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匮要略》中体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部位、性质、发展变化趋势),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
读金匮要略心得(通用4篇)读金匮要略心得篇1《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涵盖了中医临床各科,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是中医临床的基础教材,也是历代中医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一。
我第一次读《金匮要略》是在大学期间,当时的课程安排是结合教材和老师讲解,逐篇逐段地学习。
我首先对书中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所述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内容通俗易懂,且所述方剂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它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综合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种思维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此外,书中所述的方剂也是中医临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不同的药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如何配伍用药也是中医临床中的一门学问。
在《金匮要略》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方剂的组方原理和效果,这些方剂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研究价值。
总之,读《金匮要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医临床思维和方剂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事业。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实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读金匮要略心得篇2《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典籍,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于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读《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疾病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分类和命名非常详细,每种疾病都有具体的描述和诊断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例如,在论述“心悸”时,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心悸的症状、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使读者对心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书中还对一些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阐述,如“胸痹心痛”和“心悸”,两者的症状相似,但病因病机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也不同。
二、对药物的认识《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应用和配伍也非常精妙,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副作用,以及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协同作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用药经验。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收获和启发。
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1. 重视整体观念:《金匮要略》强调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联,认为疾病发生往往是由于全身内外平衡失调所致。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仅局限于对症治疗,还要关注整体的调节与恢复。
2. 辨证施治:《金匮要略》极为重视“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对症下药。
这一理念在中医治疗中非常重要,能够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3. 注重预防养生:《金匮要略》中提到了很多有关养生和预防的方法。
其中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方法对于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4. 尊重自然规律:《金匮要略》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的健康与自然规律的遵循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相和谐共处。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文献的学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价值的经历。
它不仅增加了我的中医知识,还启发了我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帮助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浅谈《金匮要略》
浅谈《金匮要略》第一篇:浅谈《金匮要略》浅谈《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祖国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籍,为东汉张机所著,全书总结了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用方精当,用药严谨,用法灵活,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中在对单方的应用上也可见一斑。
辨证施方识病用药《金匮*痉湿病篇》第27条“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一物瓜蒂汤主之”,本病为暑病夹湿,是中属暑湿所致,如清*李文彡所释:中,邪在表,故身热;伤冷水,故身疼重;暑伤气,气虚,故脉微弱。
此水行皮中,阳气被遏,以瓜蒂去湿散水,水气去则暑无所依,而“治中无汗之类”。
另据报道瓜蒂具有宣邪外达的作用,使内蕴湿热之邪借鬼门从表而解。
再者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瓜蒂搐鼻,使肺气宣发,皮毛肌腠开泄,从而也能起“决皮中之湿,开窍泄热”宣邪外达的作用。
对“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病属痰浊壅肺,气道不利,则采用了单味皂荚宣壅导滞,利窍涤痰。
正如徐氏所谓“稠痰粘肺,不能清涤,非此不可”。
对“渴欲饮水不止”的消渴症,由于热渴饮水,水入不能消其热,而反为热所消,故渴不止,以文蛤味咸性寒,寒能除热,咸能润下止渴,即文蛤其味咸冷,咸冷本于水,则可益水,其性润下,润下则可行水,合咸冷润下则可退火,治热证之渴饮不止,由肾水衰少,不能制盛火之炎燥而渴。
今益水治火,一味两得之。
它如中气下陷,气虚不固的气利病,使用诃梨勒散,涩肠固脱,寒疝发作使用大乌头煎,都是辨证用药,采用了单药独用,以单方制胜的范例。
明察病症据病选方在《金匮》选用的单方中,除辨证用方之外,仲景在采取具体治疗方法上也独具匠心。
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11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第12条“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妇人杂病篇》第21条“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其中狐惑病因其病理特征为复发性口腔及外阴部的溃烂,故选用外洗法、熏法进行治疗。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浅谈《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
而解 之 ; 者 、 者 、 者 、 升 降 敛 散者 , 于一 偏而 不相 洽 , 宜 积 则 平其 积而 和之 。故 方 中往 往寒热并 用 , 湿并用 , 降 、 燥 升 敛 散并 用 , 非杂乱 而无法也 , 正法 之至妙 也 。” 使人 们对 和法
的认识 日趋完善 。
和 解 , 不能尽 其 和之法 , 而 将有 增气 助 邪 , 而益 其 争 , 其 坚 病者, 和云乎哉 。” 和法成 为治 疗八 法 中重 要 的一法 , 使 在 理 论上确立 了和法在 中医治法学上 的重要地位 。程 钟龄之
点 , 以此作 为对某 些致病 因素 的易感性 和病 症类 型倾 向 并
性 的依据 。全 书共 有十篇 三十六条原 文涉及 到的十多个病
证 与体质理论 相关 , 现作归纳探讨 如下 。
1 平人体 质
壮之 征 的体 质 ; 身体 发育 不 良, 凡 形体 消瘦 , 肉瘦 削 , 肌 皮
肤枯燥 , 是衰 弱之象 的体 质。一般 机体 外形强 弱 和五脏 功 能强 弱是一致 的。形体 强壮者 , 内脏坚 实 , 气血 旺盛 , 病 虽 亦预后 良好 ; 形体 衰 弱者 , 内脏也 脆 弱 , 血多 不 足 , 弱 气 体 多病 , 预后较差 。书 中不仅 强调“ 男子” 妇人 ” 质有别 , 与“ 体 而且把 不同人群 体质分 类跟 病症联 系起 来 。如用 “ 平人 ” 、 “ 强人 ” “ 、 盛人 ” “ 人 ” 及 “ 小 ” 、瘦 以 老 等表 示 体 质 强 弱 ; 用 “ 家 ”“ 疮 、 失精 家” “ 、 中寒 家 ” “ 、 酒家 ”等 表示 各 种体 质 特
同时代 的医家 戴天 章在 《 广温 疫 论 》 中对 和法 有进 一 步的论述 , 出 :寒热 并用 之谓 和 , 泻合剂 之谓 和 , 指 “ 补 表里 双解之谓 和 , 其亢厉 之谓 和。” 平 此论 完善 了和法 的概念 。 把 和法 的理 论提 高到一个 崭新 的层次 , 和法 的涵 义推 向 把 了更高 的高度 ,拓展 了和法 的发 展空 间及临 床应 用范 围 , 在 和法 的发 展史上 , 有里程碑 式 的意义 , 具 后世 之论 , 以 多 此 为基础 。如何廉 臣论和法 , 是在此 基础上又增 加 了“ 苦辛 分 消” “ 、平其复遗 ” “ 、调其 气血 ” 。周 学海 在《 医随笔 》 读 中 阐述和法 时 曰 :窃思凡用 和解之 法者 , “ 必其 邪气 之极 杂者 也 。寒者 、 者 、 者 、 热 燥 湿者结于 一处 而不得通 , 则宜 开其结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对_金匮要略_中体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不少学者对《伤寒论》的体质观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
然而,关于《金匮要略》病证与体质的研究却甚少。
所谓六经病,是指整体的结构、功能与代谢失常所致的,对三阴三阳的阴阳气化失调的六大病型。
由此可见,《伤寒论》六经病,易晓体质的阴阳,病种分明;而《金匮要略》杂病,病种多端,难辨体质的阴阳。
1从证候描述看体质《金匮衍义》注文中已见“人之禀质有强弱,邪中有重轻。
质弱邪重……质强邪轻”﹑“脾实则中气强盛,体质强健”[1]等有关体质论述。
《痉湿暍病篇》第1条指出痉病有刚、柔之别,而在我看来,不是痉病本身有刚、柔之分,而是体质上有表实、表虚之分。
也就是说,虽同为太阳病,但表实者因受寒邪而易致刚痉;表虚者因受风邪而易致柔痉。
再如,素体有湿之人因受湿邪,而易致湿体的痉病。
由此可见,所谓“六气皆能致痉”,颇有道理。
因为一般说来,疾病是在病理体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风寒外束,郁滞化热,化燥动风,而见“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7条)。
程门雪云:“夫痉,燥病也,热病也。
”[2]可知条文与感受风寒之后,随阴虚热体而化燥热有关,所以说“可与大承气汤”(13条)﹑“六经皆有痉病”[3]10之说,实非虚语也。
由此可推,六气与体质对外邪的“易感性”有关,六经病与体质对发病类型的“倾向性”相关。
对百合病的治则,《金匮要略》指出:“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求之。
”[4]而“本条所讲的治疗原则,不仅对百合病有用,对一体内伤杂病,也有指导意义。
”[3]18可见,文中所言“阴者”、“阳者”实可作体质的阴阳理解,即“阴者”指寒体,“阳者”指热体。
《金匮要略》中未见寒体所致的百合病,因此医者临证之际当因人施治。
《血痹虚劳病篇》云:“血痹……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3]27从中可测,“加被微风”的因素不是每个人都可导致血痹病,而是其人本属阳气不足之病理体质。
《胸痹心痛短气篇》云:“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5]清·李彣指出:“首云上焦极虚,则气必先虚,而后成痹。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医学经典。
该书在东晋时期由张仲景所撰写,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本书从病因、病机、病状、治疗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学经典中的经典。
作为一名中医学的门外汉,从个人经验出发,谈一下自己对金匮要略的理解和感受。
金匮要略注重从病因入手,认为病因是疾病的根源。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找到病因,从而根治疾病。
从我的经验来看,确实如此。
在治疗病人时,如果能够找到病因,治疗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而如果只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效果不仅会不明显,还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因此,金匮要略的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金匮要略还非常注重体察病人的个体差异。
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这也是中医学的一个优势所在。
在治疗疾病时,我们需要将病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
只有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情况,才能真正做到个性化治疗。
金匮要略的这种治疗思想,在当今的中医学中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也注重对中药治疗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中药有着治愈病症的独特效果。
通过合理地使用中药,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金匮要略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功效、用途、用法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学习和研究中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中药疗法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金匮要略中的中药治疗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开展中药治疗工作,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
总而言之,金匮要略作为一部传统中医学经典,对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仍有着重要意义。
金匮要略提出的理念和思想,既可以作为中医学治疗的基础,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思路,促进疾病的治疗和防控。
同时,金匮要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传承。
金匮要略体会
金匮要略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经典之一,它由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了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中医学学习的基础,金匮要略对于我深入了解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对金匮要略进行体会。
一、病因病机部分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病因和病机的讨论是非常详细的。
张仲景通过对各种疾病的描述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
比如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一》中,他提到了“水谷不分,饮食不节,内从水得之”,这就是说明水湿的病因。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诊断学部分诊断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金匮要略对于诊断学的讨论也是非常全面的。
它包含了脉证诊断、舌诊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金匮要略·脉法第一》中,张仲景详细讲解了不同的脉象及其所对应的疾病。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对于脉诊的方法和技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治疗学部分金匮要略的治疗学部分包括了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在《金匮要略·病能发汗诊》中,张仲景论述了发汗的适应症、方法与注意事项。
通过金匮要略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草药、针灸、艾灸等方式来辅助治疗。
这对于我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有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中医药学经典,它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于中医药学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的临床实践能力。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金匮要略,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也是每位中医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总结起来,金匮要略是一本对于中医药学有着重要意义的经典著作。
通过对其内容的学习和理解,我对于病因病机、诊断学和治疗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我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金匮要略也提醒着我们在中医药事业中要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为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努力。
对《金匮要略》中体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对《金匮要略》中体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体质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体质被认为是一个人身体健康或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它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
首先,《金匮要略》强调了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它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即某些体质类型更容易患上某些疾病。
例如,体质虚弱的人更容易患上感冒、咳嗽等外感疾病,而体质壮实的人则相对较少患病。
因此,《金匮要略》在治疗疾病时,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次,《金匮要略》还提出了体质的分类方法。
它将体质分为寒、热、虚、实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和治疗原则。
例如,寒性体质的人通常表现为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等,治疗时应以温补为主;而热性体质的人则表现为怕热、口渴喜饮、面红目赤等,治疗时应以清热为主。
此外,《金匮要略》还强调了体质与饮食的关系。
它认为,饮食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体质类型需要不同的饮食调养。
例如,寒性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温性食物,如生姜、红枣等;而热性体质的人则应多食用凉性食物,如
绿豆、西瓜等。
最后,《金匮要略》还提到了体质的改善方法。
它认为,通过合理的饮食调养、药物治疗和锻炼等方法,可以改善一个人的体质状况,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了许多具有改善体质作用的中药方剂和食疗方法,如四君子汤、八珍汤等。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医学智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谈谈对金匮要略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以“评”为核心,作者张仲景在书中反复强调“评”字的重要性。
所谓“评”,就是辨别疾病的属性和特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许多评法,如辨别疼痛的位置、性质和病因;辨别病人的体质、舌苔、脉象等。
在临床中,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全面的询问,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是中医内涵的核心,也是中医之所以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原因。
而金匮要略的治疗原则也是深受启发的。
在书中,张仲景强调了“治未病”、“先天后天”、“辨标本”、“虚实”等治疗原则。
其中“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平时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保健观念相一致。
而“先天后天”则是强调了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也是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一个重要思想。
而“辨标本”和“虚实”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强调了要从疾病的本质和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提出的大量治疗方法和方剂也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这些治疗方法凝结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金匮要略中介绍的大量方剂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极高医学理论价值的中医典籍,其中的丰富经验和医学智慧对于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金匮要略,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医药的原理和理论,也能够学习到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
因此,我认为《金匮要略》是一部值得珍藏和传承的中医经典,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籍。
《金匮要略》临证菁华与应用
《金匮要略》临证菁华与应用《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是一部关于杂病诊治和方剂的经典著作,由张仲景所著,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这部古籍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各种杂病诊治经验,内容丰富,论述精辟,理法方药兼备,是中医临床治疗杂病的典范之作。
在临证实践中,《金匮要略》的运用广泛而重要。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金匮要略》临证菁华与应用进行简要阐述:1.重视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金匮要略》强调对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诊治疾病时,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舌脉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对于现代医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1.丰富多彩的方剂学成就《金匮要略》共收录了200多个方剂,其中包括了许多经典名方,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具有组方合理、用药精炼、疗效显著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同时,《金匮要略》还详细阐述了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等信息,为后人学习和应用方剂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对临床各科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所论述的各种杂病和方剂,对于临床各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内科疾病,书中论述了咳嗽、哮喘、胸痹、心痛、腹痛、呕吐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于外科疾病,书中论述了痈疽、疔疮、湿疹、痔疮等疾病的诊治方法;对于妇科疾病,书中也详细论述了痛经、崩漏、带下等疾病的诊治方法。
这些内容对于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1.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和贡献《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书中所论述的各种杂病和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并被后人奉为经典。
同时,《金匮要略》也是中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被列为中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此外,《金匮要略》还对其他医学流派产生了影响,如温病学派就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总之,《金匮要略》作为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具有极高的临证应用价值和学习价值。
(2)学习《金匮》脉学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记姚荷生研究室首席研究员伍炳彩讲座
(2)学习《金匮》脉学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记姚荷生研究室首席研究员伍炳彩讲座《金匮要略》398节条文,涉及脉象有143条。
许多还涉及脉象的难解条文。
脉诊的质量尤为重要。
一、脉象在金匮诊察中的作用1、辨别病因风--浮脉,寒--紧脉、迟脉,痰--弦、滑、紧脉,瘀血--涩脉病例:一患者舌咽神经痛,在北京宣武医院做了手术,术后5个月疼痛无解。
查:舌苔厚、腻,脉涩。
温胆汤加通窍活血汤,治愈。
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本虚(血亏)之人,外感风寒。
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返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又如:“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
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其中“脉浮而紧”说明血虚体质是受外感风寒之邪而成。
口眼歪斜--小续命汤舌白偏淡、脉浮而不太弦,小续命汤加减2、辨别类型辨别阴阳、寒热(迟数)、表里(沉浮)、虚实(有力无力)八纲。
举例:①辨表里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膝汤主之。
病例:低烧38度西医诊断扁桃体发炎,静脉注射青霉素几个月舞效。
查:出汗、怕冷,脉浮、数,舌白淡外感风寒表证桂枝汤三剂--去寒银翘散三剂--清热(怕冷是发烧的动力,所以先去怕冷,再去发烧,问怕冷为主还是发烧为主)痊愈。
黄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②辨虚实脉数虚者为肺痿,脉数实者为肺痈。
③辨寒热及表里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兼脉所见)3、辨别表里机转①病情进退:下利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②病情的顺逆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脉大:弦大鼓拨。
《金匮要略》“病家”体质说
《金匮要略》“病家”体质说
许可;吴承艳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1(031)010
【摘要】《金匮要略》条文中提出诸多“病家”,如“疮家”“衄家”“失精家”“中寒家”等等,多指各种宿疾日久,导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受损而形成的不同疾病体质.“病家”体质说无“平人”“病家”体质说不同于已病体质,“病家”体质说是方证思维的基础,仲景开创了“病家”体质说的中药治疗后,促进了后世中医不同流派的发展,使《内经》天人相应的体质分类有了药物的支持,更重要的随着对“病家”体质的研究,为中医调体养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临床治疗指导方向.【总页数】3页(P928-930)
【作者】许可;吴承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2
【相关文献】
1.260例高血压病家族史健康人易患血压升高中医体质特征的调整与分析 [J], 赵为民
2.浅谈《金匮要略》中的体质分类 [J], 崔伟政
3.对《金匮要略》中体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J], 金永日
4.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家系成员体质量指数与糖代谢、血脂、血压的关系 [J], 曾小云;谢自敬;阿不力克木;伊力哈木
5.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质量指数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关联性分析 [J], 马丽红;张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必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
《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这一方面使得许多学生和学者望而却步,成为学好《金匮要略》的一大难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打好文原文基础,多认识和记忆一些繁体字,学习古汉语中的多种语法形式,如“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这样才能在字面上看懂、读懂原文,为学习和理解《金匮要略》奠定基础。
二、熟读、背诵原文。
熟读原文是学好《金匮要略》的基本功。
也只有掌握了汉以前“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祖”等文法才能读懂弄懂文章。
然而,更重要的读法还在于读熟各经的提纲,有方有证的条文,重要的辩证条文等,必须读到烂熟、记忆和背诵。
《金匮要略》重视内因新探
《金匮要略》重视内因新探《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王叔和所编纂,被视为中医临床治疗宝典。
在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中,外感因素对于疾病的影响一直受到重视,但是《金匮要略》提出要本着“内因外感”原则来治疗疾病。
这一理论被广为视为传统中医理论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索《金匮要略》重视内因的意义,为中医学推广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内因和外感的关系《金匮要略》指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垂危。
”这一论断意味着内因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因素,而外感只是疾病的一个因素。
内因和外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同的器官和组织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
当我们的身体失去平衡时,就会发生疾病。
这些失去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内在的,也可能是外在的。
而外感只是促发这些因素的因素之一。
内因治疗的必要性内因治疗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尤其重要。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疾病是由于长期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的。
而且,这些因素通常是与我们的身体生理状态密切相关的。
因此,如果我们要治愈这些疾病,就需要从内因入手,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从而消除疾病的源头。
内因治疗包括改变饮食习惯、睡眠质量、锻炼方式等一系列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能要求患者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但是它们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和持久的效果。
此外,内因治疗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健康的状态不是没有疾病的状态,而是在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下的状态。
只有我们的身体内部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我们才能免受疾病的侵袭。
金匮要略对内因治疗的贡献《金匮要略》提出了“内因外感”原则,为中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原则认为,治疗的重点应该在于调节人体内部环境,增强人体抵抗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应对外来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医治疗癌症领域,《金匮要略》的独特思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癌症是由于多个原因造成的一种复杂的疾病,治疗也必须是多因素综合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化燥 伤 阴 , 失 清 肃 所 致 ; 中寒 是 阴寒 伤 阳 , 肺 肺
胸 阳不 布 , 津液 不 疏所 致 。
卒 1 噤 , 反 张 ” 7条 ) 程 门 雪 云 : 夫 痉 , 病 : 1 背 ( 。 “ 燥
也. 热病 也 。” 知 条文 与感 受风 寒 之后 , 阴 虚 [可 2 随 热 体 而化 燥 热 有 关 ,所 以说 “ 与 大 承气 汤 ” 1 可 (3 条 ) “ 经 皆有 痉 病 ” 之说 , 、六 [。 3 3 实非 虚 语 也 。 由 此 可 推 , 气 与 体质 对 外 邪 的“ 六 易感 性 ” 关 , 经 病 有 六
病 机不 同 , 亦 相 异 , 须 异治 才 能获 效 。 证 必 2 1 异 病 同治 : 饮 、 渴 、 胞 、 气 等 为 肾 气 . 痰 消 转 脚 不 足 所 致 , 与 阳虚 体 质 相 关 , 用 肾 气 丸 主 治 。 就 均 虚 劳病 、 痛 、 腹 黄疸 等 为 中 阳不 足 、 阳不 和所 致 。 阴
示 着 2种 不 同 的病 因作 用 于 体 质 的 反 应 形 式 。 即 阳性 、热 性 的致 病 因素 作 用 于 体 质 所 产 生 的五 脏 证候则属“ 中风 ” 阴 性 、 性 的致 病 因素 作用 于体 : 寒 质 所 产 生 的五 脏证 候 则 属 “ 中寒 ” 。 由此 可 见 . 中 风 ” 与 热 体 质 有 关 的疾 病 , “ 是 而
寒 邪 而易 致 刚 痉 ; 虚 者 因受 风邪 而易致 柔 痉 。 表 再 如. 素体 有 湿 之 人 因 受 湿 邪 , 易 致 湿 体 的 痉 病 。 而 由此 可见 . 谓 “ 气 皆能 致 痉 ” 颇 有 道 理 。 因 为 所 六 , 般 说 来 . 病 是 在病 理体 质 的 基础 上发 展 而 成 。 疾 风寒外束 . 滞化热 , 燥动 风 , 见 “ 头 动摇 , 郁 化 而 独
中有 重轻 。 弱 邪 重 …… 质强 邪 轻 ” “ 实则 中气 质 、脾
《 匮 要 略》 言 “ 脏 风 寒 ” “ ” “ ” 表 金 所 五 之 风 、寒 ,
强 盛 , 质 强 健 ”】 有 关 体 质 论 述 。《 湿 喝 病 体 [等 痉 篇 》 1条 指 出痉 病有 刚 、 之别 , 在我 看 来 , 第 柔 而 不
2 从异 病 同治 、 同病 异治 论 体 质
张 仲景 在 《 内经 》 因人 制 宜 ” 基 础 上更 进 一 “ 的 步 发挥 了体 质 论 , 《 匮 要 略 》 见 的异 病 同 治 、 而 金 所 同病异 治 , 很 大程 度 上 是 以体 质 学 说 为 基础 的 。 在 前 者 , 虽 不 同而 由 于体 质 、 机 相 同 , 亦 相 同 , 病 病 证 可 以 同治 即能 获 效 ; 者 , 虽 相 同 而 由于 体 质 、 后 病
“ 中寒 ” 与寒 体质 相 关 的疾病 。 如 , 中风 与肺 是 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肺 中寒 都 见 口燥 、 喘 . 其 机 理 大 相 径 庭 。肺 中风 气 而
是痉病本身有 刚、 之分 , 是体质上有表 实 、 柔 而 表 虚之 分 。 也就 是 说 , 同 为太 阳病 , 表 实 者 因 受 虽 但
的虚 中夹 实之病 。
化失 调 的六 大病 型 。 由此 可 见 ,伤 寒 论 》 经 病 , 《 六 易 晓体 质 的 阴 阳 , 种 分 明 ; 《 匮要 略 》 病 , 病 而 金 杂 病种 多端 , 辨体 质 的 阴 阳 。 难
1 从 证候 描 述 看体 质
《 匮衍 义 》 文 中 已见 “ 之 禀质 有 强 弱 , 金 注 人 邪
体 质 的研 究却 甚 少 。所 谓 六 经病 ,是 指 整 体 的结 构 、 能与 代 谢 失 常 所 致 的 , 三 阴 三 阳 的阴 阳气 功 对
因 素不 是 每 个人 都 可 导致 血 痹 病 ,而 是 其 人本 属 阳气 不 足 之病 理体 质 。 《 痹 心 痛 短 气 篇 》 : 所 以 然 者 , 其 极 虚 胸 云 “ 责 也 。 ”5 ・ 踅 指 出 : 首 云 上 焦 极 虚 , 气 必 先 f清 李 ] “ 则 虚. 而后 成 痹 。 [4说 明 阳气 素虚 是 胸 痹形 成 的先 ”3 ] 决 条 件 。因而 , 痹 是在 素体 虚 弱 的 基 础 上进一 步 胸 发展 . 导致痰浊 、 而 阴寒 、 阻 、 滞 、 瘀 等 标 实 饮 气 血
与体 质 对 发病 类 型 的 “ 向性 ” 倾 相关 。 对 百合 病 的治 则 , 金 匮要 略》 指 出 : 百 合 病 《 “ 见 于 阴者 , 以阳法 救 之 ; 于 阳者 , 阴法 求 之 。 ” 见 以
隔建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0 0 8年 1 月 第 1 卷 第 5 胡 0 8 j un l fF ja i est t ’: Oco e (J l 5) o ra o uin Unv r y o~l M t b r!)8, i ( ( 8(
对《 金匮要略》 中体质相 关 问题 的认识
不 少 学者 对 《 寒 论 》 伤 的体 质 观 进 行 研 究 , 提 出 了许 多新 的认 识 。 而 , 于 《 匮要 略 》 证 与 然 关 金 病
《 痹 虚 劳病 篇 》 云 : 血 痹 … … 卧不 时 动摇 , 血 “ 加 被 微 风 , 得之 。 ” ] 从 中 可测 , 加被 微 风 ” 遂 _2 3 “ 的
金永 日
( 海 中 医 药 大 学 基 础 医学 院 , 海 2 0 2 ) 上 上 0 1 7
关 键 词 : 匮要 略 ; 质 ; ; 金 体 病 证 中 图 分 类 号 : 2 2 1 R 2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4 5 2 2 0 0 — 0 7 0 1 0 — 6 7( 0 8) 5 0 5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