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与风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1.2 教学内容大气环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机制。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2.1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2 教学内容气压带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垂直运动。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性。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和分布3.1 教学目标掌握风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3.2 教学内容风带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

风带的分布规律: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风带分布的规律性。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风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特点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温度、降水、风向等。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五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5.1 教学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3篇

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气压带和风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地球不同气压带间的气候差异;3. 了解风的形成和作用;4. 掌握风向、风力和风速的测量方法;5. 能够通过地图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教学重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征;2. 风的形成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电脑和投影幕布;2. 地球仪或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风吹树叶摇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风的认知,问学生风是如何形成的。

Step 2:讲授气压带(15分钟)1. 讲解大气压强度和气压差的概念和作用;2. 介绍地球不同纬度上的气压带,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3. 分析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和天气现象。

Step 3:展示实例(10分钟)通过展示气压带分布图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不同气压带中的气候差异,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Step 4:讲授风的形成和作用(15分钟)1.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即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2. 介绍地球上的主要风带,如赤道和副热带地区的东风带、副极地和极地地区的西风带;3. 解释风的作用,包括水分蒸发、气温调节和物质传输等。

Step 5:实地观察和测量风向(15分钟)1. 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实地观察,观察并测量风向;2. 教授风向的测量方法,如风向标的使用方法以及地图上标注风向的方式。

Step 6:小结和检测(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 教师出示一张地球仪或世界地图,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3. 出示几个选择题或综合问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一篇关于气压带和风的作文,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气压带和风的形成和作用,并分析某地区的气候和风向情况。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5)运用案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后面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来讲授:第一课时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课时是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第三课时是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本课时的知识点在这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不仅是上节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两节课“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变化产生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内容抽象性较强,一些概念和原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难以联系、想象,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这是第二章,也是本节教材的重要特征。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气流下沉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在60°纬度相遇时的气流上升,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因锋面知识放在下节的《常见天气系统》。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把认知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层次要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气压和风 优秀公开课教案

气压和风 优秀公开课教案

气压和风(1)气压大气运动的产生和变化直接决定于大气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尽管气压在地球表面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都不大,它对一切生命活动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然而,气压轻微的时、空变化却会引起风的变化、环流的变化及天气的巨大变化。

气压指大气压强,通常用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表示,其单位为Pa,1Pa=1N/m2。

1标准大气压=10l 325Pa=。

由气压定义可以看出,气压是随着高度减小的。

气压随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

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也是不均匀的,有些地方气压高,有些地方气压低,可以用水平气压梯度来研究气压的水平变化。

水平气压梯度是指垂直于等压线(指水平面,如海平面上气压相同的点的连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一般为1hPa/100km左右。

垂直气压梯度比水平气压梯度数量级上大104倍。

在水平面上用等压线封闭的高值区表示高气压(简称高压)所在,等值线封闭的低压区表示低气压(简称低压)所在。

高气压的延伸部分称为高压脊,低气压的延伸部分称为低压槽。

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相对组成的中间气压区叫鞍形气压区。

气压随时间也有变化。

全球大气质量约为×1015t。

某地气压升高必然引起另一地气压降低。

因此,各地气压的变化实质上是空气质量在地球上的重新分布。

(2)风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空气产生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压分布不均匀,即在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空气在气压场中所受的作用力)作用下沿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

风是矢量,有风向和风速两个要素。

风向表示风的来向,地面风向用16个方位表示,每个方位各占º角。

例如北(N)风指向正北往西º与往东º这个角度内称之,余类推。

高空风向用360。

水平方位表,从北起顺时针方向量度。

风速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2. 课件: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气候分布图等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地球仪五、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a.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b.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a.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b. 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a. 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b.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 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a. 热带雨林气候b. 地中海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a. 农业生产b. 航空事业c. 海洋运输本教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了五个章节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规律。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阐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区的气候特征,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识记及对气候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设计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高压、低压、盛行风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3.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其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沙漠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季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形成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气候形成机制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讨论: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八、案例分析1. 以亚洲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亚洲气候的影响,如季风气候的形成。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气压和风》地理教案:认识地球因旋转而产生的科氏力

《气压和风》地理教案:认识地球因旋转而产生的科氏力

《气压和风》地理教案:认识地球因旋转而产生的科氏力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形成的原因和作用。

2.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3.掌握科氏力的概念和作用。

4.掌握气压、风和科氏力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气压的形成气压是由大气质量分布不均引起的。

当同一地区上空大气质量增加,会使该地区气压增加;反之,减少则会使气压降低。

2.风的形成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

当同一地区两侧的气压不同,形成气压差,此时就会形成风,从高压向低压方向吹。

3.科氏力的概念和作用科氏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基础的物理力,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所引起的。

它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角度有关,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

科氏力的作用是改变风向,使风偏离原来的路线。

4.气压、风和科氏力之间的关系气压和风是密切相关的,气压差会引起风的产生,风的形成会改变气压分布。

而科氏力则会改变风的方向,使风偏离原来的路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给学生讲解气压、风和科氏力的概念和作用,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法:进行实际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气压、风和科氏力的作用。

3.讨论法: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发现气压、风和科氏力之间的联系。

4.练习法:通过对题目的训练来巩固对气压、风和科氏力的认识。

四、教学步骤1.引入新课,介绍教学目标和内容。

2.讲解气压和风的形成及作用。

3.介绍科氏力的概念和作用。

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气压、风和科氏力的作用。

5.讨论气压、风和科氏力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我发现。

6.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7.课堂总结,评价本次教学效果。

五、教学手段1.幻灯片。

2.实际实验器材。

3.练习题。

4.教学笔记。

五、课外拓展1.了解台风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中国气象局的工作职责。

3.了解气象科学家的工作内容。

4.观察天空和云彩,了解天气变化的征兆。

六、教学效果1.学生掌握了气压、风、科氏力的概念和作用。

2.学生了解了气压、风、科氏力之间的关系。

《气压和风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压和风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华东师大版2012》

《气压和风》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主题是“气压和风”。

天气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关注的话题,而气压和风是影响天气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我们将能够了解气压和风的观点、特点以及互相干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天气的形成和变化。

二、目标设定1. 了解气压和风的观点及其重要性。

2. 掌握气压和风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3. 理解气压和风的互相干系,能够诠释天气变化的原因。

三、知识讲解1. 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地球表面单位面积的压力,通常用帕斯卡(Pa)来表示。

气压的高下会影响天气的变化,高气压一般对应着晴朗的天气,低气压则通常伴同着阴雨或风暴。

2. 风:风是大气中气体的水平运动,是由于气压差引起的。

风的方向和强度受气压差的大小和方向影响,通常由气压高处向气压低处吹拂。

3. 气压的测量:气压通常用气压计来测量,常见的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气压的单位有帕斯卡(Pa)、毫米汞柱(mmHg)和百帕(hPa)等。

4. 风的测量:风速通常用风速计来测量,风向则通过风向标来确定。

风速的单位有米每秒(m/s)和节(kt)等。

四、进修任务1. 阅读教材,理解气压和风的观点及其重要性。

2. 观察气压计和风速计的应用方法,了解气压和风的测量过程。

3. 分组讨论气压和风的互相干系,并结合实际天气情况进行分析。

4.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气压和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它们对天气的影响以及互相之间的干系。

在未来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气压和风的变化,更好地预计天气情况,做好相关准备。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天气的关注,深入进修气象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和挑战。

六、拓展延伸1. 请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气压和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观察当地气象台发布的气象预报,尝试解读气压和风的含义。

3. 参与气象观测实践活动,亲自体验测量气压和风的过程。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本节课的内容,掌握气压和风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天气变化的理解和预计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篇一: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郯城县美澳学校许德建2011年7月16日19:25 魏延省于11-7-16 19:35推荐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以问题为导向,多法并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一定不错。

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1、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图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集体讨论: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

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学生讨论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

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

问题:为何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不明显?结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它们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情景设置:1、同学们,我们这个地区夏季经常吹什么风?冬季经常吹什么风?2、印度这个国家,6-9月份经常暴雨成灾,其他月份又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为什么?指导学生读图2-2-15,完成【活动】内容,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不同,海陆之间的盛行风向不同。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2.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探究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大气环流的概念2.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气压图,并让学生观察地图中的气压等值线与风带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气压等值线和风带的形成与何种因素有关。

2.讲授(25分钟)(1)大气环流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明确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总体情况。

在大气环流中,温带气候带之间会形成许多气压和风向的变化,并形成气压带和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从热带气压带、副热带气压带、温带气压带、极地气压带四个方面讲解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并着重讲解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差异,是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最主要原因。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从大陆性气候区、海洋性气候区、大西洋洋面气压、印度洋气压、南极洲地区五个方面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地图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

(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着重讲解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科里奥利力,该力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存在与方向。

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科里奥利力、地形、纬度等因素解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遗传规律。

3.实例演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释自己附近的气压带、风带确定本地的气候类型,并可以就本地气候类型进行喜欢或不喜欢的讨论。

4.课堂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就气压带、风带明确不清的地方进行分享,共同探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规律,并确定在不同地理条件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差异化教学、课堂讨论、任务式教学、案例教学。

五、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材、地图、气压图六、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问题。

2.实例指导:让学生在实际气象观察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选取气象元素分析、判断本地的气压带、风带所属区域。

8.3《气压和风》教案2

8.3《气压和风》教案2

《气压和风》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

3、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4、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5、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多媒体演示实验,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3、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探索+问题解决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2、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风的方向的认知。

三、教学难点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大气压强解释有关现象。

2、能够掌握判断风速和风向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演示“覆杯”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

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2、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提问: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了大气压强。

“覆杯”实验的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而且各个方向都有。

新课讲解:一、气压1、把空可乐罐用橡皮塞塞住罐口,用抽气机抽出罐中的空气,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大小试管实验。

3、在空可乐瓶里灌些热水,然后倒掉,再旋紧瓶盖,过一会儿,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4、吞鸡蛋实验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观察现象。

师:引导学生对实验所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

初中科学教案:研究大气压力与风的运动关系

初中科学教案:研究大气压力与风的运动关系

初中科学教案:研究大气压力与风的运动关系研究大气压力与风的运动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力与风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和原理。

3.了解风的形成和运动规律。

4.掌握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大气压力与风的运动关系。

二、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和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大气压力?什么是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理论知识传授梳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向学生展示大气压力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和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的实际应用。

进一步介绍风的形成和运动规律,让学生理解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受风的影响的。

通过模拟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风的认识和了解风的重要性。

3.实验设计与操作以实验为依据,设计搜集数据的步骤,测试和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探讨大气压力与风的运动关系,培养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4.分析实验结果与问题解决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可能解决办法。

通过讨论,学习归纳推理和逻辑思考等科学方法,解决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总结与评价通过反思和总结实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和总结。

通过评价和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改进措施。

三、教育意义本次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力和风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测量大气压力的方法和原理,了解风的形成和运动规律,并掌握利用实验方法研究大气压力与风的运动关系。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大气压力和风的特性和作用,加深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此外,本次教学活动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能准确描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提高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三、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绘图法、小组合作等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日本和美国相隔如此遥远,氢气球往往没有动力,那你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么漂洋过海,从日本到达美国的吗?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热力环流”,请学生上黑板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教师评价。

设问: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局部地区冷热不均,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在全球范围内高低纬度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一)大气环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思考:1.大气运动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意义?2.什么是大气环流?【学生回答】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

【提问】大气环流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绘图讲解(二)单圈环流1.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且太阳直射在赤道,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画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三)三圈环流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仍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教师讲解】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北半球低纬地区环流。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气压和风》word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气压和风》word教案

专题10 行星风系—气压与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压的概念,能够解释导致气压变化的直接原因2、能够说出风的成因,在地图上判断出风向3、读“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了解和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4、通过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能够推导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并且能够画出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大气运动形式5、知道水平气压场的概念,在“1月/7月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上找出等压线和高压、低压,并能够解释1月/7月海陆上高低压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判断风向、读“1月/7月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找出等压线和高低压,培养地理认知能力2、通过读“热力环流图”并解释其成因,推导山谷风和海陆风及其产生原因,培养地理原理推理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探索意识教育,认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阅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过程。

2.难点:分析山谷风、海陆风和海陆风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流程示意四、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在情景导入这个环节中,我利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话说《三国演义》后期农历六月一天,晴空万里,暑热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之,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司马懿道:天助我也!诸葛亮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么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上天是怎么样帮助司马懿的?有无科学更具,要解答此题必须了解大气的运动。

大气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

学完本节课后,答案自然见分晓。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何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教师):好,这个故事我们暂且放下,我先提问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回答:1.全球各个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的分布规律是什么?2.既然低纬度获得热量多,高纬度获得的热量少,那为什么,低纬度地区没有越来越热,高纬度地区没有越来越冷呢?生:大气是在不停的运动着的(教师):地球周围的大气就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的运动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 专题9 行星风系第一课时 《气压与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专题9《行星风系》由“气压与风”、“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与气候”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4个知识点构成,在《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将该课程内容中的学习水平定为C级。

即通过本篇章内容的教学,学生能够熟悉大气圈中相关的地理事实,领会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能够分析和解决与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问题。

“气压与风”是《行星风系》中的第一课时,描述了局部大气运动的理想模式和实际状况。

其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理解本课以及大气环流的关键理论,“气压与风的关系”既是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基础知识,也是理解全球六大风带形成、季风风向的重要理论依据。

所以,“气压与风”是学习其它知识点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作为郊区一所普通中学的学生,班级与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习惯和认知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对于纯理论化宣讲模式有疲劳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基于这样的学生基础,我设计了学习任务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动口、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对歌曲《军港之夜》、诗词《夜雨寄北》蕴含的海陆风、山谷风等地理原理的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针对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不同,从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对教学设计作有效调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压的概念,理解气温高低、大气升降运动和海拔高度对气压高低的影响;(2)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并能正确判断风向;(3)理解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并运用该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4)学会阅读1月和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并能根据1月、7月等温线或等压线图判断海与陆、冬与夏以及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

2.过程与方法:(1)观看热力环流动画,分析近地面热量变化引起的空气运动过程,学会分步骤绘制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掌握运用示意图演示、说明抽象原理的方法。

(2)读“1月、7月份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绘制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对影响气压高低和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的学习中,初步认识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发展辨证思维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养成团队意识,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合作、交流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热力环流的基本过程2.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原因;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冬夏盛行风向。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热空气上升原理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的成因海拔气温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风向的判断等为什么走马灯会转?大气升降运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这是一个灯笼,上面画了几匹马,里面有一支蜡烛,当蜡烛点燃后,它会自己转动,这叫什么灯?——走马灯。

你知道走马灯为什么会转呢?【设计思想】大部分学生对走马灯并不熟悉,希望通过转动的走马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同时也激起学生对传统习俗的重视。

【期望学生达到】期望学生能根据常识答出走马灯的转动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预计学生回答:空气的流动。

教师概括:对,这是由于气流的运动。

气流为什么会运动?又是怎样运动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气压与风》。

二、影响气压的因素【设问1】什么是气压?【期望学生达到】某一高度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回答出气压即大气的压强。

【设问2】读空气柱的剖面示意图,思考:(1)分别比较图中A、C两处气压高低,B、D两处气压高低。

(2)假如A地受热,B地冷却的情况下,分别比较A、B两地气压高低,C、D两地气压高低。

(3)由此得出,影响气压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设计思想】根据示意图及所学的物理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出影响气压的因素。

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关注生活地理的习惯。

【期望学生达到】期望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体验能够回答出:影响气压的因素有海拔高低、气温高低和大气的升降运动。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

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气压低;气温低,空气遇冷收缩,密度增大,气压高。

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低,高空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示意图比较出A、B、C、D四处气压高低,从而得出影响气压的因素有海拔高低、气温高低。

海拔高,气压低。

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对大气升降运动对气压的影响往往漏答。

【过渡】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存在高低差异,我们能否把气压分为高压和低压两类呢?【设问3】读《1月份等压线的分布图》,思考什么是等压线?【设计思想】运用学过的等高线的概念推导出等压线的概念,从而理解等值线的含义和类型。

【期望学生达到】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的等高线概念能够回答出:等压线是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

教师概括:等压线是指同一时间内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

【设问4】在《1月份等压线的分布图》中标注了两种气压系统:高气压系统和低气压系统,根据等压线特征如何判断高压、低压。

【设计思想】运用所学过山峰和洼地的概念,推导出高压和低压的概念,学会知识的迁移。

【期望学生达到】学生能够模仿山峰和洼地的概念描述出:低压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高压指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预计学生能够回答出:低压是指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高压指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

但对于等压线闭合这一特征往往漏答。

【设问5】读《7月份等压线分布图》,思考:7月份,同纬度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气压有何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思想】学会从影响气压的因素去分析推理,得出是由于下垫面不同,造成气温的高低从而引起同纬度海陆间的气压差异;并对海陆热力差异有一个初步认识,为季风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期望学生达到】学生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可以得出来夏季同纬度陆地上比海洋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形成低压;海洋上气温低,形成高压。

预计学生能够从图中读出大陆和海洋的气压差异,但对海陆热力差异的概念还不理解,对成因分析存在一定难度,这时可提示学生夏季时,赤脚踩在沙滩上和海洋中有何不同感受。

【过渡】气温高低引起气压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大气运动。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我们把它称之为热力环流。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观看热力环流动画后,完成学习活动1。

【学习活动1】探讨热力环流的主要过程。

(两人为一小组,完成任务单上的学习活动1)(1)现有A、B、C三处,判断这三处的冷热差异?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2)绘出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其运动规律是怎样的?(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

(4)绘出气流水平运动方向。

其运动规律是怎样的?(5)总结热力环流的主要过程,完成下列图表。

(1)冷热不均(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设计思想】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前后联系得到结论,培养学生谨慎思考,严谨推论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两人一组的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最后对热力环流过程的总结,呈现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期望学生达到】将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为5个小问题,通过每个小问题学生基本上能够层层深入归纳出热力环流的过程为:(1)冷热不均;(2)大气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4)大气水平运动。

【过渡】我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四、热力环流的实例【学习活动2】小组合作探讨城市风的形成原理。

A郊区郊区城区(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上图中画出城市与郊区之间产生的热力环流形成图。

(2)近地面风向是由________吹向__________。

(3)若在郊区建设卫星城或建有大气污染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4)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什么对策?【设计思想】学会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来解释城市风的成因;并通过得到的结论,引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期望学生达到】学生脑海中有城市“热岛”这一概念,基本上能判断出城区温度高于郊区温度,然后按照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按步骤描绘出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过渡】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学习活动3】有人曾经质疑《军港之夜》中的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存在着科学错误,请你们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原理来验证一下。

(1)在上面两图中分别画出白天和晚上时,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形成图。

(2)白天,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形成_____(海、陆)风;夜晚,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形成_____(海、陆)风。

(3)指出《军港之夜》中的歌词的错误之处,并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思想】学会运用所学的热力环流基本原理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通过对军港之夜中的歌词进行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期望学生达到】通过对1月、7月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之间的气压差异的形成原因分析,预期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合作能够分别分析出白天和晚上时,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气温差异,从而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图中绘出白天的海风以及晚上的陆风。

【过渡】出示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句中的“巴山夜雨”是怎样形成的?观察《山谷风形成过程》的动画后,完成学习活动4。

【学习活动4】小组合作探讨山谷风的形成原理。

(1)在山区白天和晚上的风向有何不同:白天,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形成______(山、谷)风;夜晚,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形成 ______(山、谷)风。

(2)尝试在上面两图中画出山风和谷风的形成示意图,并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成因。

(3)根据以上的分析,说出李商隐诗句中“巴山夜雨”的成因。

【设计思想】关于热力环流的在生活中的实例,我进行学生活动时的顺序是从城市风、海陆风再到山谷风,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对我校的学生来说对于山谷风这个概念基本上不熟悉,生活中也没有这种体会,所以很难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先通过学生观看动画得出风向,再让学生尝试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推导成因;通过引用李商隐的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