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_第十一章章末综合提升_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章末过关检测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义
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最新考纲】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考点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由于或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分类及表现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略)(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4)资源短缺问题【方法规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近地面,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活学巧用】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2025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
2025年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随着高考的临近,2025年高三学生即将迎来地理学科的一轮复习。
本次复习旨在巩固学生地理知识体系,提升知识掌握水平,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为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一、复习目标本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主要目标包括:1. 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强化记忆,确保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2. 提高地理分析与应用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熟悉高考地理题型和考点,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二、复习内容根据高三地理课程设置和要求,本次复习将涵盖以下内容:1.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与地图、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地貌、自然资源与灾害等。
2. 人文地理:涉及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商业、文化与旅游等。
3. 区域地理:包括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况、经济特征、文化特色等。
三、复习方法与技巧1. 总结规律:通过对比、归纳、分类等方法,总结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题型解析:针对高考常见题型,进行专项练习和解析,提高解题能力。
四、时间安排与进度控制为确保复习效果,制定以下时间安排和进度计划:1. 划分复习阶段: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基础知识复习、专题突破、模拟演练等阶段。
2. 制定时间表:为每个阶段设定具体的时间表,明确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3. 定期检查进度:每周进行复习进度检查,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习资源与辅助材料在复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以下学习资源和辅助材料:1. 教材:以教材为基础,系统回顾地理知识。
2. 辅导书籍:选择高质量的辅导书籍,进行深入学习和练习。
3. 地图册和图表:利用地图册和图表,加深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
六、自我测试与评估1. 设定测试节点:在复习过程中,设定阶段性测试节点,如每周小测、每月模拟考试等。
2. 反思与调整:根据测试结果,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022届高考地理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分类汇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共4份) (含答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分类汇编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十九大将“美丽中国”建设提上议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面临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未来中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将更加关注与环境改善、社会进步统一协调发展。
下图为2006—2016年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从增长速度看,珠三角年均增长率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增长速度B.京津冀和珠三角均于2008年从濒临失调等级进入勉强协调等级C.长三角在整个研究期内都处于勉强协调等级,且协调度始终高于其他城市群D.10年间各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度都呈上升态势2.下列有关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影响因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京津冀是传统重工业基地,能源消耗水平对其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正向影响大B.科技进步对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C.对第二产业的大规模投资有利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D.发展中国家环境管制标准较低,充分利用环境准入门槛提高外资依存度食品包装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食品不受外来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的破坏,维持食品质量稳定的特点。
下图示意食品包装材料的主要组成。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受食品包装工业影响最明显的是()A.工业集聚化B.农业规模化C.工业精细化D.农业产业化4.当前食品包装工业的转型升级主要立足于()A.原料来源B.环境保护C.经济实用D.外观精美碳通量包括碳排放和碳吸收。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教师用书目录
第一章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课时1地球仪与地图课时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课时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二章地球的运动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课时4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真题专练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课时9时差课时10昼夜长短的变化课时1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真题专练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13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真题专练第2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14锋与天气课时15气旋、反气旋与天气真题专练第3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16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时17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时1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课时19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真题专练第四章水的运动课时20水循环课时21海水的性质课时22海水的运动课时23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课时24海—气相互作用真题专练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25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真题专练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课时27板块运动与地貌课时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专练第3讲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29河谷的演变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课时3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真题专练第4讲其他地貌的发育课时32喀斯特地貌课时33风沙地貌课时34海岸地貌与冰川地貌真题专练第六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时35植被课时36土壤课时37整体性真题专练第2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38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课时39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真题专练第七章自然灾害课时40气象灾害课时41地质灾害课时4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真题专练第一章人口课时4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课时44人口迁移真题专练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时45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时46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时47城镇化真题专练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48农业区位因素课时49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2讲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0工业区位因素课时5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3讲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时52服务业区位因素课时53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课时54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时55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56交通运输方式真题专练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5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时58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真题专练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课时59区域与区域发展真题专练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时61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6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真题专练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63城市的辐射功能课时64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真题专练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时65流域内协调发展课时66资源跨区域调配课时67产业转移课时68国际合作真题专练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课时69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0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课时71中国的能源安全课时72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时7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课时74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课时75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课时76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真题专练第四章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课时77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主要分区课时78东南亚中亚课时79西亚非洲课时80欧洲西部两极地区第2讲世界主要国家课时81日本印度课时82俄罗斯澳大利亚课时83美国巴西第二章中国地理第1讲中国地理概况课时84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课时85中国人文地理特征第2讲中国地理分区课时86北方地区课时87南方地区课时88西北地区课时89青藏地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双优单元滚动双测卷交通与人地协调发展A卷
第十一单元交通与人地协调发展A卷新题基础练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图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2.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B.影响成昆铁路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C.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D.使该地的降水增多形成涝灾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以下一行为方式值得提倡的是()A.随手丢弃垃圾B.自备购物袋C.使用一次性筷子D.驾车野外烧烤2017年我国完成快递数量401亿件,快递包装用纸不断增加。
因此有商家推出一款“共享快递盒”,即用塑料快递盒替代常用的纸箱。
这种快递盒使用时是一个方形的塑料箱,签收后,快递小哥就会将它折叠起来,变成一块塑料板,带回仓库重复使用。
据官方数据,这种共享快递盒单个制作成本是25元,平均每周可循环6次,预计单个快递盒使用寿命可在100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0.025元。
完成下面小题。
4.共享快递盒的出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的观念B.环境的观念C.发展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5.如果共享快递盒被大力推广,将()①增加快递包装成本②减少森林破坏③增加快递发送速度④减少快递垃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这是《水经注》中描述的浙东地区,下图是该地区的一幅小桥流水的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古时浙东地区修建“渠”的最主要作用是()A.灌溉农田B.排水抗涝C.防御盗抢D.方便航运7.图中桥梁的设计特点及设计原因是()A.桥面陡,加快雨水排泄B.桥身高,实现眺望远方C.桥洞高,利于汛期行洪D.桥拱形,增加观赏价值早在青钢时代.青藏高原内部及对外均出现了相对固定的古人类交流路线。
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检测卷一宇宙中的地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检测卷(一)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类地行星火星上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
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其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于5月22日驶离着陆平台,开始巡视探测,6月11日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此完成1~3题。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A.成功发射入轨的“天问一号”探测器 B.登陆火星表面的“祝融号”火星车C.位于发射场地的探测器组合体D.搭载在着陆平台的“祝融号”火星车2.火星暂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火星无法获得太阳稳定的光照B.火星附近天体运动杂乱,时常与火星发生碰撞C.大气层稀薄,水汽太少D.火星自转和公转周期太长,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过大3.我国卫星发射试验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主要是为了避免( )A.极光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 B.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C.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D.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图a为我国“人造太阳”图,图b为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
据此回答4~6题。
4.有人说,“人造太阳”难以取代真正的太阳,支撑这种观点的依据有( )①太阳能间接为我们提供了煤炭、石油等能源②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地壳运动也离不开太阳能③太阳辐射直接为我们提供了清洁的光热资源④太阳辐射是极光产生的主要原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5.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为丰富的地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多②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③白昼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A.① B.② C.③ D.无法确定6.读图,关于我国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归纳正确的是( )①东部贫乏,西部丰富②南部贫乏,北部丰富③总体上分布较为均匀④青藏高原最多,四川盆地最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下图为太阳圈层结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不同的太阳大气层,字母表示不同的太阳活动。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
地理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2019高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附答案)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下面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专题训练,请考生练习。
1 读下面两幅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图,完成(1)~(2)题。
(1)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崇拜自然,恐惧依赖B.改造自然,开垦土地,兴修水利C.征服自然,成为主宰D.人地协调,顺应自然【解析】两幅图均取自教材,甲图反映了东汉时期典型的农业文明,乙图则反映了19世纪的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进步、生产力飞速发展、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类和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第(2)题注意理解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提出的应对措施,需联系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 (1)图中环境问题分两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酸雨现象和河流水污染属环境污染,沙漠化、水土流失属生态破坏。
原因:人口增长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生产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数量超过环境净化能力。
(2)气候变暖。
人类大量消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向大气中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同时破坏热带雨林,使森林面积减小,减弱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致使大气增温,气候变暖。
针对训练2 读下面漫画,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第(1)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因此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2019-2020学年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末整合提升1+Word版含答案
章末整合提升专题一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1.航天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1)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全球定位和跟踪观测。
(2)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冬季,便于航天测控网对飞船的监控、管理、回收。
我国有多艘“远望号”监测船在南半球纬度较高的海域,选择冬季发射是为了避开南半球恶劣的海况。
(3)发射方向:一般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即向东发射,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约能源。
3.回收场地的选址条件【例1】2016年8月和10月,我国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相继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相对于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主要在于()A.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节省燃料B.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C.空中及海上交通都很方便,便于运输D.无人区面积广,发射后残骸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审题指导]根据海南文昌与甘肃酒泉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气候差异,并结合卫星发射中心的区位条件进行分析。
[解析]酒泉比文昌纬度高,地球自转线速度小;酒泉深居内陆,不临海;酒泉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发射窗口期长。
[答案]B专题二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太阳辐射相关的等值线图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图甲),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线分布图(图乙),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图丙),年平均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等值线图(图丁)。
这些图都具备等值线的一般特征,因此在判读方法上与其他等值线也有很大的共性,在判读时要充分借鉴其他等值线图的判断技巧。
分析上面的图可知:(1)从图甲中可知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规律。
空间上: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时间上: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这说明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纬度因素和季节因素。
(2)从图乙中可知我国多年平均云量大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地区云量较少。
这说明影响云量多少的因素与海陆位置、海拔和天气状况等有关。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课件56张-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D 2.C [第1题,清雍正年间,屯田范围扩大到布隆吉乡以西,使疏勒河 引水量大增,实施敦煌大移民,使党河流域引水量大增。随着屯田和移民开垦 范围扩大,灌溉用水剧增,河流下泄水量非常有限,在剧烈蒸发作用下哈拉奇 干涸,D正确;气候干旱具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根据材料 可知,在此期间主要是受移民开垦影响,战争、河流改道不是其主要原因,B、 C错误。第2题,疏勒河大部分用于灌溉,下泄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应是灌区完 成节水改造,灌溉用水量减少,水库可释放更多的水量,使得疏勒河重新西进, C正确;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人口增加,中、上游水库建设增加,则拦截 水量增加,下泄量减少,不利于疏勒河向西推进,A、B错误;地处干旱区, 水循环活跃度增加,降水和蒸发也会增加,另外降水增加有限,D错误。]
课时训练
④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课时56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必备知识 基础巩固
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情境解密 素养落实
课时训练
⑤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⑥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课时56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必备知识 基础巩固
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情境解密 素养落实
课时训练
2.生态脆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1)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①抓自然因素,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气候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 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 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土壤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能 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章末综合检测(三)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湘教版-湘教版高三全册地理试题
章末综合检测(三)(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
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
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
1.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B.坡度C.海拔D.坡向2.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的自然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D.温带针阔混交林3.高黎贡某某坡的黄壤分布区( )A.降水量最大B.土壤肥力最高C.光照条件最好D.应防止水土流失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位于横断山区,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南季风的东进,使东西两坡水热条件明显不同,导致高黎贡山两坡的植被出现差异。
根据“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判断气候、植被的差异导致土壤出现差异,所以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坡向;从图中可知,高黎贡某某西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都相差不大。
第2题,图中5为褐红壤,其主要分布在某某江河谷、高黎贡某某坡等地区,这些地区受干热风影响,气温较高,降水较少,适合耐旱的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生长。
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可以判断,黄壤分布区水分条件较好,但在高黎贡某某坡黄壤分布的海拔低,气流仍会继续沿山体上升形成降水;黄壤肥力不是最高;黄壤分布区降水相对较多,光照条件不会是最好;黄壤所在地坡度大,降水较多,而且海拔较低,植被易遭人类破坏,因此应防止水土流失。
答案:1.D 2.C 3.D(2020·某某模拟)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
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
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局部已变成了森林。
据此回答4~6题。
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A.苔原带B.温带草原带C.冰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夏季生长、开放,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A.收集大气降水B.获取更多光照C.抵抗冬季寒冷D.吸收地下水分6.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A.人工播种B.降水减少C.全球气候变暖D.冻土增厚解析:第4题,该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测试题1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2.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 )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 C.生存问题D.发展问题3.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符合(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4.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①使用再生纸②垃圾分类回收利用③自备蓝子或布袋购物④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赠给需要的人A.①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何种关系( )①对立②统一③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④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图乙中能反映图甲的是( )A.A、B B.A、C C.D、B D.C、B目前,我国“速生鸡(在养殖过程中,超剂量、超范围违规使用抗生素)事件已经被媒体揭露。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厂家能生产更多更好的“绿色食品”。
据此回答7~8题。
7.肉制品厂家用牺牲人们健康来获取高利润的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正性原则8.“绿色食品”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正确的是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等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据此完成9~10题。
9. 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10. 这幅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下图是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练习学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过关检测(一)
第四章过关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①F表示资源开发②F表示产业活动③H表示废物排放④H表示产品消费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排放④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1.C 2.D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以看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供人类使用,所以F表示产业活动;人类的产业活动又会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H表示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第2题,E表示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在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资源破坏、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3.造成图中所示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荒漠化B.酸雨C.全球变暖D.厄尔尼诺4.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A.更多地使用燃烧植物获得的绿色能源B.减少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动物饲养量C.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D.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答案3.C 4.C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海平面在上升,北半球积雪覆盖面积在减小,这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
第4题,燃烧更多植物,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利用农作物的秸秆及动物的粪便发展沼气,可以达到减排的目的;大规模地发展重化工业等高能耗工业也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依靠科技充分利用化石燃料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用量,达到减排的目的。
读我国西部各省级行政区域土地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完成第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级行政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云南、贵州两省级行政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6.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着作士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亚里士多德B.李特尔C.洪堡D.梁启超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 D.适应论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 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 2.二元论 3.人地关系适应论4.人文地理学 5.人地关系 6.人地相关论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四、问答题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五、分析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第二章一、填空题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和四个部分..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和 ..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和三种类型..二、解释题1、文化景观2、文化地理学3、形态文化区4、功能文化区5、文化6、物质文化7、制度文化8、精神文化9、文化整合三、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四、分析题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第三章一、填空题1、人口分布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素特别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2、人口在国家内部的空间移动包括、、和 ..3、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指向和指向..4、计算人口经济密度时可以采用、、等经济指标..5、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来实现的..二、解释题1、人口分布2、人口迁移3、胡焕庸线4、人口算术密度5、比较密度6、国际人口迁移三、问答题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四、分析题1、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2、以周围一定区域范围为基础;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通过实际调查;分析该区域人口空间流动的原因..第四章一、填充题1、人口增长是否过快;应比较人口增长的速度与自然资源的速度、环境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速度..2、人口的自然构成主要包括和 ..3、人口的社会构成主要包括、、、、和等..4、适度人口有和两种..5、人口因素的两重性是指人既是 ;又是二、名词解释1、适度人口2、人口转变3、人口构成4、人口年龄构成5、人口性别构成三、问答题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四、分析题1、以具体的区域为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探讨适度人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意义..第五章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1、土地荒漠化包括A.草场退化 B.土壤肥力下降 C. 土地沙漠化 D.森林锐减2、对我国人口问题的不正确阐述是A.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就业压力大B.人力资源投资不足;人口素质不高C.人口总数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老年人口数量近年内迅速达到高峰;对社会福利保障带来巨大压力3、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是属于问题A.水污染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资源浪费D.资源供需空间的分布不平衡4、温室效应合全球变暖是属问题..A.臭氧空洞B.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C.光化学烟雾D.热污染5、我国的“北煤南运”是为了解决问题..A.后备资源不足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资源供需的空间分布不平衡D.资源消耗的迅速增长6、人口迅速增加给许多国家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A.资源短缺B.人地矛盾尖锐C.人口素质下降D.营养不良二、填空题1、自然资源是指的、的物质和能量..2、环境问题包括和 ..3、从人类时空关系来定义;持续发展是且的发展..4、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最重大的是人口问题、问题和问题..5、资源供需不平衡包括资源供需不平衡和资源供需不平衡..6、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是指环境系统本身的能力降低; 增多..二、解释题1、持续发展2、人口问题3、环境问题4、土地荒漠化5、自然资源:三、问答题1、如何理解资源问题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3、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4、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5、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6、资源危机论和资源无限论各自观点如何两者有何共识四、分析题1、试以你所熟悉的某一区域为例;针对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特点分析其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3、什么是持续发展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是什么在持续发展研究中;如何发挥地理学的优势4、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综合福建自然、人文、经济的发展特点;试述21世纪福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和措施..人文地理的一些习题人文地理学试卷考研提高部分1. 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1地理学的特性主要是、;1.2 文化由、 |和三个层次组成..1.3 第一产业指;第二产业指;第三产业指 ..1.4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1.5 原始宗教主要指 ;民族宗教主要有 ; 世界三大宗教是 ..2. 解释下列术语:每个2分;共10分2.1 文化 2.2 拉采尔 2.3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 2.4 综合国力2.5 领土3.辨析下列术语指出相互区别;每个2分;共18分3.1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3.2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3.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3.4种族、民族、国民 3.5旅游的客源地与目的地 3.6文化景观与文化区3.7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3.8环境、资源、能源 3.9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4. 辨析题每个2分;共11分4.1指出下列问题研究基本属于那种研究方法;为什么1中国的地方志;传统的区域地理学2中心地理论、区位论;3一批激进地理学家研究认为城乡地域差别是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4行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研究5利用数理模型说明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6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偏好;探讨生产力布局特点7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4.2 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1传染病的扩散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5. 论述下列各题88分5.1 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6分5.2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12分..5.3 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5.4分析中东地区和欧洲巴尔干地域冲突的潜在宗教影响因素..8分5.5分析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5.6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5.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别 12分5.8全球化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反全球化的社会动因是什么 12分5.9分析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意义..10分7、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8、语言的传播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第六章宗教地理学1、宗教的本质是什么2、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3、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第七章聚落地理学1、城市的概念2、城市体系有着怎样的等级规律3、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4、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5、简述城市内部地域的有关理论3个模型..6、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第八章旅游地理学1、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2、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4、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4A以上景区愈千家..请你列举10个以上你所在省4A景区的名称;并把它们按旅游地的开发类型进行分类..5、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6、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第九章政治地理学1、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2、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3、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4、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实力5、论述当代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过程;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6、论述现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第十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1、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2、可持续发展是怎么样提出来的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4、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有哪些表现5、新的政治地理的有哪些特点6、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7、什么是文化景观 8、简述当前文化景观研究进展..9、当前文化景观建设表现在哪些方面 10、结合实例;分析某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1答案要点一、1 C; 2 A;C; 3 B; 4 B; 5 A;B; 6 B;C;7 D; 8 A;二、填充题1、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神的意志生产关系3、文化政治4、对立统一5、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6、人地关系研究人地关系论7、人地相关论 8、行为革命 9、经济地理 10、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四、问答题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人地相关论人地协调论相同1人地相关2人地关系中人是主要因素差异1人地互为因果2 或自然论因果观 1人地相互作用和影响;人是最关键因素..2人地对立统一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拉采尔地理决定论1直接生理影响2心理影响3对社会组织和经济的影响4对人类迁移和最后分配的影响评价:1进步意义:反种权;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现实意义2消极方面:否定人地相关;否定的能动性;人地关系的直线化..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1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2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3新的研究内容何方向..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环境自身的演变规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人必须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取得人地协调;人地之间不是简单的因素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三个阶段:包括地理繁荣阶段;否定人文地理阶段;人文地理的复兴..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古地理环境地质时期、纯自然环境现代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三个层次的综合:1人文地理与全球问题 2区域综合研究 3特定社会现象和问题研究..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1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发展方面之一.. 2人地关系研究不是人文地理研究的唯一课题..3并非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五、分析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1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2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的中心课题3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相对性、多样性、动态发展三大特征..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地理环境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相同 1否定人地关系 2人地之间是因果关系差异 1地理环境为因了人类社会为果2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 1人的意志为因;环境发展为果2否认地理环境的自然基础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如何利用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人地关系是一种或多些的关系..白吕纳的观点: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评价: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 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3或然论的因果观..2答案要点一、填空题1、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3、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4、自然地理背景具象材料非具象材料氛围5、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6、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二、解释题1、文化景观:附着在自然景观之上人类活动的烙印..2、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形成及发展规律..3、形态文化区:具体某种或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分布的地理范围..4、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5、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6、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7、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8、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9、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三、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附着在自然景观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四个组成要素1自然地理背景2界象材料3非界象材料4氛围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五个方面: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起源和传播;文化区、文化综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的底色;同一自然景观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景观..纯粹的自然景观几乎不存在..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景观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略四、分析题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略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形式文化区的特点核心区: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相对来说是该文化特征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外围区:在核心区周围;该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在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特征;形成两种化相混现象..功能文化区的特点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功能联系: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这种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共有..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他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响;就不可能十分准确地理解现实环境..其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和决策必然是以其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居民从源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就越来越大..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速度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的不连续..3答案要点一、1、社会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2、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3、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4、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商品零售额5、气温雨量二、解释题1、人口分布: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2、人口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3、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4、人口算术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用每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表示..5、比较密度:单位面积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6、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越国界改变住所并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三、问答题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五大资源;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历史和政治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分布特征:极不平衡一般规律:四大人口密集区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亚、欧洲、北美洲东部;四类人口稀疏区;高纬、高海拔、湿热、干旱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东西差异:胡焕庸线;瑷珲-腾冲线沿海与内地的差异。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测试卷(含答案)
高三一轮复习地理测试卷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昆仑山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对我国的气候、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下图示意昆仑山北坡地表太阳辐射年内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昆仑山的地理分界线意义主要体现在()A.自西向东,由地势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B.自东向西,由青藏地区向西南地区过渡C.自北向南,由汉族文化区向藏族文化区过渡D.自南向北,由高山高原荒漠向暖温带荒漠过渡2.影响昆仑山北坡地表太阳辐射年内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B.天气C.地表植被D.空气湿度下图示意北半球某海岛的位置、地形等要素。
cos30°≈0.87。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岛屿位于中国台北市(25°N,121°E)的()A.东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4.该岛屿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接近()A.0.8B.2.1C.25D.2105.图示公路()A.ab段落差比cd段小B.cd段经过一个明显的山谷C.de段大致呈东西走向D.全程高差不超过150米伊维萨岛位于地中海西部,隶属于西班牙,人口7.48万人,低地和梯田农业发达,农产品的销售市场6.制约伊维萨岛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热量C.土壤D.水源7.伊维萨岛农产品销售市场稳定性强主要得益于该岛()A.消费人口多B.距离欧洲大陆近C.农产品种类多D.农产品供应充足田黄石属传统雕刻石材寿山石中的上品,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多为卵状,主要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岸水田及河流底部的沙砾层中。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章末综合检测卷含解析必修2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下图中四大流域,人口分布最稀少的是()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
亚马孙河流域D。
密西西比河流域解析: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高温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答案:C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数量多少。
读图,回答2~3题。
2。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C。
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D。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3.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影响因素是()A.地形B。
气候C。
矿产资源 D.交通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主要分布于北半球0°~60°,即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第3题,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的生存,因而人口分布集中。
答案:2。
A 3.B读澳大利亚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4~5题.4.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为()A.沿海多,内陆少B。
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较多C.中部多,四周少D。
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5.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的人文原因为()①气候温暖湿润②水陆交通便利③历史悠久④开发时间较早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③解析:第4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的人口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第5题,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水陆交通运输便利,殖民者到达时间较早,开发较早;气候温暖湿润属于自然条件,澳大利亚的历史并不悠久。
答案:4.B 5.B“胡焕庸线”指我国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划分我国东南、西北半壁及人口分布差异的界线.人口分布和国土区域严重不匹配的现象被称为“胡焕庸现象”。
读下表,回答6~7题.年份东南半壁西北半壁面积比例/%人口比例/%面积比例/%人口比例/%1953年43。
2494.80139.5156.76 5.205。
83 2000年43.249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6·北京东城模拟)富营养化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缓流水体,引起藻类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受到污染的现象。
2015年1月香港近海频现荧光藻类富营养化现象。
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荧光藻类富营养化现象的人为原因是()
A.农药汇入B.近海养殖
C.近海捕捞D.石油泄漏
2.香港1月容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自然原因是()
①冬季气温降低②入海径流减少
③近海降水减少④沿岸洋流减弱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可知,人为原因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导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近海养殖需要向海水中供应鱼食,从而导致营养物质进入海水,形成富营养化。
第2题,富营养化关键在于营养物质的浓度过大,1月降水少、入海径流少,则等量的营养物质使海水中营养物质浓度较大;同时香港处于热带而水温较高,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答案:1.B 2.C
(2016·成都二诊)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3~4题。
3.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
4.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第3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则人地关系越缓和。
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4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答案:3.A 4.B
(2015·高考四川卷)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3-4。
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NO-3和PO3-4的浓度数据。
读表,回答5~6题。
河流NO-3(μmol/dm3) PO3-4(μmol/dm3)
①32.9 0.6
②78.5 1.6
5.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A.①B.②
C.③D.④
6.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3和PO3-4的浓度()
A.均显著增加B.均不会增加
C.NO-3减少PO3-4增加D.NO-3增加PO3-4减少
解析:第5题,比较四条河流,亚马孙河流域人烟稀少,工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最少,农业化肥使用量也最少,因而河水中的NO-3和PO3-4浓度最低,对应表中的河流③,故选C。
第6题,黄河下游以“地上河”闻名,河床高于两岸,两岸地表径流难以汇入黄河,因此,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后,NO-3和PO3-4的浓度均不会增加,故选B。
答案:5.C 6.B
(2016·吉林一中月考)气溶胶是大气中悬浮的液态或固态微粒的总称,是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其来源可分为人为气溶胶和自然气溶胶两种。
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通常用以推算气溶胶含量。
读我国多年平均气溶胶厚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A、B两地AOD数值的差值可能为()
A.0.1 B.0.3
C.0.5 D.0.9
8.图中A、B两地同在四川,但AOD差别却很大,主要原因是()
①A地地势高②B地植被覆盖率高③A地工农业活动多④B地人口密度大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7题,依据等值线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读A地AOD数值为0~0.3,B地AOD数值为0.6~0.9,则两地AOD数值的差值大于0.3小于0.9,故C项正确。
第8题,图中A地位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空气稀薄,气溶胶含量小;B地位于四川盆地,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因人类活动多而气溶胶含量大。
答案:7.C8.D
“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
下表为不同类型资源在我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读表,完成9~11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我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矿产资源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
安徽、贵州、湖南、江西
0.02 4
资源类型主要分布省区GDP平均增速比
全国平均少/%
平均资源丰度比全
国平均多/%
能源资源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
西藏
0.11 5.68
森林资源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
川
0.27 1 496.59
9.四大资源都多于全国平均值而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A.黑龙江省B.云南省
C.四川省D.西藏自治区
10.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A.耕地资源B.矿产资源
C.能源资源D.森林资源
11.我国“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区域是()
A.东南地区B.东北地区
C.西南地区D.西北地区
解析:第9题,表中所列的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都属于资源丰度高于全国平均值,但GDP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地区,则若某省区在表中四大资源主要分布省区中都出现,说明该省区符合题意,云南省符合条件。
第10题,表中能源资源丰富的省区,大多是我国经济落后的省区,说明能源资源的丰富并没有大力促进其经济发展,而是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的因素,即“资源诅咒”最明显。
其他几种资源丰富的省区中,都有些省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说明其他资源诅咒不是很明显。
第11题,表中西北地区的省区很少,说明西北地区资源丰度与经济发展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则资源诅咒不明显。
答案:9.B10.C11.D
二、综合题(共46分)
12.读我国某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该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
(4分)
(2)通过对以上模式分析,将该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填入下图中。
(9分)
(3)在上面发展模式图中描出其中一个恶性循环,并针对其设计一个调控方案,从而使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
把调控方案的措施填入下图中。
(9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生产属于粗放式经营,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因
此属于传统发展模式。
第(2)题,针对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系统,从图中对应找出所属的内容。
第(3)题,描出的恶性循环即为生态环境恶化而反馈到社会、经济系统中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而进一步加剧当地社会经济问题,阻碍地区发展,措施应具有解决各系统问题的针对性。
答案:(1)传统发展模式
(2)上: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率低
左:燃料匮乏,粮食减产,毁林开荒
右:气候失调、水旱灾害增加,水土流失,淤积加重
(3)画图略。
(上: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法规,进行科学规划左: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提高单产右:恢复并改善生态系统)
13.(2016·江苏常州十校质检)土壤水是维系作物生长发育、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最主要的水分源泉。
读下图,回答问题。
(24分)
(1)结合材料,分析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变化的影响。
(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秸秆覆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12分)
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地表环境条件下,覆盖秸秆的土壤中含水率和水储量都要高于不覆盖秸秆的土壤,从大气运动的原理角度分析即可。
第(2)问,应该从水、肥、气、热角度分析土壤水的变化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意义。
答案:(1)秸秆覆盖隔断了土壤表面与大气间直接的水分联系,减弱了土壤中空气与大气之间的对流交换强度,抑制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增大了当地土壤水储量,提高了土壤含水率。
(2)秸秆覆盖后,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状况重新组合,具有调节地温、抑蒸保墒、培肥地力等作用;提高了作物产量,是北方地区旱地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