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课件10: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2016 年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
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
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 B 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其行政权力的扩大, 故 A 项错误;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而巡抚成为三 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 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因此不能说明六部的权限被削弱,故 C 项错误;派遣巡抚不能 体现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 D 项错误。
解析:选 A 由所学可知,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此时的司礼监太 监经常替皇帝行使“批红”权,故 A 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 B 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 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宦官由被禁止识字到被允许识字的变化反 映了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不能体现宦官掌握决策权力,故 D 项错误。
对应训练 2 (2019 届广东二模)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 康熙朝 100 多人增至 1 200 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 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2)实施效果 ①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 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 ②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 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 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史· 胡惟庸传》
除了丞相胡惟庸的擅权外,还有 什么因素导致朱元璋要废除已经 延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
② 1376年,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 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 也随之扩大。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胡惟庸专权擅政 2)废行省,设三司 宰相的职权扩大
——人教版必修1教师用书
一、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 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 矛盾更加尖锐。
明清统治者便大力强化君主专制, 以求达到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封建社会进入晚期,封建制度衰落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措施
(一)明朝: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 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 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 己者,辄匿不以闻…其定远 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 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 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 光烛天。惟庸益喜自负,有 异谋矣…
2、设内阁
明宣宗:授予票拟权,品秩从一品,但 朝位班次列为六部尚书之下——发展
明成祖:设内阁,参与机务,品秩正五品, 不臵官署——正式确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品 秩正五品——奠定基础
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压众臣,朝位班次 阁臣列为六部尚书之上 明宣宗:授予票拟权,品秩从一品,但 朝位班次列为六部尚书之下——发展
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 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议政王 大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 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 臣会议 议。每朝期,坐中左门 外会议,如坐朝仪
──昭梿《啸亭杂录》
皇 太 极
(二)清朝
军机处 南书房 议政王 大臣会议 内阁
皇权顶峰
皇权扩大
皇权受限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目的: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 (3)设置
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 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务。 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 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 而设置的刑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 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 明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 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 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 51名贡生清一色地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 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 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 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 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 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 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 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 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 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问题]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3.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 外人无从得知。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 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密折制度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 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 的作用。 4.文字狱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 设中书省, 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二.内阁的出现◆明成祖,设置殿阁大学士,入文渊阁,随侍皇帝,内阁出现◆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票拟是否被采纳,均由皇帝决定。
三.军机处的设立◆明初仿明设内阁,置六部。
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权力置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康熙,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裁决◆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前言:明初,宰相胡惟庸权倾朝野,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总结:明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1368—1644 省—府—州—县清1636—1911宰相制度的废除有何利弊?◆利: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弊: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权力旁落,造成太监乱政。
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二者对加强皇权有何作用?◆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内阁大臣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各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写称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及其影响时间:清雍正帝时期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第4课___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1]
清: 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 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 计,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 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 ,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 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延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 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 谯让随之矣。帮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2、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 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 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 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 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 的原因是
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 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 仔细看。”该诗说明的本质问题: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 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清时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秦汉:三公制度,丞相“掌承天子、助理万机”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3、废除丞相
(1)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
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 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并毒害 刘基(即刘伯温)。刘伯温很不看好胡惟庸,评价 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 当 朱元璋向刘伯温询问胡惟庸任丞相是否合适时,刘 伯温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 。” (《明史》)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他在1328年10月21日 生于濠州钟离县(今安徽省凤阳县),他的幼年非 常困苦,放过牛,要过饭。16岁时,他被送入一个 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他的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 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25 岁,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 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 郭子兴,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 分给大家。后来成为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
2、军机处设置——专制顶峰(雍正)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 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 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 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⑴原因: 行中书省权力过大
三司 互不统辖
⑵职能:
中央
各司其职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提刑按察司
民政和财政
军政
监察和司法
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
例题6.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评
价,正确的是
A、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制度的划时代的变革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
侍从顾问,只有票拟权无决策权
职权
不同 对皇权作 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宰相 内阁首辅
相
同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要经皇帝及 大臣商议 制约皇权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
权力来源 不 职 责 任 免 同 对皇权影响
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贾谊和汉文帝谈话,不觉膝之前席, 可见都是坐着的。唐初的裴监甚至和高祖共坐御榻,十八学士在唐太宗面 前也都还有坐处。可是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 无坐处,一坐群站、三公群卿立而论政了。到明清,不但不许坐,站着都 不行,得跪着奏事了,清朝大臣上朝得穿特制的护膝,怕跪久了吃不消。
材料二:
胡惟庸案大捕杀
——明太祖《皇明祖训》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丞来自胡惟庸骄恣擅权1.原因
(1)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历史原因:吸取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的教训; (3)具体(现实)原因:废行中书省,在地方上设三司使,集地方权力于 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2.措施 (1)诛杀宰相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兼并相权;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进行批示。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 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高一历史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侍从咨询为主
直接由皇帝意 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无制约
3、如何理解“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发展到 顶峰”?
秦朝 君 建立
汉至元 主 发展
专 明朝 制 强化
清朝
顶峰
雍 正 帝
内阁
军机处
议政王 大臣会议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中国封建政治发展 的总趋势。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全国的军 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和中 央集权也因此发展到顶峰。
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
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 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 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三、纵横联系 拓展探究
课外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5至19世纪中国和欧 美各国政治发展方向的不同之处及其影响。
探究参考:明清君主专制的影响
一方面,君主专制的强化,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 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 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 方国家。
4.综合分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有何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 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 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 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
温故知新
秦代(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一、明朝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1、政治重视作用:明朝建立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君主的政治作用,明朝重点讲求“以真宗为体”,把真宗列为万民之主,赋予其临时地位,因此,任何政治活动,无论大小,都要经过真宗的同意和批准。
2、统一司法权:明朝把司法权统一掌握在皇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实施严格的审判制度,推行“纠罝田库制度”,以镇压和惩戒重犯。
3、实行礼制:明朝清朝均重视实行礼法,把宫廷的礼仪贯彻在全国的官吏和民间,将礼制树立为司法中的重要原则,周规范礼制,加强专制统治。
4、下令实施:明朝清朝拒绝任何一种势力抗拒的建议,凡是明朝的大学士、尚书都必须服从君主的下令,一切以君主的命令为准绳,权力在君主手中,下令必须执行。
5、维护国家威信:明朝清朝希望用国家政策维护和提升国家威信,加强对宗族的统治,维持英明的君主统治,以获得国家尊严和民众的支持。
6、军权绝对:明朝清朝都实行军队的绝对统治,军权绝对地归真宗所有;军队以军长元老为追随者,一再以君主的话为准绳,顶住民众问政,将诸军纳谏,不可背书,不可乱实,全心全意服从君主。
7、整合各类衙门: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主要是要让官吏把注意力放在真宗的命令上而不是朝野大政,当时明朝官府把朝野大政、端直巡视、推行纠罝田库等政策整合成一个衙门,统治朝野,一统各类衙门,使政治秩序更加完善。
8、加强宗教控制:明清实行礼崩乐坏、重庆宗教的政策,对寺庙进行监管,明朝清朝都把教会作为一种宗教,加强了教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宗教仪式,教会参与宗政事务,以稳定皇室的统治。
9、实施教育政策:明朝清朝准许民间建立学校,给官府成立府坛,要求官吏、士大夫以及将员对学问有所认识,明清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了校名院规、考试宁节、书章制度等。
10、建立政教合一体制:明朝清朝希望消除宗教控制下带来的乱政策,通过政教合一体制,强力实施宗政活动,使宗政活动更加权威,把宗教活动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彻底拔除,并以君主的权威和权力推行法律。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点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________的高度集中,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_______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力不从心。
(2)过程⎩⎪⎨⎪⎧①创立: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 ”由此出现。
②发展: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3)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预习评价】1.(判断)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
( )2.(判断)明朝殿阁大学士作为中央政府高级官员,拥有决策权。
( ) 3.(判断)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
( )4.(思考)“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指什么?试答: 知识点二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康熙时期加强皇权(1)背景: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________________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2)措施:在宫内设________,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________、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2.雍正时期设军机处(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特点:机构简单;大臣品级不高、钦定。
(3)职责:跪受笔录,按________的意旨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加强,________进一步得到巩固。
【预习评价】1.(判断)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内阁制的设立
1、原因:废除宰相,政务繁忙。 2、形成和发展: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 (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决策)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有所发展
课堂设问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想一想
废除宰相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影响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 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 3391件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145件、423件 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 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想一想:明代皇帝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的?
1、背景: ① 胡惟庸专权(直接原因) ②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
2、措施 1380年,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权分六部,下令以
后不许再立丞相
胡惟庸案大捕杀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 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 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以“擅权枉法”罪把 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 “胡狱”。
枢密使、
三司使
清:南书房;
军机处
(明清) 反映时代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课笔记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收归中央。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成员逐渐成为朝廷核心,权力增大,但始终没有法定地位,也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3)影响:明朝内阁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1)背景:清朝初期,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雍正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
(2)目的:削弱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
(3)特点: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
(4)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重点知识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将权力分散到六部,以便更好地掌控政权。
2. 明朝设内阁: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内阁的设立标志着明朝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3. 清朝设立军机处: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作为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 清朝乾隆帝时期加强军机处职能:乾隆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军机处的职能,使其成为皇帝控制政权的重要工具。
5. 清朝嘉庆帝整顿吏治:清朝嘉庆帝时期,整顿吏治,加强了对官吏的管理和监督,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
6. 清朝道光帝整顿漕运:清朝道光帝时期,整顿漕运,改善了漕运管理,提高了运输效率,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7.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推行洋务运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方案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原因
明
① ② ③ ① ② ① ② ③
措施 结果
原因 措施 结果
明清君主专 制的加强 清
后果
1 原因:
①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②历史原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 以致皇权不稳
③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的赋予 皇帝个人的信任
职责
任免 对皇权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决策者侍从顾问要经大臣皇帝的 由皇帝的意愿 商议 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 制约皇权 产物
西方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东西方差
距拉大
君主专制强化
东方
自然经济主导
落后
明: 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明清(顶峰) 清: 设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皇帝
中央: 设中书省 元(新发展)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集 中央: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 中 宋朝(加强) 地方: 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把军事、行政、财政权力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 中央: 三省六部
2 措施
中央:废除宰相,权分六部,直 接对皇帝负责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3
结果:
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 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加强。 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 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第4课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中央:废丞相,设内阁;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⑴废除宰相制度(中央)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等历史教训;宰相胡惟庸擅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表现:1380年明太祖诛杀宰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影响: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但制约皇权的宰相机制被废除,导致国家决策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素质,一旦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便极易致乱政。
⑵设立内阁(中央)背景:废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导致政务繁杂、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过程: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助理政务;②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③明宣宗时内阁取得票拟权;④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成其下属机构。
局限: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未取得法定地位,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为防止内阁演变为事实上的丞相,以司礼监太监牵制。
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或咨询、顾问机构)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⑶废行省,设三司(地方)目的:分散地方权力,集权于中央三司:布政司——行政、都指挥司——军政、按察司——监察,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
【图片证史】——君权逐步强化是古代君臣关系演变的本质趋势【解读】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但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坐着奏事站着奏事跪着奏事宰相内阁首辅地位中央一级行政机构首脑,百官之首皇帝內侍顾问班子首脑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票拟权(无属官)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与皇权关系制约皇权,能一定程度避免皇帝决策失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2、清朝——中央:设南书房(康熙帝);设军机处(雍正帝)⑴设南书房(康熙帝)影响: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内阁的出现(1)原因 (2)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职 责
宰相制度赋予
一级决策者
皇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为主
任 免
对皇权影响
要经皇帝及大臣 直接由皇帝意愿 商议 决定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 产物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 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资料:
•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 原非宰相!”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文化:八股取士
地方
中央
废宰相, 权分六部 设置内阁
废行省 设三司
皇帝
五军都督府 锦衣卫 东厂 西厂
互不统辖 各司其职
三司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行政
军政
监察
宰相制的废除所产生的影响
积极:有加强皇权,巩固统 治。 消极:皇权缺少制约,有利于君主的 独裁专制。同时也是皇帝政务繁多, 身心疲惫。
设置时间: 雍正初年(1726年成立军机房,1739年成为一 个正式的常设机构) 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亲臣、重臣(即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军机大臣的职责: 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但只是承旨遵办
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 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 2.创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明成祖: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内阁制度确立 明宣宗:取得票拟权,以后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3.评价
明朝内阁制度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 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 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军机处的职能特征:
1.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 2.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 3.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4.跪受笔录,不能决策,完全听命于皇帝
专 制 皇 权 达 到 顶 峰
◎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皇帝 军机处
限 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
限 制 内阁
南书房
皇权受限
皇权扩大
皇权顶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清初政治状况情况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 2、康熙时南书房的设置 目的:为了扩大皇权 内容: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 作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置 运作:皇帝选亲信充任,每天召见,跪受笔 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 拟写诏令,经皇帝审批后,再传达执行 结果:提高了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背景 丞相废除后,政务繁多,皇帝一人无力应付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 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 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来的奏 章共1160件。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 要处理411件事。
人教版高一历史 必修一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共27张PPT)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制度赋权 参与决策 制约皇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
无决策权 不能制约
内阁的性质: 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皇权到达顶峰
清
军机处
朝治
制
度
康熙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
内阁大学士有数人之多,并不是每一位大学士 都可签注意见,必须资格最高,深得皇帝信任的人, 此人即世人所称的“首相”——首席宰相。但大学 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 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一一签 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 法定地位。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权
制 度
积极方面
影响
消极方面
军机大臣都由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 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 手中。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 影响
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
建 立 秦朝
发 展 汉—元
强 化 明朝
顶 峰 清朝
合作探究 明清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 响(积极、消极)?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清史稿》
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揽国家大事,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 皇帝之下的政务机构。
军机处
既然“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那是否说担任军机大臣的刘罗锅相当于宰相 ? 军机大臣不是宰相。军机处职责为“跪受笔录” ,完全听命于皇帝,没有决策权。
【问题探究】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 主专制达到顶峰?
落后,挨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主讲人:赵鹂瑛参与人:王治国廖君佑黄炳洋黄梅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秦朝以后,中国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沿着三条线索发展。
中央集权的问题在北宋以后即基本解决了,宋以后除了民族关系因素外,再未出现过全国性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君主专制的问题在元代仍然没有解决,即相权较大,威胁皇权,明清需要继续解决。
官僚制仍然沿袭科举制,只是发展为八股取士了。
本课重点介绍君主专制这条线索。
一、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1、废除宰相制度:
背景:
(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元朝教训)
明初沿袭元朝的行政体制,中央设立中书省,下设六部,由左、右丞相主持工作。
(2)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中书省和相权的权限扩大,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更加突出(3)宰相胡惟庸挑战皇权
胡惟庸为相七年,擅权乱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措施:
(1)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诛其人)(洪武十三年)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杀。
有人认为,所谓的胡惟庸案只是一个契机和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胡案前后延续十几年,诛杀了3万多人,成为明初惊天大案,对明初政治产生重大影响。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废其制)(洪武十三年)
影响:
①六部成为明朝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②相权与皇权合二为一,皇权空前加强
六部各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具体行政机构,皇帝不仅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
③皇帝的工作量变得空前巨大
(3)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下令:“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处以极刑。
”载入《皇明祖训》。
影响:
(1)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导致宦官专权(代帝批红;影响皇帝态度;口传圣旨夹私意),见17页《学思之窗》。
2、确立内阁制度:
原因: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明太祖可能是历史上最忙、最勤奋的皇帝。
过程:
(1)奠基——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洪武十五——十八年)
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建立三殿(武英殿、华盖殿、文华殿)、两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侍左右,备顾问,协助理政,但很少能参与决策,一切大事仍由皇帝亲自主持。
明太祖尝试三年,发现大学士辅政能力有限,遂废不立。
殿阁大学士皆因在宫内,又称内阁大学士。
(2)确立——明成祖确立内阁制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相当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央文史馆等)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由于明成祖有乃父之风,善独断,内阁权力有限。
来源:翰林院官员
办公地点:宫内的文渊阁
职责:顾问
(3)发展——明宣宗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表现:
①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建议权)
票拟权的获得是内阁制度的一个里程碑,此前内阁不过随事以备顾问而已,政务与闻与否全随皇帝喜好。
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票拟权三个阶段:辅臣协议——首辅专票——辅臣分票)如果票拟不合帝意,内阁再议,为“改票”。
②明神宗阁权一度压倒部权
阁臣多人,皇帝择才高、听命者为首辅,余为次辅,始设于建文四年。
神宗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权力空前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特点:
(1)内阁不是法定的、制度上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六部。
法定的决策者:皇帝。
由于宰相必须具有参与决策和监督百官执行两个基本条件,内阁只有建议权,所以内阁制不是宰相制。
内阁只是法定的内侍机构、秘书咨询机构,辅助天子进行决策,不参与政务的执行。
(2)阁权完全受皇权控制
①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
②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
③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
(3)内阁无权对六部发号施令
综上,明朝一破一立强君权。
二、清初君主专制的加强
1、背景:
(1)中央政权机构的“一国两制”
清初采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
同时保留祖制——议政王大臣会议。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2)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皇权受到限制
议政王大臣会议:创立于皇太极时期,撤于乾隆57年(1792),存在150年。
主要参加人员有八旗旗主、议政五大臣等,是当时国家的议政和决策中心。
满洲贵族集体决策,皇权受到限制。
2、措施:
(1)康熙: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起草谕旨。
中枢权力遂一分为三。
内阁、议政处(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南书房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在宫内设南书房的思路,与汉武帝中朝决策相近,含有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之意,同时含有将外朝内阁的部分权力归于内廷之意。
(2)雍正:在宫内设军机处(内廷秘书机构)
目的:①办理西北军务;②保守机密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
组成:亲信的满、汉官员(兼职)
(官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主持军机处工作,由皇帝指定大学士、尚书、
侍郎等高官兼任,人数、任期均不固定。
军机章京承办具体事务,于中级官员中选文才
敏捷者充任。
)
职责:
①跪受笔录(承上)
②负责传达给中央六部和地方官执行(启下)
变化:临时机构到常设机构(或者世界上时间最长的临时机构)
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成立后撤销,存在180多年。
特点:①简:
简就是机构简单、人员简练。
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人员不像内阁人员庞杂。
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军机大臣人数一般3、4人到7、8人,章京30来
人),皆干练之人,不称职即随时“罢值”回原任。
②速:速就是办事效率高。
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一日一清”。
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
③密:保密,一在于“廷寄”制度,廷寄一为快捷,一为保密;二在于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
影响: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皇帝决策,六部、地方官分别去执行,内阁、议政处形存虚设,南书房地位下降,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命于皇帝。
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实现了“乾纲独
揽”的绝对君权。
(3)乾隆: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彻底消除了满洲贵族干政的隐患(存在150年)
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小结:
1、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1)秦汉:丞相总揽——三公九卿制
(2)隋唐:三省分工——三省六部制
(3)宋元:三省制向一省制过渡
(4)明清: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出现
2、君主制度的演变
是皇权分割、削弱、剥夺相权的过程。
(1)贵族君主制
夏到春秋战国,君主的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受制于方国制、封国制和世卿世禄制等。
但君主的权力,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加强。
(2)专制君主制
又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的君主专制是渐进式的
①君主丞相制度
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有一个总执朝政的丞相或者相国(独相),权力仅次于皇帝。
②君主宰辅制度
隋唐宋元,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由一人发展为一群人(群相)。
元代一省制,丞相人数不定,多时5人。
③绝对君主制度
废除丞相制度(无相),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明内阁、清军机处成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参谋与助手。
3、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条线索、两个斗争
三条线索:君主专制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发展,官僚制的发展
两个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