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特色

合集下载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论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思想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论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思想
刊方针,双方因对 自由思想的追求一拍即合 。有人说 , 的读者群 ,其文化品位的高低决定了报纸的整体品位 ,
言论独立 ,不受任何方面收买 ,不盲从 ) “ 四不”的办 决定 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程度和读者 的个人品位。2 0 世
纪初 的沈从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发表 了一系列阐述
沈从 文进 入 《 文艺 副刊 》是 “ 人适 、报适 、时适 、地 副刊对于报纸不可或缺的言论 。他强调 “ 许多报振声受教育部委托主要 从事华北中小学教科书 的编写 ,沈从文事实上承担起了
深 刻论 述 副: 的重 要 性 ,积 极营 造 《 文艺副刊 》组稿、处理来稿 、专栏安排、联系作者 、 读者至上 的副刊编辑观 答读者问等属于主编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 , 《 文艺副
1 9 3 3 年1 0 月,胡政之在杨振声引荐下邀请沈从 文和杨振 意义上缘于报业竞争……副刊的 ‘ 可读性 ’,一直是报 声一起主编 《 文艺副刊 》。此时的 沈从 文虽说生 活潦 纸 同业 间竞争的有力支柱 。” 在 报纸 的发展史上 ,副 倒 ,但 向往 文学创作 自由的追求不改 。他称赞 《 大公 刊以其 内容的深度 、品位、可读性和感染力获得 了广泛 报》 “ 不党 、不卖 、不私 、不盲” ( 即不受党派支配 ,

2 0 世纪3 O 年代初 , 《 公报 ・ 文艺副刊 》由 “ 学衡 刊 》 “ 固定读者大约二十万人” ,这个数 目在 当时的文
派 ”代表人物 、清华大学教授 吴宓主编 。吴宓思 想保 艺界相 当可观 。此后 , 《 文艺副刊 》改 由萧乾负责 ,但
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主编 的 《 文艺副刊 》学院气息浓 沈从文仍是副刊的主要撰稿人。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
论沈从文 《 大公报 ・ 文艺副刊 》的编辑思想

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

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

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作者:文学武来源:《社会科学》2017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报刊的发展和繁荣也强烈刺激和催生了一批文学副刊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堪称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副刊之一。

它以现代社会出现的公共领域空间凝聚起大批作者,它所登载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京派文学的审美特征,对京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生动展现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文学图景。

关键词:《大公报》文艺副刊;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4-0168-08作者简介:文学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0)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报刊的发展和繁荣也强烈刺激和催生了一批文学副刊的诞生。

在这些文学副刊中,《大公报》文艺副刊以其鲜明的办刊方针和突出的文学实绩而格外引人注目。

《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33年9月23日,最初由沈从文和杨振声担任主编,其后又经历了萧乾担任主编的《小公园》和《文艺》两个纯文学副刊的阶段,它和鼎盛时期的京派文学处在同步状态。

《大公报》文艺副刊所登载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京派文学的审美特征,对京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生动展现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文学图景。

一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版图上,小说这种现代最重要的文体始终占据着相当突出位置。

由于篇幅所限,《大公报》文艺副刊没有采用其他报纸副刊所常用的连载长篇小说的方式,因此它的版面几乎都提供给了短篇小说。

1936年,为了配合《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也为了更好地总结小说创作方面的经验,林徽因应《大公报》之邀,编选了一本《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这在当时的文坛是一个很大的、有影响事件,基本上展现了《大公报》文艺副刊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1. 第三种人:指30年代初的苏汶。

文艺主张有脱离政治. 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

左联曾和他展开论辩,批评了他的文艺倾向。

通过论辩,左联也检讨了理论上和策略上“左”的错误。

2. 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

2.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 钱杏邨. 鲁迅. 田汉. 茅盾等。

3.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3. 京派:1. 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 废名. 沈从文. 李健吾等。

2.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

3.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 《文学季刊》. 《大公报文艺》。

4.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4. 新月社:1.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 徐志摩. 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 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以闻一多. 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5. 乡土小说:在1920年代初. 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 中期,一批寓居北京. 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 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 王鲁彦. 台静农. 彭家煌. 许杰等6.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 对父老乡亲的怀念以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大公报·文学副刊》与学衡派

《大公报·文学副刊》与学衡派
偏激 , 因而 “ 更痛 感欲 融会 西方 文化 , 以激发 国人 的情 思 , 必须 高瞻
在 儒家 文化 的熏 陶 下 ,中 国文人 一 直以 来都 有深 沉 的历 史责 任感 。 国文坛 历 来洋溢 着 一种 “ 中 为天 地立 新 . 生 民立命” 为 的宏大
气象 。在近现 代 . 人论 政最 有效 最 成功 的形 式就 是 报刊 政论 . 文 正
新知 ” 有浓郁 的 中国文 化特 色 的突 出表现 。 具
12 92年 1 学 衡 》 月《 杂志在 南京 创刊 , 由吴宓 、 迪 、 明 、 梅光 刘伯 柳 诒徽 创办 。《 学衡 》 一贯 的编辑 方针 宗 旨是 : 究 学术 , 真理 , 论 阐求 昌明 国粹 , 化新 知 。以 中正 之 眼光 , 评之 职 事 , 融 行批 无偏 无党 , 不
凝 的 《 代 中 国学术 史 上之 梁任 公先 生 》12 近 ,99年 2月 2 9日第 4 3 期素 凝 的《 枚评 传 》在 12 袁 , 99年 1 1日第 7 月 7期 、 8日第 7 1月 8 期、 月 1 1 5日第 7 素凝 所写 的 《 9期 纳兰 成德 传 》一 直到 12 年 1 , 99 月2 2日第 8 《 兰成 德 后 传 》整整 四期 介 绍清 代 词 人纳 兰性 O期 纳 , 德及 其诗 词艺 术成 就 。9 9 第 9 12 年 8期《 代学 者传 》 清 介绍 清代 诗人 钱大 听 、 大均 , 也 是 《 公 报 ・ 学 副刊 》 承 “ 屈 这 大 文 继 昌明 国粹 、 融化
关键 词 : 宓 ; 吴 大公报 ; 学衡 派 ; 文人 论政 中 图分类 号 : 0 文献 标识码 : I9 2 A 文 章 编号 :6 3 2 1 (0 11 - 2 17 — 112 1 )1 0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摘要: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于1948年6月6日创刊,1948年12月以后,左翼作家的名字开始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大量出现,作品开始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论文试图探讨和补充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如何左转,重点分析不同时期左转的作品和作家;探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左转的原因,除了外在的政治格局变化,更重要的是从作家内在的思想变化以及作品角度分析;1945年香港光复以后中共领导影响下的左翼文化势力在香港迅速崛起,国民党文化势力虽然也全面进入香港,但是成效不大。

这种政治格局使此时的香港文学左翼倾向较为明显,香港左翼文学势力利用香港的环境宣传和学习毛泽东“讲话”精神,为共和国文学做了直接的准备。

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挖掘,从中把握1949年前后中国文学转型的历史内容。

关键词:香港《大公报·文艺》左翼环境宣传“文学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9年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新记”《大公报》(1926—1949年)先后开设了几个重要的文学副刊——《文学副刊》、《文艺副刊》、《小公园》、《文艺》、《战线》、《星期文艺》等,这些文艺副刊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1948年—1952年)作为一份具有特色的报纸副刊对文学发展也具有重要贡献。

从1948年6月到1948年12月,《大公报·文艺》副刊共发表九十位左右的作家大约一百四十篇文章,此时的作者群几乎见不到政治倾向明显的作家。

刘北汜的小说《家长》表面上写的是物质生活的贫穷给人们的心灵带来的失落与痛苦,实质上表达了战争给普通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双重伤害。

郭风的散文诗多取材于闽南自然景物,笔下的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在对一些景物的细致描绘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

林徽因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林徽因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林徽因与《大公报》“文艺”副刊
卫然
【期刊名称】《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林徽因是京派作家的核心人物,与京派重要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林徽因的文学才华在"文艺"副刊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而"文艺"副刊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副刊,林徽因功不可没。

林徽因积极参与"文艺"副刊的活动,并和其他京派作家一起,以"文艺"副刊为阵地,推动了京派文学的发展。

【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卫然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 [J], 文学武
2."社刊"结合的典范r——《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 [J], 刘忠
3.文学传媒的“媒化”运行机制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 [J], 林晓华;邱艳萍
4.李影心书评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J], 蔡益彦
5.李影心书评研究——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J], 蔡益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2年西南大学《新文学思潮与流派》完整答案

2012年西南大学《新文学思潮与流派》完整答案

一、填空题1、新月派的主将是徐志摩,象征派的两位代表诗人是李金发和戴望舒。

2、《竹林的故事》的作者是废名、《情书一束》的作者是章衣萍、《游戏》的作者是刘呐鸥、《弃妇》的作者是李金发。

3、《最后的安息》的作者是冰心,《童心》的作者是王统照,《孔雀胆》的作者是郭沫若。

4、创造社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5、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地点是日本东京。

6、成仿吾是五四时期文学社团创造社的代表作家,川岛是语丝社社团的代表人物。

7、沈从文小说的浪漫性主要表现在回归自然、赞颂生命和神性。

8、1921年,郁达夫以“创造社丛书”的名义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沉沦》,这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9、创造社的后期,在诗歌上,继承郭沫若诗风,且有长远发展的诗人是柯仲平。

他有长诗《海夜歌声》、诗剧《风火山》和一些短诗。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思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11、《大公报•文艺》副刊是京派文学的文学团刊物;《新文艺》是新感觉派文学社团的刊物;《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会刊。

12、新月诗派的理论主张典型体现在闻一多提出的诗歌的"三美”理论建构上,"三美”的含义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3、新月社在新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对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实验。

14、闻一多的诗集《红烛》还是由自由体向现代格律诗过渡的一种"半格律体”,到了诗集《死水》就几乎全是严整的现代格律诗。

15、《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寓言小说,也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16、茅盾的《蚀》三部曲是《幻灭》、《动摇》、《追求》。

17、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的历史经验,并提出创造符合无产阶级革命要求的新型文艺。

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

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

82学术探讨新记《大公报》副刊创办及其社会图景王添帅(山西大学 新闻学院,山西 太原 032600)摘 要:《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赫赫有名。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大公报》,并创造了辉煌的新记时期。

新记《大公报》的成功离不开其副刊的发展。

丰富多样的副刊不仅是其在报业竞争中的经营手段,也满足了读者对副刊阅读的需求,更是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本文以《大公报》“新记时期”的副刊为研究对象,梳理副刊的种类与内容,分析副刊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探讨其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记《大公报》;副刊;“四不”方针;京派文学;西方思潮中图分类号:G219.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3-0082-021902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的《大公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方汉奇先生曾评价《大公报》是“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

在《大公报》“新记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日渐繁荣,其丰富性和多元性也从侧面透视出当时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1902年6月,英敛之创办《大公报》,其名字来源于“忘己之为大,无私之为公”,办报宗旨为“开风气,牗民智”。

之后,《大公报》还经历了安福系王郅隆及新记公司等阶段,见证了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变迁。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一时期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文人论政与“四不”方针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历代文人都心存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

但在新记《大公报》之前,国内只有鼓吹党派利益的政党报纸和以营利为目的商业报纸。

胡政之曾说过,文人办报就是论政而不参政,经营而不营利,以言论报国,代民众讲话。

在民国初年,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思潮的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渴望用报纸启迪明智,创造自由开放的舆论环境,新记《大公报》正是开创了文人论政新局面。

浅论《大公报·文艺副刊》新诗的人本性品格

浅论《大公报·文艺副刊》新诗的人本性品格
.老子 ;
尝寸 平
三峡大学文学院 赵 琳 赵井泉
文学长厦 刃
[摘要】 3。 年代是现代派 在中国 诗潮 盛行之时, 《 文艺副 的大多 刊》 数诗作也倾向于 现
代诗风的实践。文艺副刊》 《 在构筑自 身审美品格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人的现代化, 肯定 人的价值至上性, 本文试从人本性这个角度对《 文艺副刊》 新诗的审美品格进行分析。
【 关健词】 《 文艺副 刊》 新诗 人本性品 格
《 文艺副刊提 “ 新记”大公报滩 30年 代创办的主要副刊之一。 其存在时间从1933 年9月23 日至1935年8月25 日, 由杨振声和 沈从文主编。文艺副刊》 《 共刊登新诗59首, [1]主要诗人有:陈梦家、 孙毓棠、 林庚、 孙沟 侯、 曹葆华、 林徽因、 卞之琳、 沈从文、 李广 田、 彭丽天、 刘也凡、 卢寿坍、 徐芳、 罗念生、 陆志韦、 何其芳等。 主要由后期新月派的部 分诗人及平津两地大学师生组成。文艺副 《 刊》 在构筑自身审美品格的过程中, 始终坚 持人的现代化, 肯定人的价值至上性。 这种 人本性立场并不是静止的, 作为一个生命系 统。 它是不断认识、 丰富、 发展和完善自身的 结果。 它连结西方文化, 相对于中国古典文 化是一种异质;但它的汉文化基础在这种复 杂的嫂变过程中又与西方文化相冲突, 人本 性诗情也正是在这种既相异又相融的环境 中构建自己的品格。 人的发现、 人的讴歌与人的怀疑、 人的 分裂对立统一, 锹 文艺副刊》 使百 在个人情绪 上表现为两个延伸方向:其一, 继承“ 文人论 政” 的民间话语立场, 实现理性精神的启蒙。 如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市民阶层的关注;自由 人个体的发现等方面。 其二, 贯穿浓厚的反 现代倾向, 不依附政治与商业, 将视点偏于 个体心灵隐秘之隅的挖掘和对现代文明的 深刻反思上, 追求含蓄、 静穆、 和谐、 距离的 审美情绪, 在品味人生的忧郁仿徨中, 坚持 诗歌品性的独立。 中国人向来以人道文化的继承者自居, 遵循儒家克己复礼、 仁政爱民的教训。文人 “ 论政” 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传统在近现 代主要以言论报国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公 《 报黔 终坚持这一民间立场。 面对30年代东 北沦陷、 国共两党相争、 战事频仍的动荡局 面, 林徽因在 惟其是脆嫩》 《 中指出:“ 难道连 经这些天灾战祸, 我们都不会描述, 身受这

《大公报·文学副刊》与中国早期比较文学

《大公报·文学副刊》与中国早期比较文学
的研 究范式 , 进我 国文学 中人 文精 神 的发 展 。 促
关键 词 :《 大公 报 ・ 学副刊 》 比较 文 学 ; 宓 文 ; 吴 中图分 类号 :I0 ; 2 26 G 0 文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18 (0 2 o 0 3 0 6 1— 112 1 )3— 0 4— 5
见, 然2 虽 0世 纪 初 期 的 中 国还 没 有 专业 的 学 术 期 刊 , 拥有 一个 可 以阐释 自己文学思 想 的报刊 , 就 但 也 等 于获得 了一 个 除去 高 校讲 堂之 外 的 学术 平 台 , 增 强 了 自身对文 学批 评 的解 释权 , 占据 了公 共舆 论 的
学批评类副刊则 主要有《 晨报》 副刊 、 申报》 《 副刊 、 《 京报》 副刊和申报《自由谈》 ,对于重大的文艺 等 “ 问题 , 或系统 讨论 、 商 榷 或质 疑 , 往 形 成 比较广 或 往 泛 深远 的影 响 。 [3由此 可见 ,0世纪 初期 在 我 国 , ”21 1 2
者 合作 的产 物 , 这促 进 了新 生 的 比较 文 学 的 传 播 。 2 纪初期 是 中国 比较 文学 的初 兴期 , 国的 比较 0世 中 文 学学科 还 刚刚建 立 , 比较 文 学学 科 的名 义创 办 以

() 4 发扬国粹。( ) 5 游美归后 , 尚可 日日修学 , 日日
练 习观察 , 事 之像 , 有 进 境 。 _5 治 兼 ”1呻留学 美 国后 , J
吴 宓 留心 国内新文 化 运 动 的 发展 , 看 到 了报纸 与 也
份报 纸或 者报 纸 副 刊 , 本 上 难 以实现 。按 照 冯 基
并 的《 中国文 艺副 刊史 》 载 , 文 化 运 动初 期 的文 记 新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分享】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分享】

关于《大公报》“文艺副刊”与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论文摘要:《大公报》“文艺副刊”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物质载体,展开文学批评活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观、批评观以及批评方法,并扩大了这一流派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大公报》;京派;文学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指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先后出现的《文艺副刊》和《文艺》这两个纯文学副刊。

它是京派文学实践的重要场所,它以刊登相当数量的京派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京派的创作成就,对京派文学贡献很大。

“文艺副刊”还登载了京派大量的批评文字,对京派文学批评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的文学及批评流派的形成都要有一个过程。

大公报“文艺副刊”作为京派重要的联络场所、物质载体和发言空间,在塑造这个批评流派的过程中起了重耍的作用。

“印刷品,不管哪种作为内容载体均在大众媒介之列,另一方面,它的效果以交际过程这一基础为先决条件。

”…报刊作为现代媒介,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活动舞台,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交流性。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依托,得以与其它方面的知识分子和大众进行文学方面问题的交流与互动。

京派文人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论述空间,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非常重视对话与交流,除了发表一般的、相对“无意识”的批评文字外,他们还常常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现象展开探讨。

这些探讨常常逸出京派之外,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文艺副刊》发表了《文学者的态度》,引起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4年8月发生了关于“大众语”的讨论,沈从文、曹聚仁、黎锦熙等人参与了讨论。

1936年,沈从文以“炯之”的笔名在《文艺》发表了《作家问需要一种新运动》,引发了关于“反差不多”的广泛讨论。

论争使得各方面得以宣扬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的立场,而参与者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就由这些论争得以体现。

8999375_《大公报》副刊与近代中国女性解放

8999375_《大公报》副刊与近代中国女性解放

2015年第3期新闻前哨在“三驾马车”的新记时期,《大公报》不但注重社评、星期论文、通讯以及新闻,还对副刊、专刊格外重视。

续刊初期就由何心冷于第八版创设名为《艺林》的综合性文艺副刊。

《大公报》的众多专刊很好地记录和呈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其中的女性副刊,更是对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有着深远的意义。

早在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就格外关注女性问题,提出反对女性缠足等旗帜鲜明的主张,创办天足社;大力主张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提倡兴办女学,鼓励女子就业使其经济独立。

报人们曾经感慨“我们报馆,自从出版以来,因为劝诫妇女缠足这件事,不知费了多少笔墨”[1]。

在英敛之的倡导和积极领导下,当时众多男性社会精英帮助吕碧城兴建了天津第一所公立女学堂。

进入民国后,新记《大公报》继续关注女性解放问题,专刊《家庭与妇女》(自1927年6月11日起以至后来终刊一直沿用《妇女与家庭》)“引发社会对男女两性关系的重新界定,在女性社会角色的重新构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2]《家庭与妇女》创刊于1927年2月11日,创办初期的编辑由刚入报社的女记者蒋逸霄担任。

后来由著名报人何心冷担任编辑,蒋逸霄负责专门采访女性问题的外出记者。

起初创刊的目的是为了使女性清楚自身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应肩负的责任,但从第九期开始,该刊的立足点变为“女性”,刊名也随之变为《妇女与家庭》。

上面刊载的文章主题也更多的变为有关女性解放、倡导男女平等的话题。

一、《妇女与家庭》与女性的全面解放《妇女与家庭》刊载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女性生活的塑造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纵观《妇女与家庭》,编者们是从新女性的时尚思想、婚恋家庭观以及社会角色这三个角度向当时的女性倡导新生活理念。

(一)对女性生活方式的解构与重建。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妇女与家庭》向女性传递新式的生活理念,从衣着发饰的选择到娱乐休闲的形式等方面,试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女性生活观念的改变。

论沈从文和萧乾的书评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论沈从文和萧乾的书评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

评研 究》 这是 中国第一 部系统地研究 书评 写作 的理论 著作 。在 , 《 书评研究 》 , 中 大至书评家 的任务及修 养 、 书评 的准 绳 , 至书 小
评 的大略格式 , 甚至开头 、 尾 、 结 小标题等都进行 了认 真 的探讨 , 如此系统 、 面的书评研究 , 全 不仅 在当时 富有开拓意 义 , 在今天
不受任何拘束 , 完全 以善意和热诚来注意一切新作品 ” ㈨ 沈从 。 文对 书评 的重视从 中可见一斑 。 萧乾 13 95年 6月毕业 于燕京大学 新 闻系 , 业论 文是《 毕 书
萧 乾给书评下 的定义 是 :书评 ,一种为 一般 读者所写 的一 “ 一 般书籍 的批评 。” 面 向作者 , “ 目的是指导大众购书和浏泼的 论 是书评 。” 在这里 , 指明了书评 的性质 : 他 一般 书籍批 ; 叶 这丰t 批评的服务对象 : 一般读者 。这就规定 了书评的大众服务性 . i i ! 是基于为大众服务的考虑 ,才有 了萧乾父予 书 的 系列午 l “天 的观点 , 比如 : 在语 言表达上尽 量浅显 明 ; 小但婴埘 书的
者经济考虑 , 对书价亦应有所顾忌 。萧乾倡导书评 表达_ 的通俗 . 1 二 易懂 , 但这并不等于取消他 的艺术性 。萧乾在《 书评研究》 六章 第
《 书评 写作》 , 于书评 的标 题 、 中 对 格式 、 小标题 、 开头 、 结尾均有
认真的探讨和详尽 的例示 , 引用了 国外书评行家 的西看“ 并 理想 书评” 的模式 , 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对书评艺术性 的追求 。
却 不 多 的原 因 。 沈 从 文 对 书 评 进 行 过 细 致 而 真 切 的 概 括 :有 件 事 观米 饷 “
下 曾发表大量书评 文章 , 介绍 、 传播 图书信息 。13 年 9月萧乾 95 接任 主编后 , 一步设立书评专 栏《 进 书报简评 》 并多 次出版《 , 书 评特 刊》 ,邀请一批名家就书评的理论和实践 问题发 表看法 , 为

《大公报·文艺》的“公共领域”雏形

《大公报·文艺》的“公共领域”雏形

= 巴它看作 “ 读者 的顾问 , 出版界 的

而书评 专栏 在萧 乾看来也 “ 不仅
对曹 禺的作品 《日出 》 的集体 评论 , 乾 萧
在“ 编者补 白”中说 明 : 这是 一次 “ 攻 超
讦 ”、 超捧 场”的批评 。 不论 是文 坛前 “ ④
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 目, 而是现

个纯文学副刊 《 文艺 》 诞生。
越文化和历史语境 , 将哈 贝马斯的
简报” 专栏得以诞生。 书评是文学作品 、 书籍进行评论或者
介绍的文章。 2 在 0世纪 3 0年代 中国社会
客观而中肯。“ 集评 ” 之后 ,曹禺以 自述 《 我如何 写 (日出 ) 的刊发作 为对这 次 》 集体评论的答辩 。 面对这场跨空间的读者 作者大讨论 , 禺对许多作家的意见做 了 曹 逐一回答 , 也在结尾对 《 文艺》 这一平 台组
二、京 派文人俱 乐部—— “ 沙龙式 ”
的公 共 交 往
报》 《 的 文艺 》 副刊从一开始 的文
渐走向综合性 , 从创刊时的文学团
“95 13 年我接手编 《 大公报 ・ 文艺 》
时, 每个月 必从天津来北 京 , 来今雨轩 到 请一次茶会 , 由杨振声 、 沈从文二位 主持 。
如 果 把 与会 者 名 单 开 列 一 下 , 次 j 十 至 每
龙到集体书评 、 编读互动 , 这些独具
报 刊风格 与演 变过程 隐约与 哈贝 “ 公共领域” 有着诸多契合点 。

想文化开 战 , 弘扬 科学 民主精 神 , 新知 将 识、 新思想带 人人 心的历 史使命 , 《 而 文 艺 》 以推动新文学 的成熟发展 为己任 。 则 13 至 13 9 5年 9 9年 , 乾任 《 萧 文艺 》 刊 副 主编 , 在其任期间 , 文艺 》 《 副刊产生 了历 史性的变化 ,这与其 的努力是分不开 的。

津版时期《大公报》文艺副刊数据库建设

津版时期《大公报》文艺副刊数据库建设
拉选项功能( 可选 、 可填写 ) 。支持 日 型字段 , 期 可只填 写年 、 , 月 可以在检索查询统计时任意组合 。 () 4 存储管理 、 、 查询 检索 、 应用功 能。整个系统存储 采用在 线、 近线和离线存储三级存储模式 。实现信息资源 网络共享 、 各 用户检索查询信息共享 , 支持各服务对象资料检索查 询 , 支持馆 外公众资料检索查 询 , 支持 Ie e查 询检索 、 nr t tn 发布。 系统提供分
络化系统 的支持 。同时 , 系统应 当随着《 大系统总体功能分为 : 整理及 审核 ; 目著录审 核 ; 采集 编 分
级存储管理 ; 检索浏 览 ; 载输 出 ; 下 数据 交换 、 系统管 理 ; 业务管
理等 。
22 数据库建设 的功能分析 .
2 《 大公报》 文艺副刊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
津版 时期《 大公报 》 的文艺 副刊 的数据库 建设 , 从技术 和资 源两方 面着手 : 技术方 面 , 贵馆藏资料 的数 字化 、 珍 存储 、 共享 、 下载等功能 的实现需要计算机专业 的技术支撑 ; 资源方面 , 版 津
() 3编目著录功能支持用户自行定义编 目 著录界面, 支持下
21 数 据 库 建设 的技 术 需 求 .
林》本市 附刊》大公报 ・ 副刊》2等 , 副刊 、 刊 中发 《 《 文艺 [ 这些 专
表了数量众多 的文学艺术作 品和相关 论文( 馀载” 刊和“ 仅“ 副 戏
剧周刊” 中就不少于 10 字) 4万 。
《 大公报》 文艺副刊数据库 的管理系统应满足 以下业务需求 :
时期的《 大公报》 是指 10 年创刊至 14 年停刊的报刊, 92 99 保存
基金项 目: 天津市文化 艺术科 学研 究规划课题“大公 报》 《 (92 14 ) 10- 99 文艺副刊特色数据库构建研 究”编号 C0 1) ( 1o2。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题

现当代文学习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

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

老舍与大公报文化

老舍与大公报文化

老舍与大公报文化 在《大公报》115 年的历史长河中,文艺副刊是一方百花齐放、独具特色的 园圃。

胡适、梁实秋 、丰子恺、林语堂、曹禺、冰心 、茅盾、巴金、沈从文、老舍 ……众多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大家巨匠,都曾是《大公报》副刊的作者。

按现在的网络语言,这堪 称是一支文学界的超级“天团”。

老舍先生 老舍是《大公报》副刊灿若群星的作者队伍中的一员。

前几日清明节,在京 西八宝山公墓的一角, 老舍的墓地前也摆放了凭吊者敬献的花束。

环顾整个公墓, 老舍墓是墓地设计式样最为特别的之一。

没有常见的墓碑和坟冢, 反而是一整块 平铺在地面的墨绿色花岗岩, 雕刻着一圈圈散开的波澜, 象征其生命最后归宿的 太平湖,波心当中浮雕着老舍的侧面头像,架着一副眼镜,平静安详。

呈折角的 两面汉白玉墓墙上, 一边是老舍与夫人胡挈青的名字及生卒年月, 字体用的分别 是两人生前的签名 ;另一边则雕刻着这样一段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并衬以 胡絜青生前所绘工笔菊花为底,庄重而净雅。

老舍墓地(马浩亮摄) 作品寓反思于幽默 老舍是一位人民作家, 作品大多聚焦底层小市民, 而又与整个国家民族命运 气息相通。

尤为特殊的是, 老舍在 《大公报》 上发表的一系列作品, 又恰恰与 《大 公报》的历史播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1930 年老舍结束在英国和新加坡的求学教书生涯归国,直到 1937 年,他寓 居济南, 大部分时间在齐鲁大学、 山东大学做文学教授, 期间也曾辞职专事写作。

这是老舍的一个创作高峰期。

1936 年 11 月,开明书店出版了老舍的第三部中短篇小说 集 《蛤藻集》 , 当中不少文章都系发表在天津 《大公报》 的文艺副刊, 如 《听 来的故事 》(1935 年 5 月 12 日)、《断魂枪》(1935 年 9 月 22 日)等。

老舍作品《蛤藻集》 老舍性格温和,鲁迅 那种辛辣直白的挞伐, 在老舍笔下是绝少见到的。

京派主要刊物梳理

京派主要刊物梳理

京派主要刊物梳理发布时间:2021-05-21T10:56:59.40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5期作者:李敏[导读] 京派刊物的发展见证了京派作家群的发展,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步。

京派虽然不是固定的概念,京派的作家也没有确定的名单,但是在京派的刊物上保持了一些共同点。

李敏黑龙江大学 150000摘要;京派刊物的发展见证了京派作家群的发展,同时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进步。

京派虽然不是固定的概念,京派的作家也没有确定的名单,但是在京派的刊物上保持了一些共同点。

最重要的是保持了京派始终贯之的“纯文学”概念。

京派的散文重视文学超脱实际的人生功用,追求散文表现的超脱实际人生的自足境地,重视散文的审美内核,这种独特性让三十年代的散文大放异彩,同时也为后世散文的形式和内容上提供了更多可塑性和可能性。

摘要:京派;纯文学;新文学一、《骆驼草》周刊:京派生发的前期土壤《骆驼草》1930年5月至1930年11月,共出刊26期,发刊作品126篇。

《骆驼草》由周作人主编,以周作人为精神领袖。

《骆驼草》作为北京当时唯一一份综合性文艺期刊,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冯至、徐玉诺、程鹤西等,是《语丝》的继续,淡化了《语丝》时期的凌厉,归隐书斋,减退了战斗锋芒而趋于冲淡和闲适。

专注于草木虫鱼式的趣味闲谈,不仅实践了他们的“自我性灵的自由书写”,还对国民大众进行了常识启蒙。

这个刊物的办刊思想十分闲散,有很浓的闲适味道,发刊词表明态度宗旨:“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知其丑,如斯而已。

”二、《大公报·文艺副刊》:历时最长的京派文学阵地《大公报》是解放前我国著名的民办报纸,创办于1902年,直到1966年停刊,其《文学副刊》先有国学大师吴宓主持,1933年9月杨振声、沈从文接替吴宓的主编之职,给它重新命名,改为《文艺副刊》,从此面目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 . 新栏 目. 更 使之 跟上 时代 、 上 社会 生 跟
整 编 辑 思 路 、 目设 置 等 , 满 足 他 们 的 栏 以
需 求 。 些 栏 目成 为 编读 双 方 进 行有 效 交 这
流 和 沟 通 的 公 共 空 间 . 得 双 方 建 立 起 一 使
种 互 相 学 习 、 相 对 话 、 相 磋 商 的新 型 互 互 关 系 。读 者 的 话 语 权 力 的 获 得 . 效 地 打 有 破 了编 辑 话 语 权 力 一 统 天 下 的局 面 , 者 读 话 语 的 进 入 以及 对 编 辑 思 想 的渗 透 , 大 极
认 为 《 艺 》 办 得 有 创 意 必 须 多 出 一 些 文 要
年 8 . 出3 2 。 月 共 7期 在此 期 间 , 文艺 》 《 先后在天津 、 海 、 上 汉 口 、香 港 等 地 出
地 影 响 了刊 物 的 运 行 方 式 , 物 真 正 成 为 刊
读 者 与 编 者交 往 的一 个 场地 。 这种 平 等 的
传 文 艺 新 闻 ;就 版
版 。《 艺 》 内容 文 就
而 言 .主 要 刊 发 高 质 量 文学 作 品 , 宣
特 辑 , 出特 刊 。《 艺 》 有 “ 特 刊 ” 梁 即 文 上 诗 ( 宗 岱 编 ) “ 文 特 刊 ” 黄 源 编 ) “ 育 特 、译 ( 、教 刊 ” “ 剧 特 刊 ” 。 些 特 刊 多发 表 一 些 、戏 等 这 名 家新 人 作 品 , “ 文 特 刊 ” 1 , 集 如 散 第 期 ⑧
的 新 打 算 、 者 的新 动 向 、 者 的新 需 求 . 作 读
以及 对 已发 作 品 的 片 段 意 见 和 对 个 别 谬
从 文 、 乾 主编 , 萧 每 周 出4 : 、 、 期 一 三 五
版 面 主 要 是 开 设 各
就会 对 它 产 生 一 种 情 感 , 它就 备受 信 赖 和
艺 》 ( 下 简称 《 ④以 文
艺 》 创 刊 于 1 3 年 ) 95 9月 1日 . “ 记 ” 是 新
《 公 报 》 2 世 纪 大 在 0 3 年 代创 办 的 主 要 0
副 刊 之 一 。 它 由沈
值 ” ②‘ 评 ” 了《 艺 》 道 亮 丽 的风 景 。 ‘ 书 成 文 一 线 . 为其 长 期 挂 牌 的 拳头 栏 目 。 成 名 牌 栏 目 、 牌 媒 介 一 旦 形 成 , 众 名 受
E 厂 _ ^ A. [ HA O J- T Z E 2 1 - ( 0 0 7 上半 月 )
( 公报 . ( 大 . ) 又艺) 副刊 的特色
《大 公 报 ・ 文 具 特 色 和 不 同 功 能 的专 刊 、专 栏 的 设 置 外 , 形 成 了名 牌 “ 头 ” 品 。 如对 书评 还 拳 产
者 讨 论 身 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各 种 问题 , 广 大 的 读 者 与 让
种 专栏 .刊 登 短 小
作品 , 由萧 乾 编 辑 ;
作 者 了 解 编 者 的 思 想 观 念 、价 值 立 场 。 反
映 他 们 对 刊 物 的 意 见 与 要求 。 而 及 时 调 从
口 黄 雅 玲
星 期 日版 主 要 是 刊
关 注 。今 天 , 评研 究者 在探 讨 书 评 的 发 书 展 时无 一 不 提 到 2 世 纪 3 年 代 《 艺 》 0 0 文 上 的“ 书评 ” 专栏 对 书评 发 展 所 作 出 的贡 献 。
求新 求 变 强化 品牌
误 的 订 正 ” 。除 此 之 外 , 文 艺》 专 门 设 ④ 《 上 “ 辞” 栏. 答 专 由编 者 回 答 读 者来 信 。 读 同
的倡 导 , 设 置 栏 目又 开辟 专 刊 。 编者 萧 既 乾认 为 书评 最 适 宜 刊 登 在 报 纸 副 刊 上 . 因 为 它 “ 涉 及 文 学 . 具 有 一 定 的 新 闻 价 既 又
让 读 者 参 与 讨 论 , 表 意 见 , 立 报 纸 的 发 树 亲民形象。 《 文艺 》 视 读 者 的 参 与 意识 , 视 编 重 重 读 双 方 的 互 动 与 沟 通 。 《 艺 》 开辟 “ 文 上 编 者 、 者 、 者 ” 栏 , 幅 虽 小 , “ 以 读 作 专 篇 但 可 在 _ 问 交 流 思 想 , 通 信 息 , 映 刊 物 _ 二者 沟 反
对 话 和 交 流 .加 深 了 编 者 和 读 者 的感 情 , 也 密 切 了报 纸 和 读 者 的 联 系 。 效 提 升 了 有 副 刊 的 品牌 形 象 , 强 了读 者 对 副 刊 的忠 增
诚 度 。 秀 的报 纸 品 牌 与 成熟 的读 者产 生 优 了 良好 的互 动 , 纸 品牌 辐 射 、 聚 、 升 报 集 提 读 者 , 者 反 过 来认 同 、 造 品 牌 , 读 塑 品牌 影 响 力便 在 不 断 的 互 动 中扩 大 。
登 名 人 作 品 、出 版 特 刊 等 . 由沈 从 文
编 辑 。1 3 年4 以 96 月
新 闻宣 传 要 与 时 俱 进 , 纸 副 刊更 需 报 要 创 新 。 《 艺 》 通 过 对专 刊 、 文 在 专栏 的 设
置使 副 刊保 持 固有 特 色 、风 格 的 前 提 下 . 还根 据 形 势 发 展 和 读 者 需 要 , 随时 调 整 视
后 ,由 萧 乾 单 独 负
责全 面 编辑 工 作 。
13 9 5年 9月 至 1 3 98
活 的 多元 化 和立 体 化 , 进 一 步 加 大 品 牌 以 的影 响力 度 。 办 刊 人 的创 新 意 识 和 应 变 意 识 是 品 牌报 刊长 盛 不 衰 的 动力 源 泉 。 者 萧 乾 审 编 时 度 势 , 分 发 挥 了作 为 编 辑 主体 的 创 新 充 意 识 和应 变 意 识 : 中求 新 , 中求 进 。 变 新 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