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三峡》优秀说课稿(共17篇)
郦道元《三峡》优秀说课稿〔共17篇〕篇1:三峡郦道元教案三峡郦道元教案教学方法说读讨论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2、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过程与方法: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清楚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才能。
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当堂成诵。
积累重点词语。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①如有条件先欣赏《长江之歌》,后讲解: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获得成功。
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场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根底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进步到139米。
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
这一节课开场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二、作者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字善长。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屡次出任地方官。
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普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三峡》说课稿(精选3篇)
《三峡》说课稿《三峡》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说课稿1一、说教材《三峡之秋》一课是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方纪先生用他的亲身感受,向我们介绍了雄奇壮丽的三峡景色。
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描写流畅,韵律感强烈,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既让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让学生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来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贪图三峡之秀丽雄奇的美景,产生热爱三峡,热爱祖河山的感情。
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进行观察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
二、说教法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反复阅读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时教学。
三、说方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本课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谈→思→议→读”,即:“初步了解深入体会→评议提高→诵读升华”这一学习方法,学习本课时内容。
四、说程序(一)创设情境感受美1、虽然巫溪地处三峡库区,但学生几乎都没有切身体验过三峡的雄奇壮丽。
因此,授课时可用语言描述激发学习兴趣(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里。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2、听学生介绍搜集的资料;3、欣赏《三峡风光》等三个步骤,逐步引入本课教学。
(二)凭借情境鉴赏美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方法去鉴赏美。
教师把录像定格、让学生说出三责秋天的景物特点,并抓关键词句学文,重视比喻句的学习,抓住词句的形象点现象,体会景物的特点。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一节课,90分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余映潮老师的《三峡》一文,了解中国的大江大河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引入“三峡”这个名词,让学生自由发挥,了解学生对“三峡”的认知,了解学生对“三峡”的理解和认识。
2.讲解:通过介绍余映潮老师的《三峡》一文,讲解三峡的文化意蕴和历史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三峡。
3.阅读:让学生阅读《三峡》一文,并对其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解释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4.分析:通过分析学生阅读的过程,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
5.总结:对学生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学生对这个话题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评点:
余映潮老师的《三峡》一文,通过深入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三峡的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内涵,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大江大河文化,培养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实录中,通过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和阅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增强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一次很好的教
学实践。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三峡》评课稿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三峡》评课稿一、引言《三峡》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评课稿旨在对《三峡》这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评析,分析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探讨如何有效教授这篇课文,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1. 教学内容《三峡》是一篇记叙文,通过描写中国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以及拆迁工作中的心酸和困难,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的努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性词语的应用;•句子结构的分析与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与推断;•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峡》,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掌握描述性词语的运用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句子结构,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推断原因和结果,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鉴赏并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方法选择1. 教学内容分析《三峡》这篇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描述性词语的使用较多,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三峡的美景;•多种句式结构的运用,需要学生进行仔细分析和理解;•表达原因和结果的句子较多,需要学生进行推断和思考;•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夸张等,需要学生进行鉴赏和理解。
2.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分析,可以选择以下教学方法:•课前导入:利用图片或文字简要介绍三峡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细读课文:通过教师或学生朗读,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描述性词语和句子结构;•针对性讲解: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释其中的复杂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应用;•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中表达原因和结果的句子进行分析和推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互动:利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习效果;•归纳总结: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描述性词语的应用方法;•句子结构的分析与理解;•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与推断。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第一篇: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时间:2007年11月3日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
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
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师:看老师的建议。
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
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
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师:注意“岩”字,这里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这里指山峰。
带“山”旁的字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继续来: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
初中语文《三峡》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基本情况:
虽然学生在初一时学习了几篇文言文,但积累少,在遇到新的文言文 时,即使借助注释,也很难自己把握好有些文言文的确切意思,对于一 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句子,他们更是束手无策,所以带领他们扫除文言 文阅读障碍很关键,可以采取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的方法, 打消他们的疑难顾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动:
1、自主完成当堂检测题,及时修正 掌握。 2、构建本课文言知识导图。
评价任务 1、课堂检测的完成情况; 2、掌握本课的写景顺序; 3、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学到的知识点。
第二课时
教学评一致性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 品读课文 赏写法
教师活动:
1、提问题: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山和水怎样的特点进 行描绘?(例:三峡的山,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 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 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突出了三峡的山多、 连绵不断、高的特点,写出了山的雄壮美。) 2、用恰当的方法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适时引导点 拨写景方法。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动静结合。静景:山 动景:水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
疑难句子的翻译,先由小组合作解决,然后教师点拨。
3、理清写景顺序(见字知义,有山有水;对水的描
写按水势的大小:夏—春冬—秋)描述三峡美景。 4、对各组的代表进行客观、有针对性的点评。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 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 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 全班讨论。
此文文质兼美,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 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生学习此文,除了理解掌握文言词语、句子 等,更重要的是品味文字的内韵,体会出三峡的美,感悟到作者的情。
《三峡》教学效果与评价
教学效果与评价
李珂珂
本班学生文言文功底参差不齐,考虑到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把握能力及学生的文言文功底,我设置了以下学习目标。
第一,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
第三,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学习目标,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读这一环节,我只设计了让全班学生齐读,“有感情”这三个字没有突出出来。
老师没有示范朗读,也没有让朗读水平稍高的学生师范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疏通文意这一块,花的时间比较长,学生掌握的还不错,但是学生的参与率不高,积极性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有点死板。
另外,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的评价语有点单调,如“好”“很好”“不错”“挺好”等,评价语、表扬语单一,缺乏启发性。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更好的突出学习目标,我又设计了合作研读这一环节。
出示了问题“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之后让学生自己当导游带领全班学生游览三峡。
设计意图挺不错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效果没有想象的好。
学生讨论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不愿意讨论。
总之,本节课重点突出,很扎实。
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率不高。
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虚心改进,更上一层楼。
《三峡》评课稿(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评课稿
今天聆听李晓娥老师学区优质课试教,课题是《三峡》。
李晓娥老师基本功好,字正腔圆,上课从容,对教材总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常令人耳目一新。
今天听李晓娥老师一课,也有收获。
李晓娥老师试图以朗读指导为突破口,通过听读、自读、小组读、朗读设计、朗读比赛,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
这是本课的创意与亮色,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实力。
如果朗读指导得当,充分激发参与朗读设计的热情,通过朗读比赛把本节课推向高潮;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这无疑是一节好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加上借班上课,学生参与的热情与激情没有充分激发,在朗读设计这一环节遇到了很大障碍,花了不少时间,也没有见到朗读指导的实效。
再加上作为文言文即要落实字词又要理解内容还要朗读指导,内容多,任务重,李晓娥老师没有做好相应的取舍。
本人认为李晓娥老师不妨大胆些,把正音和解释融入到朗读指导中,大胆取舍,不使环节繁多,以朗读为主线,推陈出新,使本课中心突出。
另外,学生朗读设计难度不小,在学生一时难以领会时,教师应有充分准备,不妨示范设计一段。
另外,听读时选用的录音材料质量也较差。
相信李晓娥老师在学区选拔时会充分准备,发挥最好状态。
教研《三峡》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2021
教研《三峡》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2021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刘轩和袁丹两位老师的《《三峡》,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们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一、教态语言板书相同点: 刘轩和袁丹老师两位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流畅精炼,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书写基本功较好,板书重点突出。
不相同点: 刘轩老师书法基本功较好,袁丹老师板书内容与多媒体没有交集,生成更自然,更多时间走在学生中间,遇到核心素养类的问题耐心讲解,不厌其烦,与学生心理沟通较好。
二、教法学法相同点: 两个老师都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补充,教师适时鼓励评价。
不相同点: 刘轩老师提问学生后,多媒体有教师预设的答案投影,袁丹老师四个自然段问题一样“特点是______,从______字词读出来的“?开放性设计,没有设置固定答案,更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相同点时,也潜移默化的教会了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的方法。
三、课堂气氛两个老师都以提问学生为导向,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回答,袁丹老师多用谈话的口气与学生沟通,课堂氛围宽松度相对要好一些。
两个老师都没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虽然袁丹老师的课堂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较好,但是,客观上都没有出现课堂高潮,没有课堂的客观生成。
四、读思结合相同点: 两个老师都让学生通过文本思考回答,注重文本。
但都没有精彩片段的示范朗读,展示不出老师语文课的诵读魅力,达不到感染带动学生的目的。
不相同点: 刘轩老师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朗读,从读中悟,有的段落给学生留的时间不够,达不到预设的效果;袁丹老师让学生”三遍”朗读,从读中提取信息,涉及对比朗读读出的具有节奏感的”语言美”,读出侧面描写的”更加突出”,这些考点内容,涉及想象与写作,文本思路顺序等等。
五、关注学生两个老师都注意关注所有学生,照顾周边不爱举手不善言谈的学生,及时有效的给于恰当的评价,袁。
《三峡》课堂评价
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三峡》的听课记录一导入新课:引用余秋雨散文《三峡》的开头语,又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大声齐读三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作品学生自由发言,一生介绍,他生边听边补充;学生齐读巩固记忆。
2朗读课文同桌结合,一人读两段,对方边听边纠正读音四学习环节一读准字音读对停顿读懂文意读出感情学生朗读,学生互相纠错;学生对照注释译读课文,生生互动,解决疑难;师点拨。
学习环节二分享自己读到的三峡的美,学生畅所欲言,紧扣文意,说出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学习环节三指导方法,背诵课文。
学生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六课堂小结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导的核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序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学生有较充分时间自主学习;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发言展示使得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学生参与面很广,学习气氛浓厚。
在预习展示环节,不仅让一位学生朗读重点字音,其他学生还需认真听读,随时做好纠错的准备,学生都会处于集中识记的状态,然后又让学生齐读巩固记忆,学生全部参与;朗读课文的检测,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接受检测,老师设计同桌结合互读,用了读两遍课文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在监督之下读了课文。
在读的学习环节,从准确朗读,译读课文,有感情朗读,学习要求由低到高,学习有梯度。
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自主学习,生生互动,老师点拨,学生在不断深入的学习中,也能悟到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步骤。
在说的交流环节,学生或紧扣课文借用原句,或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或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三峡的美,可谓是畅所欲言,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和课堂发言的良好习惯。
在背诵的环节,学生对老师指导的背诵方法很是认同,似乎也坚定了当堂背会课文的决心,,随着有学生的背诵展示,其他学生更是背诵情绪高涨,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紧张有序,忙而不乱。
《三峡》观评记录
《三峡》观评记录
听课人:王延超时间:2015年3月24日
课题:三峡授课人:李会田课型:新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峡的自然风光雄奇秀丽,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领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绘的三峡风光。
2、了解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瞿塘峡以“雄”著称,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停顿。
4、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研读课文,解决问题(思考、讨论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风光的?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
(2)文中描绘的三峡的四季景色有什么特点?
6、诵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组内互相检查。
总体评价:
《三峡》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译读课文,理解文意”、”研读课文,解决问题”、“诵读课文”。
最后,通过让学生做一回导游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物理评课说课稿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
物理评课说课稿-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处理《三峡》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七单元的第二篇文章。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七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
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
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
感受古代诗文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本文在第二个文言诗文单元学生通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
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
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1.5个课时来完成,前半个课时重在预习指导,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达到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理解文章的美和写作的妙处。
本说案说的是这一课时。
据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二、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三、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了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三峡》评课稿
《三峡》评课稿《三峡》评课稿(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有利于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峡》评课稿1今天聆听《三峡》。
厉老师基本功好,字正腔圆,上课从容,对教材总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常令人耳目一新。
厉益老师试图以朗读指导为突破口,通过听读、自读、小组读、朗读设计、朗读比赛,以朗读为主线,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
这是本课的创意与亮色,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实力。
如果朗读指导得当,充分激发参与朗读设计的热情,通过朗读比赛把本节课推向高潮;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在朗读中理解字词、内容、情感;这无疑是一节好课。
可能是时间仓促,学生参与的`热情与激情没有充分激发,在朗读设计这一环节遇到了很大障碍,花了不少时间,也没有见到朗读指导的实效。
再加上作为文言文即要落实字词又要理解内容还要朗读指导,内容多,任务重,厉益老师没有做好相应的取舍。
本人认为厉益老师不妨大胆些,把正音和解释融入到朗读指导中,大胆取舍,不使环节繁多,以朗读为主线,推陈出新,使本课中心突出。
另外,学生朗读设计难度不小,在学生一时难以领会时,教师应有充分准备,不妨示范设计一段。
《三峡》评课稿212月11日下午,我到xx中学听了两堂课,属于同题异构研讨课,课题是郦道元写的《三峡》,收获颇丰。
第一堂课是xx学校姚xx上的,姚老师年轻漂亮,文学素养高,俨然像个舞台演员,说话轻声细语,温婉柔情,学生上她的课一定是如坐春风,感染力极强。
整体课教学设计大胆取舍教材,有详有略,以文学鉴赏为主要教学内容,不时融入一些文学欣赏诸如“优美”、“伟大”之类的美学词汇,让好生受益匪浅。
不足之处在于,课件制作太随意,问题设计几乎没有,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面太小,只是偶尔一两个发言。
那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整堂课可能不知所云,有些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实在深奥。
《三峡》教学点评
《三峡》课堂教学点评执教:湖北省宜都市外国语学校向玉平点评:宜昌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宜都市集体备课专家组成员周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向玉平老师执教《三峡》这一课,我的总体印象是:教态亲切,娓娓而谈;引读品悟,调动自然;言为文桥,字为课眼;导读有序,灵活丰富。
《三峡》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要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应该是教学的核心。
在这节课中,向老师为学生创设“游三峡”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的心态亲近文本,将“读”进行到底,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味,读中品味、体验,读后思辨、回味,可谓层次清晰,引导得法,内容丰富。
具体而言,这节课堂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这样几个层面:一是读文言。
教学文言文,“言”是基础,而八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文言断句、翻译方法,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向老师准确把握这一学情,选择从诵读入手,自然地将字词、语法融入朗读中,避免了传统串讲模式的呆板单一。
例如初读课文时,请四位同学各读一段,交流点评中将通假字、四字句、省略句等知识融入,更加注重方法渗透和习得,自然贴切。
尤其是品山水之美时,抓住与山、水有关的岩、嶂、峻、湍、清等词品读,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加深了学生的体验,可谓匠心独运。
二是读文章。
《三峡》这篇古文描山摹水,分季描绘,层次分明。
若从写景美文的角度看,学生从炼词、修辞等角度赏析的能力基本具备,但往往对景物之美缺少细腻的体察与感悟。
向老师又能准确把握这一学情,选择从品味山水之美的角度切入,让学生多角度细腻地感受山水的多姿多态,把握了这篇文章的特色。
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季节,朗读、游玩、品析,学生活动充分,交流愉悦。
在交流中,学生形成了群山“峻”、夏水“湍”、春冬“清”、秋季“凄”的总感受,但同时又有奔放雄险、清幽多趣、忧伤凄婉的各自不同的体验,教师又适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强化这种阅读感受,可以说做到了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峡听评课记录表
明确:这个翻译的确存在问题。原句运用了文言文“并提”(也称为“合叙”)的修辞,也就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述,翻译时不能逐字进行,要从文意出发,找பைடு நூலகம்词语或词组之间的相互搭配关系,如“耳目聪明”应是“耳聪目明”。据此这句的译文应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课外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优美的文言文,试与本文写景进行比较。
4.课外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展开一场有关保护三峡景观的讨论,题目可设计为:
(1)是保护三峡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断地开发和利用三峡的水资源?
(2)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续三峡独特的魅力?
评课
1.这堂课创造了“图文相融”的学习环境。通过放映三峡风光的辑录片,让学生对陌生的三峡在感性上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更有利于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和欣赏。学生可以从文字中找到相应的画面,又可以从相应的画面中理解文中的句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是一种新课改下教学文言散文的方法。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结合课文注释,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懂文意。
听老师带着惊叹、赞颂之情吟诵课文,学生学读。
学生之间自由交流文中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地方。
三、问题情境设计,师生共同探究。
三峡公开课评价
三峡公开课评价执教:秀中分校马玉琴开课时间:2004年11月25日【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
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
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
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过渡: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
归纳起来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三峡》评课稿
郦道元的《三峡》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摇曳多姿,融情于景,的确是一篇美文。
xx老师就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学。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得多,说得多,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xx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这些亮点:
一、反复朗读,感受美景
在“诵读课文,感受美景”这个授课环节,教师授以“诵读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感情。
通过学生听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朗读,教师引导再读、全班齐读的形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构思精巧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共四部分,识文、寻景、绘景、写作收获,教师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赏析和品味。
三、品味语言,赏析美景
“寻景”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请学生从*中寻找三峡的美景,由“峡”字引入,“峡”即两山夹水,奇妙引导学生明确*的美景即山和水,然后利用“我从文中的话看到了景的句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寻找美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山水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并解决重点字词的意思,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突出“对话式”的教学特色。
教学建议:
1、根据学情,合作交流,理解文意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初一学生应学会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圈点批注,补充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班内提出,然后学生讨论解决,教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学生读懂了文言文,理解了基本内容,才能进行分析*内容。
可是公开课上由于时间的问题,如何处理还字词和文意的理解还真是有些困惑!
2、在品味语言,赏析美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风景、语言三个方面来追踪“美点”,重点探究三方面的问题:(1)、*先写山后写水,写山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写。
(2)、写水时怎样安排四个季节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顺序?(3)、写三峡四季景色中有许多精彩的词语,你能找出这些具体的词语,以此来赏析各个季节的美景吗?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系统、完整、深刻的印象。
并且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