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西传研究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东西方造园艺术浅谈
真正的天然情趣 ,崇 尚古雅 。西方 园林 花草树木 都修 剪得
方方正正 ,喜好大 尺度的 平面布置 。直 到亲 眼看过 中国园 林的钱伯斯 回到西方 ,西方 的中 国庭 园才更接 近 了真 实原 貌 。他在伦敦 丘园 中引进 了很多东 方花木 ,使丘 园成 为世 界著名花木 品种基地 。 日本 造 园中的植 物是受 东西方影 响
术讲 究 “ 由人 作 ,宛 自天开 ” 虽Hale Waihona Puke ,追 求 自然 美的巧妙结 合 ,
这样 的造园方式先后 对 日本 园林 、西方 园林都产生 了深远 影响 。中国造 园艺术体现在很 多方面 ,比如说 相地、立基 、
的 ,庭 园的树 木一方面要 不断的用 剪 刀加工 ,一方面 又用
苔藓来表现庭 园的古老和 枯寂 ,有 时也用来表 现生命 ,有 时则与 白砂的干枯形成一定 的对 比,用来强调某种含义。 东方 园林 中的建筑 多分为几处 独立的空 间 ,植物 、山 石 、水景 以及亭 、阁、水榭 、桥梁 等小型构 筑物 ,一起构 筑 出居住者 所追求的氛 围。在大规 模的庭 园内 ,还设 置有 早晨 、白昼、黄 昏各有 不同的景致 ,这些建 筑物 只于 一天 之 中某一 时刻使用 ,那 一时刻是 最能享 受景色之美 。 日本 造 园中的建筑物不 多 ,追求庭 园与建筑物 的调和一 致。西 方 园林到 1世纪下半 叶 ,洛可 可式 和 中国园亭细巧 柔曲风 8
发点 ,挖 掘其在传播后 的不 同面貌 ,特别是 基于 东西方文化艺术 背景下 的不 同选择 ,并试 图以此折 射 出人 类审美
圆明园的园林设计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探索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
圆明园的园林设计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探索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
这座宏大的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完美的布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圆明园的园林设计,以及其中融入的西方文化元素,从而展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价值。
第一部分:圆明园的园林设计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达350公顷,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其设计决定了园林风格独特、布局优雅的特点。
圆明园的概念构思源自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但其设计师却吸取了西方建筑和园林的元素,将中西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圆明园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设计原则。
在园林的布局上,圆明园采用了“一个主轴、两侧对称”的设计手法,主轴由中、前、后三个部分构成,形成了一条直线穿越整个园林,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感觉。
此外,园林内的建筑、山水、花草等也都遵循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注重自然与人为的统一,以及动静结合的原则。
其次,圆明园吸纳了西方园林的设计元素。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园林内出现了一系列新颖的西式建筑,如西洋楼、翻山堆木等。
这些西方建筑不仅丰富了园林的形式和风格,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同时,从园林的微观设计上,圆明园的西路和东路设计采用了西式的对称和轴线布局,更加凸显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点。
第二部分:园林设计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圆明园的园林设计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时期的重要体现。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明园的设计正是对这种影响的一种有力回应。
首先,圆明园的园林设计中体现了对西方建筑和园林的借鉴。
西方建筑以其雄伟、精致的风格在园林中得到了展现。
这些西方建筑的引入不仅满足了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需要,也为中国传统园林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从而使得圆明园既保持了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西方文化的精髓。
其次,圆明园的园林设计还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审美理念上的交流与融合。
国外的中式建筑一览
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中国的园林和建筑艺术,曾于17世纪左右在欧洲刮起“中国热”的旋风,当时在欧洲各国建造了不少中国风格的园林和建筑。
1980年后,中国的造园艺术再次被介绍到西方世界。
不同时期的两次“中国热”成为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国建筑17至18世纪在欧洲文化史上有一个词语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chinoiserie(中国风)。
当时中国的瓷器、壁纸、刺绣、服装、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短短几十年间,欧洲大陆上兴建了不少中式建筑。
古典中国18世纪的欧洲花园多为庄园府邸的附属花园,供主人游览观赏之用,多数为私家,如瑞典的“中国宫”,法国的“红楼”。
瑞典“中国宫”瑞典“中国宫”位于斯德哥尔摩市郊的皇后岛上。
由于王后乌尔利卡非常喜爱中国文化,1753年,国王腓特烈一世在离王宫不远的地方专门为她修建了中国式楼阁。
这是一座中国式宫殿与法国洛可可式建筑的融合体,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仿中国宫殿装饰并刻意雕龙,但无琉璃瓦。
法国红楼法国红楼位于巴黎富人区蒙梭公园附近一座赭红色的中式楼房,这是巴黎城内极少出现与城市整体风格不一致的建筑。
建造者卢芹斋,是19世纪末来到法国的中国人。
这座中式建筑,最初使命原本是装载中国古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建筑本身已经成为进入巴黎文化遗产之列的古董。
18世纪欧洲的中国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的特色。
由于部分花园是从古典式改建而来,还在局部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手法,东西合璧的做法比较多见。
总的来说,这时的欧洲中国园林,多数是在局部模仿,手法比较简单。
自然风致园相对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处理过于粗糙,类似荒野的景色,缺乏中国园林的精心布置。
图画式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中国建筑,不过模仿得不太地道。
比如德国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
慕尼黑英国公园里的“中国塔”(Chinesischer Turm)这是德国人按照自己对中国木塔的想象建成的塔,美名曰“中国塔”。
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的影响
们 都 是 世 界 园林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它 们 都 具 有 园 林 艺 术 的 共 同 特 性 。 界 上 各 民 族 , 然 空 间 距 世 虽
离 遥 远 , 化 背 景 迥 异 , 林 形 式 千 姿 百 态 但 造 文 园
主 义 园林 , 腊 、 马 文 艺 复 兴 园林 , 国 自然 希 罗 英
则 的 几 何 园林 迥 然 不 同 , 是 以 自然 变 化 、 而 曲折
为 特 点 。 它 本 于 自然 , 于 自然 , 人 工 美 与 自 高 将 然 美 相 结 合 , 而 做 到 “ 由人 作 , 白天 开 ” 从 虽 宛 , 形 成 了 自然 式 山 水 风 景 园 的 独 特 风 格 ,堪 称 世 界上最精 美的 人工环境之一 。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2 期
广 东 园林
中 国 园 林 艺 术 对பைடு நூலகம்西 方 园 林 的 影 响
郭 海 强 ( 广之旅国际旅行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 507 ) 1 10
世 界 各 民族 都 有 自己 的 造 园 活 动 ,而 且 各
具 不 同 的 艺 术 风 格 。 中 国古 典 园林 , 国 古 典 如 法
世 纪初 的这段时间里 。
法 国 的 传 教 士 李 明 在 《 国现 状 新 志 》 书 中 一 中 明 确 指 出 , 中 国 园林 的设 计 意 图 是 “ 仿 自 模 然 ” 后 来 欧 洲 人 正 是 在 这 一 点 上 开 始 向 中 国靠 。 拢 的 。 国 人 张 诚 对 畅 春 园建 筑 物 的记 述 , 欧 法 使
自个 性 的 比较 研 究 ,更 好 地 把 握 园 林 艺 术 的共
配合 讲 求 几 何 图 案 的组 织 ,在 明 确 的 轴 线 引 导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困惑与传承途径思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困惑与传承途径思考刘破浪(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设计学院)摘要:古典园林艺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近代以来逐渐走入发展困境.给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通过对历史原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传承方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传承为什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取得辉煌之后会落入低谷?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典园林艺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在世界园转颁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这些成就只属于我们的前人。
前面这些问题是所有园林艺术工作者一直在思考。
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步入低谷的原因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紧随中国山水画其后的.在晋代,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导致了园林的重大转折.从功能价值的实用、追求仙境的神秘转至借物拟志的写意.沧浪亭的建造就是典型的代表。
园林和绘画一样是抒发阐述作者情感的艺术品。
中国画盛.则园林亦盛,到明清时达到顶峰。
然而随着十九世纪末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的打开.西方艺术如洪水般涌人。
中国文人山水画面临着一场艰巨的挑战。
一场关于继承传统与西化的争论从十九世纪末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叶。
甚至更久。
随着现代荚术教育的建立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争论由感情、态度的表述深入到艺术本体。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吸收西方艺术已势不可挡。
失去了经济、政治、文化大环境的中国文人山水画被冲得七零八落.不可能独统天下fl I。
中国文人山水画一度衰落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田①过于讲究承传,墨守成规;②西画东进的影响;③失去了把画作为少数人自我玩赏的社会环境.艺术的大众化转变:(D缺乏艺术的科学研究。
其实。
中国古典园林又何尝不是如此。
回过头来参照中国山水画,照样可以碍出中国古典园林衰落的原因。
(一)墨守成规.缺乏突破中国山水画强调临摹。
其目的是为了领会前人的技法、神韵,修炼自己的功力。
古典园林中也有不少大同小异之作,在形式上似乎已经形成思维定式.以至于一提到古典园林就让人想起假山、亭廊等景物:假山、亭廊好像成了古典园林的代名词。
中西方园林艺术之浅谈
2 中、 西 方 园 林 艺 术 产 生 差异 的原 因
2 . 1 中西 历 史渊 源 的 差异
离不开植物 、 建筑 、 山石、 水体等 四大物质要 素, 虽然西 方园林艺 术讲究规则 , 中国园林艺术崇 尚自然 , 但 都是 用物 质体 现各 自形
态 的美。
3 . 2 园林 艺 术 的社 会 同一 性
中国园林艺 术含 蓄委婉 ,其主要原 因一方面 因为 中国几千 年的传统 文化 ,以儒家文化 为核心的各种形式 的传统 文化 表现 都 比较含 蓄 , 不用过多的渲染 , 则文 采尽 显。 另一方面 由于 中国
园林 艺术 追求自然意境 , 讲究道法 自然 , 提倡 将 自然美 与人 为美
专业 研究
中西 方 园林 艺 术 之 浅 谈
刘健 理 , 曹 伟
( 山东省青岛市浮山管 理处 , 山东 青 岛 2 6 6 0 2 3 ) 摘要 :本研究分 别概述 了中西方 园林艺术 的特 点,分析 了 产生 差异 的原 因 , 总结 了中西方园林艺术 的相 同点 , 叙述 了比较
4 研 究 中 西究 中西 方园林 艺术 的差 异以及共 同点 不仅使人们 了解中
西方园林 艺术 的创造史 以及实 质特 点,而且从不 同的角度感受
院修建范 围广泛 , 园林在寺 院的发展形 成了其独特 的形式。
3 中西 园 林艺 术 的 共 同点
3 . 1 园林 艺术 的人 类 同一 性
1 . 1 . 2 追 求意境 的特点
中国 园林是 中 国的诗人 、 画家 、 设计 者和工 匠将对 自然 山 水的渴望 、 领悟 和认知深刻地融入到园林艺术 的创 作中, 既体现 出艺术家眼 中的意境 , 又表现 出艺术家主观的情趣 , 使其更具有 诗情画意 。在中国园林艺术 中 , 那些山 、 水、 石、 花、 草、 木等景象 不仅从 自身表现 出自然的意境 ,更成为艺术家主观 对大 自然意
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
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宫廷园林,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涵盖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南、华南、西北等地的各种风格。
它与中国的文化、哲学、诗歌、绘画、建筑、工艺等领域密切相连,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特有的、以自然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形式。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历史、人文、自然和地域的特性,可以真切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下面本文将围绕中国园林艺术的历史演变展开探讨。
一、古典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古典园林的兴起始于汉代,盛于唐代,建园技术日臻完美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则达至顶峰。
其中唐代的园林艺术最为发达,用及其独特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思考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古代园林沿袭先秦时代宫廷的垂直式布局,将山水岳峰、池潭林木、栏杆石桥等景互相衬托,体现了生态、文化、人文多重价值。
另外,古代园林更注重对意境和主题的营造,通过建筑艺术、园林工艺和栽培技术等方式,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
二、苏州园林的兴盛与衰落苏州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和代表,它以假山奇石、曲桥回廊、全游池塘为主要景观,旨在凸显“山水元素”和人文情感。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式纪念碑,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花园之都。
苏州园林的兴盛,既得益于古代科技发展和园林艺术群体的创意,也得益于古代文化思想的支持。
然而,近现代的苏州园林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全球化、城市化和文化多元化等因素让苏州园林的保护和维护变得极其困难。
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使得园林的历史意义逐渐被淡化,许多园林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忽略了古代园林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三、现代园林的挑战与发展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园林设计的主流趋势是以“天人合一”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
园林景观将城市、生态和艺术有机融合,展现出新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奉献和决心。
中外造园艺术——浅谈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
浅谈中西古典园林之差异摘要:阐述了中西园林差异之表征, 从历史源头及城市环境等方面, 对其差异的原因作了分析, 以期中西园林有更好的综合, 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园林艺术能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 差异; 文化传统;审美情趣园林艺术创作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起来的。
世界上古今园林艺术基本上可分为中、西两大类;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 其景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匀, 常以轴线作引导, 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
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 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 以曲线作为引导, 成为著称于世的自然式山水园林。
中西园林就如同象形的汉字同表音的西方文字一样有着天壤之别。
1 中西园林差异之表征1.1 造园风格的差异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自然”一直是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
[1]p.56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组合的, 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布设, 讲究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 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 均显得自然和谐, 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 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
从现象上看, 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 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
浅析人居文化下的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差异
思 想 ,是 建 筑 功 能在 室 外 僵硬 简 单 的 规 则 延续 。文 艺 复 兴 时期 为
造 园提 供 了 自由 的环 境 .但理 性人 文 主 义 仍强 调 数 的协 调 。 巴洛
误 解 和误 导 。T emp l e在 《 论 伊 壁 鸩 鲁 的花 园》 中 以Sh ar a wa d gi ( 景 观 艺 术 中 不 规 则 的 布 局 美 )一 词 向 英 国 介 绍 中 国 造 园 和 景
人 居 问题 是 全 面 建筑 观 的体 现 。人 居适 合 中国 建筑 文 化 .是 人类 对 建 筑 最基 本 的要 求 .建筑 形 态 的 基本 意 义 来 自于 因 时 因地
去 了主 导 地 位 。 隋至 盛 唐 .中 国古 代 文 化艺 术 达 到 顶 峰 .隋西 苑 将 点 布 局 ” 转 变 为韵 律 和 节 奏 的 “ 点 线 结合 ,唐 公 园 紧 密结 合 宫城 与 自然 景观 。 中唐 至 两 宋 ” 壶 中天地 的境 界 是 文人 造 园
克 风格 和法 国古 典 主义 开 始 抛 弃 和谐 安 排 ,力 图揭 示 生 活 矛 盾 .
在 造 园 中反 应 曲线 ,热 衷 于 对 比 与蜕 变 。英 国 风景 园与 启 蒙 运动
一
观 艺术 .几 个 世 纪来 中 国造 园 与景 观 艺 术 影 响 了西 方 规 则形 的打
破 ,但 需 要 指 正 ,中 国从 来 不 刻意 追 求 园 林 的形 态 ,顺 应 环境 自然 才 是 真 正 重 要 的 。 如 同 学 习西 方 理 论 和 经 验 会 会 产 生 的误
浅 析 人 居 文化 下 的 中 国古典 园林 与 西 方 园林 差 异
口 南京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刘文沛
浅谈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d e p th re a d s┃深读┃理论研究┃历史上中西文化在不断地交流互助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上处于大体相当的阶段。
第二次出现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更多是属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式灌输,是不平等的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以后,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的对话与交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开展的文化交流,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希望在研究学习第一次文化交流高潮中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的影响变化,来考察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西方先进科技和自由理性的审美思想后的一些特质,参考当时园林大家是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总结学习前人之经验方法,以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一、明清时期的中西关系明清时期,中西之间各方面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商业贸易、传教士来进行的。
这种交流包括物质文明层面和精神文明层面上的交流。
其中,传教士在明清时期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尤为重要。
精神文明的接触,主要是通过在华的耶稣会士为媒介的,这些传教士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商人们无法比拟的。
他们大多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有能力负担文化交流的重担,且他们的活动范围更为广大,不仅限于沿海地带,而是深入中国内地,更渗透入偏远地区和宫廷皇室。
在双方的接触当中,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双方看待世界的方法,而且也改变了各自的审美。
中西建筑文化正是在这种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相互了解并相互吸收的。
在中国沿海和内地先后出现西式建筑,甚至在中国的皇家园林中也引进了西式元素,而且在建筑技术、建筑表现手法等方面也都有所变化。
二、中西文化交流下的明清中国古典园林大量事例表明,清朝乾隆时期对西方建筑的借鉴达到了高峰,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中出现的西式建筑。
西洋楼景区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但它的总体布置却很有条理,大体上显示出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的对称均齐的轴线关系。
“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园林对西方造园的影响与实践
2024年第6期现代园艺“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园林对西方造园的影响与实践谢圣韻(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200030)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沿途国家发展“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与机遇,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载体,园林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内涵,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现实载体。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园林对西方世界的影响,挖掘新视野下中国园林文化的价值与时代使命,为实现和谐生态的地球家园提供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园林;文化;环境;艺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
如今,一个全新的战略创想在世界版图开启,打造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与时代潮流相得益彰,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造园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显著地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是集文学、艺术、工程于一体的民族瑰宝。
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将显现出其无可替代的传承使命。
1中国古典园林历程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渊源久远且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被公认为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缩影和现实载体,历经3000多年历史演变,也被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据古书籍记载,我国的造园活动始于商周,就是用围栏圈起自然风景颇佳之处,放养禽兽等供帝王贵族狩猎,古时称之为“囿”,也被后人认为是园林的雏形。
至先秦,“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初见端倪,逐渐发展了园林多样化的功能。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园林文化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进一步融入了宗教文化和美学艺术,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创造手法趋向于融入意境的营造,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与交融
中西方园林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共性。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与共性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
一、溯源与文化内涵的不同造成的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一)溯源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经济、政治、思想的载体。
园林艺术是人类几千年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提升生活环境的过程。
由于中西方园林溯源不同,所以其表现手法有所差异。
中华文明起源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长江、黄河流域,所以中式园林的设计多是效仿自然、探索自然的形式之美。
西方园林起源于尼罗河文明,尼罗河流域没有中国那样丰富的地貌,但定期泛滥的尼罗河造就了大量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人们将方形的耕地划分成若干格,所以以几何美学为核心的西方园林也由此诞生。
(二)艺术层面的差异从艺术作品上看,中国艺术比较突出的特点表现就是注重意境,讲究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通过散点透视和大量留白展现出了深远的意境,欣赏中国山水画非常需要欣赏者的想象力,一幅山水画在浓墨与留白之间给人无尽遐想。
山水画更是画师情绪的载体,体现了文人墨客超脱世俗、归隐田园、宁静自然的情绪状态。
中国园林在设计上也讲究情景交融,很多时候人在观景时会自然而然地与景色融为一体。
园中的小径通幽则给人以无限遐想,让人流连忘返。
西方艺术从诞生初期就注重写实、细致入微。
在西方,无论是雕塑还是油画在初期都更注重写实,通过对画作的细节刻画体现人物或者景物最真实的一面。
早期的雕刻艺术家们也十分看重雕塑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关系,准确地营造出雕塑的体态之美,所以透视学也诞生于西方。
由此可见,西式园林中严谨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关系正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因此西方园林设计整体布局工整,细节之处十分精巧。
(三)文学层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词可以用寥寥数词描绘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便给人无限意境,寄托了作者的愁苦之情。
很多西方人无法理解为什么由几个名词组合而成的诗句能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多是理性化的,很难理解中国古诗文的奥妙。
中西方园林差异
中西方园林差异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而西方则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中、西方园林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差别十分鲜明。
历史渊源:中国的园林,在发源之初就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范围,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这就是作为中国古代园林始祖的囿—朴素的天然景象和野生的动植物,无需再尽人为之能事。
可见,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洋溢着纯粹供自己观赏娱乐的草莽自然气息。
西方园林之所以作规则式布置,追根穷源其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的需要。
如法国的花园就起源于果园菜地—一块长方形的平地,被灌溉水渠划成方格,果树、蔬菜、花卉等整整齐齐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或绿篱,形成朴素简单的花园,即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胚胎。
美学思想:人工美与自然美。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布局多采用规则形式以与建筑协调,以恢宏的气势,开阔的的视线,严谨均衡的构图,丰富的花坛、雕像、喷泉等装饰,体现一种庄重典雅、雍容华贵的气势,并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中国园林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是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涵蕴讲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
以“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既不求轴线对称,已没有什么规则可循,只如同一幅水墨画,山环水抱,曲折蜿蜒。
庭廊:中国园林中,亭和廊都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中有独特风格和气韵的小品,它们既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又作为点缀,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
廊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形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和韵律感的重要手段。
围合庭院的回廊,对庭院空间的格局、体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庄重、活泼、开敞、深沉、闭塞、连通等不同效果。
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比较
导言在造园历史上,中国传统园林较早对西方园林产生过影响,因而,在欧洲,很早就有关于中国园林西传的记载。
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中国园林大约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3?),他在游记里对南宋宫殿花园的赞美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注意。
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使节的到来,中国园林通过他们的游记与回忆录越来越多的被西方人了解与认识。
例如:十六世纪末,与利马窦同来中国的神父金尼阁(Nicolas Trigaut/Trigault)记载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基督徒中国布教记》;1655年出版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区国神父(Martino Martini)的《中华新图》(Novus Atlas Sienensis);1655年,荷属东印度公司使节随员纽浩夫(Johan Nieuhoff)的记事报告;1668年,葡萄牙人安文思神父(R.P.Gabriel de Magail Lans)的《中华新记》(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法译本1690年出版);法国耶稣会士李明(Louise le Comte)写的《中国现状新志》(Nouveaux mémoires sur l’état présent de la Chine,1796);意大利传教士马笃礼(Matteo Ripa)在清宫当了十三年画师后的回忆录;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神父(Jean Baptiste Du Halde)编纂的《中华帝国通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英国第一任赴华大使马卡尼随员巴罗的《中国游记》(Travels in China,1804);1747年问世的《传教士书简》中收编的耶稣会士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写给达索(M.d’ Assaut)的信件等等,这些回忆录都或多或少地描绘了中国园林的景致,赞美了中国园林的魅力。
中国园林艺术对欧洲园林的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对欧洲园林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的影响1.1 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1 次影响1685 年威廉·坦布尔在书中写道, 不规则的园林比规则的园林更美。
亚历山大·蒲柏也推崇未修饰的自然, 他认为古老的中国园林一直发出灿烂的光芒。
他根据新的原则对一座几何式园林进行了改建。
值得注意的是, 他在这座园林里建了一个山洞, 这在以前的英格兰园林里是非常罕见的。
蒲柏认为, 所有园林都是风景画。
这些都是中国几百年前对园林造型的总结。
在世界园林发展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的威廉·肯特认为, 自然很厌恶直线。
这也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点。
在他设计的其世威克宫内尽管还保留着巴洛克园林风格的林荫道, 但其他都已经非常自然了。
在园林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欧洲从中国的园林艺术中受到很多启发。
1.2 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2 次影响中国园林艺术对英格兰的第2 次影响在18 世纪中期。
当时有2 个人推荐中国园林, 一个是法国人耶稣会牧师王致诚, 另一个是英格兰著名建筑师瑟·威廉·钱伯斯。
王致诚牧师作为画师在北京皇宫生活过很长时间。
他曾画过40 幅关于圆明园的画, 并在一封长信中对圆明园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封信让英格兰人知道,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 但不是纯粹的自然。
作为一个建筑师, 钱伯斯对中国园林的理解要远高于传教士和商人, 他将中国式园林景观实现在伦敦丘园中。
在丘园里,他除了建造了一些中国式房屋外, 还模仿南京瓷塔修建了一个中国式的宝塔。
二.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学派园林的影响2.1 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学派的早期影响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曾参与绘制圆明园40景图的法国画家王致诚对中国园林的介绍,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
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中描述,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
计成《园冶》在欧美的传播及影响
计成《园冶》在欧美的传播及影响
夏丽森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2(028)012
【摘要】计成的《园冶》在欧美的传播与西方学者和园林爱好者对中国园林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20世纪上半叶,童富于1936年首次以英文文章提到《园冶》,直接影响到瑞典学者喜龙仁将部分英译文于1949年发表.玫萁·凯瑟克1978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园林的著作也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计成,此后,西方对中国园林的研究迅速发展.1988年出版了《园冶》英译本,1997年出版了法译本,受到学术界内外读者的欢迎.《园冶》设计原理亦体现于西方一些中式庭园.目前欧美学术界有关中国园林历史、文化的研究空前繁荣.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夏丽森
【作者单位】英国利兹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初探《园冶》书名及其“冶”义,兼论计成“大冶”理想的现代意义——为纪念计成诞辰430周年作 [J], 金学智
2.论计成其人与《园冶》其书--《园冶》文化论之一 [J], 张薇
3.《园冶》一中华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园林与建筑学经典——纪念《园冶》问世380周年、计成诞辰450周年及中国建筑文化沙龙创办25周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刊行《园冶注释》30周年 [J], 艾定增
4.计成"名、字、号"解秘——计成《园冶》与《周易》哲学关系探微 [J], 金学智
5.乡村制宜——读计成《园冶》设计思想 [J], 董岳;李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设计对西方的影响案例
中国古代设计对西方的影响案例一、园林设计: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皇家园林设计风格“寻常山水”,在17世纪时被引入到西方欧洲。
这种园林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表现,强调山石、水池和植物的搭配,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西方的许多著名花园,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和英国的伊顿庄园,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二、瓷器制作: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在西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16世纪时,中国的瓷器逐渐传入欧洲。
西方的瓷器制作技术起初受到中国的影响,例如荷兰的蓝色白瓷就是受到中国青花瓷的启发而产生的。
后来,西方通过对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学习和改进,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瓷器制作工艺。
三、绘画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对西方绘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18世纪时,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被引入到西方,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方画家们开始模仿中国的绘画风格,将中国的描绘自然景色和表现物象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建筑设计: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对西方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中国式建筑”在19世纪时被引入到西方,影响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西方的一些建筑物,如巴黎的卢浮宫和伦敦的大本钟,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如拱门和屋顶。
五、服饰设计:中国古代的服饰设计对西方的服饰设计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丝绸在古代就被广泛使用于服装制作。
在16世纪时,丝绸开始传入欧洲,西方的贵族和王室都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绸服装,这对西方的服饰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六、家具设计: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对西方的家具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家具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特别注重木材的选择和雕刻工艺的运用。
在19世纪时,中国的家具开始传入欧洲,西方的一些家具制造商开始模仿中国的家具风格,将中国的家具设计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七、陶瓷艺术: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对西方的陶瓷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在古代就非常发达,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西园林异同初探
中西园林各具美态,也各有特色。
中国的园林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既有自然山水园林,也有人工山水园林。
但即便是人工山水园林,中国造园也追求如诗般的境界,符合自然天性是造园重要的守则。
比如苏州的拙政园,这座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奇石,亭台楼阁,精美绝伦。
而西方园林,以英国、法国为例,早期受到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影响,追求人工美学,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呈现出几何图案。
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园内树木花草栽植别具匠心,从高处俯视,树植整齐,几何对称,图案优美。
园内雕塑亭亭玉立,丰姿多态。
而又如英国的肯辛顿公园,这是一座皇家园林,与海德公园相接,园内雅致优美,以草地为主,生长着被修剪得很有艺术性的树木,大片的湖面上白天鹅和黑天鹅惬意游弋。
历来对中西园林的分析或有从哲学美学角度入手,如彭立勋[1]在《从中西比较看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及生态美学价值》中认为从艺术风格上来看,西方园林强调人工美,中国园林崇尚自然美。
西方园林的典型形态整体上呈现为人为状态的建筑风景园林,而中国园林的典型状态整体上则呈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山水园林。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须与周遭环境相融合。
建筑与园林互为呼应。
而西方园林主要为建筑服务,园林的构造不能盖住建筑本身的美。
包一杰[2]则将中西园林的不同比作“茶”与“咖啡”,源于中西哲学源头的不同,审美观点就大相径庭。
造园是一门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哲学中美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社会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起,理性思维便占据着他们的哲学体系,致力于探索“最美的线形最美的比例”。
而中国哲学受到儒、释、道的影响,浸润于绘画、诗歌,曲艺等其他艺术形式。
并且历史上中国的园林很多是由文人、画家参与构造,因此从一开始便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
也有学者从艺术形态、构景手法对中西园林进行分析,张健健[3]认为中国传统艺术以“线”为特征,而西方传统艺术则体现出“块”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18世纪,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中西双方展开了大规模平等的建筑文化交流,就实际效果来看,西方从中受益的程度远大于中国:“中国热”席卷西方,丝绸、陶瓷、茶叶等中国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对西方洛可可艺术的诞生产生了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西传,打破了西方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与其传统几何式园林截然不同的自由式布置方式,引发了西方造园艺术的变革。
一、背景研究园林作为一种空间环境艺术,其风格是由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决定的。
艺术上的变革遭遇的阻力绝不亚于政治上的变革,同样需要无比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来自经济与政治思想上的共同变革。
从经济上分析,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西方各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为西方吸收中国文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西方园林的变革带来了某种可能性。
从政治思想上分析,16-18世纪西方正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倡导者需要新的精神力量来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
因此,中国文化这一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东方文化很快被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哲人借鉴,并使中国文化风靡一时,对西方当时社会及后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尊重自然和人权等思想与崇尚自然、自由布局的中国园林不谋而合,为西方园林的变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
二、传播过程研究16世纪以前,作为物质文化载体的中国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流向西方,在西方造成了“中国热”,引发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热切向往。
16世纪以后中西双方逐步开始直接接触,“中国热”进一步白热化。
在此期间,中国园林思想也随之传人西方,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臆想时代(16世纪末前)16世纪末以前,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停留在一种“感受”之中,主要是通过中国商品和大量的传闻进行猜想与推测,如丝绸、瓷器、漆器等商品上所携带的中国人物、花草、建筑,风景等图案。
但物态文化所蕴含的信息量毕竟有限,人们无法从这些图案中探知中国园林的全貌,对中国园林的感觉是模糊的、神秘的。
2.文字时代(16世纪末-17世纪)16世纪末,利玛窦的书信出现在西方,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到来。
这个时期对中国园林的介绍,最权威的就是那些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传教士的著作与书信,这些传教士对中国的园林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不断把中国精美的园林介绍到了西方。
如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协助范礼安(A.Valighnano)写《圣方济各?沙勿略传》中《论中国的奇迹》,提及皇宫和御花园。
1615年其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出版,多处提到王府花园。
卫匡国神父的《中华新图》、葡萄牙人安文思的《中华新志》等一系列关于中国的著作中有相当篇幅描述了中国园林,使西方人对中国园林有了进一步了解。
传教士、使节和商人的著作中关于中国造园艺术的介绍虽已有所深入,但再详尽的文字描述也是抽象的,它们远远不足以对中国造园艺术形成完整而真切的认识。
3.图像时代(17-18世纪)由于旅行家及传教士的描述,中国园林的不规则设计为西方人所周知,但缺乏可资借鉴的图像资料。
1724年,马国贤把《避暑山庄的画》带回英国伦敦,使中国园林图像资料第一次传人西方,标志着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图像时代。
这些铜版画对英国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完全可以标志着英国园林风格发展中的基点”,推动了西方特别是英国园林设计的革命,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西传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743年,王致诚在北京致函巴黎友人达索《中国御苑特写》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圆明园美景,称之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
文中对中西美学思想的对比分析生动深刻,王致诚以一个艺术家的敏感体悟到了中国园林重要的美学原则:师法自然,重自然意趣而不尚人工雕琢。
这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书信,1749年首刊于《耶稣会士书简集》,不久又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许多重要书刊上转载。
王致诚还将圆明园40景图副本寄往巴黎,中国园林图像资料再次西传,立刻在西方引起强烈的反响。
在中西园林艺术对话交流以至冲撞对抗的过程中,《避暑山庄铜版画》和《圆明园铜版画》作为完整反映中国园林的图像资料向西方传播了中国的建筑和园林文化,并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推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三、英国自然风景园率先兴起中国园林西传,首先在英国出现热潮——英国人开创了受中国影响的“自然风景园”,改变了西方由规则式园林统治长达千年的历史,这是西方园林艺术领域内的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
英国造园史上所发生的这一系列变革,反映出造园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政治思潮的演变以及相关艺术之间的广泛联系:思想界、文学界与绘画界对自然的倾向和热衷为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林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在中西方造园艺术交融演变的过程中,其主人翁是当时最富影响的哲学家、政治家、诗人和画家们。
他们对园林设计起着比建筑师更大的作用。
—方面,政治家、哲学家们试图将造园艺术作为他们所鼓吹的社会制度与政治主张的具体体现,画家、诗人们则把园林作为其笔下艺术的载体和描绘对象。
另一方面,诗人、画家、哲学家、政治家又不断地提出新的造园观念与美学思想,推动着造园艺术的不断发展演变。
与任何借鉴外来艺术相似,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最开始表现在对中国园林的单纯模仿上,尤其是对中国园林建筑的模仿。
其原因是中国园林同中国的思想文化、美术、士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联系紧密,又没有可以一一照办的规矩法则,如果不精通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造园的精髓,而中国园林建筑比中国园林的假山、土丘、溪流、树丛好模仿一些,也更容易为西方人所理解。
大约在1770年,中国的园林及建筑实际上成为英国某些公园的主题。
英国牛津市的沃斯顿公园就是用中国式园林构图方式来设计的。
1798-1799年,罗伯特在贝德福德市的沃布建造了农场花园,其中的牛奶场采用了中国形式,它是用白色大理石和彩色玻璃装饰的,在中心有一个喷泉。
墙的四周环绕着许多中国和日本的各色碟碗,里面装满了新鲜牛奶和奶酪,操作台上的物品柜完全是中国式的家具。
窗户是落地玻璃,上面绘有中国画,在幽暗的灯光下显得非常神秘。
后来,1826年12月德国Pückler-Muskau王子来此参观时盛赞了这一中国花园式的建筑,认为它是卓越而美丽的。
瑞典建筑师派帕1799年所作的斯陶赫德庭园漂亮的设计草图,几乎会被误认为是圆明园设计图的摹写,其设计的建筑主要是古典主义的,但在总体布局上很像当时马国贤、王致诚对北京园林的描述:迂回曲折的小河,人造的岛屿,小山丘,弯曲的小路以及小桥、岩洞、假山等。
在中国众多园林建筑中,英国人最喜爱用的是“中国亭”。
在18世纪,英国所建造的中国亭大部分是建造在水边或水中的,它们常常用于垂钓或划船。
据考纳研究,1738年,在英国白金汉郡附近的斯特花园中建造了目前发现的英国最早的中国亭。
1750年,随着中国式园林样迅速地传播开来,英国很多地区出现了中国亭。
四、法国英中式园林的发展18世纪中叶,法国亦开始酝酿资产阶级革命,启蒙思想家掀起了更为广泛的“中国热”,中国造园艺术通过英国的“自然风景园”在法国流行起来,法国人称之为“英中式园林”。
法国人在英国人的基础上对中国造园艺术进一步深化,传教士蒋友仁、韩国英以及一些新派造园家对此都做过相当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770-1787年间,《中英式花园》陆续刊印法国宫廷收藏的中国园林官室铜版图和瑞典使者切弗尔收藏的铜版图一百多帧,使中英式花园这一名词流行。
《世界报》的撰稿人理查德?坎布里奇把倡导自然风景园林的威廉?坦普尔爵士视为“近代园林艺术的先驱”,他还说坦普尔“有预言家的精神,指明了一种更为高超的园林风格,即自由而不受束缚的风格。
”他全力支持这种风尚,他说,“在西方,首创这种雅趣的是英国人”。
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的风景园林开始出现在爱姆尼乌、拉瑞斯、皮提姆恩和姆考等地。
巴黎的一些花园被设计成“自然式”,里面有湖面、小溪,还有中国的桥、岩洞和假山,即在凡尔官曾流行的所谓的“乡村之景”。
1770年,道德斯公爵在政治上不得志,于失职期间,在自己的菜地中,以仿造中国园林为消遣。
并在1775-1778年间,特聘建筑师拉坎尼斯建造一座7层的塔,塔高39米,塔尖有金色的圆珠。
1774年,拉瑞治出版了笔记,书中融合了各种风景,有折中主义形式、法意形式、中国风格等。
在此之前,拉瑞治出版的另一部早期作品,是法国王子突堤的一个府邸,该府邸是突堤王子从伦敦返回后设计的,其宫殿是意大利式的,而花园则是折中主义的,其中有中国亭、小溪、中国桥、小岛、塔,是法国的英中式园林出现的又一个例证。
1780-1787年建于外斯特费丽郡纽斯特市附近的斯腾公园是法国最精美的英中式园林,其部分建筑是根据尼霍夫使团访华时从中国带回的资料设计的,园林中有中国的三角亭等。
1782年,海军理财长波弗特海特聘布兰格在纽丽建造园林住宅,里面有中国的大瓷瓶,中国式的小亭、中国式的冰窖、凉亭及中国桥。
布兰格本人也非常热爱中国式园林,所以后来他还曾在自己的家园斯坦尼的溪水旁为自己的妻子建了一所中国式的“出浴亭”。
1775-1784年,玛丽一安托瓦尔特王后在小特里亚农官建造英中式园林,里面有栽种异国植物的大温室、亭阁、大楼阁、塔、牛棚、羊舍、中国的鸟笼、大悬岩、上流河的源头、迫使河流积聚泥沙的岩石等。
王后可能阅读了王致诚所作的有关圆明园的描述,遂命其园艺师安托万·里夏尔设计此园林。
不久之后,这种新式园林流传到德国、俄国以至整个西方并一直影响着现代的城市公园的建设。
五、中国园林植物的西传早在古罗马时代,西方人就引入了两种原产于中国的果树,即桃树和杏树。
在文艺复兴以后,中国的观赏植物开始大量引入西方,其间,传教士与商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中描述了中国特有的水果,如荔枝、龙眼和柿子等。
波兰传教士卜弥格撰写的《中国植物志》其中记述中国名花约20种,有些还有附图。
他是第一个把柿子树、芭蕉树、菠萝蜜等介绍到西方的植物学家,并“首开研究中国植物的风气”。
1688年,荷兰人曾将中国菊花引种到西方国家。
1748年,法国耶稣会士汤执中从北京寄往巴黎皇家花园各种植物260种,并把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找到的树木、花草引进了法国。
1780年由法国韩国英寄回法国的植物标本,还保存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中149种在内地采集,144种在澳门采集。
1776-1814年出版的《中国论丛》第3卷还刊登了他关于中国植物的研究,包括玉兰、茉莉花、夜来香及秋海棠等常见的观赏性植物。
此书出版后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总之,中国园艺植物非常丰富,有许多被引入西方,并对世界观赏园艺作出很大贡献,在此不予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