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理想人格
理论界 2006.8【马克思主义研究】自党中央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这一战略思想之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
和谐社会的建构离不开制度之公正、结构之合理、关系之有序,同时也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而马克思的理想人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因而理想人格的构建成为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历史活动不外是人的活动而已。
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最具根本力量的人,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动主体,而且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目标。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一、和谐社会需要理想人格1 . 人格与理想人格马克思指出:“人的‘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1〕人格既不是纯生物学的自然特质,也不是那种超越现实社会关系的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即社会关系的反映与体现。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格(personality)泛指一个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和持续性的性格、心灵特性及其行为等诸多要素的总体,是外显行为和内在本性的统一。
理想人格,简单说就是人们的榜样。
从理论上说,在一定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下,出于时代的现实需要,人们的利益、要求、期待集中在某一楷模身上,即为理想人格。
一方面,理想人格的设定,从人生远景上回答了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人格追求的最高典范和人格“楷模”。
另一方面,理想人格是指能够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民族要求的、理想化的人格典范和目标寄托,是一个表征民族的最佳状态的主体性范畴。
其基本内涵是:“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所普遍推崇和肯定的、反映民族文化精神和理想的,并且由国家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根据特定的时代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并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思考
包括个体在感知 、 维、 思 情感 、 意志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人 的和 谐, 首先要有 一颗平衡 、 和谐 的心 。庄子说“ 心莫 若和” 是讲没 ,
1大 学生和谐人格 的构成 要素
11 人 格 .
育, 让学生知法 、 懂法 , 才能 自觉 守法 。医学生职业道德 教育应 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方 能取得 良好效果。通过 法制教育 , 教育学 生依法办事 , 严格规范职业行为 , 维护 国家和集体利益 , 廉洁奉 公, 不做违法乱纪 的事 。通过学 习( ak  ̄ l医师法》 医疗事故处理 《 条例》 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 》 法律 法规 , 《 等 让学生认识 到在将来 从业 中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
任。 构建 和谐 社会 , 首先要 构建个人 的和谐 人格 , 没有 个人 的 和谐 , 就没有人与人 、 与社会 、 人 人与 自然 的和谐。个人 的和谐
社会 的根基 。大学生 是—个有思想 、 有知识 、 肩负历史使命 的特 殊群体 ,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 的 促进作用 。然而 , 当代大学生还存在各种人格缺陷, 影响其人格 的和谐发展。学校 、 社会和家庭必须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 改革 , 以培养全 面发 展的优秀 人才 , 为构建和谐社会 打下坚实
己的行为 。
参考文献 :
【 思邈. 急千金要方【 . l 备 北京 : 民卫生出版社,9 5 人 15 .
医学生不仅要 重视职业 道德教育 ,还要 防止道德认 知 和 道德实践 的脱离 。医学 生职业 道德教育要 与道德 实践 有机结
[段逸 山 , 2 】 赵辉 贤. 医古文 ・ 东垣老人传 【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
肿 高学川 6 医专 ’阳 ’ 药科四 2 等校 绵舢
和谐社会中和谐人格的和谐教育
20 0 8年第 5期
能力、情感与价值 的具体 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 它使社会成员之 间互 依互补 ,互惠互利 ,保证社会 分工和有机组 合得 以进行 。可 见,社会质、能量和信息的 缺乏、冗余、错位和异化等失衡状态 。为了实现、维
持和保 障正常 的存续 ,生命有机体就要进 行新陈代
9_ 3№ . f3 5
Oc .2 o t 0 8 .
和谐社会 中和谐人格 的和谐教 育
傅松涛 张金川 王丽玮
1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 10 ;2 邢台学院 702 . 初等教育系,河北 邢台 04 0 ) 5 0 0
摘 要 :和谐社会是拥有 多样性和谐人格的社会成 员共生共荣的社会 生态系统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的人性基石 ,是健
康 的现代社会成 员的实质 所在 ,是现代教育理论和 实践 的科 学逻辑起 点。和谐人格是生命 自然律动和 自 主意识调控 交互
作用的能动人格 ,是 理性 、需要和能力健 全 匹配的完整人格和 自我特质 突出而内洽的个性人格 ,是用现代科学技 术全 面
武装起 来并遵循科学理念和规则去思考、定向和行动 的科技人格 ,是 自 的本然存在 自觉参 与、创造和享有现实社会生 我 产生活实践 ,科学获取 、积极展示 、 理建构和 充分 享用物质 、能量和信 息,与外部生态环境和 自 合 身生态肌体协调创新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5期 08 第3 3卷( 总第 13期 ) 4
; ̄ 大 学 学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 .L - I 哲
J un l f e e nv ri (hl sP ya dS ca S i c ) o r a o b i ies P i o h o i c n e H U 哆 o n l e
从《新世训》看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构建
日战 争 时期 构 建 的 《 世 训》,结合 具 体 的 生活 情 景 ,赋 予 传 统 的伦 理 思 想 以新 的 内容 和 形 式 , 新
肯定人 的理 性认 识对 判 断道德 行 为的意 义 ,从 中揭 示 出和谐 社会 理 想人 格 所应 具有 的特征 是 自由
化 、 平 民化 和 生活化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 1 年第 2 ( 01 期 总第 6 期) 8
从《 新世J1 i) l看 ) | i gS i 被会理 想 人格 的 构建
张 萍
( 西北 民族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甘肃 兰州 7 03 ) 300
[ 摘要]同一 文本 ,不 同的人从 不 同的视 角 出发 会发 掘 出不 同的 内涵和 价值 。冯友 兰先 生在 抗
活着。 “人活着 ’便生伦理思想 ‘ ”] 1 家对道德 问题 的探讨 ,中心问题就是 “ 成人之道 ” ,亦即 “ 活的怎样” “ 的怎样”是人对 “ 。 活 如 何 活” 和 “ 为什 么活 ” 的更 高层 次 的追 求 ,即以提高 思想 觉悟 ,达 到人 格完 善 。从伦 理学 的角 度 说 ,人格是个人在一定社会 中的地位与作用 的统一 ,是个体做人的尊严 、责任、价值 以及道德品 质 的 总和 ,它 相 当于人 的 道德 “ 品格 ”或 做 人 的 “ 品 ” 人 。人 格 不是 个 人 与生 俱 来 的 自然 属 性 , 而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长期心理积淀的结果 。所谓理想人格 ,它是 “ 一个社会、一个 民族文化中 人们最为推崇 的人格范型 ,它典型地体现了该社会及其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观念” ] 『 2 。 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理想人格?必然是和谐人格 , “ 这种人格是指个体的需要 、动机和意
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2019年文档
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2019年文档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各种和谐关系中,主动性都在人,所以人自身的和谐是实现其他和谐关系的关键。
有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就成了必然。
正因为如此,人自身的和谐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
所谓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主要内容包括:人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人的心理处于积极的状态,乐观向上;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是能力的充分展示和价值的充分实现。
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思想层面的、心理层面的和发展层面的。
从思想层面来说,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即能够与时俱进。
个体置身于社会之中,他所面对的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社会有一整套世界观和价值观系统,个体在接受这种观念系统的教育与训练时,他并非一个纯粹的被动的受体,总是保持着选择性与创造性。
个体可以从自己独有的理解角度,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去参与社会实践从而验证那些思想原则。
正因为这样,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往往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的人思想保守、落后,有的人脱离实际,满脑子是乌托邦式的狂想,而有的人则能立足于现实,深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思想意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思想保守、落后的人,坚持的是刺激―反应的思想接受模式,把个体看作是某种外在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当他们接受了旧时代的某种价值规范或思想观念,便恪守不逾,而不注意及时吸收新的时代的信息,忽视思想、理论创新的意义。
这种人往往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者和绊脚石。
思想脱离实际的极端激进主义者,不能立足于客观实际,不能理性地分析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利害关系,以理想代替现实,以美好的愿望代替扎扎实实的工作。
这种人理论上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质,实践中也往往陷入误区。
身心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点
身心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点[摘要]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和谐。
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归根到底要靠千千万万的个体去践行,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实现个体的和谐,而个体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关键词]身心和谐和谐社会基点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和谐。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更加和谐”。
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地位。
和谐社会建设分三个层次: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作为整体内部的和谐;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以及国家内部各群体之间的和谐;三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和谐以及个体内部的身心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实现人的和谐,而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一、理解身心和谐的内涵每个人都有身、心两个方面,身指的是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的是人的心理或精神活动,通常用知、情、意来概括。
身心关系不仅历来是哲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人们生活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
所谓身心和谐,就是指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和谐,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和谐,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都注重倡导个体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他用反问的口气指出了“和谐人格形态必须是形体与精神的合一”。
在身与心的关系上,儒家特别强调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主张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庸》),正确处理心与物、物与欲的关系。
“圣人”是儒家所谓倡导的身心和谐理想的典型,并且主张通过“内心的超越”达到身心和谐。
道家的“冲气以为和”、“和其光、同其尘”,是要求人们擦去世事纷争落在自己身上的俗尘,以一颗淡泊明净的心灵看待外物与自己。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从身心两个方面论述了个人内部的和谐。
他认为,身心和谐就要体格与心智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这样的人才能够出类拔萃。
塑造健全人格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性 , 记 了他 们 也是 人 类 的 一个 分 子 。20 忘 08年 1 月
人与人共 同生存 于世界之 中, 而在整个人类发 展过程 中, 社会的联合力量始终起着重大的作用 , 个 人必须从 属于一个较大 的集体才 能更好地生存发 展, 必须以群体的联合力量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
正 因为如此 , 人应该 提倡 互助 互爱精 神 , 与人 之 间 人 要和谐发 展 。一方 面每个 人有 权利 追求 自己的生存
20 期 (1 16 ) 08年 总第 第 6 1 月 3 期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un lo hn o gYo t o ra fS a d n uhAd nirt eC d e olg mi s ai a rsC l e t v e
No , O 8 v2O N . v N .3 o 6 No . o 1 6
oine .T eeoe hekya dCl b i n amo iu oil t oit st b l p teyu grgn rt np yi l dmetl r td hrfr,t e O o ul g o ah r no ssca s sce i o u du o n e ee i hsc l a na- e n e f i d f i y i h a o a yn
l. y
ky1 lshn oi s oi ; a dnte po e dpol;ep i e npyi l dm n l e I d :ann u c t m na a r;ep ep po ewt t io hsa a et 】r r c o s e y n u l a n e l h h rw c n a
塑造公民健全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塑造公民健全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发表时间:2009-03-27T13:13:40.983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袁淑玲[导读] 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因素(郑州铁路局党校,河南郑州 45005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不仅是党、政府、各级组织,同时,每一个公民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也承担着重要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推进公民健全人格的塑造。
一、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因素社会从一定意义上是指在共同物质条件下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
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渗透着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后天通过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所形成和不断发展的。
人是否能适应社会并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全部心理过程综合特性的体现,并通过人的认知、思想、品质、性格、意志、情感、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格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各方面(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特征的总和,尤其是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其中包含着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般地讲,人格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但是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所以也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人格主要是个体在社会活动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时它也是在社会实践中塑造和发展起来的。
健康成熟的人格有以下特征:智力发展正常;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行为有一贯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自我意识正确,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协调,理解并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所接受;社会适应良好,正视现实,对社会有责任心,遵守社会规范,并能在有限范围内主动改造环境。
职业道德与法律考查题2
职业道德与法律考查题(二)班级:姓名:学号:分数:一、名词解释(20分)1、自尊——2、人格魅力——3、依法治国——4、职业道德——5、职业礼仪——二、选择题(40分)1、与人握手时,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A、目光应注视对方,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B、目光应转向他处,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C、目光看哪里都行,只要热情就好 D 、想怎样就怎样,自然就行2、参观旅游时,下列哪种行为时符合礼仪要求的()A、公共场所高声交谈B、强拉外宾合影C、不攀爬、污染文物D、在文物或树木上题名留念3、与人交往不要()。
A、相互尊重、光明磊落、心胸开阔、以诚待人B、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猜疑妒忌C、善于团结、公道正派、和气真诚D、不造谣中伤和斤斤计较4、以下哪种使用手机短信的做法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
A、与人谈话时不停地查看或编发短信B、在内容后面署名C、尽量使用清楚明白的语言,不随意简化省略D、使用文明的语言5、在图书馆和阅览室内,应遵循()礼仪要求。
A、轻拿、轻放、轻翻B、给未到的朋友占位置C、同时占有多分图书和报刊D、和朋友大声交谈、讨论、说笑6、在公共汽车、地铁、火车、飞机上、宴会等公共场所,朋友或熟人之间说话应该()。
A、随心所欲B、高谈阔论C、轻声细语D、口出脏话7、在办公室打电话时,不要()A、通话时要精力集中,嘴里不要咀嚼东西B、一边打电话,一边兼做其他事情C、语言文明、语气亲切D、接通后应主动问候,并介绍自己的单位和姓名8、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是()。
①爱岗敬业、尽职尽责②诚实守信、优质服务③仪容端庄、语言文明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9、校园生活中,哪些是符合文明礼仪的()。
A、教室内可以翻动同桌同学的东西B、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或轻声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不随意翻弄老师物品C、上课迟到后,从后门悄悄进入教室D、用餐后回教室的路上,边走边吃水果、饮料10、升国旗时应肃立站好,如旁人与你交谈,则()。
塑造健康人格,构建和协社会
1、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和 谐 的 逻 辑 层 次:
心和——身心健康、和谐 人和——和以处众 家和——家和万事兴 国和——协和万邦 天地人和——天人合一
儒家理想人格:内圣外王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大学》
◎
2、“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 核心理念
共产主义社会是和谐社 会达到的最高境界,即“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 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2004年2月 上旬,为琐事将4位同学杀害。其 思想:“对付恶人,要用狠的手段, 要彻底处理掉……” 台湾资深艺人 倪敏然上吊身亡
◎
“天将降大任 于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 其所不能。” ——孟子
◎
※
道德力量
※
※
一、 健 康 人 格 是 构 建 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目标
(二)健康人格的标准
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1、正确的自我意识 2、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一、 健 康 人 格 是 构 建 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目标
(三)健康人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2、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
二、 社 会 转 型 中 的 失范现象与人格障碍
(一)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失范现象
(二)人格障碍的表现
※
※
三、塑造健康人格的现实途径
(一)立志 (二)加强意志磨练 (三)注意人格完善 (四)保持开朗心境 (五)坚持学习 (六)宽容
构建和谐社会 人的和谐是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人的和谐是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全面地加强对人的和谐的认识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首先,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
人的和谐的概念与意义是多层面的,其中包括社会公平、健康、和睦、安全、平等、和谐等方面。
只有当人们自身和谐的所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保护,才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是社会的中心,是社会的主人,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社会的各项发展。
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方面的发展。
这无疑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再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每一个人的需求和权益。
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尊重每
个人的权益,维护每个人的利益。
只有保证每个人享有公平、安全和有尊严的生活,才能形成真正的和谐社会。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它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正面的价值观念,也包括勤劳、诚信、公正、尊重等积极的行为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引领社会,那么和谐社会就一定会成为现实。
总之,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把保障人的和谐作为首要任务,从而真正实现全民共享,各尽所能。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
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摘要】在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德教育在培养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体道德人格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道德人格的第一步,而学校教育则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不仅关乎个体的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全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推动道德人格的培养,以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道德人格,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环境, 全社会共同努力1. 引言1.1 引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作为社会和个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规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
一个和谐社会需要具有高度道德素养的公民,这样才能构建起一种和谐共处、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
道德人格的培养不仅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环节都要共同努力,为每个个体的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和谐道德人格。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探讨和分析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对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学校教育与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社会环境对道德人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2. 正文2.1 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在和谐社会视阈下,和谐道德人格的构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具备和谐的道德人格,这种人格充满了善良、宽容、互助、正直等美德。
构建和谐道德人格需要从各个角度入手,包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与道德人格的关系、学校教育与道德人格的培养、社会环境对道德人格的影响。
内身国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内身国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熊春锦四川彭州书友协会讲学录音整理稿2006-08-28大家好!——我这人讲课有个习惯,喜欢站着讲,坐不住。
这样可能跟大家更加容易双向交流互动,这也是在国外讲学形成的一个习惯。
今天,我非常高兴受邀请到这里来讲这一堂课。
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面前,我也是一个小学生,只不过是遵循着祖先们的教训,在修之身方面略有一点体会,对祖先们的古代文化、优秀的传统精神稍微有一点解悟,所以借这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进行双向互动式地交流。
我讲一部分,大家可以提出问题,我再进行解答。
今天,首先给大家道歉:我迟到了。
在国内其它地方讲课的时候,我都遵循这个原则,预约几点开始我一定会提前到达。
但是到这里来参加这个会议,我得首先要向大家道歉。
因为路上的路况不好,对时间的预测不足,大家普遍反映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达,但是我们却花了两小时多。
这样一来,就耽误了大家的时间。
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浪费别人的生命,这在西方是严格地遵循的一个规律。
我们没有这个习惯,我们不太重视时间。
但是,我在这里对耽误大家每个人半小时的宝贵时间,首先表示深深的歉意!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最根本是个体生命的和谐。
谈到构建和谐社会,响应胡锦涛主席的号召,在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经济昌明富足、丰富发达的一个历史时期以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也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需求。
在这个和谐社会构建当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的细胞的建立。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细胞,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是整个社会的基本框架,我们的每一个单位、一个社团、一个机关都是社会构建的脉络。
那么,如何去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很多的专家都在进行讨论和研究,并且提出了许许多多丰富的理论、方法、实践的路线,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近代社会的哲学理念框架。
然而,落实到具体上来说,我们却应当还是遵照我们老祖宗老子所创造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大作于细,天下之难作于易”。
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速人的培养。
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人格、健全精神的人来建设和实现的,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人格的和谐发展,了解和谐人格的特征和掌握和谐人格的塑造方法,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基。
关键词:和谐人格和谐社会根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培养。
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和谐发展上。
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起来关键是人,关键在人。
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人格、健全精神的人来建设和实现的。
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内容中,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追求目标。
所以,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和谐发展的人格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基。
一、和谐人格的特征和谐人格是体现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并能处理好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谐人格既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又是善美和谐的道德人格,是理想的最佳人格。
和谐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一)内心协调发展人格健全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需求合理,言行统一。
自信并擅于运用这种信心,能自我控制,及时调节好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这是人格内在统一性的表现。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全者的心胸往往比较开阔,善解人意,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
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都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其观点、行为和情绪反应与周围人协调一致,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深受大家的喜欢。
(三)独立自尊人格和谐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和谐人格与和谐社会
作者: 何东亮[1]
作者机构: [1]常熟理工学院高教研究所,江苏常熟215500
出版物刊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9页
主题词: 和谐人格;和谐社会;自我;人格修养
摘要:和谐人格是人格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
人格内部的各种成分只有通过自我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个人才能保持与现实环境的协调一致,形成良好的健康心态。
和谐人格、和谐社会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
通过加强人格修养、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加强健康文化建设等途径培养人们的和谐人格,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研读国学经典 构筑和谐人格
研读国学经典构筑和谐人格改革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激发了中国的活力,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大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方面新的变化。
人们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奔波中,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感到身心疲惫和苦闷、焦虑、迷茫。
从而使今天人们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现代科技无法释怀人们的心灵,使得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寻找心灵和谐等方面把眼光转向中华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滋补心灵,构筑和谐人格。
标签:国学;“和合”思想;和谐人格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丰富思想文化遗产的国家,以儒家思想为代表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已经融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而其中“和”是中华文明之精髓。
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和”主要指人自我身心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关系的和谐;和谐人格是社会和谐的最为基本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培养和谐的理想人格是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的关键所在。
儒家认为,人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而达到人自我身心的和谐,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对此,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的先“内圣”后“外王”的“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则指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2],把修身提到治国、平天下的起点的高度。
儒家希望以修身为起点,通过人际的和谐、天人的和谐,最终达到“大同”社会的和谐。
在身心和谐方面,孔子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胸怀开阔保持乐观通达的人,其身心会自然协调。
身体的和谐来自各方面的和谐,同样的道理,社会的和谐是以各个个体为基础的。
构建和谐社会 人的和谐是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人的和谐是基础社会和谐总体上包括三大要件: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三是人的自身和谐。
在这三大要件中,人的自身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最为重要。
所谓人的自身和谐,主要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能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一个人的自身和谐需要具备思想和谐、心理和谐、人格和谐等要素,才能达到自身的真正和谐。
思想和谐。
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即能够与时俱进。
此外,思考问题全面,不偏激,处理问题能合理、合情、合法。
心理和谐。
心理要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健康的状态。
也就是平时大家所讲的心态要好,即在工作上能争先创优,在生活上能知足常乐。
人格和谐。
人格的和谐必须体现社会伦理性的要求,必须具备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行为必须与社会的总体道德要求相一致。
在待人接物中,尊重他人,遵纪守法,遵循社会的伦理规范,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水准、人格和谐的人。
要做到自身和谐,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素质。
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这是实现个人自身和谐的政治基础。
加强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自己的决策、执行服务、应变和创新的各种能力,使自己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思考问题全面正确,处理问题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其思想自然就会和谐。
其次,要加强道德修养。
保持心态平衡,做到心平、心正气顺、知足常乐,这是实现自身和谐的关键。
加强道德修养,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二要善知荣辱,明辨是非,把“八荣八耻”牢记在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心中有底;三要遵纪守法,规矩做人。
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在遇到工作紧张、矛盾多多的情况下,要做好沟通协调、科学安排;待人处事上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礼待人、和睦相处,这样,不但会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也达到了自身心理的和谐。
和谐社会与人格心理学--论文
和谐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引言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目标之一。
与此同时,人格心理学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因为人格是影响一个人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和谐社会与人格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方面协调发展,形成公正、和睦、绿色、安全的社会环境,并使人民和谐相待、心灵和谐、文明和谐、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
实现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取决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形成及发展的学科。
它研究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个人的人格有密切关系,人格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
和谐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具备和谐发展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需要每一个人有良好的人格基础。
而人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所以人格心理学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思维方式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和谐思想的引导,即我们需要用和谐的思维来看待和处理事物。
和谐思维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并尊重不同人群之间的差异,减少冲突,增加合作。
通过培养和谐思维,可以建立更为开放、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然而,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利益,这种自私个人主义不仅会破坏和谐社会的形象,也会损伤个人的心理健康。
个人行为与和谐社会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每个人的行为都对社会的和谐产生着重大影响。
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参与,通过个人行为的和谐,全社会才能形成更好的和谐社会。
一个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他的人格。
一个拥有积极乐观、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的人,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一定是和谐的,相反,一个自私自利、懒惰贪婪、不思进取、不遵纪守法等不良品质的人会破坏和谐社会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速人的培养。
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人格、健全精神的人来建设和实现的,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人格的和谐发展,了解和谐人格的特征和掌握和谐人格的塑造方法,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基。
关键词:和谐人格和谐社会根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培养。
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和谐发展上。
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构建和谐社会,落实起来关键是人,关键在人。
和谐社会是由具有和谐人格、健全精神的人来建设和实现的。
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内容中,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追求目标。
所以,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人格的和谐发展,可以说,和谐发展的人格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基。
一、和谐人格的特征
和谐人格是体现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并能处理好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谐人格既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又是善美和谐的道德人格,是理想的最佳人格。
和谐人格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
(一)内心协调发展
人格健全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需求合理,言行统一。
自信并擅于运用这种信心,能自我控制,及时调节好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这是人格内在统一性的表现。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格健全者的心胸往往比较开阔,善解人意,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自尊和他尊、理解和信任、同情和人道等优良品质。
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都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其观点、行为和情绪反应与周围人协调一致,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深受大家的喜欢。
(三)独立自尊
人格和谐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
人格独立,自信自尊,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安全感和满足,乐于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主张
和见解,不过分顾虑他人的态度。
(四)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
人格健全者对未来的成就充满希望。
这种成就动机和能力相结合,就引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这种创造发现给生活带来欢乐,激发兴趣、维持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二、和谐人格的塑造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格不是已经形成的东西,而是正在形成的东西,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力组织。
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努力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
和谐的人格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终有一天会迎来好运。
(一)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
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无论在寂寞地独处,还是在喧闹的人群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的自我,只要留心,我们会慢慢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潜能和局限,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即将为之付出努力,而不会因高估和低估自己而痛苦。
我们的人格存在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因此我们要注意优取劣汰,也就是要不断加强我们优秀的一面,比如正直,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等,克服劣质的一面,如自卑,虚荣,悲观,怨天尤人等。
(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
”培根也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事实上,有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如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
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是人格发展的智力基础,因为各学科的知识同处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其间既相互联系,又能在各自发展中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可以说,有了智力基础,人格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才有保证。
对此,培根的论述很深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大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这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当代大学生应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
(三)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
实践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
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还是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实践。
诸如一个人的勤奋、坚韧、乐观、细致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
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这对人格的
发展与塑造就很有意义。
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的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人格。
例如个人有刷牙、梳头、洗手、勤换衣服、常剪指甲等习惯,就反映了他具有“清洁”这一人格特质。
因此,优化人格整合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无数良好的小事可“集沙成塔”,最终构建成优良的人格大厦。
(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
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格是在行为中表现的,健全的人格也是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
塑造健全人格,必须发展良好人际关系,掌握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与方法,适当地扩大交往面,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尊重社会习俗、关心他人的需要、真诚地赞美、不作无建设性的批评、多与他人沟通意见、保持自尊和独立等。
(五)防止“过犹不及”
凡事都有“度”,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
人格塑造过程中应把握辩证法,掌握好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具体说来,应该是: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犹豫,谨慎而不怯懦,豪放而不粗俗,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忠厚而不愚昧,干练而不世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