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其关键组成部分以及实施上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培养健康意识和习惯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习惯。
通过规范化的训练计划和培训课程,学生们可以获得系统的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同时,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和锻炼毅力,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二、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基础项目如游泳、跑步、篮球等有助于全面锻炼身体,培养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特色项目如武术、舞蹈和瑜伽,以提供更多选择性,创造更多机会,激发学生的潜力。
三、合理的训练时间和强度安排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应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避免给学生过大的负担。
尤其是在学生繁忙的学业安排下,制度应考虑到各个学年级的课程安排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适合的训练方案。
此外,需要制定措施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间,在训练与学习之间保持平衡。
四、专业的教师和设备支持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需要提供专业的教师和设备支持。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此外,学校需要提供有足够数量和良好状态的运动设备和场地,以确保学生的训练效果和安全。
五、注意训练安全和风险防范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应着重关注训练安全和风险防范。
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强运动场地和设备的维护和检查,确保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
同时,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训练中潜在风险的认识。
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管理制度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和运动俱乐部的开展,学校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
大学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大学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切实提高学校运动队运动训练的质量,规范体育训练、比赛的组织、管理和运行体系,保证体育训练和比赛正常、有序、高效开展,促进学校运动队竞技水平持续提升,吸纳兄弟院校管理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XX学院体育训练与竞赛管理办法》。
第二条体育训练和比赛工作旨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竞技水平;通过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提高学校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展示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培养体育拔尖人才,营造全校师生注重体育锻炼的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条成立体育训练竞赛管理小组,由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任组长,体育科学学院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3-5人组成,训练竞赛管理小组负责体育训练竞赛的管理工作。
训练竞赛管理小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确定运动队的项目选择和组建方案;确定运动员、教练员的产生办法;确定运动队主教练、项目教练的组建方案;审核教练员提出的训练竞赛方案和经费预算方案;制定项目竞赛任务;制定相应的训练考勤考务细则和竞赛补助与奖惩条例等。
第四条体育训练竞赛管理小组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运动队,运动队的设立须有校级以上的固定比赛项目,无固定比赛项目的不设立运动队。
第五条体育科学学院在学校体育总经费框架内安排运动队的数量与参赛数量。
按规定易耗设备、材料,发放各种补贴及一些经常性费用。
第六条运动队的设立由公体、专业课教学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体育训练竞赛管理小组审核,并报告分管校领导。
书面申请中明确运动队的比赛目标与任务,训练队员人数,训练计划,参赛时间、教练员名单等。
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比赛的运动队,报分管校长批准。
第七条参加运动队训练的教练员必须听从各课程管理中心的统管理和安排;严格按计划训练、考勤,并做好训练记录,训练结束时将训练记录、运动员训练考勤结果上交公体、专业课教学管理中心备案;对于训练时不负责任或不能完成训练任务的立即停止教练工作,并扣发训练补贴。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二章 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
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 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
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 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
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有效地整合训 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
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从国家层面对整个国家运动训练活 动进行的管理。
幼儿、中小学锻炼小组、 代表队
高级训练阶段 中级训练阶段
初级训练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
思考题
运动训练管理的层级结构; 运动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由哪几个子系统
组成?
科研组的日常工作就是用家用DV机拍摄刘翔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并 将画面传入电脑,对刘翔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刘翔 的跨栏角度和跨栏周期等数据,再交给孙海平教练,以掌握刘翔的状 态。 刘翔上午训练结束后,科研小组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用电脑做分析。 当最终的结果被刻制成光盘的时候,刘翔正在自己的房间午睡。下午 训练时,孙海平就能拿到刘翔最新的资料。如果是下午训练,科研小 组就晚上加班,第二天一早,光盘就能送到孙海平手里。 科研组组长李汀说,在出发雅典前的最后一堂训练课上,刘翔在 无助跑状态下跑出12秒90的成绩,但通过孙海平与科研人员对种种 数据的分析,得出状态高潮过早出现的结论。果断决定在出发前增加 适量的负重训练给刘翔‘降温’,从而确保刘翔将最佳状态调至奥运 会决赛。 李汀说,如果竞技体育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孙海平教练 是指挥官,刘翔是突击队员,而我们科研小组是参谋部,就是要收集 情报,掌握敌我的情况,然后向指挥官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制定作战 计划。 科研其实就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支持和保障。科研组所做的工作 就是记录、收集教练员用肉眼看不到、感受不到的情况,也就是用仪 器来观察运动员的状态,并且收集相关数据,这叫技术诊断。比赛和 高强度的训练课我们都要去收集相关资料,一周至少两次的大强度训 练科研组必须要到场。
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结构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划分:竞技能力: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这包括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知识能力五个方面。
训练理论体系: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根据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行指导。
这个理论体系包括运动训练的主体构成(内容、负荷、方法、过程)和基本原则。
训练过程: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需要包括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以及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六个基本环节。
以上三个结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体系。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归纳一、运动训练学总论运动训练的定义与特点运动训练是指在一定的计划和组织下,通过各种练习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进行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以达到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和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练习手段和方法,包括体能、技能、战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2)鲜明的竞技性和竞赛性。
运动训练是一种竞技体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因此训练过程中需要紧密围绕比赛进行,使训练尽可能接近比赛的要求。
(3)高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运动训练是一项高度计划性和组织性的工作,需要有明确的训练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以确保训练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4)全面参与和科学指导。
运动训练涉及运动员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全面的参与和指导,同时还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训练更加有效、科学、合理。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经验积累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阶段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积累和总结阶段,各种体育项目开始逐渐形成,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2)科学探索阶段(20世纪中叶-)。
这一阶段开始对体育训练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包括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
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管理第三章 运动训练管理体制)
2.国内学者对体育概念的界定(广义与狭义) (1)狭义的体育——体育即身体教育
①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体育者,人类自养其 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可言者也。”
主题:竞技体育转型发展与制度创新 1.以你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管理体制为研究重点,以运动 项目的发展方式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用PPT的形式分组 展示,每组展示时间为20-30分钟,题目自拟。 2.全班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8-9人。 3.PPT内容主要包括题目: (1)题目 (2)小组成员名单和具体分工; (3)研究内容 (4)小结 4.每个运动项目派出一个代表在下一次课上进行现场展示。 展示时间不超过25分钟。
②吴蕴瑞、袁敦礼《体育原理》:“体育二字本为 身体教育之简称。即教育之一方面,乃以身体活动为 方式之教育也。”
③林笑峰认为:“体育是完善人类身体的教育过程。 此教育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完善人类的身体,配合德育 和智育三育的总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广义的体育——体育是社会文化活动 ①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
3.现代竞技运动的作用
(1)人类健康全面的发展应当是现代竞技运 动所追求的目标
(2)现代竞技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 统一
(3)现代竞技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4)人道主义是现代竞技的最高原则 (5)现代竞技优化民族心理,振奋民族精神 (6)现代竞技运动加速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概念 1.体制
体育
体育是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
(2)客体的属性 体育是改造身体以外的客体?还是把人自身当作
0497 运动训练学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课程代码:0497前言目录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第三章运动员选材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一节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第二节战术训练方法第三节战术方案的制定第四节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第一节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第二节运动员智能及其训练第三节运动员心理训练与智能训练的相关问题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运动训练过程与运动训练计划第二节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第三节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四节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第二节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第三节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第四节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第五节年度训练计划表第十二章周、课训练计划与组织第一节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第二节训练课的计划的制定第十三章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第一节参赛准备第二节教练员的赛场指挥第三节运动员参赛行为的自我控制第四节参赛总结第十四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第二节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一、课题性质与特点(一)课程性质和特点《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程。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
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名词解释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员选材: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竞技体育管理: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使得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得以实施并达到理想效果的专门管理体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表现:运动员按照专门制定的竞技规则,在比赛中展示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运动训练负荷的承载者和运动训练成果的表现者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性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项群训练理论:是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就是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即研究运动专项训练活动规律及组织操作行为的训练理论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2.运动训练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础工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训练、运动员选材、竞技参赛、竞技体育管理运动训练的活动主体:运动员个人和运动训练团队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核心的构成要素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1.激励人类奋斗精神2.满足民众观赏需求3.推动经济发展4.适应政治需要5.显示社会团体和国家的综合实力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任务:1.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2.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运动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3.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训练学理论的构成要素: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安排项群训练理论中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1.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 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格斗对抗性、攻防转换对抗性)2.依运动项目的结构分类:单一动作结构(非周期性、周期性、混合性)多元动作结构(固定组合、变异组合)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3.依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类: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得分类、制胜类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1.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为密切2.项目特点最为鲜明3.发展创新速度最快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3.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在比赛中的表现: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知识能力:竞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可以从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作用:1.可科学的概括并准确地描述这些共性特征,以便为运动员确定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准的参照系2.对运动员早期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导向的作用竞技能力各因素的特性: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内部可迁移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功能:1.准备的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2.科学的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显示状态3.合理的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4.恰当的确定不同竞技能力安排的比例,准确的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运动训练负荷由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构成。
运动训练学——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 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 项群训练理论就是揭示不同项群 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是一般训练理 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 的一个理 论层次,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 者田麦久等提出并创建。
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推动了 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 构建,30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 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田麦久等(1983) 分别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 素、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分类标 准,建立了竞技运动项目的三个分类体系。
1.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
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将奥运会主要 竞赛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 类和技战能主导类四大类。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 阐释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 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基 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层面包含着大量 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概括了众多运 动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 的精华。
本教材分为8章,均在一般训练理论层面上展 开论述。论述内容包括: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概 述,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运动员体能与技 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知识 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 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 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在人们的体育生活中,还有许多运动项目没有被列 人奥运会,统称非奥运项目,如技巧、潜泳、武术、保 龄球、台球、体育舞蹈等。 国际国内都以体育大会的 形式组织这些项目的运动竞赛。这些项目同样需要发展、 完善自己的专项训练理论。
(二)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第二节 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 (一)训练课的种类和特点
训练课 的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 技战术训练课 综合训练课 测验、检查和比赛课 恢复、调整训练课
(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见P431-432
二、训练课的组织形式
课的组织形式
个人练习 集体练习 分组练习
比赛安排可单独详细制订) 各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任务及具体要求 重点运动员解决的主要问题 队伍管理、科研保障等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时间跨度:4—10天。 类型: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P406 表12-1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员的训练过程: 5—9岁 准备阶段 9—11岁 基础训练阶段 11—13岁 提高运动技巧阶段 13岁以上 高水平训练阶段
2.以水平为主来划分阶段 见教材323页表10--2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见教材325--327页表10-5、表10-6、表10-7等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概念:P331 特点:计划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有一定的规律
自学:P365-377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 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P378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P385-387
参赛数量方面
表 张帅2009~2011年单打参赛级别和参赛数量统计表
大满 强制 超5赛 顶级赛 国际
贯
赛 205万 61.8- 赛
ITF
合 计
年度
450万
1 2 3-4 5 6 7 8 9 10-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管理 第二章 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方法)
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方法
2.特点 (1)利益性
经济方法是通过利益机制引导被管理者去追求某种利益,间接影响被管 理者行为的一种管理方法,利益性是经济方法最根本的特性。 (2)间接性
经济方法的间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不直接干预和控制管 理行为,不直接干预人们应当怎么做,而是通过调节经济利益来引导人们 的行为,以达到管理的目标;其次,经济方法的运用要以市场为媒介,借 助于市场机制来实现。 (3)灵活性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 事务的组织活动。
(3)运动训练管理的行政方法 是指依靠各级运动训练管理机构和领导者的权
力,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系统规范进行管理活 动的方法。
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方法
2.特点 (1)权威性
行政方法管理信息的接受率与沟通,很大程度决定于 发讯人的权威,发讯人权威越高,受讯人对信息的接受率 就越高。 (2)强制性
三、案例分析二、目标:亚洲 Nhomakorabea先、亚洲第一奥运出线,力争奖牌 三、对策:
1.一年半时间认真研究规则,研究对手把后方、 一传、防守、小球等,调整战胜对手。
2.教练员要明确目标任务,及时调整方向; 3.运动员全面基础上减少漏洞,发挥个性;用运 动员视觉、听觉训练; 4.重点运动员专门性强化训练; 5.聘任体能教练:平衡能力、膝关节损伤、后群 肌力量、核心区力量。
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方法
3.优点 (1)集中统一
行政领导方法最基本的优点是使被管理系统集中统一。管理系统是 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的大系统,为构成稳定的大系统必须统一目标,统一 行动,行政方法可以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 (2)便于管理职能的发挥
行政领导方法可以发挥高层领导的决策、计划作用,充分依靠政权 机关的权威对各个领域进行组织、指挥,通过行政组织、行政层次、行 政手段进行控制。 (3)是实施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运动训练管理 (2)
名词解释:1.管理:是为了实现系统目标,不断提高系统的功效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创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
2.运动训练管理:指体育管理者遵循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运用有效地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训练的功效,实现运动训练工作目标,而对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创新的综合活动过程。
3.系统原理:为了实现现代科学管理的优化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对象进行细致的系统分析。
4.人本原则:指一切管理活动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的规律概括5.动态原理:在管理活动中,注意把握管理对象的变化情况,不断调节各个环节,以实现整体目标的规律的概括。
6.效益原则: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科学的、节省的、有效地使用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智力和时间信息等资源,以创造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7.运动训练管理体制:为了实现现代运动训练的目标,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效率而建立的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相应的职能权限和管理制度的总称。
8.运动项目布局: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设置的横向和纵向的结构模式。
9.举国体制:国家在综合实力还比较若得情况下,为了在短时间内形成突破,从而采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的一种组织制度。
10.运动训练管理方法:指在管理过程中,,为实现运动训练管理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简答:1.管理过程:计划—组织—实施—总结2.运动训练系统的构成要素:管理者、管理对象、信息3.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原理:①系统原理(整分合原则、优化组合原则、相对封闭原则)、②人本原理(行为原则、能级对应原则、动力原则)、③动态原理(运用反馈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抑制、在管理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弹性)、④效益原理(效益的评价、效益的追求)、⑤责任原理、⑥竞争原理4.我国运动训练管理指标:①成绩指标②淘汰率③成功率,训练成材率指标5.运动训练管理体制分类:1--权力配置:分散型、集中型、综合型2--训练性质:专业、职业、业余、综合6.衡量运训管理体制标准:1-为运动训练出人才、出成绩提供保障2-对训练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的促进作用3-对提高运动员社会化程度的工作4-运动训练管理体制的社会可溶性7.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系结构:①以专业型为主干,在“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指导思想下所建立的三级训练管理体制②三级训练法:高级形式主要主要是指国家集训队和各省市(市区)解放军,各行业体协优秀运动队及高水平俱乐部;中级形式指省(市区)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和青少年业余体校;初级形式包括全国各地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意义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三、力量训练方法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定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5.能实施技术训练【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方法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教师二、学生三、其他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管理原则内容及方法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管理原则内容及方法课余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一部分运动基础较好的学生,以组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
课余训练是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下专业训练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
抓好学校课余训练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优秀后备人才,活跃校园课余文化生活,普及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1.课余训练管理的原则1.1课余训练的科学性原则1.2课余训练的保障性原则在课余训练中,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首先应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学生运动员与班主任、班级体的关系,使得他们对训练工作的合理安排中,应保证有足够的训练时间,规范的场地、器械以及训练全过程中配套的后勤保障。
2.课余训练的管理内容2.1运动员的管理学生是课余训练的主体,因此学校应对他们加强目的教育,端正训练态度,督促文化学习,促进全面健康成长。
而运动员自身也应该有正确的导向,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又红又专,为锻炼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为振兴中华而贡献,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尊重教练,认真完成运动训练任务,胜不娇,败不馁,努力提高技术运动水平。
2.2教练的管理教练应当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教练员守则,刻苦钻研业务,主动了解和掌握新的训练技术和战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和指导训练的能力。
教练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训练,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努力督促运动员完成训练的任务。
主动关心运动员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以及饮食起居,为他们排忧解难。
训练中应做运动员政治思想工作的辅导员,训练和竞技的指挥员,遵守纪律的宣传员。
在临场指导中,要注意控制自身和运动员的情绪,同时做好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技术统计工作,及时总结经验。
2.3组织的管理学校应在校长领导下由负责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后勤、体育、医务工作的有关人员参加,组成领导机构,统一安排,组织实施训练的各项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安排专职工作人员。
体育管理学 运动训练管理
甲:一支运动队,能否取得成绩,尤其是在关键时刻 能否把比赛拿下,靠的是队伍中的“尖子”队员。所以, 如果把“尖子”队员管理好,我认为对运动队的管理就 成功了。当谈到怎样管理“尖子”队员的方法时,甲教 练员认为,“区别对待,高看一眼”。不仅要生活上关 心、训练中关照、比赛中依靠,而且,平时应放宽一点 要求,增加一点感情的投入,甚至让“尖子”队员明显 体会教练员是向着我的„„。
第五章 运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练管理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课堂角色扮演
本章小结
复习题
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制类型及 内容 掌握我国运动训练管理内容及其管理职能 掌握职业体育俱乐部的运行机制
掌握运动训练的科学化与信息化管理
掌握运动训练管理评价内容、步骤及方法 体系
返回
学习目标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理解我国运动 训练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理解并掌握科学管理运动训练的方法
直属机构——国家体育总局。
(二)我国运动训练管理体制
• • • • 1.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 主要职责: 研究拟定并检查落实竞技体育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全国性体育竞赛制度、竞赛计划,综合平衡运动 项目设置、重点项目布局,制定裁判员管理办法; 统筹协调国际国内综合性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工作; 审批各项目国际运动健将、运动健将和国家级裁判员; 综合协调国家(集训)队训练管理工作; 审核国家(集训)队教练员的配备和运动员的调整工作; 负责全国运动会和城市运动会的竞赛组织工作指导全国性 训练基地的建设和使用; 承办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课训练计划
训练实施
(2)计划制定的依据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2.竞技体育的结构: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3.竞技体育的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照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14.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竞技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与功能建立的反映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归纳、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
15.竞技能力结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所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6运动训练过程:运动训练活动进行的步骤和程序。
是运动训练在时间维度上的体现,是运动训练的固有属性。
17运动员状态诊断:对运动员在特定时刻训练状态与比赛状态的评价。
18竞技状态: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备状态,也可以理解为运动员比赛状态的综合表现。
19.运动训练管理: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的组织行为。
20.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有效的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21.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运动训练的中观管理,国家对运动训练的微观管理。
22.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训练决策系统,训练实施系统,科技服务系统,医学保障系统,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
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管理本科课程
第一节 运动训练管理的概述
运动训练管理的概念 运动训练管理的管理系统及组成因素 运动训练管理的特点 运动训练管理的机构设置及权限划分
一、运动训练管理的概念
管理者在遵循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的基础之 上,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为不断提高功效, 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为不断提高功效, 实现工作的目标,而对运动训练进行计划、 实现工作的目标,而对运动训练进行计划、组 织、协调、控制等综合活动过程。 协调、控制等综合活动过程。
7
(一)运动训练管理运行机制类型
1、政府性的运作方式 2、社会化的运作方式 在市场经济规范运行的国家,为了充分发挥社会办 体育的积极性,运动训练管理体制采取社会管理型,与 之相适宜,其运作方式上实际社会化运动训练管理的运 作方式。 3、结合型的运作方式
8
(二)我国运动训练管理的运作方式 1、社会化的运作方式 2、结合型的运作方式 3、政府主导型的运作方式
14
15
(2)运动训练计划确定的依据 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上级运动队训练工作的方 针、指导思想;运动训练的目标;运动员的态度; 与运动训练有关的内外因素,如场馆器材、营养条 件等物质基础;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有效地训 练计划。
16
(3)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运动训练计划的基 本内容包括准备部分、指导部分和实施部分 (4)编制训练计划的流程。 (5)运动训练计划的组织方案。 其中,运动训练计划实施中的组织是一个中心 环节。以目标为中心,计划为行动,按照一定的 轨道运动。
12
(三)运动训练项目组织管理 1、我国运动训练项目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 2、我国目前运动训练项目的管理 (1)由管理中心、单向协会、训练基地、运动队只负责的 金字塔式管理模式。 (2)由管理中心和多个单项协会组成,中心只负责协会间 的协调。 (3)二者的结合。 3、运动项目协会制管理
运动训练管理体制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管理体制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管理体制是指对运动训练的组织、管理和监督的一种结构化体系。
以下是一些相关名词的解释:
1. 运动训练:通过科学、系统地安排运动活动,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改善健康等目的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
2. 管理:指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和条件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实现目标的过程,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
3. 体制:指某种事物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通常意义上指一种结构化的体系或机制。
4. 训练机构:专门从事运动训练的单位或组织,如体育学校、俱乐部、训练营等。
5. 训练计划:根据训练目标、个人差异和训练期限等因素制定的具体的训练方案,包括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量、训练时间、训练周期等。
6. 教练员:负责指导和管理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
7. 运动员:参与运动训练并参加比赛的个体,需要具备相应的身体素质和技能。
8. 监督与评估:指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训练达到预期目标,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四)医学保障系统
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很多人员的参与 和支持,除了科研人员以外,队医是另一个重 要的角色。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五)生活与物质保障系统
后勤工作人员应保障教练员、运动员以及 各类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以满足训练训 练和比赛的需要。
积极参与者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事业心 进取心
奋斗拼搏
独立分析 判断理解
自控能力 抵御不良 落后意识 的能力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三)科技服务系统
科研人员在运动 训练管理中的角度定位
1、是运动训练管理的协作者 2、是科学训练氛围的营造者
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
1、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全面解读专项训练过程 2、树立服务意识,提高科技攻关 和科技服务质量 3、力争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
第二章 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
内容提纲
1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2 第二节 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 3 第三节 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 4 第四节 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
运动训练管理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 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予实施 的组织行为。
科研保障部
组织科研攻关人员
制定年度测试计划
动态测试与评定
重点队员科研保障 课题攻关 训练创新
微观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
管理体系
训
训
练
练
决
实
策
施
系
系
统
统
科 研 服 务 系 统
医 学 保 障 系 统
生活 与 物资 保障 系统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一)训练决策系统
领队负责制
总教练、主教练 负责制
制定长远规划、年度计划、 负责教练员、运动员的管理 负责科研人员的协调工作 负责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
领队协助总教练做好队伍的管理工作 和后勤保障工作。 教练负责行政领导、队伍保障、 对外联络、参赛组织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二)训练决策系统
教练员分类:总教练、主教练、主带教练、教练 助理教练、科研教练
教练员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总教练 是决策 引导者
教练员是 管理链中 信息沟通者
教练员是 人际关系 的协调者
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事业心 奉献精神 道德情操
专业知识 理论知识
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
适应生活 环境能力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二)训练决策系统
运动员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主要对象
第一节 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
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
体育总局
宏观
管理中心
中观
项目部 制定四年竞赛规则 制定项目发展计划
管理或协助管理国家队
选择国际比赛
组织国家队参赛 总结竞赛经验
国家队
组织教练员训练团队
制定四年规划
年度计划、阶段计划
训练课组织与控制 制定参赛计划
组织队伍参加比赛 总结训练参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