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综科目月考分析11.5
高三文科历史第3次月考质量分析
高三文科历史第3次月考质量分析高三文科历史第3次月考已经尘埃落定,与考前的预期尚有一定的落差。
为了认真分析产生这个落差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成绩发布后,高三历史教师实行了认真总结并实行深刻反思,要求写出质量分析报告和教学建议;一方面从教学管理上分析当前存有的问题,另一方面,从考试阅卷情况反思我们在教学指导上存有的偏差;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我们对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二.试题分析从答题情况来看,有一些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有一定的综合概括及辨证思维水平,语言表达准确到位,条理清楚。
但也有很多学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反映在解题方面是已经复习过的知识在解题中不能灵活使用,不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实行迁移解题,在选择题方面:因为期末统考面大题广,又是第一轮复习,知识混乱,暂时遗忘现象普遍存有.失分严重,有些学生已经得出最后两选,但是还是做错.主观题方面:如何用历史的语言实行表达,如何从材料中得出有效信息,实现知识的迁移,是摆在同学面前的难题,综观这次考试, 主观题得分太差,这是第二轮必须解决的重点.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审题不清。
主要表现为答题时没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限定语,审题不过关,如第6题第三问,很多学生没有抓住题目的关键词-----削弱专制政治。
第28题第3问,“能否实现”,学生只答主张不答理由.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
很多学生对试题的要求是清楚的,但因为对课本不熟悉,答题时语言不精练,不能准确、完整地回答下列问题。
如第27题,29题,答案在课本中,是送分题目,但能得满分者很少。
3、学生缺乏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综合水平。
本次试题各种题型不同水准的包含了对历史学科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史论结合的方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察,但在考试中发现,很多同学答题时思路狭窄,要点不全,支离破碎。
分析问题不能从全局出发,宏观把握,如第1、17、19、24、题等。
三.问题及原因1、文科综合平均成绩几乎处于末位水平。
11月月考文综参考答案
11月月考文综参考答案:地理:1~5 DDCDA 6~10BDADA31、(1)高压中心低压中心 A(2)北京图中北京的等压线比东京密集,说明北京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东京,所以北京风力较大(3)不同点:郑州气温较高,气压较低;西安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原因:郑州处于冷锋过境前,受锋前暖气团控制;西安处于冷锋过境后,受锋后冷气团控制。
(4)西北风(画图略)32.答案要点:(1)都柏林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而圣约翰斯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
加那利寒流。
(2)标在圣约翰斯偏北海域位于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
(3)当年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是逆北大西洋暖流横渡大西洋,花费时间较长,而第二次他率船队顺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比第一次少花17天时间到达美洲。
(4)、(5)判分标准:箭头方向标对得2分;只要画出两条曲线并标注T1和T2即得2分;即得2分;符合在T1北、T2在南得2分;两条等温线在洋流处弯曲方向正确得2分。
(6)降温减湿历史:11—15 BDACB 16—21 DBDDA C33.(1)农产品日益商品化(或: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工商业市镇兴起。
(4分)(2)工业生产由以手工劳动为主转为机器生产;生产部门由毛纺织业为主转向以棉纺织业为主。
(4分)(3)英国: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原料,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2分)美国: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分)(4)情况:棉纱进口大幅度增加,棉布进口增幅不大;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
(2分)影响: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分)34.(1)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
(2分)原因:中国固守小农经济,抑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欧洲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4分)(2)变化:由美国独霸变为三足鼎立。
(2分)影响: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2019届四川省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四川省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2.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
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
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________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_________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3. 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
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进一步地强化了君主专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4. 光绪十六年(1890)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
”材料现象()A.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C.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 ________ 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5. 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
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
”漫画的内容反映出()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6. 清末上海《神州画报》载:镇江机户因米粮价贵,向各绸号要求增长工价,不得,相约一律停工,并至道署请求加价,聚至千余人之多。
2010年—2011年高一下学期五月月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0年—2011年高一下学期五月月考试卷分析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摒弃以往历史教学过程中片面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强调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这一指导思想在本次命题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纵观所有题目,不难发现,选择题几乎都是材料型的,非选择题都是材料题。
试题的具体评析如下:
选择题总分60分,每题两分,基本在26——40分之间。
非选择题:第31题:总分是16分,最高得分12分的只有两人,5、6分的居多。
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一是学生审题不清,不能理解问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不够,需要培养。
二是对已有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及对知识点记不牢。
第32题:总分12分,基本在6——8分,难易程度属容易,但得分情况不如人意。
再说存在的问题,知识点混淆不清,张冠李戴,只有发挥题目抓不到要点。
第33题:总分12分,本题难度适中,要求结合材料和课本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围绕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展开。
基本史实的概述能力。
虽然题目难度不大,答案基本在课本上,但学生答题普遍不好,得分悬殊较大,满分占
很少一部分,绝大多数6到8分之间。
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基本概念不清,从这些关键词中分析不出阶段时间来。
三是课本基本的框架知识理不清。
纵观学生答题情况,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课本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平时教学需要注意。
二是阅读理解材料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很多答案就是材料中明显的内容但学生找不出来。
三是学生对时政知识掌握的太少,需要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
四是答题格式不规范,应引起注意。
高三历史科第一次月考分析
高三历史科第一次月考分析高三历史组10月初,高三年级各高考科目进行了第一次月考。
月考是高中教学工作重要的评价和反馈环节,尤其是进入高三以后,它更能对老师和学生的高考复习质量作出检测。
因此,有必要对本次月考反映的情况作出分析,一方面便于科组总结这一阶段复习工作的得失,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便于更加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一、月考成绩分析:本次月考历史科考试一共六个文科班参加。
重点班1班平均分达到73分,而其余五个平行班平均分在53分左右。
参加考试人数349人,其中60分以上155人,80分以上20人。
二、月考试题内容分析:本次月考历史科试卷按照高考的要求出题。
从试卷结构上说:满分为100分;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分四小题,共50分。
从内容上来说,选择题主要是9月份复习的必修一第1、4两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史;非选择题除了以上内容外还加入了战争与和平以及改革史这两本选修的第一单元,以巩固前面的知识。
从形式上来说,多以材料选择题和材料问答题的方式出现,这是高考最常见的题型,借此训练学生运用材料信息和相关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从选题来源来说,主要精选了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各省市高三第一次月考模拟题,并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命制了部分考题。
从试题难度来说,大部分题目属于中等水平,少数题目难度稍大,总体上接近高考的难度要求。
三、学生答题中值得肯定的地方:这次月考监考和改卷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出现提前交卷的现象,同时即使是自己不熟悉或者不会回答的问题,也能按照平时老师的要求尽量根据材料和掌握的知识作答,大题不留空白。
对于考试的时间学生也能较好控制,几乎没有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
在回答材料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不清楚准确答案的情况下,将一些可能的答案罗列出来,增加了得分的机会。
在材料题解答的方法上,也开始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
历史11月考分析
八年级11月考考试分析王元国本次八年级历史试题考察了人教版八年级11月的知识点,满分100分。
试题面向全体学生,中等题型,难易适中。
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题2分,突出了历史知识的灵活性。
非选择题共计50分,分值比重不小。
知识点的联系很强,横向考察的明显少于纵向考察。
所以,平时应侧重知识的整体建构。
第一个是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由材料引入,设问细致,明确。
只要复习扎实,一般得分较多。
第二个是关于列强的侵略与抵抗的。
对第一单元有一个系统的考察,设问层层深入,层次性强。
第三个是关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侧重于比较,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改进措施1、基础知识仍是每年考查的主要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仍要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做到点点过关,人人过关,关心每位同学的成长和发展。
选择贴近初中学生所认识的知识或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把握基本概念。
瞄准初中历史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设置问题情景,加以理解。
2.阅卷中发现学生学习态度差,甚至出现交白卷的现象,考分比较多的学生虽然能回答一点内容,但尚欠分析问题的能力,死读书现象严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能力培训,努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字迹不清,有些学生很吃亏。
4.选择题的得分较低,以后留意选择题的讲解。
而且有些明明做过但是很多学生没得分,原因没有及时总结错题,巩固的不够。
5.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的巩固。
并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体系,留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材料信息题可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能学习、会学习,会从题目的文字、图像、表格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会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学会审题、提取信息、建立模型、解决问题。
二、试卷评析: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三历史月考总结与反思6篇
高三历史月考总结与反思6篇篇1一、考试概况本次高三历史月考旨在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涵盖了历史学的各个重要阶段和关键事件,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发展,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历史认知与理解。
总体来看,考试难度适中,既检验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考查了他们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成绩分析本次考试参与人数众多,经过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较为扎实,能够准确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
然而,在涉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以及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方面,仍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在论述题中的逻辑性和深度不足,显示出对历史知识深层次理解上的不足。
此外,时间分配和答题技巧也是影响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
部分学生在考试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当,未能完成所有题目的作答。
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的教学和备考过程中需要加强策略和方法指导。
三、学生表现亮点与问题亮点方面,本次考试中不少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细节的把握上表现出色,显示出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
同时,部分学生在论述题中的创新性思维有所体现,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联系分析。
然而,问题同样明显,特别是在对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联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上还需加强。
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忽略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和分析能力训练,难以从宏观视角和历史发展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此外,学生在答题时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如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条理性等。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作为教师和备考团队,我们在此次考试后的总结和反思中得出以下几点改进方向: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与分析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和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针对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时间管理技巧进行专项训练和指导。
最后,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和支持。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一至必修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A.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可以知得失,辨真伪C.应相信史料,重推理D.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2.秦朝将领赵佗在担任龙川县令(属于广东)时,为解决将士生活上的缝补浆洗问题,赵佗上书秦始皇,请求派遣没有丈夫的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便征召了 1.5万名女子前往南越(包括龙川)。
秦王朝这一做法A.不利于民族矛盾的解决B.有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C.促进古代经济中心南移D.扩大了秦王朝的统治疆域3.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这表明古代统治者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清正廉明的政治理想4.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5.“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材料反映出景德镇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6.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 8万元,其中鸦片占54%,棉布为34%,棉纱为6%.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棉布为50%,棉纱为6%。
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考试试题(含解析)11月月考考试试卷文科历史试题卷(B)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答案】D2.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天”而“子民”、祭拜自己的祖先。
都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这反映了秦汉以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B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故A错误。
材料也不能说明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故C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3.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A、C、D 三项的表述均与西周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诸侯官位和领土可以世袭的史实不符,故排除;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理念,有利于秦汉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本题应选B项。
2021年高三11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wuming
2021年高三11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wuming12.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考点: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政治权力型经济”的理解和对中国古代经济现象与经济制度的掌握情况。
此题的解题关键在于,要充分的理解“政治权力型经济”的含义,顾名思义所谓的政治权力型经济指的就是国家利用行政手段来知道经济的发展,所给的选项中①盐铁官营制度和④重农抑商政策都属于国家利用行政手段发展经济,故此题选A项。
13、唐代柳宗元在其著作(封建论)中认为,郡县制比西周“封建亲戚”式的封建制度更具优越性。
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封建制度难以保证诸侯的地位B.郡县制废除了世家大族C.封建制度难以限制王权的强大D.郡县制冲击权力家族化,【答案】D考点:材料中的“封建亲戚”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度下诸侯在诸侯国内拥有较大独立权以及家族权力的世袭性,郡县制建立了官僚体制,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点,所以说郡县制冲击了权力的家族化。
A、C 均没有体现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B 说法不符合史实。
14、朱熹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
这体现出的儒学观念是A.天人合一B.君权至上C.敬天尊祖D.三纲五常【答案】C考点:宋明理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出之祖配天地所体现的儒学观念就是敬天尊祖,例如,孔子的对待鬼神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所以本题的答案就是C。
其他三个选项则和材料的主旨的是无关的。
15.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答案】C考点: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及反思
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及反思一、考试情况分析本次高一历史月考是对学生历史知识和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测试,以下是对考试情况的分析:1. 题型分布:本次月考题型设置较为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其中选择题占比较高,占总分的60%;填空题和简答题占比适中,各占总分的15%;论述题占比相对较低,占总分的10%。
2. 难度评估:整体而言,本次月考难度适中。
选择题难度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作答;填空题和简答题难度适中,但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一部分学生存在理解混淆的情况;论述题部分学生在表达思路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困难。
3. 知识点覆盖:本次月考对历史知识点覆盖较全面,包括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等各个时期的相关内容。
但在部分知识点的考查上存在一定的重复和偏重,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二、问题分析与反思根据对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问题和反思:1. 考试类型设置合理,但在论述题的考查上需要更多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论述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结构。
2. 考试难度适中,但在填空题和简答题的设计上,需要更加注重清晰的题意表达和语言要求,避免引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混淆。
3. 对知识点的考查全面,但需要更好地平衡不同知识点的涉及程度,避免过度强调某些知识点而忽视其他重要内容。
三、改进措施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反思,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建议:1. 加强论述题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论述题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论述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结构,提高论述能力。
2. 设计清晰的题目:在出题过程中,要注重清晰的题意表达和语言要求,避免给学生带来对问题的理解混淆,提高学生的答题准确性。
3. 平衡知识点考查:在编写试题时,要考虑对各个知识点的涉及程度,避免过度偏重某些知识点,保证对各个知识点的全面考查。
以上是对高一历史月考质量分析及反思的文档。
通过对考试情况的分析和问题的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们对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评价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七年级历史考试分析,月考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考试分析一、考试情况概述1. 考试时间、地点和人数该考试于2021年10月18日上午在学校举行,参加考试的有全班共50名学生。
2. 考试形式和时间分配本次考试采用书写形式,时间为120分钟,共两部分,每部分60分钟。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共40道;第二部分为简答题,共4道。
3. 考试内容和难度该考试涵盖了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中的所有章节,难度适中,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也包括了一些综合性的考点。
二、月考试卷分析接下来将对该考试的月考试卷进行分析。
1. 选择题选择题共40道,其中单选题30道,多选题8道,判断题2道。
首先看单选题,多数考查基础知识点,难度不大。
但也有一些题目需要学生理解并思考,如第12题:“我国南北朝时期,种植业以_____为主。
”,学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和对比,才能正确选择答案。
多选题相对难度较大,需要将不同知识点进行整合,如第25题:“明清之际,江南民间开展了许多______________的反抗活动。
”,需要学生对明清之际和江南特殊文化进行了解。
而对于判断题,虽然只有2道,但判断题考查孰真孰假的能力,这对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十分重要。
2. 简答题简答题共4题,难度较大,都需要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分析。
(1)第一道题目要求学生解释什么是“蛮族”,在考察基础之余,也需要学生对蛮族的背景和演变有一定了解;(2)第二道题目要求学生解释“中华文化”,学生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发展;(3)第三道题目要求学生分析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和了解;(4)第四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运用学科知识进行类比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总结该次考试难度适中,既考查了基础知识,也涉及了一些综合性考点。
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方向和提高答题能力,提高他们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成绩。
高中文科月考历史总结归纳
高中文科月考历史总结归纳本次高中文科月考历史试卷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通过这次考试的学习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以下是对本次月考历史试卷的总结归纳。
一、古代史部分1. 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中国本次月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了关于秦朝的问题,主要包括秦朝的建立、秦始皇的统一行动以及背后的制度变革。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而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则为秦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2. 南北朝时期的烽火连天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试卷中涉及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格局以及隋朝的建立等问题。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二、近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的爆发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的封闭时期被打破,中国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次月考历史试卷中出现的与鸦片战争相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战争的起因、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标志着封建君主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新时代。
试卷中涉及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现代史部分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现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试卷中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问题包括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及抗日战争等。
这些问题的涉及让我们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新中国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
试卷中出现的与新中国建设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综上所述,本次高中文科月考历史试卷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通过对试卷的学习和总结,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通过这次月考,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在历史学科上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1月份月考高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50分)1.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C项是秦朝推行全国的;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
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2.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解析】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A正确;宗法制讲究嫡长子继承关系,故B正确;宗法制下体现血缘关系的继承关系,故C正确;D不属于血缘关系的选举,符合题意。
3. “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 祖先牌位B. 皇帝宝座C. 青铜兵器D. 铁制农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表示宫室屋宇,所以“”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A。
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BD;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宫室屋宇”下进行,故排除C。
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 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A. 太尉B. 皇帝C. 郡守、县令D. 丞相【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郡县制。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文综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
选择题张荫麟在描述某种制度时说:“这些卿大夫的旁支后裔当中,和氏室的嫡系稍亲的多半做了氏室的官吏或武士,疏远的则做他属下的庶民。
故一个大夫和他私家的僚属战士,每每构成一个大家族。
”西周时期,在该制度下A.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内部成员平等B.实施贵族政治,地方分权特征明显C.亲族封邦建国,国家星现撕裂状态D.君权至高无上,官僚帝国初步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大夫和他私家的僚属战士,每每构成一个大家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分封制度,带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色彩,在分封制度下,实施贵族政治,地方掌握实权,分权特征明显,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家族内部成员根据血缘关系纽带亲疏而呈现出等级差异,排除A;题干并未描述国家撕裂情况,排除C;题干设计的是分封制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
选择题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
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从题干关键信息“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可知,秦朝统一后,对原属于燕国的东北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的措施与内地中原地区是一致的,这说明秦朝并没有对新拓展的地区采取差别对待。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体制的一致化发展,强化东北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中“秦朝统一后”矛盾,排除;“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该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D项错误。
选择题《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
2022年重庆一中高三2023届11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11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C B D B A D 题号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A B C C D【解析】1.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文明遗址,由此可知①错误;殿堂式建筑、祭坛、等级性墓地表明其已出现了阶级分化,有公共权力机构,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故②正确;血缘纽带松弛不符合原始社会,故③错误;大规模的内外城、水利设施、殿堂体现出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④正确。
因此选D。
2.从春秋以前公卿平民都参与谏议,到战国时期谏官专职化,反映了官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符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转型的发展趋势,故A正确;B项专制集权加强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谏议制度发展成熟不符合历史事实;西周等级秩序森严,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确立,故D项错误。
3.材料强调的是秦末农民战争中各地的差异,这主要是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各地的文化传统差异性巨大,故对秦朝治国模式的接受程度不一样,所以选C;A项不能解释各地反秦表现的差异性,B项与反秦起义没有必然联系,D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均排除。
4.材料强调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和底层平民都重视学习儒家经典,反映了儒学在当时影响力巨大,故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强大冲击,故A 项表述不符合历史;C项和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
5.材料强调了面对地方出现的新问题,原有政府机构无力解决,唐朝遂设置了括逃使等临时官员,这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地方问题,加强对地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D;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A项表述错误;处理地方事务不是最终目的,故B项错误;完善官僚制度体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6.据材料所述可知,见钱关子还不是正式的货币,只是官方信用的兑换凭证,因此B项正确;北宋已经有了交子,会子不是宋代最早的纸币,A项错误;C项表述程度不合理,错误;D项表述具有不确定性,商人运输兑换见钱关子也可能赚取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峰峰矿区职教中心2013届高三期中考试
文综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执笔人:鹿丽霞、秦帅、侯海璐时间: 11、4
一、试卷整体结构
1、知识能力双向细目表
2、试卷分析
(1)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采取文科综合形式。
(2)历史总分100分,选择题68分,非选择题32分。
(3)考查知识的范围以政治文明史和经济文明史为主,政治文明史占59%,经济文明史占41%。
覆盖面较宽,基本涉及各专题主要知识点,并且形式多样,图文并貌。
(4)命题意图以考察学生历史主干知识为主,紧扣课本,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但题目兼有一定的灵活性,既贯穿了“试题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高考命题思想,同时又考察了学生各种能力。
(5)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能力考查层次分布合理,各种题型分布其中。
(6)试题对学生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尤其注重考察处理材料的能力。
考查考生识记再现能力;阅读材料的能力,阐释材料的能力,读图的能力、正确分析历史概念的能力、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评价历史事物能力,文字表达的能力等等。
二、学生答题情况统计及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1.成绩统计(按实际参加考试人数统计)
2
3、学生失分原因分析
第一、表述能力较差,不能规范答题。
比如53题指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异同?54题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并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分不清几问,答题不分点,写成小作文。
第二、审题不清,推理判断能力较差。
第27题强调法国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第22题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三、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
如第53题第一问、第54题第2问,学生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点,不能高度概括知识点。
第四、试题涉及知识内容较多,跨度较大,学生对比、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不够,致使答案不准确、不透彻、不全面
第五、学生学习只局限于表层知识点,而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不准,融会不够。
三、学情、教情反思
历史学科知识繁杂,知识线索较多,涉及知识面广,与各学科知识都有联系,历史规律、理论观点的理解应用很难把握。
在学生方面,主要是重视程度不够,态度认真程度不够,知识记忆的准确度欠佳,理解能力不够,表述组织语言的能力不够。
看得少,练得少,做不到多看书,勤看书,自然影响知识的巩固,更谈不到对知识进行挖掘和拓展。
学生相当一部分是习惯于做几个选择题,对对答案,不思考错因,非选择题懒得动笔、动脑,就等老师讲解,自然应考能力就弱。
另有部分学生学习刻苦认真,但不够灵活,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在教师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传授多,能力培养少
(2)试卷练得多,有代表性的精题少
教师也是出于多练,多巩固的角度出发,但实际效果不是很理想。
(3)自己准备多,学生思考少
老师辛辛苦苦看了很多资料,精心备课,做了充分准备,但效果并不理想
(4)基础知识强调的多,内涵、外延挖掘拓展少:
四、改进措施
针对本次考试学生的成绩、失分原因以及教情学情反思,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一轮复习,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1)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落实历史基础知识。
针对历史学科容量大、记忆多、问题发问角度灵活等特征,结合学生情况,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
学生必须狠抓基础知识,多背、记准,复习时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跟着老师的教学节奏,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安排。
留足阅读课本的时间,看目录,搭建框架结构;看章节,熟记主干知识内容,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2)梳理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脉络。
鼓励学生动手设计问题,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史实的梳理、归纳、提高。
使学生主动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好的把握历史主干知识。
(3)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学科能力的培养。
高考的命题思路是能力立意,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想尽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4)学会准确、规范解题。
课堂训练、模拟考试要将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性、书写的规范性放在首位。
做题时要注意培养审题能力,掌握审题和答题的基本方法:首先看清题头和题尾,其次要辨别题型、分清问题;再次结合所学知识对应材料;最后组合语言,形成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