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力量
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
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方案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正日益加快步伐,迈向新型工业化的征途。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实施一系列方案来促进这一进程。
下面将探讨一些可能的方案,并阐述其实施的优势。
首先,我们需要推动科技创新。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我们可以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与运作,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等方式来推动科技创新。
同时,还应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将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其次,我们应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依赖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来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还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第三,我们应加强人才培养。
优秀的人才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核心力量。
我们应注重教育体制,加大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和留住,提高人才的发展空间和待遇,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激情。
第四,我们应加强企业创新。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研发体系,提高研发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对接,推动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和资源共享,形成产业创新集群。
第五,我们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保障。
我们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
第六,我们应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环境保护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推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新型工业化 科普
新型工业化科普一、新型工业化的定义新型工业化是指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工业化的水平和质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
二、新型工业化的特点1.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2.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新型工业化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4.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强调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5.开放合作:新型工业化注重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
三、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经历了多次转型升级。
从最初的轻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到重化工业阶段,再到信息化阶段,我国工业化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
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和能耗。
同时,信息化还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五、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新型工业化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同时,新型工业化还注重创新驱动和开放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
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型工业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型工业化,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加强自主创新,才能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实现产业升级。
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高效衔接。
新型工业化需要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衔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产业规划,引导产业集聚,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高效衔接。
另外,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
人才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资源,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产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优化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各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最后,要加强政府引导,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扶持,引导企业规范生产,保障市场秩序,推动新型工业化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新型工业化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和加强政府引导,只有全面推动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为新型工业化的实施贡献力量。
六盘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
2023年12月第26卷第24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Dec.,2023Vol.26,No.24六盘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思考杨长梅(中共六盘水市水城区委党校,贵州六盘水553000)[摘 要]新型工业化是指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增长方式是知识运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其本质特征。
根据贵州省关于推进“四化”的有关要求,六盘水市作为贵州工业发展的主战场,要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
文章基于六盘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从4个方面提出六盘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发展;新型工业化;六盘水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3.24.055[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4-0167-030 引 言贵州省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盘水作为贵州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工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能源比较优势和清凉气候条件优势,奋力写好“煤与非煤”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适合自身产业发展新格局,把新型工业化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着力打造“一基两新”和六大工业产业集群,科学构建六盘水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
1 研究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同时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1]。
由此看来,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的重点。
六盘水因煤而生、因工业而兴、因国家战略而知名,工业是其起家的根本。
可以说,工业就是六盘水的代名词。
在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中,六盘水是排名第7的资源成长型城市和排名第2的重要煤炭资源供应和后备基地[2]。
以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
以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任保平内容提要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是双向互动关系,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推动新型工业化。
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来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以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数字化浪潮改变了工业化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和性质,形成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而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会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
因此,要以数实深度融合为核心、以产业价值链升级为重点、以工业化质量的提高为目标、以工业化方式的转变为路径形成数字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4)03-0001-07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第一次被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23日,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于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目前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着全球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改变了工业化发展的生产力基础和性质,形成了新技术、新产业、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以数字经济与实体融合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来推动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驱动力,新型工业化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保障,可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
2023东营公需科目(必修)答案
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参考答案1、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 元增长到(81000)元。
3、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备很多国际有利条件。
4、到二〇三五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5、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一直占比54%以上,但到19 世纪骤降为(0.4%)。
6、(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后,始终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
8、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9、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执着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对10、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对11、太平天国抗争失败的原因在于企图用旧式农民战争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
对12、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对13、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是价值中立的纯经济的发展。
错14、变局是指历史转折态势,深刻影响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进程的大发展、大变化、大调整,大转折、大进步。
对15、十年来中国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采取正确的战略策略和战术以及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实现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16、根据本讲,三大转折是指()。
内政: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折;经济:由国内循环到国际国内双循环;外交:由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的转折17、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
新视点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文/朱克力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酝酿之中。
无论当前流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还是蓄势待发的无人驾驶等新兴技术,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眼下,随着“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热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现实经济世界的关联也更为清晰和深刻起来。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如果说,“经济新常态”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塑造中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顾名思义,“新质”即新的质态。
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历史性战略机遇不容错过,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过渡转化,成为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蓄积发展新动能的“先手棋”。
一是抢占发展制高点。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
因此,抢占发展制高点,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
二是培育竞争新优势。
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创新生态等方面的优势。
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产业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三是蓄积发展新动能。
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在当前形势下,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
新型工业化对科技发展的工作要求
主题:新型工业化对科技发展的工作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特征,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型工业化对科技发展的工作要求,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科技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前进。
1. 创新能力的提升由于新型工业化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技领域需要更多的创新来应对挑战。
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科技工作者需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不断推动科技领域的发展。
在这方面,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和开放式创新成为了重要的途径。
2. 跨学科合作的加强新型工业化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同一个领域内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合作,更是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跨学科合作,以推动科技领域的发展。
这对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学科交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加强新型工业化所倡导的绿色化,要求科技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需要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考虑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4. 全球视野的开拓在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科技工作者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好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具有更强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动科技领域的跨国合作和交流。
5. 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新型工业化倡导智能化,要求科技工作者在科技研究中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推动科技领域的智能化发展。
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积极探索其在科技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
6. 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对科技发展的需求,科技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与培训体系需要更加完善,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跨学科交叉培训,推动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交流。
科学技术哲学答案
1.学习科学技术哲学对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的作用。
(1)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对科研具有指导作用(2)当代科技发展系统化复杂化需要科技哲学指导(3)学习马克思主义科技哲学可增强科学精神理念思维道德(4)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提高科学管理、决策、组织、领导(5)结合自身体会2.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答: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实现既有利于人类,同时有利于自然的合理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
第一,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两者并不是处在一种简单的对峙关系之中,而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
人不能离开自然而生活,人的一切,包括人的肉体和意识都依赖于自然界;作为人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因人的活动而发生改变,发生着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
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正是通过人有一时的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变化过程”。
人通过生产劳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使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得以进步。
)第二,认识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现在行、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线性、自然规律和谐一致。
这是因为:其一,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必须像对自身一样关怀和爱护自然界。
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状况息息相关,不能无视自然界的各种关系对自然界进行任意的改造甚至破坏。
其二,自然界以系统整体的方式制约着人类的存在。
在整个自然界中,各种自然事物以一定的关系构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系统。
某一种自然事物的消失和破坏,就可以引起整个自然系统的连锁变化,在最终意义上危及到人类的存在和社会的再发展能力。
新型工业化及其实施路径研究读书记录
《新型工业化及其实施路径研究》读书记录1.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及其背景新型工业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动传统工业化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转变。
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传统工业化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的结果,也是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传统工业化模式主要依赖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劳动力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模式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新型工业化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背景,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产业链和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重构。
这使得我们不能再仅仅依靠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来参与国际竞争,而是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
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还能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1.1 新型工业化的定义新型工业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工业化发展模式。
新型工业化强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发展,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挑战。
新型工业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工业化发展模式。
新型工业化强调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的发展,以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和挑战。
1.2 新型工业化的历史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化进程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心组研讨发言】六个方面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心组研讨发言】六个方面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尊敬的领导和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中心组研讨的一些发言,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六个方面着力的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我们需要建立起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制度和政策环境,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我们需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第三,加强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新兴产业的转变。
我们要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支持力度,在推动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我国工业创新能力。
人才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建科研平台,构建科技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加强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提升我国产业链的附加值。
我们要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加快推进。
农村地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我们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现代化。
以上是我们中心组研讨的一些发言,希望能够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谢谢大家!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着力于以下六个方面。
学习贯彻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指示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推进新型工业化重要指示心得体会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开拓创新、担当作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创新赋能,聚焦绿色低碳,以“众力并则万钧举”之势汇聚强大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澎湃前行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奋进航向”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压舱石”观大势,把方向,谋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我国新型工业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耀眼成绩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业化的全球格局和技术内涵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奋进航向”奋勇前行强化创新赋能,激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引擎”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近年来,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东数西算”工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全部开工……一系列重大工程频频亮相,成为我国工业重点领域不断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生动写照实践证明,创新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驱动力,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领域提升效率、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磅礴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一方面,紧紧扣住高质量这个“关键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着力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一盘棋”作用,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激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引擎”聚焦绿色低碳,擘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常青蓝图”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聚焦绿色低碳,全面抛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路径,坚定不移沿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轴线”,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水平要全周期、全方位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延伸至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品牌建设等各环节、各方面,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节能技术开发体系,全面擘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常青蓝图”,让新型工业化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力,让人民群众乐享幸福生活篇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支撑,是构建大国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此指引下,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工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显现当前,新型工业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深度调整,我国处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广东工业增加值占全国1/8、拥有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可以说有条件也有能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展现更大担当作为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不断夯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到推进新型工业化,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以新担当新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认真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布局;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们的新型工业化是在改革开放中起步的,未来仍要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中不断推进一方面坚持深化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另一方面坚持扩大开放,既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撑作用,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也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创新工程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政治担当、树牢系统观念、发扬斗争精神,在强化科技创新、保障产业安全上持续用力,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体系升级上持续用力,在推动工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上持续用力,在深化改革开放、增添动力活力上持续用力,以实际行动把新型工业化推向深入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取得更大突破、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新型工业化研讨发言
推进新型工业化研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议题。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此背景下,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期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一份力量。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动力。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该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引入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注重绿色发展,推动工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劳动者素质人才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素。
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满足新型工业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此外,还应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为我国新型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我们应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通过建设数字化工厂、智能车间等,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有力支撑。
五、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新型工业化需要放在全球视野下进行推进。
新型工业化申论范文
新型工业化申论范文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新型工业化这个超酷的话题。
新型工业化就像是一场华丽的变身秀,让工业这个“大块头”有了新的活力与魅力。
咱先说说传统工业化遇到的那些麻烦事儿。
传统工业化就像一个老迈的马车,跑得慢还污染环境。
生产方式粗放,就知道一股脑儿地消耗资源,把大地母亲挖得千疮百孔。
而且那些老工厂啊,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没多少竞争力,就像个不受欢迎的糙汉子。
可新型工业化就不一样啦,那是带着高科技光环的“新贵”。
科技创新就是它的超级武器。
就拿那些智能工厂来说吧,机器人在生产线上欢快地忙碌着,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小士兵。
它们不仅效率超高,而且出错率极低,这可把生产的精准度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比如说汽车制造,以前靠人工敲敲打打,现在机器人手臂一挥,各种精密部件就严丝合缝地组装起来了,造出来的汽车又好看又耐用。
新型工业化还特别注重绿色发展。
它可不想做破坏环境的“坏蛋”。
在新型工业化的世界里,节能减排是必须的。
那些工厂的烟囱不再是黑乎乎的喷着浓烟,而是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排放的都是经过净化处理的干净气体。
废水也不再是随便乱排,而是经过层层过滤,变得清澈无害,甚至还能循环利用呢。
这就好比工业这个“大胃王”开始学会健康饮食,不再暴饮暴食,还把吃剩下的东西变废为宝。
再说人才,新型工业化就像一块大磁石,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人才。
以前传统工业可能只需要一些力气大的工人,现在可不一样了。
需要那些懂技术、会创新、脑袋里充满奇思妙想的高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就像魔法师,把代码变成高效的生产程序,把创意变成畅销的工业产品。
而且新型工业化还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就像自己种果树,结出的果子又大又甜,为新型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
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新型工业化也是个“交际达人”。
它和服务业、农业这些小伙伴们手拉手,玩出了很多新花样。
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就有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比如那些为制造业提供设计、物流、售后等服务的企业,让整个工业产业链条更加完整,产品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
【中心组研讨发言】六个方面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中心组研讨发言】六个方面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发言。
我认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
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合作与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要优化产业结构。
要加快调整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转型升级。
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第三,要提高企业竞争力。
要加强企业管理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同时,要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第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提高整体人力资源质量。
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推动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第五,要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交流。
要加强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的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借鉴和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以上是我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事们积极参与讨论,共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们:上述我在中心组研讨会上所提到的六个方面,是我们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该着力关注的重点。
下面我将继续展开谈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
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12.20•【字号】苏政发[2006]155号•【施行日期】2006.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原材料工业正文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苏政发〔2006〕155号2006年12月20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经济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工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宏观调控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现就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做强做精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目标:1.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比重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一轮“双倍增”,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0%左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达到1.5%以上,拥有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等500家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
3.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和举措
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和举措
1. 咱得重视科技创新啊,就像手机不断更新换代一样,新型工业化不创新能行吗?比如那些智能工厂,不就是靠科技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嘛!
2. 加强人才培养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建房子得有牢固的根基呀!企业没有优秀的人才怎么行呢?就像球队没有好球员能赢比赛吗?
3.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呀,这不就像一群小伙伴一起努力力量更大嘛!看看那些成功的产业园区,不就是集群发展的好例子嘛!
4. 优化产业结构,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呀!就像吃饭不能总吃一样菜,得多样化呀!不然怎么适应市场的变化呢?比如传统产业得升级呀!
5. 绿色发展不能忘啊,这就跟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一样!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工业化呀,看看那些被污染的地方,多惨呀!
6. 加强国际合作多有必要呀,这就像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来一样!我们得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呀,不然怎么进步呢?
7. 提升产品质量是关键呀,这就好比我们买东西都想买质量好的!要是产品质量不行,谁会买账呢?就像粗制滥造的东西你会要吗?
8.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呀,这就像给植物施肥一样重要!没有政策支持,企业怎么能茁壮成长呢?
9. 打造品牌也很重要哇,这就跟人要有个响亮的名字一样!有了好品牌,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呀,比如那些知名品牌不就是例子嘛!
10.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呀,这就像给工业化插上翅膀一样!不融合怎么能飞起来呢?看看现在的智能制造,不就是融合的成果嘛!
我的观点结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我们全方位地去努力,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这样才能推动工业化不断向前发展。
新型工业化 谈个人体会与感悟
关于新型工业化谈谈个人体会与感悟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作为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意义,把握其中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看来,新型工业化不仅仅是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
它强调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智能化制造等方面的提升,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新型工业化有着以下方面的显著特点:1.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通过加强研发和创新,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志。
企业需要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动绿色生产方式,降低能耗和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智能化制造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化制造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和趋势。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加强学习和培训。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应对新型工业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 创新思维和观念。
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思维模式,以创新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3. 把握科技和绿色发展两大方向。
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型工业化 文件
新型工业化文件新型工业化文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新型工业化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型工业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实现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改变了传统工业生产的方式和模式。
现在,许多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同时,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产业升级和转型,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化模式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而新型工业化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和人才培养。
创新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新型工业化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因此,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的引进成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新型工业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型工业化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新型工业化能够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新型工业化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新型工业化能够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最后,新型工业化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通过推广新型工业化,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和消费,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钢认为,从人类历史看,只有重大的知识创新成果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基础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理论是技术革命、工业革命的根本源泉,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持之以恒地支持和提高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力争在知识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中华文明才能为世界科技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
万钢说:“提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有一段时间,在这之前也有人提出‘信息化浪潮’、‘新能源革命’‘新经济’等概念,但都处于学术界讨论和各国政策引导和培育的层面,相关实体产业的规模都比较小,企业商业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
“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所以受人重视,是因为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万钢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持续了4年,波及世界各国。尽管各国都采取了众多措施,到目前不仅恢复艰难,而且演变为欧债危机,新兴经济体也受到经济增幅下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场危机影响之大,持续之久,使人们认识到,它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经济结构性危机的特点。“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世界产业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恢复较慢的原因,万钢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现行的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不适应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价值取向。
自上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在为发达国家,特别是跨国公司贡献了大量利润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崛起,不仅对全球经济结构的重构,而且对未来能源资源的分配形成挑战。
●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
●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战略性科技任务的组织方式
●加强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35岁以下青年的培养使用
当前,全球经济逼近二次探底的边缘,而各国政策制定者在经济增长放缓、环境问题突出的时刻都在思考并寻找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近期国外学者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论断认为,未来的时代,新通讯技术、新能源以及新生产模式的结合是大势所趋。这种结合将再次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能。
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经济参考报》独家专访,就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新产业革命的特征和趋势、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阐述。
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成为新经济发展范式
关于全球将可能面临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万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的国际学术界认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兴起。杰里米·里夫金构想的工业革命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型工业模式”,这与国内“三次产业革命”的划分并不相同。
“新型工业化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力量”——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专访
日期:2012年07月05日 来源:科技部
●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运行模式已不适应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价值取向
●只有重大的知识创新成果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市场经济周期性危机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出经济结构性危机的特点。知识技术密集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价值取向。
第二,在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也遇到了日益凸显的瓶颈制约。一是区域和社会均衡发展的结构问题,二是能源紧缺、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问题,三是关系民生需求的迫切问题。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我国产业结构上,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担,也不可能长期维持我国工业的竞争优势。
科技推动新型工业化
对于如何支撑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万钢说:“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胡主席也提出,最关键的是大幅度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万钢表示,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需求十分迫切,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
新型工业化是一个伟大探索
谈到中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应对策略,万钢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更高的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中国13亿人口的现代化,这本身就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探索。
万钢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早见识、早部署、早行动,把科技创新作为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四大措施之一,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电动汽车、信息产业等新兴科技领域密集部署,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了较好成效。我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中国的成功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二三十亿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示范。
“今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要通过改革、科技创新来更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角度上,我们也看到我国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万钢指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企业作为创新领域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发挥,产、学、经结合不够紧密,需要协同创新;资源配置有过度行政化的取向,形成了条块分割所造成的资源分散、重复、闲置,总体利用效率低;科技管理体制还不适合于快速发展的特别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研发规律;人才评价还不适合于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对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吸引积聚和锻炼培养;对于35岁以下的青年人才培养造就投入还不够。”
万钢说:“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建立在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上,包括蒸汽机的发明、机械工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爱因斯坦这代人的相对论理念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它的科学发展,它的科学发现的理论基础在哪?”
“我们现在的这些产业,都是通过现有的学科的综合交叉所产生的分支推动了发展,推动了产业变革。但是,真正引起一场工业革命,需要我们更多地来考虑科学的新发现在什么地方”万钢说。
第三,当前蓬勃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形成产业能力和规模市场。新兴技术为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变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需求与世界的产业变革的快速发展交汇点,成为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万钢说,我们在总结过去时总在说,中国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上世纪70年代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失之交臂,而今天正好是这个机遇。就像胡主席所讲的,“抓住机遇你就赢得发展先机,但是如果抓不住机遇,你就只剩挑战。”所以机遇难得,我们必须抓住,这也是我们现在的紧迫感,也是现在科技人员的责任感。
资料显示,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面向2020年的总体目标,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万钢表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万钢同时指出,创新环境,特别是在创新力量当中最活跃、最快速的、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还不够,无论是金融需求方面的支持,公共平台服务的支持,人才倾斜的支持还不够配套,也都是不足之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进行体制改革,以发挥我们的能力。”
万钢说,在改革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发展;二是坚持企业主体、协同创新;三是坚持政府支持、市场导向;四是坚持统筹协调、遵循规律;五是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应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具体措施是,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强化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府采购等政策,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要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另外,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公益类、基础研究类、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方向,发挥好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加强人才培养,发挥好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同时,要完善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以及促进农业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
“我也同意里夫金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和新能源的结合会使现在集中式供应能源变成分布式能源,也就是说,每个地区都能利用自己的太阳能、风能、天然气、潮汐能等方面的作用,使能源供应相对独立。这样也为未来能源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事实上,这方面技术上也是可行了,而且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另外,生物技术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产生新的能源,特别是对健康的贡献。因此,它也能够满足未来众多人口的生活改善。当然还有很多,仅光从这两方面来说,它就已经解决吃、住、行等问题。”万钢说。
关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万钢表示,是否发生新一轮工业革命还是大家在讨论的问题,但我们可以说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新一轮产业变革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它以新型通信技术、能源技术及对应的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带来产业组织模式的转变,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传统的自上而下、集中式经营活动的垂直结构将逐渐被第三次工业革命分散经营方式的扁平化结构所取代,由遍布全国、各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数千个中小型企业组成的网络与国际商业巨头一道共同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