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
华尔街观后感范文(通用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华尔街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华尔街观后感篇1一名工人家庭出身的美国大学生毕业后一头扎入华尔街,企图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出人头地。
当他通过大海捞针的电话营销找到一个大客户纪先生后,这个股票经纪人似乎一夜飞黄腾达,短短数月间聚集了大量财富。
在曼哈顿东区买起了房子,并获得了心爱的高贵女人玳琳。
跟随着拥有豪华游轮家财万贯且生性贪婪狠毒的纪先生,这位华尔街暴富的年轻小子毕先生在财富的道路上势不可挡,前途无量。
当他帮助纪先生收购蓝星飞机公司时,遇到了在该公司担任工会领导的父亲的极力反对。
在激烈的冲突之下,这位“成功”的儿子出口责骂父亲因为害怕改变而不敢出去闯荡以至于一辈子只是一个飞机修理工人。
父亲默默地忍受儿子出言不逊承认自己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但劝告儿子做人要有原则。
同样的话,股票交易所的一位长者也对毕先生说过,但如日中天的毕先生如风过耳。
直到毕先生发现了纪先生收购蓝星公司本意不是让公司起死回生而是转手变卖获利,而自己的父亲第二次心脏病复发入院后,猛然醒悟到纪先生的虚伪与歹毒。
良心发现后的毕先生毅然抛弃房产和曾经心爱但却忠诚于利益的玳琳,转而与纪先生为敌,并通过纪先生的敌人在股市上击败了纪先生成功阻却了后者的恶意收购。
故事的最后因为毕先生涉嫌虚假交易股票诈骗而被警方带走,精彩之处在于毕先生被采取措施后还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警方取得了纪先生犯罪的证据。
影片故事曲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观后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想必每一位刚入社会的大学生都会有一番雄心壮志,尤其财经类的学子,每天面对大量的财富和衣着光鲜出手阔绰的金融大鳄,不会没有大干一番,明天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的想法。
这位毕先生家境贫寒,在得到了纪先生的帮忙之后,显然加速了他梦想实现的步伐。
《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第一篇:《华尔街》观后感《华尔街》观后感在看完了《华尔街》纪录片后,不得不感叹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
但是同时,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
首先,华尔街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华尔街诞生的两百多年里,从《梧桐树协议》,运河的兴起,铁路的兴起,美国的南北战争,美国的重工业化,一战中资本的迅速扩展,19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到《联邦证券法》,《证券交易法》颁布实施,再到20世纪美国的经济转型,引领新一轮的经济浪潮,可以说华尔街是美国经济的象征和缩影。
华尔街的魔术不仅在于为政府筹资,纳斯达克——很多科技企业的梦想之地,也为新经济中大量中小企业的创业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
从1971年纳斯达克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它已经帮助微软、思科、google、ebay等众多今天耳熟能详的高新技术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华尔街依托于美国经济,服务于美国经济。
华尔街从一条非常普通的小街成长为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代名词。
纽约从美国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城市,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美国从一个不毛之地,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然而,华尔街却也是矛盾的结合体,贪婪与罪恶无时无刻充斥着华尔街的角角落落。
诞生于400年前的华尔街,本质上讲,是荷兰人对外扩张的产物,是贪婪的产物,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华尔街的性格。
现在在华尔街不到一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2000多家金融机构,40万金融从业人员,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
这里竞争异常残酷,你的对手大都是哈佛、耶鲁等全球名校的精英,或者击败他们活下去,或者被他们击败失去工作。
在华尔街成长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绵羊变成豺狼的过程。
在华尔街,钱是永远不会睡觉的。
瞬息万变的华尔街充斥着太多诱惑,期望金融大鳄们能凭职业操守远离内幕交易,无疑是天方夜谭。
从贪婪到更贪婪,最后走向毁灭,是金融大鳄们的一贯路径。
摩根财团 读书笔记
3
《摩根财团》 o de 2012
J.P.摩根(商业银行 行)
摩根斯坦利 (投资银
第一章 像巴林和罗斯柴尔德这样的公司保持着帝王般的威严,高 深莫测,门口不挂牌子,信笺上不印公司笺头,决不招揽业 务,也不开设分部,而是要求客户与其建立独家业务关系。 皮博迪从事的是狄更斯所谓的望远镜式的慈善——对抽象 人性的厚爱夹杂着对他熟悉的个人的吝啬。 后来简约的摩根战略——只和实力最雄厚的公司打交道, 避开投资公司。 这些社交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使皮尔庞特的婚姻付出了沉重 的代价。其时这婚姻本一开始变成冷淡无情、名存实亡的哑 剧。 摩根:唯才是举,注重头脑与才干。 1895 年,皮尔庞特挽救了金本位制度。 决不购买任何投机性股票。 珀金斯是摩根财团的第一位真正有影响的人物和一流的游 说家。在罗斯福与皮尔庞特的较量中,总有那么些皮影戏,敲 上去两人对立,其实不然。 皮尔庞特于1905 年雇佣贝勒·格林为其收藏品编目录。她
2
《摩根财团》 - Cai Yuanyuan – Augusto de 2012
一个的情况也十分罕见。 摩根斯坦利要求各公司客户与其建立独家业务关系。 1913 年以前是皮尔庞特·摩根的领主时代。这时银行家是经济 体系中的主人,用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的话讲就是“万物之 灵”。他们为运河、铁路、炼钢厂、航运公司融资,从而而新生的 工业革命提供资本。在那样一个桀骜不驯的竞争时代,是银行家 解决了公司间的争端并组织了托拉斯来遏制竞争。他们作为资本 提供者和使用者的主要中介,监督着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因为他 们在配置稀有的资金,所以他们往往比接受融资的公司更有势 力,日益掌控对这些公司的控制。由此产生了一代难以驯服的银 行家。他们的钱财如神话般滚滚而来,引起了公众的恐怖,最后 促成一场政治运动,以控制银行家过度的影响。
《华尔街》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
《华尔街》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华尔街》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方便大家学习。
《华尔街》观后感初中优秀范文集5篇1华尔街的历史也2113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纪录5261片《华尔街4102》提到华尔街的历史长达三百多年,与美1653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很大的联系。
我想主要谈下华尔街经历了三次战争,因为这三次战争在华尔街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我认为在三次战争前期和后期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历史性意思也是写不完的。
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及时在某个时期美国曾一度繁荣但是有繁荣就必有衰退。
历史的发展是我们不可改变的。
是很多问题积累在一起的爆发,我们不能回到过去重新选择,所以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它所付出的代价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修正预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
华尔街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在国际金融业占据显赫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看完这个十集的片子让我受益良多,华尔街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
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
作为一名学习金融的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必须更加懂得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的价值。
资本这个词在这两集中出现的次数尤其多。
每周,每天,每时,每刻,资本都在不停息的流动。
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块印第安人的土地,也不是荷兰人的一道墙而是一张撒向世界的金融之网。
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贪婪而奋斗的人。
我们可以借鉴它的过去,吸收许多经验教训。
虽然,地理上的华尔街非常小,但在真正的意义上,华尔街是美国的资本市场乃至金融服务业的代名词。
这条街上的联邦厅曾是美国第一届国会的所在地,首任总统华盛顿就是在这里宣誓就职的,如今大门前耸立着华盛顿像以纪念此事。
不过华尔街作为政治中心只是短暂的一瞬,而作为金融中心却一直辉煌夺目,经久不衰。
华尔街读后感
《华尔街》读后感149040046 夏晶这学期看了《华尔街的变迁》这本书,虽然并没有看完,但是感触却很深。
也因此对华尔街的相关话题都特别感兴趣,想了解号称聚集了全世界最高智商的一群人的华尔街的兴衰,因此我也特别看了《华尔街》的记录片,深感震撼,本文其实就是根据书以及这部纪录片得来的一些切身感想以及体会。
电影的主人公巴德,大学毕业不久即进入华尔街股票业,本梦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作出一番成就,却依然不可避免的成为挫折面前可怜的失意经纪人。
然而,在一次和股市大鳄戈登的接触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巨大改变。
虽然巴德清楚戈登是一个专吃内幕、靠违法行径赢取重利的老奸巨猾的商人,然而为了发大财他选择为戈登效命。
在戈登的指导下,巴德学到了很多操纵股市的法则,在当时的环境中,他只有越陷越深。
直到最后巴德力劝戈登趁股价低迷之际收购蓝星公司,他希望借助戈登的财力和自己对蓝星的了解扭亏为盈。
然而,戈登又一次展现了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早已背着巴德将公司清盘。
而此时,巴德终于认清戈登的本性,还存有一些良知的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戈登教会他的规则反击了戈登,并挽救了蓝星,却也因此而入狱。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第一次观看《华尔街》,却依然清楚的感受到片中强大的震撼力。
这是奥利弗.斯通1987年的作品,其中饰演戈登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也凭该片成为第60届奥斯卡的最佳男演员。
对于斯通的执导能力无可厚非,他将金融世界的凶残气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影片当中,这是一个社会,一种潮流,无视法律的存在,不管道德的谴责,只有贪婪,没有人性,一切向钱看。
我想,斯通应该是无意去抨击华尔街的罪行,他想攻击的只是将追求利润与财富置于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价值观。
对于这一点,我想到了马克思对工业化社会最严厉的批评——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需要由大自然获取所需是因为人们需要劳动。
工作应是一种正面的过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并把创造力扩大成生产力。
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所从事的大部分工作却无法让人表现出他们的创造力,亦即人们不但无法在工作中表达自己,反而被异化或疏离。
摩根传读后感
摩根传读后感《摩根传》是一部挪威惊悚小说,由挪威作家约昂·尼尔斯博(Johan Harstad)所著,由致橡树出版社出版。
它以一个神秘的科技集团“摩根” 为背景,讲述了集团成员的故事。
整个故事涉及到科技、人性、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小说扉页的语录“浪潮一经出现,你要么迎着浪花前行,要么被浪花冲垮”预示着这是一个摆脱不了科技浪潮的社会,而人类应该如何面对这个崭新的世界。
在小说的世界观中,摩根集团仿佛成为了使用极高科技破解生命本质的“罪犯”。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深深地被驾驭人类的科技和人类的自我挖掘所吸引。
作者将读者带入一个复杂而神秘的环境,展示了这个社会在科技革命的洪流中的如何苦苦挣扎和摆脱。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让我感到非常震撼。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如何影响着人性,以及在科技和人性之间和谐和冲突的关系。
而作为读者,我们必须思考我们自己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涉及到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科技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一个新兴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兴起,正在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小说反复强调了人性如何在科技中失去,例如人类不再独立思考,而是完全依赖计算机;人类不再感受到亲切感和温暖,而是被生命机器所支配。
这本书鼓励我们将现代科技当作自我挖掘的工具,而不是只是机器的使用者。
我们应该反思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意识的使用科技,来摆脱科技的束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己和整个社会的未来有了更强烈的探索欲和责任感。
我们不能让科技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而应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以科技为工具和助手,而不是让科技主宰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通过思考和行动来建立有意识的关系,以充分发挥科技的潜力。
总之,作为一个IT技术人员,我非常喜欢这本关于科技的小说。
通过小说,我们可以探索自己的内心,思考自己对科技的态度,以及如何应用科技与生活紧密结合。
华尔街书读后感[修改版]
第一篇:华尔街书读后感最近特别喜欢读一些历史类的书籍,自己想学习金融学,就读了金融发展的一些历史,现在正在读《华尔街的崛起—伟大的博弈》,他描写了华尔街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发展为全世界金融中心的历程!通过读这本书发现几乎每次大的金融变革发展都是在战争之后,或者是在大的金融混乱之后发生的,还有技术的发展也给金融变革产生的极大的影响!这些战争有:美国独立战争I(1775~1783)、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最著名的金融混乱是1929股市的泡沫破灭,这是美国金融业的重要转折点,从此金融业慢慢走上了政府监管的道路;影响最大的技术发明是:电报和电脑的发明,华尔街书读后感。
战争往往与经济密不可分,金融又是经济的制高点,战争往往因为经济原因爆发,经济原因也是最后胜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所金融在往往战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南北战争到世界大战都是如此,所以战争促进了金融业的变革和发展。
金融混乱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泡沫”,金融业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投机,那是完完全全的投机,投机就必然会产生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人们更多的是受心理的影响,这就是泡沫形成的温床,当泡沫破灭时,就是金融混乱的产生之时,泡沫越大,混乱越大!刚开始金融业缺乏政府的监管,更有甚者是政府参与投机,到处是不断的寻租的法官、政府官员和投机家。
所以从一开始美国的政治就分为两派,一派是保守派,一派是改革派!这两派的斗争决定了美国历史的进程和金融发展的历程。
电报的发明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到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信息传递从几天缩短到几秒,大大如今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电脑的发明则使股市当中频繁的交易能够准确无误的进行,在此之前由大量的交易不能确认,给整个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
从华尔街的崛起我们看到了美国的崛起,看到了金融业在世界舞台当中扮演额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个新事物从无到有,从小大一定是一个不断克服自身问题的过程,这给我们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和建设有益的启示,现在我们的金融业还很落后,问题还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有问题就排斥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抓住历史的契机不断的改革、创新,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金融强国,现在金融竞争是国家竞争之间的制高点,金融业的滞后将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致命的打击和影响。
《摩根传》读后感
《摩根传》读后感•相关推荐《摩根传》读后感《摩根传》读后感谢正天我看了摩根传,对世界伟人,对金钱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个认识不仅仅是在物质层面的,更是在精神层面的,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成功人士最需要的是什么。
也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
因为某些人的一时疏忽导致了自己家庭的不快。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些家庭的生活才会变得非常不好,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生命的旅途上没有自己的依靠,没有自己成功的可能性,那么自己想成功是白搭,没有付出怎会有收获,不经历风雨怎会见彩虹。
这句话是对的。
在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不要再去烦别人了,再找一个目标,只要一直坚持下去总能成功。
如果说人的内心都是纯洁的,这句话没错,人的基础是一样的,这句话也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不知道该怎样锻炼,每一个人开始都是愚笨的,没有天才这一说,每一个我们所谓的天才都是在卷子,资料,自律中出现的,十载寒窗,我们只能看到他们面前的辉煌,却不曾想过当一个人在背后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我们在看到别人的荣华富贵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他们背后的艰辛,不能嫉妒,更不能妒忌。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发言权,都有我们进步的资本,不会让自己没有一丝的希望。
那些失败的人都是没有努力过的人,要不然就是没有坚持过的人。
什么是一个成功者的专利什么是一个成功者的专利,一个成功者的专利就是:不抱怨,有着能够包容世间万物的心。
不会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就退缩,会一直在自己奋进的路上不停地行走着。
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不会在意别人的内心,心里想的,做的都是常人无法做到的。
只有我们不停的'努力最终才可以获得真正的成功,只有一丝丝的希望,因为只有拼过才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成功者。
只有那些一直坚定的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顾艰险都会获得自己的愿望的那些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就藏在自己的身边,当这个高手出现的时候可能会让所有人都吓一大跳,让自己也吓一大跳,如果不想到那时候自己身边出现这样的人,那就让自己先变强吧!只有自己变强了自己才不会受欺负,而我们要明白的就是变强不仅仅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因素组成的。
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范文大全]
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范文大全]第一篇:华尔街之子JP摩根读后感读《华尔街之子——摩根》有感80余万字、比《三国演义》还多近20万字的摩根传终于在昨天夜里1点钟掩卷。
阅读这本书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作者是位女士,与另一本由女士写作的反映俄罗斯巨变的书籍《世纪大拍卖》给我的感觉有些相似,作者往往沉迷于琐碎的叙事,大开大合抓住重点的气魄相对缺乏。
不像阅读众多其他男性作者写的人物传记那样,是围绕传主生命及其最大特质展开的详略得当的旅行。
当然,这本传记的琐碎似乎有其理由。
作者这本传记写作历时10年,而她所占有的来自摩根档案馆的各种材料,不仅汗牛充栋,而且以前也几乎从未被披露过。
而近100年来,不同版本的摩根传也早有数十种,对一手资料的充分利用,从资料中发掘出一个近距离、生活化甚至内心化的摩根,就是作者这本传记的最大优势了。
这本书借用了大量摩根及其家人的书信来叙事,很多这样的叙事会让人感到抓不住重点,过于琐碎。
作者对还原摩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也抱有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大段大段的文字可以让你体会镀金时代的政治氛围、经济态势、文化特点,如果你是一个需要对那段历史作认真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会在很多地方感到昏昏欲睡。
在出版物快餐化、速度比质量更紧迫的今天,这本书的翻译者被本书“品质”所征服,表现出了足够的责任心,编者后记里写到,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对译稿进行了6次审读。
的确,这本书的译文堪称准确而流畅,我只发现了个别文字翻译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一些排版方面的失误。
这本书相对的弱点是其封面设计及书名翻译。
封面上是一幅JP摩根的油画,整个封面几乎全为黯淡的黑色,油画画面并不清晰,使封面感觉不出什么精致之处。
原版书名为MORGAN:American Financier,中文版译名为《华尔街之子摩根》,这个书名过于一般化,毫无气魄,像是一篇介绍性文章的标题。
如果书名定为《摩根大传》,再辅以醒目的封面设计,相信这本书能够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读《摩根信札》有感
读《摩根信札》有感?由于领导的大力推荐,我仔细阅读了《摩根信札》一书,发现现今中国企业家或创业者需要琢磨的还是那些最基本概念和管理思想,尽管它们对当代的许多五百强公司来说早已不言而喻。
举两个例子:《摩根信札》的第十四封“冒险的诱惑”对那些想合伙创业的人一定很受用。
?杰克・摩根与哈洛特等几个朋友想合伙开一家公司,而且认为前景十分美好。
老摩根回信一开始就提纲挈领:“在面对赚钱之事,我们往往可以在30分钟内详列所有的有利因素,而完全忽视了它的不利的方面,最终造成长久的遗憾”。
老摩根接下来的分析确实洞察人性。
首先,他认为杰克・摩根的朋友与儿子合作的直正的目的,“是以我们的利益为代价,去支持他们自己的新事业”,而杰克・摩根对该企业所处的行业和技术背景与摩根家族所从事的东西相隔甚远,难保不变成其他朋友花钱,小摩根自己只能站在远处观察的局面。
其次,如果小摩根硬是要成为经营者,也就是说四个朋友成为共同的经营者,一开始大家可能会全力以赴,但日子一久,其中两个人势必半途失去了奉献的意愿,紧接着,矛盾激化,相互不满。
“人总是健忘的。
当初你为了这家公司成立而贡献的资金,他们永远也不会心存感激地想起这档子事。
因此,你将会很快地被合伙人问及‘你现在到底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老摩根又假设儿子执意要参加合伙事业,就得做以下几件事。
第一,陈述可能面对的不利因素,要让大家有所承诺;第二,四人不能均分股份,儿子可以和一个主要人物平分80%的股份,另外两人只各占10%;第三,在利益分配方面,他们三人只能得到税前一年总盈余的30%,即三人各得10%。
第四,“为了尽可能避免将来发生纠纷,你最好召集你的三位合伙人,会计师及律师,共同评估你每年所持有的股份。
一旦将来有人对其他合伙人主张他所持的股份应具有更大的价值时,那么,与此人解除合伙关系将会与离婚一样麻烦。
因此,为了预防将来有人卖掉自己的持股,必须规定每年都要进例行的评估。
这样,即使想要抽身而退,也能确知自己的财物状况”。
华尔街观后感
《华尔街》观后感08金融(2)班简洪业 240895216本学期在学习《投资银行学》,在任课老师林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纪录片一共有十集,分别是:资本无眠、墙在哪里、两条道路、镀金时代、硅谷方程、投资之道、阳光交易、明暗创新、拯救危机,资本之河。
讲述了华尔街的出现,发展,崛起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经过,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让我受益匪浅,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了解到了许多世界“金融巨人”的故事。
首先,我从电影里看到了几个有点陌生但是里面出现了多次的词语1.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定义是一个不受政府干预和调控的市场,政府对其只行使最低限度的职能,如维护法律制度和保护财产权。
在自由市场中,财产权在一个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进行自由交换。
根据定义,买卖双方都没有强迫对方,也就是既没有使用暴力,暴力威胁,或欺诈手段,也没有被第三方强制执行交易(如政府的转移支付)。
此外,在自由市场中,没有外力干涉买方之间或买方之间的竞争称为自由竞争。
2.资本准备金。
准备金与经济的波动有关系,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而在电影里出现的准备金与企业运转与股市也有一定的关系。
3. IBM和希尔顿。
于是了解了一下IBM的历史,每一届领导人上任它都有不同的发展,从小沃森接任开始了新研发。
后来在卡里的领导下IBM 创下佳绩。
而希尔顿的创始人是康拉德·希尔顿。
他从小尽管家庭遭遇不幸但他依旧自信的对父母说他是银行家,他自己一步一步努力不放弃,而今希尔顿酒店已经遍布世界,92的他病逝后“希尔顿旅馆帝国”已有他的儿子继承。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中的许多哲理都在美国金融界中广泛运用。
例如电影中提到的“兵者,诡道也。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等等。
虽然我现在不懂得为什么他们之间有互通,但是一定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后就会有所了解。
5. 华尔街。
里面非常拥挤,整天都是快节奏的生活。
摩根财团读后感
摩根财团读后感约翰·皮尔庞特·摩根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之一,他对美国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富裕家庭,从小生活在财富与权力环绕之中。
因为他的出生地就位于美国的金融中心,所以他自幼就对金融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且,他的家族是一个以财务管理为主的家族,这使得他首先对金融管理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书通过对摩根的整个人生的揭示,详细地描述了他如何在美国金融史上崭露头角,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家之一。
而且,他的影响力超出了金融领域,还波及到了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金融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通过智慧、远见和杰出的金融技巧成为了当时美国金融界巨人的象征。
他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的许多经济政策和金融理念被广泛采纳,并对当前的美国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摩根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出色的商业头脑和卓越的洞察力。
他善于抓住商机,凭借着对金融市场的敏锐感知,把握住了时代大势,实现了自己的商业成功。
他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敢于冒险,这些特点使他在金融界立足并称霸。
同时,他还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团队,这支团队与他紧密合作,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帮助摩根财团稳步发展。
《摩根财团》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摩根的个人魅力与领导风格。
摩根是一位经济学家,他对经济学深入研究,善于利用经济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决策。
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谈判家,擅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了一个杰出的领导者,他能够激励和激发团队中的每个人的潜力,使团队协力合作,为公司的成功做出贡献。
此外,摩根的慈善事业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非常重视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自己的财富用于支持教育事业、医疗事业和艺术事业,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摩根财团读后感
摩根财团读后感摩根财团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之一,它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改变了美国金融体系,也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摩根财团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金融史,更是一部关于商业智慧、家族传承和社会责任的传奇。
摩根财团的故事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金融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而在这个时候,摩根家族崭露头角,成为了美国金融界的佼佼者。
约翰·皮尔康特·摩根和他的儿子贝尔蒙特·摩根以及他们的后代,共同打造了摩根财团的传奇。
摩根财团的成长离不开约翰·皮尔康特·摩根的商业智慧和胆识。
他在金融投资方面拥有非凡的眼光和决策能力,成功地带领摩根财团在美国和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贝尔蒙特·摩根则在摩根财团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商业智慧,还在摩根财团的经营和管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摩根财团的成功离不开家族的传承和团队的合作。
摩根家族世代相传的商业智慧和价值观,为摩根财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摩根财团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摩根财团的成员们在商业决策和社会责任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为摩根财团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摩根财团在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摩根财团在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摩根财团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不仅体现了家族的价值观,也展现了摩根财团作为一个大型金融机构的社会担当。
摩根财团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金融史,更是一部关于商业智慧、家族传承和社会责任的传奇。
摩根财团的成功离不开约翰·皮尔康特·摩根和贝尔蒙特·摩根的商业智慧和胆识,离不开家族的传承和团队的合作,更离不开摩根财团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担当。
摩根财团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成为了商业界的典范和楷模。
《摩根》观后感
《摩根》观后感《<摩根>观后感》最近看了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摩根》,这片子真的让我感触颇多。
影片一开始,那种紧张神秘的氛围就紧紧抓住了我。
摩根,这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人”,拥有着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智慧,却也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和心理。
整个观影过程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
那是摩根第一次逃出实验室,来到了森林之中。
她奔跑着,脸上的表情既有着对自由的渴望,又有着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探索,风吹乱了她的头发,她却丝毫不在意,只是不停地向前跑。
她脚下的土地潮湿而松软,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
周围的树木高大而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摩根在这些光柱中穿梭,仿佛是在光与影的迷宫中寻找着出路。
当她停下来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胸脯剧烈地起伏着。
她靠在一棵大树上,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和决心。
她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但又渴望被接纳和理解。
电影中的摩根,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深度的存在。
她有着人类的情感,却又被人类所恐惧和排斥。
她的孤独和无助让人心疼,同时她的反抗和挣扎又让人感到敬畏。
影片中的科学家们,他们一方面想要探索未知,创造出更强大的生命形式;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感到恐惧和无法掌控。
这种矛盾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很常见。
我们总是渴望进步和创新,但当新的事物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和控制范围时,我们又会感到不安和害怕。
还有那些围绕着摩根展开的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也让人深思。
人们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利用摩根,完全不顾及她的感受和权利。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社会中,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追求利益,会忽略他人的权益和感受,变得冷漠和自私。
看完《摩根》,我不禁思考,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创造出像摩根这样的生命,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去面对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我们是否能够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工具或者威胁?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科幻片,它更是对人性、科技和伦理的一次深刻探讨。
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
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1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J·P摩根,问:“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老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性格。
”记者又问:“资本和资金何者更为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
”确实,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由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开创性的事业。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有幸请来世界巨富沃沦巴菲特和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有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
”盖茨表示赞同。
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
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2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也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的不同。
但是,性格是不是决定命运的全部要素呢?《性格决定命运》这本书里的三位名人,最令我敬佩的,就是比尔盖茨了。
比尔盖茨,这位缔造微软公司奇迹的伟大人物。
他为什么能缔造如此大的奇迹呢?他的性格使他爱上了电脑,他天生爱动脑,有很强的思维力,这些都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但比尔盖茨不仅仅因为如此成为蝉联十三年福布斯榜榜首的伟人,还有他那毫不气馁的`精神。
他在经营微软公司时犯下了十大错误,但他每一次,都不会气馁,而是更加努力的去经营公司。
如果他遇到一点挫折就放弃,微软公司就不可能变得如此强大,不是吗?当然,决定命运的,也不是只有性格和精神,还要有一位知心朋友。
比尔盖茨的妻子梅琳达和比尔盖茨志趣相同。
比如说他们看书都会看同一本,所以他们的家庭图书馆每次购书都购进两本同样的书。
《摩根》观后感
观视屏《摩根——华尔街的皇帝》有感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被誉为是“华尔街的拿破仑”,他曾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
摩根不但用金融资本控制了美国许多重要部门,还利用其庞大资本对外国放债,经济上依赖他的不仅有墨西哥、阿根廷这样的国家,甚至连英、法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关键时刻也不得不向摩根求援,摩根的力量总是超过人们的想象力。
当我们惊叹于他神话一般的人生时,而不禁要思索,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个人辉煌的一生?我想,这一切和他与生俱来的过人的经商才能,以及在投机方面具备超常的判断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摩根从年轻时就敢想敢干,很富有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视屏中讲述了年轻的摩根到新奥尔良收购咖啡的经历,让我们不禁感叹,有时候人不是缺少机遇,只看能不能发现机遇,把握机遇。
他拥有皇帝的野心。
不仅仅在金融界呼风唤雨,更在艺术平的收藏上表现了他极强的控制和占有欲。
他花费巨资搜罗了欧洲的艺术品,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儿时的兴趣。
我们不说这样一种心理是不是能够为大众所接受,但在摩根的一生中,它却是推动摩根的一双无形的大手。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他的坚持和魄力。
那一句“我是来见总统的,我将会呆在这里,直到我见到他。
”令人影响深刻。
对于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他总能坚持到底。
他曾两次为了协调矛盾,使对立双方达成协议,采取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做法。
一次是在他的私人游艇上,另一次,则是在他的私人图书管里。
看上去极端的方法却在关键时刻起到了改变国家命运的作用,我想,这可能就是他超越常人的地方,认定一个目标,就一定要达成,关键时刻来不得半点犹豫。
视屏中有一个场景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当他等待一个重要结果的宣判时,他总会一个人静静地坐下了,手中玩弄着单人纸牌游戏。
不难想象,在这个天才的人生中也承载了很多的压力和苦闷,甚至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
我们总记得他那张镇定自若的表情和从容的姿态,但这颗强大的内心,也必定经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砺才能淬炼成钢。
【最新】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三)
【最新】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三)近来参加市桥街开展的阅读进机关活动,读了>一书,有许多共鸣,原来性格对人们的影响会这么大,性格决定了人的成功与否.书中介绍了三个成功的人.金融家摩根的成功,很值得深思.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摩根,问他决定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是性格 .可见性格在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然后记者又问他,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从摩根的回答中可以知道性格对成功是多么重要,他的回答始终离不开性格.翻开摩根的奋斗史,无论他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慧眼识中无名小卒的建议大搞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推行全国铁路联合,都源于他倔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如果排除这一条,恐怕有再多的资本他也无法开创投资银行这一伟大的事业.另外,这里还讲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兴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 盖茨对此表示赞同.我认为性格决定命运中的性格背后的含义是很深广的,它不仅仅是内向或外向等气质倾向,更多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情感.素质.修养及人格等的综合体.实际上一个人的大部分性格在懂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人的性别.血统.出身.智商.天赋.身高及像貌等等基本上是由其父母决定的,出生后他的父母对他是否关爱,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稳定,父母对他的启蒙教育是否得法,童年的生活是否快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环境.工作环境.受教育程度.他所交往的朋友是哪种类型,所交往的各种人是哪种圈子,是否有特殊的经历,读过哪些书,个人爱好,婚恋经历和职业生涯是否顺利等等.以上这些先天和后天的种种因素造就了一个人现在的性格 :除了个性.情感.素质.修养.人格等,还包括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能力.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和伦理道德观.价值取向.人生目标.需求层次等等.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父母和他后天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这种性格也就基本注定了一个人的未来命运.他有可能会在某一时间某一领域获得成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整个命运会有根本的改变.做学生的时候,我一直天真地认为一个人的命运至少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中,工作后越来越发觉,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人,改变个人生活可能是容易的,却无法改变所处的生存环境.哪怕是一个心目中理想的环境,过了不久也会发现一个同样的问题:这个环境总有它不完美.不合理,甚至是丑恶.黑暗的一面.人是生活在限制中的,除了欲望之外,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智慧甚至是想象力等都是有限的,因此命运基本被限定了.我想多数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刚走入社会时,一定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想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几年之后结果怎样呢?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毕竟是少数,暂时没成功的可能会陷入困惑.茫然.彷徨.无奈,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甚至堕落下去.作为一个普通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环境的,只能被动地接受和适应.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有它的道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接受宿命论.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假定性格决定命运是成立的,那么改变性格就能改变命运.性格能改变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实在太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各种不同环境的磨砺.虽然我的性格基本上属于那种不太张扬,习惯安安静静做事,有时候还能沉得住气的,同事朋友都称我为慢性子,但实际我是属于那种心里暗自急型.同一般的年轻人一样,自己总想着寻找做事的捷径,想投机取巧,这种浮躁的心绪能慢慢消磨你的意志,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偶尔逼自己静下心来,耐心一下,事情反而顺然解决了. 雄心的一半是耐心 .还有一点年轻人的通病就是喜欢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妄加评论,好高骛远,觉得自己懂得好多,爱炫耀,虽然我嘴上讲得不多,其实心里也有这种想法,其实不了解的事枉加评论,反而会暴露自己的缺点,让人家看清你,应当学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说适当的话,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些想法和做法的改变,也许正是我性格转变的过程.我想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做该做的事,不断地超越自我,人是应该怀有激情与梦想.抱负和信念的,应该时刻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地把握.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候自己就非常积极,突然会有一股劲,想要超越自己和周围的人,急于想做出一些成绩来,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当一大堆日常的工作扑面而来的时候,自己就手足无措了,为了应付这些琐碎的事,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开始的理想和信念就不知不觉被抛到十万八千里以外了.久而久之,剩下的就是知足长乐.随遇而安.乐天知命了.我想,最完美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把实现愿望当作快乐,把未能实现当作动力,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要克服懒惰思想,磨练出最合理的性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命运.这样努力了,我想,即使命运不是最好的,自己也可以对得起自己了.。
超越华尔街书阅读心得
超越华尔街书阅读心得阅读彼德•林奇还是十几年前的事,当时对这位美国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经理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强调日常生活经验有助于股票投资,比如,你可以通过对家门口百货店或餐饮店业务兴旺与否的观察,来选择这家公司的股票。
对大多数无缘调研上市公司又重视基本面的投资者来说,这可是个福音。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重读了几本林奇自己写的以及别人写他的书,发现有许多过去没有注意的地方。
勤奋得令人惊讶首先是林奇非常勤奋。
他走访公司,每月40到50家,一年五六百家,当然这是《新金融大亨》的作者约翰•雷恩的调查结果。
而在《超越华尔街》一书中,林奇1982年在回答电视台主持人什么是他“成功的秘密”时说:“我每年要访问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阅读700份年度报告”。
不管怎样,数量够惊人的。
林奇不仅调研美国的上市公司,而且还到海外去寻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约翰•坦普,我是第一个重仓持有国外股票的国内基金经理”。
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国际调研活动中,林奇花了3周时间调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获颇大。
他在瑞典去了该国最大的公司沃尔沃,而瑞典惟一的一个研究沃尔沃汽车的分析员竟然没有去过该公司。
当时,沃尔沃的股价是4美元,而沃尔沃每股现金已高达4美元。
林奇的妻子卡罗琳也到了欧洲,但他俩却不能同去威尼斯,因为那儿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访的上市公司。
林奇的痴迷劲可想而知。
结婚20年,林奇只度过两个专门假期,他曾对约翰•雷恩回忆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时间考察公司,在香港见到卡罗琳,于是我们在中国逗留了大约两三天,然后我考察曼谷的公司,又在曼谷观光,接着我飞往英格兰,在那里考察了三四天的公司。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罗琳肯定不会认为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也许他们有契约吧,1990年年中,林奇告别了麦哲伦基金,解甲归田了。
林奇在位期间的一些数据让人惊讶——他一年的行程10万英里,也就是一个工作日要走400英里。
早晨6:15他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15才回家,路上一直都在阅读。
财富的创造_垄断大财阀、华尔街之子——摩根
一个世纪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
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里,他都是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
摩根在许多方面塑造着他那个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后还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有人称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毁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
金融界疯子的诞生摩根少年时代开始游历北美西北部和欧洲,并在德国哥西根大学接受教育。
从哥西根大学毕业后,摩根来到邓肯商行任职。
摩根特有的素质与生活的磨炼,使他在邓肯商行干得相当出色。
但他的过人的胆识与冒险精神,却经常害得总裁邓肯心惊肉跳。
一次,在摩根从巴黎到纽约的商业旅行途中,一个陌生人敲开了他的舱门:“听说,您是专搞商品批发的,是吗?”“有何贵干?”摩根感觉到对方焦急的心情。
“啊!先生,我有件事有求于您,有一船咖啡需要立刻处理掉。
这些咖啡算是一个咖啡商的,现在他破产了,无法偿付我的运费,便把这船咖啡作抵押,可我不懂这方面业务,您是否可以买下这船咖啡。
很便宜,只是别人价格的一半。
”“这事很着急吗?”摩根盯住来人。
“是很急,否则这样的咖啡怎么这么便宜。
”说着,拿出咖啡的样品。
“我买下了。
”摩根瞥了一眼样品答道。
“摩根先生,您这年轻人,谁能保证这一船咖啡的质量都与样品一样呢?”他的同伴见摩根轻率地买下这船还没亲眼见质量的咖啡,在一旁提醒道。
这位同伴提醒的并不假,当时,经济市场混乱,坑蒙拐骗之事,屡见不鲜。
光在买卖咖啡方面,邓肯公司就数次遭暗算。
“我知道了,但这次是不会上当的,我们应该签约,以免这批咖啡落人他人之手。
”摩根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力。
当邓肯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吓了一身冷汗:“这混蛋,拿邓肯公司开玩笑吗?”邓肯这样严厉指责摩根:“去,去,把交易给我退掉,损失你自己赔偿!”邓肯吼道。
摩根与邓肯决裂了。
摩根决心一赌,他写信给父亲,请求父亲助他一臂之力。
在望子成龙的父亲默许下,摩根还了邓肯公司的咖啡款,并在那个请求摩根买下咖啡的人的介绍下,摩根又买下了许多船咖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华尔街之子——摩根》有感80余万字、比《三国演义》还多近20万字的摩根传终于在昨天夜里1点钟掩卷。
阅读这本书需要十足的耐心和细心。
作者是位女士,与另一本由女士写作的反映俄罗斯巨变的书籍《世纪大拍卖》给我的感觉有些相似,作者往往沉迷于琐碎的叙事,大开大合抓住重点的气魄相对缺乏。
不像阅读众多其他男性作者写的人物传记那样,是围绕传主生命及其最大特质展开的详略得当的旅行。
当然,这本传记的琐碎似乎有其理由。
作者这本传记写作历时10年,而她所占有的来自摩根档案馆的各种材料,不仅汗牛充栋,而且以前也几乎从未被披露过。
而近100年来,不同版本的摩根传也早有数十种,对一手资料的充分利用,从资料中发掘出一个近距离、生活化甚至内心化的摩根,就是作者这本传记的最大优势了。
这本书借用了大量摩根及其家人的书信来叙事,很多这样的叙事会让人感到抓不住重点,过于琐碎。
作者对还原摩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也抱有相当严肃认真的态度,大段大段的文字可以让你体会镀金时代的政治氛围、经济态势、文化特点,如果你是一个需要对那段历史作认真了解的读者,这本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你可能会在很多地方感到昏昏欲睡。
在出版物快餐化、速度比质量更紧迫的今天,这本书的翻译者被本书“品质”所征服,表现出了足够的责任心,编者后记里写到,前后花了一年的时间,对译稿进行了6次审读。
的确,这本书的译文堪称准确而流畅,我只发现了个别文字翻译上的明显错误,以及一些排版方面的失误。
这本书相对的弱点是其封面设计及书名翻译。
封面上是一幅JP摩根的油画,整个封面几乎全为黯淡的黑色,油画画面并不清晰,使封面感觉不出什么精致之处。
原版书名为MORGAN:American Financier,中文版译名为《华尔街之子摩根》,这个书名过于一般化,毫无气魄,像是一篇介绍性文章的标题。
如果书名定为《摩根大传》,再辅以醒目的封面设计,相信这本书能够更引人注目,引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约翰·D·洛克菲勒是一个关于敛财的神话,摩根则是一个关于浮华生活和享乐主义的神话。
约翰·D虽然最终拥有10亿美金的资产(约合20世纪90年代的130亿美元,约翰·D是继安德鲁·卡内基之后的世界首富,世界上第一个10亿级的富豪),并以敛财为人生之最大目标,但其个人生活却极度简朴,近乎清教徒,相比之下,摩根的个人资产少得多,他一生的财富只能使他跻身于当时前20名美国富豪之列,他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他在美国金融界呼风唤雨的能力方面,而不是个人所创造的财富。
但是,作为摩根家族的第三代(祖父创业,经营酒店等产业,父亲进入金融业,主要从事为英国资金到美国找项目的业务,JP摩根本人将父亲的金融事业发扬光大,建立以金融为纽带的工业托拉斯,并经营债券业务),摩根从小接受的是贵族式教育,四方游历,视野广阔,养成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的习惯,相比之下,约翰·D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他对财富的敛聚过程大于享受过程,从小接受的是中产阶级乃至贫困家庭的教育,终身对浸礼教信守不渝,并在其教义下过着节俭生活。
约翰·D为人谨小慎微,注意细节,甚至给人刻板的感觉,而JP 摩根则脾气暴躁,好冲动,更象一个性情中人。
对于生活和生意中的不爽之事,约翰·D选择隐忍的态度,时机不成熟不随便爆发,而JP摩根则无法隐藏自己的不快,当他对公司的某一个合伙人感到不满,便马上希望发生改变,让那个合伙人出局。
从传记里引用的大量书信来看,JP摩根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的人,他的父亲也如是。
当然,与父亲相比,他具有更多的霸气,更大的气魄。
很久以来公众对于JP摩根的私人形象及内心世界缺乏了解,当传记里大量引用书信材料时,读者可以看到,他的书信充满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达,他害怕孤独,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充满担忧。
他自小多病,而且鼻子对他来讲是个一生的阴影——他长着一个难看的酒糟鼻,他还患有抑郁症,一生中许多次陷入抑郁和神经衰弱的境地,1913年他的逝世,据信也是因司法机构对摩根托拉斯垄断行为的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负面意见,使他产生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导致神经崩溃,健康迅速恶化,从而一病归西。
他活了76岁。
约翰·D同样也面临同类司法调查,以及巨大的社会非议,类似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约翰·D却能够对之不闻不问,挺了过来,并且活了98岁。
无法评说谁的生活方式更好。
JP摩根充分享用他所创造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财富。
生意之外他最大的个人爱好是收藏。
他一生之中将大约一半的财富用于购买各种艺术品。
这种收藏的兴趣并非像镀金时代的一些富豪那样是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炫耀财富,他的收藏发自一种本能的热爱,到了后来还出于一种道义感——为了提高新兴的美国的文化品位,使其迅速达到可与欧洲相比的水平。
事实上,他一生的收藏品的确起到了这种作用。
作为一个富豪,他在收藏方面也犯了一些愚蠢的错误,用20万美元买下事实上只值2000美金的艺术品,受到一些艺术品商人的坑蒙拐骗,但总体而言,他的艺术藏品是一个巨大的精神财富宝藏。
JP摩根酷爱玩单人扑克牌,酷爱抽古巴雪茄。
这两样爱好,简直可以成为JP摩根的个人标志。
与许多富豪一样,也作为奢华迷恋者的最大标志,JP摩根对女人充满迷恋。
他的一生有多少情人至今仍是个谜。
他投资赞助成立过一家专门的妇产医院,恶毒的传言便说那是专门为被他搞大肚子的情妇找一个生育私生子的地方。
JP摩根对女性的迷恋自少年开始,并终其一生。
他不断爱上新的女性、有魅力的女性。
为她们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并获得她们的芳心和身体。
在传记里,具体写到了他与他一生中最钟爱的两三个情人的交往。
当然,这些对交往的描述没有深入到性爱层面,JP摩根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能力还是一个谜。
相比之下,在关于霍华德·休斯、特德·特纳、拉里·埃利森、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等大亨的传记里,传主在性方面的表现、爱好,或多或少地被描述到。
作为名门望族,有身份的人,JP摩根对情人的处理方式堪称经典,值得广大新富们学习、借鉴。
虽然JP摩根与妻子范妮结婚以后不久便发现二人性情不合,但直到摩根去世,一直没有离婚。
而且JP摩根的原则是,不直接让妻子知道自己情人交往方面的情况。
他与情人交往采取隐秘的方式,至少不让妻子抓住把柄。
这样一来,有利于保全夫妻二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婚姻上的名誉。
事实上,花花公子型的大亨JP摩根直到去世近100年后,人们对他的绯闻还往往只是捕风捉影,很少有明确的绯闻细节在社会上传播,JP摩根的好友也对摩根的私生活三缄其口。
可见其保密方法之成功。
对于一个有身份的人来说,除非想故意彰显自己作为“坏孩子”、“花花公子”的名声,否则还是隐秘为上。
故意的彰显固然可以赢得性格富豪的声名,但也会引起巨大非议和反感,相比之下,还是隐秘、低调为上。
这不仅可以防止自己臭名远扬,而且现实来讲,也可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JP摩根通过不断安排旅行来防止妻子在眼前充当电灯泡。
不是自己旅行,就是妻子旅行。
以保证他们聚少离多,以便可以充分地与情人交往。
这是一种富豪值得拥有的奢侈生活方式。
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名誉和家庭的稳定性都很重要。
家庭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正统血脉的延续、家族基业的传承,而一个有条件追求人性化体验的人,又不能受这些东西羁绊。
毕竟,男欢女爱的欢乐,与事业上攻城掠地,以及在思想和智力上追求更高境地的欢乐,本质上,都是丰富的人生所不能缺少的。
JP的解决方案,是处于他那种地位的人的一种妥善解决方案。
至于JP摩根在事业方面的魄力,更多是与他日渐加强的对整个美国金融的控制力相联系的。
他的父亲只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商人,而他则成为号令天下的金融帝王,控制铁路、钢铁、航运等多个工业的发展命运,甚至依靠自己的权威两次将美国从金融崩溃的边缘拉回来,解决了当时的美国总统束手无策的燃眉之急。
纵观JP摩根两次代替政府挽救美国金融业的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金融业霸主,JP摩根将国家信用、公司信用和个人信用看得是多么地重要。
他挽救美国金融的过程也是使美国避免成为一个无信用国家的过程。
尽管他在金融业方面的种种经营手段饱受对手和社会大众的诟病,也可能导致了他控制下的工业里,工人不能获得较大的劳动报酬,但作为一个商业信用的维护者,他堪称杰出。
他也提出过,在衡量放贷条件时,他将借贷者的人格,看得比他的抵押物更重要。
JP摩根不仅仅是一个有钱人,也不仅仅是一个美国贵族,也不仅仅是一个享乐主义者,通过浏览这本传记80多万字的文字描述,一个有血有肉,脆弱又坚强,令人尊敬也让人匪夷所思的大亨形象,会生动地出现在你的眼前。
简言之,他是一个大亨中的大亨。
是所有富豪和其他人都可能获得借鉴和灵感的一个源泉。
他与约翰·D各有千秋,风格迥异,但毫无疑问,他们是世界商业富豪中最经典的两个现实形象。
这本传记对美国镀金时代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进行了不少生动的再现。
对于100年前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文化图景,读者在这本书里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象。
镀金时代的富豪如何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他们的生活品位怎样发生变化,以及有怎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机制来迎合他们的需求,在本书均有不少细节的体现。
这本书也让人感到,美国镀金时代的氛围和社会心态,与目前的中国何其相似。
我甚至觉得,当时为迎合镀金富豪而出现的一些文化产品、为打造新兴富豪文化而产生的一些创意,移植至现在的中国,就是一项不错的生意。
毕竟随着中国富豪阶层的形成,所谓的上流社会及其文化生活品位的形成都将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