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庄贵阳.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05)303-308
低碳经济的概念、核心要素、科学内涵及发展切入点-低碳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
低碳经济的概念、核心要素、科学内涵及发展切入点-低碳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圣雄甘地说:/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0工业以来,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CO2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农业社会的/原生态0低碳经济体系逐渐带入了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0体系,同时也把自己带入了全球变暖的尴尬境地。
面对全球变暖,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进行理性认知后,开始在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积极寻求一种理性权衡,提出了现代(非原生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1 低碳经济的概念1.1 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美国着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提出的能源经济论是低碳经济思想的早期探索。
斯特#R#布朗(1999)认为:面对/地球温室化0的威胁,要尽快从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的经济,转变为以太阳、氢能为核心的经济[1]。
莱斯特#R#布朗(2002)还认为化石燃料或以碳为基础的经济,向高效的、以氢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十分必要性和紧迫,要建构零污染排放、无碳能源经济体系[2]。
英国的5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6(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0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
牛文元(2009)、贺庆棠(2009)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3, 4]。
方时姣(2009)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5]。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社 会 可 持 续 发展 的 出路 所 在 。
【 关键词 】 低 碳发展 ; 节 能减排
引 言
发 展 中的 中国如 何 在 快速 工业 化 进 程 中迎 接 后 京 都 时代 的挑 战 。 是 当前 学术 界 研 究 的 热 点 问题 。 作 为发 展 中 国 家 , 我 国 经 济 由“ 高碳 ” 向“ 低 碳” 转变的最大制约 , 是 整 体 科 技 水 平
2 2 . 2 要开 发 低 碳居 住空 间 。 提 供 低 碳 化 的城 市 公 共 交通 系统
效循环利用, 积极 开展 替 代 技 术 、 减量技术 、 再 利 用技 术 、 资 源 化技 术 、 系统化 技 术等 关键 技 术 研 究 , 突破 制 约 循 环 经 济 发展
的 技 术瓶 颈 要 组 织培 育 科技 创 新 型 企 业 , 提 高 区域 自主 创 新
低 碳 城 市 的 建 设 离 不 开 低 碳 建 筑 这 个 单 元 . 发 展 低 碳
发 展循 环 经 济 的 着 眼 点在 于 . 产 业链 上 游产 生的 废 弃 物 ,
成 为 下 游产 品 的 原 、 燃材料 , 做到分级利 用, 减 少 资 源浪 费 , 降
2 . 2 建设低 碳城 市 , 推 广节 能解排
2 . 2 . 1 应 转 变 发展 模 式 。 走 城 市 低 碳新 路
竹能环保
L o W C A R B o N W0 R L D 2 0 l 3 , 5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6 6 ( 2 0 1 3 ) 1 0 — 0 1 6 2 — 0 2
2023年中国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报告
2023-2023年中国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兴旺国家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承诺减排义务。
节能减排和生态爱护等措施是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中国通过节能减排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奉献,向国际社会呈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减缓与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领域。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时期,经济进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不断加大的减排压力。
中国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之以煤为主的能源构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快速增长。
依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中国在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23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0.7%;到2023年,排放总量已到达56亿吨,占全球总量19.7%。
然而,中国目前依旧是一个进展中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期,总体进展水平仍旧较低。
2023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只有4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300美元左右,属于中等偏低收入水平;世界银行2023年4月公布的一份《中国贫困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目前有2.54亿人口处于国际贫困线以下,需要新增投资1546亿元以推动扶贫体系建立。
由于中国经济进展还将处于持续扩张的状态,消费水平还需要不断提升,削减贫困的压力依旧巨大,估计到2050年之后,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才可能开头下降。
目前,中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仍旧较低,2023年人均4.3吨,约为美国人均排放的1/4,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
对中国而言,如何既满意以进展为目的的根本排放需求,又能合理适度地进展减排,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也患病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迫切需要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力量。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投身到了对低碳经济的摸索道路上,而探究重心不外乎其意义、实现途径等。
知名学者庄贵阳(2010)曾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国内只有坚持改进能源利用率,打造出成熟的能源构架,并致力于研发工作,并不断优化政策,才能妥善把控好节能的节奏,顺利遏制气候的恶化。
张坤民、潘家华(2014)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全新的经济模式,若以能源的层面来解读,不妨将其视作凭借大量发达技术构筑出的先进经济形态,从而妥善统筹资源,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价值等,后者则以碳生产率来衡量人类活动。
付允等(2016)将其诠释为遵循绿色准则的经济框架,特质在于低排、低能耗与高效率。
在2015年,权威机构更是批示了相关文件,将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把金融、科研乃至社会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全方位控制能耗,从而立竿见影地削减碳排量,也塑造出理想的经济环境,和以往的经济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而谢来辉(2016)则另辟蹊径,强调低碳经济的核心为打破碳锁定。
王韬的看法是,低碳经济不妨从微观、宏观两条思路来解读,前者就是在振兴经济的道路上,尽可能削减碳排放;后者则代表着全新的经济框架,不再盲目依赖自然资源,摸索出更可靠、成熟的经济方针。
谢军安等(2017)看来,低碳经济其实是人类的自救措施,以免生态被破坏,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看,学术界迟迟未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权威、统一的诠释,各类观念、见解层出不穷。
如牛文元、贺庆棠、李国志等人(2016),就将其界定成具备绿色特质的生态经济。
刘薇(2012)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状况,认为低碳发展的内容包含了技术、制度及文化方面的创新,其中核心内容是技术方面的低碳发展,除此之外,创新制度及管理活动,也属于其中的内容。
根据冯志军(2013)的观点,让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取代资源利用贯穿整个创新发展活动,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不但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较高的环境效益。
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演进及阶段性特征
第6期2018年12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6Dec.2018㊃专题研究:改革开放40年与生态文明建设㊃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演进及阶段性特征薄㊀凡1㊀庄贵阳2(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摘要:中国自1979年参加首届世界气候大会开始关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到1992年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正式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建章建制,迄今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气候政策体系㊂当前,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量排名第一的国家,正面临经济转型和减排的双重压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有必要总结已有气候政策的成效,明晰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候治理方案㊂本文系统地梳理中国气候政策三十余年的演进历程和阶段性特征,解析国内减排行动和气候外交的变迁,总结中国气候治理经验,旨在为中国坚定减排信心㊁明确气候治理工作方向提供依据㊂中国气候政策取得了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在于对内统筹推进减缓与适应行动,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对外坚持与国际社会共建气候治理多边机制;未来中国应加快国内转型发展进程,以卓越的减排成效和先进的转型理念扮演好全球气候治理 引领者 的角色㊂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政策;政策演进;气候外交;气候治理方案中图分类号:F062 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8)06⁃0014⁃11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2017YCXZD007)作者简介:薄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庄贵阳,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㊂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①气候持续变暖,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雾霾㊁臭氧污染等新的环境问题显现,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㊂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新世纪之初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到如今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经三十余年磨砺,成绩可圈可点㊂然而,中国仍41①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信息通报“,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薄㊀凡㊁庄贵阳: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演进及阶段性特征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中期,能源消耗需求持续攀高,减排压力巨大;国际气候治理格局一再变更㊁减排目标难以落实,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对于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㊂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 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㊁贡献者㊁引领者 ,这既是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做出的客观评价也是基本要求㊂本文旨在梳理三十余年中国气候政策演进历程,评估气候政策总体成效,从过去的减缓和适应行动中汲取经验,为继续落实减排目标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依据㊂本文行文逻辑结构如下:首先,按照国内气候政策建制历程,分阶段概括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从总体上评价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其次,具体考察中国气候治理的 内政外交 ,提炼国内气候治理行动亮点,剖析气候外交中的角色变迁,从而客观认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所做的努力和所处的方位;最后,总结上述气候政策经验,为未来中国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建议㊂㊀㊀一、中国气候政策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建树中国自1979年参加首届世界气候大会起,积极关注全球气候治理议题,直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为全球首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文件),中国作为‘公约“非附件一国家,就此置身于全球气候治理潮流,展开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㊁建制㊁深化和推广㊂㊀㊀(一)中国气候政策的阶段性特征中国从1990年起正式制定气候政策,建章建制,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健全气候政策体系,设定与发展阶段相符合的减排目标,迄今经历了起步期㊁夯实期和深化期三个阶段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起步期(1990 2006),将气候问题作为发展问题㊂中国政府在1990年设立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8年更名为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指导参加有关国际谈判,制定气候政策,日常气候工作由过去的国家气象局负责改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即现在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表明中国政府将气候问题视为一项发展问题来应对㊂①1994年中国正式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国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但强调经济增长是解决发展问题的首要条件㊂ 九五 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节能率达到平均每年5%, 十五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减少主要污染排放10%以上,正式将节能减排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㊂从2002年起科技部㊁中国气象局㊁中国科学院等多个部委共同组织对中国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先后于2007年㊁2011年㊁2015年出版了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为中国气候治理奠定了科学基础㊂②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夯实期(2007 2014),正式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建章建制㊂中国从2007年起逐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彼时正值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环境矛盾凸显㊁减排压力骤增㊂根据美国能源署对源于化石能源(煤炭㊁石油和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统计,中国于2003年以40 52亿吨的排放量超过欧盟28国的39 42亿吨,2006年以59 12亿吨超过美国的56 02亿吨,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国㊂③值51①②③张海滨:‘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第21-30页㊂丁一汇㊁王会军:‘近百年中国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新认识“,‘科学通报“,2016年第10期,第1029-1041页㊂IEA, CO2EmissionsfromFuelCombustionOnlineDataService(2017edition) ,2017年10月1日,http://www.iea.org/statistics/relateddatabases/co2emissionsfromfuelcombustion/,2018年8月30日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此转型节点,200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随即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 到202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 的目标; 十二五 规划纲要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的目标,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均被列为发展的约束性指标㊂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司负责相关政策制定㊁国际谈判㊁能力建设和碳市场建设等具体工作,多个省市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处专项职能机构㊂中共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㊁公平原则㊁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更加明确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基本路径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深化期(2015至今),以减排为约束目标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㊂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力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使经济增长摆脱能源消耗路径依赖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 2020)“出台成为指导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纲领㊂ 十三五 规划纲要设立专章部署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并将资源环境类指标扩大至10项,包括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增加3%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8%等㊂面对新阶段㊁新矛盾㊁新目标,中国启动了新一轮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划入生态环境部,为环保与气候治理协同规划㊁统筹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㊂持续的减排行动为中国经济转型和气候治理积累了丰厚经验,赋予中国更多 底气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前,中国政府向‘公约“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明确提出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 65%,努力实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目标 双控 ㊂㊀㊀(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总体建树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已经成为最大的碳减排国,各项约束性指标基本如期实现,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顶层设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㊂第一,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控制均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与源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碳排放脱钩趋势初步显现(表1)㊂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12%,超额完成 十二五 规划目标(11 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8 4%㊂①在GDP保持中高速增长㊁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煤炭占比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高,水电装机容量㊁核电在建规模㊁太阳能集热面积㊁风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㊂碳排放强度控制方面㊂ 十二五 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0%,超额完成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17%);2016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6 6%,②实现 十三五 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进展态势向好,有望超额完成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㊂61①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2016年10月,www.ndrc.gov.cn/gzdt/201611/t20161102_825493.html,2018年9月1日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2017年10月,www.ndrc.gov.cn/gzdt/201710/t20171031_866090.html,2018年8月30日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薄㊀凡㊁庄贵阳: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演进及阶段性特征表1 五年规划节能减排约束目标及实现情况㊀㊀㊀㊀规划减排指标(%) 十一五 规划(2006 2010)十二五 规划(2011 2015) 十三五 规划(2016 2020)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规划目标实现情况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单位GDP能耗降低2019 21618 4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2018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30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08 611 41215数据来源:根据 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 规划纲要整理所得碳排放总量控制方面㊂ 十二五 以来中国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碳排放持续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图1),从 十二五 开局之年起(2011),中国源于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在2015年首次下降,扭转了多年来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㊂Tapio脱钩指数①从2011年开始逐渐减少,2015年㊁2016年呈现负值,表明经济增长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逐步降低㊂经济增长与源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碳排放脱钩趋势初步显现(图2)㊂尽管2017年源于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所增加,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但碳排放强度仍逐年下降,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转型的趋势不会改变㊂图1㊀中国经济增长率与源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碳排放增长率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018“‘BP能源统计年鉴2017版“②第二,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多层级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度㊂在组织机构建设上,中国经历了中国气象局㊁国家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到生态环境部的职能变迁,初步形成由国务院生态环境部统一协调管理㊁有关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㊁智库机构有力支撑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㊂在政策体系上,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重要国际文件,并制定了多项国内行动方案㊂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成为制订国内气候政策的基本依据㊂从200871①②此处Tapio脱钩指数是指由源于煤炭㊁石油㊁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燃烧碳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对变化率除以经济增长的二氧化碳相对变化率㊂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2017版“相关数据计算所得,仅限于来源于煤炭㊁石油㊁天然气三类化石能源燃烧的碳排放(下同)㊂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图2㊀Tapio脱钩指数与源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 2018“‘BP能源统计年鉴2017版“年开始,中国政府连续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阐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和基本路径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 2020年)“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 2020年)“的出台,将 减缓 和 适应 共同纳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㊂青海㊁黑龙江㊁四川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地方立法陆续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为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提供了实践基础㊂①第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不断加强㊂在资金方面,中国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府资金渠道,包括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经费㊁节能减排专项资金㊁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等,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㊂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目标,2005年至2015年中国已投入10 4万亿元,2016年到2030年将继续投入30万亿元㊂②在科技方面,自 八五 时期以来,中国通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㊁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㊁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组织了一系列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科技项目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十三五 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文件相继出台,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行动纲领㊂199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成立,专门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状况及其影响,为制定气候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作为历次评估活动的贡献者,参与其中的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影响程度逐渐提升㊂③在人才方面,建立一支跨领域㊁跨学科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专家团队,建成一批国家级科研基地,基本建成国家气候监测网等大型观测网络体系,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㊂教育部鼓励中㊁高等院校自主设置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专业,培养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才㊂④㊀㊀二㊁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减缓与适应 双轮驱动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双重支柱㊂减缓重在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涉及生产81①②③④赵竹青:‘秦大河委员:建议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2009年3月11日,http://news.sina.com.cn/c/2009-03-11/192017386987.shtml,2018年9月5日㊂解振华:‘未来15年中国将投入30万亿人民币应对气候变化“,2016年4月23日,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423/14341545_0.shtml,2018年9月5日㊂肖兰兰:‘中国对IPCC评估报告的参与㊁影响及后续作为“,‘国际展望“,2016年第2期,第59页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年度报告“,2017年10月,www.ndrc.gov.cn/gzdt/201710/t20171031_866090.html,2018年8月30日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薄㊀凡㊁庄贵阳: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演进及阶段性特征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型㊂适应气候变化强调提高适应能力,灵活应对和管理气候风险,对兼顾发展需求及应对气候风险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㊂㊀㊀(一)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 十一五 时期以来,中国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㊁清洁能源革命,推广绿色产品㊁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实施防护林建设㊁荒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保证了生态系统碳汇的增加,从而在末端上促进碳排放沉降与吸收;低碳城市㊁碳交易市场建设等发展策略的创新,为平衡减排和发展目标㊁统筹推进各部门和各领域的减排工作提供了实践手段㊂第一,去产能㊁调结构,打造现代化绿色经济体系㊂中国在 十一五 时期提出重点整合煤炭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将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发展战略,支持了多个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㊂①‘ 十二五 工业领域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确定了19个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㊂与此同时,‘ 十二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㊁新一代信息技术㊁生物㊁高端装备制造㊁新能源㊁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㊂② 十三五 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推动新能源汽车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系统推进 中国制造2025 和 互联网+ 行动,促进工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㊂2012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与第二产业持平,2015年达到50 2%㊂③2018年服务业比重上升到51 6%,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结构初步显现㊂第二,节能减排,建立清洁化能源体系㊂2007年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小组成立,将节能减排放在突出地位,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节能减排工作㊂‘ 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以节能改造工程㊁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㊁节能产品惠民工程㊁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等,随后相继实施了 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㊁节能标准标识管理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㊁重点用能单位 百千万 行动㊁开展公共机构节能考核㊁严格控制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能耗等措施㊂目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强度逐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从2000年的6 9%提升到2016年的13 3%,⑤能源结构明显得以优化㊂第三,建立绿色消费模式,与绿色生产形成双向约束机制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逐渐由投资转向消费,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8 8%,⑥减少消费环节㊁生活领域的碳排放将成为未来减排的重心㊂ 十五 规划纲要首次提出 提高全面环保意识,推进绿色消费方式 ㊂1999年国家经贸委㊁环保总局等部委联合倡议并实施了 提倡绿色消费㊁培育绿色市场㊁开辟绿色通道 的 三绿 工程,促进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居民生活㊂此后,节能产品认证㊁绿色食品认证㊁节能产品政府采购㊁91①②③④⑤⑥解振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转型“,‘经济日报“,2014年12月3日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6年度报告“,2016年10月,www.ndrc.gov.cn/gzdt/201611/t20161102_825493.htm,2018年9月1日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 2016“计算得到㊂‘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5日,www.mod.gov.cn/topnews/2018-03/05/content_4805962.html,2018年9月1日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5 2011“计算得到㊂‘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5日,www.mod.gov.cn/topnews/2018-03/05/content_4805962.htm,2018年9月1日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限塑令等工作相继推出,依靠制度推动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㊂阶梯电价㊁阶梯水价㊁资源税改革等政策改革,充分反映了资源能源稀缺性,促进了资源节约利用㊂在城市建设领域,2006年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出台,开启了绿色建筑的开发应用;新能源汽车㊁公共交通运输体系㊁绿色物流链等措施的推广,旨在严控交通领域的碳排放㊂第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㊂ 十二五 规划纲要将增加森林碳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考核评估,并开展了京津冀蒙生态林业建设和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等重点工程㊂①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 2010年 2015年中国是世界上净增森林面积最多的国家,为全球树立了榜样 ㊂② 十三五 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加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力度㊂目前中国主要开展了清洁发展机制(CDM)㊁核证自愿减排(CCER)㊁国际核证减排(VCS)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四类林业碳汇交易项目,推进森林经营管理,并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修复㊁草原生态保护建设㊁发展海洋蓝色碳汇等行动,保证从多渠道增加碳汇㊂第五,以低碳城市试点和碳交易市场建设推动低碳发展㊂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0年㊁2012年和2017年先后开展了三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各试点按照国家部署和实施方案要求,先行先试编制低碳发展规划,探索低碳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㊂国家发改委组织开展的2012年度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试评价考核显示,列入试点的10个省市2012年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平均幅度约为9 2%,高于全国6 6%的总体降幅㊂③此外,低碳生态试点城(镇)㊁低碳社区试点和近零排放区示范工程与低碳城市互为补充,形成多层次的低碳试点示范体系㊂碳交易试点是另一项自上而下的重要减排举措㊂201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建立北京㊁上海㊁天津㊁广东㊁深圳㊁重庆和湖北7个碳交易试点,各试点省市在2013年㊁2014年相继正式运作,探索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的市场手段㊂截至2017年11月,7个试点累计配额成交量超过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超过46亿元,且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出现了双降的趋势,起到了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㊂④2017年底,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将有序纳入化工㊁石化㊁钢铁㊁有色金属㊁建材㊁造纸和航空业等,将通过碳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为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㊂㊀㊀(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与成效‘中国21世纪议程“首次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概念㊂2007年‘公约“缔约方第13次会议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气候变化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同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系统阐述了各项适应任务㊂2013年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适应气候变化问题纳入政府的发展规划,并将全国重点区域划分为城市化㊁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三类适应区,指明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㊂第一,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㊂针对雨洪管理问题,住建部于2015年㊁2016年设立了两02①②③④‘中国气候变化第一次两年更新报告“,2016年12月,http://qhs.ndrc.gov.cn/dtjj/201701/t20170123_836104.html,2018年9月7日㊂‘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近五年中国净增森林面积全球居首“,2015年11月5日,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4/content_2960277.htm,2018年9月7日㊂‘发改委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试考核“,2014年2月16日,http://legal.people.com.cn/n/2014/0216/c188502-24372967.html,2018年9月7日㊂公欣:‘稳中求进循序渐 紧 “,‘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12月22日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薄㊀凡㊁庄贵阳:中国气候变化政策演进及阶段性特征批共30个海绵城市试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影响开发之路,使城市在灾害面前具有良好的 弹性 ㊂针对城市建设中的 马路拉链 空中蜘蛛网 等现象,2015年起,住建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建设集城市供水㊁排水㊁燃气㊁热力㊁电力㊁通信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于一体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㊂针对城市扩张和生态系统破坏的矛盾,2015年住建部将三亚市列为 城市修补㊁生态修复(双修) 首个试点城市,并于2017年设立了三批共57个城市双修试点,全面修复城市生态系统㊂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的内涵更为广泛,‘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根据不同城市的气候风险㊁城市规模㊁城市功能,提出到2020年建设30个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从基础设施㊁生态系统㊁管理体系等全域角度入手提升城市适应能力,2017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28个气候适应型试点城市,率先开展适应行动㊂第二,提升农业适应能力建设㊂中国农业生产劳动力高度密集,且受土地资源㊁水资源约束,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对农作物生物机理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影响水对农业生产产生作用㊂①为此,中国将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推进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推动节水灌溉工程,在东北四省区 节水增粮行动 ;在华北㊁西北和西南11个省(区㊁市)建设11个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㊂在农作物生产上,推进保护性耕作,开展 到2020年农药使用和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发了能源林业㊁农产品加工㊁生态旅游等多种可持续生计产业㊂2013年农业部与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在粮食主产区开展为期5年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试验与示范,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㊂第三,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㊂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上,加强防洪工程㊁供水工程㊁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初步建成大江大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㊁水资源合理配置体系和水资源保护体系;②以 河长制 湖长制 推进流域协同治理,实现31个省(区㊁市)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全覆盖; 十三五 期间启动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向控制,开展农业节水增产㊁工业节水增效㊁城镇节水降耗等全民十大节水行动计划㊂在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上,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荒漠化趋势扭转,沙化土地面积连年持续缩减,尤其是最近5年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净减少1980平方公里;③实施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㊂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上,2008年以来中国建立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工作体制,④建立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响应机制㊁设立典型海洋生态恢复示范区㊁加强海岸带管理等,截至2017年7月共建立各级㊁各类海洋保护区约260处㊂⑤第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㊂从2009年起中国制定了‘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 2020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 2020年)“‘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管理办法“等规划,形成气候防灾减灾的基本制度框架㊂2014年国家级预警信息实现自12①②③④⑤张晶:‘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必须越来越实“,‘科技日报“,2015年12月27日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2008年10月,http://www.fmprc.gov.cn/ce.ceun/chn/xw/t521511.htm,2018年8月30日㊂黄俊毅:‘荒漠化防治的中国奇迹“,‘经济日报“,2017年9月11日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2009年11月,http://max.book118.com/html/2018/0215/153286981/shtm,2018年8月30日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7“,2017年10月,www.ndrc.gov.cn/gzdt/201710/t20171031_866090.html,2018年8月30日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未来发展趋势
能源结构优化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我 国将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降低化 石能源消耗,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
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将推动我国产业向绿色、低 碳方向转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 能源等低碳产业,淘汰高耗能、高污 染产业。
城市绿色发展
城市将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未来我国将加大城市绿化、建筑节 能等领域的工作力度,推动城市绿色 低碳发展。
能源结构优化
清洁能源
大力推广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 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 放。
能源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和 设备更新,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 。
节能减排技术
节能技术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如高效电动机、节能灯具等,降低能 源消耗。
减排技术
研发和应用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
深入发展阶段
2010年至今,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力推动清洁能 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
能源结构调整
我国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年增加。
绿色产业发展
我国大力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清洁能源 、新能源汽车等。这些产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规模方面都 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策支持
国家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 力度不断加大。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经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和管理经验。
ABCD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低碳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
以下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的一些贡献:
1. 能源结构调整: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国家,并大力发展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
2. 碳排放削减承诺:中国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承诺,在203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60-65%。
3. 林业资源保护:中国不断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植树造林力度,努力增加森林碳汇。
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和绿化工程在减少土地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4. 节能减排行动:中国通过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推出了一系列能源强度下降、煤炭消费和工业废气排放削减等举措。
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环境标准和法规,以控制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碳排放。
5. 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实施低碳技术转让、能源合作和环境保护项目。
中国还加强研发和创新,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体而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通过政策措施、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不断推动低碳转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发电厂电力拖动系统的节能研究
发电厂电力拖动系统的节能研究作者:田明伟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摘要:减少发电厂厂用电中电力拖动系统的损耗,切实做好电力拖动系统节能方面的工作,不仅会给发电厂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在发电行业中竞争力,而且也积极响应了国家号召和政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应该在今后的电力生产发展中积极推行。
关键词:发电厂;电力拖动系统;节能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机械电气行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中,电力拖动系统作为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电气与机械综合的系统,主要由电源、电动机、控制设备、传动机构等部分组成。
电源作为控制设备与电动机的能源,主要分为交流电源与直流电源。
电动机是生产机械的原动机,主要作用就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控制设备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电动机的运转,传动机构是在电动机与生产机械的工作机构之间传递力量的装置。
本文通过初步了解电力拖动系统,对电力拖动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
1、电力拖动系统的基本知识1.1力拖动系统的旋转运动方程式旋转运动方程式为:Tem—TL=GD/375·dn/dt在电力拖动系统运作过程中,Tem、TL、n的方向都是不确定的。
那么就需要对以上方程式进行正方向定位。
一般都是以电动机在工作状态中的旋转方向作为正方向;其中电磁转矩与转速的方向与电动机旋转的方向相同时则为正,方向相反时则为负数;当负载转矩与其规定的方向不一致时则为正,与正方向一致时则为负。
将电磁转矩、转速、负载转矩等方向与正负确定之后,再根据旋转运动方程式来进行计算,从而判断电力拖动系统是处于加速、减速还是恒速运行状态。
1.2电动机的特性电动机可以分为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
根据电力拖动系统所拖动电动机的类型,再对其机械特性进行判断,例如机械的自身特性、人为特性等。
对有关的方程式进行了解与掌握,例如电压平衡方程式、感应电势方程式等。
2-1. 庄贵阳.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3) 8-12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庄贵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732)摘 要: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迎接后京都时代的挑战,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面对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和重化工发展趋势下的能源和资源约束,中国只能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路径。
本文对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做了分析。
关键词:低碳发展; 工业化进程; 京都议定书中图分类号:X 38 文献标识码:A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在其他方面,中国都是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当前,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5年左右,中国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与美国并驾齐驱。
5京都议定书6依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0的原则,没有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目标,因此5京都议定书6的生效并没给现在的中国带来切实压力,但对未来中国影响巨大。
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着如何在后京都时代既确保发展的需要又维护长远战略利益的严峻挑战。
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化。
就规模而言,由于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
就发展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很快,并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收稿日期:2005-06-08 作者简介:庄贵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开放实验室客座。
第8卷 第3期2005年7月 国 际 技 术 经 济 研 究Studies in Internatio nal Technolo gy and Eco nomy Vol 18 No 13Jul 1,2005第2期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9#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拉动下,中国的原材料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收 稿 日期
作者 简介
:
2008
—
05
—
30
;
修订 日期
)
男
:
2008
—
07
2 1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科 技 支 撑 项 目 (2 0 0 7 B
:
A C 0 3A 04
,
) 资助
.
庄 贵 阳 ( 19 6 9
一
,
,
副研究员
主 要从 事 国 际 气 候 制度 和气候 变 化 经 济 分析 方面 的研 究
。
是 中 国调 整 经 济 结 构
转 变增长 方式 的 突破
也
。
使其对 能源 需 求始终 保持 强 劲增长 的 态势
19 9 0
年
是 应 对 气 候 变 化 挑 战 向 低 碳 经 济转 型 的 重 要 行 动
,
中 国 能 源 消费 总 量 为 9
26 5
.
.
9
亿 t 标煤
,
,
到
2007
年达 到
本 文 分 析 了 节 能 减 排 对 控 制 温 室 气 体排 放 的 重 要 意
第4 卷 第5 期
2 0 0 8 年 9 月
A D VA N CE S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进 展
IN C L IM AT E
V
0
1 4
.
,
N
O
.
5
CHA NGE
R E SE A R CH
S e pte
m
be
r
,
2 0 0 8
文 章编 号
:
16 7 3 17 19
庄贵阳_掘金低碳城市_构筑可持续的未来_李维维
编者按: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严峻,能源危机的加剧,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容量已经成为一种经济上的稀缺资源。
以碳排放权为核心的气候博弈也转化成发展空间的争夺。
低碳经济时代,向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势所趋。
而城市,这个产业重镇和消费中心,这个碳排放的主体,在实现低碳变革的大趋势下,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不可推卸的重责与使命。
低碳发展已经从部分城市的自愿行动逐步变成每个城市必须采取的战略和行动,低碳城市建设也将催生新的能源革命、产业革命和生活方式革命。
当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必然选择,而未来,任重道远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应该如何走?《低碳世界》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庄贵阳,为读者解开在以城市为载体的背景下,城市低碳发展的谜题,探寻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dLrownobraCwoL界世碳低022023低碳世界 L o w C a r b o n w o r L d庄贵阳,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业务支撑单位项目负责人,广元市低碳经济发展顾问。
主要研究领域为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政策。
庄贵阳是国内最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之一,在低碳经济理论、评价方法、政策与实践方面开展大量研究工作。
国内有关低碳经济研究的资料约有2/3来自于他和其所在的研究室,相关理论研究更是为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表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其主要代表作《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一书是国内第一本低碳经济著作,曾获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
目前的研究重点包括低碳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等。
主持、协调和完成低碳相关的研究项目20余项。
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 ,然后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文献综述,最后浅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情景分析。
【关键词】: 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经济评价、情景分析一:低碳经济的概念、起源及内容(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LCE)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
[1]低碳经济可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因过高的温室气体浓度可以会引致灾难性的全球气候变化,会为人类的将来带来负面影响。
(二)低碳经济的起源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2003~2006)。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2006年~)。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
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引言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之一。
人类活动引发的大规模化石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导致大量二氧化碳(CO2)排放进入大气中。
这些排放物的累积,加上其他温室气体的作用,对地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了解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调控机制,对于我们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并讨论相关的研究进展。
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系统中的流动和储存过程,包括陆地和海洋的碳吸收、排放和转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碳循环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升高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碳循环中,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CO2排放量远远超过自然界的吸收能力,大气中的CO2浓度逐年上升。
这种升高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增强,进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
其次,全球气候变化也对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分解和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
例如,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地区冻土融化,释放了大量存储的有机碳,加剧了CO2排放。
同时,气候变化还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海洋酸化等问题,进一步干扰了碳循环的平衡。
碳循环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找有效的碳循环调控机制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以下是目前的研究进展:1. 森林管理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有效的森林管理可帮助增加碳的吸收和固定。
研究表明,恢复破坏的森林、保护濒危物种、促进森林再生等措施可减少CO2排放。
此外,通过提高森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提升碳储存能力。
2. 海洋碳汇海洋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碳汇角色。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如何增加海洋对CO2的吸收。
例如,通过人为增加海洋植物的生长,可以提高海洋中的碳固定能力,减少大气中的CO2浓度。
此外,清除海洋中的有害物质和减少海洋酸化也是关键的调控策略。
中国过去十年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成就
中国过去十年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成就中国在过去十年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支持和投入,通过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中国在工业节能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包括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倡导绿色生产等措施,激励企业提升能效、降低能耗。
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的整治力度,推动工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同时,加强了对高耗能产品的淘汰限产,推广绿色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举措,有效减少了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量。
其次,在建筑节能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建筑节能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和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建筑业主和居民采取高效节能措施,减少能源浪费,提高建筑能效。
同时,政府还提出了城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推动城市建筑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节能方面,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另外,在交通节能减排领域,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应用,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鼓励广大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
同时,中国还加大了对传统燃油车的治理力度,推动全国范围内实施车辆尾气排放限制,开展清洁燃料的推广应用,大力开展公共交通建设,推广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等,以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此外,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面,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的扩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改善能源结构,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
综上所述,中国在过去十年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带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良好局面。
气候变化与能源低碳发展 书
气候变化与能源低碳发展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气候变化与能源低碳发展的书籍:
1.《国别贡献分析与全球气候治理走向》: 本书详细分析了全球主要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贡献和政策措施,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2.《能源低碳转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这本书探讨了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性以及实施低碳能源政策的挑战与机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公众提供有关能源低碳发展的全面理解。
3.《低碳能源技术与政策》: 作者概述了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低碳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策略,同时还介绍了各种低碳能源技术的应用案例。
4.《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这本书综合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5.《气候变化经济学》: 该书重点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策略,分析了气候变化的成本和效益,以及低碳经济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以上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能源低碳发展的相关问题,提供有关政策、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知识和观点,以帮助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最新低碳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Tears are salty and sweat is salty, but I prefer sweat.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最新低碳经济论文开题报告低碳经济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企业技术进步的低碳经济贡献度研究一、选题背景全球经济随着工业革命的延续而迅速增长,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己经违反了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环平衡,造成了全球碳排放严重超出自然界可以承受的范围等问题,人类也一直在努力为碳减排出“谋”划策。
在此背景下,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使世界各国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共同体”。
当然,作为迅速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同时工业化在不断进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再加上中国现有的碳生产力水平较低,排放一吨二氧化碳所产生的GDP仅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5%左右,这些都显示出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重大压力,我们应当也必须在国际社会上显示我们对低碳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思想觉悟,加快对低碳排放的投入和发展。
同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的一项很重要的路径。
20__年11月,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讲到中国政府已经作出决定并且有信心在十年内将单位GDP碳排放在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这是中国官方文件中针对温室气体减排问题首次公开的明确数字,同时也表明了相关政府部门在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上的决心。
低碳发展不仅符合现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能源战略里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实现绿色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政府正大力提倡节能减排,而低碳发展与前者的基本任务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为使社会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现阶段我们要把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都必须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力,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企业对技术方面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及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我们的碳减排目标,恢复自然界中原有的碳循环平衡系统。
能源补贴政策及其改革--为减排提供经济激励
能源补贴政策及其改革--为减排提供经济激励
庄贵阳
【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卷),期】2006(2)2
【摘要】作为政府政策干预的一种形式,补贴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和各级政府.然而,针对能源和环境保护的补贴行为,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补贴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外部效益内部化.通过分析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能源补贴政策及其效果,指出了中国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中国在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中,需要发挥补贴政策的正面效应,减少负面影响.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庄贵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相关文献】
1.能源补贴政策及其改革——为减排提供经济激励 [J], 庄贵阳
2.合同能源管理将为节能减排提供持久动力 [J],
3.可再生能源发电商最优减排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研究 [J], 商波;黄涛珍
4.可再生能源发电商最优减排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研究 [J], 商波;黄涛珍
5.夯实计量基础为节能减排提供基础保障炼化企业能源计量基础保障工作座谈会召开 [J], 肖素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低碳发展蓝图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城市低碳发展蓝图的内涵与核心要素
庄贵阳;周枕戈
【期刊名称】《上海节能》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分析了低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究了城市低碳发展蓝图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构筑“三位一体”城市低碳发展蓝图的核心要素。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庄贵阳;周枕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许柏年:发挥区位优势,构筑城市低碳发展蓝图 [J], 李维维
2.城市低碳发展蓝图设计的关键点与保障机制 [J], 谢海生;张晓梅
3.论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从保山学院内涵升本角度的探讨 [J], 龙鹏;张燕玲
4.低碳经济的内涵、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J], 马建平
5.低碳生产的内涵及核心要素分析 [J], 赵贺春; 许官宝; 赵人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环境负担占GDP的比例为2.68%~5.78% [4];国家 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 2006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 2004 年环境污染损失占同期GDP 的3.05% [5]。 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 13%,而石油和天 然气储量只占全世界的 1%,国内能源需求的 2/3 需 要由煤炭来满足。中国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都是 燃煤引起的,其中最严重的污染物是 SO2,2005 年, SO2 排放造成大约 600 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6]。 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个空气污 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 16 个在中国。2004 年只有 31% 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7]。 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中国 30% 的地区受到严重的 酸雨影响。
国 内 策 略
304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年
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尤其是石油的可获得性。从 1993 年起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进 口国。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 石油消费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 2007 年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达 46.6%。2003 年以来, 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到 2008 年 6 月 26 日一度超过了每桶 120 美元。虽然中国非常注重 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 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 考虑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进口过度敏感,以及中 国从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获得 的经验,中国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节能减排有 助于中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
收稿日期: 2008-05-30; 修订日期:2008-07-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 0 0 7BAC0 3A04)资助 作者简介:庄贵阳(1969-),男,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国际气候制度和气候变化经济分析方面的研究. E-mail: zhuang_gy@
Ad v. C l im. Ch a n g e Re s ., 2 0 0 8, 4 ( 5) : 303- 308 3 0 3
引 言
1 节能减排与践行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 瞩目的成绩。1978 — 2006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人均GDP 达到 2460 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中 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发达 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能源和 环境问题正在中国集中显现。为了突破环境污染、资 源和能源短缺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对中国经济增长 的硬性约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 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即单位 GDP 能源消耗要降低 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10%。节能减排既 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也 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行动。 本文分析了节能减排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 义,总结了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成绩,分析了存在 的困难,提出了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建议。
1.2 资源短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但人均资 源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步入重化工业发展 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粗放 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 略性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水资源短缺问 题,电力紧张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 年,我 国 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 5.5%,但能源、钢材和 水泥消耗却分别占世界的 15%、30% 和 54% [1]。据 预测,到 2020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 资源中,可以保证供应的有 24种,基本保证的2种, 短缺的 10 种,严重短缺的 9 种 [2]。到 2020 年中国的 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 58%、52%、38%、82%、52% 和 69% [3]。以我国目 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入 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也是不现实的。中国利 用国际市场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 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世界平均水平。十六大报告曾提出到2020年GDP总 量翻两番的目标,而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到 2020 年人均 GDP 翻两番。按市场汇率 7.0 计算,到 2020 年中国人均GDP将达4500美元。中国为了满足人们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决心和努力不会 动摇,这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中国不 可能牺牲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来控制温室气体 排放,必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从能源强度因素(IE)来看,“十一五”规划中 提出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 的目标,与控制温室气 体排放有很大的协同性,是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最有可能也最重要的途径。庄贵阳[12]根据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目标和“十一五”规划能源强度目标设计 了 3 种情景,分析了 2010 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和温室 气体排放需求(表 1)。相对于参照情景中 35.64 亿 t 标煤的能源需求(以“十五”期间 GDP 增长率为 9.48%,能源消费增长率为 9.90% 计算),在“十一 五”期间实现能源强度下降 20% 的目标,意味着节 约 7.02 亿~10.29 亿 t 标煤能源消费。如果保持 2005 年能源消费结构不变的话,相当于少排放 3.39 亿~ 4.97 亿 t CO2。相对于 2005年的实际能源消费量,到 2010 年中国仍需要额外供给3.10 亿~6.37亿 t标煤, 中国仍将面临严峻的可持续能源供给挑战。研究表 明,即便中国实现这个目标,也只能做到相对的低 碳经济发展 。 [12] 从能源结构因素来看,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 法》(2005 年)和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 可再生能源开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根据《可再生 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2007 年),到 2010年和2020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分别达到 10% 和 15%,中国将投资 20000 亿元人民币来实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然而,中国是世界上少数 几个以煤为主要燃料的国家,在 2005 年全球一次能 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而中国高达68.9%。 与石油、天然气燃料相比,单位热量燃煤 CO2 排放 量分别高出约 36% 和 61%。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 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 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化工业发展趋 势。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 费与枯竭、环境破坏与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 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惑。2003年中 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提出节能减排目标,表明政府对能源、资源、环境 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切。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
庄贵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 0 0 7 3 2 )
摘 要: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 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经济 增长的瓶颈性约束,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文章概述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 排目标的背景,分析了其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意义,总结了目前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提出了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气候变化;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6/F123.3 文献标识码:A
第 4 卷 第 5 期 2008 年 9月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ADVAN CES IN C LIMATE C HANGE RES EARCH
文章编号:1673-1719 (2008) 05-0303-06
Vo l . 4, N o . 5 September, 2 0 0 8
3 0 4 Ad v. C l im. Ch a n g e Re s ., 2 0 0 8, 4 ( 5) : 303- 308
5期
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空间,同时也有保护全球气候的责任 与政治意愿,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低碳经济发展 道路是双赢的选择。
1.1 能源安全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1990年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 9.9 亿 t 标煤,到 2007 年达到 26.5 亿 t 标煤。从 1992 年起,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 超过了生产总量。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 能源安全(持续稳定供应)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
2 节能减排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关系到发展模式与能源安全、经济竞争力与对外贸 易、国际地位与国家形象,必须统筹考虑国际、国 内两个大局,以积极姿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 作。过去,中国一直把气候变化问题看成是外交问 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不再把气候变化问 题局限于外交领域,而是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上升 到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国内层面节能减排是优 先领域,通过节能减排可以实现国内发展目标和全 球气候保护目标的统一。 根据 Kaya 恒等式 [10],一个国家(或地区)CO2 排放量( ECO2)的增长,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 人口(P)、人均 GDP(G)、单位 GDP 能耗(IE,能 源强度)和能源结构(IC)。从 Kaya 恒等式和以下的 分析中可以看出,节能减排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 很大的协同性,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具有积极的意 义。中国必须以节能减排优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ECO2 = P × G × IE × IC
从人口因素来看,虽然通过成功实施计划生育 政策,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婴儿 死亡率、总和生育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 中国毕竟有 13 亿的人口基数。由于人口惯性,中国 每年新增人口1600万左右,到2020年总人口将达到 14.6 亿,到 2033 年达到人口高峰,大约为 15 亿 。 [11] 此外,到 2020 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55%~ 60%,城市化率每年增加 1 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将增 加约 1300 万。目前城市人口的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 人口的 3.5倍,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移居到城市,能源 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将大量增长。 从人均 GDP 因素来看,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 第四大经济体。2002年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 美元,2007 年达到 2460 美元,但人均 GDP 仍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