体利益无法得到自觉维护。

关键词:公司治理控制权市场内部权力分配□丁建军1苏祖安2公司治理理论综述一、引言现代企业公司更多地被描述成一个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不再满足于古典企业中的一个生产函数就能描述其所有特征,大规模现代公司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研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人”问题(Fama,Jensson,1983),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是治理结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司治理结构也被定义为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两种治理模式的变迁,一种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治理模式,另一种是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治理理论,现在两种治理结构趋同的发展趋势表明各个国家在实践中结合自身情况探索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各国公司永恒的主题。

二、国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动态1.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的背景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西方国家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合一的,几乎不存在治理问题;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所有者逐渐将经营权移交给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现代公司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展并达到了高潮,资本的价值形态同实物形态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不断扩大,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理人员权力过度扩张、膨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特别是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财务报告丑闻频频暴露,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法律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家公司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公司治理概念及其目标公司治理理论的早期研究偏重于强调维护股东的利益,这种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资本市场能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因此公司治理就集中在如何保护股东的利益上,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公司治理是要解决出资者应该怎样控制经理,以使他们为自已的利益服务,这实际上是一种股东利益至上的治理观点。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论述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论述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论述公司治理是指指导和监督公司决策、管理和运营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和规范。

它涉及公司所有权和控制、以及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

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是指基于公司治理原则和实践经验,对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机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是关注如何保护和提升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包括股东权益保护理论、董事会理论、激励理论和信息披露理论等。

股东权益保护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应当主导公司的决策和管理。

有效的股东权益保护机制可以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公司的绩效。

这包括确保股东的投票权和信息权,增强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能力和渠道,以及建立透明、公正的公司治理机制。

董事会理论强调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负责制定公司的战略和政策,监督经理层的决策和行为,保护股东权益,维护公司的长期利益。

董事会应该由独立性强、专业能力高的董事组成,建立健全的决策和监督机制,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激励理论认为,合理的激励制度可以提高经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公司的创新和发展。

合理的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使经理层与公司的利益相一致,避免代理成本和道德风险。

信息披露理论强调公司应该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经营和决策相关的信息,保证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可以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投资者的信任和参与,减少信息不对称和操纵市场的行为。

上述公司治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公司治理准则和规范,要求公司建立健全的治理机制和制度。

一些优秀的公司通过引入国际先进的公司治理经验和实践,改进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良好的业绩和回报。

然而,公司治理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些公司对治理不重视,缺乏有效的董事会和股东参与机制,权力集中在少数股东和高管层手中,导致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失灵。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公司治理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摘要:一、引言1.公司治理的重要性2.文献综述的意义和目的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1.定义与内涵2.主要理论和方法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四、文献综述方法1.文献检索与筛选2.文献分类与分析3.研究方法与技术五、文献综述成果与应用1.治理实践改进2.政策建议与启示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六、结论1.文献综述总结2.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启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公司治理成为了各类企业关注的焦点。

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能够确保企业高效运作,降低风险,还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作为一种梳理和总结研究成果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众多研究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对公司治理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对公司治理领域的文献综述,探讨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公司治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模式,旨在明确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关系,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主要内容包括:股东与董事会关系、管理层激励、企业绩效、企业风险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

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三、文献综述内容1.股东与董事会关系: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如何协同发挥作用,以保护股东权益,提高企业决策效率。

2.管理层激励与治理:激励机制如何激发管理层为企业创造价值,防止内部人控制现象。

3.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治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4.企业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治理机制降低企业风险。

5.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

6.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总结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1,公司治理的内涵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

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

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2,利益导向(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

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

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公司治理是指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比较不同理论的特点和应用。

一、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1.1 股东优先理论股东优先理论是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公司的首要责任是追求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该理论提倡市场化、自由主义的经济观念,主张股东拥有公司的所有权并享有决策权。

其核心机制是通过股权市场的股价反映公司价值和绩效。

1.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关注的是代理问题,即当存在代理关系时,代理人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而不为委托人着想。

该理论提出了如何解决代理问题的方法,如设置激励机制、建立监督机构等,以确保代理人能够真正代表委托人的利益。

1.3 董事会治理理论董事会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该理论认为董事会应该代表股东监督经营者,制定战略决策并确保其合理实施。

同时,董事会也应具备多元化的组成、独立的监督机制等,以避免权力滥用。

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综述2.1 全面股东理论全面股东理论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的主流,其核心思想是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关注股东、职工和社会的利益。

该理论认为公司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还应该兼顾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实现共赢。

2.2 添补短板理论添补短板理论强调公司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制度缺陷,主张通过引入外部机构和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该理论认为,公司治理必须借助外部监督和约束,通过信息披露、独立董事和中介机构等方式来添补公司制度中的短板。

三、中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比较3.1 目标取向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强调市场化、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而中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追求共赢发展。

3.2 治理机制的差异西方公司治理理论更加侧重于董事会的作用和责任,关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的完善。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治理理论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研究。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前沿进行综述,探讨公司治理理论的演变、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涉及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旨在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

它通过建立一套制度安排,明确了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从而有效协调各方利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业绩表现。

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治理理论逐渐丰富和完善。

其中,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包括:1、董事会中心主义:这一阶段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拥有决策权和监督权,并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2、股东权益保护:这一阶段于保护股东的权益,认为公司的最终目标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3、利益相关者理论:这一阶段强调除了股东和董事会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等)也应该在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公司治理理论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1、多元化的治理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模式不再单一,而是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公司治理模式。

2、董事会制度优化: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当前的研究主要董事会的结构、职能和独立性等方面的优化,以提高董事会在决策和监督中的作用。

3、股东权益保护:在股东权益保护方面,学者们致力于研究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以防止大股东滥用权力,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4、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拓展: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近年来得到了持续发展,学者们开始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公司治理体系,以实现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

公司治理理论的未来趋势可能涉及以下方面:1、公司治理全球化的推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公司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将更加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治理模式的融合与借鉴,以实现最优的公司治理实践。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姚伟黄卓郭磊内容提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美国股市又相继爆出了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丑闻,公司治理问题一直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政府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视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而加入WTO的承诺使得全面系统地处理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紧迫。

本文试图在契约(激励)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公司治理的最新进展作一回顾和评述,以期为所有关注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人士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研究参考。

关键词:公司治理证券设计利益相关者团体前言正如Harris-Raviv(1991)所说:“公司财务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方式以及投资资金的运作决策?”这个问题也被称为“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

沿着Modiglianli-Miller(1958)的开创性思路,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在证券(主要是各种股票和债券)的类型给定的条件下,企业是如何决定其证券资本的发行总量的。

然而,近二十年来的实证工作已为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治理模式刻画出清晰的图象,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公司派”(corporate pie)的大小不受其分配方法影响的固有假设必须得到放松。

投资者向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分享企业的投资回报。

因此,公司金融的一个深层问题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机制(契约)设计使投资方(Suppliers of Finance)确信其能够从投资中获得相应的收益(Shleifer -Vishny,1997); 反言之,通过这一机制,筹资方能够对其偿付能力做出“置信承诺”,以吸引外部投资。

这一专题被称为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

实际上,对相关问题的关注可以一直追溯到Adam Smith(1776), 而Berle-Means(1932)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的观点。

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概述公司治理是指为了保障股东利益、规范管理行为、提高公司竞争力而建立的一套制度和机制。

它涉及到公司各层级之间的权力关系、决策程序、信息披露、董事会结构和职责等方面。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的长期利益最大化,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其中,股东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他们是公司的所有者,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经济利益。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使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股东能够相互监督、制衡,确保公司运营的公正、透明和高效。

公司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建立明确的公司治理结构。

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成员,行使对董事会的监督权。

董事会则负责制定决策、监督管理层、制订公司战略和政策等。

同时,公司还应设立监事会、独立董事、薪酬委员会等来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其次是加强公司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公司应及时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内部控制等信息,确保股东和投资者能够全面了解公司的情况,便于做出投资决策。

此外,公司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合规监察等方面,以确保公司遵守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利益。

再次是加强公司治理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公司董事会应包括独立董事,他们不受公司控制,独立于公司管理层,能够有效行使监督职责,保护股东利益。

同时,应该鼓励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参与公司治理,提高管理层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确保公司持续发展。

最后是加强公司治理的问责机制。

公司的董事、高管和其他相关人员应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公司应建立健全的问责机制,发现并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以维护公司的形象和声誉。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主要是针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对策。

比如,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公司治理面临的挑战也会相应增加。

其中,控制权问题和代理问题是公司治理的两个核心问题。

控制权问题是指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公司治理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如何管理公司,确保公司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公司治理包括组织架构、决策制定、风险管理、财务报告等方面,它的核心是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关系。

一、公司治理的理论1. 股东治理股东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形式,其核心在于股东作为公司所有者,对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

股东治理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公司的战略决策和公司治理的制定;董事会则是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的制定;监事会则是负责对董事会的决策进行监督和审计。

2. 利益相关者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是指公司不仅要考虑股东的权益,也要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如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等,以实现公司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利益相关者治理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公众利益评价、信息披露等方面。

3. 法定治理法定治理是指公司应该遵守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以保证公司的合法性、公正性和透明度。

法定治理主要包括公司治理法律、公司章程、内部管理制度等。

二、公司治理的实践1. 强化股东治理诸如增强股东议会的职能和地位、授予股东更多的权力、增加股东参与度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加强股份制公司的股东治理。

同时,还需要完善股东间的沟通机制,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行股东治理。

2. 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公司治理不仅仅是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为此,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利益相关者制度,确保公司的利益不只是为少数人所占据,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服务和产品。

3.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企业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机构设置、工作程序、内部资产保护制度、政策法规遵从制度、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等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公司风险,控制损失。

4. 深化公司治理改革通过加强公司治理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试析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文献综述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机制内部控制系统外部控制系统文献综述论文摘要: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的文献进行综述。

公司治理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及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也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

早在300多年前,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股份制公司中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认为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解决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公司治理的现代理论文献起源于Berle and 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

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Berle和Means所关注的企业的契约性质和委托代理问题,最终推动了经济学中代理理论(agency theory)的萌芽和发展。

正如Denis and MeConnell (2003)所讲,“…公司治理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总和,它们可促使那些追逐个人利益的公司控制者(他们决定公司的运作)所作出的决策能以公司所有者(企业的出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另外,美国教师养老基金公司(TIM —CRK)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的集合,这些制度能使得股东的利益与那些管理公司事务的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

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

本文对公司治理理论研究(Theoretical Research )的文献进行综述。

所谓公司治理机制(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指的是公司的投资者利用法律以及公司章程等对投资者权益保护的规定,或者借助市场竞争的自发选择,或者在公司治理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为的制度设计等来实现的公司控制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各种机制和制度安排的总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对于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献,以期为企业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本文将从公司治理机制的定义和内涵入手,深入探讨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脉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国内外学者在公司治理机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评价,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治理机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公司治理机制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中的适用性和差异性,以期揭示公司治理机制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构建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以推动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金融学等。

其核心目标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确保公司高效、公平、透明地运营。

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司治理机制是降低代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代理理论指出,当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成本上升。

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通过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来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管理学认为,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行为,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法学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机制是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权益的法律保障。

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综述 精品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综述 精品

【公司治理综述】一、背景情况介绍自建国以来,中国模仿前苏联的模式搞的是计划经济及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家所有制,国有经济涉足并控制着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虽经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其负面影响及表现仍然十分突出: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二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对于前一个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并且“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主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与效益;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即国有企业效力低下的问题,除了《十五计划纲要》有具体的措施外,中共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明确指出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针对当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现状,《决定》大胆提出了“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界定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为“三种行业两类企业”,即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而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将逐渐淡出。

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措施: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容许多人将法人治理结构理解为“治理法人结构”,这是不准确的,简单地说,法人治理结构是制度和规划,而治理法人结构是方法和手段。

我们都知道,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而法人治理结构则是公司制度的核心。

它是指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并形成相互分权制蘅体系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安排的总称。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企业是这样形成并运作的:首先由不同的投资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将资产投入拟设立的企业,拟设立的企业在得到投资并办理手续后成立,投资人失去了对各自财产的直接支配权而成为企业的股东。

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综述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2010年7月261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综述安彬彬(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3)摘 要:公司治理问题提出及其理论发展已有三十余年,公司治理问题本质在于协调公司各类相关者的利益冲突。

本文希望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总结,为未来学界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作铺垫。

关键词: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 治理结构框架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0)07—0261—02公司治理作为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研究方向,这一概念的提出,不过只有三十几年而已。

1979年威廉姆森在他的《现代公司的治理》中最早使用公司治理这一经济学概念。

公司治理是一种对法人进行规制的制度安排。

纵观公司治理的发展,可以看到,每当公司大规模出现倒闭、并购或接管、丑闻等,公司治理浪潮就愈加高涨。

本文将对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公司治理问题解决的着手点,从公司内部治理和公司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出发,得出现有理论为解决公司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冲突构建的研究框架。

笔者试图能够展示出中西方金融经济学家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公司治理含义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对一于公司治理的概念并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对于它的定义也不同。

本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做如下分类:1、根据公司治理具体形式定义。

在《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词典》 “公司治理”条目中,接管市场被看作是过去25年里英美公司治理有效、简单和一般的方法,它的本质是使经营者忠于职责。

因为没有接管市场的压力,经营者就会玩忽职守,侵蚀股东权益。

但是,由于决策失误和成本高昂,近年来它的影响己经下降,人们重新对董事会发生兴趣,把它作为监督经营者、协调股东与经营者关系的精致工具。

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被视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力量,尽管它们本身存在自己的代理问题。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论述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论述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论述xx年xx月xx日•引言•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历程•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目录•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01引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的投资和贸易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背景与意义公司治理改革的推进随着公司治理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为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现有理论的不足现有的公司治理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难以解释一些公司治理实践中的现象,因此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历程、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公司治理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以下问题:公司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如何评价公司治理的效果?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与问题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公司治理的实践案例。

论文结构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公司治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第三章为公司治理理论的现状与问题,第四章为公司治理的实践案例分析,第五章为公司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02公司治理理论发展历程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股东至上01传统公司治理理论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强调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董事会中心02传统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处于核心地位,负责决策和管理公司的日常经营。

内部监控03传统公司治理理论注重通过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安排来监督和约束管理层的行为。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应该平衡考虑股东、员工、客户、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至上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强调董事会与高管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治理理论综述(上)□狼想平发表于2006-1-10 13:52:00公司治理理论综述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很早就已存在,但是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

综观国内外有关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本文试图把它们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与利益导向1,公司治理的内涵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

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进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

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 ishny, 1997)认为公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认为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学者对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东治理模式”。

·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

布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有的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2,利益导向(一)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的目标。

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从而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

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两种观点(布莱尔,1995):第一种观点:金融模式(finance model)认为公司由股东所有并进而认为公司应按股东的利益来管理,试图促使经理人员对股东利益更负有责任(尤其是在伯利与米恩斯企业中)。

金融模式的主张者相信,通过政策激励和采取最大化短期股票价格的行为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最佳形式,因为他们相信,今天的股票价格是反映公司未来利润和增长的最佳市场评估。

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

因此,他们主张为公司控制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市场,并主张增大股东的权利。

第二种观点:市场短视市场短视派认为金融市场的压力使公司经理只关注短期利益,这样会对公司的长期管理产生一种经营决策上的偏导,从而降低公司长期资产的价值。

罗伯特·哈耶斯和威廉姆·爱伯纳思(Robert Hayes and William Abernathy,1980)指出美国公司正在遭受“竞争性短视”(Competitive myopia)的损害,包括驱使经理过于沉重地倾注在以短期资本测量作为经理业绩评估准则的投资回报上。

当金融模式主张者希望增加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影响时,市场短视派则希望公司治理可以在股东压力下,特别是在短期股票价格业绩中保护经理,或替代性地通过阻止交易和鼓励长期持有股票来试图实现股东的利益。

但两者都认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可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二),利益相关者治理与社会财富最大化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认为应把社会财富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

布莱尔(1995)认为,在大多数现代公司中,股东只承担有限的责任,股东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多元化而化解,或选择退出,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当股东不承担全部剩余风险时,股东治理模式的假设不成立,不能由股东利益最大化推出社会财富最大化。

布莱尔认为尽管股东获得全部剩余收益并承担全部剩余风险的假设存在缺陷,但当那些监督和控制公司的人获得(至少是部分的)剩余收益并承担(部分)剩余风险,以及那些分享剩余收益并承担剩余风险的人(利益相关者)被赋予监督权的话,股份公司可以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

崔之元(1996)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29 个州修改了公司法,新的公司法要求经理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

斯蒂格利茨(1995)认为公司有多个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目标不是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是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公司决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合力的结果。

他认为股东中心理论忽略了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把问题想象得过于简单,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厂商理论模型。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推动了公司治理理念的变化。

人们不再将公司治理问题局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是进一步认识到,公司治理是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一个系统。

3,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框架的边界在不断地扩展。

其扩展路径为:所有者治理——所有者、经营者治理——所有者、经营者、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家族企业)(伯利和米恩斯企业)(现代企业)二、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一)所有制与公司治理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 and Demsetz,1972)用联合投入与团队生产理论对以盈利为目的的私有企业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差异作了简要论述。

詹森和梅克林(1979)指出苏联型的国有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对个人而言往往得不到适当激励。

张维迎(1995a)认为我国国有的委托代理关系是一种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初始委托人(共同体成员)的最优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的最优工作努力,都随着代理链条的拉长而递减。

林毅夫(1997a)则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当竞争性的市场解决了充分信息问题后,委托代理关系就不会因为层次不同而产生差异。

与所有制和公司治理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转轨公司的治理。

博伊科克等(Boycko,M.,A.Shleifer and V ishny,R.,1994)对国有公司私有化的不同方式作了探讨。

博伊科克认为私有化是解决政府官员腐败的有效手段,国有企业私有化后必将提高效率,不过不同的私有化方式其效率也不同。

他们指出,英国、民主德国、匈牙利和亚洲一些国家采取直接出售方式,而东欧与前苏联由于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原因采用大众化私有方式相对低效且充满矛盾。

琼德和迈金德(Jones and Mygind,1999)对爱沙尼亚私有化公司情况的实证分析显示,私有化导致所有权结构优化的假说可能并不成立。

埃斯特林和罗斯维尔(Estrin and Rosevear,1999)对1997年150家乌克兰私有化公司的实证研究也表明私有化对乌克兰公司而言,没有产生绩效的改善和预想中的重组,其结论是所有权与公司绩效无关。

(二)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1.MM定理——资本结构无关性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iller, M.H. and Modiglianni, F,1958)提出了MM定理:不存在破产风险和对利息交付税收补贴时,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

他们认为,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由于市场套利过程的存在,理性的投资者能够实现个人债务杠杆与企业债务杠杆之间的替代,最终公司市场价值和投资者收益是不变的。

MM定理的最大缺陷在于把市场看成是完全有效的,这一假设明显与现实不符,从而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批评。

稍后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又论证了,存在对利息支付的税收补贴将导致企业的价值随着税收补贴的资本化价值量带来的债券筹资数量而上升。

但是这种说法意味着企业差不多全部用债券来筹资。

詹森和梅克林(1976)指出由于债券代理成本的存在,资本结构不可能完全债券化。

2.MM定理的修正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纷纷放松该理论的假设,尝试从破产成本、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等方面来研究其影响因素。

a, 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詹森和梅克林(1976)指出MM定理基于如下假设:企业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与资本结构无关。

而现在由于破产成本的存在,企业现金流量的概率分布发生了变化,因此代理成本的存在否定了MM定理的合理性。

莫迪利安尼与米勒的缺陷在于没有涉及到与不同融资方式相联系的代理成本问题。

詹森和梅克林认为债务的代理成本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第一种效应主要表现为债券会导致经理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这是由债务合约的性质决定的,一旦失败,经理的损失有限。

另一种效应表现为:由于从声誉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公司或经理倾向于选择相对安全、能保证还清债务的项目,而不是真正价值最大化的项目(Diamond, 1989;1991)。

从而,詹森与梅克林提出了公司所有权的结构理论:当代理成本A最小时所对应的E* 为股权与债券的最佳比例。

而哈特之前如Townsend等,认为最化合同为债务合同。

]融资结构在公司收购兼并或控制权的争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詹森(1986)指出,债务迫使控制者承诺在未来支付现金流量,因而对控制者的控制及其利益形式约束。

Grossman and Hart(1988)认为不还债将使债权人剥夺管理层的控制权,实现控制权从管理层到债权人的转移。

(Israel, R. 1991)模型阐述了融资结构对收购价格及收购成功概率的影响。

阿洪—博尔顿(Aghion and Boton,1992)模型解释了为何典型的债务契约是与破产机制相联系,而股权契约是同保持清偿能力前提下的公司经营权相联系的。

Easterbrook、Fluck、Myers 提出了红利的委托——代理模型,认为红利是为了威胁管理层而派发的。

张维迎(1996a)认为公司的融资结构与公司控制权及所有权的转移有紧密联系,公司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state-contingent ownership),并不必然属于股东所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Blair(1995)认为,将股东视为公司所有者是一种误导。

b、不对称信息下的融资结构迈尔斯与马伊路夫(Myers and Majluf,1984)认为,投资者对公司内部情况及公司投资项目的了解,往往不如公司内部控制者。

若公司实行股权融资,由于股市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公司只能以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发行股票。

这样会使原有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因而公司不愿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资金。

因此,迈尔斯(1984)指出,公司融资存在一种“次序等级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即公司存在内部自有资金情况下,往往先使用自有资金,然后才会使用低风险的债务融资,而发行股票则是最后选择。

c.法律保护与融资结构Stulz指出为防止债务人失职,债权人不需要象股东那样采取联合行动,因而能更有效地得到法律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