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合集下载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_1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_1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二)教学过程一、历史背景【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

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学案】 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老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4、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主学习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标志:年《青年杂志》(《》)创刊。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和,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反对旧道德;提倡,反对旧文学。

(“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①冲击了,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为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8年,李大钊在发表《》、《》和《》等文章,率先举起了的大旗。

传播:1919年的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并刊登文章《》,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各地出现了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的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诞生。

重难点突破1、比较维新变法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力图将西方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以便在策略上减少变法的阻力。

新文化运动运动中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对被封建统治改造过的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对孔子和儒学进行了绝对否定,以期彻底扫除旧制度。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器物、制度层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4.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综合能力,培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问题导入、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规律。
4.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a.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代表了哪两种主要思潮?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c.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5.为下周的课堂讨论做准备,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发挥优点,改正不足,不断提高历史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知道中国在面临列强侵略、封建制度腐朽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那么,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些探索和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哪些影响?”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
b.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c.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5.评价与反馈:
a.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作业、小论文、小组合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详细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详细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

3.探究: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等收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体现有效的历史信息;组织学生分析历史史料并提出问题总结答案。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重点,对比历次思想解放运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新”意,探究本课难点问题。

3.师生互动,学生全面参与,教师讲解为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使学生得出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2.在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过程中,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3.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北京大学旧址和蔡元培的照片,提问:中国之大学,首推清华、北大,对北京大学你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时称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促进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大从此日新月异。

她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特别是其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风生生相息,代代相传。

在北大光辉的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其重要的一幕。

高二历史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高二历史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高二历史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学习目标】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重点难点】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法指导】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

3.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4.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5.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主干梳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1)经济: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3)阶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4)直接: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阵地:《新青年》。

(3)基地:北大。

(4)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轻巧识记 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条主线: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高中历史必修三202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难点: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何联系?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环节1:出示一组历史人物图片,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找出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用这组常见的人物照片引出本课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环节2:为何想到新文化运动?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它的定义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历史的概念。

环节3:是谁主导这场运动?梳理近代知识分子的救国探索之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梳理知识点的技能。

环节4:为何发生新文化运动?(不仅应该有历史的源流,还应该有当时的时代背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历史事件是多种合力因素促成的。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解读

历史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解读

第十五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选择题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维护孔子,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都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B.维新派借用儒家学说来推动维新变法C.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D.本质上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科学观念与中国传统专制观念之间的一场严峻的斗争。

这场斗争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尊孔复古”逆流泛滥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3.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D.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4.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5.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共同点有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③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胡适在其创作的《归国杂感》里这样写道:“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的中国,骂康有为太新;二十年后的中国,却骂康有为太旧。

”“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都批判康有为,是因为他( )A.主张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无法体现劳动人民的普遍愿望B.倡导民主与科学,主张全盘西化C.坚持主张实行民主宪政,不符合当政者的愿望D.坚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7.毛泽东既是《新青年》的作者,也是《新青年》的读者,他后来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提出的问题。

教学设计1: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1:第16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北陆大学孔子学院是在日本落户的第三所孔子学院,也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设立的第42所孔子学院。

讲述:近年来,国内外掀起儒学研究的热潮,“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文化现象频繁出现。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也相继推出一系列重读儒家经典的电视节目,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

但是在上世纪初期,我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却旗帜鲜明地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前后相比较,人们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我们将从本课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谈话导入(多媒体显示北大红楼旧址)同学们,90多年前,在我们国家发生了一场为反对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而这个运动的摇篮正是大家所熟知的北大。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历史为什么会选择在北大发动这场运动,它对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6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进新课(板书)一、《新青年》的诞生问题情境1:辛亥革命之后,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形势,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我国的政治领域和思想领域明显呈现出新旧交替、新旧斗争的时代特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五单元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

2、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知识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学习过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先进的中国人为探索救国之路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由抵抗派、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器物到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最后都失败了,之后的探索先进的中国人又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192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学习西方的思想,后期向俄国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探究1:阅读课文的导读部分和第一自然段,试分析继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应运而生的?(提示: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着手)二、新文化运动(1915--1923)(一)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 --《敬告青年》陈独秀材料二: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社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15 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新文化运动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史实,1918-1921年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社团与刊物等。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在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的基础上,.概述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学法指导1.自主阅读本课历史教材,必须注意带着问题思考,并在感悟历史情境与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阅读历史素材、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归纳和概述历史知识的方法。

2.本课涉及历史人物、重要历史地名、刊物比较多,可运用“表格学习法”学习这些内容,归纳整合相关历史知识。

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请迅速完成下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改良到革命的演变,但截止辛亥革命为止,所有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

于是,那些为挽救中国民族危亡的先进的中国人,决定在文化思想领域来一次革命。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72-7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注意联系“前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前面所学知识)A(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注意联系“前言”和已学知识)【4组学生板演预测】背景: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⑵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⑶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高二历史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高二历史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1、用批判的眼光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用赞赏的态度来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解放思想方面的传承和发展价值,养育崇仰思想先驱的感恩情怀。

2、体会他们为信念而奔波而实践的精神【知识链接】联系必修一、二各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背景:1、经济:2、政治:3、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二)概况:1、标志:2、指导思想:3、代表人物:4、主要阵地:5、主要活动基地: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前期: (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核心)2、提倡新道德,反对(思想革命)3、提倡,反对(文学革命)代表作:(二)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1)开始传入(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8 李大钊《》、《》、《》(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后):A、撰写文章:B、成立社团:C、建立组织:D、创办刊物:(3)成为主流:1921年、中共的诞生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2)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组织基础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一)性质:前期是后期是(二)进步性:1、2、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3、有利于文化的普及繁荣4、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三)局限性:【夯实基础】A级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B、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C、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D、1917年,《青年杂志》迁到北京2、陈独秀曾说:“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游戏的内容,希望对你们优秀帮助,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3)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表格_40年——__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复习上节课内容,由此提问:以上各派的救国方案结局如何?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课讲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问题1:结合以下图片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兴起的背景分别是什么?师:多媒体展示三组老照片由学生归纳背景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师:问提2:多媒体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生:(1)兴起的标志:__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2)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5)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此处介绍北大发展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师:问题3:新文化运动开展后提出了哪些内容?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师: 提问: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生:德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赛先生: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教师讲解: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二郯城县第二中学岳德亮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_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一)导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二)新课讲授:教师:有人这样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第一个篇章〝新旧碰撞风云起〞来找到答案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学生:……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学生:……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教师:我们先走进__年的新文化运动,来明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72页第二段明确大屏幕上的表格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更直观.生动地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介绍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基地和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破旧与立新树国魂——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用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化运动人士又是如何回答的呢?材料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三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2 过程与方法:.(1) 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的,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2 新知介绍一.新文化运动(__—__年):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于__年《新青年》的创办,下限三说,一说__年,一说_23年,一说_27年,笔者取__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般认为,__年是其分水岭,前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后期是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1.背景:(1)政治上: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如__年与日本正式签订《民四条约》,以二十一条为基础,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②袁世凯复辟帝制:__—__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反对者政治上有护国运动,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③军阀割据混战:__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地方军阀崛起,进入军阀混战时期.以上这种政治局面,外有侵略加剧,内有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割据,中国的先进分子力图改变,寻找新的出路.(2)经济上:民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考纲要求:1.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及影响等;2.民主和科学的含义。

3.评价新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扬弃观知识梳理:背景:兴起:标志:旗手:阵地:基地:发展:新文化运动内容:(激进派)评价:原因: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在表现中国的传播:第二阶段(无产阶级)意义基础学习交流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

”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为什么?核心探究:互动探究一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材料一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材料二李大钊说:“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中说:“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

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并指出其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抨击孔子的原因。

对材料二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什么看法?说明理由。

互动探究二新文化运动除了宣传“德先生”和“赛先生”,还开始了一场道德伦理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

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引言高中历史人教版的学习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中的各个重要时期和事件。

本教案将重点探讨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背景介绍1.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中国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与文化革命运动。

a. 出现背景:晚清社会动荡不安,传统文化与制度面临危机,人们开始追求新的思想和文化。

b. 主要目标:倡导民主、科学、进步的新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c. 主要思想家:陈独秀、胡适等。

2.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阶级斗争学说。

a. 传入背景:近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体制内外的对抗与改革浪潮。

b. 传播途径:学生留学、书籍翻译、刊物发行等。

c. 影响: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

三、教学目标1.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2. 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3. 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中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a. 民主和科学:推动科学教育、提倡女性平等、改革婚姻观念等。

b. 文学艺术和启蒙思想:倡导新诗、白话文等,反对旧有文化与道统。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

a. 翻译与出版:胡适等学者翻译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

b. 留学与运动:中国留学生接触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传播者和引领者。

c. 社会运动与政治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革命运动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

a. 初步接触: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b. 思想碰撞: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思想家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与之进行对话和辩论。

c. 影响与结合:部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二历史教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二历史教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思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

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

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

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高三历史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

高三历史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

高三历史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华东师大版(总第49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整理重大历史事件和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新生事物的魅力,热爱生活生命,崇尚科学、民主、与自由。

【学习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影响【学习要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的逆流。

(2)辛亥革命使观念深入人心。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 __》。

(2)代表人物:______ ___、__ ______、____ __ _、_____ _ 。

(3)前期指导思想:和。

(4)运动中心:__________。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基本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即:“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

(2)代表人的主要观点:①陈独秀:和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的观点出发,说明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与不相容;还发表《》一文,主张新文学。

②李大钊: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其实就是复辟帝制的先声;批判它,其实就是反对。

③鲁迅:在短篇小说《》中,指出了的吃人本质,痛斥了一切所谓的,呼吁人们推翻这吃人的旧制度。

④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提出,要求用来取代。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学后反思】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练习(总第50课时)1.陈独秀因为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科学案教案考点总结课时训练考前必备名师指导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告令说:“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

”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头戴天平冠,身穿古装服,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演出了民国以来第一次祭孔朝圣大丑剧。

12月23日冬至节,袁世凯又穿起特制的古怪祭服,率领百官,拥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这是袁世凯的又一次复古表演。

袁世凯祭孔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的祭孔行为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为此,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吧!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__资本主义__有了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思想基础:__辛亥革命__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意图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__尊孔复古__的逆流。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青年杂志__》,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主要阵地:《新青年》。

(3)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__思想自由__,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代表人物:陈独秀、__李大钊__、胡适、鲁迅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1.内容:(1)提倡__民主与科学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__胡适__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__文学革命论__》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②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意义:(1)冲击了__封建思想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__马克思主义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国内方面,__新文化运动__开展得如火如荼;国际方面,__俄国十月革命__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__庶民的胜利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__社会主义__旗帜。

3.发展:(1)背景:1919年,__五四运动__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2)表现。

①理论:李大钊的《__我的马克思主义观__》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组织: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③实践:向工人宣传__马克思__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4.影响:(1)陈独秀、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助学助记』【素养透视】从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认识到经济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易错提醒】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的实质是推动新思想在北京大学传播,让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概念阐释】民主与科学:“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图解识记】新文化运动【易错提醒】五四运动前,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图解识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探究专题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材料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

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

——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

【解读】据材料“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摧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可知辛亥革命未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体现当时思想上复古尊孔等封建思想仍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其经济、阶级及思想条件。

【结论】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探究专题2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

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

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问题】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解读】据材料“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等回答其“内涵”,第二小问“影响”可从对儒学影响民众启蒙等角度考虑。

【结论】内涵: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

影响: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进程。

【深化拓展】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新文化运动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探究专题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一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它的精神,可是廿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

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廿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材料二青年们,认清过往的过程,决定未来的去向……艰难的国运,必然产生雄健的国民……创造青春的中国,青春的世界!——李大钊【问题】(1)材料一、二中李大钊所说的这些话的中心含义是什么?说明了什么?(2)站在李大钊的时代,当时的青年该怎样“认清过往的过程,决定未来的去向”?【解读】材料体现了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学习西方向学习俄国转变。

【结论】(1)含义:李大钊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是全世界庶民的胜利,中国人民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认清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遭到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去挽救危难中的祖国。

【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大大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这不仅促使中国工人阶级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而且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加速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使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纪元。

一、选择题1.(2019·江苏扬州中学高二测试)《先生》一书所附的一张书签这样写道:“先生毕生倡导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复兴;后人评价:他是新文化运动之父,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材料中的“他”是指(A) A.蔡元培B.陈独秀C.胡适D.鲁迅[教师参考解答]从材料“他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进而改变了一个民族”,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可知指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

故选A项。

2.《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B)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教师参考解答]倡导民主科学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和“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是希望青年的进步和成长,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愚昧迷信及追求新文学平易近人,故C、D两项错误。

3.“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这反映了陈独秀号召人们坚持(B)A.民主原则B.科学精神C.文学革命D.共和原则[教师参考解答]材料中与民主原则无关,而处处强调科学,A项错误;材料所阐述即为科学的重要性,所以应该是陈独秀号召人们坚持科学精神,B项正确;材料与文学革命无关,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共和原则,D项错误。

4.(2019·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

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C)A.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否定过多B.传播了新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D.推动了近代史学的产生发展[教师参考解答]“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说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故选C项。

5.李大钊曾说: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种文明之崛起……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

此时李大钊(B)A.认为俄罗斯文明优于东西文明B.赞扬俄国十月革命C.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充分准备D.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教师参考解答]材料中李大钊指出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西洋文明“疲命于物质之下”,说明东西方文明都有其弊端,“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说明俄罗斯文明可以融会贯通东西方文明,并非认为俄罗斯文明优于东西文明,A项错误;此时所谓俄罗斯文明即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救世界之危机”,可以看出李大钊推崇、赞扬俄国十月革命,B项正确;李大钊此时对俄国革命所持赞扬、欣赏的态度,并不能说明其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充分准备,也不能说明他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者,C、D两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