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形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
)(]4cos cos 32[316323θθθπσf G G G V LS ∙∆=+-∆=∆**均异1. 固态金属的加热膨胀的实质是原子距离的增加与空穴的产生,粘度的实质是液态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表面张力的实质是表面原子受力不平衡。
2.金属的熔化过程是金属由固态变成液态时原子由规则排列变成非规则排列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原子紊乱度增加,熵值增大。
3. 理想液态金属的结构由原子集团、游离态原子、空穴或裂纹组成。
实际液态金属除上述四种外,还有杂质与气泡组成。
4. 三个起伏是能量起伏、浓度起伏、结构起伏。
5. 粘度的影响因素:①粘度与离位激活能成正比。
②一定范围内,温度与粘度成反比。
③与杂质及合金元素有关。
④熔体处理。
包括精炼处理,粘度降低;变质处理,改变其中的形状;细化处理,减少其尺寸。
粘度在材料成型中的意义:①液态金属的净化。
②对液态金属流动阻力的影响。
③对凝固过程中液态金属对流的影响。
表面张力的影响因素:①熔点越高,表面张力越大。
②温度与表面张力成反比。
③与合金元素有关。
表面活性元素使表面张力减小,表面非活性元素使其增加。
表面张力的意义:①对铸型表面光滑程度的影响。
②获得薄壁件。
③对铸件凝固后期热裂有影响。
6.当界面上的原子与内部的原子所处的状态相差不大时,接触的两相质点间结合力越大,界面张力越小,界面越稳定,润湿角越小。
7. 因素:液态金属性质;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
根据公式型浇θθθθαρμ-+∙∙=L K C KL P F l )-(gH 211一.液态金属性质:①合金成分。
纯金属、共晶合金流动性好;结晶温度越宽,充型能力越差。
②.结晶潜热越大,充型能力越大。
③比热容越大,密度越大,充型能力越大;导热系数越大,充型能力越大。
④粘度越大,充型能力越差⑤表面张力越大,充型能力越差。
二 铸型性质。
①蓄热系数越大,充型能力降低②型腔温度增大,充型能力降低③铸型中的气体。
三 浇注条件。
①浇注温度增大,充型能力越好②颈压头增大,充型能力增强③浇注系统结构。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
04
材料成求极高,需要具备轻质、高强度、 耐高温等特性。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的发展为航空航天领域 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钛合金、复合材料等。
这些新型材料的应用有助于减轻飞机和航天器的重量,提高 其性能和安全性。
汽车工业领域的应用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新能源汽车的 兴起,汽车工业对轻量化材料的需求 越来越大。
件。
锻造工艺
01
02
03
04
自由锻造
利用自由锻锤或压力机对坯料 进行锻打,形成所需形状和尺
寸的锻件。
模锻
利用模具对坯料进行锻打,使 坯料在模具中形成所需形状和
尺寸的锻件。
热锻
将坯料加热至高温后进行锻打 ,使材料易于塑性变形。
冷锻
在常温下对坯料进行锻打,适 用于塑性较差的材料。
焊接工艺
熔化焊
压力焊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的发展使得汽车 零部件的制造更加高效、精确,如铝 合金、镁合金等轻质材料的广泛应用 ,有助于降低汽车能耗和排放。
能源领域的应用
能源领域如核能、太阳能等需要大量的特殊材料,如耐高 温、耐腐蚀的材料。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的进步为能源领域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解决方案,如高温合金、耐腐蚀涂层等,有助于提高能源 利用效率和安全性。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
• 材料成型原理概述 • 材料成型工艺介绍 •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的发展趋势 • 材料成型原理与工艺的应用前景
01
材料成型原理概述
材料成型的基本概念
材料成型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 段改变材料的形状,以达到所 需的结构和性能的过程。
材料成型涉及多种工艺和技术, 如铸造、锻造、焊接、注塑等。
泡沫金属
通过在金属基体中引入孔洞,制备 出具有轻质、高比强度的泡沫金属 材料。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是制造业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过程,它涉及到原材料的加工和成型,对于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质、成型工艺、设备和模具等多个因素,以确保最终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首先,材料成型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大多数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塑性,即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不破坏。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通过加工成型将材料变成所需形状。
塑性变形的原理是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分子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形成新的结构,使材料发生形变。
这种形变可以通过压力、拉伸、弯曲等方式来实现,从而得到所需的产品形状。
其次,材料成型的原理还涉及到材料的流变性能。
流变性能是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形行为和变形特性,包括材料的屈服点、流变应力、流变指数等参数。
了解材料的流变性能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成型工艺和设备,并且可以预测材料在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另外,材料成型的原理还与成型工艺和设备密切相关。
不同的成型工艺和设备对于材料的成型过程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压铸、注塑、挤压等成型工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产品的要求和材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成型工艺。
同时,成型设备的性能和精度也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成型效率。
最后,材料成型的原理还包括模具设计和制造。
模具是实现材料成型的重要工具,它的设计和制造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精度。
模具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的流动性、收缩率、成型温度等因素,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同时,模具的制造精度和表面处理也对产品的外观和尺寸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的原理涉及到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流变性能、成型工艺和设备以及模具设计和制造等多个方面。
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些原理,才能够有效地进行材料成型工艺的设计和优化,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达到预期要求。
材料成型原理
1 表面张力—表面上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且各方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表面张力是由于物体在表面上的质点受力不均匀所致。
2 粘度-表面上平行于表面切线方向且各方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或作用于液体表面的应力τ大小与垂直于该平面方向上的速度梯度dvx/dvy的比例系数。
3 表面自由能(表面能)-为产生新的单位面积表面时系统自由能的增量。
4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即液态金属充填铸型的能力。
5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是液态金属的工艺性能之一,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6 铸型的蓄热系数-表示铸型从液态金属吸取并储存在本身中热量的能力。
7 不稳定温度场-温度场不仅在空间上变化,并且也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稳定温度场-不随时间而变的温度场(即温度只是坐标的函数):8 温度梯度—是指温度随距离的变化率。
或沿等温面或等温线某法线方向的温度变化率。
9 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0—特定温度T*下固相合金成分浓度CS*与液相合金成分CL*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10 均质形核和异质形核-均质形核(Homogeneous nucleation) :形核前液相金属或合金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从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亦称“自发形核” 。
非均质形核(Hetergeneous nucleation) :依靠外来质点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生核过程,亦称“异质形核”。
11、粗糙界面和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只有50%左右被固相原子所占据,从而形成一个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层。
粗糙界面在有些文献中也称为“非小晶面”。
光滑界面—从原子尺度上来看,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为固相原子占满,只留下少数空位或台阶,从而形成整体上平整光滑的界面结构。
也称为“小晶面”或“小平面”。
12 “成分过冷”与“热过冷”-液态合金在凝固过程中溶质再分配引起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富集,导致界面前沿熔体液相线的改变而可能产生所谓的“成分过冷”。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晶体形核与生长凝固是指物质由液体转变为固体的相变过程。
凝固包括液体向晶态固体转变,以及向非晶态固体转变两种过程方式。
4、2、1液固相变驱动力心相与谋相的体积,自由能之差ΔGv,即为相变驱动力。
第一,无论是液相还是固相,物质自由能随温度上升而下降。
第二,液相自由能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速率比固相的大。
过冷度越大,凝固相变驱动力越大。
通常将过了,分为五种类型,动力学过冷,曲率过冷,压力过冷,热过冷,成份过冷。
由于曲率的影响,物质实际熔点比平衡熔点要低。
4、3凝固形核凝固理论将晶体形核分为均质形核和非均质形核。
均质形核是指形核前母相液体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从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所以也称自发形核。
一般来说凝固是从非均质形核开始的,即依靠外来质点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形核过程,这种形核亦称为异质形核或非自发形核。
4、3、2非均质形核与均质形核的比较在金属熔体中,存在着大量高熔点的固相杂质微粒,可作为非均质形核的衬底。
形核率是指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形成的晶核数目。
4、3、3非均质形核的形核条件。
1基底与结晶相的晶格错配度的影响。
错配度越小,共格情况越好,界面张力就越小,越容易进行非均质形核。
2冷却速度的影响。
过冷度越大,能促使非均质型和外来质点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非均质形核能力越强。
3结晶相枝晶熔断和游离的作用。
4、4晶体生长1粗糙界面: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有一半左右被固相原子所占据,形成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结构。
粗糙界面也称非小晶面或非小平面。
2光滑界面,固液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被固相原子所占满,只留下少数空位或台阶,从而形成整体上平整光滑的界面结构,光滑界面也称为小晶面或小平面。
界面结构类型的本质与判据:固液界面结构主要取决于物质的热力学性质,以及晶体生长时的晶面取向。
3界面结构类型的影响因素:①熔融熵越小,越容易成为粗糙界面。
粗糙还是光滑面主要取决于物质的热力学性质。
材料成型原理
绪论塑性变形要点:1,外力作用;2,永久变形;3,材料没有被破坏。
塑性成型:利用塑性,外力作用,获得尺寸形状,提高一定的力学性能。
特点:生产效率高,易于大批量生产;改善组织结构和性能,金属纤维不会被切断,可获得细小的晶粒;材料利用效率高;尺寸精度高;热成型: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成型。
铅再结晶温度低于室温(20摄氏度)。
板料成型一般为冷成型(精度高),不是绝对的。
高强钢板成型,先热加工,再蘸火,改善组织。
还有温成型,等温成型(磨具温度与胚料温度一样。
)理论基础:屈服: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初始阶段。
屈服准则:任务:阐明塑性成型的规律,学习工艺,金属学的基础,应力应变关系和屈服准则等;塑性成型时金属的流动规律和变形的特点,影响流动的因素;掌握几种简单的解法。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构成,具备原来金属不具备的性质。
固溶体:单相合金,多相合金:单晶体:多晶体:许多的大小、位相不同的单晶组成,各向同性的,除非经过扎制等;各个晶粒变形不同,变形的不均匀性和协调性。
晶界和晶内:(晶界)室温强度较高,有杂质汇聚;扩散速度快,能量较高;熔点低于晶内;变形相互协调。
晶内变形:滑移、孪生。
滑移:变形由切应力产生,晶体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沿着一定的晶面和晶向产生相对的滑移。
滑移面:原子最密排面(密度大),面与面距离大,易沿着这个面滑移。
滑移系:滑移面和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
阻碍作用:晶界阻碍、相邻晶粒的阻碍。
取向因子:软取向:45°硬取向:临界值相同:同一材料孪生:滑移优先于孪生变形,孪生变形量小,为一个补充的变形方式。
晶间变形:晶粒转动晶界变形:外力大,利用来提高综合性能。
合金的变形:固溶体:化合物:滑移是一种基本的变形方式,孪生为其补充方式。
细化晶粒,晶粒增加,晶界增加,变形抗力增加;裂纹扩展较难;变形在更多的晶粒内出现,更均匀。
加工硬化:金属的热变形:温度的确定:与再结晶温度经行比较,铅在室温下成型为热成型。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是指通过施加力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将其形成所需的形状和结构的加工过程。
材料成型原理主要包括塑性变形原理、流变性原理和热力学原理。
首先,塑性变形原理是指在加工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力,使材料的形状和结构发生塑性变化。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内部的晶格结构发生变化,原子和分子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从而使材料在塑性变形时能够保持一定的变形。
塑性变形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逆性和延展性,材料可以通过外力的作用重新回复到原来的形状。
其次,流变性原理是指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材料的塑性变形是在材料内部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进行的,这种相互作用力与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处理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流动,流变性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粘度和塑性变形时的应变速率。
最后,热力学原理是指在材料成型过程中,热量的传导和转化对塑性变形和流变性的影响。
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会产生热量,而热量的传导和转化又会对塑性变形和流变性产生影响。
例如,在金属材料的锻造加工中,受力作用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热量的传导又会使材料的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流变性。
总之,材料成型原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塑性变形、流变性和热力学的相互关系,实现材料的形状和结构的加工过程。
了解和掌握材料成型原理,可以指导材料加工和制造过程的设计和优化,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效率。
材料的作用成型原理及应用
材料的作用成型原理及应用一、材料成型的原理在制造工业产品的过程中,材料的成型是一个重要的工艺步骤。
通过将材料加工进一定形状和尺寸,实现产品的设计要求。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材料成型原理:1.挤压成型原理:将材料加工成连续且具有一定截面形状的产品。
材料被加热至熔化状态后,通过压力将其挤出模具形成所需形状。
2.塑性变形成型原理:通过加工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形状。
例如,通过冲压、压铸等工艺将金属材料加工成各种零件。
3.粉末冶金成型原理:将金属粉末或非金属粉末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成型。
经过烧结或者热处理后,形成所需产品。
4.注塑成型原理:将熔化的材料注入模具中,经冷却凝固后获得所需产品。
该成型方法适用于塑料材料的加工。
以上是材料成型的几种常见原理,根据不同工艺需求及材料特性的不同,可以选择相应的成型方法。
二、材料成型的应用材料成型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汽车制造汽车制造是材料成型的典型应用领域之一。
汽车的车身、发动机零件、内饰等几乎都需要通过成型工艺来实现。
例如,车身钣金件需要通过冲压工艺来完成成型,发动机缸体可以通过铸造来实现。
2. 电子产品制造电子产品的外壳、内部连接器等也需要通过成型工艺来加工。
常见的手机、电脑外壳可以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来制造,内部电路板上的焊接点可以通过金属粉末冶金等成型技术来实现。
3. 包装行业包装行业也是材料成型的重要领域之一。
各种塑料瓶、玻璃瓶、纸盒等包装材料都需要通过成型工艺来加工。
塑料瓶一般采用注塑成型,玻璃瓶则需要通过玻璃制造工艺来成型。
4. 钢铁行业钢铁行业是材料成型的重要应用行业。
钢铁产品可以通过挤压成型、锻造、压延等工艺来实现。
例如,铁路轨道的制造就需要通过挤压成型和热处理来实现。
5. 塑料制品制造塑料制品制造也是材料成型的主要领域之一。
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塑料容器、玩具,到工业用的塑料管道、零件,都需要通过注塑、挤出等成型工艺来实现。
材料成型原理范文
材料成型原理范文材料成型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施加外力或采用热、电、化学等作用方式对材料进行变形处理的一种工艺过程。
材料成型原理的核心是将原材料转变为具有新形状、新性能的成品。
下面将从材料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和流变性质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材料成型原理。
首先是材料的力学性质。
材料的力学性质包括其弹性、塑性、蠕变等力学行为。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一般都会施加外力对材料进行塑性变形,因此塑性是最主要的力学性质。
塑性变形是指在材料内部产生塑性变形时,材料会发生可逆的体积变化,这是由于材料分子或晶体之间的相对位移而引起的。
当材料的应力达到其屈服点时,材料会开始塑性流动,即材料的外形会改变,但材料的质量和体积不变。
因此,在材料成型过程中,需要根据材料的塑性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参数。
其次是材料的热学性质。
材料的热学性质包括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热容等。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加热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方法。
加热可以改变材料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使其达到更容易成型的状态。
例如,高温加热可以使材料的塑性变得更好,降低其屈服强度,促进塑性变形。
此外,加热还可以改善材料的流动性,有利于材料在模具内填充充实,从而得到更细致的成型件。
最后是材料的流变性质。
流变性质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应变行为。
材料的流变性质主要包括黏弹性、粘塑性和黏弹塑性等。
黏弹性是指材料在受力时表现出弹性和粘性的特性。
粘塑性是指材料在受到较大应力时产生类似于液体的流动行为。
黏弹塑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应力或应变时既有弹性又有塑性的行为。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要根据材料的流变性质来选择制定合适的加工工艺。
例如,对于具有流变塑性的材料,需要通过施加恒定应力或应变来实现成型,以保证成品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原理是通过施加外力或采用热、电、化学等作用方式对材料进行变形处理的一种工艺过程。
在材料成型原理中,需要考虑材料的力学性质、热学性质和流变性质等因素,并根据这些性质选择合适的成型方法和工艺参数。
材料成型原理课程
材料成型原理课程1. 引言材料成型原理是现代工程学中的重要课程,它涵盖了材料的加工和形状塑造过程。
本文将介绍材料成型原理的根本概念、主要方法和应用领域,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课程。
2. 材料成型原理的根本概念材料成型原理是指通过施加外力或加热等手段,将材料从一种形状转变为另一种形状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根本概念:2.1 变形与形状塑造材料成型的过程中,材料会发生形状的变化,例如从坯料到最终产品的形状改变。
这种形状改变称为变形,而产生这种变形的过程称为形状塑造。
2.2 变形机理材料成型的变形是由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常见的变形机制包括屈曲、弯曲、拉伸、压缩等,这些变形机制与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
2.3 成型工艺成型工艺是指实现材料成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常见的成型工艺包括锻造、压铸、热成型、挤压等,每种工艺都有其适用的材料和形状塑造要求。
3. 材料成型原理的主要方法材料成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锻造是利用模具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形状的工艺。
锻造可以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根据材料和形状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锻造方法。
3.2 压铸压铸是利用金属模具将熔融金属或合金注入到模具中,然后施加高压使其充满模腔,冷却后取出得到所需形状的工艺。
压铸适用于大批量生产复杂形状的零件,常用于汽车和电子产品等行业。
3.3 热成型热成型是利用热塑性材料在一定温度下加热软化后,通过模具施加压力使其成型的工艺。
常见的热成型方法包括热压缩、热挤压和热吹塑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挤压是利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在高温下通过模具挤压形成所需形状的工艺。
挤压适用于生产管材、棒材、型材等连续性复杂形状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4. 材料成型原理的应用领域材料成型原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包括:4.1 汽车工业在汽车工业中,材料成型原理被广泛应用于零件制造和车身制造等方面。
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技术
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技术材料成型原理及材料成型技术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是通过制造工艺将原材料转化为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的过程。
在材料成型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应用材料成型原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1. 塑性成型原理塑性成型是指通过在一定温度下施加力来改变金属材料形状的方法。
在塑性成型过程中,材料受到的作用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的形状。
常见的塑性成型方法包括轧制、挤压、拉伸、冷冲压等。
2. 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是指将金属或非金属粉末经过成型和烧结等工艺制成所需产品的方法。
在粉末冶金过程中,首先将粉末与有机增塑剂混合,然后通过成型工艺将其压制成所需形状,最后进行烧结使其结合成整体。
3. 注塑成型原理注塑成型是将塑料通过加热溶融后,通过高压注入模具中,并通过冷却使其固化成为所需形状的方法。
注塑成型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如塑料杯、塑料零件等。
4. 焊接成型原理焊接成型是通过热能使两个或多个工件相互结合的过程。
焊接成型可以分为熔化焊接和非熔化焊接两种类型。
熔化焊接是利用能量将工件加热至熔化状态,使其相互结合,如电弧焊、气焊等;非熔化焊接是通过压力或热传导使工件相互结合,如电阻焊、激光焊接等。
材料成型技术在材料成型的过程中,常用的成型技术有许多种类,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成型技术。
1. 压力成型技术压力成型技术是通过施加压力改变材料形状的技术。
压力成型技术包括锻造、挤压、冲压等。
锻造是将金属材料置于模具中,并通过锤击、压力等力量改变其形状。
挤压是通过在模具中施加高压使材料产生塑性变形,并得到所需形状和尺寸。
冲压是通过模具的剪切和冲击力将金属材料剪切或冲击成所需的形状。
2. 热处理技术热处理技术是通过加热或冷却材料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技术。
热处理技术包括退火、淬火、回火等。
退火是通过加热材料至一定温度后缓慢冷却至室温,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淬火是将材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迅速冷却,以使材料达到高强度和硬度。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
材料成型基本原理
材料成型是指将原料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使其形成所需的形状和结构的过程。
在工程制造中,材料成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包括塑性变形、断裂和破碎、流变变形等多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塑性变形是材料成型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塑性变形是指在材料受到外力
作用下,原子和分子重新排列,使材料形成永久性变形的过程。
这种变形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在去除外力后,材料还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结构。
塑性变形是材料成型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形方式,通常通过挤压、拉伸、压缩等方式实现。
其次,断裂和破碎是材料成型中需要避免的问题。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如果受
到过大的外力作用,材料就会发生断裂和破碎。
这种现象会导致制品的质量下降甚至无法使用。
因此,在材料成型过程中,需要控制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以避免材料的断裂和破碎。
另外,流变变形也是材料成型中的重要原理之一。
流变变形是指在材料受到外
力作用下,其形状和结构发生可逆性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形通常发生在高温下,材料处于液态或半固态状态时。
在流变变形过程中,材料的粒子会发生流动,从而改变其形状和结构。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的基本原理包括塑性变形、断裂和破碎、流变变形等多个
方面。
在实际工程制造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成型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型工艺和方法,以确保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材料成型原理的研究,不断提高成型工艺的水平,为工程制造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是指将原料通过一定的工艺方法,使其获得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过程。
在工业生产中,材料成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而材料成型的原理则是决定了整个成型过程的基础,下面我们将对材料成型原理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材料成型的原理包括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两个方面。
物理原理是指在成型过程中,材料受到外力作用下的形变规律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
而化学原理则是指在成型过程中,材料的化学性能和结构性能的变化规律。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材料成型的整体过程。
其次,材料成型的原理还包括了温度、压力、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是指在成型过程中,材料受热后的软化和流动性增强,从而更容易形成所需的形状。
压力则是指在成型过程中,外部施加的力量,使材料克服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发生形变。
时间则是指在成型过程中,材料受力的持续时间,对于材料的形变和性能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另外,材料成型的原理还与材料的性质密切相关。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成型原理,比如金属材料的成型原理与塑料材料的成型原理就有很大的区别。
金属材料的成型原理主要是通过塑性变形来实现,而塑料材料的成型原理则是通过熔融和流动来实现。
因此,在进行材料成型时,需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成型原理。
最后,材料成型的原理还与成型工艺密切相关。
不同的成型工艺有着不同的原理,比如锻造、压铸、注塑等成型工艺都有着各自的原理。
在进行材料成型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成型工艺来选择合适的原理,并进行相应的操作。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方面的问题,它涉及了物理、化学、力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只有深入理解材料成型的原理,才能更好地掌握成型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希望本文对材料成型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是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材料的加工、塑性变形和成型工艺等多个方面。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成型工艺、成型设备等多个因素,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本文将就材料成型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材料成型的原理是基于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力或者温度对材料进行塑性变形,使其产生所需形状和尺寸。
这需要材料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不会破坏其结构。
因此,材料的成型性能是材料成型的基础。
其次,材料成型的原理还与成型工艺密切相关。
不同的成型工艺对材料的成型原理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压铸工艺中,需要将熔化的金属注入模具中,通过高压使其充填模腔并形成所需的零件。
而在挤压工艺中,需要将金属坯料通过模具的缝隙挤压成所需形状的截面。
因此,不同的成型工艺对材料的成型原理有着不同的要求。
此外,成型设备也是影响材料成型原理的重要因素。
成型设备的性能和精度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成型质量。
例如,对于注塑成型设备,需要具备一定的射出压力和温度控制能力,以确保熔化的塑料材料能够充分填充模腔并形成完整的产品。
因此,成型设备的选择和使用对材料成型原理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材料成型原理是基于材料的塑性变形特性,同时受到成型工艺和成型设备的影响。
只有充分理解材料成型的原理,才能够选择合适的工艺和设备,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材料和产品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成型原理,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
希望本文能够对材料成型原理有所启发,为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操作,将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产品的过程。
材料成型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包括金属制造、塑料加工、陶瓷制造等。
在材料成型过程中,材料经历了多个阶段,如加热、加压、冷却等,通过这些操作,材料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得以改变,最终得到所需的产品。
材料成型的原理主要包括热成型、冷成型和粉末冶金等。
热成型是指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加热和加压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常见的热成型工艺包括锻造、深冲、热压缩等。
锻造是利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塑性变形特性,通过对金属材料施加压力使其改变形状。
深冲是将金属板材放置在冲模上,通过冲击力使金属板材进一步变形,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
热压缩是将金属材料放置在高温下,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塑性变形,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来控制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冷成型是指在常温下,通过施加力量使材料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常见的冷成型工艺包括冷压、拉伸、弯曲等。
冷压是将金属材料放置在冷模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
拉伸是将金属材料置于拉伸机上,施加拉力使其发生塑性变形,通过控制拉力和拉伸速度来控制材料的形状和尺寸。
弯曲是将金属材料置于弯曲机上,通过施加力矩使其发生塑性变形,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
粉末冶金是指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的粉末混合后,通过压制和烧结等工艺,使其形成致密的坯体,最终得到所需的形状和性能。
粉末冶金的工艺流程包括粉末混合、压制、烧结和后处理等。
粉末混合是将金属或非金属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压制是将混合后的粉末放置在模具中,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其形成致密坯体。
烧结是将压制后的坯体放置在高温条件下,使粉末颗粒之间发生结合,形成致密的材料。
后处理是对烧结后的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和加工,以获得所需的性能和形状。
除了以上提到的热成型、冷成型和粉末冶金,还有其他一些材料成型原理,如注塑成型、挤压成型、铸造等。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
材料成型原理是指通过加工工艺将原始材料经过一定的变形、组合或者结合等方式,使其达到预期的形状、结构和性能的过程。
该原理涉及多种加工方式,如挤压、铸造、锻造、注塑等,每种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原理和应用领域。
挤压是一种常用的材料成型方式,通过将加热至熔融状态的材料通过模具的压力,使其在一定形状的模具孔中流动,并成型为所需的形状。
这种方式适用于制造管材、线材等长条状零件。
挤压的成型原理是利用材料在受到压力作用时的流动性,使其顺应模具的形状,并形成所需的截面形状。
铸造是一种将液态材料倒入铸型中形成所需形状的成型方式。
该方式适用于制造各种形状的零件。
铸造的成型原理是利用熔融态的材料具有流动性,通过将熔融金属或合金倒入模具中并冷却凝固,得到所需的形状。
锻造是一种通过加热金属材料至一定温度后施加压力使其塑性变形、改变原始形状、提高性能的成型方式。
该方式适用于制造各种形状的零件。
锻造的成型原理是通过应用压力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使其粒子得到重新排列并获得更好的力学性能。
注塑是一种将熔融材料注入模具中形成所需形状的成型方式。
该方式适用于制造复杂形状的零件。
注塑的成型原理是将熔融态的材料注射进模具中,并通过冷却凝固,得到所需的形状。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材料成型方式及其成型原理,每种方式都有
其独特的应用领域和适用对象。
工程师们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成型方式,以实现材料的预期形状、结构和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凝固:是物质由液相转变为固相的过程,是液态成形技术的核心问题,也是材料研究和新材料开发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2、均质形核:形核前液相金属或合金中无外来固相质点而从液相自身发生形核的过程,所以也称“自发形核” 。
非均质形核:依靠外来质点或型壁界面提供的衬底进行生核过程,亦称“异质形核”或“非自发形核”。
3、粗糙界面: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只有约50%被固相原子所占据,形成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界面结构。
大多数金属界面属于这种结构。
光滑界面:界面固相一侧的点阵位置几乎全部为固相原子所占满,只留下少数空位或台阶,从而形成整体上平整光滑的界面结构。
非金属及化合物大多属于这种。
4、外生生长:晶体自型壁生核,然后由外向内单向延伸的生长方式。
内生生长:等轴枝晶在熔体内部自由生长的方式
5、沉淀脱氧:是指溶解于液态金属中的脱氧剂直接和熔池中的[FeO]起作用,使其转化为不溶于液态金属的氧化物,并脱溶沉淀转入熔渣中的一种脱氧方式
扩散脱氧:在熔池尾部,随着温度的下降,液态金属中过饱和的氧化铁会向熔渣中扩散6、裂纹:在应力与致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材料的原子结合遭到破坏,在形成新界面时产生的缝隙裂纹
热裂:是铸件处于高温状态时形成的裂纹类缺陷。
凝固裂纹(结晶裂纹):金属凝固结晶末期,在固相线附近发生的晶间开裂现象
冷裂纹:是指金属经焊接或铸造成形后冷却到较低温度时产生的裂纹
7、塑性:材料受力破坏前可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塑性指标:1、拉伸试验(断后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越大说明塑性越好)2、压缩试验3、扭转试验。
8、主平面:切应力为零的平面;主应力:主平面上的正应力:主方向:主平面的法线方向,亦即主应力的方向;主切应力平面:使切应力达到极大值的平面称为主切应力平面;主切应力:主切应力平面上所作用的切应力称为主切应力
9、屈服准则(也称塑性条件或塑性方程):质点进入塑性状态时,各应力分量之间满足的关系
屈雷斯加(T resca)屈服准则(又称最大剪应力准则):材料(质点)中的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材料发生屈服,该临界值取决于材料在变形条件下的性质,而与应力状态无关
密塞斯(mises)屈服准则:当受力物体内质点应力偏张量的第2不变量I2 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材料发生屈服,该临界值取决于材料在变形条件下的性质,而与应力状态无关。
10、缩孔的特点:常出现于纯金属、共晶成分合金和结晶温度范围较窄的以层状凝固方式凝固的铸造合金中;多集中在铸件的上部和最后凝固的部位;铸件厚壁处、两壁相交处及内浇口附近等凝固较晚或凝固缓慢的部位(称为热节),也常出现缩孔;缩孔尺寸较大,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
缩松的特点:缩松多出现于结晶温度范围较宽的合金中;显微缩松一般出现在枝晶间和分枝之间;常分布在缩孔附近或铸件厚壁的中心部位
1.成分过冷:固液界面前方溶质的再分配引起的过冷。
条件:1.固液界面前沿溶质的富
集而引起的成分再分配。
2.固液界面前方液相的实际温度分布必须达到一定的值(工艺因素和材料因素有助于形成成分…)。
2.铸件宏观组织的控制措施:1.向熔体中加入强生核剂2.控制浇注工艺和增大铸件的冷却
速度。
3.改进铸型激冷倾向和铸型结构。
3.焊接热循环:在焊接中,焊件上某点的温度由低到高,达到最大值后又由高到低随时间
的变化过程。
4.不易淬火刚HAZ组织分布:1、熔合区2、过冷区3、相变重结晶区4、不完全重结晶
区。
淬火刚HAZ组织分布:1、焊前为正火或退火状态(由完全淬火区和不完全淬火区组成)
2、焊前为调质态,调质后母材为回火组织(完全淬火区,不完全淬火区和回火区)。
5.晶体的二维生长:螺旋位错,旋转孪晶,反射孪晶。
溶质再分配:从形核开始到凝固结束,在整个结晶过程中固液两相内部不断进行这溶质元素的重新分布的过程。
分类:固液界面前沿的溶质再分配,平衡凝固时的溶质再分配,近平衡凝固时的溶质再分配
6.异质形核速率:过冷度,界面,液态金属的过热及持续时间的影响
7.临界过冷度:液体中存在“结构起伏”的原子集团,其统计平均尺寸r°随温度降低(ΔT
增大)而增大,r°与r* 相交,交点的过冷度即为均质形核的临界过冷度ΔT*
填空题
1、液态金属结构特点:长程无序、近程有序
实际液态金属的微观特点:温度起伏、结构起伏、成分起伏
2、根据固液两相区的宽度,可将凝固过程分为层状凝固方式与体积凝固方式。
当固液两相区很窄时称为层状凝固方式,反之为糊状凝固方式,固液两相区宽度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间凝固方式。
铸件凝固方式对凝固液相的补缩能力影响很大,从而影响最终铸件的致密性和热裂纹产生几率
3、晶体宏观长大方式:正温度梯度—平面方式长大;负温度梯度—树枝晶方式生长
4、晶体生长机理:连续生长或垂直生长(粗糙界面);台阶方式生长(光滑界面)
5、随“成分过冷”程度增大,固溶体生长方式:平面晶、胞状晶胞状树枝晶、内部等轴晶
6、晶体自型壁生核,然后由外向内单向延伸的生长方式,称为“外生生长”。
平面生长、胞状生长和柱状枝晶生长皆属于外生生长。
等轴枝晶在熔体内部自由生长的方式则称为“内生生长”。
7、在一个由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氧化性气体组成的系统中,采用金属氧化物的分解压Po2作为金属是否被氧化的判据。
2 MeO — 2Me + O2
若氧在金属-氧-氧化物系统中的实际分压为{Po2},则:
{Po2} > Po2 时,金属被氧化;
{Po2} = Po2 时,处于平衡状态;
{Po2} < Po2 时,金属被还原。
8、药皮焊条电弧焊时,根据熔渣粘度随温度变化的速率,将熔渣分为“长渣”和“短渣”两类。
随温度增高粘度急剧下降的渣称为短渣,而随温度增高粘度下降缓慢的渣称为长渣.短渣在焊缝凝固后迅速凝固,可保证全位置焊缝外观成型,长渣只能用于平焊位置焊接
9、焊接时渣中的FeO对金属的扩散氧化主要是在熔滴阶段和熔池前部高温区向液态金属中过渡的。
在熔池尾部,随着温度的下降,液态金属中过饱和的氧化铁会向熔渣中扩散,即扩散脱氧
8.熔渣:在高温炉中被熔化生成的低熔点化合物。
作用:1、机械保护作2、
治金处理作用3、改善焊接工艺性能。
物理性能:粘度,熔点,表面张力
10、金属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裂纹,如热裂纹、冷裂纹、再热裂纹、层状撕裂和应力腐蚀裂纹
11、金属凝固结晶末期,在固相线附近发生的晶间开裂现象,称为凝固裂纹或结晶裂纹。
其形成与凝固末期晶间存在的液膜有关,断口具有沿晶间液膜分离的特征。
裂纹无金属光泽,有明显的氧化色彩
12、按裂纹形成原因,冷裂纹可分为以下三类:延迟裂纹淬硬脆化裂纹低塑性脆化裂纹
13、气孔的分类:析出性气孔侵入性气孔反应性气孔
14、金属的收缩三个阶段:液态收缩阶段凝固收缩阶段固态收缩阶段
15、缩孔特点:常出现于纯金属、共晶成分合金和结晶温度范围较窄的以层状凝固方式凝固的铸造合金中;多集中在铸件的上部和最后凝固的部位;铸件厚壁处、两壁相交处及内浇口附近等凝固较晚或凝固缓慢的部位(称为热节),也常出现缩孔;缩孔尺寸较大,形状不规则,表面不光滑。
16、影响缩孔与缩松的因素:金属的性质铸型的冷却能力浇注温度与浇注速度铸件尺寸补缩能力
17主应力:切应力为零的平面称为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叫做主应力:主平面的法线方向,亦即主应力的方向称为主方向或应力主轴。
9.过冷熔体中形成的晶核是“成分起伏”、“温度起伏”及“结构起伏”的共同产物。
解答题
1、为什么碱性焊条焊接时更要注意清理母材表面的氧化物铁锈?
酸性渣中SiO2 、TiO2 等酸性氧化物较多,FeO 的活度低,不容易向金属中扩散,因此分配率L 值较大。
碱性渣中酸性氧化物较少,FeO 大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即FeO 在渣中的活度系数大,所以更容易向金属中扩散。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碱性焊条药皮中一般不加入含FeO 的物质。
并要求焊接时严格清除焊件表面上的氧化皮和铁锈。
2、焊条药皮成分中,常采用锰铁、硅铁和钛铁作为脱氧元素,请说明它们分别适用于哪种药皮类型?
酸性焊条常采用锰铁作为脱氧元素;碱性焊条常采用锰铁和硅铁(或钛铁)联合脱氧。
3、为什么酸性焊条常采用锰铁作为脱氧元素?
酸性渣中含有较多的SiO2 和TiO2,它们容易与锰的脱氧产物MnO 生成复合物MnO·SiO2 和MnO·TiO2,使MnO 的活度系数减小,因此脱氧效果较好。
相反,在碱性渣中MnO 的活度较大,不利于锰脱氧。
碱度越大,锰的脱氧效果越差。
4、为什么碱性焊条不单独采用硅铁作为脱氧元素?
硅的脱氧能力比锰大,但生成的SiO2熔点高,通常认为处于固态,不易聚合为大的质点;同时SiO2与钢液的界面张力小,润湿性好,不易从钢液中分离,易造成夹杂。
因此,碱性焊条一般不单独用硅脱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