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竞赛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知识竞赛试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
A、射
B、御
C、礼
D、武
2、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
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A、“大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3、“四羊方尊”是哪个朝代的文物:()
A、周B、元C、商D、夏
4、“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百家中那位思想家的观点()
A、孟子
B、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5、爵是一种典礼时用的酒器,那么爵有几只脚?()
A、三只脚
B、两只脚
C、四只脚
D、五只脚
6、“茕茕子立,形影相吊”出自()
A、《出师表》
B、《答司马谏议书》
C、《陈情表》
D、《报刘一丈书》
7、形制完整的文人五言诗,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A 西汉中期
B 西汉末年
C 东汉前期
D 东汉末期
8、《董西厢》属于()
A.杂剧
B.散曲
C.说唱
D.话本
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
A《管子》B《孟子》C《论语》D《大学》
10、()时期,国家设立五经博士。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高祖
D、光武帝
1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自()
A、慧思
B、慧能
C、神秀
D、玄奘
12、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
A道、术、势B法、术、势C道、法、势 D 道、法、师13、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美术形式,我国存世最早最完整的国画作品是下列的哪件作品?()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张僧繇的《梁武帝像》
C、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D、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
14、鲜卑族俗称其主为()
A、天子
B、陛下
C、可汗
D、大王
15、西汉哪位皇帝在位是昭君出塞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A、汉元帝
B、汉武帝
C、汉高祖
D、汉明帝
16、我国第一所创办国学研究机构的大学是()
A、北京大学
B、清华大学
C、厦门大学
D、东南大学
1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由谁提出的()
A、白居易
B、柳宗元
C、周敦颐
D、刘禹锡
18、“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19、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中的“止于至善”出自()
A《论语》B《诗经》C《礼记》D《太平经》
20、下面哪个选项是”四书”的构成()
A大学.中庸.论语.尔雅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大学.孝经.论语.尔雅D大学.孝经.论语.孟子
21、将《孟子》由子部入经部的人物是谁?()
A孙复B韩愈C王安石D朱熹
22、中国文学史上有“魏晋人物晚唐诗”的说法,魏晋人物的风度一直为后世人企慕。魏晋是士大夫的时代,士大夫们崇尚清谈,清谈便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而清谈又立足于三部著作,它们被称为“三玄”,请问“三玄”是指:( )
A《老子》《庄子》《周易》B《太玄》《离骚》《庄子》
C《论语》《周易》《老子》D《太玄》《庄子》《老子》
23、出色的文人总是得到盛誉,我们称杜甫为“诗圣”,李白为“诗仙”,
欧阳修为“文圣”,那么请问,下面哪位人物被称为“诗家夫子”:()A苏轼B王昌龄C陆游 D 李商隐
24、关于《诗经》有“四始”之说,《关雎》为《风》始,《文王》为《大
雅》始,《清庙》为《颂》始,那么请问,《小雅》之始为下列哪一项:()
A 《采薇》B《节南山》C《鹿鸣》D《雨无正》
25、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么它是由谁
提出的()
A 孔子B孟子C朱熹D董仲舒
26、“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是出游的一句名诗,其中“大材小用”形容的是下面哪位人物?()
A韩愈B辛弃疾C庞统D宋玉
27、“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
A《庄子》B《论语》C孟子 D 管子
28、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词,请
问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满江红》B《浣溪沙》C《蝶恋花》D《临江仙》
29、我们通常将男女新婚之夜说成“春宵一刻值千金”,其实这句诗是
劝人们及时学习的。请问,这句诗出自何人之手?()
A 苏轼B秦观 C 陆游 D 杨万里
30、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那么道教三宝是()
A道、经、师B道、法、师C佛、经、师D道、经、僧
31、《南华经》是()的别称。
A.《老子》
B.《周易》
C.《庄子》
D.《抱朴子》
32、“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的名言。
A.张载
B.朱熹
C.程颐
D.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