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三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基础知识: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趋于崩溃的原因有: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一五计划”的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一五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6、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三大改造的意义是: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9、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
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
12、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2019年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单元达标检测试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A.C.宪法颁布——建立了社会主义 D.人民公社化——迈步走向共产主义2.“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3.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它( )A.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C.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4.某著作有一段描述,有几个字由于印刷问题看不清楚:“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办)□□□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
”你认为“□□□”应该是( )A.三大改造B.“大跃进”C.人民公社 D.“一五”计划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6.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这里“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D.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8.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时农民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情景。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纵观历史二、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一)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1、1949年——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意义:为国家开展创造了条件。
2、1953年——1956年,一五计划(1)前提:、(2)内容:“一化三改”A. “一化”:。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为奠定了初步基础。
B. “三改”:国家对、、进行改造。
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二)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在八大会议中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2、“左”倾错误出现(1)表现:A.指导思想:1958“鼓足干劲、。
B.生产力的冒进:(1958C.生产关系的冒进:(1959(2)危害: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1959年——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60年代对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错误。
(2)方针政策:“、、、”。
(3)结果: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三)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很快波及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年、年,、分别主持中央正常工作,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
(四)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意义)(1)时间:(2)内容:(3)意义:(一个转折两个起点)2、特点: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3、措施:对内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2019学年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历 史
必修② ·人教版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课
1978年 10月 24日,邓小平乘敞篷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的车体车
间和装配车间时,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1979年 2 月2日,邓
小平在休斯敦参观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时,登上航天飞机的模型,坐在 乘务员的位置上,感觉就像在坐航天飞机。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 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 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
〔对点巩固1〕 (2018·郑州高一期末)“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 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 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 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 )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 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小结☞
本课知识可归纳为“一、三、
四、四 ” 。一条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三个 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 ~ 1976 年 ) ;四次成功探索: “ 一五 ” 计
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八字方针;四次失 误探索: 1958 年总路线、 “ 大跃进 ” 运动、人 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点拨』
国家对
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
让农民和手工业者走以 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集
体化道路,是变私有制
为公有制,属于社会主 义革命的性质。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
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因 此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的性质。
高中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堂笔记整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主要内容】‘‘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默写、背诵提示】(1)“一五”计划:时间、基本任务、特点、成就。
(2)三大改造:时间、概况、意义。
(3)中共八大:时间、决策、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时间、主要标志、影响、纠正、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破解】本考点是复习的重点之一,复习的第一步是根据“默写、背诵提示”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任务。
注意一些细节,如“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原因何在),集中于东北地区(根据成就分布去判断,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
“三大改造”教材叙述较简略,重点理解其意义。
明确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可能涉及材料题,教训要注意记取:如大跃进(社会主义建设对客观规律的把握、经济建设速度、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注意:从1956-1966年,是中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当时面临的主要有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中共在处理这两大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重大失误。
2.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默写、背诵提示】(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改革开放)、意义(转折点、新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开始的标志、形式、意义。
(3)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改革的中心环节、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方式)、意义。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时间、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计划与市场的问题)、意义(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一)
3060.01.刘少奇在1956 年的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应该是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八大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共十四大2.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3. 1960 年冬,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方针。
该方针的提出说明A.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迅速好转B.对“左”倾错误开始局部纠正C. 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发展D. 中国开始摆脱照搬苏联模式4. 1964 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 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 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20 世纪50 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5.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几次会议内容的表述错误的是A.“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方针B.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战略C.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D.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6.“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这一看法评价的是A.农业合作化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人民公社化D.乡镇企业7.20 世纪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实施“一五”计划B.组织人民公社C.进行三大改造D.发动“大跃进”8.如表所示为1952- 1978 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表。
[小初高学习]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1.含义: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必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
7.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
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
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过程: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②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A、时间:1956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
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2019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小结与测评讲义(含解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必清·线索导引]
线索1:经济体制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私有制变为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线索2: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照搬苏联→借鉴外国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的两大阵营对峙,面对国内的一穷二白,急于实现现代化,在经济上照搬苏联模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弊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总结经验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开始探索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记·精要盘点]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2019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讲义(含解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2.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①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为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②(1)措施①经营方式: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权形式: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1)措施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③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记一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结构填一填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答题术语1.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失误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辨一辨1.怎样正确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是什么?(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如何准确区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2
精品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学习总结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1)内容: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内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3)作用: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开始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1)内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迈向21世纪。
典例分析 (2018·江苏卷)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
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史学研究方法与素养二抓关键:对知识分子的生活保障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C题型解读史学方法类选择题是强调对史学研究基本方法和基本素养进行考查的题型。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概述】本课分两个历史时期向学生介绍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目: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教材阐释了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在经济建设领域的探索,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改造等三方面的内容。
第二目:探索与失误。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第三目: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革十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方法: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条件: ①必要性: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 务之急。 ②可能性: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3)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到1957年,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因为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我国的工业化建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6.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成功的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重要决议: ①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 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由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在经济上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 方针。这次大会是在对中国国情正确分析情况下的一次成功探索。 B.“八字”方针的提出: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 这种情况下,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 经济转入调整的轨道,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 改善。 (2)探索中的失误
(2)在阶级斗争上: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符合实际的分析,不能扩 大化;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 神化领袖的作法; 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易混易误辨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易混易误辨析◇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富丁1.混淆过渡时期的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表,靠内战和买办起家的国家垄断资本,是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官僚资本采取的态度是直接没收,没收垄断资本归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进步的经济力量,民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团结的对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将私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混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1950年土地改革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彻底废除了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2)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超越了农村的生42··产力水平,致使农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核心内容: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土地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方式。
结果: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误认为1988年国家把海南省全部行政区域都设定为经济特区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2015年7月第3版)第91页中写道:“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高考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识回顾】(1)20世纪苏俄(苏联)经济政策与改革:项目背景特点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______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新经济政策经济和政治危机利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斯大林模式经济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优先发展___________、单的__________、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及苏联的危机______是重点冲击了____________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是重点军事实力膨胀戈尔巴乔夫改革分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对_____________的根本性变革启示1、要坚持以________为中心;2、一切从________;3、注重______问题;4、科学决策,和谐发展;5、坚持____________,坚持__________。
(2)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调整:阶段内容原因作用大危机前_________政策传统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经济发展但易产生__________大危机后________资本主义出现大危机爆发,说明“自由放任”已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下的经济发展使美国渡过了大危机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美国的成功及各国的形势需要出现经济发展的“___________”70年代后_______国家对经济的干预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出现“_____”现象出现“_________”,促进了经济发展启示(1)任何一种政策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一成不变;(2)“自由放任”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方式,都不可彻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
主要表现为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络加强。农村实施
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
强了企业活力。同时主动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格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
发展令世人瞩目。
第5页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伴随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和中共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 “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全方面 开放,中国市场愈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转变, 即改变过去行政配置资源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主要方式。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 的前提下,改变经营 管理方式,实行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
第4页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三次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变动
(1)由新中国成立早期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
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早期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手工业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1956年,经过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公有制经济。在这一
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
整,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各种全部制经济成份并存经济。
进一步提高了 农业生产力
当时一些领导人主观
人民 公 社化
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 规模越大,公有化程 度越高,就越能促进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 公有化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53年,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农业改造的主要特征是( A )
A.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
C.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生产责任制
[解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成立合作社,故A项正确。
2.(2018·内蒙古学业水平测试)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B )
A.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大办工业及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析]八大正确的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了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选B项。
3.(2018·聊城高一期末)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析]据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
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A项正确,可排除B项。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
躁冒进的现象,可排除C项。
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的结论,可排除D项。
4.(2018·郑州高一期末)1962年与1961年相比,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779台,达到9800多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该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C ) A.农业中开展“大跃进”运动
B.中共中央已经彻底纠正“左”倾错误
C.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D.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为上升
[解析]材料反映出1962年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形势日益好转,结合时间信息分析,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农业中开展“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带来严重的经济困难,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左”倾错误没有得到彻底纠正,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并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为上升,D项错误。
5.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工农业总产值由2534亿元下降到2015.3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由558.7亿元下降到361.3亿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 A.“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B.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
C.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被废止
D.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966~1968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家财政总收入都处于下降趋势,很明显是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
而C、D两项只是当时“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具体表现;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在1960年。
二、非选择题
6.(2018·临沂高一期末)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失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
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回答心态,迁移所学知识不难解答其主要因素。
[答案]心态: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观察材料二中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关键是要细致观察材料中数据的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应注意题目的限制是“主要原因”。
[答案]主要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