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
对策
作者刘淼
系(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 08 级
学号 080701076
指导教师杨光辉
日期 2012年 5月
学生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刘淼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安阳 45500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小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趋激烈,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调查显示,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对其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增强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显得必要而迫切。中小学生自身的素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均影响其挫折承受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就要认清挫折承受力偏弱这一现状,对中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家庭和学校也应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社会亦须正确引导,通过这些应对措施来增强当代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世界。
关键词: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1 前言
1.1 问题的引出
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存在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新的世纪为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挫折。中小学生处在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生理快速发展,但心理尚未成熟,认知水平较低,意志力薄弱,心理素质比较差,身心发展不平衡。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过少的与社会接触,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不到锻炼。这些因素使得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产生挫折感。面对挫折,中小学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及行为,这与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有着相关。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是心理健康的素质之一,更是中小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关于中小学生因碰到困难和挫折便离家出走、产生心理疾病甚至轻生等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在各地屡见报端,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纵观国内挫折承受能力的文献,对挫折承受能力现状的成因以及对策单一研究较多,而系统的研究挫折承受能力较少。在这个背景下,我将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总结,并对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究,据此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2 挫折和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
1.2.1 挫折的含义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总是在学习、生活和事业中遇到这样的困难,碰到那样的“钉子”,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鲜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这些困难、钉子和曲折指的便是挫折。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挫折的意思是困难、挫败和失意。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挫折情境,即指对人们的有动机、目的的活动造成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境状态或条件,构成刺激情境的可能是人或物,也可能是各种自然、社会环境;二是挫折认知,即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即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下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交织而成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其中,挫折认知是核心因素,挫折反应的性质及程度,主要取决于挫折认知。[1]中小学生往往都怀揣着梦想,对未来有着种种幻想和愿景,为了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但是,当这种需求并未得到满足,理想与现实产
生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挫折,如果没有有效地克服挫折,可能会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状态和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1.2.2 挫折承受能力的含义
所谓挫折承受能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和行为失常时的一种耐受的能力。亦指个体适应挫折、抵抗和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承受力”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的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他给挫折承受能力的定义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一般来说,挫折承受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挫折反应小,挫折的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小;反之,则容易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被挫折击倒,挫折的不良影响大而易受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和行为的失常。挫折承受能力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常受得起挫折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各人经受挫折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的差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对待挫折、克服障碍的人,其挫折的承受能力就强,就能更好地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挫折对人产生何种性质的影响与挫折本身无关,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而这种承受力又是个体在无数挫折的磨砺中形成的。
1.3 挫折承受能力对中小学生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科技快速发展,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而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竞争。中国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要培养适应竞争且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面临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小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要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社会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差,认知方式不成熟,导致一部分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这不仅阻碍了中小学生的成才,还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对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研究是很重要和必要的。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部主任萨托拉斯提出三条精神健康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能够经受生活的挫折及时地调适自己的情绪,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有效地改造环境。”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许多人的心理问题就是由于遭受挫折而又不能很好地排解和调适造成的。增强挫折承受能力,是获得对挫折的良好适应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培养挫折承受力对精神健康有很大的意义。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部有关加强挫折承受能力的文件: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在2001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我将从中小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做一些基本的了解和探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的针对性教育提供调查资料,为中小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业上面对挫折时提高“耐挫力”和心理承受力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为解决中小学生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完善人格提供有一定的帮助;为进一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
2.1 中小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现状调查
2011年9月19日下午,江西九江三名年仅十岁的女学生相约跳楼,跳楼原因是跳楼死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