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合集下载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节日的看法和情感。

1.2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每逢佳节倍思亲》”,并解释这个主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1.3 教师播放一首与节日相关的歌曲或视频,以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情感。

1.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家人和亲人在节日中的重要性的看法和经历。

1.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家人和亲人在节日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的课程中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第二章:理解课文2.1 教师发放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复印件,让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2.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4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中的感受和思考。

第三章:探讨节日意义3.1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节日有什么意义?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节日意义的看法和经历。

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节日意义的看法和经历。

3.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节日对家庭团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的课程中深入探讨这个主题。

第四章:家庭团聚活动4.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家庭团聚活动,如团圆饭、拜年、赏月等,并解释这些活动的意义和传统。

4.2 学生分享他们参与家庭团聚活动的经历和感受。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创造更有意义的家庭团聚活动,并提出一些建议,如制定家庭传统、互相交流和分享等。

4.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策划一次家庭团聚活动,包括活动内容、时间和方式。

4.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提供一些资源和建议,以帮助他们实施和享受家庭团聚活动。

第五章:表达思念之情5.1 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如写信、打电话、发短信等,并解释这些方式的重要性和效果。

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及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及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及赏析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及赏析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及赏析如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及注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让学生体会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的风俗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2. 体会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的风俗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诗句的动画视频。

2. 学生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诗句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诗句的名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习诗句1. 自读诗句,理解大意。

2. 讲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

3. 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

4. 翻译诗句,帮助学生理解。

3. 体会情感1.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讨论诗句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4. 朗读与背诵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句,注意语气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句的韵味。

3. 学生背诵诗句,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 抄写诗句,加强记忆。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诗句,体会亲情的美好。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节日中体现亲情和思念的诗词,如《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和理由。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诗句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十、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阅读和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1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难点:(1)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内容、生字词等。

(2)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学生准备:(1)预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了解诗文内容。

(2)查阅生字词的含义,提前掌握拼音和用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佳节吗?佳节时我们会思念谁?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诗歌品鉴(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2)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与亲情有关的诗词或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互相交流感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思念亲人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抄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思念亲人的短文。

3.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共同体会亲情之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时思念远在山东的兄弟和家乡的情景。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观念。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3.2 教学难点1. 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欣赏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2 教学手段1. 教材: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道具:相关的图片、卡片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产生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2 教学新课1. 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解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原诗如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翻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古代的节日习俗,如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和古诗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古代的节日习俗,如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等。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2)对古代节日习俗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收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制作课件或黑板报。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了解重阳节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与亲情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学生们各自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共同探讨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中表达的亲情和节日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 课堂小结(2)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描述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的主题。

2. 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让学生猜测诗文的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主题。

教学反思:第二章:诗文解析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意境。

2. 学生能够掌握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理解。

2. 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第三章: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难点:1. 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2. 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2. 诗人王之涣的资料。

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3. 教师提问学生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教学反思:第四章:诗歌朗诵与欣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诵诗文。

2. 学生能够欣赏诗文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 诗文的正确朗诵。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唐代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的七言绝句。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名句。

【全诗如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之后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十分讲究的山水诗不一样,这首抒情小诗写得十分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状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因此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我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但是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一样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我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但是有时不必须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九⽉九⽇忆⼭东兄弟》通过⼀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诗,故事融⼊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的深深情思。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每逢佳节倍思亲》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学三年级语⽂《每逢佳节倍思亲》原⽂ 唐代有个⼤诗⼈,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年⼀度的重阳节⼜到了。

⼀⼤早,⼤街上便热闹起来。

⼈们扶⽼携幼,兴⾼采烈地去登⾼游玩。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挽着⼿去城外登⾼远眺。

⼤家欢聚在⼀起,是多么让⼈⾼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定也在登⾼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九⽇忆⼭东兄弟》这⾸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 遍插茱萸少⼀⼈。

2.⼩学三年级语⽂《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教学⽬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借助课⽂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的个性感悟,使学⽣对诗、⽂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达到读⽂悟情的⽬的。

2、在读⽂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扣题导⼊ 1、今天宾⽼师要和古宜镇⼆⼩的同学⼀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初读古诗,⾛近⽂本 1、课题是⼀句千古绝唱,它出⾃哪⾸诗?出⽰整⾸诗。

2、这⾥的九⽉九⽇指的就是——(重阳节)。

这⾥的“⼭”指的是华⼭,⼭东就是华⼭的东⾯。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生通过创作、展示等方式,提高语文表达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并理解诗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中表达的深层情感和对家乡的思念。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和注释。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佳节”和“思亲”的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对佳节和亲人的感受和经历。

5.2 诗歌学习教师朗读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跟读并背诵诗歌。

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3 讨论与展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表达方式,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5.4 创作与分享学生根据诗歌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2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6.3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和展示,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七、教学拓展7.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佳节和思亲的诗歌,如《清明》、《登高》等。

7.2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

八、教学参考资料8.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注释。

8.2 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的相关资料。

每逢佳节倍思亲阅读答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阅读答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阅读答案《每逢佳节倍思亲》阅读材料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必须的自然时序,在岁季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改变,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

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记的大火(即心宿二),在秋季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座标,同时使将大火奉假设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惊,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季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办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找寻到一些古俗遗痕。

如江南局部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

人家用赤豆饭祀灶。

(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嬉戏,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相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

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改变仍旧有着特别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照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说明。

重阳正值暮秋季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起先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夫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假如说上已、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春游,重阳辞青。

重阳节俗就围围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绽开。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体会诗人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重阳节的诗词?2. 学习古诗(2)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3.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题和情感。

2. 强调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下周进行检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重阳节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3. 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语文教学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通过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了解重阳节的习俗和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运用古诗中的表达方式,体会亲情的珍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本、翻译和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图片和简短介绍,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2)提问:你们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家人一起度过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意停顿和语气。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在和亲人共度佳节时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古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情感内涵和传统文化价值。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以“佳节倍思亲”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其他描写节日的古诗,如《清明》、《端午即景》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人对节日的不同表达方式。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每逢佳节倍速思亲》一、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造句。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人身居外处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课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构成的词语。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课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课时间二课时。

五、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目的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时候有很多节日,有的向来流传到了此刻,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露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2.解说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碰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为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祖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朝有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成效。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指导重点。

逢:半包围构造。

注意内部的构造。

佳:由8画写成。

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究竟。

倍:左右构造。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头齐平。

插:12笔写成。

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尾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1.朗诵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教课目的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课过程一、细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如何一个人呢?请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板书:王维(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址和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_模板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_模板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_模板《每逢佳节倍速思亲》作者:沈高明发表时间:2004-4-28 阅读次数:77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

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

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

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一、细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每逢佳节倍速思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
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
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

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

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

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
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

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

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

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

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客王维
登高插茱萸遥知少一人
[综合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Yi xiang xiong di jia jie xing gao cai lie ()()()()
hui yi xiang feng qing jing si xu wan qian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茱萸(yi yu)更(geng gen)加
至(zi zhi)今登(deng den)高
三.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这一天,人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四.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重阳
元宵春节
粽子元宵节
月饼端午节
千人糕中秋节
五.组词
佳()倍()挽()忆()编()
挂()培()晚()异()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