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源晶振的接法
无源晶体与有源晶振的区别及用法
无源晶体与有源晶振的区别及用法、 1、有源晶振(Oscillator)有4只引脚,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其中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
其次有源晶振,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做好电源滤波,通常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
其型号也纵比较多,而且每一种型号的引脚定义都有所不同,接发也不同,一般有个点标记的为1脚,按逆时针(管脚向下)分别为2、3、4。
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
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的,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
对于时序要求敏感的应用,个人认为还是有源的晶振好,因为可以选用比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档的温度补偿晶振。
有些DSP内部没有起振电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TI 的6000系列等。
有源晶振相比于无源晶体通常体积较大,但现在许多有源晶振是表贴的,体积和晶体相当,有的甚至比许多晶体还要小。
21ic基础知识几点注意事项:1)、需要倍频的DSP需要配置好PLL周边配置电路,主要是隔离和滤波;2)、20MHz以下的晶体晶振基本上都是基频的器件,稳定度好,20MHz以上的大多是谐波的(如3次谐波、5次谐波等等),稳定度差,因此强烈建议使用低频的器件,毕竟倍频用的PLL电路需要的周边配置主要是电容、电阻、电感,其稳定度和价格方面远远好于晶体晶振器件;3)、时钟信号走线长度尽可能短,线宽尽可能大,与其它印制线间距尽可能大,紧靠器件布局布线,必要时可以走内层,以及用地线包围;4)、通过背板从外部引入时钟信号时有特殊的设计要求,需要详细参考相关的资料。
此外还要做一些说明:总体来说晶振的稳定度等方面好于晶体,尤其是精密测量等领域,绝大多数用的都是高档的晶振,这样就可以把各种补偿技术集成在一起,减少了设计的复杂性。
试想,如果采用晶体,然后自己设计波形整形、抗干扰、温度补偿,那样的话设计的复杂性将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这里设计射频电路等对时钟要求高的场合,就是采用高精度温补晶振的,工业级的要好几百元一个。
有源晶振典型应用电路
有源晶振典型应用电路一、引言在电子技术领域,晶振作为一种重要的频率控制元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有源晶振,作为一种具有内置放大电路的晶振,因其稳定性好、频率准确度高、使用方便等优点,在通信、计算机、测量仪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源晶振的典型应用电路,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和特点。
二、有源晶振概述有源晶振,又称为主动晶振,是一种内置有放大电路的晶体振荡器。
与无源晶振相比,有源晶振不需要外部提供激励信号,即可自行产生稳定的振荡频率。
有源晶振的频率稳定度通常优于无源晶振,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特性。
此外,有源晶振还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集成等优点,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三、有源晶振的典型应用电路1. 基本应用电路有源晶振的基本应用电路主要由有源晶振、电源、负载电容和输出缓冲器等组成。
其中,有源晶振的引脚通常包括电源引脚、地线引脚和输出引脚。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有源晶振的规格书要求,正确连接电源和负载电容,以保证振荡电路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输出缓冲器的作用是将有源晶振产生的振荡信号进行放大和隔离,以便于驱动后续电路。
输出缓冲器的选择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来确定,通常需要考虑信号的频率、幅度、驱动能力等因素。
2. 复杂应用电路除了基本应用电路外,有源晶振还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电路中,如锁相环电路、频率合成器等。
在这些应用中,有源晶振通常作为参考频率源,为电路提供稳定、准确的频率基准。
锁相环电路是一种能够实现对输入信号频率和相位进行锁定的电路。
在锁相环电路中,有源晶振作为参考频率源,为锁相环提供稳定的频率基准。
通过调整锁相环的参数,可以实现对输入信号频率和相位的精确锁定。
这种电路在通信、雷达、测量仪器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频率合成器是一种能够产生多个稳定、准确频率的电路。
在频率合成器中,有源晶振作为主振源,通过频率变换和合成技术,可以产生多个与主振源频率相关的稳定输出频率。
频率合成器在通信、音频处理、测试仪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有源晶振及其接法
有源晶振及其接法在电子学上,通常将含有晶体管元件的电路称作“有源电路”(如有源音箱、有源滤波器等),而仅由阻容元件组成的电路称作“无源电路”。
电脑中的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是有2个引脚的无极性元件,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有4只引脚,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其中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因此体积较大。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可达10^-9/日,甚至10^-11。
例如10MHz的振荡器,频率在一日之内的变化一般不大于0.1Hz。
因此,完全可以将晶体振荡器视为恒定的基准频率源(石英表、电子表中都是利用石英晶体来做计时的基准频率)。
从PC诞生至现在,主板上一直都使用一颗14.318MHz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为基准频率源。
主板上除了这颗14.318MHz的晶振,还能找到一颗频率为32.768MHz的晶振,它被用于实时时钟(RTC)电路中,显示精确的时间和日期方形有源晶振引脚分布:1、正方的,使用DIP-8封装,打点的是1脚。
1-NC; 4-GND; 5-Output;8-VCC2、长方的,使用DIP-14封装,打点的是1脚。
1-NC; 7-GND; 8-Output;14-VCCBTW:1、电源有两种,一种是TTL,只能用5V,一种是HC的,可以3.3V/5V2、边沿有一个是尖角,三个圆角,尖角的是一脚,和打点一致。
Vcc outNC(点) GND有源晶振为四角方形或矩形金属盒子,看着标称一面(顶),左下空脚,右下地,左上VCC(5V),右上输出。
接上电源可以用示波器看到波形。
有源晶振型号纵多,而且每一种型号的引脚定义都有所不同,接发也不同,下面我介绍一下有源晶振引脚识别,以方便大家有个点标记的为1脚,按逆时针(管脚向下)分别为2、3、4。
晶振的工作原理
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在电气上它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连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是串连谐振,较高的频率是并联谐振。
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规模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
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响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规模很窄,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更很年夜,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年夜的变更。
令狐采学晶振的参数: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获得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晶振的应用: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年夜器(注意是放年夜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辨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连的容量值就应该即是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克不及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 ,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不合,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干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其实禁绝确;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
晶振的种类:谐振振荡器包含石英(或其晶体资料)晶体谐振器,陶瓷谐振器,LC谐振器等。
晶振与谐振振荡器有其共同的交集有源晶体谐振振荡器。
石英晶片所以能做振荡电路(谐振)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从物理学中知道,若在晶片的两个极板间加一电场,会使晶体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极板间施加机械力,又会在相应的标的目的上产生电场,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osci osco 有源晶振接法
osci osco有源晶振接法百度文库文档创作者在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中,晶振是不可或缺的元件,它可以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支持。
在许多电路设计中,使用有源晶振(osciosco)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有源晶振接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1.什么是有源晶振?有源晶振是一种具有自带放大器的晶振元件,它能够输出较高振幅的信号。
相比于无源晶振,有源晶振能够直接驱动负载电容,简化了电路设计过程,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有源晶振的接法原理有源晶振的接法相对简单,只需要将晶振的输入引脚连接到系统的时钟输入端,输出引脚连接到系统的时钟输出端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晶振的引脚连接要符合电路设计的要求,确保连接正确、稳定。
3.有源晶振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有源晶振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晶振型号和频率,根据系统的需求进行选择。
在进行连接时,注意引脚的对应关系,确保连接正确。
在电路板设计中,还需要注意阻抗匹配、布局布线等细节,以提供良好的电气性能。
4.有源晶振的优势相比于无源晶振,有源晶振具有以下优势:-输出信号振幅高,能够直接驱动负载电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内置放大器,简化了电路设计过程,减少了外部元件的使用。
-选用合适的晶振型号和频率,能够满足不同系统的需求。
-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本文介绍了有源晶振接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强调了有源晶振相对于无源晶振的优势。
在实际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有源晶振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有源晶振的应用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本文严格按照《osciosco有源晶振接法》的要求编写,不含广告、商业化内容。
通过生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有源晶振的接法原理和使用方法,强调了其优势和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有源晶振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源晶振串联电阻
有源晶振串联电阻有源晶振是一种集成电路中常见的元件,它可以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用于同步电路的工作。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有源晶振的工作稳定性并非绝对,可能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串联电阻。
在集成电路设计中,有源晶振通常与串联电阻相连接,这是为了保证晶振的稳定工作。
串联电阻的作用是限制电流流过晶振,从而保证晶振的振荡频率不受外界电流的影响。
同时,串联电阻还能起到抑制电阻噪声的作用,提高晶振的信噪比。
串联电阻的阻值对有源晶振的工作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串联电阻的阻值越大,晶振的振荡频率就越稳定。
这是因为较大的串联电阻能够限制电流流过晶振的电路,减少外界电流对晶振的干扰。
然而,如果串联电阻的阻值过大,会导致电压下降,影响晶振的工作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适合的串联电阻阻值是一个关键问题。
一般来说,串联电阻的阻值应根据晶振的工作要求和电路的特性来确定。
如果晶振的振荡频率要求较高,那么应选择较大的串联电阻阻值,以确保晶振的稳定性。
相反,如果晶振的振荡频率要求较低,那么可以选择较小的串联电阻阻值。
还需要考虑串联电阻的功耗和热耗散问题。
较大的串联电阻阻值会导致较大的功耗和热耗散,这可能会影响整个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在选择串联电阻时,需要权衡振荡频率要求、功耗和热耗散等因素,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除了串联电阻,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有源晶振的工作稳定性。
例如,温度的变化、电源电压的波动、电磁干扰等都可能会对晶振的振荡频率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晶振的工作稳定性。
有源晶振和串联电阻是集成电路中常见的元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电路的工作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正确选择合适的串联电阻阻值,可以保证晶振的稳定工作。
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综合设计,以提高整个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
无源晶体与有源晶振的区别、应用范围及用法
无源晶体与有源晶振的区别、应用范围及用法1、无源晶体——无源晶体需要用DSP片内的振荡器,在datasheet上有建议的连接方法。
无源晶体没有电压的问题,信号电平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是根据起振电路来决定的,同样的晶体可以适用于多种电压,可用于多种不同时钟信号电压要求的DSP,而且价格通常也较低,因此对于一般的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建议用晶体,这尤其适合于产品线丰富批量大的生产者。
无源晶体相对于晶振而言其缺陷是信号质量较差,通常需要精确匹配外围电路(用于信号匹配的电容、电感、电阻等),更换不同频率的晶体时周边配置电路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建议采用精度较高的石英晶体,尽可能不要采用精度低的陶瓷警惕。
2、有源晶振——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内部振荡器,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做好电源滤波,通常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
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
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的,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
对于时序要求敏感的应用,个人认为还是有源的晶振好,因为可以选用比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档的温度补偿晶振。
有些DSP内部没有起振电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TI 的6000系列等。
有源晶振相比于无源晶体通常体积较大,但现在许多有源晶振是表贴的,体积和晶体相当,有的甚至比许多晶体还要小。
几点注意事项:1、需要倍频的DSP需要配置好PLL周边配置电路,主要是隔离和滤波;2、20MHz以下的晶体晶振基本上都是基频的器件,稳定度好,20MHz以上的大多是谐波的(如3次谐波、5次谐波等等),稳定度差,因此强烈建议使用低频的器件,毕竟倍频用的PLL电路需要的周边配置主要是电容、电阻、电感,其稳定度和价格方面远远好于晶体晶振器件;3、时钟信号走线长度尽可能短,线宽尽可能大,与其它印制线间距尽可能大,紧靠器件布局布线,必要时可以走内层,以及用地线包围;4、通过背板从外部引入时钟信号时有特殊的设计要求,需要详细参考相关的资料。
有源晶振 内部电路
有源晶振内部电路有源晶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元件,它在许多电子设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电路是有源晶振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晶振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源晶振的内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有源晶振的内部电路主要由晶振芯片、集成电路和外围电路组成。
晶振芯片是整个有源晶振的核心部件,它由晶体谐振器和放大器组成。
晶体谐振器是晶振的振荡元件,它由一个压电晶体和与之相连的电容器构成。
当外部施加电压或电场时,晶体谐振器会产生振荡,产生稳定的频率。
晶体谐振器振荡的信号需要经过放大器进行增益,以保证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放大器通常采用集成电路来实现,集成电路中包含了放大器的各种功能电路,如差分放大器、放大器控制电路等。
通过集成电路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晶振的性能和稳定性。
在有源晶振的外围电路中,还包括了供电电路、滤波电路和调整电路。
供电电路主要负责为晶振芯片和集成电路提供稳定的电压和电流。
滤波电路用于滤除噪声和干扰,保证晶振的信号纯净和稳定。
调整电路则用于调整晶振的频率和相位,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有源晶振的内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决定了它的性能和稳定性。
首先,晶体谐振器的振荡频率取决于晶体的物理特性和电路的参数。
通过选择合适的晶体和电路设计,可以实现不同频率范围的晶振。
其次,放大器的增益和稳定性影响着晶振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
通过优化放大器的设计和控制电路,可以提高晶振的性能和稳定性。
有源晶振的内部电路还需要考虑供电电路、滤波电路和调整电路的设计。
供电电路需要提供稳定的电压和电流,以保证晶振芯片和集成电路的正常工作。
滤波电路可以滤除噪声和干扰,净化晶振信号。
调整电路则可以实现晶振频率和相位的调节,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有源晶振的内部电路是保证其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晶振芯片、集成电路和外围电路相互配合,共同实现晶振的正常工作。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晶振的性能和稳定性,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
有源晶振在电子设备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有源晶振与无源晶振的原理结构及用法
有源晶振与无源晶振的使用说明目录一.有源晶振与无源晶振的比较 (1)二.有源晶振的管脚 (2)三.有源晶振内部结构 (3)四.有源晶振的输出波形 (5)五.有源晶振的典型电路 (5)一.有源晶振与无源晶振的比较无源晶振:就是一个晶体,本身不能振荡,依靠配合其他IC内部振荡电路工作。
有源晶振:晶体+振荡电路,封装在一起。
给他供上电源,就有波形输出。
1、无源晶体——无源晶体需要用DSP片内的振荡器,在datasheet上有建议的连接方法。
无源晶体没有电压的问题,信号电平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是根据起振电路来决定的,同样的晶体可以适用于多种电压,可用于多种不同时钟信号电压要求的DSP,而且价格通常也较低,因此对于一般的应用如果条件许可建议用晶体,这尤其适合于产品线丰富批量大的生产者。
无源晶体相对于晶振而言其缺陷是信号质量较差,通常需要精确匹配外围电路(用于信号匹配的电容、电感、电阻等),更换不同频率的晶体时周边配置电路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建议采用精度较高的石英晶体,尽可能不要采用精度低的陶瓷警惕。
2、有源晶振——有源晶振不需要DSP的内部振荡器,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做好电源滤波,通常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
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
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的,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
对于时序要求敏感的应用,个人认为还是有源的晶振好,因为可以选用比较精密的晶振,甚至是高档的温度补偿晶振。
有些DSP内部没有起振电路,只能使用有源的晶振,如TI的6000系列等。
有源晶振相比于无源晶体通常体积较大,但现在许多有源晶振是表贴的,体积和晶体相当,有的甚至比许多晶体还要小。
几点注意事项:1、需要倍频的DSP需要配置好PLL周边配置电路,主要是隔离和滤波;2、20MHz以下的晶体晶振基本上都是基频的器件,稳定度好,20MHz以上的大多是谐波的(如3次谐波、5次谐波等等),稳定度差,因此强烈建议使用低频的器件,毕竟倍频用的PLL电路需要的周边配置主要是电容、电阻、电感,其稳定度和价格方面远远好于晶体晶振器件;3、时钟信号走线长度尽可能短,线宽尽可能大,与其它印制线间距尽可能大,紧靠器件布局布线,必要时可以走内层,以及用地线包围;4、通过背板从外部引入时钟信号时有特殊的设计要求,需要详细参考相关的资料。
晶振在SMT贴装中的方向确认
晶振在SMT贴装中的方向确认
无源晶振也称谐振器,有源晶振也称振荡器。
有源晶振极性识别
有源晶振正面通常都会有点作为标记,大多数有源晶振的点都会位于左下方(一般元器件底部焊盘第一脚有缺口),则点所在的位置则为脚1,按逆时针脚位分别为2,3,4.有源晶振脚位接法为:1脚悬空,2脚接地,3脚输出,4脚电压。
无源晶振极性识别(多焊端,注意事项不能以底部焊盘缺口为极性确认点)
1、按实际焊盘贴装
2、使用万用表测试对角导通(针对有两端是接地,悬空除外)
3、看PCB线路,晶振旁边有两颗贴片电容(容值33PF,20PF等【小容量电容】)接到两颗贴片电容的线路是晶振两端。
osci osco 有源晶振接法
osci osco 有源晶振接法摘要:1.了解OSCI和OSCO的含义2.掌握有源晶振的接法3.分析有源晶振接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注意事项正文: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时钟信号的产生至关重要。
OSCI和OSCO是有源晶振(Oscillator)的两种接法,它们在电子设备中扮演着提供稳定、精确时钟信号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源晶振的接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了解OSCI和OSCO的含义1.OSCO接法:OSCO全称为Out-of-Crystal Oscillator,即晶体振荡器输出。
这种接法是指将有源晶振的输出端连接到电路中,以提供时钟信号。
OSCO接法具有较低的相位噪声和较高的频率稳定性,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等领域。
2.OSCI接法:OSCI全称为In-Crystal Oscillator,即晶体振荡器输入。
这种接法是指将有源晶振的输入端连接到电路中,使其产生稳定的振荡信号。
OSCI接法具有较高的输出功率和较低的相位噪声,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
二、掌握有源晶振的接法1.准备工作:在接有源晶振前,需确保电路板上有适当的空位,以容纳晶振模块。
此外,还需准备相应的焊接工具和焊接材料。
2.接线步骤:(1)将晶振的输入端(IN)连接到电路的输入端。
(2)将晶振的输出端(OUT)连接到电路的输出端。
(3)如有需要,可为晶振添加外围元件,如电容、电阻等,以提高电路的性能。
(4)焊接完成后,检查焊点是否饱满、无虚焊现象。
三、分析有源晶振接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注意事项1.优势:(1)稳定性:有源晶振产生的时钟信号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精确度,适用于对时间精度要求较高的场景。
(2)可靠性:相比无源晶振,有源晶振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3)兼容性:有源晶振接法可适应多种电路设计和应用场景,如通信、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等。
2.注意事项:(1)晶振电源电压的选择:根据电路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源电压,以确保晶振正常工作。
osci osco 有源晶振接法
osci osco 有源晶振接法【最新版】目录1.OSCI 和 OSCO 简介2.有源晶振接法的原理3.有源晶振接法的操作步骤4.有源晶振接法的注意事项5.有源晶振接法的应用领域正文一、OSCI 和 OSCO 简介OSCI(Open Source Crystal Oscillator)和 OSCO(Open Source Clock Oscillator)是有源晶振的两种形式,都是基于晶体振荡器原理,为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
它们的区别在于输出信号的格式和接口不同,但都可以为各种数字电路提供精确的时钟信号。
二、有源晶振接法的原理有源晶振接法是通过连接适当的电容和电阻,将外部电源的能量转化为振荡能,从而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
它的核心部分是晶体振荡器,通过调整晶体振荡器的输入电压和负载电容,可以控制输出信号的频率和相位。
三、有源晶振接法的操作步骤1.根据电路需求选择合适的晶振和电容。
晶振的频率和电容的大小会影响输出信号的频率和稳定性。
2.将晶振的输入端接通电源,同时连接适当的负载电容。
电容的值应根据晶振的规格书进行选择。
3.在晶振的输出端接上负载电阻,电阻的值也应根据晶振的规格书进行选择。
4.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然后通电测试。
如果输出信号不稳定,可以通过调整电容或电阻的值来改进。
四、有源晶振接法的注意事项1.在连接电路时,应确保电容和电阻的值符合晶振的规格要求,否则可能会影响输出信号的稳定性。
2.晶振的工作环境应尽量避免受到电磁干扰,以免影响输出信号的稳定性。
3.长时间不使用晶振时,应将其断电,以免损坏。
有源晶振有源晶振引脚定义讲解学习
有源晶振有源晶振引
脚定义
有源晶振引脚图,有源晶振引脚定义在电子学上,通常将含有晶体管元件的电路称作“有源电路”(如有源音箱、有源滤波器等),而仅由阻容元件组成的电路称作“无源电路”。
电脑中的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是有2个引脚的无极性元件,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有4只引脚,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其中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因此体积较大。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可达10^-9/日,甚至10^-11。
例如10MHz的振荡器,频率在一日之内的变化一般不大于0.1Hz。
因此,完全可以将晶体振荡器视为恒定的基准频率源(石英表、电子表中都是利用石英晶体来做计时的基准频率)。
从PC诞生至现在,主板上一直都使用一颗14.318MHz 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为基准频率源。
有源晶振引脚图,有源晶振引脚定义
有标记的那一端为1脚,然后逆时针1.2.3.4依次分布
对应的PCB封装图
贴片有源晶振封装 (含PCB和原理图封装)。
晶振震荡接法
晶振震荡接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晶体振荡器是电子电路中非常重要的元件之一,用于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或频率信号。
晶体振荡器的接法对其工作性能有很大影响,正确的接法可以保证振荡器稳定可靠地工作。
晶振震荡接法主要分为串联(串联谐振)和并联(并联谐振)两种类型。
串联接法又分为串联电容和串联电感两种方式,而并联接法则是通过并联电容的方式。
首先来看串联接法。
串联振荡器的串联接法是指在晶振谐振电路中,晶振晶体与电容和电感串联连接。
串联谐振电路主要包括电容(C)和电感(L)两个元件,其振荡频率由电容C和电感L共同决定。
串联接法在设计电路时需考虑晶振的频率与电容和电感的匹配问题,以确保整个振荡器的谐振频率与晶振的频率一致,从而实现稳定的振荡输出。
而在并联接法中,晶振与电容并联,即将晶振晶体和电容直接并联连接。
并联接法相比串联接法更为简单,但仍需注意晶振的电容参数与外部电容的匹配性,以保证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
晶振震荡接法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工作频率、振荡器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接法。
除了串联接法和并联接法,还有一种混联接法,即将串联和并联接法结合起来使用。
混联接法可结合串联接法的稳定性和并联接法的简便性,适用于一些特殊场合。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晶振震荡接法设计时,应严格按照晶振的规格书和厂家提供的设计指南进行,确保接法正确无误。
还需考虑电路板布局、线路走线、接地等问题,以减小电磁干扰和噪声,提高振荡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晶振震荡接法是影响晶振工作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选择合适的接法对振荡器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设计电路时需谨慎选择接法,并注意相关细节,以确保晶振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为电子产品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第二篇示例:晶振是数字电路中不可或缺的元器件,它能够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为整个电路提供准确的时序控制。
在数字系统中,晶振的振荡频率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速度和稳定性。
有源晶振调幅电路
有源晶振调幅电路一、引言有源晶振调幅电路是一种常用的电路,它可以将信号调制到晶振的频率上,从而实现信号的传输。
本文将介绍有源晶振调幅电路的原理、设计和实现,并给出一些注意事项。
二、原理有源晶振调幅电路由三部分组成:晶振、放大器和调制器。
其中,晶振产生高频信号,放大器放大信号,调制器将低频信号调制到高频信号上。
具体来说,当低频信号经过调制器后与高频信号相乘,就会产生新的带有低频信息的高频信号。
这个过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y(t) = A_c[1 + m\cdot cos(2\pi f_mt)]\cdot cos(2\pi f_ct)$$ 其中,$A_c$为载波幅度,$f_c$为载波频率,$m$为调制指数(也称为深度),$f_m$为调制信号的频率。
三、设计1. 晶振选择在选择晶振时需要考虑其工作频率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工作频率应该与需要传输的信号频率相同或相近,并且稳定性要好。
2. 放大器设计放大器的设计要考虑放大倍数和带宽。
放大倍数越高,信号失真越严重;带宽越宽,信号失真也越严重。
因此需要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
3. 调制器设计调制器的设计要考虑调制指数和调制信号的频率。
调制指数过大会导致信号失真,调制信号的频率应该与需要传输的低频信号相同或相近。
四、实现1. 晶振和放大器可以采用集成电路实现,如NE555和LM386等。
2. 调制器可以采用普通二极管、晶体管或运算放大器等元件实现。
五、注意事项1. 在选择元件时要注意其工作电压和工作温度范围。
2. 在布线时要注意信号线和电源线的分离,以避免干扰。
3. 在测试时要使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六、总结有源晶振调幅电路是一种常用的电路,它可以将低频信号传输到高频载波上。
在设计和实现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通过合理地选择元件、布线和调整,可以实现稳定、准确的信号传输。
晶振的工作原理
之邯郸勺丸创作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在电气上它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是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是并联谐振。
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
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更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更。
晶振的参数: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晶振的应用: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注意是放大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克不及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 ,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分歧,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干发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其实禁绝确;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
晶振的种类:谐振振荡器包含石英(或其晶体资料)晶体谐振器,陶瓷谐振器,LC谐振器等。
晶振与谐振振荡器有其共同的交集有源晶体谐振振荡器。
石英晶片所以能做振荡电路(谐振)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从物理学中知道,若在晶片的两个极板间加一电场,会使晶体发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极板间施加机械力,又会在相应的方向上发生电场,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100m有源晶振电路
100m有源晶振电路100m有源晶振电路是一种常见的电子电路,用于产生稳定的频率信号。
它由有源晶体振荡器、放大电路和输出电路组成。
有源晶振电路广泛应用于通信、计算机、广播电视等领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100m有源晶振电路的原理、结构和应用。
一、原理有源晶振电路的原理基于晶体振荡器。
晶体振荡器是一种利用晶体的谐振特性产生稳定频率信号的电路。
在有源晶振电路中,晶体振荡器由一个晶体谐振器和一个放大器构成。
晶体谐振器能够在特定的频率下产生谐振,而放大器则将谐振信号放大到合适的电平。
通过调整晶体的谐振频率和放大器的增益,可以得到所需的100m频率信号。
二、结构100m有源晶振电路的结构通常包括晶体振荡器、放大电路和输出电路三部分。
晶体振荡器由晶体谐振器和放大器组成,用于产生稳定的100m频率信号。
放大电路负责将晶体振荡器输出的信号放大到合适的电平,以满足后续电路的需求。
输出电路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到外部电路,如通信设备或计算机。
三、应用100m有源晶振电路在通信、计算机和广播电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通信领域,有源晶振电路用于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用于同步数据传输和调度通信设备。
在计算机领域,有源晶振电路被用作计算机主频的时钟源,保证计算机高效稳定地工作。
在广播电视领域,有源晶振电路用于产生稳定的广播信号,保证音视频的质量和同步。
总结:本文对100m有源晶振电路进行了简要介绍。
它是一种利用晶体振荡器产生稳定频率信号的电路,由晶体振荡器、放大电路和输出电路组成。
有源晶振电路在通信、计算机和广播电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产生稳定的时钟信号,用于同步数据传输和调度通信设备;作为计算机主频的时钟源,保证计算机高效稳定地工作;产生稳定的广播信号,保证音视频的质量和同步。
有源晶振电路在现代电子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通信、计算机和广播电视等领域的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有源晶振典型电路
有源晶振典型电路有源晶振是一种常见的电路元件,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的时钟信号,以确保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有源晶振电路中,通常使用晶体振荡器作为振荡源。
晶体振荡器由晶体谐振器和放大器组成。
晶体谐振器是整个电路的核心部分,它由晶体和电容器组成。
当外加电压作用下,晶体谐振器会产生一个特定频率的振荡信号。
这个振荡信号会经过放大器放大后输出给其他电路。
有源晶振电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放大器。
放大器可以将晶体谐振器产生的微弱信号放大到适当的电平,以供其他电路使用。
放大器通常采用晶体管或集成电路实现。
它具有高增益和低失真的特点,可以确保振荡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
在有源晶振电路中,还会加入滤波电路来抑制噪声和干扰。
滤波电路通常由电感器和电容器组成,可以将频率范围外的信号滤除,以确保振荡信号的纯净性。
有源晶振电路的设计和调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晶体振荡器以及放大器。
晶体振荡器的选择应根据所需的频率和精度来确定。
放大器的选择应考虑功耗、带宽和失真等因素。
需要进行电路布局和连接。
布局时应尽量减少信号线的长度和交叉,以防止信号干扰和串扰。
连接时要注意接地和电源的稳定性,以保证电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还需要进行电路的调试和测试。
通过使用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等测试设备,可以对振荡信号的频率、幅度和失真进行检测和分析。
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进行频率校准和补偿。
有源晶振电路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功能。
因此,在设计和应用有源晶振电路时,需要严谨认真,注重细节,以确保电路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晶振的工作原理
晶振的工作原理: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在电气上它可以等效成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并联再串联一个电容的二端网络,电工学上这个网络有两个谐振点,以频率的高低分其中较低的频率是串联谐振,较高的频率是并联谐振。
由于晶体自身的特性致使这两个频率的距离相当的接近,在这个极窄的频率范围内,晶振等效为一个电感,所以只要晶振的两端并联上合适的电容它就会组成并联谐振电路。
这个并联谐振电路加到一个负反馈电路中就可以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于晶振等效为电感的频率范围很窄,所以即使其他元件的参数变化很大,这个振荡器的频率也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晶振的参数:晶振有一个重要的参数,那就是负载电容值,选择与负载电容值相等的并联电容,就可以得到晶振标称的谐振频率。
晶振的应用:一般的晶振振荡电路都是在一个反相放大器(注意是放大器不是反相器)的两端接入晶振,再有两个电容分别接到晶振的两端,每个电容的另一端再接到地,这两个电容串联的容量值就应该等于负载电容,请注意一般IC的引脚都有等效输入电容,这个不能忽略。
一般的晶振的负载电容为15p或12.5p ,如果再考虑元件引脚的等效输入电容,则两个22p 的电容构成晶振的振荡电路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谐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是一个完整的谐振振荡器。
晶振的种类:谐振振荡器包括石英(或其晶体材料)晶体谐振器,陶瓷谐振器,LC谐振器等。
晶振与谐振振荡器有其共同的交集有源晶体谐振振荡器。
石英晶片所以能做振荡电路(谐振)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从物理学中知道,若在晶片的两个极板间加一电场,会使晶体产生机械变形;反之,若在极板间施加机械力,又会在相应的方向上产生电场,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源晶振型号纵多,而且每一种型号的引脚定义都有所不同,接发也不同,下面我介绍一下有源晶振引脚识别,以方便大家
有个点标记的为1脚,按逆时针(管脚向下)分别为2、3、4。
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一脚悬空,二脚接地,三脚接输出,四脚接电压。
有源晶振不需要处理器的内部振荡器,信号质量好,比较稳定,而且连接方式相对简单(有源晶振的VCC端不要直接接VCC,要做好电源滤波,典型的接法J 使用一个电容和电感构成的PI型滤波网络如下图所示:
输出端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过滤信号即可),不需要复杂的配置电路。
相对于无源晶体,有源晶振的缺陷是其信号电平是固定的,需要选择好合适输出电平,灵活性较差,而且价格高。
有源晶振是右石英晶体组成的,石英晶片之所以能当为振荡器使用,是基于它的压电效应:在晶片的两个极上加一电场,会使晶体产生机械变形;在石英晶片上加上交变电压,晶体就会产生机械振动,同时机械变形振动又会产生交变电场,虽然这种交变电场的电压极其微弱,但其振动频率是十分稳定的。
当外加交
变电压的频率与晶片的固有频率(由晶片的尺寸和形状决定)相等时,机械振动的幅度将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压电谐振”。
压电谐振状态的建立和维持都必须借助于振荡器电路才能实现。
图3是一个串联型振荡器,晶体管T1和T2构成的两级放大器,石英晶体XT与电容C2构成LC电路。
在这个电路中,石英晶体相当于一个电感,C2为可变电容器,调节其容量即可使电路进入谐振状态。
该振荡器供电电压为5V,输出波形为方波
《有源晶振引脚》有源晶振与无源晶振
在电子学上,通常将含有晶体管元件的电路称作“有源电路”(如有源音箱、有源滤波器等),而仅由阻容元件组成的电路称作“无源电路”。
电脑中的晶体振荡器也分为无源晶振和有源晶振两种类型。
无源晶振与有源晶振的英文名称不同,无源晶振为crystal(晶体),而有源晶振则叫做oscillator(振荡器)。
无源晶振是有2个引脚的无极性元件,需要借助于时钟电路才能产生振荡信号,自身无法振荡起来,所以“无源晶振”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有源晶振有4只引脚,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其中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因此体积较大。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可达10^-9/日,甚至10^-11。
例如10MHz的振荡器,频率在一日之内的变化一般不大于0.1Hz。
因此,完全可以将晶体振荡器视为恒定的基准频率源(石英表、电子表中都是利用石英晶体来做计时的基准频率)。
从PC诞生至现在,主板上一直都使用一颗14.318MHz的石英晶体振荡器作为基准频率源。
主板上除了这颗14.318MHz的晶振,还能找到一颗频率为3 2.768MHz的晶振,它被用于实时时钟(RTC)电路中,显示精确的时间和日期
方形有源晶振引脚分布:
1、正方的,使用DIP-8封装,打点的是1脚。
1-NC; 4-GND; 5-Output;8-VCC
2、长方的,使用DIP-14封装,打点的是1脚。
1-NC; 7-GND; 8-Output;1 4-VCC
BTW:
1、电源有两种,一种是TTL,只能用5V,一种是HC的,可以3.3V/5V
2、边沿有一个是尖角,三个圆角,尖角的是一脚,和打点一致。
Vcc out
NC(点) GND
有源晶振为四角方形或矩形金属盒子,看着标称一面(顶),左下空脚,右下地,左上VCC(5V),右上输出。
接上电源可以用示波器看到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