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3)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内容教科书101页~105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增强描写能力。

2.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指导完成课堂练习。

2.问答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重点1.体味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

2.品味文章的画意美。

◆难点体味文章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

◆疑点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步骤板书设计桥之美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写长桥之美。

写风雨桥之美。

⎧⎨⎪⎪⎩⎪⎪练习设计1.判断正误:(1)本文是画家吴冠中的一篇小品文,作者认为桥之美就在于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课文第二段告诉作者完全可以从审美的角度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3)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

(4)作者对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公路桥基本持否定态度,因为它们没有与周围景物互相衬托。

辅导练习提示:这道题的解答建立在对课文深度理解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与教师共同研讨解题。

教法探讨1.与《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两篇文章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的不同;二是两篇文章给人的阅读感受不一样。

2.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感受和经验,发挥想象,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产生共鸣。

3.本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重点带领学生领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画面。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2《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桥之美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根据《新课标》对阅读能力培养重点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为品味文中优美活泼、形象诗意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验生活,学会审美,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2.教材分析第三单元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

3.考点分析中招考点多侧重于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够说出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4.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理清课文脉络,感知文章主旨有一定基础,但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还有一些欠缺,常会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识记生字词。

2.通过阅读课文,说出文章内容,明确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3.通过精读课文,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生查阅相关资料,师抽查落实,师问生答,课后生识记。

针对目标二:师方法引导,生理清文章结构,明确说明方法。

针对目标三:生口头表达,师生评价、归纳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艺术大师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

”你留意到我们周围事物的美了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图片上的桥美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堂清训练1.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在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们常说,____________,其实未必如此。

我市第二皮革厂最近生产了一种仿皮轧花书包,做工讲究,款式新颖,一只才卖12元呢!A 价廉很可能物也美B 价廉就不可能物美C 价高必定物美D 价高末必物美2.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作用是怎样体现的?文段中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写出本课中提到的桥之美。

(1)(2)(3)(4)。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1.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2.品味形象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步骤㈠导人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a.在画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小组讨论明确: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小组讨论明确: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画家在欣赏桥时都注重于桥与周围环境的对照与配合,那么你能根据刚才描绘的画面,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说到的桥的美吗?乌镇小河两岸的桥之美,美在与密密的苇丛配合的开阔疏朗。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桥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课堂实录一、疏通字词,简介作者【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帮助同学们疏通字词,了解本文的作者】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纤.(xiān)细着.(zhuó)重驻.(zhù)足脂.(zhī)粉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 赡.(shàn)养煎熬.(áo)2.解释下列词语。

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现代著名画家。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旨在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交流点拨】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与小径尽头的小桥、铁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直线桥、鹊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桥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 桥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2 桥之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积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美感、驻足”等词语;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桥的美学价值;③揣摩文章诗意化的说明性文字,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及生活品位。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1、朗读法,以读带讲。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

因此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观察法。

通过比较图片的差异,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

4、比较阅读法。

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同时,为了让学生有直观印象,教者收集相关图片,特别是本地的一些桥梁图片,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它们展示出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音乐伴奏自动播放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图片。

(开课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3、介绍作家 (课件展示作家图片及介绍资料)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1)教师X读,学生勾画出生字词,结合课文解释。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再读课文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1)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2)文章哪一段点出了本文的说明角度?(3)文章哪一段亮出了作者爱桥的观点?爱桥的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写桥之美的?理清文章结构。

3、同桌进行讨论4、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形成板书(课件展示文章脉络)(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听读(读准字音)——自读(思考问题)——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性把握,为下一环节的突破性阅读打基础。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学习阐述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读佳句,掌握说明文描写性文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重点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搜集各地有关桥的图片。

1课时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来到了温馨恬静的画面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则让人油然生起怅然绻缱的情愫。

这些桥通过诗人的笔,仿佛都有了灵性,有了情感。

桥,在诗人的眼中是人性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另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吴冠中(1919—2010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

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擅长画车马、市街、桥梁、城郭等等。

他除了画《清明上河图》,还画过《西湖争标图》,两图都是描写世俗生活的。

《清明上河图》,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是北宋人物画长期发展的结果,《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从构图上,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有细有粗,有紧张有松弛。

以村郊、河道、城市为主,逐渐铺开,很有层次:村郊是引子,比较简略,进到河边时,便着力描写船舶货运,直到拱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桥上桥下,船上船边,人们手忙脚乱,喧呼嘈杂,十分紧张,过后渐渐转远,结束了中心最重要的一段。

从酒楼和桥起,大街直通城内,各种车辆、店铺、各色人等,一步挤一步,一处紧一处,形成第二个高潮。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学情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1、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依据教学目标1、2、3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法。

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检查预习,掌握字词1、驻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2、释义:见注解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师小结 :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3.在作者眼中,所有的桥都美吗?请结合课文举例回答。
在作者眼中,并不是所有的桥都美。如果桥与周围景物不能互相衬托、呼应就构不成桥之美。例如:南京长江大桥本身的直线因于周围环境不能构成衬托、呼应 关系而无美感。因找不到钱塘江大桥与六和塔的和谐关系而无法入画。
教师小结:这是采用“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三:揣摩语言,体味个性色彩
1.本文的语言别具特色,请朗读下面的句子,并说出你自己的理解。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桥之美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总结拓展,描绘眼中的桥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的事物,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欣赏这大千世界吧!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
四:比较阅读,探究文本差异
小组讨论: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小组展示成果。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育意图1.堆集言语,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3.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教育重难点1.品尝本文美丽而又赋有意蕴的言语。

2.学习作者捉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阐明的办法。

教育想象1.与《我国石拱桥》比照教育;2.辅导学生结合日子实践、发挥想像领会作者所体现的“桥之美”。

课时:1课时教育内容与过程情形激趣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如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神韵。

现在就让咱们跟从今世画家吴冠中去感触“桥之美”吧。

吴冠中1919年生,我国现代闻名画家。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

1942年结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下一任重庆大学修建系助教。

1943年在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榜初次个展。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院研习油画,受教于苏弗尔皮教授。

1948年著作参与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为寻根决然回国。

先后在中心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修建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心工艺美术学院任教。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河北乡村劳作。

1973年调回北京参与宾馆画发明。

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著作于开幕40分钟内悉数售完。

1988年参与新加坡、日本、澳门主办的“吴冠中画展”开幕式并讲学。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

在美国举办著作巡回展。

其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创始我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后来他的墨彩《交河故城》价格更高达225万港币。

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创始我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承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5年承受法国轩尼诗公司95轩尼诗构思和成果奖。

榜首步,泛读课文。

辅导学生阅览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阐明文的写作的目标,用横线标出文章的阐明点,用序号标出含义段,用波涛线标出阐明目标的特色,批注自己的阅览了解,列出不明白之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桥之美》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桥之美》教案教学目的: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四人小组讨论: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明确: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第12课桥之美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桥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明白得作者爱桥的缘故。

2.体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

二、【重点难点】1.明白得文意,提高学生挑选、整合信息的阅读能力。

2.体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三、【教学预备】对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导入语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抵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令人产生无穷的难过……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那么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咱们跟从今世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整体把握1.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提示:并非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要紧举了哪些例子?提示: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的风雨桥。

3.联系课文说说如何欣赏一幅画?提示:画面的组成是不是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不是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合作探讨1.请大伙儿分析一下“小桥流水人家”这幅图中,“小桥”美在哪里?提示:桥之美,美在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

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衡宇,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照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转变,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2.琢磨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恍如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愉快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不管是木桥仍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恍如小孩们寻觅喧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桥之美》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桥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画家眼中的桥具有的美感。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比较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的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二、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发现桥之美1.探究桥之美桥究竟在不同环境中发挥了哪些形式上的作用,构成了怎样的美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找文中这样的例子,用你的眼睛去发现桥之美。

学习自主学习跳读课文,批划出关键语句,分析桥的形式与环境之间构成的美。

交流明确:(1)桥与环境构成的密疏之美——江南小镇河岸密密的芦苇丛,与拱桥强劲的弧线、单纯的直线形成密疏对照,构成密疏之美。

(2)桥与环境构成的柔刚之美——江南乡间石桥头的飘丝细柳,与桥身坚硬石块合作创造的阴柔与阳刚之美,令多少画家销魂。

(3)桥与环境构成的单调与丰富之美——湖水苍茫,水天一色的单纯背景与卧龙般的长桥,史诗似的古桥,构成单调背景与底蕴丰厚的长桥的对照之美。

(4)桥与环境构成的对比之美——风雨桥上遮雨的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悠闲感,它和桥下急流、险峻的山峰以及飞泉流瀑构成对比之美。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

(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
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

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

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_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

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

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

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

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

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

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

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