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环境知识大全
能量环境
2.3.1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原因: 水分平衡被破坏;扭弯力大) ◇强风能使树木形成畸形树冠,树皮厚,叶 小而坚硬,具强大根系。 ◇影响鸟兽的体表形态特征。
2.3.2 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主要传播者。 ◇风影响了能飞行动物类群的地理分布。 ◇风是许多无脊椎动物传播及运输的重要工 具。 ◇风传播着化学信息。
2.1.3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 物的适应
2.1.3.1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和体色也 有一定的关系。 ◇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如黄化 现象)。 ◇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对 植物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及分化有重要 影响。
2.1.3.2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2.2.6 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物种的分布限与等温线之间有紧密的相互 关系。 ◇低温能够成为致死温度,限制生物向高纬 度和高海拔地区分布,从而决定它们水平 分布的北界和垂直分布的上限。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
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是由 于地面上气温分布不均引起的气压分布不 均产生的,有方向和速度,具有风能。
2.3.3 风的破坏作用 2.3.4 防风林
2.4 火作为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影响 及管理
火的燃烧破坏了生态平衡,同时也为土壤 提供了新的养分,促进了生物的生长,因 此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火的两个主要类型:林冠火、地面火。
2.4.1 火对生物的作用
1、火的有益作用 2、火的有害作用
2.4.2 防火管理
Biblioteka 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可分长 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适应意义) 很多昆虫受光周期决定,在它们生命周期 的正常活动中,能插入一个休眠相---滞育, 为严寒做好准备。 鸟兽的换羽和换毛是受光周期调控的,为 动物能更好适应环境温度变化。 鸟类的迁徙都是由日照长短的变化引起的。
基础知识能源与环境
基础知识能源与环境基础知识: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是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和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以基础知识的角度来探讨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一、能源的定义与分类能源是指能够用于推动物质转化和进行各类生产活动的资源。
根据来源和形式的不同,能源可以分为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化石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它们是地球上积累数百万年形成的有机物质化石。
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它们本质上来自于太阳能的辐射。
核能则是指核裂变或核聚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
二、能源与环境的关系1. 能源的开采与环境影响能源的开采对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
化石能源的开采会导致土地破坏、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
例如,煤矿开采会导致土地沉陷和煤矸石的堆积,石油开采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化石能源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化。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环境友好,但也存在一定的环境影响。
例如,水电站建设可能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风力发电会对鸟类和蝙蝠等动物造成威胁。
因此,在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能源的消耗和利用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环境污染。
化石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造成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石油泄漏和核能事故等意外事件更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同时,能源消耗也贡献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和防控,是能源产业和环境保护的共同责任。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支持和推广。
三、能源与环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1. 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础。
现代社会对电力、交通、制造业等行业的能源需求日益增长。
保障能源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学第二章 能量环境PPT课件
11/14/2020
第二章 能量环境
2.4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4.1 温度与动物类型
常温动物(homeotherm):环境温度变化时,能维持大致恒 定的体温。
变温动物(poikilotherm):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内温动物(endotherm):通过体内代谢产热调节体温。 外温动物(ectotherm):依赖外部热源调节体温。
11/14/2020
第二章 能量环境
Fig. 4.16 Arctic and alpine cushion plant form and orientation increases heat gain from sunlight and the surrounding landscape and conserves any heat
11/14/2020
第二章 能量环境
2.2.3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2.2.3.1 生物的昼夜节律
具有昼夜节律的生命现象很多。如动物的 活动、体温变化、能量代谢、激素的变化等的 昼夜节律。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 作用等也有昼夜节律。
11/14/2020
第二章 能量环境
2.2.3.2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11/14/2020
第二章 能量环境
2.3.2 土壤温度的变化
周期性的季节变化 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夏季土壤温度随深
度而下降,冬季随深度而增加。 日变化
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白天土壤温度随深 度而下降,夜间随深度而增加。
11/14/2020
第二章 能量环境
(1) 土壤表层温度的变化比气温大,随着深度的增 加,温度变幅减小。一般在1 m深度以下,土壤温度无昼 夜变化。一般在30 m深度以下,土壤温度无季节变化。
3第3章-能量环境
33
(3)驯化和气候驯化
春化 (vernalization) :植物在发芽前需要一个寒冷期,
由低温诱导开花。
驯化 (acclimation)和气候驯化 (acclimatization)
– 概念和过程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生态适应和基因变异
46
思考题
1. 光在时空上的配置对植物和动物产生哪些 影响?它们又是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 2. 低温和高温对生物会产生哪些影响?为什 么温度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 3. 生物是如何适应极端温度条件的? 4、在引种驯化中应该注意光照和温度的哪些因素? 5、风的生态作用有哪些?如何构建防风林? 5、火的生态作用有哪些?如何对火进行管理?
24
3.2.3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生物的昼夜节律
– 光的周期性 – 生物的昼夜节律 – 外源性周期和内源性周期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日中性植物 植物光周期的应用:杂交、抗性选育、异地种植
–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动物繁殖的光周期:长日照和短日照动物,意义 昆虫滞育、动物换毛换羽和迁徙的光周期
42
3.4 风的生态作用与防风林
生态作用:生长影响和形态塑造作用;植物繁殖 体传播;动物的迁移;破坏作用(干热风,机械 损伤)。 林带的防风效应:群落结构,紧密程度,高度, 宽度,横断面的形状 防风林: 降低风速,固沙蓄水,调节小气候
43
3.5 火的生态作用与管理
生态作用:积极作用-北方重要的生态因素,加 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破坏作用-严重损害生态 系统及其平衡 火的类型:林冠火,地面火 火的管理: 火的阻隔系统,计划燃烧,防火管 理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1)温度对动物代谢的影响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2)有效积温和发育阈温度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1) 发 育 阈 温 度
生物学零度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2)有效积温
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 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K = N ×T
形态上,叶片表面有油类物质;芽具鳞片;体 表具蜡粉和密毛;矮小。
生理上,水分降低,糖、脂、色素增加,以降 低细胞冰点;吸收光谱增宽,能吸收红外线。
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受到油脂类物质的 保护,树干粗短弯曲,枝条匍匐状,树皮坚厚。
鹿蹄草的叶细胞贮藏大量五碳糖、粘液,可使 其冰点下降到-31℃,能耐受-31℃以上寒冷温度。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②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预测生物发生的时代数。
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全年有效积温 大于K。
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推算生物的年发生历。
据此制定农业气候规划,合理安排作物,
预报农时。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③有效积温法则的局限性
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是在恒温下测得的, 变温下昆虫发育较快。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③低温对植物的间接伤害
冻拔 冻裂 冻旱(生理性干旱)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2)极端低温对动物的生态作用
体液的冰冻和结晶 昆虫的过冷却现象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2)生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1)植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2)动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1)植物对极端低温的适应
第二章能量环境二
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1)极端低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①引起低温的主要因素是寒流
1.2能量环境80页PPT文档
2、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受以下因素影响
(1)大气圈内的各种成分对太阳光的吸收、 反射、散射;
(2)太阳高度角影响太阳辐射强度; (3)太阳辐射的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4)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影响
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
4
到太 达阳 地光 面被 的吸 仅收 为、 47 反 %射
和 散 射 后 ,
13
14
• 温度的时间变化: • 日较差: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之差 • 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
温度差
15
(2)土壤温度变化
• 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化幅度较气温大,随 土壤深度加深,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减小。
• 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 出现的时间后延,其后延落后于气温的 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5
气太 层阳 的高 路度 程角 越越 长小 ,, 辐太 射阳 强辐 度射 越穿 弱过 。大
6
3、地球上太阳光的分布
(1)光质: • 短波光多:低纬度、高海拔、夏季、中午 • 长波光多:高纬度、低海拔、冬季、早晚
7
(2)日照时间
•
8
9
(3)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增加: 低纬度、高海拔、夏季、中午 •光照强度减弱: 高纬度、低海拔、冬季、早晚
19
• 可见光中红、橙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 成分,其次是蓝、紫光,绿光很少被吸收, 因此又称绿光为生理无效光。
• 短波光(蓝紫光、紫外线)有利于蛋白质 和有机酸的合成,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并 抑制茎的伸长(在高山上,由于紫外光强, 阳生植物大多成莲座状,而且花色特别鲜 艳);
• 红光对糖的合成有利。
水温下降1 ℃)、下湖层(水温接近4 ℃) • 秋季:秋季环流
能量环境知识大全
海洋:在低纬度水域的全年和中纬度地区的夏季, 水温有成层现象,两极地区全是冷水层。 40
2.2.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2.2.1 温度与动物类型 : 根据有机体和环境温度的相互关系,动物可 划分为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根据有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还可分为外温
动物和内温动物。
异温动物: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
昆虫可见光范围偏短光波。黑光灯 红光:鸡的繁殖,短波光(蓝光):生长。
(6)红外和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
红外线: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
紫外线:杀菌,皮肤红疹及皮肤癌;
维生素D的合成和昆虫的新陈代谢。
15
2.1.3地球上光强度的变化 1000m--70% ① 空间: 0m--50% 高纬度,低强度。 海水-10m--25%, -100m--3.5%。 高海拔,高强度。 坡向。不同纬度的最强光照的坡度不同。 ②时间:季节,夏天高强度;冬天强度低 日,中午强度最高; 早晚强度较低 ③生态系统:上层,强度大;下层,强度低。
6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2 能量环境 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
2.4 水流对生物的作用
2.5 火对生物的作用 3 物质环境
7
2.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光的生物学作用表现在:光质、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
(2) 时间变化
温度的时间变化指日变化和年变化。一日内最高 和最低气温之差称日较差,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 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并受地形特点及地面性质 等因素的影响。如赤道处的高山,白天气温可达30℃或更
高,夜间却降到霜冻的程度。沙漠地带的日较差有时可达 40℃。
02能量环境
变温/常温or外温/内温、分 布、物候、春化、驯化,形 酶反应速率、温度阈(三基 地表变化剧烈,深 态(贝格曼定律/阿伦定律)、 点温度)、冻害/冷害,发 层变化小且延后; 结构(吸收/反射光、脂肪的 年变化的决定因素 比热小、对流小、热 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总 含量、体内的热交换)、生理 积温(有效积温) 因素随纬度升高依 导慢 (水分散失如蒸腾/排汗、代 次为:降雨量/日照 谢速率) /积雪 变化小、成层、冬 季逆温及春秋环流 季风区、沿海受风 影响多 / 比热大、对流明显、 反常膨胀 大气环流、地形、海 形态(降低树高/旗形树)、行 外力、输送、风媒、破坏 陆位置 为(风媒花)、演替起始 有害:打破平衡、改变生境 闪电、火山、自燃、 破坏、再生(有机变无机) 人为 有利:物质循环、演替起始
生态作用 生态适应 分布规律原理 植物 动物 植物 动物 形态建成、光 不同波长光穿过介质 体色、生理 合有效辐射 视觉生理、 的折射率和衰减率不 颜色、形态 (维D合成)、 (红对糖/蓝 蛋白质活性 同 行为 紫光对蛋白) 形态建成、光 形态结构(眼 太阳高度角、光穿介 合能力/光饱 阳性/耐阴/阴 球)、行为(昼 时空定向 质的衰减、朝向 和点/光补偿 性植物 行/夜行/晨昏 点、黄化现象 性动物)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 长/中/短日照 繁殖、发育、 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 角 /日中性植物 换毛、迁徙
种类
生态因子 分布规律
低纬度、高海拔、 光质(光波/ 深水区、夏季、中 频率) 午短波光多 光 低纬度、高海拔、 光强(光子/ 浅水区、夏季、中 光通量) 午、阳坡光强大
光周(时长 低纬度日照时间变 节律变化) 化小 赤道高/两极低/南 高北低,随维度/海 光照强度、比热、温 大气温度 拔降低,日/年较差 室效应 随纬度/海拔/水陆 变化
(完整版)地理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地理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地理反应与能量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地理反应与
能量的知识点总结:
1. 地球系统与能量交换
- 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部分。
- 能量在地球系统中以不同形式进行交换,如辐射能、传导能
和对流能等。
- 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2. 光合作用
-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最重要的能量转换过程之一。
- 光合作用通过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中的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3. 地表能量收支
- 地表能量的收支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来实现。
- 地表能量收到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而能量支出主要是由地表向大气释放。
4. 大气环流系统与能量传递
- 大气环流系统是地球上空气的循环运动。
- 大气环流系统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传递能量,影响地球上的气候现象。
5. 化石能源的利用
- 化石能源指的是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 化石能源的利用会产生大量的能量,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气候变化。
地理反应与能量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地球的能量交换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备注:本文档内容来源于相关教材和资料,并经过整理总结。
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认,请参考相关可靠来源。
地球知识能量
地球知识能量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广大的生物群落,拥有独特的文化风格,拥有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地球的景观丰富多彩,其自然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近年来的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恶化,使地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人类必须通过对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来保护地球。
第一,要控制全球变暖,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氟利昂)的排放过多造成的,这些气体会使地球的大气层变得更厚,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程度。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各国应该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督,减少燃烧化石燃料,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提高能源效率。
第二,要加强环境污染控制。
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人类应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应从源头治理污染,通过不断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加强环保监管,限制污染排放,实施节能减排等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有效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改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它涉及到一个生物群落中多样生物种类的品种。
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地球的重要因素,它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也提供了宝贵的药用植物,可以抗过敏,预防疾病。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人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包括:保护濒危物种,限制环境破坏,改善环境质量,禁止滥猎滥捕等。
第四,发展可持续能源利用。
能源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破坏了环境,损害了地球。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可持续能源发展,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源和其他可持续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能源,同时保护环境。
第五,提升地球知识能量。
人类要求有效地保护地球,必须提高地球知识能量,切实加强地球知识的教育和宣传,让更多的人明白地球知识,让更多的人保护地球,让每个人都成为保护地球的一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环保教育的投入,为社会全面普及环保常识和环保技术,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激发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以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能量环境
第二节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的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 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空间上随纬度、海拔 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和各种小生境而变化;在时间上有一 年的四季变化和一天的昼夜变化 温度的这些变化给生物带来多方面以及深刻的影响,首先生物体 内的生化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其次温度 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
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 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如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的开花、落叶和休眠,动物的 迁徙、生殖、冬眠、筑巢和换毛换羽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 卜、小麦、凤仙花等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如 玉米、水稻、棉花等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甘蔗 等热带植物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四季豆、 黄瓜、番茄等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在农林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2)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叶绿素 ,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 现象
种子萌发、茎的生长等:抑制、促进,不同植 物反应不同。 植物生长顶端的向光性。 干形、冠形、叶片结构等,如阳生叶、阴生叶 的形态差异。 花、果实的发育。
(3)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 阳性植物(Sun plant):落叶松、油松、马尾松、樟 子松、白桦、杨树、柳 树、桉树、相思树、刺槐、臭椿等。 • 阴性植物(Shade plant):云杉、冷杉、杜英、甜槠 、白楠、建柏、竹柏、紫杉、红豆杉等。 • 中性植物(Neutral plant):红松、椴树、榆、水曲柳 、杉木、毛竹、侧柏、 香樟、榕树等。
生态学 能量环境提纲讲解
第二章能量环境(内容提要)学习目标:1、掌握光照和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2、光质、光强、光周期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光质、光强、光周期影响的适应。
▲▲3、温度的生态作用,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极端低温、极端高温的适应。
▲▲4、根据生物对光、温的反应规律进行引种驯化的特点。
5、风对生物的生态作用。
△6、火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管理。
△地球上的能量类型太阳能(光能): 植物可利用的能量;▲▲地热能化学能:物体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的能量少。
是少数低等生物可利用的能量。
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能量形式。
是高等生物可利用的能量。
风▲火▲其他能量:电能、磁能、声能、机械能、潮汐能、核能……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环境光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太阳光在生物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为植物提供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控制其生长、发育和分布,决定植物群落的构成,并影响动物的生存、活动与分布。
2.1.1 地球上光的分布1、太阳辐射及其光谱组成太阳辐射中只有一部分是人肉眼能感知的可见光(390~760nm)。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其中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如波长较短的紫外线(<300nm)大部分被大气的臭氧层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剩下的部分来到地面。
到达地面的光谱成分中,红外线占50%~60%,紫外线只占1%~2%,可见光约占38%~49%。
地面接受到能量之后也会向外界辐射能量(称为地面辐射),这部分能量达到大气层后也会一部分能量被反射,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剩下的部分回到宇宙空间。
光的成分:紫外光:波长<380nm, 9% ;可见光:波长380~760nm,45%;红外光:波长>760nm, 46%。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和光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能总量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不同的太阳辐射带;由于地球的倾斜,同一纬度上的太阳辐射量一年四季有变动;在热带地区,总能量较高、较稳定、季节变化小。
第一部分能量与环境
探明储量 万亿立方米
1680.5 974.0 910.5 239.5 204.4
所占份额 %
27.8 16.1 15.1 4.0 3.4 59
6
7 8
阿布扎比
尼日利亚 阿尔及利亚
198.5
181.9 161.7
3.3
3.0 2.7
9
10 11 15
委内瑞拉
伊拉克 哈沙克斯坦 中国
152.4
112.0 100.0 80
封闭山谷和盆地,白天受热强烈,热空气不易散发,使地
面温度升高,夜晚冷空气又常常沿山坡下沉,形成逆温现象, 如我国的吐鲁番盆地;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干燥空气中每升高100米,气
温下降约1℃,湿润空气中下降约0.6℃
29
2.2 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 温度的时间变化
温度的时间变化日变化和年变化,是由于地球的 自转和公转引起的;通常情况下,中午14时左右气温 最高,凌晨日出前最低,最高、最低气温之差被称为 日较差;
38
温带深水湖水温垂直变化
P19
斜温层
4 4
39
水体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 水温的成层现象
水体温度的成层分布,冬夏季节具有明显的不同。 在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淡水湖中: 冬天湖面被冰覆盖,冰下的水温是0℃,随着水深的增加,水温 逐渐增加到4℃,直至水底; 春季的风一般较大,湖水上下翻动明显,形成春季环流,引起 上下层水流相互交流,春季环流把底层的营养物带到上层,由于水 体的表层具有合适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促进了生物生产力的提高
• 土壤温度的短期变化集中在表层,长期变化出现在较
深位臵 • 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地区差异性大
32
土壤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第二章--能量环境
第二章能量环境地球上的能量类型太阳能(光能): 植物可利用的能量;地热能;风能;化学能:少数低等生物可利用的能量;有机物中包含的化学能:高等生物可利用的能量;其他能量地球上光的分布:(1)太阳辐射及其光谱组成紫外光:波长<380nm,9%可见光:波长380~760nm,45%红外光:波长>760nm,46%(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和光的分布规律影响地表太阳辐射的因素:大气圈,太阳高度角,纬度和季节,海拔、坡度和坡向光质(光谱成分) :(1)低海拔、高纬度长波光多,高海拔、低纬度短波光多(2)夏季、中午短波光多,冬季、早晚长波光多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纬度升高、变化加大,两极有极昼、极夜低海拔、高纬度光照强度弱,高海拔、低纬度光照强度大夏季、中午光照强度大,冬季、早晚光照强度弱(北半球)南坡光照强度大,北坡光照强度弱光照强度地球上温度的分布(1)地表大气温度的分布与变化空间分布与变化:纬度升高1°,气温降低0.5℃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地区变化大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海拔升高100m,气温降低0.6~1℃逆温现象时间变化:日较差:随纬度增高减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年较差:随纬度增高增大,大陆性气候越强越大亚热带地区间季节性气候模式不同。
(a)墨西哥中部的奇瓦瓦荒漠在夏天有一个雨季;(b)Sonoran荒漠在冬天和夏天都有降雨;(c)太平洋沿岸和莫哈韦荒漠冬季下雨,夏季干燥(地中海气候)山脉影响局部降雨模式。
在加州的内华达山脉,风主要从西部穿过加州的中央谷。
当高湿度空气沿着山脉上升时,它变冷且湿气浓缩,导致西坡大量降雨。
当空气通过顶峰到达东坡时,它变温暖并开始吸收湿气,产生大盆地的干旱环境(2)土壤温度的分布与变化土壤温度与气温相关土壤温度变化与深度有关土壤温度变化时间较气温滞后,且与深度有关温度变化周期与深度相关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纬度、海拔有关土壤温度季节变化的特点:(1)土壤表面温度的季节变化也像昼夜变化一样,比气温大。
生态学:第2章 能量环境
驯化 ✓ 不同的物种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不同,这是由其遗传因素决定的。 ✓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其对温度的耐受范围也会
发生变化,称之为驯化过程(包括实验驯化、气候驯化)。 ✓ 多数物种,其“最适生长温度”往往偏向“最高致死温度”一侧。
内温动物的代谢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异温性(heterothermy):是指小内温动物的体温偏离正常范围的变化现象,是对寒 冷和食物缺乏的一种适应。
✓ 空间异温性:动物的体温因身体部位不同而有差异的现象。外界温度越低,身体 内部与其裸露的末梢部位温差越大。哺乳类的四肢、尾、耳、眼、鼻,鸟类的足、 翼、喙、眼等部位较之被有绒毛、羽毛、皮下脂肪的胸腹部的保温性差得多,因 而温度很低,以减少热量散失。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 人类和许多脊椎动物能感知的光波范围是380-760 nm(可见光),可见光对动物 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都有影响。
✓ 多数趋光性昆虫对短波光(330—400nm的紫光和紫外光)很敏感,尤其是鳞翅目 和鞘翅目昆虫。
✓ 紫外光有杀菌作用。
应用:专门设计出能够放射360nm光波的黑光 灯、灭蚊灯,对危害农作物或人类的昆虫进行 诱杀。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 昼行性动物:白天进行所有生理活动,夜晚休息的动物。如麻雀。 ✓ 夜行性动物:这类动物白天休息,夜间进行摄食、生殖等活动,部分具有发光器
官。 如猫头鹰。 ✓ 地下动物:适于地下掘土生活,身体完全适应地下黑暗的生活方式,视力退化。
如鼹鼠。
麻雀
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 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
能量环境4、5
光照强度与陆生植物
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阳地植物,这类植物补偿点的位置较高,光 合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常见种类有蒲公英、杨、柳、桦、槐、松、杉 等 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阴地植物,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较低, 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阴地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密林 内,常见种类有连钱草,观音坐莲、铁杉、红豆杉等,
•0nm 可见光分为红、橙、黄、绿、青、 • 红外光:波长>760nm 蓝、紫七种颜色的光。叶绿素主 紫外光约占1%,紫外光对生物 要吸收红光和蓝光,波长为760~ 和人有杀伤和致癌作用 620纳米的红光和波长为490~ 红外光和紫外光都是不可见光。 435纳米的蓝光对光合作用最为重 在全部太阳辐射中,红外光约 要 占50~60%。地表热量基本上 就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
• 高温对动物的有害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 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和神经系统麻 痹等。
动物对高温的忍受能力依种类而异
• 哺乳动物一般都不能忍受42℃以上的高温; 鸟类体温比哺乳动物高,但也不能忍受 48℃以上的高温。多数昆虫、蜘蛛和爬行 动物能忍受45℃以下的高温,温度再高就 有可能引起死亡。 • 除了火山口动物外,50℃为临界温度。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 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 热量较少,这就是Bergman规律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 十分明显的影响。很多野生哺乳动物(特别是生活在 高纬度地区的种类)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的逐渐增 加而开始生殖的,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这些种类 可称为长日照兽类。还有一些哺乳动物总是随着秋天 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如绵羊、山羊和鹿,这 些种类属于短日照兽类。 鱼类的生殖和迁移活动也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也常表现出光周期现象,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光照 充足的表层水的鱼类。实验证实,光可以影响鱼类的 生殖器官,人为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鲑鱼的生殖能 力,这一点已在养鲑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日照长度的 变化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影响鱼类的迁移。
物理与运动能量与环境保护
物理与运动能量与环境保护物理与运动:能量与环境保护Introduction物理学是探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而运动是物质相对位置的变化。
能量是推动运动的原动力,而环境保护则是我们对大自然的责任和担当。
在物理与运动中,能量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能量在运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物理学知识来保护环境。
一、能量与运动1. 动能和势能: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是能量的两种主要形式。
动能是由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计算。
势能是物体在其位置或状态上所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等。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运动中,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但总能量保持恒定。
二、能量在运动中的应用1. 动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运动的两个主要分支。
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描述。
2.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可以用来描述物体在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例如,摩托车在行驶时的机械能就是由其动能和势能构成的。
3. 能量转换:在运动中,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
这些能量转换的过程在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三、物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 可再生能源:物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这些能源对环境影响较小,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 节能减排:物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于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
例如,通过改进车辆的动力系统和减少摩擦阻力,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3. 环境监测:物理学的测量技术可以用于环境监测,例如,使用激光雷达进行大气污染监测,使用红外线传感器进行温室气体监测等。
这些监测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结论物理与运动中的能量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能量的名词解释
环境能量的名词解释环境能量是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物质或能量形式,它对生物和自然界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日益关注环保与气候变化的时代,了解和理解环境能量对我们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变得愈发迫切。
一、自然界的环境能量1.1 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
它释放出的光和热能量,被称为太阳能。
太阳能驱动着地球上的气候系统、水循环和生物生长。
人类利用太阳能进行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绿色能源项目,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1.2 风能风能指的是从自然环境中的气流中提取能量。
大气中的风是由地球的自转和气候系统所引起的。
利用风能进行发电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方式。
风力发电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环境非常友好。
1.3 水能水能是指来自自然界的水体,如河流、湖泊、大洋等所蕴含的能量。
水能主要来自于水流运动和水位差的存在。
通过水轮机和水力发电站,能够将水能转化为电能,供人们使用。
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还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二、环境能量和人类社会2.1 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环境能量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可以通过自然过程不断获得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
相比之下,化石燃料等传统能源是非可再生的,它们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
因此,重视和开发环境能量对于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至关重要。
2.2 环境能量的利用挑战尽管环境能量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利用环境能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效率仍然相对较低,且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
此外,水能的利用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克服这些挑战需要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
2.3 环境能量与可持续发展环境能量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关。
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环境能量的利用恰恰符合这一目标。
通过开发和利用环境能量,我们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认为,生物的昼夜节律受两个周期的影响, 即外源性周期(除光周期外,还有温度、湿度、磁 场等的昼夜变化)和内源性周期(内部生物钟)。 光周期使动植物的似昼夜节律与外界环境的昼夜 变化同步。 29
2.1.6.2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的对日照长短的规律
2
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大气层物质: 太阳辐射100
反射25
臭氧、二氧化碳、 尘埃、氧气、水汽 和雨滴等可吸收、 反射和散射光线, 直接辐射到地球表 面的仅为24%,散射 到地面的为23%;总 太阳辐射为47%。
大气层吸收46 反射5 直接辐射24 散射23
地球吸收 47
3
②太阳高度角: 太阳入射光与地面的夹角即为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越小,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程越长,辐射面积越大,辐射强度越弱。
光照还会引起动物的体色变化,蛱蝶 在光照环境中体色变淡,黑暗环境中体色 变深。
26
2.1.5 光周期
北半球:夏至最长,冬至最短。 南半球:相反
赤道:昼夜平分
两极:半年白天,半年黑夜。
27
28
2.1.6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2.1.6.1 生物的昼夜节律 生物的生理活动具有昼夜周期性变化,称为昼夜 节律。 如动物的活动行为、体温变化、能量代谢、激素水
18
水生植物的分布
只能生活在水体的透光带(0--100米) 海带等巨型藻类在大陆沿岸生活 单细胞浮游植物只能在海洋上层生活
19
2.1.4.2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1) 植物叶子的日运动反映了光强度和光方 向的日变化。 (2) 温带树叶脱落是对光强度的年周期变化的 反映。 (3) 光强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种 植物光合能力不同。
(2)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 昼行性动物,多数鸟类,多数灵长类,松鼠等 夜行性动物,家鼠,刺猬,壁虎,夜猴等 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
25 图2-11 美洲飞鼠活动开始的日时间季节变化(引自Mackengine et al., 1998)
(3)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生长和体色
在动物中,蛙卵、昆虫卵和海星卵的发 育与光照强度正相关,但过强的光照也会 使发育延缓或停止;中华鳖在低光照光强 度下生长更快。
20
C4植物(如玉米、高粱)光合作用速率随光强 度而增加,能够利用低浓度的CO2,水的利用效率 也较高;C3植物(如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也随光强 度而增加,但曲线变平。
21
植物光合作用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 为该种植物的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 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22
根据植物对光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把 植物分为:
2.1.4.1 光照强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与形态建成 生物的生长速度
植物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 果实的产量与品质 果实花青素含量,色彩好看
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形成胡
萝卜素,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黄化植物茎细
长软弱、节间距离拉长,叶片小而不展开,植 株长度伸长而重量显著下降。
(2)光质的变化
1.空间:高纬度,短波光少;高海拔,短波光多。 2.时间:季节,夏天短波光多, 冬天短波光少。 日,中午短波光多,早晚长波光多。 3.地貌:陆地,主要被植物的叶子吸收和反射。 水体,水体吸收和散射作用强,大部分 红外线被吸收,紫蓝光散射(水 色),绿光深入水中。
10
2.1.2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光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2.4 水流对生物的作用
2.5火对生物的作用 3 物质环境
33
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2.1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地球表面大气温度变化很大,它主要取决 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
34
2.2.1.1 地表大气温度的分布与变化
纬度增加1度,年平均温度降低0.5℃。从赤道到北 极形成了热带、亚热带、北温带和寒带。
叶绿素:红光640-660nm和蓝紫光430-450nm。 类胡萝卜素:绿色光450-520nm 。 光合细菌的叶绿素:800-890nm。
11
(2) 光质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向光性与色素形成。
短波光抑制植物茎的伸长; 植物向光性更敏感; 促进植物色素的形成。
12
(3) 光质影响水中藻类的分布。
2.1.1 地球上的光质
太阳辐射光谱主要由短波(紫外线、波长小于380 nm)、可 见光(波长380-760 nm之间)和红外线(波长大于760 nm)组成。
紫外线 可见光 能 量 强 度
红外线
380
760
4000
波长 (nm) 图2-1 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光谱
8
(1)光的组成
1. 微波和无线电波(0.4mm以上,一般1m以上): 微波通讯、广播、电视等。 2. 红外线(0.4mm-760nm):产生热效应。 3. 可见光(760-380nm):分七色,红光(760620nm)和蓝光(490-435nm)是光合作用的 主要光谱。 4. 紫外线(380-4nm):紫外线对生物有杀伤和致癌 作用,大气层允许290-380nm的紫外线到达地球 表面。 5. X射线和γ射线 (10-10-4nm):高能辐射,可伤害 原生质,主要来自原子能。 9
6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2 能量环境 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
2.4 水流对生物的作用
2.5 火对生物的作用 3 物质环境
7
2.1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光的生物学作用表现在:光质、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 2 能量环境 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
2.4 水流对生物的作用
2.5火对生物的作用 3 物质环境
1
2 能量环境
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生命系统提供了能量。光 和温度组成了地球上的主要能量环境。风、水流 和火也可看作能量环境的一部分。
性变化的反应方式,称为光周期现象。 (1)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将植物分成四种类型:
①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 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等。
②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
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等。
30
(1) 空间
海洋的影响:陆地比海洋表面反射热少、升温快、 降温快。因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由海洋性气候逐渐转
变为大陆性气候。
36
山脉的影响:
地表温度会受到山脉走向、地形变化及海拔 高度的影响。特别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南北暖 冷气流常具阻挡作用,使山坡两侧温度明显不同。
封闭山谷与盆地,白天受热强烈, 热空气又 不易散发, 使地面温度增高, 夜晚冷空气又常沿 山坡下沉, 形成逆温现象。 海拔的影响: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干燥空气中海拔 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 1℃,潮湿空气中下降 0.6℃。 37
海洋:在低纬度水域的全年和中纬度地区的夏季, 水温有成层现象,两极地区全是冷水层。 40
2.2.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2.2.1 温度与动物类型 : 根据有机体和环境温度的相互关系,动物可 划分为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根据有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还可分为外温
动物和内温动物。
异温动物:常温动物中具有休眠习性,在冬
39
2.2.1.3 水体温度的变化
(1)时间变化:水体热容量大,温度变化幅度较 小。
海洋昼夜温差小于4℃,随深度增加变幅减小,15米以下无 昼夜变化,140米以下的无季节性变化。 赤道和两极地带海洋的温度年较差不超过5℃,温带为10- 15 ℃,有时可达23 ℃。
(2)成层现象:
淡水:中、高纬度夏季、冬季分层。
绿藻:水上层
褐藻:水中层
红藻:深层, 可达200 m左 右。
(4)光质影响光合作用产物。 红光:糖的合成 蓝紫光:蛋白质的合成。 (5)光质影响动物的活动 灵长类、鸟类、鱼类、节肢动物等都有很发 达的色觉,鱼类对绿、蓝、红光比较敏感。
太阳鱼的视力灵敏峰值在500-530 nm波长, 有利于鱼在水中觅食。
长日照动物:春季交配繁殖,雉鸡,水貂,刺猬等,
短日照动物:秋季交配,羊、鹿、麝等,但产子也在春夏。
③影响换毛与换羽:
温带和寒带地区,大部分兽于春秋两季换毛,许多鸟每年 换羽一次。
④决定动物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夏候鸟杜鹃、家燕,冬候鸟大雁。
32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2 能量环境 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
昆虫可见光范围偏短光波。黑光灯 红光:鸡的繁殖,短波光(蓝光):生长。
(6)红外和紫外光对动物的影响:
红外线:外温动物的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
紫外线:杀菌,皮肤红疹及皮肤癌;
维生素D的合成和昆虫的新陈代谢。
15
2.1.3地球上光强度的变化 1000m--70% ① 空间: 0m--50% 高纬度,低强度。 海水-10m--25%, -100m--3.5%。 高海拔,高强度。 坡向。不同纬度的最强光照的坡度不同。 ②时间:季节,夏天高强度;冬天强度低 日,中午强度最高; 早晚强度较低 ③生态系统:上层,强度大;下层,强度低。
大,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38
2.2.1.2 土壤温度的变化
(1)土壤表面的温度变化比气温剧烈,但随土壤深度加深温 度变化幅度减小,1米以下的土壤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的 土壤无季节性变化。 (2)随土壤深度加深,土壤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 后延,其比气温后延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3)土壤温度的短周期变化主要出现在土壤上层,长周期变 化出现在较深的位置。 (4)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中纬度地区由 于太阳辐射强度与照射时间变化较大,土壤的年变幅也较大。 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年变化小,土壤温度受雨量控制。高纬度 与高海拔地区,土壤温度的年变化与积雪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