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家风_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忠心

合集下载

如何做中国好父母——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谈家庭教育

如何做中国好父母——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谈家庭教育

51教养心语EDUCATOR如何做中国好父母——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谈家庭教育文 | 杨静在2019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2019年要研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和家庭教育学校指导手册,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设置课程、开发教材、举办活动,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而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怎样改善不良的亲子关系就成了众多父母关注的话题。

带着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

家庭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很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会生就会养。

其实,教育是一门科学,不是靠一知半解就可以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

”赵忠心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怎么管孩子是第二位的。

父爱和母爱是一种能力。

父母要给孩子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就要具备人才开发的能力,懂教育,才能会教育。

“我们要培养好孩子,必须具有培养孩子的本领,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所有父母应该遵循的育才之道。

”赵忠心说。

许多初为父母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如何为人父母,更谈不上如何教育孩子。

赵忠心强调:“要教育好孩子不是管吃、管穿、管住就可以了,做到了管吃、管穿、管住还远远没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在赵忠心看来,在做父母之前,每个人就要掌握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知识。

从理论上了解婴儿、幼儿、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掌握孩子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智力和个性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科学的指导。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就要做到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一个低素质的人,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

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是一种教育“家长孩子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赵忠心认为,如果家长跟孩子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孩子会觉得家长尊重、信任自己,自然会做到自尊自信。

反之,家长不尊重、不信任孩子,会给孩子一个信号——你不行,所以我才管你。

《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读后感

《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读后感

《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读后感
家庭教育是培养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家庭教育学》是赵忠心同志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是解放后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的学术著作。

他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出发,广泛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中外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和广大家长教有子女的实践经验,运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既从宏观上阐述了家庭教育的普遍规律,又从微观上论述了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技能与艺术。

及探讨了一般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又评说了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工作。

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教师,我常常感觉现在的学生特别不好管。

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我也已经感受到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这和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一定的关系。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树良好家风润物细无声》

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树良好家风润物细无声》

《树良好家风润物细无声》《树良好家风润物细无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刘奇葆说,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家风”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共鸣和好评。

这个题目要继续做下去,通过征文、访谈等多种形式,往深里走一走,让每个家庭都做起来。

要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注意行为举止,传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何谓“家风”在传统社会,“家风”这个词汇人们常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如今却是久违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消失多年,似乎为人们所忘却。

现在,猛地提出“家风”这个概念,使很多人感到手足无措。

特别是年轻一代,感觉生分得很,甚至不知道“家风”究竟为何物?“家风”亦即“门风”。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

我的理解应该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被家庭、家族成员认可并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想作风、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精神追求等方面的总和,称之为“家风”或“门风”。

“家风”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跟家庭、家族的贫穷与富有、社会地位高低没有关系。

不论贫穷与富有,也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都有自己特定的家风。

有的家庭、家族的家风用文字记载了下来,即所谓的《家训》、《家范》,绝大多数是家庭、家族的家风则是通过口耳相传延续下来。

“家风”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还可称之为“家庭文化”。

作为“文化”现象,“家风”跟生物一样,是可以“遗传”的,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地不间断地传递、延续,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定的风俗、习惯、作风。

“家风”对于家庭、家族成员发展和家庭、家族的社会形象意义十分重大。

家风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范文(通用5篇)

家风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范文(通用5篇)

家风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范文(通用5篇)“家风”(familystyle)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风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家风存在的问题原因剖析每个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有了好的家风,我们的孩子就有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来成长,从中他们就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家庭的快乐。

维持一个好的家风,需要夫妻和睦、互敬互爱,相携共进,这时双方都需要意识到的,缺一不可。

我结婚16年,生育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十五岁,上初三,小儿子也有十二岁了,上小学六年级。

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十六年里,我们夫妻俩相处得很好,做到彼此都多关心对方的变化,多发现对方的优点,多讲些好听的话语;少抱怨、少指责、少误会,我们在孩子面前从不吵架、从不指责,让我们两个儿子都会因为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感到温暖。

因有我们俩的榜样,两个儿子都懂得互敬互爱。

别的家长都说,孩子小的时候经常是打打闹闹的。

依我的小孩来说,我很少很少他们这样,从小就懂得相互忍让。

无论是哥哥还是弟弟,如果邻居阿姨给点吃的其中一个,(就弟弟来说吧,他会问“”阿姨,可不可以再多给一个车,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换回哥哥,也会这样说的。

现在哥哥已经读初三了,在校同学给他点好吃的,他也不舍得吃,一直留到星期五晚回来。

他兄弟俩就一起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尊老爱幼,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家虽然不时常有老人在这,可每周孩子回来,第一时间就叫他们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好,问问他们的情况、吃饭没有、身体情况怎样,老人俩听到孙子的声音,总是乐融融的。

其实,在我身边也会经常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生,就是有时下雨,我会带着儿子一起坐公交车上学或放学,在车上看见有老人,我就会很自觉地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然后对我儿子说:“儿子,来吧!妈妈抱你”儿子就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立刻站起来说:“不用了,妈妈你坐吧。

家庭教育呼唤立法

家庭教育呼唤立法

家庭教育呼唤立法作者:赵忠心等来源:《莫愁·家教与成才》2010年第12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因此,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年轻父母的重视。

全国妇联也在《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提出“应将研究制定我国家庭教育法列入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的建议。

家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没有得到重视与确立,严重影响了它职能的充分发挥赵忠心(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系统的起点、基石。

然而,迄今为止,家庭教育仍然只是被视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补充”,处于边缘地位,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应有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与确立,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挥。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家长望子成才心切与教子成才无方的矛盾,先进的科学发展观与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的矛盾,家长日益增长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与管理体制不顺、指导工作相对落后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都严重制约着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家庭教育的立法才能加以解决。

我国家庭教育立法从近代社会就已经开始。

清末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1903年颁布了《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这是我国对家庭教育进行最早的专门立法,是中国家庭教育法制化的开端。

民国年间,国民政府于1940年颁发了《推行家庭教育办法(草案)》,对家庭教育实施及其管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1979年我国改革开放后,家庭教育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加快。

在《宪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如上海、深圳、广州等已经开始研究、制定地方性的专门的家庭教育法规;2003年我国台湾地区颁布了《家庭教育法》,这些经验值得借鉴、继承、发扬。

赵忠心与家庭教育讲课稿

赵忠心与家庭教育讲课稿

赵忠心与家庭教育赵忠心,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生趣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1941年出生。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

我国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在国内外150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1400多篇,独立撰写、主编出版30多部著作,总共1000多万字。

著有《中国家庭教育》从书、《中国家教之道》、《中外家庭教育荟萃》、《独生子女家长必读》、《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学》等著作20多部,其中学术著作《家庭教育学》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

主要经历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这是一个思想家的科学宣言。

“支点”成为每一个思想者和开拓者找寻的目标。

赵忠心也在上上下下地求索一个支点,他想把中国家庭教育事业推进得更深入一些。

贡献凡是关心和了解家庭教育事业的人,对“赵忠心”这个名字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在当代家庭教育领域,他保持着许多个“第一”和“唯一”:我国第一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第一位在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的教师,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创办我国唯一的家庭教育学术期刊《中国家庭教育》,我国唯一以家庭教育专业评上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我国唯一的家庭教育学术高产学者——发表文章2500多篇,独著、主编50多部著作、共计2000多万字……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他在家庭教育领域内孜孜耕耘20余载,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同风雨、共甘苦。

他的志向、梦想、心迹、情感甚至生活,他的喜怒哀乐,无不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脉搏一起跳动。

他一贯锐利鲜明的思想和曲折坎坷的经历记载着一项新事业诞生时不可避免的阵痛,也预示着它不可阻挡的勃勃生机。

家教家风心得体会简短(精选5篇)

家教家风心得体会简短(精选5篇)

家教家风心得体会简短(精选5篇)家教家风心得体会简短篇1说起家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生活靠自己。

这感受的由来还要从父辈们的事情说起。

我爸爸兄弟三个。

由于家庭贫穷,我爸老大,必须回农村老家照顾弟弟们上学,放弃了在南海舰队留员(当年全军只有一个名额)。

我的叔叔们比较争气,都考学出去了,大叔在潍坊电厂,小叔在河口区政府。

叔叔们参加工作后,条件都逐渐的好了起来,可是家里从来不给他们添麻烦,要求不做违背原则上的事情,家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了。

小时候,家里种苹果园,叔叔想通过单位给帮忙处理一些苹果,爸爸每次都是拒绝了。

因为他的原则是——违背原则的事不要做,挣钱要赚踏实钱。

后来,我和我哥逐渐长大,一直没有享受到"有关系"的好处。

我大叔当时在潍坊电厂电校当校长,上完电校即可安排在电厂上班。

能有到电厂上班的机会在那时别人都很羡慕,说我家以后孩子上班没有问题了,但是我爸不让我们去,说别人谁去不管,你们就是不能去,要好好的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度过了艰难的求学之路。

参加工作以后,我起初也想通过长辈的关系,能够给找个好点的工作,但是被叔叔拒绝了,自己出去闯荡吧,不然早晚就吃亏的。

当时我还非常的生气,很羡慕别人的亲戚朋友给找的"捷径",感觉比别人高人一头样子,特别是在我们村里也有个在电厂上班的同姓叔叔,给老家兄弟们又是找工作,又是帮忙做生意什么的。

就在前年的时候,那个同姓的叔(正处级干部)被检察院带走了。

这时才深刻的体会到,父辈们坚持不照顾、不走捷径,而是给予最大的支持和帮助,方乃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家教家风心得体会简短篇2家风,是一个家庭里长期存在的习气与风尚,它既是长辈们举手投足间的真情流露,也是每一名家庭成员的重要精神印记。

我的爷爷今年89岁,平时没什么喜好,却唯独痴迷于象棋。

我家的家风,便被爷爷“刻”进了那棋盘的方寸之间。

爷爷的象棋里透着一股对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个人心得体会

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个人心得体会

Life is not perfect, if you find it wrong.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个人心得体会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个人心得体会1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关系到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情况更为复杂,新情况、新诱惑越来越多,更加呼唤能有好的家庭教育给人生打好底色”,赵忠心强调,培育和弘扬家风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是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生活幸福的基石,现实意义重大。

好家风带来妻贤子孝。

父母从小就教我“治家勤为本,立身孝当先”,“拉着妈妈去旅行”的65岁退休干部谢淑华回忆,“__年的一天,我无意中听到妈妈说:围着锅台转了一辈子,很想出去走走。

我想,趁着妈妈健在,不正是行孝尽孝的时候吗?”由于老母亲晕车,她就自制了一辆人力板车,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两万多里的行孝尽孝之路。

坏家风则致“妻离子散”,一系列社会病症都可以在家教家风上寻找到病源。

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家庭式或家族式腐败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寻根究底,其问题就出在家教不严、家风不正。

“以前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没想到清廉家风如此重要,和工作、廉政的关系这么紧密,这是我以前没有深入思考过的东西。

”近期,深圳龙岗区国税分局利用清退办公场地建设起廉政文化展厅,集中展示“家训”“家风”“家教”等主题。

工作人员赖碧感叹,“一个个家风不正的典型案例,一份份家教不严的警示资料,告诫我们,谁触碰廉洁底线,谁就失去社会尊重,失去家庭幸福,甚至失去人身自由。

我的动态之五十六赵忠心家庭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我的动态之五十六赵忠心家庭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赵忠心家庭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专家:“家庭教育需与时俱进”(纪要)中国网讯 2016年4月9日,赵忠心家庭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教家委)主办。

中教家委学术部主任刘秀英主持了会议。

刘秀英首先介绍了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与中教家委举办此研讨会的初衷。

她说,提起中国的家庭教育就不能不提到赵忠心教授。

他在家庭教育领域内孜孜耕耘30余载,与中国当代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同风雨、共甘苦,桃李满天下,可谓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拓荒牛。

他是该领域第一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第一位在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科的教师,第一位家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的撰写者。

在家庭教育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今天,研究一个与中国的家庭教育事业的冬天相伴至春天的学者的家庭教育思想,不仅是对于一个人家庭教育思想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发展的总结与回顾。

研讨会的核心追求,就是尽力推进中国家庭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这也是中教家委的根本使命。

中教家委近年来通过举办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新父母大讲堂”全国百场巡回讲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研讨会、组建中教家委家庭教育讲座专家团等活动,致力于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促进家庭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推广。

而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是做好这一切工作的基础。

中教家委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做了大会致辞。

他指出:赵忠心教授的家庭教育思想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至少具有以下六个特点:一是高度概括出家庭教育的根本属性,辩证地看待家庭教育问题;二是注重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推进家庭的素质教育;三是古今中外相结合,建立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四是与时俱进,倡导休闲教育;五是理论研究与科学普及相结合,培养家教指导两支队伍;六是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将学术建设与学术批判紧密结合。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家风——访赵忠心教授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家风——访赵忠心教授

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家风——访赵忠心教授俗话说,朋友来了有好酒.在2005年到来之际,我们把"家规,家训,家风"专栏,献给亲爱的读者朋友.这是一壶千年老酒,却有无限新意.什么叫家规,家训,家风呢?《辞海》对家风的解释为:"犹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关于家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家庭中的规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许多辞书中未见"家训"的解释.在《中国家训经典》一书的序言中,霍松林先生说:"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通常称为'家训'."显然,家规往往是从家训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而家规和家训培育了家风.也许可以说,家规,家训和家风构成了家庭教育的三大要素.那么,《少年儿童研究》为什么开设这个栏目呢?熟悉《少年儿童研究》的读者知道,本刊力倡"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做起",并先后推出"培养108个好习惯","矫正l2个不良习惯"等内容,深受家庭和学校的欢迎,也开启了可喜的教育风尚.我们之所以开设这个专栏,正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本栏将陆续介绍古今中外的良好家规,家训,家风,自然以今天父母的实践与探索为重点.因此,我们特别欢迎广大父母朋友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家的家规,家训与家风.我们也欢迎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介绍和评议您认为有价值的家规,家训和家风.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反复强调"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等等.我们相信,倡导好的家规,家训和家风,会有助于孩子乃至全家几代人养成好习惯.,1965年毕业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l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着作有:《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 《中外家庭教育荟萃》,《中国家教之道》,《中国家庭教育丛书》,《大师的阶梯》,《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中国神童》,《独生子女教育》,《赵忠心谈家庭教育》等.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发展,介绍外国家庭教育思想的书籍越来越多.很多父母也愿意借鉴国外的教子之道.但是,作为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我们的前人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对父母在新形势下如何教育子女有重要的启迪作用.那么,如何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呢?为此,我们走访了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赵忠心教授.记者:我们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少年儿童研究.01/2005—6一家庭教育就是培养良好家风优良传统,在长期的教育子孙后代的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其中有一些涉及家规,家训的着作.今天,我们该怎么理解家规,家训和家风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呢?赵教授: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就像物理学上的磁场.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受到家庭的影响,孩子就会按照家庭的期望去行动和发展.用现代教育学的观念理解,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家风熏陶.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在多年的生活当中,必然会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趋向等相对稳定的东西.这一切的总和,就叫家风.家风是可以"遗传"的.无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当老百姓,还是当官,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家风.不过,有文化的人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我们后人看到的家训,家规,家诫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经验常常反映在一些名人学者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着作之赵忠心教授文/本刊记者木易中.比如,《管子》,《孟子》,《韩诗外传》,《韩非子》等专着中,都有一些古人家庭教育经验的描述性的记载和理论性的论述.但还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着.到三国时期,便出现了集中记载家庭教育经验的读本——"家训".据《三国志?魏志?邴原传》记载:"三国杜恕着家诫."遗憾的是,此着作已遗失.尽管如此,它的出现在家庭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家庭教育专着,充分体现我国的家庭教育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思想家颜之推在总结前人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着名的《颜氏家训》一书."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家庭教育专着.自此以后,至民国初年,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家训"问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120多种.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值得我们自豪.记者:现在有些父母听到谈论家规,家训之类的话题,容易误解为那是以前的陈规旧习,和现在少年儿童研究.01/2005—7家瑗家调家风r夏■的社会格格不入,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赵教授:中国古代的家训,从内容E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家庭教育的通俗读本,主要是记载对家人进行什么内容的家庭教育,不涉及教育方式方法,原则等.此类占大多数.比如,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陆游的《放翁家训》,明朝吴麟征的《家诫要言》,清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另外一类是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家庭教育专着,除了记述具体的教育内容外,同时还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原则,教育方式方法等.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温公家范》等.这些着作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像《颜氏家YiI》一书,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继承性.我们中国现代的家庭教育,就是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基础上延续,发展过来的.中国古代的"家训",给我们后人展示了前人教育子女的情况,记载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家庭教育文化传统,内容非常丰富.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人在家庭教育当中,特别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中主要是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诸如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忠贞爱国等等.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记者:今天的父母借鉴古代有益的家庭教育经验,不仅可以发扬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而且还可以从更为广泛的视角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想这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赵教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过去的家风有的是用文字表现出来,诸如"家训",文章,诗词,家书等,我的学术着作《中国家庭教育丛书》和《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介绍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口耳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还有一种用"牌匾"的形式记载下来.比如,有的家庭牌匾写着"勤俭"二字,说明这两个字是这家的持家之道."勤"是劳动态度,"俭"是生活态度.曾经有这样的笑话:爸爸领着两个儿子生活.他体会到如果要想过好日子应该"勤"和"俭",就将"勤俭"写成牌匾挂在家里.孩子长大后,各自成家.爸爸死后,儿子分家,就连牌匾也要分.一个儿子分了个"勤"字,一个儿子分了个"俭"字.拿"勤"的儿子就按"勤"的家训生活,但是不俭,拿"俭"的儿子就按"俭"的家训生活,但是特别懒,不勤.两家的日子都没过好.他们感到很困惑:我们都是按父亲的教导做的呀?怎么……于是他们请教一个老秀才,这个秀才正是当初为他们家写牌匾的人.老秀才讲:持家光"勤" 不"俭",只"开源"不"节流",不行;光"俭"不"勤",没有充足的水源,河流也会于涸,也不行,必须两方面结合,也就是既"开源"又"节流"才行.以后两个儿子把匾又合到一起,按"勤俭"的家训过日子,生活就都好起来了.记者:家训的主要对象是未成年人吗?赵教授:中国人通过家训的形式,记录人们在家庭教育当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一般人们统称为"家训",也有其他的名称,比如"家诫","家教",还有叫"家法"."法"在这里不是法律的意思而是"方法","规矩"的意思,表示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读本的统称.不同的人撰写的家训,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家训",也有的叫"家诫","家规","家教","家范","宗范","世范"等等.过去,家庭教育的对象与今天有所区别.今天,人们所说的家庭教育,教育对象一般是指家庭中的未成年人,也就是儿童青少年.古代社会家庭教育这个概念的"外延"和教育的对象要比今天广泛得多,它是指除长辈以外的所有家庭成员,是训少年儿童研究.01/20058—诫全家人的.只有一个人是教育者.就是家庭中辈分最高的男子,他教育家庭中所有人,包括他的妻子.当然,主要的教育对象还是晚辈,未成年人.因此,古代的"家训",也往往叫"训家","教家", "治家","齐家"等.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盲目照搬国外的教育观念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记者:古代的家训,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可能有些不适合今天的社会现实.您觉得有哪些到今天依然还有生命力,值得继承发扬?赵教授:中国的家训是中国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的学者也十分重视和关注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的探讨.我经常接待外国留学生访学,我的中国家庭教育思想史方面的着作传到许多国家.古代家训中有些内容是过时了,有的内容还是有生命力的,至今都能适用.特别是现在我们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古代有宝贵的成熟的经验.家训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过去讲"持家","处世"."持家"即是家庭伦理道德, "处世"就是讲究社会公德.过去人们讲孩子的学习,叫"勉学","劝学".用"劝"和"勉"的方式促使孩子学习文化.对道德教育则讲"种德"和"树德",耕种的"种",树立的"树".这和"劝" 和"勉"在重视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由此可见, 古代人把道德教育当成青少年成长的一种根基.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把道德教育作为第一课, 放在第一位.把知识学习放在第二位.《宋史》中曾有这样的话:"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 意思是:对年幼的孩子着重教给他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年龄大一些再给他传授知识.我们现在则不是这样,经常有广告说"0岁识字,3岁扫盲".婴幼儿的父母都愿意把识字背书放在第一位,选择幼儿园的依据就是能够识字和学外语.这完全不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其实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非常好.比如: "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意思是:有钱的人要教孩子讲义.不能为富不f_;穷人教育孩子要注重有气节.不能因为贫穷而没有尊严.这些经验都是非常钉针对性的.为不同的家庭的教育重点是不一样的.我们现住的家庭教育恰恰缺乏这种因材施教的针对性.记者: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过长期封闭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就不太注重总结传统思想,把传统思想看作是"包袱",没有生命力甚至有人认为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现在教育界对国外思想的介绍似乎也多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您觉得是这样的吗?赵教授:是这样的.我们不拒绝接受外的先进经验,我们一直提倡"洋为中用".但是人们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不能持有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笼统地说外国一切都好.我们一切都不行.每个民族都是各有长处,各有短处抱着民族虚无,崇洋媚外的态度,盲目照搬外国的做法,那不是科学的态度,我是不同意的.虽然现在新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但是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只不过是对基本规律的应用到现在也没有人可以打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不过是根据某些原理搞了一些虚用发明.如此而已= 我曾经和一些到国外留学的学者谈论过美教育,虽然他们对美国的素质教育和家庭教育比一般中国人了解得多,但是我认为他们的某些观念有美化美国教育之嫌.渎了他们的书后,似乎使人感觉美国的教育是完美无缺的.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因为如果教育是完美的,它就不需要改革,也不可能向前发展.就连美国人自己都认为基础教育有不足,要向中国学习.少年儿童研究.01/20059J家iag规uijia家xu调njia家fen风g~r竹家规家调家风rJ评价一种观点和做法,要客观分析是否符合现存的政治经济丈化的背景,适合才是好的,不适合就不宜照搬.而有的人总是用美国做标准,和人家一样就是好,和人家不一样就是不好.这种态度是不科学的,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外国好的东西,不是我们不想学,有些东西是我们学不了.比如减轻学生负担,不是思想观念问题,也不是老师,父母愿意增加孩子负担,是因为我们的国情和美固不一样.美旧人口只有3亿多,却有3600 所大学.而我们有l3亿人口,/jJ只有1200所大学, 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美国人只要想大学就都有机会,所以美国孩子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我们没有那种经济实力和教育资源.所以,不是美闰人比中国人明门要注重发展孩子个性,而是他们有那个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家人共同遵守的关键记者:父母要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教育好孩子,必须形成良好的家风.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赵教授:父母不要总指望别人教自己几个"绝招",不要把家庭教育简单化,庸俗化.急功近利的思想要不得,一定要重视家风建设.家风看起来很抽象,实际也很具体.家风是全家人共同创建的,应该是全家人共同遵守.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家庭教育实际就是教育父母.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教育好父母.大人如果在家庭中有良好行为,逐步形成良好家风.孩子会不知不觉地按父母的愿望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有时孩子可能还不太理解,但是他能模仿.因为孩子愿意用自己的行为取悦父母,使父母满意.这是一种感化,孩子做好了,父母非常高兴. 可见,父母的情绪能够影响,约束孩子的行为.如何培养良好的家风呢?第一,父母要立足家庭,面向社会.这不是13号,是行动指南.我们过去的家风比较狭窄,都是照搬老祖宗的做法.有些父母认为不能违背长辈的规矩,不然就是不孝. 现在,每个家庭在继承已有家风的同时,更要了解社会对未来成员的具体要求,因为我们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他们输送到社会上:去.这样建起来的家风才能既有优秀传统,又能适应社会需要. 才能立足于社会.第二,父母要加强自身修养.父母是家风的决定者,要想让孩子按照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父母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这不仅是以身作则的问题,而是父母的人格决定家风的方向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在家庭教育中起决定作用过去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故事.窦燕山有5个儿子,都当了大官.据史书记载,窦燕山出身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他心术不正,常常欺负穷人,因此父亲对他很不满意.窦燕山30岁时还没有生子.占时人们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窦燕山自己也很着急,心想这辈子恐怕都过不好了.日有所思,梦有所想.他有一天梦自己已去世的父亲对他说:"你从小不学好,心术不正. 如果不改邪归正,不仅终生无子,而且还要短命:" 窦燕山吓坏了,心想老人都托梦了.从此以后,他改邪归正,重做新人,大行善事,助人为乐j没想到,这样一来,他先后生育了5个儿子.古人都相信好人有好报.家风变了,孩子就都成材了,从这个故事看,家庭教育没有什么绝招,要说绝招就是自己先做好人.提升家长自身的素质,孩子才会有出息.只教给父母一些"绝招",那是变魔术,是骗人的,父母不要卜当.家风建设的第三条是:利用家庭集体教育和影响孩子.所有家庭成员要统一思想,行动一致, 谁也不能迁就孩子.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某一个人,而是依靠一个教育的整体.少年儿童研究.01/2005—1o总之,培养有时代特点的家风,一定要研究社会,了解社会.凶为父母的教育观念,培养方式等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思想是社会生活在头脑中的反映.同时,父母还要提高自己分辨,识别,筛选的能力,对待社会』-出现的各种教育观念,父母应该有所选择,不能笼统地把社会上的一切都搬到家庭教育中来.比如对于道德教育,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选择.虽然社会』-有许多坑蒙拐骗,伪劣假冒的现象,多数父母还是坚定不移地认为减实是做人之本,要求孩子减实.有的则认为诚实是迂腐,要吃亏,便教孩子学得世故,圆滑一些.同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在父母的教育思想上就不一样.因此,面对开放的社会,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高修养,学会选择,选择主流观念.记者:现在的父母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问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他们总希望从别人那里找到一付"灵丹妙方",使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作为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赵教授:这种想法很偏激,似乎只有读各种教育书才能养好孩子.农民没有时间读书,也没钱买书,难道就不能教育好孩子吗?许多博士,硕士的父母根本不识字.我有时和北京的父母们说:你们的孩子卜高档幼儿同和小学,他们不一定能读硕士,博:仁.父母没有必要读那么多家庭教育的书,只要是个"明门人"就可以了.况且,目前家庭教育的书良莠不齐,伪劣假冒屡见不鲜,父母要慎重选择.有的父母常常抱怨给孩子的教育投资太多.在我来看,父母花的100元钱中有90元是盲目的. 其实,学校正规的收费并不太多,父母花钱主要是在各种辅导班,特长班上.比如,有的父母过早地让孩子学外语.我对他们说:母语还没学好,学外语着什么急呀?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几句外语?你算一算,一句外语得值好几百块钱,而到小学,中学,花一百块钱就能学好几十句,几百句:何必呢?所以家庭教育要研究投资学.记者: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孩子成长的变数越来越多.父母很困惑,于是希望找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赵教授:我不赞成这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动脑筋,拿来就用,一学就会的办法是根本不存在的.比如有的父母和孩子签父子协议,似乎这样一来孩子就能自立了.于是一些媒体就提倡父母和孩子订合同.这完全是为了迎合父母不正常的心态.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似乎一纸合同就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而且这种合同常常是不切合实际的.比如,一对父子合同中提到:作为儿子要自己筹措学费,自己找丁作,自己攒钱结婚,养孩子.这些可以做到.而父亲的责任是:养老金自备,自娱自乐,有病自理,回归自理:我觉得父母得了大病不让孩子管,这简直就是把孩子推向一个不孝的境地,伦理道德上不能接受.至于"回归自理",难道死人也能自己到派出所注销户口,自己上八宝山?真是"子不子,父不父",这是颠覆"父慈子孝"的传统家庭伦理!孩子不能自立是父母教育得不好,不是因为他太孝敬了而耽误了自立.这完全是一个笑话.可一些电视台还把它当成正面典型,去迎合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家庭成员是什么关系,首先是亲情关系,怎么能完全变成契约关系?这还叫家庭吗?与家庭和谐完全相悖!前一段媒体上曾广泛宣传的"为父母洗脚"问题,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形式主义.我不反对子女给父母洗脚,父母需要的话,孩子可以做这样的事少年儿童研究.01/200511—家教成败看家风每个父母的个人阅历,性格脾气,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因而家庭教育的风格也各有千秋,成为家风特征的一个明显表现.家风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和方法也是各具特色,对孩子产生千姿百态的影响.堡壁壁!堕::旦鏊堡'厂全国十佳母亲李晓凡是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文/晏红校长,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自然是专业水准. 她说自己完全可以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个名牌大学的学子,但她要创建自己的家庭素质教育"实验田".她对这块"实验田" 投入最大的"资本"就是她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因此,她给儿子王根设计的人生道路不是高,而是宽.她要求儿子可以不是第一但不可没有能力.儿子在班里得的最高名次是小学时一次第5名,多数情况是20名左右,但是李晓凡很超然,她相信儿子在绘画,吉他,口才, 组织能力和品德修养上的优秀表现,都足以使他情.我就曾为我老年的母亲洗过脚.错不是错在洗脚,而是错在我ff】的道德教育"模式化"已经到了极点.孝敬难道都要做同一件事吗?小孩子给妈妈捶背,揉揉腰就不算孝敬了?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没有给父母洗脚,就算孩子没完成作业."一洗即孝,不洗不孝",这也太绝对化了.有的孩子说,给妈妈洗脚时,摸着妈妈的脚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妈妈的辛苦,孩子难道平时都看不到,只有脱了袜子摸摸脚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这不是说实话.孝敬本来是发自子女肺腑的一种敬仰,爱戴的情感.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能做到"心中有父母,。

读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有感

读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有感

读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有感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是源头部分,是重中之重。

关于家庭教育研究的书籍浩如烟海,赵忠心教授的《家庭教育学》就是其中的阳春白雪,读来已有多遍,每次都有新感悟。

刚读时,孩子还小,没有真正理解和实践。

这也正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理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的交织和碰撞,使得作为家长的一代人都有时感到茫然失措,加之当前千顷地独棵苗的增多,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在起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似乎又渐渐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细细拜读这本专著,让我对家庭的教育有了新一层的认识。

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进入社会生活前的“演习场”,家庭教育是他们实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许多年轻父母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不懂得或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往往有严重的“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现象。

只顾了进行某一方面的培养教育,却忽视了与此密切相关联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培养教育。

也就是说,没有实施的全面的教育,而实施的是片面的残缺的教育,或者称之为“一半的教育”。

在这本书中它指出当前我国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向:1、重视智育,忽视德育;2、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培养:3、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忽视生活常识的学习;4、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

其中有段文章虽短,可是它很真实地指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向,作者通过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的规律来论证家庭教育中的偏向。

既是家长又是教师的我,看了文章后,有不少的感触和压力,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针对目前的家庭教育,而且对于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教育也有一定的折射。

它的观点也可以引用到我们的教育中。

就“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来说一说:只抓早期智力开发,即只教孩子认字、读书、背古诗、算算术等,而忽视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致使有些孩子虽很聪明,但没有规矩,不大懂事,身上有不少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品德。

随笔之一百六十四《家风系列文章》

随笔之一百六十四《家风系列文章》

随笔之一百六十四:
《家风系列文章》
赵忠心
应北京《学前教育》杂志邀请,我为该杂志撰写家风问题的系列文章十一篇。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策划、构思、撰写。

因中间我生病住院,回家康复,间断了一段时间。

是我答应了人家的事,我不能失约。

无论如何,有什么困难,也不能让杂志社“等米下锅”。

我边康复,边撰写,现已全部交工。

系列文章的题目是:
一、《注重家风建设是个久违了话题》;
二、《何谓家风?》;
三、《家风的特点》;
四、《继承发扬我国注重家风的优良传统》;
五、《注重家风在家庭建设中意义重大》;
六、《加强家风建设的社会意义》;
七、《重视家风建设的育人意义》;
八、《首先要构建和谐家庭》;
九、《传统家风的继承和变异》;
十、《建立现代家风必须面向社会》;
十一、《教育理念决定家庭教育成败》。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每期刊登一篇,已开始陆续发表。

关心家风建设问题的朋友,可以设法找到《学前教育》杂志看一看。

我也将在我的博客种陆续发布。

敬请各位朋友指教。

(2018年9月4日)。

赵忠心与家庭教育

赵忠心与家庭教育

赵忠心,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生趣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

1941年出生。

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

我国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在国内外150多家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1400多篇,独立撰写、主编出版30多部著作,总共1000多万字。

著有《中国家庭教育》从书、《中国家教之道》、《中外家庭教育荟萃》、《独生子女家长必读》、《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学》等著作20多部,其中学术著作《家庭教育学》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

主要经历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这是一个思想家的科学宣言。

“支点”成为每一个思想者和开拓者找寻的目标。

赵忠心也在上上下下地求索一个支点,他想把中国家庭教育事业推进得更深入一些。

贡献凡是关心和了解家庭教育事业的人,对“赵忠心”这个名字可以说是耳熟能详。

在当代家庭教育领域,他保持着许多个“第一”和“唯一”:我国第一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第一位在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的教师,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创办我国唯一的家庭教育学术期刊《中国家庭教育》,我国唯一以家庭教育专业评上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我国唯一的家庭教育学术高产学者——发表文章2500多篇,独著、主编50多部著作、共计2000多万字……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他在家庭教育领域内孜孜耕耘20余载,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同风雨、共甘苦。

他的志向、梦想、心迹、情感甚至生活,他的喜怒哀乐,无不与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脉搏一起跳动。

他一贯锐利鲜明的思想和曲折坎坷的经历记载着一项新事业诞生时不可避免的阵痛,也预示着它不可阻挡的勃勃生机。

一、首创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学32岁时,风华正茂的赵忠心老师就任北京师大附中党总支书记。

听赵忠心教授家庭教育报告有感

听赵忠心教授家庭教育报告有感

家庭教育是孩子终生发展的基石——听赵忠心教授家庭教育报告有感当今社会,多少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倾注了半生心血,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怎样才能让孩子“出人头地”,怎样家校配合,做好对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5年4月18日上午,根据区教育体育局统一安排,我作为实验中学学生家长之一,有幸被邀请去听赵忠心教授一堂有关家庭教育的报告。

尽管我也是教师,也关注家庭教育,但对赵老师却很少了解,对家庭教育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据研究,今天听了赵老师的报告感触颇深,同时也被赵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远见卓识深深地折服。

赵老师是在30年前,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始耕耘的。

当时,他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对家庭幸福、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认准了这个方向,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当时有好多人是反对的,但是赵老师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和观察,认识到当时我国家庭教育的薄弱,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长久效益和对指导实践的作用,正是赵老师的远见卓识和执着拼搏,战胜了名与利的诱惑、战胜了寂寞和孤独,取得了如今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家庭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史这两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根基。

赵老师的报告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责任、认识今天的中学生、家长要端正心态等七个方面娓娓道来,通过大量的正反面事例实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把中学生家长应如何做好家庭为我们作了充分的阐述,让我们受益匪浅。

赵老师讲到,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做人的教育,是对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把道德教育作为第一课,放在第一位,把知识学习放在第二位。

可是我们现在得家长却正好相反,把学习教育放在第一位,比如作业啊,成绩啊,名次啊,这是我们家长所关心的。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成才,不惜一切为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报补习班、买教学资料。

父母、爷爷、奶奶就是孩子的保姆,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

我们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可厚非,但是家长片面的教育,只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记者访谈之三十七《当代家庭教育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记者访谈之三十七《当代家庭教育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中华家教》杂志2019年第六期发表高端访谈《当代家庭教育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作为《中华家教》专家顾问团成员之一,赵忠心教授从事了近四十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工作,他所著述的《家庭教育学》一书,已累计印数达二十多万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

近日,我们就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对赵教授进行了采访。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

发展变化是一种常态,而静止是一种暂时的。

就是说发展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家庭教育的现状,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就是要了解家庭教育发展变化的情况。

家庭教育备受关注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重视。

因为进入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社会是优胜劣汰。

随着生存难度加大,家长们自觉不自觉的都要重视孩子的培养教育。

除了要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校之外,还要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的职能作用,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更具备生存能力。

还有一点是,因为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以前是封建家族社会,家庭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人们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教育发生的八大变化生育子女的目的发生了变化。

过去生育子女主要是从经济效益上来考虑,养儿为了防老;今天的父母生育儿女的目的,最主要的是精神上要得到抚慰。

家庭的子女数量发生了变化。

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逐步转移到追求质量,少而精,一两个足矣,或者选择不要孩子。

家庭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

由过去的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就是要由浅耕粗作,广种薄收,逐步转移到精耕细作,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家庭抚养教育保护孩子, 社会化的成分越来越多。

减轻了年轻父母负担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孩子们跟家长的感情越来越难疏离。

因为很多需要家长自己亲力亲为的事都转移到社会,转移到他人身上。

教育方式有了改变。

在中国过去的家庭里,有很多教育方式是粗暴的。

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孩子的减少,家长对孩子高度的重视,打骂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少。

记者访谈之七《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熏陶》

记者访谈之七《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熏陶》

分类:访谈录《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熏陶》访赵忠心教授本刊记者弓立新采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北京)2005年第一期记者的话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的开放和发展,介绍外国家庭教育思想的书籍越来越多。

很多父母也愿意借鉴国外的教子之道。

但是,作为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我们的前人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对父母在新形势下如何教育子女有很重要的启迪。

那么,如何从传统教育中汲取营养呢?为此,我们走访了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赵忠心教授。

(采访报告正文)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家风,古代的家训是用来训诫全家人的记者:我们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教育子孙后代的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

其中有一些涉及家规、家训的著作,记载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经验。

今天,我们该怎么理解家规、家训和家风的确切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呢?赵教授: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就像物理学上的“磁场”。

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和生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受到家庭的影响,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照家庭的期望去行动和发展。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念理解,家庭教育就是一种“家风熏陶”。

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一代代延续下来的。

在多年的生活当中,必然会形成特定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相对稳定的东西。

这一切的总和,就叫“家风”。

家风是可以“遗传”的。

无论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当老百姓,还是当官,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家风。

不过,有文化的人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就形成了我们后人看到的“家训”、“家规”、“家诫”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经验常常反映在一些名人学者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著作之中。

比如,《管子》、《孟子》、《韩诗外传》、《韩非子》等专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庭教育经验的描述性的记载和理论性的论述。

但还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著。

到三国时期,便出现了集中记载家庭教育经验的读本“家训”。

我的自述之二十三许身家教孜孜耕耘——拜访赵忠心教授之印象

我的自述之二十三许身家教孜孜耕耘——拜访赵忠心教授之印象

许身家教孜孜耕耘——拜访赵忠心教授之印象文/阳光一登门拜访动车行驶在静寂的深夜,车厢里的乘客们或把玩手机或闭目养神,是那样的惬意和舒适。

但对于我来说,却没有那样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一丝的睡意。

来北京这几天的事情,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参加有关全国家庭教育研讨的一系列活动,紧张又忙绿,充满了挑战,让人难忘。

尤其是我去拜访中国家庭教育的开拓者,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人”的赵忠心老师的情景,更令我难以忘怀。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和表妹来到赵老家里去拜访他。

轻轻的敲一下门,听到了一声熟悉的回音···当看到到赵老的时候,他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一样,笑眯眯的看着我们,亲切、自然的对我们说:“来,拉拉(握手)手吧”···坐在沙发上,赵老用他特有的“深入浅出的风格”与我们谈论起来。

他谈论的话题广博,程度深奥,表述浅显易懂。

尤其是在谈到家庭教育内容时,从理论层面到现实现象,从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面面俱到,意味深长。

那种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感,让我看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大家”深深地爱国情怀,令我感动和敬佩不已!在交谈中,赵老不乏幽默的话语和话题,时不时的令我们笑声不断。

当他通过照片给我们介绍自己晚辈的时候,充满了父亲的慈爱和喜悦(因为晚辈都非常优秀);在他拿起自己出版的专著的时候,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就像在谈论自己深爱着的孩子;在谈到家庭教育事业时,慷慨激昂,活力四溢,充满激情;在谈到做人做事原则的时候意味深长;在谈到婚姻家庭,为人处世的时候,哲意深深;他既有文人的儒雅,也有绅士的风范,尤其是对待师母的那份情感,更应该是天下男人们学习的“楷模”。

尽管赵老已经退休在家,但是,他那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激励着他始终“笔耕不缀”。

赵老说:“自己每天早晚坚持各走5000步去锻炼,风雨无阻,身体硬朗结实,就是要继续为大家做更多的事情。

”他还幽默的说自己是一位“思想者”,每天思考,每天在电脑上写文章是他的最大的乐趣,也是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情,如今在他的大脑里还有几十本书的东西有待写出来。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把家长培训成明白人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把家长培训成明白人

最新发布的记者访谈《婚姻与家庭》杂志发表(2019年1月份下半月刊)赵忠心:《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把家长培训成明白人》采访对象:赵忠心,家庭教育理论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我国第一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第一位在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的教师,第一位家庭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出版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

主要观点:父母一定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基本规律和根本原则,明白了这些,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社会立得住,走得远,活得好。

赵忠心:比起智慧,我更希望父母做个明白人口述|赵忠心文|本刊记者付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一直从事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一共出版了60本家庭教育著作。

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培训父母,不是把他们培养成教育家,而是培养成明白人。

现在很多父母还糊里糊涂,不懂教育,不懂孩子。

做明白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孩子,引导孩子走向社会。

既然孩子要进入的是现代社会,父母就要分析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把每个人都推到了竞争的第一线。

所以,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竞争的能力,包括知识、道德、吃苦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跟别人共处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等。

城市父母往往不舍得孩子吃苦和失败,不让孩子去闯荡。

相比之下,农村父母就很舍得,会对孩子说:“你去闯吧,闯好了你自己享受,闯不好回家,老家有房子住有饭吃。

”城市父母恰恰相反,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念书,如果不好好念书,将来你就得去送快递、卖冰棍、扫大街!有你苦吃!”农村孩子们往往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而城市孩子这个工作不适应,那个单位环境不好,最后成了啃老族。

在这方面,农村孩子的素质比城市孩子的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妇女报/2014年/2月/20日/第B01版
家教周刊综合
家庭教育就是要培养良好家风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赵忠心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家风的熏陶。

家风就像是物理学中所讲的磁场,孩子们生存、生活在这个磁场中,会不由自主地按照磁场所规定的方向前进、发展。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直到成年,都带有家庭生活,即家风长期熏陶所留下的痕迹或烙印。

在家庭生活中,家风熏陶的效果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刻意教育、塑造的痕迹,印痕深刻,而且持久。

而有意识的教育和训练,往往不及熏陶所产生的效果。

因此说,家庭教育中的施教者,要在营造良好家风以及不断完善家风上多下功夫。

家风的传承多是来自家庭内部,但也不能排斥接受来自家庭以外大环境的影响,主要指社会的人文环境。

家庭教育虽然是在家庭内实施的一种私人教育,家庭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但家庭毕竟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每时每刻都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都要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家庭生活之中,影响家庭,影响家风,影响家庭教育。

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个人是无法改变的,只能适应。

因此,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既给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也给家庭教育的形成提出了要求,即家庭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施教者不了解文化传统,不看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只顾埋头培养,就容易会“闭门造车”,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一定难以立足。

我们评价一种教育理论观点或观念,重在看它是不是适应社会环境。

比如,我们介绍外国的家庭教育理论或经验,有的在外国是有效的,适用的,但到了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就不见得适用。

生搬硬套,会水土不服,不能生根、发芽、结果。

我们不能说人家的观点、观念不对,经验不好,只能说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洋为中用的意思就是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不是不加区别取舍的全盘照搬。

再比如,我们继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有这个问题。

现在,有人主张今天的孩子读四书五经,要孩子们背诵《弟子规》,有的让孩子们穿着古人的行头,摇头晃脑地背诵古文古书等等。

虽然今天跟过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今天的中国毕竟不是传统中国的复制品。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的家庭教育,不能完全复制传统的家庭教育所倡导的家风,把过去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统统照搬下来。

适合过去的文化背景,不见得也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环境,古为今用就是批判地继承文化传统,为今天的社会服务。

因此,研究家庭教育不能就事论事,要认真研究家庭教育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视野要开阔。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