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之“古代计量单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我们学习文言文时,会遇到一些诸如“钟”“升”“斗”“斛”“锱”等古代的度量衡单位的名称。

大家翻译时往往“照录不译”,直接搬入译文中。

这种做法是没错的,但若想真正把握它们,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大家知道,度、量、衡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

度,是指用尺等来计量物体的长短和面积;量,是指用升、斗等来计量物体的多少;衡,是指用称来计量物体的轻重。

度的单位名称古今大体相同,如丈、尺、里、亩等等,我们可举出几个例句为证: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贾谊《过秦论》)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度的单位的名称虽然大体相同,但实际大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的尺,就比现在的尺要小得多。

古代的量的单位较之度的单位要复杂许多。

周代至战国,量的单位主要有升、斗、斛、豆区(ōu)、釜、钟。

例如: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鱼我所欲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仪而爱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以上两句中的“豆”和“钟”,指的就是量器。

据专家考证,六十四斗为一钟。

《左传》载:“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

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

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

”这段文字中的“登一”,只由四进位加一,改为五进位,即陈氏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

它们之间的进位关系大体就是这样的。

西汉时通行的量器为龠(yuè)、合、升、斗、斛。

据《汉书.律里忓》载:“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

”其进位关系是“合龠丸合,十合为升,十升丸斗,十斗为斛”。

合、升、斗、斛,以后历代相沿直到清末。

古代衡的单位主要有锱、铢、两、斤、钧、石(shí)。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1.古代的计量单位
【答案】古代度量单位(Ancient units of measurement)即古代的容量、长度或者重量单位等。

常见容量单位有石、豆和斛;常见重量单位有石、钧;常见长度单位有:跬、仞、舍和寻。

古代常用单位换算标准编辑播报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

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豆:容量单位。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金钱:一两黄金约可兑换8-11 两白银,一贯为1000 文,通常1000 文为一两银子,但如果因为通货膨胀或紧缩,也会有变动的。

大额的交易则通过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

如果找不开人家给的银子,可以用剪刀把银子剪碎了花,古代一两等于八钱。

(另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约为4000 人民币,宋朝为1000 到2000,明朝为400 到800,清朝为100 到200 多元。

从唐宋到明清的银钱价格下降主要因为海外贸易,而在墨西哥发现大量银矿的西方商人由是我们的茶叶也与瓷器的老主顾,所以大量白银流入,后来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赔款行为又让那些银子都流出了。

)粮食: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通担,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

10 斗为1 石。

2.重量单位。

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作为容量单位,1 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

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

以下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 石=2 市斗,1 市斗=13.5 斤,1 石=27 市斤粟。

汉代1 石为20000 毫升,1 斗为2000 毫升,即秦汉时期1 斗禾重2.7 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宋代1 市斤是640 克。

宋代1 石合92.5 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 克,即59.2 公斤。

且为十进位制。

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 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 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 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 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 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 克(约一粒米)。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大全
以下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表的部分内容,供您参考:
1.长度单位:
●尺:古代中国的基本长度单位,约等于0.33米。

●寸:古代中国的较小长度单位,约等于0.11米。

●丈:古代中国的较大长度单位,约等于3.33米。

●里:古代中国的面积单位,约等于500平方米。

2.重量单位:
●两:古代中国的基本重量单位。

约等于37.3克。

●钱:古代中国的较小重量单位,约等于3.73克。

斤:古代中国的较大重量单位。

约等于596.8克。

3.容量单位:
●升:古代中国的基本容量单位。

约等于0.001立方米。

●斗:古代中国的较大容量单位。

约等于0.01立方米。

●斛:古代中国的更大容量单位。

约等于0.1立方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文献、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的度量单位

古代的度量单位

古代的度量单位古代的度量单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时间、长度、重量和容量等概念的认识和衡量方式。

这些度量单位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农业、建筑和科学等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介绍古代常用的度量单位及其相关内容。

一、时间单位1. 日(天):古代人将一天的时间分为白天和黑夜,白天从日出到日落,黑夜从日落到日出。

白天和黑夜的长度因季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2. 时辰:古代将一天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约等于两个现代小时的时间。

时辰的开始时间和长度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而定,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时辰长度也会有所不同。

3. 刻:刻是古代将一天的时间分为二十四等分的单位,每个刻约等于现代钟表上的一刻钟。

二、长度单位1. 尺:尺是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0厘米左右。

尺是由中国古代工匠根据人的身体比例制定的,通常是以人的手指为基准。

2. 丈:丈是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3米左右。

丈是通过将人的身高分成十等分来确定的,每一等分即为一丈。

3. 步:步是古代人行走的长度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一步。

古代人计算距离常常以步数来衡量,比如行军、旅行等。

三、重量单位1. 斤:斤是古代常用的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500克。

斤是以成人手中握住一块石头的重量为基准而制定的。

2. 两:两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50克左右。

两是握在手中的金属或石头的重量。

3. 市斤:市斤是古代商业交易中常用的重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600克左右。

市斤是商业上的统一计量单位,方便交易和比较。

四、容量单位1. 斗:斗是古代常用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0升左右。

斗是用来盛放粮食、水等液体或固体物品的容器。

2. 石:石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00升左右。

石是用来盛放谷物、粮食等大量物品的容器。

3. 石斗:石斗是古代商业交易中常用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代的120升左右。

石斗是商业上的统一计量单位,方便交易和比较。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

古代长度单位排序1. 寸(cùn):寸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2. 分(fēn):分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寸的一分之一,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3. 尺(chǐ):尺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寸的一尺,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厘米。

4. 丈(zhàng):丈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十尺的一丈,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米。

5. 里(lǐ):里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一定距离的单位,其长度因地区而异。

在中国历史上,里的长度通常在400-500米之间。

6. 里程(lǐchéng):里程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用于测量长距离,通常用于道路、河流等的计量。

7. 丈夫(zhàng fū):丈夫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丈的一百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33米。

8. 里许(lǐxǔ):里许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是一定距离的单位,通常用于测量旅程的长度。

9. 尺寸(chi-sun):尺寸是古埃及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52.36厘米。

10. 罗马尺(Roman foot):罗马尺是古罗马帝国使用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29.6厘米。

11 步(step):步是古代希腊和罗马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74.6厘米。

12. 弓箭尺(bowshot):弓箭尺是古代中东地区使用的长度单位,是一名弓箭手能够射出的距离,因此具体数值会有所变化。

13. 英寻(fathom):英寻是古代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使用的长度单位,等于6英尺,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1.83米。

14. 包(bu):包是日本古代的长度单位,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3.03厘米。

15. 斯塔迪亚(stadion):斯塔迪亚是古希腊的长度单位,通常用于测量体育场馆,其长度大约等于现代公制中的192米。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

行测常识判断人文常识:古代计量单位一、长度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

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

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

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

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

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注释: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米,故一丈等于3.33米。

1、短板理论是指木桶的盛水量是由组成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一块决定的,这块短板即为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符合短板理论的是:A.某单位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单位遂任命一位新领导,提高了团队士气B.某家长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其心理健康,使得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而迷失自我C.某企业注重对技术精英的培养,对一般员工的使用和开发不足,致使团队士气受挫D.某酒业集团投入巨资做广告,一度成为酒业的新秀,但终因产能不足,导致企业破产2、红叶子理论认为,一个人职业的成功不在于红叶子数目的多少,而在于他是否具备一片特别硕大的红叶子,这片特别硕大的红叶子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根据个人优势不断努力才能获得。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

中国古代计量单位金钱:一两黄金约可兑换8-11 两白银,一贯为1000 文,通常1000 文为一两银子,但如果因为通货膨胀或紧缩,也会有变动的。

大额的交易则通过纸币,最早的纸币是宋朝的交子。

如果找不开人家给的银子,可以用剪刀把银子剪碎了花,古代一两等于八钱。

(另注: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在唐朝约为4000 人民币,宋朝为1000 到2000,明朝为400 到800,清朝为100 到200 多元。

从唐宋到明清的银钱价格下降主要因为海外贸易,而在墨西哥发现大量银矿的西方商人由是我们的茶叶也与瓷器的老主顾,所以大量白银流入,后来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赔款行为又让那些银子都流出了。

)粮食: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斗、斛均为容量单位,旧时,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一百升,等于一斛。

石,读音dan,通担,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

10 斗为1 石。

2.重量单位。

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书·律历志上》作为容量单位,1 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

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

以下摘自《关于古代粮食钟亩、石的问题》“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 石=2 市斗,1 市斗=13.5 斤,1 石=27 市斤粟。

汉代1 石为20000 毫升,1 斗为2000 毫升,即秦汉时期1 斗禾重2.7 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宋代1 市斤是640 克。

宋代1 石合92.5 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

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 克,即59.2 公斤。

且为十进位制。

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 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 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 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 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 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 克(约一粒米)。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古代的计量单位
俗话说,升不离斗,秤不离砣,筛子不离筐和箩。

图片这只量器就是升。

升,又叫升子,呈正台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的。

它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可容米1公斤。

斗,呈圆鼓状。

上口小、下口大、中间凸,上口直径21厘米,下
口30厘米,高30厘米,由三道铁环箍扎,口边裹着铁皮,上下两端各有4条纵向竖锔,以加强墙板与底板联结,防斛底松动脱落。

左右两侧中间偏上一点,还对称地钉上了四个清代乾隆通宝铜钱,各系上一个铁环,以便于双手端捧操作计量。

升子、斗,既是计量粮食的量器,也是容量单位。

通常1升米等于1公斤,10升为一斗,一斗即是10公斤。

据记载,古代人们以“布手知尺,手捧为升,迈步定亩”,用手、脚作为常用的度量衡工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才开始用铁制、木制的斛、升计量粮食,一直到晚清民国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因为简便,在解放后的钱粮交易中,人们多用容量量器而非重量量器。

曾记得解放前的心黑的地主,常常采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坑害贫苦农民,而受害者往往敢怒不敢言。

不过,邻里之间却不同,在荒年,东家今天借了西家两升米,过上几天,往往却
会多还上半升。

直至现在,在农村乡下,我们也偶尔可以看到,做饭时,农妇们拿着升子,量米下锅的情景。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前进,旧量器中的斗与升,已由实用器具转变成为独特藏品。

更新于 2018-06-22。

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

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

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
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是指古代人民用来测量长度的单位。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计量单位。

例如,中国古代使用尺、丈、里、程等单位来测量长度。

古代的尺是以人的身高为基础制定的,而丈则是以步行为基础制定的。

里和程则是以区域范围为基础测量长度的单位。

除中国外,古埃及、古罗马等文明也有各自的计量长度单位。

古埃及使用匹克和拓路等单位,而古罗马则使用步、码、英寸等单位。

这些单位虽然在具体数值上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长度测量和规范化交易而制定的。

今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际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统一的长度计量单位,例如米、厘米、千米等,这些单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但是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历史价值无疑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文明的历史,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类文化和技术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代重量单位

古代重量单位

重量单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

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古代,,不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么?居然用这么含糊的词其实不要说古代就是现在大陆和台湾的斤都不同,台湾的斤是600克。

咱们去买1斤东西,会觉得台湾人特热情:)给这么多。

重量单位平时听听评书,知道古代是以十六两为一斤的,但我知道那时的一两肯定和现在的一两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也不太清楚!刚刚看了下载来的央视的“走近科学_中国武术传奇系列:百变神刀”,里面的主持人讲到三国时关羽的青龙堰月刀重80斤,而且提到那时的一斤是十六两,并且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半还多,我当时就笑了,主持人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嘛,唉。

于是就想知道那时的单位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还好被我查到了,现在转载如下,大家也了解了解:怎样折算古代药物剂量孙凌志无论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在古代医籍的阅读、整理或者临床医疗方面,都经常要将古代药物剂量折算为现代公制计量单位。

这个问题虽很简单,但不少人却偏偏将它搞错。

他们因受中医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纰缪影响,总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计算: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两) ÷10 =3.125g (1钱)。

其实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其错误在于错把古代的一斤等同于新中国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

其实,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唐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

明以后,一斤固定在595g。

直至中华民国18年政府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之进制。

古代容量计量单位

古代容量计量单位

古代容量计量单位古代容量计量单位是古人用来表示物体容量的一种计量系统。

在古代,人们常常需要测量液体或其他物体的容积,以便进行交易、储存或运输。

因此,古代文明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容量计量单位。

一、升升是古代容量计量单位中最常见的一种。

升的定义是一种容积单位,等于1立方分米。

这个单位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容量,如水、酒等。

在古代,人们通常使用木制或陶制的容器来装载液体,然后用升来表示容量的多少。

例如,一斗酒就是指装满一斗(等于10升)的酒。

二、斗斗是古代容量计量单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斗的定义是一种容积单位,等于10升或10立方分米。

斗通常用来表示较大容量的物体或液体。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斗来测量粮食的容量,以便进行贸易或储存。

例如,一斗米就是指装满一斗(等于10升)的米粒。

三、石石是古代容量计量单位中较大的一种。

石的定义是一种容积单位,等于100升或100立方分米。

石通常用来表示较大容量的物体或液体。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石来测量液体的容量,尤其是在商业交易中。

例如,一石油就是指装满一石(等于100升)的油。

四、斛斛是古代容量计量单位中较大的一种。

斛的定义是一种容积单位,等于1000升或1000立方分米。

斛通常用来表示巨大容量的物体或液体。

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斛来测量较大容量的物品,如谷物、水等。

例如,一斛谷就是指装满一斛(等于1000升)的谷物。

五、罐罐是古代容量计量单位中一种特殊的容器名词。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容积单位,而是指一种用来装载液体或其他物体的器皿。

古代的罐通常由陶瓷或金属制成,形状各异。

人们常常使用罐来储存、运输或交易物品,如食盐、酱油等。

罐的容量大小不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总结起来,古代容量计量单位是古人用来表示物体容量的一套计量系统。

其中,升、斗、石、斛和罐是常见的计量单位。

这些单位通常用来表示不同大小的容量,以便进行交易、储存或运输。

在古代,人们使用各种容器来装载液体或其他物体,然后用这些单位来表示容量的多少。

古方计量单位(来源网络)

古方计量单位(来源网络)

古方计量单位(来源网络)1.度量衡制重量单位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

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

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

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

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度量单位《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

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

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

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

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

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

古代的质量单位

古代的质量单位

古代的质量单位古代人民在没有现代计量标准的情况下,创造了许多独特的质量单位来衡量物体的重量。

这些质量单位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和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古代质量单位。

1. 两:古代中国的质量单位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单位,它起源于商代,一直沿用至今。

两是指一种特定的重量,它通常用来衡量贵重的物品,如金银、珠宝等。

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两的重量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一两约等于50克。

2. 钱:钱是古代中国的另一种质量单位。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用来衡量货币的重量,后来也用来衡量其他物品的重量。

一钱约等于3克,通常用来衡量小型物品的重量,如药材、草药等。

3. 斤:斤是中国古代使用广泛的质量单位之一,也是现代中国的质量单位之一。

斤的重量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一般来说,一斤约等于500克。

斤通常用来衡量粮食、蔬菜等食物的重量。

4. 刀:刀是古代埃及使用的质量单位之一。

在古埃及,刀是一种常见的重量单位,用来衡量商品和货币的重量。

一刀约等于5.5克,通常用来衡量金银等贵重物品的重量。

5. 金斤:金斤是古代朝鲜使用的质量单位之一。

在古代朝鲜,金斤是一种重要的质量单位,用来衡量黄金的重量。

一金斤约等于19克,通常用来衡量金条和金币的重量。

6. 纳(拿):纳是古代印度使用的质量单位之一。

在古代印度,纳是一种常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衡量珠宝和贵重物品的重量。

一纳约等于0.194克,通常用来衡量小型珠宝和钻石的重量。

这些古代质量单位不仅是衡量物体重量的工具,更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体现。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质量的重视和对物质价值的认识。

虽然现代科技已经提供了更精确的质量测量方法,但这些古代质量单位仍然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古代质量单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也能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长度单位长度取黍的中等子粒,一个纵黍为一分,一百黍为一尺。

《核舟记》一文中有:“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十分为一寸。

《核舟记》中有:“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即“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可见核舟之小。

咫:八寸。

成语:“咫尺天涯”,即“比喻距离虽近,像远在天边一样”。

匹:四丈。

绢以四丈为一匹。

《卖炭翁》有诗句:半匹红绢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半匹”即“二丈”。

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愚公移山》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高万仞”形容“太行、王屋二山之高”。

舍:三十里。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shè)。

成语:“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上写道: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

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避君三舍”。

“三舍”即“九十里”。

很早以前,人们以人体作为标准确定度量长度的单位。

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

公元前6世纪将一个人向两侧伸展手臂,两个中指尖的距离定为长度单位1呎。

古罗马凯撒大帝时代规定,把罗马士兵行军时的1000双步定为1哩。

公元8世纪末,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脚长定为1呎。

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呎。

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

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

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的一节定为1寸。

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感到这种用人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终于想到了地球。

我国清朝康熙皇帝规定取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1789年,法国科学院的著名数学家达兰贝尔和梅谢茵通过实地测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亚士(法国古尺)。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10000龠=20000毫升(ml)
(三)质量单位:以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斗、权、斤、两、铢、黍米为单位。
(1)1石=2市斗=20000毫升(ml);1斗禾=约2.7斤
(2)1权=12斤;1斤=16两=250克(g)=250毫升(ml);
1两=15.625克(g)=24铢;1铢=100个黍米;
②动物类
虻虫1升=16克(g);水蛭1只=2.6克(g);虻虫1头=0.33克(g);僵蚕1个=0.5克(g);
③其它类
蜂蜜1升(200毫升)=252克(g);芒硝半升=85克(g);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g);鸡子黄大=约40颗梧桐子大=约4克(g);1梧桐子大=约1黄豆大=约0.1克(g)
【注】刀圭为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铜斛为东汉一种圆桶形的容器。
中国各朝代计量单位汇总表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周(前1046年—前25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
(一)长度单位:以丈、尺、寸、分为单位;
②中期(北齐)
1斤=440克(g);1两=27.5克(g);1分=6.875克(g);
1铢=1.1458克(g)1黍=0.11458克(g)
③后期(北周)
1斤=660克(g);1两=41.25克(g);1分=10.3125克(g);
1铢=1.7188克(g);1黍=0.17188克(g);
五、隋朝(581年-618年)、唐朝(618年-907年)
四、三国时期【魏、蜀、吴(220年—280年)】、晋【西晋、东晋(266年—420年)】、十六国(304年—439年)【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一成(成汉),一夏(胡夏)】南北朝(420年-589年):南朝【宋、齐、梁、陈(420年~589年)】、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439年—581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考常识积累之:古代计量单位
一、长度
长度单位包括忽、秒(丝)、毫、厘、寸、尺、丈、咫、寻、常、仞。

这些名称中尺为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古人常将一尺默认为一手之长,因此便有了“布手知尺”的说法。

其中,一仞等于八尺,同时古人也常说:“度长短者,不失毫厘”,其意思是长度测量单位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微小的精度之处,比如:蚕会吐丝,便被古人认为所吐之丝即忽,十忽为一秒,十秒即一毫,十毫是一厘,十厘就是一分了。

二、容积(体积)
由于在上古时期计量农产品时多用量器,因此量器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计量单位,包括:溢、掬、釜、钟、豆、区、斗、斛、升(掬),其中认为一只手所能盛的水成为一溢,两只手合起来叫做掬。

这些计量单位最早出自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左传》与《礼记》,这两部作品都认为掬四谓豆,由于掬即升,因此可以认为四升为一豆,相当于双手合起来舀四次水才够一豆。

除此之外,斛也是常有单位,宋朝以后多见一些,普遍认为一斛就是五斗。

三、重量
由于重量单位各朝各代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对比各种说法,不难发现相似之处较多,比如:重量单位自古以来最常见的为:两、斤、铢、均、石,统称五权。

二十四铢即一两,十六两即一斤,三十斤为一均,四均就是一石,可见石是最大的单位。

四、常见包含计量单位的古诗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注释:一仞相当于七尺。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
注释: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3.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注释: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米,故一丈等于3.33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