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瓶颈及“由大到强”发展战略分析
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我国船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船舶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三大造船指标持续上升,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掌握主动权。
但船舶市场仍然存在以下风险:一是用工紧张问题仍存,综合经营成本波动性增加;二是部分配套产品依赖进口,短板仍未补齐,船舶配套供应链稳定仍面临挑战;三是造船船位供给趋紧,船舶市场调整风险逐步加大。
在造船新周期启动之际,船舶行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一是中国船厂市场竞争力快速增强,造船业优势持续巩固;二是高端船型制造步伐加快,高附加值船型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三是行业发展转型绿色化智能化,推动制造技术优化升级。
一、发展现状分析近几年来,我国船舶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船舶制造能力持续增强、新接订单总量占世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造船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
我国船舶制造能力持续增强。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7月,中国造船完工总量为2409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7.8%;同比增长15.6%,增速较2023年1-6月提高14个百分点,而2023年1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为同比下降4.6%和13.8%。
按修正总吨计,1-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870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0.2%,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5册我国造船完工量数据的攀升,体现出我国造船能力的不断增强。
图12023年2月-2023年7月全国造船完工总量及同比增长率走势(单位:万载重吨,%)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新接订单同比增长74%。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新接订单总量为4476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7.7%,同比增长74%,增速较2023年1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21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而上年同期为同比下降43.1虬按修正总吨计算,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738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39.9%,占全球的62.7%。
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及目前发展情况
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及目前发展情况哎呀,说起船舶行业啊,那可是咱们国家的一大支柱产业。
从小渔船到大货轮,从近海航行到远洋航行,船舶行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聊聊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的现状,让大家对这个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来看看船舶行业的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运需求不断增长,船舶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船舶产值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制造国。
我国船舶行业在技术创新、绿色环保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比如,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船舶和深水潜艇,这些都是咱们国家的骄傲。
船舶行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企业都在争夺市场份额。
为了提高竞争力,很多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
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污染问题的加剧,船舶行业也需要加大对绿色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国际贸易摩擦也给船舶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船舶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船舶行业目前的现状。
目前,我国船舶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造船、配套、维修等领域。
在造船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大型船舶的能力,而且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配套方面,我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产品,为船舶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推进船舶行业的发展。
尽管我国船舶行业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部分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另外,船舶行业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需要加大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国船舶企业需要提高自身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船舶行业作为我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环保意识、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船舶行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船舶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船舶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航海历史的国家,船舶产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将对中国船舶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发展历程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船舶“黄河”号以来,中国的船舶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船舶工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的造船企业先后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等各类船舶。
中国的造船工艺、船舶设计和船舶装备制造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3. 现状分析3.1 产能与市场份额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生产国之一。
中国的造船企业在世界船舶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在散货船、集装箱船以及液态化学品运输船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3.2 技术创新中国的船舶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推动船舶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国的船舶设计和制造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并且正在朝着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3.3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船舶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技术研发资助等。
政府的支持为中国的船舶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4. 挑战与机遇4.1 国际竞争尽管中国的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国际船舶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仍面临来自日韩、欧美等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中国船舶工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增强竞争力。
4.2 环境保护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船舶行业受到了更多关于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约束。
中国船舶工业需要积极应对环保问题,加大研发力度,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并加强环境管理,以满足国际环保标准。
4.3 新兴市场机遇中国船舶工业也可以利用新兴市场的机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船舶工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可以通过与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船舶工业的发展,并开拓新的市场。
国内船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国内船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国内船舶产业持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船舶制造业以其高质量的产品和竞争力,成为全球船舶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深入分析国内船舶发展的现状,同时探讨未来的趋势。
一、国内船舶发展现状1. 增长势头迅猛:中国船舶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制造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造船厂和船舶企业。
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年产值占全球整体的三分之一以上。
2. 技术实力提升:国内船舶制造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国船舶制造业在船舶设计、建造、设备制造等方面日益成熟。
一些国内造船企业已经具备了设计和建造大型油轮、集装箱船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技术含量船舶的能力。
3. 国际竞争力: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船舶企业的产品广泛销往全球各地,尤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船舶制造业在价格竞争和产品质量方面表现出色,为国内企业赢得了较高的国际声誉。
二、国内船舶发展未来趋势分析1. 环保意识提升: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低碳、清洁航运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未来,国内船舶制造业将面临更高的环保要求和技术标准。
为了减少污染和烟雾排放,船舶制造企业将不断探索和采用环保型船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如LNG动力船和新型清洁燃料发动机。
2. 电子化和自动化:未来船舶制造业将趋向电子化和自动化发展。
船舶智能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效率。
例如,无人船、自动导航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等,将成为未来船舶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3. 船舶多功能化:未来的船舶将呈现多功能化的趋势。
为了提高运输效率,船舶设计将更加注重适应多种货物和运输需求。
集装箱船和多用途船舶将成为未来船舶制造业的热点领域。
4.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未来船舶制造业将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
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系统,船舶可以更好地进行优化运营和维护管理。
我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造船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船舶工业号称“综合工业之冠”,与钢铁、化工、机械、电子等近百个行业相关,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带动作用。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船舶企业集团。
2018年,中国造船业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分别达到3667万载重吨、3458万载重吨、8931万载重吨,全球占比分别为43.9%、43.2%和42.8%。
在规模提升的同时,中国船舶工业在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气体运输船、高端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设计建造航母、深海载人潜器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目前,中国船舶企业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迈进。
一、中国造船企业与世界一流大型造船企业的比较从综合指标分析看,中国船舶集团(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扬子江船业等已经迈入世界大型船舶企业集团之列,但在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与日韩一流大型船企还存在差距。
(一)中国船企规模优势明显从造船完工量看,中国船企具有相对优势。
2018年世界排名前十中中国占五席,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仅次于位居第一的韩国现代重工集团(见表1)。
从产业集中度来看,中国前五家船企造船完工量国内占比为80%,低于韩国。
2019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实行联合重组成立中国船舶集团,与此同时,韩国现代重工集团也宣布收购大宇造船海洋,两家新重组企业的生产规模将不相上下,日本船企近日也在宣布业务重组,以缩小与中韩企业的规模劣势。
表1 2018年世界主要船企造船完工量情况(单位:万载重吨)数据来源:英国克拉克松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从营业收入看,中国船企处于领先地位(见表2)。
中船重工集团近年快速增长,排在首位,中船集团处于第二梯队的领先位置。
中国船舶集团成立后,营业收入规模将维持600亿美元左右,远远领先日韩船企。
表2 世界主要船企营业收入情况(单位:亿美元)数据来源:企业年报(2014-2018财年)整理。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瓶颈及“由大到强”发展战略分析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瓶颈及“由大到强”发展战略分析我国船舶工业是国家重点产业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然而,尽管我国船舶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其发展依然存在着许多瓶颈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瓶颈和“由大到强”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参考。
一、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1.产业结构单一。
我国船舶工业主要集中在大型船舶建造领域,同时其船型结构相对单一,在高技术、高附加值方面的产品产能较弱。
2.关键核心技术不足。
尽管我国船舶工业的总体水平提高了,但关键核心技术在某些领域上还存在欠缺,如船用发动机、高功率船用发电机、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等方面的技术相对薄弱。
3.管理落后。
我国船舶工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和国际上的差距仍然存在。
部分企业主营业务方面受到制约,整个产业存在能力不足、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国船舶工业技术人才结构相对单一,技术队伍缺乏高层次学科交叉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二、“由大到强”发展战略1.调整发展战略。
应该在大型船舶领域的同时,尽快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军高新技术、高价值领域,提高产品竞争力,优化船型结构,做好中小型船舶的促进和支持。
2.提升技术水平。
在取得整个行业技术更新的基础上,应当全面提高科研和技术攻关能力,将主要技术和核心技术逐步实现国产化和自主创新。
大力发展渔船、游艇、工程船、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进一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打造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的产品。
3.推进成果转化。
船舶产业应当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品质精度的投入,建立良好的研究与开发合作网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
4.提高船舶企业的管理水平。
除了要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依靠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以外,企业还应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更广泛的职业发展空间。
5.培养人才。
应将技术研发能力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船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研究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内工业的也不断得到了发展,其中中国船舶工业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然而,船舶工业和其他工业相比,其特殊性也使得它的发展环境更加特殊。
本文将对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船舶工业的现状中国船舶工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在近几十年中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船舶生产国之一。
2019年,中国船舶工业产值达到了1.0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8%,其中造船完成总吨位达到了4174万吨,同比增长8.4%。
此外,中国船舶工业的出口也不断攀升,2019年海洋工程装备出口额达到了26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7%。
然而,中国船舶工业的生产和经营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船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其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船舶工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环保压力加大,船舶排放限制继续加强,要求中国船舶工业生产的船舶要符合更严格的环保要求,这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财政支持。
二、未来发展趋势1.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造船业,这些国家的技术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要强于中国。
因此,中国船舶工业必须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自身的产业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从长远角度看,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产品才能保证中国船舶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围绕“一带一路”发展,加强国际化合作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仅受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
近年来,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制造”推向世界舞台。
在此背景下,中国船舶工业可以通过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为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拓展海外市场。
3. 推动智能化技术,提高船舶质量和效率船舶制造是一项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其发展离不开制造技术的革新。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瓶颈及“由大到强”发展战略分析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瓶颈及“由大到强”发展战略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船舶工业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制造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自上个世纪建国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多次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着诸多瓶颈和挑战。
我国船舶工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这使得我国船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获得竞争优势,产品竞争力较弱,市场份额逐渐减少。
我国船舶工业的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
大部分船舶企业仍处于模仿跟随的阶段,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技术和装备生产,导致整个行业缺乏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需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推动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
【字数:247】1.2 问题提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着一些瓶颈和挑战,需要制定更加积极有效的发展战略以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受到国内市场需求下滑、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的困扰。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已成为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前船舶工业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瓶颈问题所在,以及探讨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推动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瓶颈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提出可行的“由大到强”发展战略。
我们将讨论政府政策支持和产业合作在推动船舶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未来船舶工业发展的趋势和展望。
2. 正文2.1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船舶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技术积累。
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我国船舶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海洋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船舶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海洋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船舶业发展趋势分析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一、行业发展现状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稳步恢复,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实现恢复性增长,展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2020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全年增加值29641亿元,较上年减少6083亿元,同比下降17.03%。
随着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船舶制造能力出清,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实现恢复性增长。
截至2020年底,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较上年减少35亿元,同比下降0.9%。
截至2020年底,全国造船完工量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
其中,海洋船舶完工量为1082万修正总吨,较上年减少12万修正总吨,同比下降1.1%,占造船完工量的28.08%。
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8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
其中,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为969万修正总吨,较上年增加105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12.15%,占新承接船舶订单量的33.49%。
截至2020年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量7111万载重吨,比2019年底手持订单量下降12.9%。
其中,海洋船舶手持订单量为2502万修正总吨,较上年减少130万修正总吨,同比下降4.94%,占手持船舶订单量的35.18%。
二、行业发展趋势我国海洋经济正在不断地发展,需要进行更多的海洋勘探,逐步向深水域进行探索,海洋的结构组成也将走向多样化。
我国将会制造出一大批的未来船舶,打破固定思维,尝试技术创新和提高创造的质量,为我国的舰船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提高未来船舶的军用价值。
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及目前发展情况
船舶行业发展趋势及目前发展情况一、船舶行业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船舶行业也在不断地壮大。
从最初的木质船只,到现在的钢铁巨轮,船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人类智慧与创新的史诗。
在这个过程中,船舶行业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船舶行业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呢?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船舶成为了船舶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船舶是指在设计、建造、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环保因素的船舶。
这些船舶采用了一系列环保技术,如低硫燃料、零排放动力系统、节能设备等,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未来,随着全球对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船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智能船舶是船舶行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船舶是指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船舶的自主导航、自动控制、智能维修等功能的船舶。
这些船舶不仅可以提高航行安全性,还可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船舶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人工驾驶船舶,成为航运业的主流。
多功能船舶是船舶行业的另一个新趋势。
多功能船舶是指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的船舶,如邮轮、货船、工程船等。
这些船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切换各种功能,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例如,一艘邮轮在休息期间可以改装成游艇,方便游客休闲娱乐;一艘货船在卸货完毕后可以改装成旅游船,为旅客提供观光服务。
在未来,多功能船舶将会为航运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航运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船舶行业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自身竞争力。
船舶行业还需要关注新兴市场的发展,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二、目前船舶行业发展情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船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波动和环保政策的收紧,船舶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航运市场需求下降。
浅谈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 国已经连续 l 0年位居世界 第 三造 船 大 国 。l 0年 问 , 国造 船业 占世界 造 船市 场 的 中 份 额从 不 到 6 %扩 大到 了 1 % 以上 。专 家 们 估 计 。 年 这 一 比例 超 过 l % 问题 不大 。 1 今 5 而且 中国 的船舶 订单 中 8 % 以上是 出 口订单 , 口到 包括 美 、 德 在 内的 世界 10多个 国家 和 5 出 日、 1 地 区 。“ 十五 ” 间 中国造 船产量 年均 增 长 3 % 以 上 , 大高 于 世界 造 船 总量 的增 长速 度 , 期 0 大 也 远远 高 于 日、 韩等 主要造船 国的增 长速 度 。 中 国船 舶制造业 的“ 国家 队” 0 6年 上 半 年 成 绩 喜人 。 中船 重 工集 团公 司上 半 年承 接 20 船 舶订 单 3 8万吨 , 年计划的 13 ; 9 为 3 % 中船 集 团公 司上 半年 承 接新 船 订单 高达 7 7万载 重 7 吨 。 额完成 全年 6 0万载重吨 的经营 指标 。 超 0 < 国船 舶工业 中长期 发展 规 划》明确 提 出 ,0 0年 我 国造 船 总 量 要 达 到世 界 总量 的 中 21 2 % 。0 5年达到 3 % ;00年船 舶配套 率 达 到 6 % ,0 5年 达 到 8 % ;0 0年船 用 柴油 5 21 0 21 0 21 0 21 机 产量 达 到 6 0万 马力 ,0 5年达 到 8 0万 马 力 。为 实 现此 目标 。 国将重 点 规划 建设 三 0 21 0 我 个 现代 化 大型造船 基地 , 包括珠 三角 地 区 、 三角 地 区 和环渤 海湾地 区 。同时为 防止 投资 过 长 热 和低 水 平重复 建设 。 主管部门拟提 高行 业进 入 门槛 , 大整 合力 度。 而在低速船 用柴油 机 加 领域 。 除重 点支持 沪东重机 、 大连船 用柴 油机 厂 和 宜 昌 船用 柴 油 机厂 外 。 不再 审批 新 造机 企 业 。 保 了公 司在行 业 中的垄断地位 。 确
我国船舶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我国船舶发展现状分析报告引言船舶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装备,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海岸线和港口的国家,我国船舶发展一直处于重要位置。
本报告将对我国船舶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潜力。
1. 船舶产业规模我国船舶产业规模庞大,从船舶建造到船舶运营和维护,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统计,2019年我国船舶制造业总产值达到9348.4亿元,同比增长7.7%。
船舶运输也是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海船船队总数近2000艘,载货能力达到2.6亿载重吨。
2. 船舶制造技术我国船舶制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逐步实现了从传统船舶到先进船舶的转型升级。
特别是在船舶设计、船舶建造材料和装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集装箱船、油轮和船用发电机等装备已经居于国际领先水平。
3. 船舶市场需求我国船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船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尤其是在集装箱船和液货运输船舶方面,市场需求增长迅猛。
根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船舶市场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4. 船舶环保技术研究船舶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我国船舶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我国船舶工业加大了对船舶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开发出了多种船舶废气处理、洗舱水、噪声控制等环保技术。
同时,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船舶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
船舶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5. 船舶安全管理船舶安全是航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我国在船舶安全管理方面加强了监督和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船舶安全法规和标准。
同时,通过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了船舶安全管理水平。
这些举措为我国船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确保了航海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6. 未来发展展望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船舶市场需求的增长,我国船舶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2年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2年我国船舶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进展中经济体经济放缓,国际大宗货物市场需求端购买力不足等缘由导致运力过剩、运价下跌,航运业遭受了史上最难受的一年。
但2022年一系列利好政策,对于航运企业而言,也将是个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年份,抑或是挑战大于机遇。
因此,在我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新常态”下,造船业的革新之路仍将“漫漫无期”,仍需“上下而求索”。
面对接单难、交船难、融资难、盈利难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如何完成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显得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不断刷新历史最低纪录。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BDI指数暴跌近30%,无一日上涨。
据最新数据显示,BDI指数自1月4日473点起连续下跌,到1月13日BDI指数跌破400点,至1月27日,BDI指数已降至337点,创该指数诞生以来最低值。
而2022年5月,该指数最高曾达到过11793点。
订单下降导致多家造船企业破产。
记者梳理相关资料发觉,2022年3月,泰州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东方重工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同月,中国最大的外资造船企业STX(大连)造船被法院裁定破产清算,债务规模240亿元;2022年4月,温州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庄吉船业宣布破产重整;2022年5月,浙江知名民营造船企业正和造船也向法院提出了重整申请;2022年7月底,在经受了一系列的自救、重整措施后,江苏知名民营造船企业明德重工也最终没有摆脱破产的命运。
而在今年的1月,浙江舟山五洲船舶申请破产后,成为造船业寒潮中第一家倒闭的国有造船厂。
高端装备讨论员贺在华在接受媒体时表示,“2022年以来,我国造船企业承接新船订单量急剧下滑,订单量骤减使得造船企业营收大幅回落,盈利力量下降,面临入不敷出、经营困难的局面;而且随着造船业呈现买方市场态势,船东先期预付款比例越来越少,平均只有5%,最低仅有1%,这使得造船企业资金链更加紧急。
而一旦资金上出问题,造船企业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
中国船舶业发展的瓶颈
2010年 第9期学术探讨中国船舶业发展的瓶颈文/顾燕摘 要:船舶业作为中国重要的发展行业。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船舶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我们通过一些财务指标对中国船舶发展的瓶颈做一个概要分析。
关键词:融资;财务指标;能力中图分类号:F407.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9-0310-01船舶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几乎没有一个船东能一下子拿出一大笔巨资来建船,所以凸显出了资金的融通对于其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
中国船舶经营公司的范围主要有:船舶行业和柴油机生产行业内的投资;民用船舶销售、船舶专用设备、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销售;船舶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从事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自有设备租赁。
(以上经营范围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许可证经营)。
这些经营范围就决定了船舶业需要利用上市公司平台,整合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借助资本市场的窗口作用及资源优势,才能使之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在国际舞台中站稳脚跟。
从近十年中国船舶制造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
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
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财务指标来简析国内航运业的发展瓶颈。
一、从偿债能力来分析,动性比率中,我们船舶业的流动比率较低,资产的变现能力弱,负债大,而流动比率一般值恒定在2左右是为合适的,过渡的负债经营会加大我国船舶的经营的财务风险。
而中国船舶的流动比率过低,2009年的1.25和2008年的1.24,短期偿债能力偏低。
速动资产指可以随时变现为资产的资产,主要是现金,有价证券等。
中国船舶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船舶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一、船舶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造船业是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航运业、渔业、海洋工程的基础,是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前置条件。
由于劳动力成本等优势,近年来国际造船中心进一步向东亚及我国转移。
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已经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以下称三大主流船型)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但是,船舶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等矛盾日益显现。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额缩减,货运收入降低,国际航运市场急剧下滑,造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大幅减少、延期交付和弃单量大增,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在此情况下国家出台了《船舶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以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2010年1-7月全国船舶工业运行情况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弱,航运市场出现强劲复苏,中国造船三大指标(手持订单数量、新增订单数量、完工量)实现快速增长。
突出表现在韩中造船业的逆转,即连续7年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的韩国造船业,今年上半年被中国完全超越。
具体指标如下:(一)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快速增长1-7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5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4%;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332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4.2倍(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由于4、5、7月当月新承接订单量均超过当月完工量,使得我国从4月底开始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截止7月底达到18816万载重吨,与2009年底基本持平。
国家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一、船舶工业现状及面临地形势2003年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前列.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已经具备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以下称三大主流船型)自主开发能力,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但是,船舶工业在高速发展地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等矛盾日益显现.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航运市场急剧下滑,造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大幅减少、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应该看到,经过多年地发展,我国船舶工业已经形成了原材料配套强、劳动力素质高、制造业体系完备等综合竞争优势,世界造船业正逐步向我国转移,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在由大到强转变地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机遇,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巩固和提升我国船舶工业地国际地位,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地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地总体要求,通过采取积极地信贷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经营风险,确保船舶工业平稳较快发展;通过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大型船舶企业综合实力,形成新地竞争优势;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培育新地经济增长点,为建设造船强国和实施海洋战略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稳定造船订单,保持生产增长.积极应对推迟接船和弃船风险,防止出现大量撤单问题,力争船舶企业按期完成订单任务,保持生产平稳较快增长.加强政策引导,扩大船舶需求.调整优化运力结构,淘汰落后老旧船舶,扩大船舶市场需求.推进结构调整,整合造船资源.实施兼并重组,整合造船、修船、海洋工程装备生产资源,发展大型企业集团,促进船舶制造业和配套业协调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究开发,提高船用配套设备水平,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提高国际竞争力.(三)规划目标.1.船舶生产稳定增长.今后三年船舶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力争2011年造船产量达到5000万吨,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达到1200万马力.2.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11年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地35%以上,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占有率达到20%,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10%.3.配套能力明显增强.三大主流船型本土生产地船用配套设备地平均装船率达到65%以上,船用低速柴油机、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地国内市场满足率达到80%以上.4.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在高端船舶市场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若干个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初具规模,一批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发展壮大,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5.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研发设计实现系列化、标准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地品牌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取得突破.6.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骨干船舶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三大主流船型平均建造周期缩短到10个月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年累计降低15%,钢材利用率显著提高.三、产业调整和振兴地主要任务(一)稳定船舶企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和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经营风险.指导船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持生产连续性.(二)扩大船舶市场需求.加快报废更新老旧船舶和淘汰单壳油轮,积极发展远洋渔船、特种船、工程船、工作船等专用船舶.(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组块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单点系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潜水装备、甲板机械、油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四)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及其他骨干船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动大型船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船舶修理、特种船舶制造等业务,开拓非船产品市场.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并购境外知名船用配套设备企业、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定《船舶工业科研开发重点工程目录》,支持优化升级三大主流船型,开发适应新规范、新标准和节能环保要求地船舶,提高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汽车运输船、科学考察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地设计开发能力,加快新型船用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信导航自动化设备地自主研发,加快现代造船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六)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制定《船舶工业技术改造工程及产品目录》,支持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生产设施工程建设,支持填补国内空白、节能环保效果显著以及产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地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品地技术改造.(七)积极发展修船业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拆船业,实行定点拆解.(八)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制定并完善相关措施,巩固我国船舶工业在三大主流船型国际市场地竞争优势,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地国际市场份额;鼓励船用配套设备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带动产品出口.(九)加强船舶企业管理.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推进管理信息化,全面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数字化造船;加强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地研究,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增强市场分析和预测能力,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财务成本,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防范市场风险地能力;加强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培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四、政策措施(一)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地流动资金贷款要确保按期到位;对船东推迟接船地,要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地船东和船舶企业要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加强银企合作,对在建船舶实行抵押融资.支持符合条件地船舶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加快建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二)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帮助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和其他骨干造船企业稳定现有出口船舶订单.(三)鼓励购买弃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骨干航运企业购买远洋船舶地弃船,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购买出口船舶地弃船.(四)努力扩大国内船舶市场需求.对国内企业向国内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销售海洋工程结构物,继续实行增值税退税政策.加大预算内资金投入,提前实施纳入国家规划地政府公务性、公益性船舶建造.(五)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和单壳油轮.研究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政策.抓紧出台单壳(包括单壳双底和双壳单底)油轮强制淘汰政策,严禁超龄船舶改造、运营.(六)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除《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年)》内地造船工程外,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其他新建船坞、船台工程地申请.新建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专用基础设施工程需报国家核准.今后三年,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地扩建工程.(七)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地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合并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采取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等方式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实施兼并重组.支持骨干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其他船舶企业,优先核准其技术改造工程,鼓励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八)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增加高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入,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加快船舶工业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开展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特种船舶制造专业化设施设备等方面地技术改造,支持大型船舶企业兼并重组后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流程再造,支持中小型造船企业符合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地调整转型.支持船舶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条件建设.五、规划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要适时开展《规划》地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有关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地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地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船舶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
2022-2022年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前景与规划分析
2022-2022年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前景与规划分析一、中国船舶工业进展展望经过“十五”时期的快速进展,中国船舶工业的基础更加扎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展望将来,中国船舶工业拥有良好的进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进展,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加快,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间的贸易量呈现进一步增长的态势,这为世界航运市场的富强制造了条件,也为中国船舶工业的进展制造了条件。
初步推断,国际船舶市场今后一个时期可能会在肯定程度上调整,但消失“陡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上将连续保持平稳进展的态势。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进展基础较好,拥有相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进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具有宽阔的进展空间。
将来将有三大力气推动中国船舶工业高速进展。
一是世界经济的整体进展,特殊是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将更好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量将稳步增长,这必将促进海运量的增长。
二是人类环保观念的增加,新的环保标准将使很多旧船被淘汰,一大批新的环保型船将面世。
三是船舶运输趋向大型化、规模化、信息化、专业化,一大批新型大型集装箱船和大型超大型油轮和大型液化自然气船必将消失。
因此,船舶行业将迎来创新和技术更新的时代。
二、中国船舶工业2022-2022年进展目标2022年,自主开发、建筑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造船力量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造船年销售收入1500亿元(其中出口1200万载重吨,出口值120亿美元)。
船用低、中速柴油机年生产力量分别达到450万千瓦和1100台,基本满意同期国内造船需求。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专业化生产企业,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按价值计算)达到60%以上。
船舶工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造船业与配套业协调进展。
船舶工业全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现代化总装造船模式和企业管理信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瓶颈及“由大到强”发展战略分析作者:胡颖孟昭群来源:《全球化》2019年第02期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指引下,针对我国船舶产业与世界其他造船强国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的严峻现实,我国船舶产业应当在准确把握船舶領域发展方向、加快央企战略性调整、推进产业融合、加快“走出去”步伐等方面发力,加快实现我国船舶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早日实现世界造船强国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船舶工业先进制造业自主设计技术创新作者简介:胡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智海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孟昭群,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工程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智海投融资研究中心研究专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船舶工业吹响了攀登新时代新高峰的号角。
建设海洋强国,是一个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持久性和引领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实现重大创新的突破口,是贯彻军民融合战略、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具备成为造船强国的基础和实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船舶设计、建造、配套等环节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
一、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一)从自主设计水平看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主流船的自主设计能力,但在双高船型、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共性技术和系统集成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船舶设计整体水平至少落后日本、韩国7~8年,与欧洲差距更大。
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端产品设计能力不足。
“双高”船型和海工装备关键技术(如LNG船液货舱维护系统、海工系泊系统等)严重依赖国外,尚不具备豪华游轮、1.8万箱及以上超大型集装箱船、新型动力船舶以及高端深水海工装备的自主设计能力。
二是船舶综合性能差距较大。
在船舶自重、能效水平、绿色环保等方面,我国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如同等吨位船舶设计自重评价较日本高5%左右;在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评选的49型“2011年经典船舶”中,中国设计的只有4型,韩国设计的则达到22型。
三是开发设计手段落后。
虽然生产阶段设计普遍使用了三维设计,但在初步设计阶段仍主要采用二维设计,初步设计与生产设计衔接不畅,出图实现率低。
四是基础共性技术开发能力不强。
船舶性能和结构数据库积累不足,主机、螺旋桨、舵以及推进方式等基础性研究薄弱;超大系统集成和总包能力不强,仅能在部分分包业务中获得有限生存空间。
(二)从产品建造水平看虽然我国30万吨及以上船坞拥有量为全球最多,但在生产组织、产出效率、建造工艺、资源节约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在生产组织管理方面,日本、韩国、美国通过创新造船模式,实现流水作业生产管理精准,生产计划控制连贯高效,中间产品完整性和集成度大幅提高。
虽然我国骨干船厂通过“外学日韩”基本实现了现代总装造船模式,但在精度、冗余量和进度控制上仍显不足。
分段无余量制造率、分段预舾装完整性与日韩相差20个百分点以上,下水/出坞完整性相差近15个百分点。
在产出效率方面,日本船企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80修正吨/人、年以上,韩国也超过120修正吨/人、年,我国仅为60修正吨/人、年。
在建造工艺方面,焊接技术处于由半自动化向机械自动化焊接迈进阶段,特别是船体曲面分段和窄小舱室基本以人工焊接作业为主。
而日本、韩国、欧洲均已实现了单面焊双面成型工艺以及智能化焊接流水线作业模式。
在钢材综合利用方面,我国主流船厂的钢材利用率为85%~90%,而日韩主流船厂这一指标普遍超过95%。
(三)从关键配套水平看我国专业配套水平滞后于造船业发展。
关键技术基本从欧洲引进,核心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多从日本、韩国进口。
船舶配套设备是船舶高附加值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瓶颈。
1.关键技术依赖国外。
我国船用关键设备多数采用引进国外专利技术或中外合作生产,缺少自主品牌和技术,如船用低速柴油机研发尚未起步,甲板机械、舱室设备等领域品牌产品不多。
而日本、韩国在引进欧洲柴油机许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相继形成了自主品牌,如三菱重工的UE船用自主品牌低速机。
2.本土配套能力不足。
我国船舶的平均装船率只有50%左右,高附加值船舶的船用设备本土化装船率只有10%左右。
通讯导航及自动化系统、特种船舶专用设备等领域基本空白。
而日本、韩国除部分高精度的船用导航设备尚需进口外,其他设备基本可实现自给自足,本土化装船率达90%以上。
3.关键零部件仍受制于人,二轮配套体系不健全。
我国船用柴油机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如增压器、调速器、电控模块、轴瓦等)长期以来从日本、韩国和欧洲进口,导致我国船用设备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且供货周期较长。
(四)从引导未来产业发展的能力看我国在国际规则制订和适应未来市场需求产品开发方面,都处于被动跟随阶段。
船舶产业是完全竞争的国际性产业,受国际规则和产业指导力量影响显著。
1.在国际规则方面,欧洲和日本主导着国际海事新标准、新规范的制定权。
在已实施和明确将要实施的新标准、新规范中,没有一项是由我国主导的。
2.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船型/概念船型开发方面,由欧洲和日本、韩国引领发展方向。
如挪威船级社事先开发了双燃料集装箱船、日本节能环保船型(Eco-ship2020 散货船、E-Future 13000箱集装箱船)实现系列化发展等。
而我国则处于被动跟随状态,绿色环保新船型、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Tier Ⅲ要求的船用动力系统等研发刚刚起步。
二、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发展建议虽然我国船舶工业依然具有劳动力、资本、市场、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但在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要素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以低成本弥补效率和技术短板将难以为继。
因此,根据船舶产业发展阶段、发展基础和条件,需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进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
针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重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一)准确把握船舶领域发展方向,加快改革促进形成国家战略力量船舶装备的领域十分广泛,既包括各类船舶和海洋工程,也包括支持海上/岸上活动的装备与系统。
船舶领域包括科技与产业,涵盖军品和民品,联接产业与金融,影响上下游,连通国内外。
经过几十年的产业竞争与演化,基本形成了中国、日本、韩国、欧洲四极产业格局。
美国、俄罗斯造船以军用为主,而美国以及北欧、新加坡等国家(地区)还占据着海洋工程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此外,在深海探测、极地活动等领域,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也占据着优势地位。
在船舶市场出现全球性萎缩的新形势下,主要涉海强国把目光远放到赢得“后天”的竞争安排上,这主要体现在对海洋前瞻性科技的关注、投入与研发应用上。
综合判断,未来影响船舶產业发展的三大科技领域是:新能源与动力技术、海洋环境保护技术、“三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这些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逐渐改变了传统产品形式、运营模式,促进了装备制造之间、装备制造与运营服务之间、产业链条之间的融合,新老技术交叉应用、产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成为新业态。
与此同时,国际上的“新竞争”已现端倪,这就是争夺竞争规则的“竞争”。
传统海洋强国利用长期形成的优势正努力主导着国际海事/海洋政策、规则、标准等技术的制高点,并试图控制形成这些制高点的节奏。
产业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船舶产业饱受经济大周期、原材料以及汇率变动的影响,而基础设施一旦建成,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非常有限。
欧洲无力与中国、日本、韩国进行产业全面抗衡,选择了高价值、高技术船舶产品做优做精,并形成独特的优势供应链;韩国政府全力施救缓解了韩国造船业海工危机,继续在中高端产品发力,以产品领先策略塑造竞争力;日本则发挥精益生产优势,在传统产品上应用新技术更新换代,确保较强竞争力。
无论是欧洲还是日本、韩国,船舶产业均有较高集中度,每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企业集团,都可称为一个领域的战略性力量。
深海科学、军事运用及开发活动日益活跃。
近几年,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上升,特别是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系列载人/无人自主装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大洋科学考察、深海军事装备和系统应用,以及海底资源(如可燃冰开采)成为新的热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智慧海洋、智能作战、智能船舶/智能油田等等,正在引爆船舶领域颠覆性科技与重大系统创新。
当前,中国船舶科技和产业的格局已不适应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转型需要,也不适应从长期跟随式发展向引领性发展跨越的要求。
面对科技迅猛突破和国际竞争的新局面,央企必须要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深化改革中凝聚优势资源,形成国家战略性科技和产业力量,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变革、产业调整、市场创造的机遇,紧扣“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要求,以创新为发展的第一动力,踏准经济技术发展节拍,顺势创造新市场,形成以技术创新推动的质量变革、以管理创新牵引的效率变革和以制度创新引发的动力变革。
(二)加快央企战略性调整,建设船舶战略性科技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走过了一条规模扩张、聚力追赶之路,实现了建设造船大国的目标。
要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需要开辟新路,以更强大、更系统的战略牵引,更宽阔、更深邃的市场洞察,更科学、更坚决的行动部署,发挥优势,践行国家战略,建设造船强国,打造战略性科技力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1.从践行国家战略看。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船舶领域建设更集中、更核心、更有力的战略性力量。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宏大、长远、全面的国家战略引领,统筹科技与产业力量对接国家战略。
必须认识到,在重大方向上“统筹”优势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宝贵经验。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国内优势科技资源、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党领导的央企拳头力量,更有利于持久有效执行国家的战略使命。
2.从把握船舶科技发展看。
造船强国建设将不再主要依靠跟随式、模仿式发展,需要集中优势科技资源,统筹谋划近、中、远期海洋科技发展及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
从近些年发展看,日本、韩国、欧洲依然有较强的船舶领域技术掌控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关键领域专注力量投入,推动持久发展,如欧洲在发动机与复杂海洋工程、日本在智能航运与绿色环保船、韩国在高价值船舶与高端海洋工程等领域保持了重大创新引领。
当前,我国船舶科技资源分散配置,涉足船舶领域的央企除两大造船集团以外,还有一部分央企也有涉海装备设计制造力量,所拥有的科技资源无法统筹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