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温婉而富有意味的小说——读《北鸢》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1汉兵以掠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
——题记镜中的人,美得暗淡模糊。
她用了过多的油彩,想将额角的一滴血迹遮盖住。
她站了起来,执起鸳鸯剑,舞弄了几下,便自尽而亡了。
一代名伶言秋凰在梨园中名气之盛及姣好的面容在后生嘴中就为一个传说。
忆当年,冯明焕与颠沛的言秋凰在“瑞仙茶楼”中高山流水,言秋凰不辞辛苦专为冯明焕唱一折《武家坡》,一曲定情;仁桢与穿着松绿色旗袍的言秋凰因一块“永禄记”的糖耳糕结缘,令人难忘的还有言秋凰那眼眸中略带讨好的神色;风华正茂的言秋凰用药性猛烈的藏红花打掉腹中孩子,满脸晶莹汗珠,痛苦不堪的表情。
皆令我印象深刻。
言秋凰一生为戏痴,为爱疯,她一路的爱恨情仇,一路的忍辱负重为女报仇,才造就了这位性格鲜明的青衣——言秋凰。
月朗花香,溶溶脉脉,镜中言秋凰眼中全是黯淡,毫无波光,只有桌上的玉麒麟在幽暗的环境下仍发出一丝惨淡的光,水落石出间百感交集,哀恸无言,女儿惨死,让她痛心不已,虽然当年为了不想连累冯明焕,对自己女儿惨下狠手,但是丧女之恨驱使着她一步一步设计害死和田。
这是她作为一位母亲为女儿做的事情:为亡女雪恨,临终前嘴里含糊嘟哝着亡女的小字,玉麒麟跌倒在侧,玉麒麟是母女二人唯一的信物。
两个生命的告终,但是玉麒麟身上所寄托的情感无论岁月如何打磨,无论玉麒麟在如何面目全非,那情感丝毫不减。
“刘言之争”的流言一语成谶,言秋凰师傅一口血殁于台上,死相极为狼狈,言秋凰一身丧服,两行清泪,显得她更为瘦削,她不畏人言为师傅守了半年的丧。
当年,刘颂英破例收了言秋凰为弟子,只因念错苏轼的“風摵摵鸣枯蓼”取得艺名言秋凰。
师傅对于言秋凰来讲不仅仅只有赐名之恩,在教学方面也是不留余力。
言秋凰直至后来,仍心挂师傅。
这是她作为一位徒儿为一位师傅所做的事情;发誓离开京津伶界,对师傅恩情没齿难忘。
当年,仁桢与冯明焕在“荣和祥”观看言秋凰的表演:那折《武家坡》王宝钏十八年寒窖,让人动容:那折《生死恨》中韩玉娘,先是为寡妇,后又颠沛流离。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在忙碌的生活间隙,我有幸翻开了葛亮的《北鸢》,仿佛走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北鸢》这本书,没有跌宕起伏到让人心脏狂跳的剧情,也没有刻意营造的大喜大悲,它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表面看似平缓,底下却涌动着无数细腻而深沉的情感。
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时代的沉浮。
书中的卢文笙,他的成长历程让我感触颇深。
他并非那种天生的英雄式人物,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
但正是他身上那种坚韧、那种在乱世中依然坚守的善良,让我看到了普通人的力量。
比如有一次,卢文笙在街头看到一个卖艺的老人,被地痞流氓欺负。
周围的人都只是远远地看着,不敢上前。
卢文笙却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护住老人。
他的眼神坚定,没有丝毫的畏惧。
那一刻,我仿佛能看到他眼中的光,那是一种对正义的执着,对弱者的同情。
他不是不知道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他还是那么做了。
这种自然而然的善良,真的让我心里为之一动。
还有他和冯仁桢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死去活来,就是那种淡淡的、细水长流的情感。
他们一起放风筝的场景,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只风筝在天空中飘荡,线的这头是他们紧紧相握的手。
他们的目光交汇,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彼此。
风轻轻吹过,撩动着他们的发丝,那一刻的宁静与美好,真的让人觉得爱情可以如此简单而纯粹。
书中对于家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利益纷争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
那些为了争夺家产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嘴脸让人既觉得可悲又觉得可憎。
但在这其中,也有始终坚守亲情、坚守道义的人,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明灯,给这个混乱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再说说书中对于老北平的描写吧,那简直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画卷。
大街小巷里的吆喝声,胡同里弥漫的烟火气,还有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都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北平。
我能想象到卢文笙走在青石板路上的样子,能听到街边卖糖葫芦的叫卖声,能感受到冬日里那一丝丝的寒意。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赵鑫《北鸢》是青年作家葛亮耗时七年完成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家族的兴衰透视民国时局的动荡,犹如一只“鸢”,既是“命悬一线”,又是“一线生机”。
我是从学校的推荐书目中选取的这本《北鸢》,初读卷首的《序》,有点摸不着头绪;书读至一半时,有了感慨和思想的碰撞;读至结束到再回头看《序》,细细品味书中的内容,渐有感悟。
一、仁义、诚信的品质《北鸢》从楔子第一页的对话“照老例儿,今年庚寅,写个大草的‘虎’吧。
”“行。
”“今年不收钱。
您忘了,是您老的属相,不收,爷爷交代的。
”“呵,可不。
”引出男主人公卢文笙和风筝,认真读下去会发现四声坊风筝艺人龙师傅既是感恩(龙师傅的风筝店铺在支撑不下去的时候,卢家睦伸出援助之手盘下店铺并送给龙师傅)也是受卢家睦嘱托,每到虎年便扎一个虎头风筝送给卢文笙做生日礼物,此“老例儿”代代相传。
此处体现了卢家睦的仁义,龙师傅的诚信。
书中卢家睦的学生姚永安遇到危难,卢文笙不惜破产援助,收养了自杀的姚永安和产后出血而死的秀芬的孩子,此处体现了卢文笙的仁义。
以上都体现了仁义、诚信的品质。
这种品质也是当下的人们需要坚守的。
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帮或是不帮;当我们给别人以承诺时,守信或是失信;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的准线。
葛亮二、文学艺术修养的积淀书法艺术:“卢家睦临《玄秘塔碑》”“其他子弟写颜柳,一为清俊,一为停匀。
仁珏练欧阳询,则取其险绝,却险归平正。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塔铭》渐写得熟透,十三岁临欧阳公八旬所书《虞恭公碑》……十五岁,仁珏改弦更张,练起了赵孟頫。
赵书与欧体大相径庭。
”戏曲艺术:《文姬归汉》《思凡》《坐宫》《武家坡》《碧玉簪》《法门寺》《玉堂春》《鸳鸯冢》《生死恨》《宇宙锋》……作者对书法和戏曲艺术的把握,使其能游刃有余地根据故事人物和情节的需要放置在应该出现的地方。
除了书法艺术和戏曲艺术以外,本书在细节处还体现出作者在茶文化(“三白录了芸娘,制‘莲花茶’一节,说晚间趁荷花含苞,将茶放至花心,早上花开再取出来,‘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导语】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北鸢》读书心得(共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北鸢》读书心得作者葛亮的文笔淡雅而有节制,稳妥的节奏让人读起来仿佛面前播放着一张又一张的幻灯片,缓缓地流淌而过,如行云流水般。
语言介乎现代和古典之间,富含古韵,同时又言简意赅。
结构上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分两条主线如火车车轨并行,偶尔有交叉瞬间,直到最后交汇融合。
《北鸢》从一个孩子说起,一个不知底细的弃儿,在抓周时眼里含笑,气定神闲,不拾一物。
所谓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众人失望之际听得画家吴先生一番赞赏,“无欲则刚,目无俗物,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
”成长起来的卢文笙一直淡定寡言,从小到大经历了家事与国事的颠簸起伏,战争使百姓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鸢”就是风筝,书中以“鸢”为隐喻,象征着人与命运的关系。
无论人们如何抗争,似乎都逃不过这条命线。
这种宿命无论在整个家族世纪中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因为主人公卢文笙是冷静内向的,这种性格使他没有在激烈的命运浪潮中偏离轨道,K而成为历史和周遭命运的见证人。
正如书中所写的:“文笙也坐下来,说,放风筝,其实就是顺势而为,总不能拧着它的性子”雅各笑着说:“可你到底还是用条线牵住了它。
说顺着它,却又跑不得。
”文生被雅各说的一愣,轻声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线就是是风筝的规矩。
放风筝的规矩就是做人的责任。
风筝是文笙父亲每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即使在他父亲去世后,工匠仍然遵循叮嘱,并每年继续这个传统。
风筝在这里代表着血脉相传和传统的传承,是在毁灭性的'历史里顽强而积极地坚持着。
全文描述了两大家庭的兴衰。
作者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民国政治家、军阀、文人、商人、才女等数百个经典国民人物。
小说内容涉猎广泛。
故事的安排前半部分比较流畅自然,但逐渐变得有点粗糙,作者过度产生太多的外部事件,失去了整体的协调统一和驰张有度的节奏,把大部分人物塑造成被命运摆弄的木偶们,失去了人性本身的张力和色彩,呈现出一丝的做作。
北鸢读后感800字
北鸢读后感800字英文回答:The novel "North Kite" is a poign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in a changing world.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rapidly modernizing China, the novel follows the lives of four individuals as they naviga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a new era.The first of these characters is Jiangbei, a brilliant and ambitious young woman who dreams of becoming a successful lawyer. She leaves her rural village to attend law school in the bustling city, but soon realizes that the legal system is not as fair as she had hoped. Despite facing numerous obstacles, Jiangbei remains determined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The second character is Qingtong, Jiangbei's bestfriend from childhood. Qingtong has always been contentwith her life in the village, but she eventually decides to follow Jiangbei to the city. She finds herself struggling to adapt to the faster pace of life and the materialismthat surrounds her.The third character is Xifeng, a young man who is torn between his loyalty to his family and his desire to pursue his own dreams. He is forced to make a difficult decision that will shape the rest of his life.The fourth character is Lao Tong, Jiangbei's grandmother. Lao Tong is a wise and compassionate woman who has seen many changes in her lifetime. She offers Jiangbei guidance and support as she navigates the complexities of modern life.The novel interweaves the stories of these four characters to create a rich and multi-layered portrait of Chinese society in transition. It explores themes of ambition, tradition, love, loss,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中文回答:"北鸢"是一部深刻感人、发人深省的小说,它探索了在变幻的世界中生活的复杂性。
北鸢读后感1500
北鸢读后感1500北鸢,这是一个充满孤独和忧伤的名字。
在文中,北鸢被描绘成一个性格孤僻、不合群的人物,经常独来独往,看似冷漠无情。
然而,当我们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这种孤僻和冷漠背后所隐藏的是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对人性的绝望。
北鸢在社会中经历了种种迫害和曲折命运,他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争斗和欺骗,也看到了权力和利益对人性的破坏和迷惑。
北鸢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人,他不甘于顺从,不愿去迎合他人的期望,他反抗权威,不惧挑战。
然而,这种反抗和抗争并没有给北鸢带来什么好结果,他依然是一个孤独无助的人。
他的反抗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他更加无法融入社会,更加被孤立和排斥。
在鲁迅笔下的北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复杂的社会中力量的渺小和无可奈何。
《北鸢》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北鸢生活在一个充满封建道德的社会里,规矩和等级束缚着他的思想和行动。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的权益和自由被剥夺,人们压抑着自己的态度和欲望,为了生存和利益,不得不迎合权威和伪装自己。
北鸢不愿意这样,他执拗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试图摆脱这种束缚。
然而,他的反抗只能换来更加残酷的迫害和孤立。
在鲁迅的笔下,封建社会成了一个庞大的“剥削机构”,人们变成了被奴役的工具,人性被打磨得面目全非。
北鸢在文中也成了大众文化的受害者。
大众文化曾经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但在北鸢的眼中,它只是一种虚假的伪装。
北鸢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他认为大众文化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和娱乐,它并不能真正地改变人们的现实和命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他们沉溺于娱乐和消遣,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挣扎的能力。
北鸢的孤独和绝望正是现代社会的写照。
《北鸢》是一篇没有结局的故事。
北鸢最终成了社会的牺牲品,没有任何挣脱的机会。
这个结局既叫人沮丧也叫人警醒。
鲁迅用北鸢的悲剧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性是脆弱的,生活是无常的。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去奋斗,抗争和逃离,在现实面前,我们依然是微不足道的。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读完葛亮的《北鸢》,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千头万绪,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偶遇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明明有一肚子的话,却在开口的瞬间,化作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北鸢》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把民国时期的动荡与繁华、悲欢与离合,都细腻地描绘了出来。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个人都像是飘摇在风雨中的风筝,命运的线看似握在自己手中,却又被时代的大风肆意摆弄。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历程。
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在乱世的磨砺中变得坚韧和成熟。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十来岁,正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
暑假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奶奶家。
奶奶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前流过。
刚到奶奶家的时候,我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整天在村子里疯跑。
不是上树摘果子,就是下河摸鱼虾,玩得不亦乐乎。
直到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要独自一人去爬村子后面的那座高山。
那座山在我的眼里,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巨人,吸引着我去探索它的秘密。
我没有告诉奶奶我的计划,一大早就偷偷地出发了。
刚开始的时候,山路还比较平坦,我走得很快,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可是,随着我不断地往上爬,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杂草丛生,怪石嶙峋。
我的脚步也渐渐慢了下来,汗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喘气声在寂静的山林里显得格外响亮。
就在我累得快要放弃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沙沙”的声音。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脑子里闪过了各种可怕的念头:是野兽?是坏人?还是传说中的鬼魂?我紧张得不敢动弹,眼睛死死地盯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松鼠从草丛里窜了出来,跳到了一棵树上,还回头看了我一眼,好像在嘲笑我的胆小。
我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觉得自己有点可笑。
继续往上爬,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北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一)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
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
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
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
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
这种敬佩来自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
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
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
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
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
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
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
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
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
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
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
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
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
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结构上采用平行叙事的手法,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轨迹分两条主线如火
车车轨并行,偶尔有交叉瞬间,直到最后交汇融合。
《北鸢》从一个孩子说起,一个不知底细的弃儿,在抓周时眼里含笑,气定神闲,不拾一物。
所谓一岁看大,三岁看老,众人失望之际听得画家
吴先生一番赞赏,“无欲则刚,目无俗物,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
”成
长起来的卢文笙一直淡定寡言,从小到大经历了家事与国事的颠簸起伏,
战争使百姓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鸢”就是风筝,书中以“鸢”为隐喻,象征着人与命运的关系。
无
论人们如何抗争,似乎都逃不过这条命线。
这种宿命无论在整个家族世纪中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因为主人公卢文
笙是冷静内向的,这种性格使他没有在激烈的命运浪潮中偏离轨道,終而
成为历史和周遭命运的见证人。
正如书中所写的:“文笙也坐下来,说,放风筝,其实就是顺势而为,总不能拧着它的性子”雅各笑着说:“可你到底还是用条线牵住了它。
说
顺着它,却又跑不得。
”文生被雅各说的一愣,轻声道,没有规矩,不
成方圆。
这线就是是风筝的规矩。
放风筝的规矩就是做人的责任。
风筝是文笙父亲每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即使在他父亲去世后,工匠
仍然遵循叮嘱,并每年继续这个传统。
风筝在这里代表着血脉相传和传统的传承,是在毁灭性的历史里顽强
而积极地坚持着。
《北鸢》书评
大时代下的个体浮沉故事首先起始于一只颇具象征意义的符号——纸鸢。
围绕着这只牵动男女主角相遇、分别乃至最终重遇的纸鸢,纷繁复杂的人情关系,催人泪下的乱世离别,带有宿命感的匆匆过客与世事沧桑,纷至沓来,如三月桃花雨扑面,不觉衣已渐湿。
《北鸢》是一部家族史小说,男主角卢文笙的原型即是葛亮的外公。
小说定位为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时间跨度不可谓不长,所涉人物众多。
主人公卢文笙出生于襄城大户商贾人家,生于乱世,其成长与遭际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典型意义。
在卢文笙与冯家三小姐冯仁桢相遇相恋的大框架下,作者细细描摹卢家与冯家这两个大家族的日常生活,并暗示了两家在国家遭逢战事的大背景下风雨飘摇日渐颓唐的窘境。
此外,通过卢、冯两姓的穿针引线,作者刻画了一幅民国群像图,这群像里既有寓公、商人、学生、伶人等,也有曾入于众多史册书籍的真实历史人物。
如书中的人物石玉璞,即民国初年曾任直隶省长兼军务督办的褚玉璞;还有革命领袖、葛亮的太舅公陈独秀,著名画家李可染等的轶事,在文中也隐有提及。
手握这些重量级“大咖”的直观权,作者却有意淡化了对历史的钩沉,避开宏大叙事,始终站在小人物的视角体察世事,使故事有了一种温情脉脉的触感,更令读者时刻有“在场感”。
行文中,作者始终以细腻之极的眼光观照旧时代的平凡个体,关心他们在不可控的年代里的爱恨离别。
正如他所说,“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个体命运与情感的波澜壮阔,并不比时代的云波诡谲失色;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历程,也并不比叱咤风云的枭雄浅薄。
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选择,也是他对个体生命丰富性和厚度的深沉思考。
印象颇深的场面有二:一是卢文笙本命年去襄城四声坊,“余生记”的龙师傅给他讲与其父传奇般的相交相知,这是卢文笙与纸鸢的缘起;另一是文末,卢文笙与冯仁桢重遇,秋风暮色中天际飘着的一只纸鸢。
从物到人,始终有一条隐隐的伏线牵引,恰如纸鸢上那不可或缺的一条线,看似飘摇,实则知来处,知去处,一脉到底。
小说题为北鸢,暗示着书中人浮萍一般的人生。
《北鸢》读后感
《北鸢》: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挣扎与人性探微《北鸢》是一部令人感慨万分的长篇小说,作者葛亮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情节安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功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情节设置以及写作方法。
首先,人物形象是《北鸢》的一大亮点。
作者葛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从政客、军阀到寓公、文人、商人和伶人,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人物网络。
特别是主角卢文笙,他的成长经历、家族背景以及与各色人物的交往,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历史的独特视角。
其次,作者葛亮的观点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认为,在乱世之中,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百姓,都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这种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如卢文笙家族的兴衰历程、日寇入侵时举家逃难的场景等,都体现了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同时,作者也通过人物之间的交往和冲突,表达了对于人性、道德和价值的思考。
在情节设置上,《北鸢》同样表现出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构建了一个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还是卢文笙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同时,作者还通过情节的推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葛亮的写作方法也值得称赞。
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鸢”这一意象贯穿全文,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漂浮无着和无法挣脱。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白描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化知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北鸢》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观点表达、曲折的情节设置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功地展现了一幅民国历史的生动画卷。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人性、道德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北鸢的读后感
北鸢的读后感北鸢是一本让人读后感触动的小说,它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北方小城的故事。
通过北鸢这个角色,作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以及对自我的探索和成长。
在故事中,北鸢面临了各种挫折和磨难,但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谈谈我对北鸢这个角色以及小说整体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北鸢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在北方小城里过着平凡的生活。
他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出色,但他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在人生的路上,他屡遭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梦想。
这种奋斗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说中,北鸢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在学校里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止步不前。
他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社团活动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努力探索自己的兴趣,并共同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令我感受到成长的酸甜苦辣。
在北鸢的成长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人物。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北鸢的导师李先生。
李先生是一位非常富有智慧和耐心的老师,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北鸢很多帮助,还在人生道路上给予他指导和鼓励。
李先生教给北鸢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观的塑造。
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引路人,他们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帮助我们走过坎坷。
北鸢这个小说给我最深的启示是:坚持梦想,努力奋斗。
无论我们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信自己的价值,永不放弃。
就像北鸢一样,他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的人生轨迹却是不平凡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鼓舞着我,在自己面对挫折时,我要学会勇敢面对,找到出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阅读北鸢这本小说,我学到了很多。
它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是一本非常震撼人心的小说。
它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爱情、背叛和成长的故事。
我读完这本小说后,感慨良多。
首先,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叶白
夜是一个坚强而勇敢的女孩,她在家族的压迫下,不断地挣扎着寻找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她经历了无数次的背叛和痛苦,但从未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了
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我们都会经历这些,但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和抵抗。
其次,小说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荒谬。
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家族之间的斗
争和政治阴谋无处不在。
作者的笔力非常精彩,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深入探讨
了人性中的黑暗和善良。
我感到非常震惊和绝望,同时也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
反思。
最后,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而又心碎。
主人公叶白夜和她的爱人刘泠尘之间的
爱情线非常动人。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最终寻找到了彼此的幸福。
但他们的爱
情却被家族和政治破坏,他们被迫选择分离。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宝贵和脆弱。
总之,读完《北鸢》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历史和爱情。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剖析。
我相信这本书将
会持久地影响着我,并激励我不断探索和成长。
《北鸢》读书心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北鸢》读书心得《北鸢》是一本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展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和坚韧。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
这本小说以北鸢村为背景,以小说中的村民为主要人物。
通过对村民的刻画,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村民以农村的传统习俗为生活准则,他们无私奉献,勤劳勇敢。
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村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村民们生活经历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一面。
其中一个角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小兰是一个看似平凡的村妇,但她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她为了改善村里的教育条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整个村民的改变,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小兰的事迹感动了我,她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让我深感敬佩。
小说还通过对北鸢村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
北鸢村位于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比城市差很多。
村民们每天都要早起农活,辛辛苦苦劳作一天才能得到微薄的工资。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努力向前。
小说中的村民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小说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北鸢村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一些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另一些村民选择了留在村里,努力打造自己的事业。
这让我思考了农村的发展问题。
农村的发展需要整体的规划和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农民的自主努力。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农村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读完《北鸢》,我对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奋斗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说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农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我为农民们的坚强和勇敢而感到敬佩,也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到心疼。
葛亮《北鸢》读后感
葛亮《北鸢》读后感葛亮《北鸢》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葛亮《北鸢》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识《北鸢》,顿觉名字富有古典韵味。
鸢,纸鸢,风筝也。
可是,当了解作家葛亮时,我的脑海里就充满了无数的疑问。
作为年轻的香港作家,怎么会写一部充满古韵的作品呢?而不是像董启章先生一样用欧化的语言来刻画他心目中的香港呢?于是,我带着这些疑问,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北鸢》。
正如书名一样,书中的文字同样充满古韵,一种介乎现代与古典之间的语言表达。
读这样的文字,就如夏日荷花池边徐徐微风扑面而来的一丝清凉和暗香,又如高山流水品茗弄墨时流入耳间的一道丝弦与琴韵。
顿时感觉自己置身于民国。
张爱玲笔下,民国是浪漫的;郁达夫笔下,民国是迷茫的;鲁迅笔下,民国是沉睡的;林语堂笔下,民国是抗争的;而葛亮笔下,民国是充满风骨且包容的。
本书以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等各色人物为素材,如忠厚仁义的文笙,颟顸柔顺的昭如,敢爱敢恨的仁珏,装疯卖傻的昭德,忍辱负重的名伶言秋凰,天真福顺的仁桢等,呈现了一部民国动荡史。
让我不禁想起了《战长沙》,同样是以家族的兴衰,各色人物的故事展现民国时代。
但所不同的是,《战长沙》更突出时局的动荡和战争,而《北鸢》则淡化时代背景,突出民国文化。
葛亮的民国充满风骨,如书中所说:“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无论是卢家这等商贾大家,还是言秋凰这般名伶,他们面对家国动荡,命运浮沉时,始终坚守着信义和良知,保持着热血和希望,这正是炎黄子孙最谦卑的灵魂,也是我们民族骨子里最根深的文化与精神,就是我们的风骨。
同样,葛亮的民国是包容的。
也正如书中的这句话:“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
《北鸢》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是葛亮在塑造人物时还是有自己家族的影子。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是一部由张翎所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北鸢和她的家庭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作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家庭纷争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读完《北鸢》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思考了许多问题。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被极端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对于个体的发展和自由表达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北鸢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感染了我。
她在困境中保持了坚韧和乐观的心态,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力量,也唤起了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其次,《北鸢》也深入探讨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在故事中,北鸢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鸡飞蛋打,家庭纷争不断。
这反映出家庭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破裂和恢复的过程。
北鸢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追求自己的生活的人,她不断面对家庭的阻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定的意志,这种身份转变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让我深思。
最后,《北鸢》也通过描写社会的变革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人们不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以及那些为了自由和正义而付出牺牲的人们。
总的来说,《北鸢》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个体的成长和家庭的变化,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思考了自由、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自由。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北鸢》是一部描写了中国古代考古学大师之一北凤鸢的小说。
小说以北鸢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他的一生的奋斗和追求,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人生的真理。
读完这本书,我被北鸢的精神和勇气所深深打动,同时也更加了解了古代文化和考古学的世界。
作为一位考古学家,北鸢一生都在追求真相。
无论是在考古现场还是在学术研究中,他都以求真和探索为己任。
他相信通过考古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相,将中国古代文化展现给世人。
在不断的考古实践中,他面对着种种困难和考验,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他不畏艰难,不怕困厄,在长时间的考察中历经艰辛,最终成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北鸢的人生经历也展现出了人生的真理。
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追求奋斗,不断地对抗命运和时间的限制。
他有时会感到沮丧和无助,但他从不放弃,永远坚信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
他的坚持和努力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只要努力追求,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坚持不懈,就能够创造奇迹。
通过读《北鸢》,我对古代文化和考古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中描绘的考古发掘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考古学家的工作环境和辛勤付出。
同时,书中还描写了许多古代文化的精髓,如传统的礼仪、神秘的祭祀和古代的科技成就等等,让我对古代文化更加感兴趣。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样的小说,可以唤醒更多人对古代文化的兴趣,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总的来说,《北鸢》是一本精彩的小说,它通过一个考古学家的一生,展现了勇敢追求和不懈奋斗的精神,并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阅读这本小说,不仅能够感受到北鸢的坚持和奋斗,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考古学的世界。
我相信,这本书的精神将给我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温婉而富有意味的小说-读《北聋》栗军摘要:葛亮的长篇小说《北鸢》,一经出版便赢得多赞誉,细读文本,这些赞誉也多能实至名归,它的古典主义风格中透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内涵意味。
本文力图从叙事、人物塑造、隐喻和象征、语言风格以及民间表达来分析《北鸢》这部小说的深层意味。
叙事上的历史感,不仅穿插有古典的叙事方法,也表现出现代小说的深层意蕴;温婉的叙事方法,使小说的人物都呈现出一种古典美;风筝的象征意蕴、语言风格以及作者所有意表达的民间真精神,道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中的态度和真实状态。
关键词:《北鸢》;温婉;意味中图分类号:1207.4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7-0080-04葛亮的长篇小说《北鸢》一经出版,便获得了诸多 赞誉。
它曾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小 说出版界称之为“工笔再现”“民国‘清明上河图称它是新古典主义小说的定音之作。
有人称其为2016年 众多长篇小说之中,是能“力求突破时代雾霾而接近生 活的本质、生存的困境与人类终极存在的诗学奥秘,具有 对现实生活极强的介入意识和同步属性'也是“通过激 活历史记忆而重新建构当代生活的精神根基,的作品。
陈思和在“序”中称其“是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当 代小说” [2]1;王德威称葛亮的《北鸢》“小说美学以及历 史情怀独树一帜”瞬。
这些美誉从何而来?细读文本, 葛亮的《北鸢》有一种不温不火的风格,有着温婉而恰切的叙事,从中展示其深层内涵和意味。
这部小说是一部关于民国的小说,时间大体从民国 十五年即1926年写起,直到1947年的内战爆发时期。
这段历史对于一个刚刚经过三个本命年的作者来说,是 极为遥远和陌生的。
但葛亮受祖父的期许,要完成“一 本书,关于爷爷的过往与时代”pp。
一个小说作者能很 好地完成关于历史的叙事,确属不易。
而作者就在叙事 上下了一定功夫,不仅讲述了爷爷一家,也叙写了外公、外婆一家。
通过对家族的讲述,不仅有了家,一个家族是 无法疏离社会的,因而也有了国;不仅有了历史,这个历 史也能从当代回溯和切入。
作者说:“本无意钩沉史海,作营造了更加透明、高效的环境。
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们只 有进一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 持以人为本,切实地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培育出 大批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去适应社会的需要,高等教 育事业才能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 报[EB/OL].[2017-07-10]./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 0710_309042.html.[2] 邓成超,胡思成.适应学分制改革的教育思想观念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央视网.人社部:近些年大学生总就业率超90%鼓励基层 就业[DB/OL].[2017-03-01]./2017/03/01/ARTIRfxDBIyXCJUAkq 514oio170301 .shtml.[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作者简介:邓成超(1971—),男,汉,四川达县人,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院校发展战略。
(责任编辑:李直)—80—但躬身返照,因‘家’与‘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络,还 是做了许多的考据工作。
”即小说可谓双线叙事,开头“楔 子”从庚寅年,即2010年入手,引出了故事的男女主人 公,文笙与仁桢。
第一章写卢家,即文笙家这一支,第二 章写冯家,即仁桢家这一支。
前面一、三、五、七等章都是 以文笙家为主,二、四、六章以仁桢家为主,但也并不完全 分开,由于两个孩子的见面,从三章开始,卢冯两家就有 短暂交集。
而到了第八章就完全是文笙、仁桢两人认识 以后的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说 它古典,是在第一章详尽介绍了卢家,以及文笙领养的经 历,甚至也叙述了文莖的大姨家,姨丈是当时颇具争议的 直鲁联军首领,继而姨丈横死于非命。
第二章主要介绍 冯家这个大家族,虽然人物繁杂,但仍是以冯家四房的三 小姐仁桢和二小姐仁珏为主。
说它现代,则是用双线结 构叙写家庭,中间则穿插历史背景,也颇能推动故事情节 发展。
小说涉及的这二十多年的历史,无不与历史大事 缠绕在一起,每个人都逃离不出历史风云。
卢家姨丈家 的变故也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的表现,卢家抗 战时期逃难,又是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共同经历的,丢了财 物倒是小事,但丢了性命、受到侮辱却是难言和痛心的。
而冯家因为仁珏参与抗日的事情,也因为自家树大招风, 家中的老三不得不做了所谓的汉奸。
而冯家,仁帧父亲 冯明耀的梨园相好言秋凰也计划了一场暗杀。
在小说结 尾,文笙跟着永安去上海做生意,生意场上无法适应金融 时代变化,钱变得不值钱,永安甚至欠下高额债务而不得 不选择自杀。
双线叙事,古典式的语言,现代式的自然穿 插,让一部家族历史小说变得亲切可感,也感人肺腑,让 人读后也为世事苍凉晞嘘。
同时,作品所暗含的深意也 让人思索。
这种温婉的叙事方法,让小说的人物都呈现出一种 古典美。
小说的男主人公文笙,虽是卢家领养,但丝毫未 显出粗鄙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冷漠。
文笙被母亲昭如领养 时,便显出与母亲融洽,无缘由地伸开刚刚还吮吸的手 指,触碰到了昭如的手背。
第一次见到父亲家睦时,还一 把抓住了家睦的胡子,让家睦和昭如都忍不住笑起来。
文莖从小便脾性温和,总对人有一种出自由衷的善意的 微笑。
文笙抓周时,倒也颇有寓意,什么都未抓,让人不 免尴尬,但画家吴清舫则来了一段解释,说其“无欲则刚, 目无俗物,日后定有乾坤定夺之量”[2]14,则给一大家人 圆了场。
从小看大,文笙除了学说话有点晚,从小便让人 省心,除去穿上戎装抗日一节稍显突兀外,文笙的性格一直以温和而称,虽然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很多看不明 白的世界,但从他的求学、参军、恋爱当中无不看到一种 温文尔雅的执着,上洋学堂岁数不小,但肯努力不懈;恋 爱中拒绝了母亲给其包办的姑娘,也未曾大吵大闹。
小说的女主人仁帧的性格,倒更多地像个男孩。
仁 帧的二姐说她像个假小子,仁帧可以口无遮拦地问大人 各种各样的问题,问她爹什么是“国事”,_7可以在种 牛痘疫苗时给日本医生夏目说:“二姐说花木兰不稀罕嫁 人” [2]'仁帧喜欢年轻而时尚的女老师逸美,让冯家招 待逸美经常在家吃饭,也成全了二姐仁珏和逸美志同道 合的友谊。
仁帧喜欢吃“永禄记”的糕点,家人也由着 她去买,其实还为二姐抗日做了地下联络工作。
家人要 为仁帧包小脚,仁帧也是拼命反抗,幸而有日本人来抓二 姐,自己才逃过裹小脚这一劫。
当然仁帧也极具独特的 个性,在与文笙恋爱时,文笙在上海做生意,所有的人都 希望仁帧能到上海读书,而仁帧却选择了二姐所读的杭 州大学。
在校期间,以仁帧的个性,当然也是学生运动的 活跃分子,三晚未归,让知道了这件事情的文笙担心,直 接从上海赶赴杭州。
除了两位主人公,文笙的母亲昭如的形象塑造得恰如 其分、温婉有加。
她是文笙的养母,却出于母爱的天性,将 文笙视如己出。
她因娘家姓孟,自认为是亚圣的后人,处 处以儒家传统思想规范行为,抱养文莖也是因为结婚多年 未育,本叫丈夫家睦再续弦,但丈夫不乐意。
而迟迟滞留 天津姐姐昭德家,是因为姐姐长期有病,无法开口。
昭德 丈夫暴死,昭如把半疯半颠的姐姐带回自己家中,以养老 送终。
而她能在冯家几十年的沉浮中麵滚打过来,也是 昭如性格中的温和善良,也如小说中其丈夫称其“颟顸”。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北鸢》的人物众多,但大多数 人物都是介绍性质的,但也有些人物,让人读后不免感慨 不已。
如昭如的姐姐昭德因为家庭的变故疯了,但在昭 如一家因战争逃难路遇匪徒之际,却能“擒贼先擒王”,用自己一个疯子的性命换取全家平安。
而仁珏、阿凤的 牺牲,则是革命中血的代价。
言秋凰则为了给女儿报仇 忍辱负重,与日本人和田同归于尽。
这部小说人物众多,但每个都描写细腻,透露出一 种古典美。
中心人物不失其细腻的展现,一般人物则交 代清楚来龙去脉。
众多的人物,既表现了历史,也表达 了主要人物的内在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作者所想表达 的意味。
小说温婉而富有意味,也在于小说多次的暗示、象—81—征。
葛亮在自序中说:“小说题为《北鸢》,出自曹霑《废 艺斋集稿》中《南鹳北鸾考工志》一册。
曹公之明达,在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
字里行间,坐 言起行。
虽是残本,散佚有时,终得见天日。
管窥之下,是久藏的民间真精神。
”这段话本是讲此书如何制作风 筝,但话锋一转,说“坐言起行”“终得见天日”“是久藏 的民间真精神'于是让象征意蕴含蓄了许多。
而陈思和 则推测为:“暗示这部小说以虚构形式保存了某些家族的 真实信息,所谓礼失求诸野。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民间 真精神”。
至于其中要体现多少民间普通大众的思想,则 由读者去体会其中的深意。
小说题为《北鸢》,也跟风筝密切相关,小说的引子 就从已是耄耋之年的文笙又去买风筝说起,而自打文笙 虎年抱来卢家后,其父家睦就叮嘱过每年都去做一个虎 头风筝。
而期间,也有一位神秘道士,给虎头风筝画上红 色的符,据说能让放风筝者,消去兵戎之灾,文笙参加抗 日后的戎马生涯正应了此说。
甚至,文笙在抓周时,其实 也是有暗示的,小婴儿文笙先是想抓《论语》,又去碰了 碰桃木制的青龙偃月刀,而后不抓了,虽然有云嫂摆上算 盘,因为文笙家本来是商家,他眼睛看了,并没有去抓。
这抓周的交代,不正是文笙后来命运的体现,只要文笙看 过的物件,人生当中正是一样一样都经历了。
而小说另一处提到风筝,也有很强的暗示性。
文笙 的美术老师毛克俞,让同学们用画来表达一个词。
文笙 画了他最熟悉的风筝,但为其画作起名字时,他用了“命 悬一线”,同学们都说不好,有人说叫“扶摇直上”,毛克 俞则用“一线生机”,表达当时日军已窥视华北时的情形。
小说中用风筝做背景处很多。
文筮从小就爱放风筝,而在部队时,一次借风寧传递信号,也为军队立下了汗马 功劳。
但是风筝,“北鸢”究竟是一种什么象征,却没法 完全道明。
本书《北鸢》是与葛亮的另一部小说《朱雀》相对应的。
“朱雀”指南,且写南京,《北鸢》意为“北”是写山东,襄城。
“风筝”给人很多联想。
阿富汗作家卡 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除了对阿富汗特有的追风 筝习俗的展示,风筝也是有隐喻的,有人说风筝隐喻着童 年时期阿米尔“自由、自责、期盼父爱的生活状态”,隐喻 着少年时期阿米尔的“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征”,隐 喻着不惑之年的阿米尔“心灵上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