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暴力_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_由动画片的_暴力失度_谈起_石长顺
第8讲_社教型电视栏目创作
第八讲
社教型电视栏目创作
4. 科技类:即以普及科学技术、关注科学 问题、贴近科技生活、阐释科技现象、弘扬 科学精神、展现科学魅力为题材的社教类节 目。 如《探索· 发现》、《走近科学》等,用 科学的眼光去解读、解释事物的本来面目; 用探索的精神去发现,在一个个悬念的破解 中获得科技文化知识。
第八讲
第八讲
社教型电视栏目创作
2.栏目选题 选题标准:“三贴近”、“两依托” 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依托已经审理或正在审理的形形色色的案件 作为报道的线索。如《李文和案》、 《父子争房纠纷案》 选题注意:抓取鲜活的生活事件中的悬念, 引起人们对相关法律问题的兴趣,从而使每 个选题都能成为“法律就在我身边”的阐释。
第八讲
社教型电视栏目创作
《百家讲坛》成功的关键,在于该栏目清 晰、准确地定位,更加贴近受众、符合受众 的需求。 栏目对象定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大众。 栏目内容定位: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的百科杂陈,到定位于中国优秀的 传统文化和历史,使有预约收视的观众产生 了高稳定度和到达率。
第八讲
第八讲
社教型电视栏目创作
a.栏目定位: 栏目内容——定位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百姓关心的题材。一般是在人们心目中有误解或 误区的事件,且这一事件在老百姓中可能有两种 以上的观点。如赡养与抚养、婚姻纠纷等。 观众定位——普通老百姓,而不仅是法律、 司法工作者。为此,栏目要求编导低下身来讲故 事,讲解法律,提出问题,帮助观众正确运用法 律武器有效地解决问题。
《法制进行时》(1999.12.27开播) ♦ 周一现场目击:京城大案要案侦破纪实。 ♦ 周二法治热线:帮老百姓解决身边法律问题 ♦ 周三现场交锋:与犯罪分子面对面访谈。 ♦ 周四法治纪事:以庭审为依托讲述故事。 ♦ 周五现场提示:以情景再现方式重演骗局,提醒百 姓防范。 ♦ 周六法网追踪:征询犯罪线索,电视通缉犯罪嫌疑 人。 ♦ 周日治安播报:每周治安和刑事类警情公报
《熊出没》媒介暴力的内容分析
|RADIO &TV JOURNAL 2019.04近年来在校园暴力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同时,儿童暴力也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担忧,前有孩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郎》,把小伙伴绑在树上烧伤;后有宿迁一男童模仿《熊出没》中的光头强,用斧头将自己的手指砍伤。
暴力研究虽然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但在现今中国,对儿童暴力进行研究已刻不容缓,特别是动画片中的暴力内容已严重影响儿童的认知及行为方式。
为探究动画片对学龄前儿童的暴力影响,本文以《熊出没》为例,通过系统抽样对其进行内容分析。
一、媒介暴力媒介暴力研究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1968年,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暴力原因与防范国家委员会”授命格伯纳关注美国的暴力、暗杀事件并展开大规模调查。
在其报告《暴力与媒体》中,委员会指出媒介效果在暴力方面有短期和长期效果,并提出了模仿假说、净化作用假说、免除抑制假说、脚本理论和预示效果五种有关电视暴力效果的假说。
一般而言,媒介暴力涵盖两种含义。
一是指媒介传递的暴力内容,包括真实和虚拟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介对暴力场面的报道,现如今的媒体经常出现血腥画面没有打马赛克等有违新闻职业规范的现象;虚拟暴力则存在于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或电子游戏中。
二是指媒介运用自己的采访报道权直接或间接地对观众、当事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既包括对当事人个人情况的过度曝光而使其隐私权受到侵害的行为,如人肉搜索,又包括细节追问、案件深挖等对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行为。
本文所探讨的媒介暴力是指第一层面的媒介暴力。
二、《熊出没》的媒介暴力内容分析2012年春节之际,《熊出没》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并于6月在全国热播。
该动画片讲述熊兄弟“熊大”和“熊二”为保护森林与伐木工人“光头强”斗争的故事,总共104集。
因《熊出没》的热播,也逐渐衍生出《熊出没之过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等系列电影、《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丛林篇):变身勇士》等舞台剧和图书。
军转干时政热点:抵制暴力粗俗不只限于动画片
军转干时政热点:抵制暴力粗俗不只限于动画片近日,颇有人气的两部国产动漫产品《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被点名批评并责令整改。
挨批的缘由,就在于这两部作品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这样的批评很有必要。
相较于其他文化娱乐产品,动画片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少年儿童。
年龄过小的孩子判断力不够,对动画片的内容、情节、语言等给予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理所当然。
这两部作品被点名,不仅向公众明示了什么叫暴力、怎样算粗俗,更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那就是不论什么作品,不论其得过什么奖,也不论其市场反响有多好,只要在这条底线上出了问题,都将无一例外受到处理。
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坚守标准、毫不含糊,才能营造起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应当看到,动画片中的暴力粗俗,只是当前我们电视节目诸多问题中的一个表现。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往往把收视率、点击率摆在首位,内容是否合适、是否健康,反倒成了次要的。
在这种理念的牵引下,一些电视剧中,凶杀暴力必不可少,情感香艳更要着力渲染;一些节目现场,猎奇猎艳趋之若鹜,以审丑当审美,更是捧红了不少“丑星”、“达人”。
不客气地说,迷信暴力、拜金炫富、幻想一夜成名,这些错位的价值观正在侵蚀着我们社会基本的是非曲直和公序良俗。
要重塑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就是重拳整顿,让电视荧屏干净起来。
此番责令“喜羊羊”和“熊出没”回炉整改,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剔除暴力、远离粗俗势在必行,但我们在做“减法”的同时更应当多做些“加法”,就是要把正面积极,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的东西加进去。
不可否认,在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下,节目制作有时很难免俗,但在人们的期盼中,好节目终究应当是那些遵循文化规律、追求突破创新、注重加油鼓劲的,而不只是迷恋市场效益、一味效仿跟风、只会哗众取宠的。
关注世道人心,传播阳光正义,永远是节目制作的正道,而这也需要主创人员付出更多心血、投入更多智慧。
这项工作难度不小,但必须得做,否则任由粗制滥造和低俗恶搞盛行,我们的电视节目终将在乱象频仍中走向越来越窄的前途。
我国动画影像的历史回溯、当代表征与未来图景
我国动画影像的历史回溯、当代表征与未来图景作者:孙强王春子来源:《电影评介》2022年第08期一、中國动画影视的发展过程1926年,中国第一部独创动作短片《大闹画室》由万氏兄弟制作而成。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如1955年《神笔马良》和1956年《骄傲的将军》均为优秀的动画作品。
196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另一部动画片《大闹天宫》,可以说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代表作,其中古典音乐的配乐、戏剧化的人物造型和艺术场景相得益彰,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一个高峰。
20世纪70年代,中国动画业处于一个短暂的低潮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业逐渐复苏,许多民间艺术成为中国动画的创作素材,比如反映中国新疆维吾尔族风格,发行于1980年的《阿凡提的故事》;源自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映于1981年的《九色鹿》,都是民族动画的代表作。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动画影视的制作逐渐受到市场和资金的影响。
”[1]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动画作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大量浅薄幼稚、缺乏深度的动画作品接连出现,使得动画影视创作进入低谷期。
2006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各级电视台频道每天17:00至20:00不得播放境外动画影视,并要求儿童频道中国动画片的日播放量不低于70%,这一“限播令”的下达推动了中国动画影视作品数量的增加。
2006年以后,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下,中国影视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0年后,国产动画在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基础上,其动画影视制作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画影视的艺术特色越来越多元。
同时,受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动画影视在叙事上逐渐趋于类型化、完整化。
动画影视的内容也有所转变,中国动画影视开始将具有一定特色的日常生活等元素融入到动画影视的艺术特征中,形成了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多元化艺术特征。
警惕热播动画中的媒介暴力现象_张健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16日/第B02版新闻与传播学警惕热播动画中的媒介暴力现象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张健夏林晨媒介暴力尽管首先表现为一个传媒现象,却不断和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相互作用,给受众带来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影响。
电视是其中一种媒介,视听兼备、声画模拟的特点使其成为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通道。
其对于儿童受众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其中的电视动画节目。
2013年10月,20家著名动画机构联合发出《为孩子们制作播映健康有益动画片倡议书》。
随后,央视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了此事,同时也点名批评当前两部热播动画节目《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称它们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具体分析媒介暴力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所谓媒介暴力,一般被认为是“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现在来看,才发现这种说法有点“不负责任”。
首先,它并没有对这些暴力内容做一个具体的界定;其次,媒介暴力对人们的影响太过轻描淡写。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传媒研究者,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媒介暴力”中的“暴力”为何物;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儿童群体与成人群体的不同,对媒介暴力的效果研究也应该更加具体。
美国“国家电视暴力研究”项目的报告曾指出,对于小于7岁的儿童,卡通节目中存在高风险暴力表现,分别为“施暴者被描绘成有魅力的偶像或英雄”、“暴力看起来很公正”、“暴力十分真实,并不遥远”、“暴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后果是无害的”和“暴力行为没有受到惩罚”这五个基本特征。
根据该报告,本文将媒介暴力表现分为四个方面,即“施暴主体及暴力行为出现次数”、“暴力性质”、“暴力手段”和“暴力行为是否得到惩罚”,并将暴力具体分为动作暴力和言辞暴力。
打斗、关押、体罚、绑架、杀戮以及限制自由的情节都是动作暴力的典型表现;而言辞暴力主要表现为谩骂、诋毁、蔑视、嘲笑以及其他攻击性的语言。
⑤熊出没_的_媒介暴力_实证分析_张健
暴力”实证分析问题和假设阐明研究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是研究设计取得成功需要研究者对问题要有清晰的界定和深入的思同时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
尤为重要的前人的研究能激发灵感,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并形成清晰的设计思路。
曾经有学者对动画片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主要集中在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从积极方面看,动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同时能为儿童提供可模仿的行为规范,促进儿童对但是,激烈竞争下的动漫产业带有相当暴力镜头,明显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美国国对于小于7岁的儿童,卡通(high-risk portrayals of )。
根据《熊出没》“被点名”事件,本文目的在于突破043学理审视 Theorization and Perspectives/ 2014 NO.04单纯的情绪性表述,力图通过内容分析法,以数字方式客观而清楚地说明《熊出没》中具有“高风险性”的暴力内容。
本文假设:电视动画节目《熊出没》中的暴力内容符合“高风险暴力”的基本特征,分别为:“施暴者被描绘成有魅力的偶像或英雄”、“暴力看起来很公正”、“暴力行为没有受到惩罚”、“暴力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后果是无害的”和“暴力十分真实,并不遥远”这五个基本特征。
二、抽取样本“检验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需要多少数据?”对于考察特定的事件或者系列事件,普查往往是最有意义的。
鉴于《熊出没》剧集较长,如果普查,需要分析截止2014年5月份的260集,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精细而又费力的工作。
由于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本文以系统抽样为主。
所谓系统抽样,是指从一个抽样框中每隔n个单位抽取一个。
《熊出没》开播以来,主要有系列动画和贺岁片两种类型。
贺岁片实为电影,在院线上映,并非本文关注对象。
系列动画有三部,第一部《熊出没》和第二部《熊出没之环球大冒险》均已完结,分别为104集,第三部《熊出没之丛林总动员》尚未连载完成(截止本文写作的2014年5月底)。
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与当代叙事学理论关系探究
影视作品中暴力美学与当代叙事学理论关系探究作者:毛新康来源:《大观》2017年第01期摘要:暴力美学和叙事学作为当代影视作品当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异性特点,如何进行良好的结合是促进影视作品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首先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进而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最终总结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为以后意识作品的推进垫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暴力美学;叙事学;影视作品一、暴力美学与当代叙事学的基本概况(一)什么是暴力美学暴力美学诞生于香港8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是对香港导演——吴宇森所创作的系列影片中特殊的浪漫主义英雄风格进行形容的特殊词汇。
北京电影学院著名教授郝建在期《“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里机制和社会认识》当中说过这样的话:“暴力美学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探讨及趣味表现,它所展现的动作、枪战场面当中所表现的形式美感,将这种场面展现到炫目的程度,从而对社会功能和到的教化进行了弱化”;著名的清华大学的教授——尹鸿也对暴力美学这样理解,他说道:“暴力美学所指的是广泛的审美理念,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概念,而是在相关作品当中凸显一种攻击性的力量表现,展示的是一种夸张和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二)什么是叙事学理论托多罗夫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一概念。
1969年,他在发表的《〈十日谈〉语法》当中这样写道:“这部著作仍然属于还没有存在的科学体系,我们暂时先将这种科学命名为叙事学,也就是一种有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体系。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叙事学则主要指的是研究叙事作品的一门重要的科学,然而对于这种含义和定义却不能够进行深究。
因为对于叙事学去研究叙事作品所需要的界定并不是很容易能够获取和衡量的。
在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当中,对“叙事学”这样理解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显然,在这当中所说的“文学作品”并不仅仅只是叙事作品中的一种,两种定义有所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则是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从认知发展和社会学习角度探讨动画中的影像暴力元素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从认知发展和社会学习角度探讨动画中的影像暴力元素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作者:王晶心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8期【摘要】随着视觉时代的到来,影视、动画、网络的高速发展,动画片已成为少年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
动画片中充斥的大量暴力元素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从认知发展和社会学习角度分析动画中的暴力元素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并试图对目前国产动画的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正文2013年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
其中,《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两部动画片被点名,称由于两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正在整改。
这两部动画片也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国产动画代表作品。
据悉,广电总局年内将出台国产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做出严格限制。
《新闻联播》的报道称,在整个动画片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个别动画片存在暴力失度、语言不文明的现象,个别暴力行为被未成年人效仿,造成人身伤害。
因此,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才提出倡议。
倡议书提出,避免在动画片中出现暴力、血腥、恐怖、低俗、色情的情节和画面,避免出现容易被儿童模仿的攻击、伤害、自残、虐待、犯罪等行为,避免在动画情节中出现将日常用品用于危险用途,不在动画片中使用粗话、脏话以及带有侮辱性的语言,同时,对于含有不良元素的动画片不发行,不播出。
动画片是孩子接触课堂书本外知识的最好平台,能否让动画片成为孩子在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快乐的教育辅助工具是家长们选择动画片的重要依据。
近些年来,动画片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的主要精神食粮。
动画片以其形象性、娱乐性、教育性,带给儿童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和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并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们喜欢幻想自己是动画人物的主角,但是现在的动画大多充满了色情与暴力的影像,一旦让这些模仿和幻想力都很强的孩子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想,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从媒介暴力看动画片《熊出没》对儿童心理影响
从媒介暴力看动画片《熊出没》对儿童心理影响杨寒摘要:媒介暴力一直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大众传媒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甚至连动画片中也存在暴力镜头,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本文围绕这一媒介暴力问题,采用内容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手法,以当前热门电视动画片《熊出没》为案例,探讨媒介暴力对儿童的心理影响以及对《熊出没》媒体暴力的反思。
关键词:媒介暴力;目标受众;传播效果;儿童一、媒介暴力的基本概念及呈现关于媒介暴力的问题,早就引起了西方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
其中研究比较突出的是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
他将电视暴力定义为“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力表现”。
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很多学者相继对媒介暴力做了不同的定义。
暴力是一种通过强制性手段侵犯他人的极端行为,与攻击、武力等行为密切相关。
而暴力行为在媒介中的反映和表现,则构成了媒介暴力。
一般而言,对于媒介暴力,主要是指电影、电视、书籍、电子游戏、互联网等媒介中含有或刊载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1】媒介暴力的呈现通常有一下几点:暴力的泛化。
格伯纳研究分析美国电视剧暴力内容后表明,尽管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卷入暴力的可能性不到1%。
可是人们通过电视所感受到的却远远超过了现实。
受众每天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介接受到越来越多的暴力信息,一方面会将媒介建构的虚拟暴力世界和现实世界混同,产生现实社会黑暗,处处存在暴力,自身危机重重的恐慌心理。
另一方面,受众可能会产生以暴制暴简单想法,认为暴力是实现个人目标,解决冲突的快捷方法。
这种对于暴力的看法,更有可能也更容易引发现实的暴力行为。
媒介美化暴力现象。
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研究者发现,当所描绘的暴力行为具备以下五种因素时,他们很可能会模仿这种攻击性行为:作恶者是一个有魅力的行为榜样;暴力的实施似乎有正当的理由;暴力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并没有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后果;暴力行为在观众看来很真实。
浅谈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
浅谈动画片中的媒介暴力王君杰(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擅要:媒介暴力一直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整个大众传媒都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甚至连动画片中也存在暴力镜头,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媒介暴力的控制问题迫在眉睫。
本文以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运用实证研究法中的内容分析法与个案研究法探讨了媒介暴力对儿童的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诩:媒介暴力儿童分级制度监督制度媒介暴力是媒介效果研究的热点之一。
电视、电影、新闻、影像游戏、网络中的暴力内容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也一直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
格伯纳在20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做过电视节目的内容分析,指出平均有80%的电视剧含有暴力情节,每小时会出现7.5个暴力镜头;儿童类电视节目虽然凶杀场面相对少些,但暴力镜头的出现频率却最高,而动画片中的暴力动作及情节是所有电视节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川,笔者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为例,分别从语言、肢体、武器和音乐等方面来统计这部动画片中的暴力画面的呈现次数以及给儿童带来的危害。
一、动■片中●力内窖的呈现<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部深受儿童喜爱的动画片,总共播出530集。
2005年推出后,在全国近50家电视台热播,最高收视率达17.3%,大大超过了同时段播出的境外动画片。
这部动画片不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成年受众的追捧,网络上一度流传着“嫁人要嫁灰太狼”的流行语。
但是自从连云港9岁男童模仿动画片中“灰太狼烤全羊”的情节导致两名小伙伴烧伤以来,这部电影中大量的暴力内容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笔者通过“creat e r e—s ear ch s ys t em s”——一个检测网站的报告得出,在530集的样本中,抽样223集,数据分析的可信度为95%。
因此本文从530集的动画中以每5集为单位共抽取223集来做数据统计。
新闻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及简答
新闻理论教程名词解释及简答第一章新闻一.名词解释1.新闻的起源:(第一节)新闻的传播活动和发展的最早动因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他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声查劳动实践,是适应当时的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当人们学会自觉地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就有了原始的新闻传播活动,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是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结成了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彼此需要社会沟通信息.通报情况,交流经验,一求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别根据以取得的认识规划自己的行动,进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新闻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的出现,当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宾产生了近代报刊的时候,报刊便成为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新闻手段了.资产阶级新闻学认为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于人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源于人的群居本能.2.新闻的本源(第二节)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3.新闻的来源指供应新闻的媒介.在现代社会中,主要新闻来源有以下几种1)记者采访 2)通讯社发稿 3)资料社发稿 4)读者来信 5)通讯员及群众投稿 6)广告 7)社会宣传品及内部简报,总结,文件等等.指新闻出处,即新闻提供者.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一般应予保护或在新闻中略去或采用间接暗示法,如"从有关方面获悉","某权威人士告知"等.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之别.4.好奇说(第一节)资产阶级新闻学关于新闻的起源的观点.他们单纯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心理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甚至心理需要出发,认为人总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人长着两只耳朵,就爱打听新闻,长着一张嘴巴就爱传播新闻,新闻传播活动就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出现的.换言之,是人的新闻欲促成了新闻活动. (这种把产生新闻这种一种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现象,心理现象;把新闻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说成了是为了本能的需要的观点,脱离物质生产时实践去分析新闻的起源,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物质与竟声的关系,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是唯心主义思想观在新闻起源观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承认和尊重人的好奇心和新闻欲,但认为主要是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推动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5.群居说(第一节)一种关于新闻起源的观点始于西方新闻说.该观点认为,由于人类结群居住,相互间需要信息的沟通和经验的交流,于是产生的新闻活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群居有着深刻的社会物质原因.因为太初时代人类面临着洪水.猛兽等强大的自然灾害和部落战争,为着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结成群体,共同居住,协同劳动和斗争,正式这种社会性的劳动实践和石灰生活促进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和发展.6.新闻欲(99考题)指人类了解社会或自然界新近变动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认得社会联系的必然产物,是求知欲的的组成部分.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集体感.安全感.正义感上进心等是新闻欲的主要内涵.某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新闻欲是新闻媒介产生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只有人类的社会存在和相互沟通的社会需求才是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演变的根本原因.7.硬新闻(straightnes)和软新闻(soft news)源于西方新闻说的名词硬新闻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技术新闻.观众在阅读或视听这种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delayed reward)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软新闻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的,写的轻松活泼,容易引起受众观感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immediated reward)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种新闻.在思想内容健康的前提下,把新闻写的软一些对于强化新闻的传播效果是有益的.现在人们长吧那些登载生活娱乐服务内容的刊物称之为"软新闻刊物".8.易碎品西方对新闻的生命___时效的一种形象的说法,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随着时效的逝去而消失.中国新闻界也以"活鱼""鲜花"等比喻新闻时效性的重要性.二.简答题1.新闻的特点(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2)新闻区别于信息而成为新闻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必须是事实.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没有事实就成不了新闻.可以说,一切以新闻为主体的事业,起基本的内容就是报道和评论事实,起基本方法就是用事实说话(新闻)和就事实说话(评论). 2)笔削有新意.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意是使某条信息成为新闻的一个重要原因.新闻的"新",首先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有很强的时效性,能满足人们急欲知晓的需要.这种新鲜事实必须具备两个因素:第一,它是人们未知的事实,即构成新闻的根据.因为客观事物的活动和变化是绝对的,所以新闻只有不断的新陈代谢,才能是新闻事业永葆青春的活力.3)必须及时.试问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有新意相联系的一个要求.既然新闻只存在于时间长河的一瞬间,时效或者称为时间性是决定新闻的又一因素.着也是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人形象的把这一要求称为抓"活鱼".(3)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比较明确简洁的概括了新闻的特点,它强调了事实,新鲜,时效这三个构成新闻最基本的因素.2.为什么说新闻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需要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人们需要而产生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能够进行生产劳动,能够通过生产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生产资料,以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洪水,猛兽,毒虫,饥荒随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活动中,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么逐渐认识到哟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齐心协力,相互合作.这就要求人们互相联络,沟通的情况下,不断了解客观世界变动的新信息,以变相应的采取行动,因此新闻传播活动相应而生.3.如何理解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早实践中如何坚持这一点新闻的基本来源.唯物主义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前,新闻在后.1)坚持事实的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有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事实新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有新闻报道.2)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会因为人们不喜欢他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幻想它而出现.我门必须尊重事实,背离事实就是失实.3)与事实相比,新闻是派生的,被决定的,是第二性的.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描写事实.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如政治性,趣味性等等,也同样是被事实所决定的,事实具有某种性质,如实报道这一事实的新闻才能具有某种性质.在新闻的本源问题上,唯心论者或是颠倒事实与新闻的源流关系或是把新闻看作某种"性质"本身.正确处理事实与新闻关系,是新闻理论中的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4.什么是新闻简述新闻新闻定义的不同类型.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他不仅是新闻事业细胞,还是新闻事业的主体.2>新闻的第一可分两大类型:<1>不成文的新闻定义.这些是资产阶级大众化报纸(便士报)星期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做的解释.他们把办报最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企业,把新闻当作一种可以自由销售的的商品.他们往往从赢利的目的出发,以行文的可售性为标准来说明新闻特性,追求新闻对读者的刺激和轰动效应.a> 19世纪7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编辑主任约翰。
中国媒体全球化的正当性与竞争力
中国媒体全球化的正当性与竞争力作者:钟新崔灿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6期达雅?屠苏(Daya Thussu)深耕国际传播领域近30年,现为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客座教授,原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国际传播学教授、中国传媒中心研究顾问、印度传媒中心创始人兼联合主任。
他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全球媒体与传播》(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的创始人兼主编,同时也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主编。
他独著的《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inuity and Change)一书是国际传播领域的权威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其中文版于2004年出版。
2019年1月,该书发行第三版。
同年3月,屠苏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学一周。
3月11日,作者与屠苏进行了长达4小时的面对面专访,围绕着正当性与竞争力两大主题,探讨了近10年来全球传媒市场的变化以及中国媒体全球化的进程。
2019年正值中国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0周年,特与读者分享此次专访的主要内容。
一、全球传媒市场10年回顾作者:《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第三版)中有哪些新内容?为什么保留了国际传播的概念,而不用全球传播?本书的“延续”与“变革”分别指的是什么?屠苏:此书首次出版于2000年,再版于2006年。
近20年来,全球媒体与传播、世界政治、经济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在第三版中,除了历史和理论部分,几乎都是全新内容。
本书使用国际传播一词的理由是国家在跨国传播中仍然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如果有一天,脸书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取代了政府的决定性作用,我会将书名改成全球传播。
延续是指少数发达国家和个别国际媒体及跨国公司继续主导着全球传媒市场。
当然,我与一些学者认为这种主导作用在减弱,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主导作用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不断加强。
变革则主要指亚洲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在基础设施、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的快速发展。
媒体暴力与媒介素养
媒体暴力与媒介素养作者:杨帆来源:《今传媒》2009年第05期一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哥伦比亚高中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乃至整个世界的血腥事件。
两名18岁的中学生在校园枪杀了12名学生和1名教师,并造成23人受伤,最后他们举枪自杀。
据报道,他们都是射击游戏《毁灭公爵》的狂热爱好者。
在一盘摄于大屠杀事件之前一年的录像带里,这两名中学生曾穿着军用雨衣,模仿着《毁灭公爵》的模式,这与后来发生的真实事件惊人的相似。
好莱坞后来根据这起事件改编成了两部电影《大象》和《迈克·摩尔在美国》。
在传媒业日益全球化、市场化、产业化的今天,传媒中所反映的暴力内容逐步增加,暴力倾向日益增长,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电子游戏也已被人们视为“电子海洛因”,媒体的总体信誉面临着严峻挑战。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网络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者一直批评媒体,一些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票房很好的电影实际上就是一个暴力、性和社会黑暗面的综合体。
他们将电影电视中反映的暴力内容比喻为“客人来家里宣扬暴力,而我们都没把他撵出去”。
究其原因,因为电影电视对暴力概念的重新解释与传播,有着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更为直观、形象的作用,它们才更具有蛊惑力和欺瞒性。
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因为充斥在自己电影作品里的暴力血腥场面博得了世界级导演的位置(《花火》获得1997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座头市》使北野武获得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暴力美学”也由此几乎成为北野武电影的代名词。
尹鸿先生指出:“电影电视都是一种平面型文化,它既不需要通过对现实境遇的揭示来唤起人们对自己的真实处境的总结,也不需要通过对某种乌托邦理想的期望来引发人们的实践热情,任何深度的出现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往往有可能扩展文化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影响它的商业价值”。
长期以来,我国的媒体(当然包括电影媒介)在经营和管理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造成受众可用于判断的基础信息匮乏,传媒稍带呆板的强制色彩的教化模式,使得受众对传媒传递的信息丧失了基本的警觉性。
暴力·游戏娱心至上——关于动画创作的几点思考
第07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政治环境日渐宽松,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商业大潮汹涌澎湃,在现实重压下深感疲惫的芸芸众生渴望从文艺作品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艺术被卷入全球化消费市场。
于是乎,大众传媒的低俗内容不断增加,媒介暴力潜滋暗长,来自美、日的图像暴力扭转了中国观众审美趣味,进而改变了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并逐步同化了审美标准。
近几年,影像暴力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2007年2月,热播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停播,在接下来的两会上,很多代表基于此片的暴力提出动画片分级的建议;2013年,获得多项荣誉的《喜洋洋和灰太狼》《熊出没》因暴力失度等问题被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动画暴力再度成为舆论热点。
殊不知,《奥特曼》《蜡笔小新》在日本是限制级动画片,黄金时间不能播出;在美国《猫和老鼠》属于TV-Y7级别的动画,严禁7岁以下的儿童观看,而我们的频道却没有任何限制。
一、 当动画遇上暴力从“活泼可爱、造型生动,反映中国传统价值观,制作精良、构思巧妙”的官方评价,到被紧急叫停,再到CCTV点名批评,“猫”“羊”“熊”的“出事”皆与暴力有关。
当动画邂逅暴力,我们担心什么?动画片是儿童最爱看的电视节目和影片类型。
随着有线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以及网络电视的快速发展,人们观赏动画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时间更加灵活方便,动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产动漫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动画生产国,但也因一些动画中存有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镜头而饱受诟病。
过度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人文情感的暴力画面,影响着儿童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判断,不得不让人忧虑又一例“三聚氰胺”添加剂。
暴力是指使采用强制手段对他人造成伤害的力量,总是和血腥、杀戮、打斗、死亡、痛苦、关押、绑架、破坏、体罚、战争等词汇联系在一起。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暴力史,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暴力总是伴随着荒蛮愚昧,作为人类原罪与战争紧密相连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影像改编与暴力叙事――抗战影像与当前文学影视中的暴力
学术论坛oVIELITERATURE影像改编与暴力叙事※——抗战影像与当前文学影视中的“暴力"■王瑜(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抗战影像是中国影像题材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暴力的表现与文学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这实质上是暴力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不同呈现。
文学和影视的暴力叙事具有不同的特征。
文学中的暴力叙事实质上是一个可供多重阐释的集合体,“缺席的在场”较之“在场”更为重要;影像中的暴力叙事则难以将“缺席的在场”表现出来。
片面地挖掘暴力场景的形式美,忽视或漠视影像的社会影响是当前影像暴力叙事要克服的创作误区。
[关键词】抗战电影;暴力叙事;影像;价值塑造抗战是中国影像题材的重要构成部分。
除内地拍摄的《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浴血太行》《血战台儿庄》《七・七事变》等影片外,台湾香港亦有类似题材的影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八百壮士》《英烈千秋》《笕桥英烈传》等。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指出,“民族这个东西的整个重点正是在于它是不带有利害关系的,正因为这个理由,民族可以要求其成员的牺牲。
”_o就抗日题材影像而言,不论是内地民众还是香港、台湾民众都有着相同的民族认同,因而在不同地区拍摄的抗战影片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
促使笔者关注文学影像中的暴力问题是从抗战电影的表现手法开始的。
在表现战争残酷激烈的同时,影像工作者总不忘用特写的手法突出暴力,比如杀戮场面的刻画、日本兵兽行的展现等。
这在新世纪的抗战影像中亦有表现,如《斗牛》中当镜头从乡亲惨不忍睹的死相上滑过,看不见的屠刀就在观众眼前晃动。
与此形成相反映照的是,影像中的正面人物在面对日军暴行时总是不屈和大义凛然的,特别是坦然赴死时,他们大都会高呼口号振奋士气。
影像中的这种表现手法与文学中的描写和描绘迥然相异,这实质上是暴力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不同呈现。
就词义而言,暴力是指一种强制的力量,但作为社会问题、艺术审美、哲学问题等形式的存在,暴力的内涵远远超出了其词义的所指。
电视剧中的媒介暴力——以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为例
传播效果
著名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蔡康永曾 经说:“要深刻就看书去,别指望电视。” 然而这部电视剧的持久影响仿佛说明电 视剧同样可以深刻。十多年过去了,这部 电视连续剧还在产生着社会影响。在新浪
. 微A博ll中以R男i主gh角t的s名R字e“s安e嘉r和ve”d作.为关
整部电视剧中多次呈现了家庭暴力 的具体画面,灰暗而阴冷,恐怖得让人窒 息,好几处情节的惊悚程度直逼好莱坞恐 怖大片。整部电视剧中的家庭暴力画面大
32
概有四段,每段一分钟左右时长,有施暴 者安嘉和的脸部特写镜头,将面部表情的 细微变化全方位立体展现;也有施暴动作 的全景镜头,手脚的动作全面呈现,而家 庭暴力受害者的悲惨也通过受伤流血的 脸来体现。剧中第一次家庭暴力的画面出 现在第五集的 27 分钟左右,男女主人公 发生争吵。安嘉和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 角鼻子嘴角全部流 血,才无力地瘫软坐在沙发旁边的地上, 最后竟然像个野兽一般舔舐了一下沾在 自己手上的妻子的鲜血。第六集中,暴力 场面再次出现,场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 力 。安 嘉 和 咬 牙 切 齿 ,双 目 圆 睁 ,眼 球 突 出,鼻翼一丝一丝的抽动,面目狰狞,打到 女主角已经躺到了地上口吐鲜血,还一直 在用脚踹着女主角的身体,并将脚踩到了 女主的头上。所有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影像 面前,都显得无力与苍白,看到这些镜头, 不由自主让人心底颤抖,心生恐惧。
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有 773 条实时微博。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安嘉和绝对是童 年阴影之一。”“安嘉和这个角色让我现 在都恐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又在 播出呢,看到我心情压抑,坚持了五分钟 就换台了,顿时有种惊心动魄的恐惧!” 还有网友总结 “新中国成立之后荧幕上 的四大经典坏人— ——黄世仁、南霸天、胡 汉三以及安嘉和,前三个代表阶级矛盾, 最后一个代表家庭矛盾。”网友微博评论 也从侧面展现出这部电视剧带来的深远 影响。
+媒体与暴力_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_由动画片的_暴力失度_谈起_石长顺
→触发性暗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模仿行为。 但在电视和社会学习的论争中, 也有研究认为, 电视 暴力只是攻击倾向的原因之一。 电视暴力的影响受多种因 素制约,相对而言, 电视暴力对攻击倾向的影响并不是很 大。因为儿童使用电视的模式是随孩子年龄 、 收看时间及
3. 暴力实验之争 观看暴力内容与暴力倾向行为之间究竟是否具有因果 关系,这是媒体与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 许多学者展开了 长期跟踪调查和实验 研 究, 结果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
⑤ 。 介,媒体可以让我们获得某种暴力体验”
受众虽具有能动性, 可以对媒介信息在认知基础上进 行选择性吸收, 但电视动画片通过对暴力的虚拟式再现对 儿童产生的影响却可能是即时的。 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阶 段,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拥有很强的好奇心 , 对媒体 的暴力描写并没有正确的判断和识别能力 , 当看到暴力和 残忍的画面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 无论是在道德上、 社 会上还是在个人的身份认同上, 儿童都没有一个获得广泛 共识的、稳固的模式, 他们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模 》 《熊出没 》 等动画片中 仿式学习。当 《喜羊羊与灰太狼 出现语言或行为方面的暴力镜头时, 就涵化影响的即时效 果而言,这些镜头会引起判断力较弱的部分儿童模仿 , 就 涵化影响的长期效果而言, 在儿童时期如果经常观看暴力 节目, 可 能 会 导 致 受 众 成 年 后 的 攻 击 性 行 为 。 在 冈 特 ( Gunter) 所归纳的媒体暴力所产生的七种主要影响中 , 除 了 “宣泄” 和 “脱敏” 为受众提供净化渠道外, 其余五种 ” “反抑制 ” “模仿 ” “培植 ” “恐惧 ” 等都是 包括 “唤起 对受众负面效果的影响。 3. 涵化过程的影响变量 1981 年霍金 斯 ( Hawkins ) 与 平 格 里 ( Pingree ) 提 出 学习与建构的二阶段涵化模式: 涵化是一个包含学习与建 构两个过程的心理历 程。 涵 化效果并非直接由电视导致 , 而是要经过信息获得这个中介变量。 其中, 学习过程的能 力作用、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等会直接对信息获取产生影响 , 学习状况不好或是产生偏差都将影响到最终受众所建构的 主观真实。根据格伯纳后来补充的 “共鸣 ” 的观点, 当电 视中所展现的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一致或当电视中的角
电视专题与专栏 复习笔记。石长顺版。
一.名词解释1.电视专题片:是具有特定主题或内容取向,真实记录客观对象,并对主题或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对客体对象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表现的电视片。
2.电视纪录片: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的纪实性电视片。
3.电视栏目:具有相对稳定的目标受众,内容题材和定位鲜明的叙事风格、固定时间和固定播出时段的节目生产与播出方式。
4.电视节目栏目化:是把“电视节目分成多个专栏的编辑形式和播出方式”,即将反映同一内容和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栏,使它有固定的名称、标志、开始曲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固定的时间播出。
有利于组织节目制作与播出安排,便于受众定期、定时收看,以保证节目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观众群。
5.谈话类节目: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媒介上,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6.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
7.服务类节目:是这那些实用性强,采用传信息、做咨询、当参谋、反映群众呼声等方式,为帮助社会各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供方便,对受众的心理和生活需要有直接影响作用的电视节目。
是指与个人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实际需求相关,以提供直接具体服务为主的栏目。
8.社教节目:是社会教育节目的简称,即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社会教育为宗旨的电视节目。
9.频道专业化:是指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律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定位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的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
如:CCTV音乐、CCTV电影…10.新闻性谈话节目:是指主持人、嘉宾或观众共同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和公众舆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11.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指普通人或明星在制作方所设置的特定情境中,遵循一定规则进行某项竞赛,整个比赛过程被电视记录下来并最终以节目形式编辑播出,获胜者通常会得到物质奖励或某种承诺。
《启示》:暴力美学与现代理念的碰撞
《启示》:暴力美学与现代理念的碰撞
郭淑丽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8(0)2
【摘要】电影《启示》又名《毁天灭地》,在2006年暑期档于北美地区强势上映,其整体昏暗的场景色调和新颖的题材让北美观众耳目一新,在剧烈的感官刺激中追
忆曾经的历史,反思现代文明。
导演梅尔吉博森曾经在经典影片《勇敢的心》中饰
演那位高喊自由的苏格兰勇士,是一名典型的好莱坞硬汉演员,正因为曾经的演员经历让他更加重视影片角色的高度还原性,因此《启示》中印第安人的饰演者并没有
选择北美移民滥竽充数,
【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郭淑丽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碰撞之思索 [J], 彭胡弯
2.“符号暴力”的消解与现代媒体的自我重塑--布尔迪厄的媒介批判及现代启示[J], 龙振峰
3.现代简约主义与明代美学的碰撞——论现代舞剧《桃花扇——香君的琵琶》 [J], 邓艺倩
4.时代碰撞下舞蹈创作的革新与发展--试论现代、后现代与当代舞蹈创作美学间的
关联 [J], 于博闻
5.灵魂的冲撞——电影暴力美学的启示 [J], 张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发性暗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式→儿童模仿行为。 但在电视和社会学习的论争中, 也有研究认为, 电视 暴力只是攻击倾向的原因之一。 电视暴力的影响受多种因 素制约,相对而言, 电视暴力对攻击倾向的影响并不是很 大。因为儿童使用电视的模式是随孩子年龄 、 收看时间及
3. 暴力实验之争 观看暴力内容与暴力倾向行为之间究竟是否具有因果 关系,这是媒体与暴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 许多学者展开了 长期跟踪调查和实验 研 究, 结果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和本质; 所使用的工具类型; 暴力对象受伤害的程度 ; 暴 力发生的现实语境及本质; 暴力场景的真实程度; 社会规 范等。 由于媒体并不是在孤立隔绝的状态下存在的 , 所以
④
暴力并不是单个媒体中单个文本的单个行为 , 而是一种跨 越各种媒介体验的综合体。 作为一种再现, 媒体暴力仅仅 只是一种被建构的对现实的虚拟式的再现 , 而不是真实的 暴力,应当把媒体体验和日常生活区分开来 , 在探讨媒体 暴力的影响时要确定好 “社会生活 ” 和 “媒体生活 ” 之间 交叉和分离的程度。 2. 媒体暴力的即时涵化 媒体的效果影响分即时效果和长长期 的效果,并且认为媒介的作用在于控制 , 不在于改变, 并 不必然导致受众暴力 行为的 发生。 但 《喜 羊羊与灰太狼 》 引发的对儿童的影响表明是电视涵化的即时效果 。 就是说 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媒体暴力确实会引发暴力行为 , 。 “媒体既是暴力 暴力是通过媒体的再现而被认知和评判的 再现的提供者,又是借助于再现的中介。 作为提供者, 媒 体可以在再现当中嵌入自身的意识形态和利益 ; 而作为中
①
喜爱的节目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儿童从电视中获得偶然学 ,即对熟悉的事务有相 习,其影响因素还包括 “熟悉效果” ; “角色认 同的期待模式,对不熟悉的东西注意提取、 存储 ; “成熟原理” 影响从追求幻想到 同” 与否影响学习和记忆 追求现实的转变。 2. “涵化效果” 之争 在传播效果研究的 14 项里程碑中, 涉及电视与儿童、 电视与暴力、电视与社会行为的研究共 4 项, 其中乔治 · 格伯纳的 “涵化理论 ” 影响最大。 其理论预设是看电视越 多,受电视 影响 越大。 理论 认为电视具有塑造受众观念 , 及间接影响其行为的巨大能力。 该研究比较了两个 “暴力 ,即电视描绘的世界和实际的经验世界, 认为涵化是 世界” 一个重复、累积、互动的过程, 收看电视导致观众按一定 的方式构建各种社会现实。 但也有研究认为, 涵化理论忽视了受众能动的解读方 式和预存立场。 在涵化过程中的内容获取阶段 , 观众的观 看动机、观看时的活动、 情感状态等主观因素恰恰影响了 观众的选择性注意和理解; 存储阶段, 观众自身的习惯性 认知结构决定哪些内容被记忆; 重新提取阶段, 观众面对 新的认知对象将从长期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判 断。 这恰恰反映了对强效果论的弱化。 霍金斯认知心理学 研究认为: 涵化是一个包含学习与建构两个过程的心理历 程。涵化效果并非直接由电视导致, 而是要经过信息获得
65
现代传播 2014 年第 1 期( 总第 210 期)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石长顺 吴柳林: 媒体与暴力: 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
台词等方面都作出了细致严格的规定 。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 只有从 总局也将于年内出台 《国产电视动画片内容标准 》 内容上进行行业规范, 才能做出既满足儿童教育需要又促 进企业发展的动画作品, 从而提高电视文化的品味, 引导 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 2. 制定动漫分级制度 目前国产动画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受众没有明确的定 位,以致无法对电视暴力内容进行控制。只有制定有效的动 画片分级制度,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受众的特点,分时段播放 动画产品,才能保证为儿童提供健康安全的信息。目前世界 上控制电视暴力的一个通行做法是实施电视内容分级,美国 政府为应对媒体暴力在 1996 年建立了电视节目分级制度,旨 在保护儿童免受电视机构播出的暴力等内容造成的不良效果 影响。厂商也生产了装有暴力节目过滤芯片的电视机,让家 长能屏蔽掉包含暴力内容的节目。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动漫 节目分为若干等级并形成制度,如美国分为 5 级,日本和韩 国分为 4 级,基本上是以 12 岁、15 岁、18 岁和全年龄段为 分界线,对动漫作品的内容和播出做出限制。 以美国为例, 根据分级制度,动画片 《猫和老鼠》 就被判定为不适合 6 岁 以下儿童观看,但在我国播出时却没有任何限制性规定。该 片故事中的大猫汤姆遭到小老鼠杰瑞的各种暴力虐待,这些 情节可能会引起儿童受众的行为模仿。因此,在我国制定动 漫分级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 3. 实行播出时段限制 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多, 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 能反映出所看的电视内容, 为避免电视暴力对儿童受众产 生负面影响,西方国家如美国、 英国、 法国都对不适合青 少年收看的节目的播出时间进行严格限制 。 在日本, 面向 成年观众的动画只允许安排在儿童入睡后的深夜播出 , 并 且一旦 节 目 被 怀 疑 会 诱 发 不 良 事 件, 播 出 机 构 必 须 “自
⑤ 。 介,媒体可以让我们获得某种暴力体验”
受众虽具有能动性, 可以对媒介信息在认知基础上进 行选择性吸收, 但电视动画片通过对暴力的虚拟式再现对 儿童产生的影响却可能是即时的。 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阶 段,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拥有很强的好奇心 , 对媒体 的暴力描写并没有正确的判断和识别能力 , 当看到暴力和 残忍的画面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 无论是在道德上、 社 会上还是在个人的身份认同上, 儿童都没有一个获得广泛 共识的、稳固的模式, 他们认识世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模 》 《熊出没 》 等动画片中 仿式学习。当 《喜羊羊与灰太狼 出现语言或行为方面的暴力镜头时, 就涵化影响的即时效 果而言,这些镜头会引起判断力较弱的部分儿童模仿 , 就 涵化影响的长期效果而言, 在儿童时期如果经常观看暴力 节目, 可 能 会 导 致 受 众 成 年 后 的 攻 击 性 行 为 。 在 冈 特 ( Gunter) 所归纳的媒体暴力所产生的七种主要影响中 , 除 了 “宣泄” 和 “脱敏” 为受众提供净化渠道外, 其余五种 ” “反抑制 ” “模仿 ” “培植 ” “恐惧 ” 等都是 包括 “唤起 对受众负面效果的影响。 3. 涵化过程的影响变量 1981 年霍金 斯 ( Hawkins ) 与 平 格 里 ( Pingree ) 提 出 学习与建构的二阶段涵化模式: 涵化是一个包含学习与建 构两个过程的心理历 程。 涵 化效果并非直接由电视导致 , 而是要经过信息获得这个中介变量。 其中, 学习过程的能 力作用、注意力和投入程度等会直接对信息获取产生影响 , 学习状况不好或是产生偏差都将影响到最终受众所建构的 主观真实。根据格伯纳后来补充的 “共鸣 ” 的观点, 当电 视中所展现的内容和观点与个人经验一致或当电视中的角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
石长顺 吴柳林: 媒体与暴力: 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
媒体与暴力 : 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
■ 石长顺
*
— — —由动画片的“暴力失度” 谈起
吴柳林
【内容摘要】
20 世纪 70 年代关于媒体与暴力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论争 ; 当下, 我国由两部动画
片的 “暴力失度” 所导致的儿童模仿行为个案再次引发了一场电视与暴力的讨论 。 本文从 40 年前的 一场学术论争切入,分析新世纪对电视涵化效果的重新认知 ,继而在研究假设的前提下探讨媒体的责 任与规制。 【关键词】 媒体暴力; 涵化理论; 电视责任
*
“构建和发展现代广播电视传播体系研究” ( 项目编号: 13AXW008 ) ) 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现代传播 2014 年第 1 期 ( 总第 210 期)
64
石长顺 吴柳林: 媒体与暴力: 历史的论争与当代认知
如持肯定观的 “触发论 ” 代表伦纳德 · 伯科威茨在威斯康 星 - 麦迪逊大学所做的实验表明, 愤怒的人观看媒介暴力 更易 产 生 攻 击 行 为。 他 们 对 此 解 释 的 关 键 词 是 “引 动 ” ( Priming) ,即媒介暴力首先可能会引动与敌意相关的思想; 其次,还会导致人们相信某些情况下的攻击行为是正当有 益的; 最后,促使人的行动更加暴力。 ” “净化理论 ” 和 “脱敏理论 ” 持否定观的 “宣泄说 认为,人们通过观看媒体上的攻击行为可以清除自己压抑 的情感; 或降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暴力行为的可 能; 或随着重复性的接触和观看媒介暴力 , 观众的心理饱和感 或情绪的调节作用就会发生, 以致观众在现实生活中对暴 力行为的情感反应能力和应急能力的降低。 二、动画与暴力: 新世纪涵化理论的重新认知 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 媒介暴力的争论已延伸到 包含电子游戏、 动画等新媒体领域。 这使七十年代研究者 们围绕电视暴力相关问题的争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电视越来越成为儿童接触的重要媒介 和平台,各种带有暴力内容的电影、 游戏、 动画片等通过 电视媒介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受众中, 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 产生较大影响。 》 《熊出没 》 两部 近日央视曝光的 《喜羊羊与灰太狼 动画片明显存在 “暴力失度 ” 问题, 并导致现实版的儿童 行为暴力。2013 年 4 月 6 日, 江 苏 省 某 地 一 男 孩 因 模 仿 《喜羊羊与灰太狼》 剧情中小哥俩做 “绑架烤羊 ” 的游戏, 导致两名儿童被火严重烧伤, 由此引发社会广泛议论。 据 网友统计,在动画片 《喜羊羊与灰太狼 》 全集中, 灰太狼 被平底锅砸过 9544 次、被抓过 1380 次, 喜羊羊被煮过 839 次、被电过 1755 次。而另一动画片 《熊出没 》 播出时也曾 引起部分家长的质疑,有观众曾质疑该动画片 10 分钟里就 有 21 句脏话,片中 “光头强” 整天叫嚣 “臭狗熊, 我要砍 ,并拿电锯到处挥舞。 有家长说 : 死你” “自从孩 子 看了 《熊出没》 之后,就不使用礼貌用语,张口就是 ‘竟敢嘲笑 ’ 、‘看我怎么收拾你’ 。不仅语言有了变化,连行为上孩 我 子也受了影响,每天拿着 ‘光头强’ 的电锯和枪在家里演, 。以上虽说是典型个案, 但说明电视对儿童 砸坏家里东西” 的涵化作用除了长期、累积的效果影响外, 还会产生短期、 即时的效果影响。 少数儿童通过收看电视暴力节目 , 对攻 击行为的认同态度呈正相关, 这也引起我们对涵化理论的 重新认知。 1. 媒体暴力内涵审视 格伯纳讨论媒体暴力时, 将媒体暴力与导致身体受到 伤害的行为联系起来, 定义为 “有意伤害或杀害的公然武 。此定义明显指向行为暴力, 但事实上暴力还包 力的表现” 括对心理和情感等造成的伤害。 一般来说, 电视观众会根 据以下六种因素来评估暴力的严重程度 : 人身暴力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