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竞赛资料-初中实验分离、制备、检验

合集下载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

学习好资料______________ 欢迎下载,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归纳整理】物质的分离、除杂和提纯是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分离就是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一一分开。

分离完成后各组分要保持(经过化学反应使混合物的组分经过转化而分离还要恢复为)原有的物质组成和状态。

除杂和提纯是将混合物中的某组分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而得到纯物质。

在提纯物质的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试剂外,还应选择适宜的杂质(或产物),以便于同被提纯物进行分离。

现将有关要点归纳如下:1. 应注意几个“不”⑴不能“玉石俱焚”。

即试剂一般与杂质反应,不与要保留的物质反应。

但特殊情况下,所加试剂需要和保留物质反应,但最终要转化成需要保留的物质。

如除去FeC3溶液中的NaCI,可加过量的NaOH溶液宀过滤T洗涤T加适量稀盐酸。

⑵“不增”、“不减”。

即不增加新的杂质,不减少要保留的物质。

⑶不污染环境。

即要求所选用的除杂方法,不能产生可污染环境的物质。

⑷不能“旧貌变新颜”。

即除杂结束前,要恢复保留物质的原有状态。

2. 除杂方法的几个优化原则⑴若同时有多种方法能除去杂质,要选择那些简单易行、除杂彻底的方法。

⑵应尽量选择既可除去杂质,又可增加保留物质的方法,即“一举两得”。

⑶先考虑物理方法,再用化学方法。

w W w .X k b 1,c O m分离和提纯的主要方法气体的净化(除杂):⑴吸收法:选择吸收剂原则是所选吸收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气体,而不与气体发生反应。

如,除去C 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再用浓硫酸等干燥剂除去水蒸气。

⑵转化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

如,除去2中的少量,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CO + CuO △Cu + C02。

【问题探究】问题1除去NaCI溶液中的杂质Ba(OH)2,若只准加入一种试剂,则这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 。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

初中化学教案:化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化学物质分离与提纯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1.碗口瓶内装有混合溶液A(主要成分为盐和砂);2.针筒;3.滤纸;4.蒸馏水;三、实验步骤步骤一:固体与固体的分离将碗口瓶内的混合溶液A倒入滤纸上,用针筒滴加蒸馏水让其渗透到下方容器中。

观察后可以发现,在滤纸上残留白色的颗粒状颜料,这个颜料即为盐。

通过此步骤可以将盐与砂进行分离。

步骤二:固体与液体的分离——结晶法将过滤好的溶液取出,放置在温暖通风处,等待溶液慢慢蒸发。

随着溶剂蒸发,溶液中的固体会逐渐结晶,在容器底部形成结晶物。

将结晶物捞出,放在滤纸上晾干即可得到纯净的盐。

步骤三:液体与液体的分离——沉淀法取一定量溶液B(主要成分为盐水和沙水),加入少量铁粉悬浊液。

观察可以发现铁粉会迅速沉降,形成黑色沉淀。

通过此步骤可以将沙和盐水进行分离。

步骤四:液体与固体的分离——过滤法将混合溶液B倒入滤纸上,用滴管加入蒸馏水让其渗透至下方容器中。

经过滤后,残留在滤纸上的是黑色铁粉,而流过滤纸下方容器中的是盐水。

通过此步骤可以将铁粉和盐水进行分离。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需佩戴安全眼镜和实验服;2.注意溶剂使用的量并避免过度使用;3.所有废弃物应按照规定进行正确分类处理。

通过本实验,学生能够了解到化学物质分离与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初中化学竞赛知识点

初中化学竞赛知识点

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第一部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物质的分类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某些碱性氧化物,如Na2O、K2O,常见的盐类如NaCl、KF,常见的碱,如NaOH等都属于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不同元素的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例如氯化氢(HCl)、水(H2O)等。

(二)物质的组成及结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即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数。

例如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成为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Na+),氯原子在反应中得到一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Cl-)。

(三)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燃烧:可燃物质与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措施)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急剧的燃烧。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

初中化学竞赛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酸碱中和反应的观察与测定实验目的: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使用指示剂和pH试纸进行酸碱溶液的测定。

实验器材和试剂:- 酸性溶液:稀盐酸- 碱性溶液:稀氢氧化钠溶液- 中性溶液:蒸馏水- 指示剂:酚酞溶液- pH试纸- 导管、滴管、比色皿等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 将酸性溶液倒入一个干净的比色皿中,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2. 使用滴管将碱性溶液滴入含有酸性溶液的比色皿中,每次滴加少量,同时轻轻搅拌,直到颜色变化停止。

记录下滴加的碱性溶液体积。

3. 使用pH试纸测试溶液的酸碱性质,记录下相应的pH值。

4. 重复以上步骤,将中性溶液倒入另一个干净的比色皿中进行观察和测试。

实验结果:1. 酸性溶液加入酚酞溶液后,颜色变为粉红色。

2. 在滴加碱性溶液过程中,酸性溶液的颜色逐渐变淡,直到最终变成无色。

记录下滴加的碱性溶液体积为X毫升。

3. pH试纸测试酸性溶液的pH值为Y。

4. 中性溶液在加入酚酞溶液后,颜色没有明显变化。

5. pH试纸测试中性溶液的pH值为7。

实验分析与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时,会产生颜色的变化。

在本实验中,酸性溶液加入酚酞溶液后变为粉红色,而滴加碱性溶液后逐渐恢复到无色状态。

2.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pH试纸对溶液的酸碱性质进行测定。

通过测试可以得知:酸性溶液的pH值为Y,中性溶液的pH值为7。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观察与测定酸碱溶液的变化及pH值,成功地展示了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性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化学中的酸碱反应和pH值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其他化学实验中。

化学竞赛初赛考纲

化学竞赛初赛考纲

初赛基本要求1.有效数字在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中正确使用有效数字。

定量仪器(天平、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等)测量数据的有效数字。

数字运算的约化规则和运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实验方法对有效数字的制约。

2.气体理想气体标准状况(态)。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气体常量R。

体系标准压力。

分压定律。

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原理。

气体溶解度(亨利定律)。

3.溶液溶液浓度。

溶解度。

浓度和溶解度的单位与换算。

溶液配制(仪器的选择)。

重结晶方法以及溶质/溶剂相对量的估算。

过滤与洗涤(洗涤液选择、洗涤方式选择)。

重结晶和洗涤溶剂(包括混合溶剂)的选择。

胶体。

分散相和连续相。

胶体的形成和破坏。

胶体的分类。

胶粒的基本结构。

4.容量分析被测物、基准物质、标准溶液、指示剂、滴定反应等基本概念。

酸碱滴定曲线(酸碱强度、浓度、溶剂极性对滴定突跃影响的定性关系)。

酸碱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以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硫代硫酸钠、EDTA为标准溶液的基本滴定反应。

分析结果的计算。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5.原子结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用s、p、d等表示基态构型(包括中性原子、正离子和负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

6.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系周期。

1~18族。

主族与副族。

过渡元素。

主、副族同族元素从上到下性质变化一般规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性质变化一般规律。

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

s、p、d、ds、f区元素的基本化学性质和原子的电子构型。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核外电子结构(电子层数、价电子层与价电子数)的关系。

最高氧化态与族序数的关系。

对角线规则。

金属与非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半金属(类金属)。

主、副族的重要而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常见氧化态及其主要形体。

铂系元素的概念。

7.分子结构路易斯结构式。

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杂化轨道理论对简单分子(包括离子)几何构型的解释。

共价键。

键长、键角、键能。

σ键和π键。

离域π键。

共轭(离域)体系的一般性质。

化学竞赛辅导化学实验word

化学竞赛辅导化学实验word

化学竞赛辅导-4化学实验初中化学竞赛辅导第四部分化学实验实验知识点提要1、常用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能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烧杯(间接加热).用于计量的仪器:托盘天平、量简.用于夹持的仪器:铁架台、试管夹.用于加热的仪器:酒精灯.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胶头滴像用于收集和贮存少量气体的仪器:集气瓶,用于分离少量物质的仪器:漏斗.用于搅拌和引流的仪器:玻璃棒.2.八项重要的基本操作八项重要的基本操作是: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过滤、蒸发、玻璃仪器的洗涤、溶液的配制等.复习时,应重点掌握每项操作的方法、涉及到的仪器及操作的注意事项,特别要注意对操作失败原因的分析.3.实验室规则和安全常识⑴严格遵守实验室三不准原则;⑵注意药品的用量;⑶对可燃气体(H2、CO、CH4)的性质实验,一定要注意可燃气体的纯度,以防发生爆炸;有毒气体(CO)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尾气应用适当的方法处理,以防污染空气.4.气体的制备(1)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分为两类:(2)气体的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及密度,选择用排水法(气体难溶于水)或向上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排空气法(气体密度比空气小)进行收集.(说明:排空气集气法中的向上或向下不是指瓶口的取向,而是指空气从瓶中被排出的流向)(3)集气瓶的多种用途①集气瓶: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气体流向是。

长进短出。

比空气轻的气体气体流向为短进长出.若瓶中盛满水,则由短管进气排出水,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②量气瓶:定量收集量取气体体积的实验装置,气体短进长出.③储气瓶:先排水集气后,使用气体时,用高位水(或接水龙头)将瓶内气体压出,水从长管进,气体从短管出.④洗气瓶:瓶内放适量液体试剂(约l/3)用于气体的干燥(除去水蒸气)、净化(吸收杂质)或性质实验(检验某气体存在或验证某气体性质),则应长进短出.(4)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不论是何种气体的制备,都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5)防倒吸用排水集气法将气体集满后,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6)棉花团的作用用KMnO4分解制取O2时,应将棉花团置于大试管口处,以防止KMnO4粉末从导管口喷出。

化学竞赛中常见的实验室技术介绍

化学竞赛中常见的实验室技术介绍

化学竞赛中常见的实验室技术介绍化学竞赛是一项考验学生化学知识与实验能力的比赛,实验环节是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掌握一些实验室技术,本文介绍了化学竞赛中常见的实验室技术和使用方法。

一、称量称量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常用的称量器具有分析天平、电子天平和蒸馏水平,其中分析天平和电子天平的精度较高,是化学竞赛中常用的称量器。

在使用天平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清洁天平盘和取称量物的配重纸,使精确度得到保证。

2. 取称量物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以免对称量物造成影响。

3. 称量时应注意尽量将盘口关闭,避免外界条件对称量的影响。

二、喷瓶技术喷瓶技术是一种用于控制溶液滴数的实验室技术,常见的喷瓶有滴定瓶和盖子喷瓶。

在使用喷瓶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预先调月亮精度高的某一浓度的溶液。

2. 在使用过程中,将喷瓶垂直于容器,缓慢滴加溶液,避免影响滴数计量精度。

3. 滴到少量溶液时,尽量靠近容器。

4. 在滴大量溶液时,尽量增加滴数。

三、分液漏斗分液漏斗是一种用于分离两种以上不相溶液体的实验室器具。

在使用分液漏斗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先预备好容器,将分液漏斗放于上面。

2. 固定一物体容器,让分液漏斗自然下垂。

3. 打开分液漏斗,进行液相分离。

需要注意调整平衡。

4. 在渗透时,不要动手摇晃,否则各层液相就会重新混合。

四、试管技术试管是实验室中常见的用于搅拌和加热试剂的器具。

在使用试管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使用试管之前应先清洗干净,以去除试管内可能残留的杂质。

2. 在加入试剂时应注意量的控制。

3. 在进行搅拌时,可用玻璃棒轻轻触摸试剂表面。

4. 加热试剂时,不要过度加热,以免将受试物分解。

五、滴定技术滴定技术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室技术之一,常见的滴定剂有NaOH、KMnO4等。

在进行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滴定前需要对受试物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2. 滴定时应注意滴定速度,避免滴定质量的偏差。

3. 滴定余量应精确,不要超过指定的范围。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初中下册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初中下册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初中下册课时安排:本教案为初中下册化学竞赛课程设计,共分为10个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竞赛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竞赛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化学基础知识复习1.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2. 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周期表排列3. 化学方程式及平衡方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化学实验技巧培训1. 常见实验设备的名称和用途2. 实验操作的基本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3. 常见化学实验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第三至六课时:常见化学实验及解题技巧训练1. 溶解度和溶液制备实验2.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3.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4. 热化学实验5. 化合物分离和鉴定实验6. 化学量计算题训练第七至八课时:化学知识综合应用训练1. 化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题训练2. 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题技巧训练第九课时:化学竞赛模拟考试1. 进行一次化学竞赛模拟考试,检测学生的综合化学知识和解题能力第十课时:竞赛经验交流和总结1. 学生分享自己的竞赛经验和心得体会2. 总结本课程学习成果,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实验操作、练习题训练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题思维。

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练习题和竞赛试卷等。

评估方式:通过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练习题和模拟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竞赛能力。

备注:本教案仅为初中下册化学竞赛课程教学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愿学生们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模板初中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模板初中

化学竞赛课程教案模板初中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周一课时,共10周。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扩大学生的化学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变化等。

2. 化学原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等。

3. 常见化学物质:元素、化合物、酸碱盐等。

4. 实验操作技能:实验仪器使用、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等。

5. 化学题型训练: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实验题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2. 实验法: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第一周: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1. 讲解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与性质。

2. 分析常见物质的组成,如水、空气、盐等。

3. 讲解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 分析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

第二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讲解原子的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分析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讲解元素周期律。

3. 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三周:化学反应及其表示1. 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如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

2. 引导学生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

3. 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第四周:实验操作技能训练1. 讲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如显微镜、滴定管、PH试纸等。

2. 进行实验操作示范,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提高实验能力。

第五周:酸碱盐及其应用1. 讲解酸碱盐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性质和应用。

2. 分析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化学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化学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化学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定1.过滤:利用溶剂和固体颗粒的大小不同,将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

2.沉淀:通过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混合溶液中的某种离子形成沉淀,从而实现分离。

3.蒸馏: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通过加热使其中一种组分蒸发,再冷凝回收,实现分离。

4.萃取:利用溶剂的溶解度差异,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

5.离心:利用离心力将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

6.结晶: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或浓度,使溶质结晶沉淀,从而实现提纯。

7.吸附:利用吸附剂对混合物中某种组分的选择性吸附,实现提纯。

8.膜分离:利用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混合物中的组分分离。

9.电解:利用电解原理,将混合物中的组分转化为可分离的物质。

10.物理方法:–观察颜色、形状、气味等物理性质;–测定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常数;–使用光谱、色谱等分析方法。

11.化学方法:–滴定:利用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溶液,确定其中某种组分的含量;–定性分析:通过添加试剂,观察产生的化学反应,判断混合物中是否存在某种组分;–定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混合物中某种组分的含量。

12.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混合物中特定元素的含量;–红外光谱仪:分析混合物中分子的结构;–质谱仪:测定混合物中分子的质量和结构。

综上,化学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和鉴定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基本技能,掌握各种分离、提纯和鉴定方法,能够有效地研究和分析化学物质。

习题及方法:1.习题:某混合物中含有NaCl和KNO3,二者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试设计实验分离它们。

解题思路:由于NaCl和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可以通过结晶法分离。

首先将混合物溶解在水中,加热浓缩溶液,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使KNO3先结晶出来,通过过滤收集KNO3晶体,剩下的溶液中主要是NaCl。

2.习题:某溶液中含有BaCl2和AgNO3,试设计实验将它们分离。

解题思路:BaCl2和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AgCl沉淀,可以通过过滤法分离。

中考化学实验物质的分离、检验、提纯

中考化学实验物质的分离、检验、提纯

恢复原样。
提纯 方法
原理:通过适当的方法,出去混合物中的杂质。
不增(新)
注: 不减(主)
可行性
易分
评价:
安全性 简约性
实验安全 操作简单 药品节约
环保性
二、物质的检验
物理方法: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温度的变化(溶于水)
1.方法
化学方法:
根据性质选试剂 根据现象下结论
2.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
①一对碱
显减小;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装有剩余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假
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提示:气体的分
子数之比等于体积比)(
)
A. 一定有CO和HCl,肯定无N2 B. 一定有CO和N2,可能有HCl C. 一定有CO和HCl,可能有N2 D. 一定有CO和N2,肯定无HCl
【例3】下列各组溶液中,必须另加试剂才能鉴别开来的一组是(
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一贴、二低、三靠”
结晶法:
蒸发结晶:NaCl(KNO3) 降温结晶:KNO3(NaCl)
蒸馏、磁铁吸引
气化法:KCl(K2CO3)加稀HCl 沉淀法:NaCl(Na2SO4)加BaCl2
溶解法:CaCO3(Na2CO3)加水、Fe(Cu)加稀HCl C(CuO)加稀HCl
【例1】(2012东城一模)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鉴别方法都正确的是(
)
序号
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点燃
闻气味

食盐水和 水
测pH
蒸发结晶

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加水溶解
加入盐酸

镁条和铝条
在空气中点燃 加入稀硫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竞赛资料------初中实验分离、制备、检验A组i.在不加入新杂质的情况下,分离FeCl、KCl、BaSO4的混合物,应选用的一组试剂3是A水、AgNO3溶液、稀HNO3 B 水、NaOH溶液、稀HClC 水、KOH溶液、稀HClD 水、KOH溶液、稀HNO3ii.常温常压下,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别的物质组是A酒精与食醋 B 汞和铝C 高锰酸钾和氯化钠D 硫化亚铁与氧化铜iii.利用稀硫酸与锌粒在启普发生器中反应制氢气时,发现稀硫酸与锌粒脱离接触,那么可能的原因是A氢气的压力增大 B 空气的压力增大C 空气的压力减小D 氢气的压力减小2-及泥砂,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iv.为了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五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下列操作顺序中最合适的是A①④②⑤③ B ④①②⑤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④③①v.试管内壁附着的下列物质不能用稀盐酸浸泡而除去的是A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B 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C 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留下的黑色固体D 用足量的氢气还原氧化铜留下的红色固体vi.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药品,其中错误的是A氧化钙中有杂质碳酸钙(盐酸) B 二氧化碳中有少量一氧化碳(氧气)C 氢气中有氯化氢(氢氧化钠溶液)D 硫酸亚铁溶液中有硫酸铜(铁粉)vii.有4瓶常用溶液:①BaCl2溶液,②NaCl溶液,③Na2SO4溶液,④CuSO4溶液。

不用其他试剂,可通过实验方法将它们一一鉴别开来,鉴别出来的先后顺序可能是A①④③②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④①②③viii.下列选项中都有Ⅰ、Ⅱ、Ⅲ三种溶液,在Na2CO3溶液中加入Ⅰ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Ⅱ溶液,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然后再继续加入Ⅲ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

符合上述变化的Ⅰ、Ⅱ、Ⅲ选项分别是A CaCl2HNO3KClB CaCl2HNO3AgNO3C BaCl2H2SO4CuCl2D BaCl2HNO3Na2SO4ix.若使N中所含少量H2、CO2和H2O等杂质完全除去,有可能用到以下操作:2①通过浓硫酸②通过盛有CuO的加热管③通过NaOH溶液④通过浓盐酸以上除杂操作中,最好的顺序是A①③② B ③②① C ③②④ D ④②③x.某同学在实验室里设计了下列四种制取气体的方法①用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②用高锰酸钾与氯酸钾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③用铁屑与水蒸气反应来制取氢气;④用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制取一氧化碳。

上述四种设计中,最合理的是xi.实验室制备O、H2、CO2等气体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2A用排水法将氢气收集在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倒放在桌上B 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取CO2,并用向上排气法收集C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O2已集满D 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O2时,靠近试管口处要放置一小团棉花xii.某溶液中存在Mg2+、Ag+、Ba2+三种金属离子,现用NaOH、NaCO3、NaCl三2种溶液使它们分别沉淀并分离出来,要求每次只加一种溶液,滤出一种沉淀,所加溶液顺序正确的是A Na2CO3NaCl NaOHB NaOH NaCl Na2CO3C NaCl NaOH Na2CO3D NaCl Na2CO3NaOHxiii.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炭粉时,提纯的方法是A隔绝空气加热混合物 B 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C 在氧气流中加热混合物D 加入足量盐酸,待反应终止后过滤xiv.简述在不使用硝酸银的条件下,用氯化钙制取少量硝酸钙的实验方案,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xv.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和物的办法来制取氧气,为什么不能将反应物放入纸上混和?xvi.已知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是:2NH4Cl(固)+Ca(OH)2(固)CaCl2+2NH3↑+2H2O已知氨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

请根据已学过的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回答:(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实验室制O2、H2、CO2的发生装置中的哪一种?为什么?(2)氨气应采用何种方法收集?说明理由。

xvii.现有A、B、C、D、E五种溶液,分别是硝酸银、氯化钡、碳酸钠、硫酸钠、盐酸,取上述溶液各少量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下:推断各种溶液:xviii.A、B、C、D四种离子化合物,由以下两组离子构成(每种离子只能选用一次)。

(1)A+B→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2)B+D→红褐色沉淀;(3)C+B→白色沉淀,再加硝酸沉淀则转化为C。

由此可推知:A为(写名称,下同),B为,C为,D为。

写出上述四个反应的方程式。

42气)三种可燃性气体,可分别让他们在氧气中燃烧,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A、B两个洗气瓶。

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的液体是,装置B中的液体是。

(2)若装置A的质量增加,B的质量不变,则试验气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装置A的质量不变,B的质量增加,则试验气是,B瓶中的反应方程式是。

(4)若装置A、B的质量都增加,则试验气是,若B的质量增加m g,则A的质量增加g。

xx.某学生为了将氯化钠和氧化钙两种固体混合物分离开来,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试回答下列问题:(1)B物质是(填化学式)。

(2)若用上述实验方法分离得到的NaCl仍含有杂质,除去杂质的方法是。

(3)要测定该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除称量B物质外,还需称量另一种物质的质量才能计算确定,这种物质是。

xxi.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请推出A~G各是什么物质。

A ,B ,C ,D ,E ,F ,G 。

B组xxii.不用高温灼烧只用酚酞试剂就可将组内三种物质的溶液区别开来的组是A H2SO4、NaOH、NaClB KOH、NaOH、HClC HCl、HNO3、Ba(OH)2D Ba(OH)2、HCl、H2SO4xxiii.下列每组有三种物质,其中最后一种是过量的,加水充分搅拌后过滤,滤纸上留有两种不溶物的组是2322332C MgSO4、NaCl、Ba(OH)2D Al、Ag、CuSO4xxiv.要把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钠和硝酸钠五种无色透明溶液鉴别开来,你认为下面的实验方案中加入的试剂和先后顺序比较合理的是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紫色石蕊试液B 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C 稀硝酸、紫色石蕊试液、氯化钡溶液D 硝酸银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稀硝酸xxv.下列各组中的物质,只用水就能鉴别的是A固体:氯化钾、硫酸钠、硫酸钡B 气体:氢气、氧气、二氧化碳C 固体:碳酸钙、氯化钠、氢氧化钠D 液体:汽油、水、浓硫酸xxvi.a、b、c、d可能是NaCO3、AgNO3、BaCl2、HCl四种溶液中各一种,把它们2两两混合后产生如下现象:a、b、c、d依次是A Na2CO3、AgNO3、HCl、BaCl2B AgNO3、Na2CO3、BaCl2、HClC HCl、AgNO3、BaCl2、Na2CO3D BaCl2、HCl、Na2CO3、AgNO3xxvii.下列检验方法和结论正确的是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有Cl-B 在加入稀硝酸后的溶液中,再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C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D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证明该溶液一定是酸xxviii.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甲:CaCO3(Na2CO3)乙:NaOH(Na2CO3)丙:KCl(KHCO3)丁:炭粉(CuO)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

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甲-②,乙-④ B 乙-③,丙-①C 丙-①,丁-②D 丁-①,丙-③xxix.不用任何试剂,如何区别氢氧化钠、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钠等四种溶液?xxx.两种方法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CO3?2xxxi.有一种工业废水,已知其中含大量的FeSO4、少量Ag+、Na+以及部分污泥。

试设计一个既经济又合理的方法回收银和硫酸亚铁。

分步列出实验步骤,并说明每一步xxxii.请设计一个实验装置用以进行CO与CO2的分离和干燥,并简述其操作。

xxxiii.一包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碳酸氢铵、氯化钠、硝酸钡、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加热,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2)加入足量的水,有不溶性物质存在;(3)在不溶性物质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仅部分溶解,并有无色气体产生。

由此推断此粉末一定有,可能有,一定没有。

(用化学式填写)xxxiv.常温下某无色气体样品,可能含CO、CO、O2、H2、HCl、H2O(气)中的某2一种或几种,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无浑浊现象,但气体体积明显减少;再通过浓硫酸干燥后,导入加热的CuO中,反应平稳进行,黑色粉末变红。

将气体导出后,再通过盛无水CuSO4的试管,硫酸铜变蓝,最后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

根据上述现象推断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一定无,可能有。

xxxv.现有一包白色固体物质,可能由硫酸铜、碳酸钾、氯化钡、硫酸钠、硝酸钾、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所组成。

分析该样品的实验过程和有关的实验现象如下:(1)取一定量的样品,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白色固体。

(2)取(1)中的白色固体,加入足量稀硝酸后,白色固体有一部分消失,同时产生无色气体。

(3)取(1)中的无色滤液,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后再滴加少量的硝酸银溶液,没有产生白色沉淀。

由上述操作和现象可判断该包白色物质中一定有,一定没有,可能有。

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xxxvi.某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CaCO、Na2SO4、NaNO3、K2CO3、MgCl2中的一种、3两种或三种,现对该固体做如下实验:(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肯定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一定没有,可能含有。

(2)写出生成B和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xxxvii.某物质中可能含有碳酸钙、炭粉、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

现进行如下实验:①取样,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把足量稀盐酸滴入冷却后的固体残渣中,残存固体全部溶解,同时产生一种可燃气体,所发生的反应都是初中化学中已学习过的。

由此推断:(1)该物质中一定不含;(2)读物质中一定含有。

实验①中肯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写化学方程式)。

)该物质中可能含有 ,为确证它的存在,可采用的方法是 。

该方法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写化学方程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