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的现代传承作用与途径研究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非遗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以及传承的重要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部署。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技术以及数字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不少成就。
我国数字影像艺术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非遗现代传承的重要研究,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与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融合建设,形成更具魅力的文化传播形式。
通过思考数字影像艺术的技艺手段,探究数字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新方式,以此让更多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聚集更大的保护力量。
[关键词]数字影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传承[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64-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王晓婷.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的现代传承作用与途径研究[J].天工,2023(34):64-66.王晓婷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影像艺术对非遗的现代传承作用与途径研究作者简介:王晓婷(1992—),女,汉族,浙江金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非遗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是重要的文化建设内容,也是重要的民族精神传承载体。
非遗通过一代代人的不断传播逐渐留存下来,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与精神依托。
当前社会背景下各种思想不断交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非遗正在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怎样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改变非遗的生存状态,有效保护面临消失危机的非遗成为目前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
数字技术与现代传播手段可以打造更加立体、现代、直观的非遗影像,使其得以广泛传播。
一、数字影像艺术下非遗传承的特征数字化影像手段可以通过高效灵活的记录方式为非遗带来新的传承途径。
影像记录的方式以数字化手段为基础,将非遗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了解,提高传承效果。
数字影像的非遗保护具有以下特性。
摄影艺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摄影艺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也是自古至今的艺术家们进行艺术活动,创造艺术作品的重要源泉。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转型加速,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五千年来凝聚的文化精华逐渐开始忽视的遗忘,少数传统艺术文化正逐渐萎缩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因此,对于传统的艺术文化传承已成为当今艺术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摄影术以其强大的瞬间记录功能和纪实特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传统中国优秀文化中吸取营养、探索精髓,认识在新的视觉文化的时代潮流。
将摄影术与文化结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为实现文化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传统文化是国内摄影艺术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是反映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是多彩的民族特质和风貌汇聚而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摄影作为一种世界艺术,在发展革新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融合着各民族的艺术。
摄影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对于摄影有着极强的影响。
世界的都是民族的,摄影这种被全世界人们共同接受的艺术,同时不断的吸收着各民族艺术的精华。
国画、书法、诗词等等经典文化,都为摄影的艺术语言表现提供了丰盛的借鉴方式。
中华民族世代所传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优良传统文化,以及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当今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创作主题等等各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来源。
二、科学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摄影艺术是一种年轻的现代艺术形式,人们往往用它来表现时尚,记录生活。
大多数的人们还是将眼光锁定在人文事件上或者美丽风光。
很少有人会想到和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相结合。
其实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滋润,这种艺术形式只能是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
从横向联系来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各个艺术之间也有着稳定的联系,各个艺术之间也是相互借鉴共同形象和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研究综述
提高 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 普及历史知识
和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的观 念 , 进 各 民 增 族之 间的交往和联 系 ,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 , 过课 另 通
堂 的专 业教 学 , 以 为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的 可
传媒 以其 不可取代 的特点和 优势发挥 着
重要 的作 用 。 纪 录片 的保 存 功 能 和 文 化 传 承 功 能 , 是诸 多学 者 在 文 章 中都 提 到 的 。 于 一 些 对 濒 临灭 亡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当 前 的 历 在 史 条件 下 的确 无 法 生 存 , 我们 唯一 的选 择
质文 化 遗 产 联 系着 人 们 的情 感 , 透 着 人 渗
或已发生重大变化 、 或现实生活 当中的各 种传统文化知识, 并有助于代代相传。 @
对 于传 承 功 能 , 引用 梁 现 瑞 的文 章 现
稍 作解释 : 纪录片能够将某一个 民族的非 物质文化信息提供介 绍给另一个 民族 , 使
能。 因为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文献价值和
真实性属性 ,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 究 就
提供 了第一手的研究材料 。 教育功能体现 在大众科普教育和人类学 、 非物质文化遗
产 专 题 教 育 两个 层 次 。
一
方 面 , 过 观 看 此 类 纪 录 片 , 以 通 可
就是通过静态保存的方式将其保存下来 ,
录方式有一个 突出的特点 就是它 的艺术 性。 它以影视 手段 ( 括影 视形象 、 视 包 影
语 言 、 视 艺 术 技 巧 ) 来 记 录 和 研 究 一 影 等
群文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作用论文
群文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所采取的态度是最大程度的保持原生态,最大程度的保持其原始属性。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些是以口头或表演形式而保存下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非物质文化本身进行保留,通过影像、声音、图片等形式,最大程度的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证据,以防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群文摄影利用摄影的形式,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照片,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参与其中,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要对群文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作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群文摄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目前群文摄影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爱好摄影的人越来越多,群文摄影已经发展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一种行为艺术。
由于目前摄影器材的价格逐年降低,并且群文摄影的门槛较低,所以,群文摄影的参与人数逐渐扩大,群文摄影的发展逐渐朝着大众化、非专业化和高参与性发展。
从目前的群文摄影发展状况来看,群文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珍贵图片,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要想做好保护和传承,需要一种手段来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过程,而群文摄影正好符合这一属性。
所以,从群文摄影的角度来讲,群文摄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利用群文摄影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目前,群文摄影已经成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群文摄影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了多种手段,群文摄影是其中之一。
由于群文摄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考虑到群文摄影的特性,群文摄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成为了必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
从《寻找手艺》谈影像叙事对非遗的传承作者:高忠严关旭耀来源:《电影评介》2021年第03期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大力推进纪录片产业发展,对于展现祖国发展变化,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非遗为创作题材的纪录片日益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之一,近年来,《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薪火相传》等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又真实地反映了手工艺人的生活全貌,受到了社会各界观影者的热捧。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非遗系列纪录片提供了不竭源泉。
但是这类影片仍然存在叙事同质化、包装过度化、内容刻意艺术化等问题,需要当代电影人进行反思和改进。
文章以《寻找手艺》为个案,尝试从纪录片叙事在非遗表演传承中的优势及目前出现的问题两个维度提出思考,以期为同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一、记录:影视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空间《寻找手艺》是由导演张景带领团队历时三年、辗转全国23个省份、寻访199位手艺人完成的作品。
本片中所聚焦的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存留在当代的珍贵遗产。
但在科学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很多传统手工技艺逐渐被机械生产所取代,并慢慢退出民众的视野。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革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伴随着传统手工艺一起被人们遗忘的还有手艺人对制造的热爱、精工与匠心。
这些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基石,应当被国人铭记于心。
(一)纪实性记录创造非遗表演的再生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献的记载和相关资料的借鉴,能够得以恢复,其具有一定的再生性。
”[2]影视所记录的表演内容正是非遗再生的重要资料。
电视纪实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分析
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 护方面还发挥着 流
“ 是特定 社会群体共享往 事的过程和结 自然会产生 文化认 同上 的迷失 。
非 物质 文化遗产被称为历史和文化
动 “ 档案 馆”和 “ 博物 馆” 的作用 。制 果 ”,是 经过岁月洗礼之 后 ,在一定社
质文化 遗产社 区、组织 、家庭 ,采 访大 淀 。 “ 可 以在文化实践活动( 比如仪式 、
作 团队深 入众多世界级 和国家级 的非 物 会组织 内历史传统和群体 文化 的积 累沉 的活化 石 ,是一个 民族 和一个 国家建立 身 份认 同和文化认 同的基础 。因此 ,电 量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传人和群体 ,拍 摄 风 俗 、纪念 、节 日等) 或 物质形式 的实 视媒体 介入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 的保护 , 大量非 常珍贵 的史料文 物 ,发挥 了 良好 在f 比如 博物 馆、纪念碑 、文献 图书资料 事 实上是有利于修复 中国传统文化 和重
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
一
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推动其保 护的 致的影像语言潜移 默化地激发着观众对
电视纪实节 目,屡获全 国电视 戏曲 “ 兰 非 物质文化遗产 的热 爱 ,进而产生用心
、
理 念传 达与行 为推动
在文化传承和繁衍方式上 ,非物质 花 奖”和全 国电视文艺 “ 百家 奖”的 1 0 呵护 的情感 ,这是 比生硬的植入式说教 文化遗产主要依 靠父子师徒之 间的口传 多个 奖项 ,并获得 国家广 电总局2 0 1 0 年 更有效 的方式 。此外 ,节 目中或深沉地 心授 ,或者 区域 文化 土壤 内群体 自发 的 度 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 扶持项 目之优 解说或真诚地赞 美或由衷地感叹 , 这 些
民俗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体现
民俗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体现
一、记录传统文化
民俗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图片和人物,更是记录大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例如,摄影师
可以通过拍摄精美的民俗服装、传统药店、民间传说等,记录下当地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此帮助人们了解、认识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传承。
二、弘扬家族文化
在家族活动和庆祝活动中,民俗摄影是记录独特家族文化的最佳方式。
许多家族有独
特的传统文化习惯,例如婚礼、葬礼、春节等,这些传统都可以通过民俗摄影的方式记录
下来,保留并传承下去。
三、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
四、促进文化交流
民俗摄影是促进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的
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通过摄影的方式将这些文化展现出来,可以为人们向外输送本地文
化信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识。
总之,民俗摄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记录、保护、传承
和弘扬文化遗产,帮助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
在这
个过程中,民俗摄影有无穷的可能性,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领域。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意义在于传承和宣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与共享。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珍贵财富。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拍摄和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引导人们关注和珍爱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可以通过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激发人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可以促进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传统文化,更在于唤起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关注,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形式,通过记录、展示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播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在传承和保护古老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制作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制作团队不断壮大,制作质量逐步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局限于传统文化爱好者,更多的普通观众也开始关注和喜爱这一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传播途径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电视播出、网络播放、院线上映等多种形式并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其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手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艺术创作手法是指在拍摄、剪辑、音乐配搭等方面运用的艺术手法,旨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非遗”题材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以广西东兴“京族独弦琴”影像创作为例
纪录片《一根弦的传音》讲述的是广西京族独弦琴艺术的非虚构故事,作为“非遗”项目,它拥有许多独特突出的专属符码,一物一景一人,一举一言一动都能成为带有民族色彩的文化符号。
影片旨在结合电影视觉修辞的相关理论,准确选取“非遗”项目——独弦琴艺术的有效文化符号,探索一条“非遗”题材纪录片对“非遗”项目影像化表达与保护途径。
一、符号的选取——丰富多彩的视听捕捉首先,独弦琴的独特造型和技法,是影片最直观的视觉符号。
独弦琴演奏完全依靠一条琴弦和一个摇杆来演绎音乐作品,演奏者右手持挑棒或竹签进行弹奏,通过弹、挑、揉、推、拉等诸多手法,同时奏出泛音和基音两个音,影片中这些弹奏手法的特写等画面,是独弦琴作为视觉符号的表现。
同时,随着如何绍、王能等更多热爱独弦琴的演奏者、学者的加入,独弦琴的演奏技法上也有了本土化、个人化的创新与突破,具体的创新技巧的展示,更是独弦琴作为视觉符号的一种深化。
其次,族独弦琴艺术的遗产形态是声音,它的存在必须依托演奏者进行传播、传承,因此,独弦琴曲曲目,如《过桥风吹》《高山流水》等,就是彰显独弦琴魅力最重要的听觉符号。
不同的演奏者由于自身演奏技艺水平、个人情感阅历及对曲目的理解具有差异,有时采用区别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同样的曲目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演奏效果。
影片中三位主人公演奏的风格各异,其中赵霞的弹唱也极具个人特色。
因此,独弦琴乐曲贯穿于全片,是影片中最为鲜明、最具民族元素的听觉符号。
同时,“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成了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综合载体。
独弦琴需要通过人来进行演绎、传播、创新,人物的独弦琴演奏是主人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位主人公身处不一样的人物、时空关系中,他们所进行的每一事项,都能成为影片文本中包含信息、携带意义的视觉符号,主人公发出的声响及其所有言行,都构成了影像中声音符号的载体,每个人在不同段落中所产生的声音,这些声音的选择与组织,承担着不同的叙事功能,经一定修辞规律来进行组织编排,从而呈现人物形象,表达主题主旨。
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摘要:本文从我国新疆现在非遗工作的现状出发,探讨非遗影像化的对非遗工作的重要价值,着力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借助影像技术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在影像环境下开展非遗工作,达到全面提高非遗工作质量目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承;策略方法非遗影像化是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遗传承与展示方法。
非遗影像化是现代非遗传承的重要趋势,对促进非遗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价值探析1.1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非遗产品的物质形态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直接关系,非遗起源于民族群体的日常生活、节庆习俗与宗教仪式。
由于民族非遗具有口头性和行为性的特征,因此有些非遗项目仅用文字记录,难以达到直观性和真实性展示非遗资源的目标。
探索非遗保护的影像化,可以解决非遗资源口传心授的弊端,有助于实现对濒危非遗资源的抢救性保护目标,解决了一些民族市场化率不高项目的非遗保护需要,可以在代表人传承人离世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非遗无法传承的问题。
通过非遗影像化保护实现了对非遗的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效果,有助于为建立非遗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遗影像化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时空的制约,可以如实的全面反映非遗资源的原貌,实现了让非遗活起来的目标。
影像化的资料实现了对非遗的全面记录,可以极大提高非遗保护工作效率。
1.2满足时代传承的现实需要对非遗资源不仅要有效的保护,而且还要实现弘扬传承和发展非遗的效果。
只有在时代背景下进行非遗传承保护,才能达到服务社会的现实需要。
首先,传播是非遗保护的基本手段,运用影像化的方式极大的方便了非遗传播的需要,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可以起到广泛传承与普及的作用,有助于让人们更直观的了解非遗的过去和现状,对于促进人们模仿和研习有重要价值。
其次,通过影像化的方式更好的保留了民族文化基因,运用影像化的方式记录非遗,符合了时代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解决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时代弊端,可以提高非遗传播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这对于突出非遗传播的优势,构建非遗文化的活态产物,承载人类优秀文化有重要价值。
多光谱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多光谱影像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多光谱影像技术在化学、材料、遥感等多个领域运用。
20世纪90年代,该技术被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古代损毁壁画表面绘画信息的再现及提取方面具有突出的效果,并在博物馆的书画修复中被广泛运用。
这些研究成果可望对古代绘画颜料的褪色、变色机理的研究有辅助作用,对传统壁画修复及古代书画复原的配色作出一定的指导建议。
标签:多光谱影像;壁画;古代书画;颜料鉴定多光谱影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扩展经常规方法能感知到的光谱范围从而获取图像信息的一种方法[1]。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尝试使用该方法进行辅助分析,主要对各类文化遗产如壁画[2]、纸质文物等出现褪色、变色等文字及图案信息进行准确的甄别,由于具备非接触等优异特点,符合文物保护最小介入等原则。
1 在壁画调查中的应用古代壁画因受到人为及自然因素的破坏,极易失去原有的面貌信息,导致内容及色彩均与原貌出现较大的差距,而通过多光谱影像调查,有助于在壁画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资料[3]。
在紫外或红外多光谱条件下获取壁画图像信息,利用不同物质对不同波段光谱能量吸收和反射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光谱反射特性原理,对比标准光谱图像数据库,可初步判定壁画制作材料的类别及工艺上的一些特征,有助于后续的保护和修复。
(1)近红外图像数据采集。
采用多光谱相机,主要用于多光谱影像数据采集,利用光谱范围780-3000nm之间的红外线感光进行拍摄,将近红外用于壁画调查,主要体现两个特点:①穿透性强,相比可见光,700-2500nm的近红外区域可以更容易地穿透某些颜料,如赭石、铅粉、朱砂等,尤其在2000nm处的近红外对这些颜料的吸收率达到最低。
在2000nm波段之后,壁画颜料对近红外的吸收率增加,因为在颜料中普遍存在O-H和C-H化合键。
②探测效果明显。
木炭、石墨、碳铅笔、墨水对近红外光吸收较为强烈,在近红外图像上表现为用此类物质绘制的壁画纹理清晰可见,容易辨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记录,不仅可以保留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痕迹,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财富,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
影像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记录手段,可以有效地保留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痕迹,让后人能够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通过影像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下来,永久保存。
这些记录不仅可以提供后人学习和传承的资料,还可以用于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影像保护的实践方法1. 制定影像保护计划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之前,需要先制定一个详细的影像保护计划。
该计划应该包括拍摄时间、拍摄地点、拍摄内容、拍摄方式、参与人员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需要对影像保护的预算进行充分估计,确保拍摄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选择合适的拍摄设备选择合适的拍摄设备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的关键之一。
不同的拍摄设备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需要根据拍摄内容、拍摄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
例如,在进行拍摄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摄像机、镜头、三脚架等设备,确保拍摄质量和稳定性。
3. 注重拍摄技巧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保护时,需要注重拍摄技巧。
例如,在拍摄时需要注意构图、光线、色彩等方面的内容,确保拍摄出来的图像和视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此外,还需要注意拍摄时的环境、气氛等方面的内容,确保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4. 进行后期制作在拍摄完成后,需要进行后期制作。
后期制作包括对拍摄的图像和视频进行剪辑、调色、音效处理等方面的处理,以制作出高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料。
图像处理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图像处理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多种原因,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一直是一个难题。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图像处理技术作为其中的一种,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而图像处理技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图像处理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字化保存数字化技术使文物得以一一记录,并以数字形式保存。
数字化保存可以避免文物的长时间存放和人工操作过程中的损伤,同时也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还原文物的原貌。
例如,通过3D扫描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模,可以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方便进行修复或复原。
二、影像修复文物的保存和修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图像处理技术也是其中之一。
影像修复是指通过处理数字化图像,修复原始影像在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噪点和损坏,从而恢复图像的清晰度和可识别性。
例如,如果文物上的一部分已经脱落,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复原。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人工修复的难度,同时保持文物原始外观和结构。
这样的修复工作可以被称为“虚拟修复”,因为它没有直接对实际文物进行操作,而是基于数字化图像的复制进行的。
三、影像分析影像分析是指对数字图像进行分析,从中提取特定信息或结构,以获得文物的更多信息。
例如,通过数字化影像可以提取文物的测量信息,如尺寸、重量等;可以进行质量分析,以判断文物的原始状态;可以进行走廊监视,以保护文物。
四、虚拟展示虚拟展示是指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来模拟文物的展示,使人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感受文物的美和历史价值。
例如,在博物馆展示中,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文物的展示,让人们在未真正接触文物的情况下,感受其美和历史价值。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化遗产保护也离不开它的帮助。
由此可见,只有将图像处理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让后代人们收到更多文化的传承与启发。
《2024年当代国际“非遗”影像发展新趋势》范文
《当代国际“非遗”影像发展新趋势》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当代国际“非遗”影像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二、非遗影像的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
非遗影像的数字化保护成为当前国际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向。
通过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将非遗项目以影像、图片等形式进行数字化记录,不仅便于保存和传播,还能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能为非遗项目提供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互动体验,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项目的内涵和价值。
三、非遗影像的国际化传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非遗影像的国际化传播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
通过国际影视节、非遗展览、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将非遗影像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项目。
同时,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也为非遗影像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机会。
例如,跨国合作拍摄的非遗纪录片,不仅展示了各国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互鉴。
四、非遗影像的创新性发展在当代社会,非遗影像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一方面,要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非遗影像的创作和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要关注非遗影像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还要注重非遗影像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如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体,扩大非遗影像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五、新趋势展望未来,当代国际“非遗”影像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一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如5G、8K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非遗影像的画质和传输速度;二是跨界合作将更加广泛,如与非遗手工艺、音乐、舞蹈等领域的合作将推动非遗影像的多元化发展;三是观众参与度将进一步提高,如通过互动式体验、观众投票等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项目;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更加紧密,通过跨国合作拍摄、交流展览等方式推动非遗影像的国际化传播。
文物保护的文物拍摄和数字图像处理
文物保护的文物拍摄和数字图像处理文物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其中文物拍摄和数字图像处理在保护、研究和传播文化遗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物拍摄和数字图像处理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并介绍相关技术和方法。
一、文物拍摄的重要性文物拍摄是文物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拍摄可以记录下文物的真实形态和细节。
这有助于文物的研究和鉴定,同时也为文物的展览和数字化处理提供了基础材料。
文物拍摄可以使用传统的摄影设备,也可以借助现代高清数码相机等先进设备来完成。
拍摄时需注意使用适宜的光源和拍摄角度,以确保拍摄出清晰、真实的文物图像。
二、数字图像处理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对文物拍摄得到的图像进行修复、修正和增强,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它可以去除图像中的噪点和污渍,还原文物的原貌。
数字图像处理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文物进行三维重建,为研究和展示提供更多可能性。
此外,数字图像处理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文物的虚拟展览和互动式参观体验。
三、文物拍摄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技术和方法1. 高分辨率拍摄技术高分辨率拍摄技术可以捕捉文物的微观细节,包括纹理、颜色、质感等。
这可以通过使用高像素的数码相机、显微镜或扫描仪等设备来实现。
同时,还可以借助特殊的镜头、光源和支架等配件来提高拍摄效果。
2. 多角度拍摄技术多角度拍摄技术可以全方位地记录文物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通过不同角度的拍摄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文物的详细观察和研究。
这可以通过使用旋转台或者多个摄影机同时拍摄来实现。
3. 无损数字修复技术无损数字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对文物图像进行修复和修正,而不会对原始图像产生破坏。
这可以通过去除噪点和污渍、调整亮度和对比度、修复撕裂或磨损等操作来实现。
4. 三维重建技术三维重建技术可以通过多个角度的拍摄和图像处理来还原文物的三维模型。
这可以通过使用特殊的软件和算法来实现,同时也可以借助激光扫描仪等设备来获取文物的三维数据。
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研究
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研究影像处理技术在文物保护与分析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希望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实现对文物的保护与研究。
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算法,通过对文物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来实现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
一、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的需求。
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数字技术对文物影像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
当前,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光学成像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
二、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技术原理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主要涉及图像获取、图像分割、图像增强、三维重建等多个方面。
首先,文物影像通过数字设备进行采集,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图像。
然后,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将文物与背景进行分离,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接着,通过图像增强算法对文物影像进行处理,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
最后,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文物进行立体化呈现,以更好地展示文物的特点和价值。
三、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技术应用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文物的三维重建与展示、文物的特征提取与分析等多个方面。
首先,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修复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非接触式的保护与修复,避免了传统的物理接触可能带来的损伤。
其次,通过三维重建和展示技术,可以使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的形态和结构,提高文物保护与展示的效果。
再次,通过特征提取与分析技术,可以深入研究文物的历史、文化和价值,为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数据。
四、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基于影像处理的文物保护与分析技术虽然具有许多优势和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影像记录的优势——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影像记录的优势——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作用杨晓红【摘要】近些年,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逐渐升温,各种方式的保护工作广泛开展。
纪录片具有"视"与"听"的独特表现方式,使得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本文结合时代环境阐述了以纪录片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所达到的效果。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1页(P74)【关键词】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保护传承【作者】杨晓红【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一、影像记录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非遗”的载体往往是无形的,大多是声音或者舞蹈以及一些手工艺,其传承方式基本都以口耳相传或者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进行,而这样往往会造成文化传承中出现缺失。
为此,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当前对“非遗”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立法保护、数字化保护、传承人保护、产业化保护等方式,而这其中以影像记录的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运用好影像传播的技术对于“非遗”进行保护,从而使得“非遗”传承可以更为鲜活、真实和客观的展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二、纪录片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1.“非遗”纪录片有真实记录及再现的功能。
传播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图片和影像的这种记录和传播方式越加显得直观和鲜活,在影像传播发展中,纪录片的拍摄理念和传播形式使得其在传达方面力求表现出事物发展形成过程中最真实的场景,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着重原汁原味的传承方式,结合时代背景和影像技术,我们在运用影像传达理念下,以纪录片形式记录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对于岌岌可危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同时纪录片形式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意味着革命性的意义,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非遗专题片的作用
非遗专题片的作用1. 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专题片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的影像语言,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非遗项目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还能够激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注。
通过专题片的宣传推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认知和尊重非遗,从而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2.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专题片在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消亡风险。
而专题片通过记录、保存和传播非遗项目的相关信息,起到了一种“活化石”的作用,使得这些珍贵而独特的文化资源得以永久保存下来,并能够被后代继续传承。
3. 促进旅游业发展非遗专题片作为一种形象宣传媒介,能够有效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和探索。
通过制作非遗专题片,可以将这些特色项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繁荣。
4. 传承与教育非遗专题片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方式,还可以传递相关技艺、技术和知识。
通过专题片的展示,观众可以深入了解非遗项目背后的故事、精神内涵和技艺要点。
这对于后代传承者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材料。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能够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5. 跨界合作与交流非遗专题片的制作过程往往需要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如导演、编剧、摄影师、音效师等。
这种跨界合作不仅能够提高专题片的制作质量,还能够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非遗专题片的制作,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和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6.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非遗专题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能够有效地提升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通过制作和推广非遗专题片,可以展示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增强国际社会对该地区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研究
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记录变得愈发重要。
作为人类传承的文化传统和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认同感和历史意义至关重要。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和易逝性,传统的记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需求。
借助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研究,成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
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许多优势,其中包括视觉化、可持续性和易传播性。
通过影像记录,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表演和传统习俗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够通过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和传承。
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研究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研究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时,有几个关键点需要重点考虑。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设备和技术,其次是确定合适的记录内容和角度,最后是在记录过程中处理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以下将深入探讨这些关键点,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需要选择合适的记录设备和技术。
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影像记录设备不断涌现,如相机、摄像机、无人机等,这为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选择记录设备时,需要考虑到实际的记录环境和条件,以及记录对象的特点。
在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可能会面临光线不足、动态表演、传统工艺展示等多样的情况,因此需要选择一款适应多变环境的高性能影像记录设备。
也需要选择合适的记录技术,例如摄影、录像、无人机航拍等,这些不同的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需求。
在确定记录内容和角度时,需要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传承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包括技艺、表演和传统习俗等多种形式,在记录过程中需要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特点。
在记录技艺时,需要着重捕捉技师的动作和手势,以展现技艺的精湛和过程的复杂性;在记录表演时,需要捕捉演员的表情和动作,以展现表演的生动和情感;在记录传统习俗时,需要捕捉仪式的节奏和布景,以展现习俗的传统和仪式感。
《2024年非遗记录_我国手工技艺及其纪录影像发展的时代脉络》范文
《非遗记录_我国手工技艺及其纪录影像发展的时代脉络》篇一非遗记录_我国手工技艺及其纪录影像发展的时代脉络一、引言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明的瑰宝。
在众多的非遗项目中,手工技艺尤为引人注目。
它不仅是先祖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现代生活中难得的独特文化体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纪录影像逐渐成为记录和传播手工技艺的重要手段,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梳理我国手工技艺及其纪录影像发展的时代脉络,以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扬1. 传统手工技艺的起源与发展我国的手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古代便有了陶瓷、刺绣、剪纸、木雕等技艺。
这些技艺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世代相传的传承精神。
传统手工技艺的起源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2. 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
这些传承方式保证了技艺的纯正性和延续性,但也存在传承人短缺、技艺失传等问题。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非遗保护的力度,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制度、举办非遗展览等方式,推动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三、纪录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1. 纪录影像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纪录影像逐渐成为记录和传播非遗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记录,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非遗的魅力,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
2. 纪录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纪录影像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可以记录和展示非遗的真实面貌,还可以通过影像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纪录影像还可以为非遗研究提供珍贵的资料,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四、我国手工技艺及其纪录影像发展的时代脉络1. 初期阶段:以传统手工艺品为主,通过图片、文字等简单形式进行记录和传播。
2. 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出现以影像为主的非遗纪录片,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了解非遗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乔艳
来源:《度假旅游》2019年第01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包含着民族的技艺和创造力,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开展非遗保护的现代化也十分必要,该文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像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效运用影像化的对策。
关键词:影像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中图分类号:F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2-0111-01
1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1.1实现非遗保护的完整全面
影像化的非遗保护是通过拍摄动态的影像视频,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生动的以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方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这相对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采用的文字、书籍、广播等形式而言具有较大的优势,影像化的资料能够更好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过程,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全面的保留下来,小到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大大提升了非遗保护的效率和质量。
1.2实现非遗保护的长效性和传承性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将影像化的资料保存在网络平台中,能够更好的实现非遗保护的长效发展和有效传承,一代代人继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留下一代代的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影像资料,这对于非遗工作的传承和发展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
可以说,影像化是当前非遗保护的最佳实现方案,在多方面而言都是最佳的非遗保护方式选择。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效运用影像化的对策
2.1完善影像化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影像化非遗收录工作
信息化技术发展带来的成果中,影像化不仅是娱乐手段或者一种艺术,它应该更多地介入到中国的社会以及文化的保护之中,就非遗保护来说,它的传承过程中,人和人的传承实际上能够实现的传承效果是很脆弱,用影像的方式把我们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尽可能地完整地细致地全面地把它存续下来是最佳的保护方式。
当前,非遗的现代化保护工作开展,应
以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为拍摄对象和主要内容,力图通过对非遗纪录影像作品的匯集、展映和研讨,提高非遗的可见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珍爱非遗。
因此,必须要加快完善文化遗产影像化传承保护制度方案,完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册》编辑、校对、出版工作,拟订非遗视频录制方案,推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科学化、法治化。
要加强地区非遗文物古籍保护,完成馆藏文物定级,明确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对区图书馆馆藏抄本进行古籍文献影像数据库制作,开启互联网+古籍保护新模式。
此外,还要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成非遗传承人及非遗项目的申报、评审、公示、公布及证书颁发工作,举办市“非遗与生活”年展等系列活动,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2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影像化资料升级
为实现非遗的影像化发展目标,各地要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和地区政府的专项保护资金,大力开展“文化遗产日”展览、展演和展示等系列活动,在运用文字、图片、影像等方式保存记录的基础上,将非遗活动与群众文化生活结合起来,使地区范围内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传统民族歌舞、技艺等非遗文化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得到有效传承。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工程,即利用数据库技术,将历年收集的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相关文字、图片、视频等,按照一定框架录入数据库,以方便随时调阅和组织出版,让将过去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绝技,用多媒体形式保存下来。
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打造非遗3D网上展示平台,用手机就可以观看非遗展示展览。
为推动非遗活态保护,地区要积极拓展非遗的互联网产业平台,搭建工艺品交易平台、非遗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非遗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等,以线上线下交易为引领,加速非遗产业优势的形成。
在非遗保护专项经费中,地区还可以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数字化保护,未来将重点探索打造非遗数字体验馆,准备在现有非遗展示场馆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引进VR、AR等技术,增添现代多媒体展示设备,赋予展馆更强的表现力和互动性。
联合相关的传媒公司,制作非遗项目的VR影片,今后观众可借助虚拟现实装备,“无死角”观看非遗表演,并参与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保护和传承。
3 结论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电子化、数字化、影像化的资源是对非遗保护的最佳选择路径,对此,非遗保护工作中,要强化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不断推动影像化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促进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鑫.影像艺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纪录片寻找手艺为例[J].传媒论坛,2018,1(13):171-172.
[2] 夏浪波,张志巍.互联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字化的传播研究——以南部傩戏为例[J].传媒论坛,2018,1(10):5-6.
[3] 韩薇.新媒体时代影像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评新媒体艺术应用设计——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8(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