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命题者:翁星凯审核者:刘冬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2.“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

”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阶级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统治秩序
3.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副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雍正帝有以民为本的思想 B.体现了雍正帝对君主专制的反思
C.说明了雍正帝是一个勤于政务的皇帝 D.说明了雍正帝具有天下为公的思想4.《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5.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前484年─前425年)曾记述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讲:“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了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希罗多德非常赞赏希腊的政治制度
C.希腊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的民主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6.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7.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纵容犯罪
B.维护贵族利益
C.重视证据
D.主张重罪轻罚
8.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

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这说明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9.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一直为西方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这次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之为“革命”,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它
A.推翻了英国的君主统治 B.改变了国王的权力来源
C.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保证了工业革命的进行
10.《美国宪法评注》中说:“他们使它成为有限政府。

他们界定了它的权威。

他们将它限制在行使特定的权利,将所有其他保留给各州或者人民。

”这表明美国宪法确认了A.中央集权原则 B.民主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联邦制原则
1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

”这种“政体形式”最有可能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B.法国共和政体
C.美国联邦共和政体D.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12.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这种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反封建性 B.民主性 C.普选制 D.法制化13.187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再版序言中写到:“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导致“纲领有些地方已经过时”的根本原因是
A.工人运动的发展B.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C.纲领有些地方是错误的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4.欧美18—19世纪大事(部分):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1840年前后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850年前后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

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B.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发展阶段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D.工业革命没有增加社会财富反而加剧社会矛盾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他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16.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式样被称为现代化模式。

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巴黎公社成立 C.“二月革命”爆发 D. 十月革命胜利17.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
18.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孔庙,砸孔子牌位,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五经”中的“一切鬼话、怪话、妖话、邪话,一概删除净尽,只留真话、正话”。

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19.“19世纪末,洋教势力扩大,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与此同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该材料反映了
①列强利用传教特权,强迫中国人人教②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③群众中爱国行为与卖国活动斗争激烈④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20.下列所示两幅形势图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变化趋势是
A.从侧重反帝到侧重反封建 B.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
C.从农民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 D.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抗争
22.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弧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2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堪称是中国历史发展里程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有惊人的相似。

这指的是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B.都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D.都包含有实行总统制的内容
24.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

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

”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决定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方针
C.认识到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重要地位
D.决定以农村为基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25.陈独秀说:“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这一认识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A.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促进国共合作的建立
C.指明了中国国民党的道路D.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26.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尖锐地指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

”他着重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这说明当时
A.一些领导人已经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左”倾错误开始滋长
C.组织工人运动仍然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27.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28.全面抗战爆发前后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

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其中为“大撤退”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淞沪会战 B.南京保卫战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29.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30.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

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3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
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33.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

”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34.按中国古代常用的干支纪年法,20世纪有两个辛亥年。

其中一年发生了辛亥革命,在另一年里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B.中国共产党诞生
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5.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36.美国参谋长联系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

”二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 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37.“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

”为避免危机,美国
A.出台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北约 D.发动朝鲜战争38.1972年2月有美国参议员说:“我认为我们在越南的卷入、我们坚持有必要遏制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基于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缺乏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以及对他们的领导人的意图的真正了解,我们确信他们是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

”其意在
A.继续支持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
B.改变传统冷战思维,主张改善中美关系
C.强调中国侵略成性,反对尼克松访华
D.为陷人越南战争和孤立中国寻找借口
39.《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

”材料表明
A.两极格局瓦解 B.世界新格局形成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区域集团化发展
4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体现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各国利益趋同化
C.表明一些大国放弃了战争手段,用温和手段开展外交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厦门理工学院附中(杏南中学)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阶段测试答题卷(2014-01-05)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誅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⑴材料一中“法”的职能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何区别?(4分)
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⑶请概括材料三关于“法治”的观点。

(4分)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⑷材料四中提到的宪法体现了哪两项原则?(4分)它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4分)
42. (20分)自19世纪初至今,欧洲由分裂走向了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12年侵俄战争前夕,他曾对富歇说过:“我们应当有一部欧洲法典,一个欧洲的最高法院,一种统一的欧洲钱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法律。

应当由我把欧洲的各国人民变成一个统一的人民,巴黎要成为世界的首都。


——乔治·博尔多诺韦《拿破仑》
⑴材料一中,拿破仑统一欧洲的设想和方式是什么?(4分)
材料二:……在我们的时代,大量的贸易、国际共同事业、没有国界之分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交通、频繁的旅行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推动欧洲各民族向着这个方向迈进。

因此,我的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欧洲国家的协调,以便发展各民族之间的各种联系,来扩大它们的团结。

我们可以设想,以此作为出发点,尤其是如果有一天它们受到威胁时,那么,这种演变的结果就有可能使它们联合起来。

——戴高乐《希望回忆录》⑵材料二中,戴高乐实现欧洲统一的观点是什么?(2分)列举20世纪50、60年代的史实证实其设想的可能性结果?(6分)
材料三: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它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市场和共同的经济政策形成,核心是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大大扩大了一体化范围,确立了分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目标、任务和步骤。

……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

……1995年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2002年,又同意接受匈牙利等10个中欧国家入盟。

⑶根据材料三分析《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罗马条约》相比内容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促使东欧和西欧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大欧盟的形成和扩展体现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发展潮流?(8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